卫勤保障训练
德军卫勤保障体系
美军战时卫勤保障转型发展情报研究.nh
美军战时卫生勤务信息化保障情报分析
美军战创伤信息采集和记录现状
美军医疗保障体系特点及对我军的启示
美军军地一体化卫勤动员对我军的启示 陈活良
德军伤病员后送协调小组卫勤训练启示
美军卫勤体系建设启示
国内外军队卫勤指挥管理体制发展与比较
环太军演中美军 ATLS 课程培训的做法及启示
伊拉克和阿富汗战争美军战斗减员特点及关键 战伤救治举措效果分析
美军野战无人化卫勤装备进展与启示
美军卫勤保障信息化建设的能力特点及对我军的启示
美军战时卫勤保障转型发展趋势
美军战时卫勤信息系统的特点与功能分析
德军卫生物资供应保障体制
外军医疗保障体制有关情况介绍
美军战伤死亡数据分析对加强战伤救治训练的启示
外军卫勤模拟仿真训练研究现状分析
美军寒区卫勤保障研究现状与启示
外军卫勤体制模式比较及对我军的启示
美军卫勤实战化训练的经验及启示
美军战术战伤救治经验探讨
美军后勤信息系统发展概况
从“ 白金十分钟 ”到“黄金一小时 ”——美军一线战救的 “ 101 ”策略及启示
战术训练 俄文 Takticheskaya_podgotovka_kursantov_uchebnyh_voennyh_centrov
-
+
首页
美军战时卫勤保障转型发展情报研究.nh
(c)1994-2022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olishing House. Al rights reserved. http://www.cnki.net (c)1994-2022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olishing House. Al rights reserved. http://www.cnki.net **目录** [缩略词表 I](#bookmark3) [中文摘要 II](#bookmark5) [ABSTRACT IV](#bookmark7) [前 言 1](#bookmark9) [一、选题依据 1](#bookmark11) [二、研究目的 1](#bookmark13)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 1](#bookmark15) [(一)国外研究现状 1](#bookmark17) [(二)国内研究现状 3](#bookmark19) [四、研究内容与方法 3](#bookmark21) [(一)研究内容 3](#bookmark22) [(二)研究方法 4](#bookmark24) [五、技术路线 4](#bookmark26) [六、创新点 4](#bookmark28) [第一部分 美军战时卫勤保障转型理论基础 7](#bookmark30) [一、美国军事转型 7](#bookmark32) [(一)军事技术革命 7](#bookmark34) [(二)军事事务革命 8](#bookmark36) [(三)军事转型 9](#bookmark38) [(四)美国军事转型特点分析 10](#bookmark40) [二、美国军事后勤转型 10](#bookmark42) [三、美军战时卫勤保障转型 11](#bookmark44) [(一)卫勤保障基本概念 11](#bookmark46) [(二)战时卫勤保障基本概念 13](#bookmark48) [(三)转型的概念 16](#bookmark50) [第二部分 美军卫勤转型环境与动因分析 18](#bookmark52) [一、美军卫勤保障转型的背景 18](#bookmark54) [(一)美军卫勤保障转型的历史背景 18](#bookmark56) [(二)美军卫勤保障转型的现实环境 19](#bookmark58) [二、美军战时卫勤保障转型动因分析 20](#bookmark60) [(一)战争形态变化对战时卫勤保障提出了转型要求 20](#bookmark62) [(二)国家军事战略调整指明卫勤转型方向 21](#bookmark64) [(三)军事转型对卫勤转型提出了新要求 24](#bookmark66) [(四)科学技术进步为卫勤转型提供了支撑 26](#bookmark68) [(五)战争实践对战时卫勤保障转型的不断推动 27](#bookmark70) [第三部分 美军战时卫勤保障转型进程研究 29](#bookmark72) [一、萌芽阶段(1992-1996) 29](#bookmark74) [(一)海湾战争推动新军事革命 29](#bookmark76) [(二)逐步启动军事组织体制变革 30](#bookmark78) [(三)提出医疗重建计划 31](#bookmark80) [(四)联合作战卫勤保障正式形成 32](#bookmark82) [二、理论与思想准备阶段(1997-2002) 32](#bookmark84) [(一)“聚焦后勤”指导下的卫勤转型 33](#bookmark86) [(二)“部队健康保护”改变战时卫勤保障模式 35](#bookmark88) [(三)继续推进陆军体制编制改革 35](#bookmark90) [(四)“部队健康保护”首次写入联合作战卫勤保障条令 36](#bookmark92) [三、全面展开阶段(2002 年至今) 36](#bookmark94) [(一)《聚焦后勤战略计划》和《国防部后勤转型战略》的颁布 37](#bookmark96) [(二)军队卫生系统转型 37](#bookmark98) [(三)“部队健康全面保护”正式实施 38](#bookmark100) [(四)持续保障概念的提出 38](#bookmark102) [(五)陆军卫勤体制编制全面调整 40](#bookmark104) [(六)联合作战卫勤注重能力建设 41](#bookmark106) [四、小结与讨论 43](#bookmark108) [第四部分 美军战时卫勤保障组织指挥体制及其调整 45](#bookmark110) [一、美军卫勤力量的规模与构成 45](#bookmark112) [(一)美军卫勤指挥管理体制 45](#bookmark114) [(二)美军卫勤力量规模与构成 46](#bookmark116) [(三)美军卫勤力量平战转换 47](#bookmark118) [二、国防部卫勤领导体制及其调整 48](#bookmark120) [(一)国防部卫勤领导体制及其调整 49](#bookmark122) [(二)三军军种部卫勤组织体系 51](#bookmark124) [(三)卫勤指挥体制 54](#bookmark126) [(四)美军卫勤保障指挥管理体制特点分析 57](#bookmark128) [三、美军军事转型中陆军体制编制调整 58](#bookmark130) [(一)美国陆军组织构成 58](#bookmark132) [(二)陆军体制编制调整趋势 59](#bookmark134) [(三)陆军模块化改造对战时卫勤组织指挥体制影响 62](#bookmark136) [四、区域卫勤保障组织指挥体制及其调整 62](#bookmark138) [(一)战区级卫勤保障组织指挥体制调整 62](#bookmark140) [(二)军师级卫勤保障组织指挥体制及调整 66](#bookmark142) [五、建制卫勤保障组织指挥体制及其调整 70](#bookmark144) [(一)美陆军旅战斗队体制编制改革特点 71](#bookmark146) [(二)美国陆军旅战斗队卫生编制分析 71](#bookmark148) [(三)卫生排与卫生连人员装备组成 73](#bookmark150) [(四)美国陆军旅战斗队卫勤保障的组织实施 74](#bookmark152) [(五)美陆军旅战斗队卫勤保障组织实施特点分析 76](#bookmark154) [六、战时卫勤保障模块分队编制 77](#bookmark156) [(一)医疗救治模块分队 78](#bookmark158) [(二)卫生防疫模块分队 84](#bookmark160) [(三)战斗应激控制模块分队 85](#bookmark162) [(四)牙科模块分队 86](#bookmark164) [(五)卫生物资模块分队 87](#bookmark166) [(六)兽医模块分队 90](#bookmark168) [(七)战时卫勤保障模块分队建设综合分析 91](#bookmark170) [第五部分 美军联合作战卫勤主要工作与经验 93](#bookmark172) [一、美军联合作战卫勤保障的目标、原则和内容 93](#bookmark174) [(一)联合作战卫勤保障的目标 93](#bookmark176) [(二)美军联合作战卫勤保障原则 93](#bookmark178) [(三)联合作战卫勤保障能力 95](#bookmark180) [二、战时伤病救治 97](#bookmark182) [(一)战场医疗救治阶梯重构 97](#bookmark184) [三、伤病员医疗后送 100](#bookmark186) [(一)建立了完善的分级伤病员后送体系 100](#bookmark188) [(二)伤病员医疗后送行动与流程 101](#bookmark190) [(三)伤病员分类程序 103](#bookmark192) [(四)伤病员医疗后送计划的制定 104](#bookmark194) [(五)美军联合作战伤病员医疗后送综合分析 105](#bookmark196) [四、联合作战卫生物资保障 105](#bookmark198) [(一)卫生物资保障职能与原则 106](#bookmark200) [(二)卫生物资保障的组织结构 107](#bookmark202) [(三)战时卫生物资保障的组织与实施 109](#bookmark204) [(四)血液保障体制 110](#bookmark206) [五、战时牙科勤务 113](#bookmark208) [(一)战场牙科保障类型与组织体系 113](#bookmark210) [(二)战场牙科救治分类 114](#bookmark212) [(三)战时口腔保健 114](#bookmark214) [六 联合作战心理卫生保障 115](#bookmark216) [(一)战时心理卫生保障组织体系 115](#bookmark218) [(二)战时心理卫生工作实施 116](#bookmark220) [七、联合作战卫生防疫 119](#bookmark222) [(一)卫生防疫组织指挥体系 119](#bookmark224) [(二)卫生防疫工作实施 120](#bookmark226) [(三)美军卫生防疫保障特点 121](#bookmark228) [八、联合作战兽医勤务 121](#bookmark230) [(一)兽医保障组织指挥体系 122](#bookmark232) [(二)兽医勤务的组织实施 123](#bookmark234) [第六部分 美军战时卫勤保障转型综合分析 125](#bookmark236) [一、美军战时卫勤保障转型的实质 125](#bookmark238) [(一)保障理念的改革 125](#bookmark240) [(二)保障模式的改革 126](#bookmark242) [二、美军战时卫勤保障转型的途径 127](#bookmark244) [(一)成立强有力转型领导机构 127](#bookmark246) [(二)转型文件为转型提供方向指引 129](#bookmark248) [(三)全面转型与逐步推进相结合 131](#bookmark250) [(四)理论创新与试验评估相促进 132](#bookmark252) [(五)技术引领转型发展 132](#bookmark254) [三. 美军战时卫勤保障转型趋势 134](#bookmark256) [(一)卫勤功能由伤病救治拓展到健康保护 134](#bookmark258) [(二)卫勤保障范围向全方位保护、全寿命健康拓展 134](#bookmark260) [(三)卫勤指挥体制向作战指挥型转变 134](#bookmark262) [(四)卫勤保障体制由建制主导型向支援主导型转变 135](#bookmark264) [(五)卫勤保障方式向网络支援保障转变 135](#bookmark266) [第七部分 美军战时卫勤保障转型借鉴研究 137](#bookmark268) [一、我军战时卫勤保障问题分析 137](#bookmark270) [(一)卫勤组织指挥体制不适应信息化战争要求 137](#bookmark272) [(二)卫勤保障体制与信息化战争要求不相符 137](#bookmark274) [(三)卫勤保障信息化程度有待加强 138](#bookmark276) [(四)卫勤力量组成严重不均衡 138](#bookmark278) [二、美军战时卫勤保障转型对我军的启示 139](#bookmark280) [(一)正确认识美军战时卫勤保障转型 139](#bookmark282) [(二)借鉴美军经验,结合我军实际实施战时卫勤转型 140](#bookmark284) [(三)把握规律,认真谋划我军战时卫勤转型工作 140](#bookmark286) [研究结论与讨论 144](#bookmark288) [参考文献 147](#bookmark290) [论文研究综述 151](#bookmark292) [发表文献 158](#bookmark294) [个人简历 164](#bookmark296) [致 谢 166](#bookmark298) 缩略词表 ASD Assistant Secretary of Defense Command ,Control ,Communication, 助理国防部长 C4ISR Computer ,Intelligence ,Surveillance & Reconnaissance 自动化指挥系统 CSS Combat Service Support 战斗勤务支援 DHA Defence Health Agency 国防卫生局 DHP Defense Health Program 国防卫生计划 ERP Enterprise Resource Planning 企业资源计划系统 FHP Force Health Protection 部队健康保护 FM Field Manual 陆军野战条令 GDP Gross Domestic Product 国内生产总值 HSS Health Service Support 卫勤保障 JP Joint Publication 联合出版物 MHS Military Health System 军队卫生系统 TOE Troops, Organization & Equipment 军队组织及设备 美军战时卫勤保障转型发展情报研究 中文摘要 伴随世界战争样式从机械化时代迈入信息化时代,中国特色军事变革逐渐深 化,我军战时卫勤保障建设面临巨大挑战。如何应对信息化战争挑战, 加快推进 我军战时卫勤建设,发展信息化条件下卫勤保障理论和实践,已经成为我军卫勤 建设和军事斗争准备的重要课题。美军是世界上最早迈入信息化时代的军队,美 军战时卫勤保障伴随美军军事转型发生了巨大改变。在卫勤保障理论方面,提出 “部队健康保护”理论,突出“强健促进、伤病预防、战伤救治 ”并重,对军人 实施全方位、全寿命的卫勤保障;在保障体制方面,建成了高效、灵活的联合卫 勤保障机制,开发了全面的三军联合创伤救治系统,通过系统整合方法组织协调 战伤救治,确保了伤员得到正确、及时救治; 在人员编制方面,适应美军部队转 型建立了轻型化、机动化、模块化卫勤保障力量, 满足了战时卫勤保障的不同需 求;伤病员救治方面,前线卫勤力量部署不断前移,战伤救治梯次减少,建立了 立体化、快速化战场医疗后送体制;在卫生物资供应保障方面,借用现代企业 ERP 供应模式,实现卫生物资精准保障。美军的战时卫勤保障转型代表了信息化 战争条件下战时卫勤保障的发展方向和潮流,对其进行深入研究可为我军卫勤建 设全面发展提供借鉴和参考。 本研究综合运用了情报调研法、专家咨询法、归纳分析法、比较分析法相结 合的研究方法,在分析美军战时卫勤转型发生、发展的背景和动因基础上,全面、 系统梳理美军战时卫勤保障理论和实践,深入考察并把握其战时卫勤保障体系的 历史沿革、卫勤保障理论理念发展、卫勤保障的组织、指挥和实施, 卫勤保障的 重点领域和方向等核心问题,揭示美军战时卫勤保障转型的实质、特点和规律, 深化对信息化战争条件下美军战时卫勤保障问题的认识,重点挖掘美军在战时卫 勤保障方面的有益经验,对比分析我军战时卫勤保障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和困难, 为推动我军卫勤建设全面发展提供借鉴和参考。 本研究共分七个部分: 第一部分是美军战时卫勤保障转型的理论基础研究,在系统梳理美军军事转 型和军事后勤转型的基本历程与基本理论基础上,结合我军战时卫勤保障相关理 论和美军条令条例中有关战时卫勤保障解释,辨析和探讨了美军战时卫勤保障转 型内涵,明确其概念、类型以及包含内容。 第二部分是美军战时卫勤保障转型环境与动因分析,分析了美军战时卫勤保 障转型的历史和现实环境,以及诸多因素对战时卫勤保障转型的影响。冷战结束 和海湾战争是影响美军战时卫勤转型的历史性事件。和平发展环境、经济实力和 技术发展是保证转型的现实条件。战争形态、国家战略、军事转型、科学技术、 战争实践对战时卫勤保障转型起到推动作用。 第三部分是对美军战时卫勤保障转型的基本脉络加以梳理和分析,美军战时 卫勤保障转型经历了“萌芽阶段”、“理论与思想准备阶段”和“全面展开阶段”。 整个战时卫勤保障转型有三条主线,一是转型纲领性文件“部队健康全面保护” 理论的酝酿、提出、诠释与实施;二是美军战时卫勤保障条令《联合作战卫勤保 障》的不断修订;三是卫勤体制编制紧随军队体制编制调整而变化。 第四部分重点分析了美军战时卫勤保障组织指挥体制及其调整,主要表现为 战区内卫勤组织指挥体制伴随军队小型化、模块化改编同时进行了模块化改造。 分别在战区级、军师级设置了医疗部署保障司令部、卫生旅、多功能卫生营三级 模块化、多功能任务式医疗指挥控制机构。根据作战需要配属相应的模块化分队, 进行特遣编组。采取模块分解与组合的方法, 组建成符合作战环境、满足作战需 求的卫生旅和多功能卫生营,完成不同需要的战时卫勤保障任务。建制部队卫勤 力量调整特点包括卫勤力量部署前移、作战与卫勤协调一致、模块化组织设计等。 第五部分结合美军最新联合作战卫勤保障条令,分析美军转型后联合作战卫 勤保障特点与经验,重点对联合作战中伤病救治、伤病员医疗后送、卫生物资保 障、牙科勤务、心理卫生保障、卫生防疫和兽医勤务的组织和实施进行研究,分 析讨论了战场医疗救治阶梯进行重构,构建了完善的分级伤病员后送体系,实现 卫生物资精确保障等方面。 第六部分总结了美军战时卫勤保障转型实质、途径和趋势, 美军战时卫勤保 障转型的实质是“部队健康全面保护”理念的改革和信息化卫勤保障模式的改革。 转型主要途径包括:成立强有力转型领导机构推动转型;发布系统转型文件指引 转型;采取全面转型和逐步推进相结合方式;采用理论创新和试验评估促进转型; 发展重点技术引领转型。转型趋势是:卫勤功能由伤病救治拓展到健康促进;卫 勤保障范围向全方位保护、全寿命健康拓展; 卫勤指挥体制由后勤管理型向作战 指挥型转变;卫勤保障体制由建制主导型向支援主导型转变;卫勤保障方式向网 络支援保障转变。 第七部分在对比分析我军战时卫勤保障现状及问题的基础上,提出美军战时 卫勤保障转型对我军的启示:①正确认识美军战时卫勤保障转型;②借鉴美军经 验,结合我军实际实施战时卫勤转型;③把握规律,认真谋划我军战时卫勤转型 工作。 【关键词】 美军;战时卫勤;转型;模块化; The Intelligence Research of Combat Health Service Support Transformation and Development in U.S. Armed Forces ABSTRACT With the world war style developed from mechanization era into information age as well as futher deepening of in china’s military reform ,there are enormous challenges in the process of construction of China’s health service support. How to deal with the challenges of information warfare, promote wartime health service support of Chinese military and explore the theory and practice under the conditions of information has become an important research topic in China’s preparations for military struggle. It was the U.S. army who first entered into the information age, and their health service support has been greatly changed with the transformation of military. In terms of theory development, they put forward “Force Health Protection ”(FHP). FHP has three interrelated pillars: a healthy and fit force, prevention and protection, medical and rehabilitative care. They developed and implemented the joint theater trauma system and established an efficient and flexible health service support (HSS) mechanism in order to improve combat casualty care. They established lighter, mobile, modular health units to meet the operation requirements and adapt military transformation. They deployed the medical troops to the front field, reduced the roles of medical care, established three-dimensional and fast medical evacuation system. They referred to ERP supply mode of modern enterprise, achieved accurate health supplies. The transformation of HSS in U.S. army represents the direction and trends of HSS development under condition of information.age. The advances in these key areas can provide us with valuable experiences and enlightenments. Several research methods such as literature review,expert consultation,systems analysis ,comprehensive analysis are integratively used in this research. After analyzing the background and motivation of U.S. army HSS transformation, the research has systematically reviewed the theory and practice of U.S. HSS, explored the primary development and organization of U.S. HSS such as history, theory, command and control, focus areas, etc.. On the basis of these work, the research revealed the essence, characteristics and rules of U.S. HSS,improved our recognition of U.S. HSS and explored useful experience in U.S. HSS construction. At last, the research made a contrast analysis of difficulties and problems in China’s HSS construction and proposed some suggestions to China’s HSS construction. The research consists of seven parts: The first part was the basic theory of U.S. HSS transformation. After reviewing the basic process and basic theory of U.S. military transformation and military logistics transformation, we discussed and analyzed the concept, content, rules and regulations of U.S. HSS. The second part was the analysis of environment and motivation of U.S. HSS transformation. We analyzed the history context and reality of U.S HSS transformation, as well as influence of multifactor on wartime HSS. The end of Cold War and the Gulf War were the historical event affecting U.S. HSS transformation. In addition, many factors influenced the transformation of U.S. HSS, such as peaceful environment for development, economic strength and technology development. Form of war, national military strategy, military transformatio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the practice of war provided a main impetus in U.S. HSS transformation. The third part was the analysis of context of U.S. HSS transformation. The process of U.S. HSS contains the “infancy stage”, the “theory and ideological preparation stage” and “integrated development stage” . There were three main lines through the process of U.S. HSS transformation. The first line was the preparation, suggestion, interpretation and implementation of “Force Health Protection” theory. The second line was the constant revision of Joint publication“Health Service Support. The third line was the adjustment of HSS system following military system change. The fourth part focuses on the organizational support in wartime military command structure and its adjustment, mainly represented by in-theatre military medical service organization and command system underwent modular transformation in adaption to the small and modular military forces. It deployed medical deployment support command, medical brigades and multi-functional medical battalion in the theater level and division level. According to the operational needs, deploy the corresponding modular units and they grouped based on task. Modular decomposition and combination methods were adopted to form medical brigade and multi-functional medical battalion in line with the operational environment and combat demand. Organic health service units adjustment features include forward deployment, conformity of combat and medical support, modular organization design. The fifth part analyzes the characteristics and experience of joint operations health service support after military transformation, based on the latest U.S. joint publication of Health Service Support, with emphasis on research organization and implementation of joint operations in injury treatment, medical evacuation, medical logistic support, dental service, mental health support, disease control and veterinary service, discussed the battlefield medical treatment roles, build a perfect casualty evacuation system, to achieve accurate medical logistic support. The sixth part summarizes the essence, approaches and trends of the U.S. HSS in wartime transformation. the nature of transformation of the U.S. HSS in wartime is the reform of “force health protection” concept and medical information support model. Main ways of transformation include: the establishment of strong leading institutions to promote transformation; publish document to guide transformation; develop key technologies to lead transformation. The trends of the transformation are: health service support functions transform from casualty treatment to health promotion; health support tends to the comprehensive protection and life-span health; medical command system from logistics management to combat-oriented; medical support system from organic-led to the support-led; medical support method tends to network support development. The seventh part put forward enlightment of U.S. HHS in wartime to us by comparatively analyzing the current status and problems of Chinese army. The proposes suggestions include: ① understanding the U.S. HSS in wartime correctly; ② learning from the U.S. experience, combined with the actual condition of Chinese army to implement wartime health service transformation; ③ grasping the rule, carefully plan the transformation of our wartime health service transformation. Key words: U.S. armed forces, health service in wartime, transformation, module. 前 言 一、选题依据 卫勤保障是“军队运用医学技术和卫生资源为其成员防治疾病、维护健康和 提升战斗力的专业工作”[1]。卫勤保障是伴随战争样式的演变发生发展的,我军 卫勤保障自土地革命战争诞生起,历经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抗美援朝等无数战 争的考验,不断发展成长。当前, 世界战争样式已经从机械化时代迈入信息化时 代,我军战时卫勤保障也面临巨大挑战。如何应对信息化战争挑战, 加快推进我 军战时卫勤建设,发展信息化条件下卫勤保障理论和实践,已经成为我军卫勤建 设和军事斗争准备的重要课题。 美军是世界上最早迈入信息化时代的军队,美军战时卫勤保障伴随美军军事 转型发生了巨大改变。在卫勤保障理论方面,提出“部队健康保护”理论,突出 “强健促进、伤病预防、战伤救治 ”并重,对军人实施全方位、全寿命的医疗保 障;在保障体制方面,建立了高效、灵活的联合卫勤保障机制, 开发了全面的三 军联合创伤救治系统,通过系统整合方法组织协调战伤救治,确保了伤员得到正 确、及时救治; 在人员编制方面,适应美军部队转型建立了轻型化、机动化、模 块化卫勤保障力量,满足了战时卫勤保障的不同需求;伤病员救治方面,前线卫 勤力量部署不断前移,战伤救治梯次减少,建立了立体化、快速化战场医疗后送 体制;在卫生物资供应保障方面,借用现代企业 ERP 供应模式,实现卫生物资 精准保障。美军的战时卫勤保障转型代表了信息化战争条件下战时卫勤保障的发 展方向和潮流,对其进行深入研究可为我军卫勤建设全面发展提供借鉴和参考。 二、研究目的 本研究的主要目的在分析美军战时卫勤转型发生、发展的背景和动因基础上, 全面、系统梳理美军战时卫勤保障理论和实践, 深入考察并把握其战时卫勤保障 体系的历史沿革、卫勤保障理论理念发展、卫勤保障的组织、指挥和实施, 卫勤 保障的重点领域和方向等核心问题,揭示美军战时卫勤保障转型的实质、特点和 规律,深化对信息化战争条件下美军战时卫勤保障问题的认识,并借鉴美军在战 时卫勤保障方面的有益经验,推动我军卫勤建设全面发展。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国外研究现状 作为世界头号军事强国,美国对于信息化条件下联合作战中卫勤保障的实践 最丰富、研究最深入、理论最先进。自 20 世纪 80 年代后,美军战时卫勤保障一 直随着作战理论、军队组成、武器装备等变化而不断发展。在这期间, 从卫勤基 1 王谦,张雁灵.现代战争卫勤保障[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13 年 12 月版 1 本理念、基本原则到卫勤实施过程、组织机构, 从理论探讨到实践总结,从模拟 研讨到作战实施,关于卫勤保障的政府文献、技术报告、期刊论文层出不穷, 在 此主要归纳如下: 1.国家“战略”、“概念” 包括美国总统、国防部长、参联会主席颁布的各种国家级“战略”“报告” “指南”,以及国防部、参联会、各军种颁发的各种联合作战“概念”“构想”“路 线图”等,详细阐述了美国国家战略的转变,以及美国军事、卫勤的未来发展方 向,是指导美军战时卫生勤务实施、发展的规范性文件。这类文件主要包括《2010 联合构想》《2020 联合构想》《联合转型路线图》《转型计划指南》《陆军现代化 计划》《部队健康保护》以及各军种构想等。 2.国防部命令、指令 主要是指美国国防部长、参联会主席颁布的涉及卫勤的各种指令、指示、手 册、备忘录等。这类文件主要规定了美军卫勤力量的训练、教育、准备以及作战、 指挥、控制关系等问题, 目的是规范美军卫勤力量的生成与发展。形式包括各种 国防部指令、国防部指示、国防部出版物、参联会主席指令等,其中具有代表性 指令包括《卫勤行动与准备》《部队健康保护》《军事基地的应急医疗力量》《美 军血液计划行动程序》《健康促进与疾病/损伤预防》等。 3.各军种条令、条例 美军 JP4“后勤”系列联合出版物是适用于美军各军兵种的共同后勤条令、 规范。其中 JP4-02 卫勤保障系列是美军进行联合作战卫勤保障的共同条令和规 范。根据上述共同条令规范, 美陆、海、空和海军陆战队制定了符合各自作战特 点和作战要求的卫勤条令、条例、手册等, 对各军种战时卫勤保障中的问题进行 了规范。 美国陆军“FM4-02”系列野战手册中详细阐述了美陆军战时卫勤力量组织 体系、各级卫勤力量部署、展开与指挥控制、各类医疗保障的组织实施等。其中 包括《全球环境下部队健康保护》《战斗卫勤保障》《医疗后送》《战场住院治疗》 《战区支援卫生营:战术、技术与程序》等。另外美国空军条令 2-4 系列,海军 “4”系列条令出版物都对各自军种战时卫勤问题进行了阐述。 美军 JP4-02 卫勤保障联合出版物和美国陆军“FM4-02”系列野战手册是本 研究的主要载体。 4.其他文献 除去上述文献外,美国政府各部门、国防部及下属各军种还发表过大量涉及 美军战时卫勤保障的研究报告,这些文献有利于理解美军战时卫生勤务发展的脉 络及发展趋势。这类文件主要包括历次战争后美国各类委员会发布的调查报告、 国会参众两院及下属机构的研究报告、国防部和各军种在战后发布的相关研究报 告等。另外包括专业军事医学类期刊、杂志和军事政治类期刊杂志当中也会包含 有关战时卫勤保障的研究文献。 (二)国内研究现状 国内关于美军战时卫勤保障方面的研究主要是军事医学科学院卫生勤务与 医学情报研究所跟踪报道。集中体现于《军事医学动态》20 余年的深入追踪和 分析,比较系统的研究包括 1994 年李培进、毛玉明主编的《海湾战争卫勤保障 文集》,编译整理了美、英、法等国军队参与海湾战争的卫勤保障情况,内容包 括卫勤组织指挥、伤病员救治和卫生装备等。2004 年白书忠、贾万年主编出版 的《伊拉克战争卫勤保障研究》,研究了美军在伊拉克战争卫勤保障的特点,对 比分析了伊拉克战争与海湾战争、科索沃战争、阿富汗战争卫勤保障, 指出了美 军卫勤保障的特点与存在的问题。另外 1991 年毛玉明主编的《外军卫生工作体 制手册》和 2010 年刘胡波、刁天喜主编的《美国军队卫勤保障》对美军战时卫 勤保障体制和运行机制,局部战争的卫勤保障经验进行了系统分析与整理。此外 在各类期刊杂志上分散报道了一些有关美军在各次战争中卫勤保障的经验做法, 如张秀山发表的《美军战时卫勤保障主要措施概述》,郭鹏发表的《透析美军战 时医疗救护体系》等。 综合分析发现,国内相关研究大都是从宏观角度对美军战时卫勤保障的概况 进行研究,不足之处是对美军战时卫勤保障的体制与模式缺乏系统、全面、精细 的分析。此外国内对美军战时卫勤保障转型的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 鲜有针对美 军战时卫勤保障转型发展进行系统追踪与分析的研究报道。本研究将立足于美军 战时卫勤保障体系的演化与转型发展,重点分析美军战时卫勤保障指挥关系、组 织结构和组织实施,总结归纳信息化战争条件下美军卫勤保障体制与模式的新特 点、新趋势、新方向。 四、研究内容与方法 (一)研究内容 本论文是按照“什么是转型、为什么要转型、如何转型、转型后状况”的顺 序来进行研究,希望通过对这四个问题的解答,总结归纳出美军战时卫勤保障体 系的演化与转型发展,得出对我军战时卫勤保障建设的有益启示。论文总体设计 分为七部分: 第一部分是美军战时卫勤保障转型的理论基础研究,系统梳理美军军事转型 和军事后勤转型的基本历程与基本理论,并在此基础上探讨美军战时卫勤保障转 型内涵,明确其定义、基本要素、开始时间以及包含内容等方面。 主要解决“什 么是转型”的问题。 第二部分为美军战时卫勤保障转型环境与动因分析,分别对美军战时卫勤保 障转型的历史环境和现实环境进行分析,并探讨了战争形态、美国军事战略调整、 美国军事转型、科学技术发展和战争实践对战时卫勤保障转型的影响。 主要解决 “为什么转型”的问题。 第三部分开始主要解决“怎样转型问题”,第三部分主要是对美军战时卫勤 保障转型的基本脉络加以梳理和分析,对美军战时卫勤保障转型“萌芽阶段”、 “理论与思想准备阶段”和“全面展开阶段”进行梳理,重点分析各阶段发布的 重要转型政策文件和转型事件。 第四部分重点分析了美军战时卫勤保障组织指挥体制及其调整。 第五部分结合美军最新联合作战卫勤保障条令,分析美军转型后联合作战卫 勤保障特点与经验,解决“转型后状况”这一问题。 第六部分是总结部分,在前面研究的基础上,对美军战时卫勤保障转型的实 质、途径和发展趋势进行综合分析, 归纳总结掌握美军战时卫勤保障转型的经验 和规律。 最后一部分是对比美军战时卫勤保障转型中经验教训,结合我军战时卫勤保 障现状及问题分析,对我军战时卫勤保障中的关键问题提出启示建议。 (二)研究方法 1.情报调研法。通过对解放军医学图书馆、国防科技信息中心、后勤指挥 学院等单位图书馆,各种搜索引擎、美军国防部及各军种官方网站手工检索和计 算机检索,有针对性的收集美军战时卫勤保障改革的情报,进行筛选、翻译、分 析和整理。 2.专家咨询法。通过专家咨询和专家访谈,明确课题的研究范围和研究内 容,并深入分析我军战时卫勤保障亟需解决的问题。 3.归纳分析法。运用归纳分析方法,从大量零散情报中归纳分析出美军战 时卫勤保障的组织实施与发展趋势,总结美军战时卫勤保障转型成功经验和失败 教训。 4.比较分析法。通过比较, 对不同历史时期美军战时卫勤保障的重点与特点 进行分析,准确把握美军战时卫勤保障理论与实践发展历程。此外对照我军战时 卫勤保障现状及问题,提出启示建议。 五、技术路线 本课题技术路线图见图 1。 六、创新点 本课题的创新点包括:第一,对海湾战争后美军战时卫勤保障转型过程进行 了较为全面、深入和系统的梳理和分析; 第二,对美军战时卫勤保障各级组织指 挥体制进行了分析研究,重点对模块化改造后美陆军旅战斗队及模块化组成分队 的战术卫勤组织结构、指挥关系和组织实施进行系统研究; 第三,结合最新版美 军联合作战卫勤保障条令,对美军战时卫勤保障的各种功能进行全面研究、分析 和总结;第四,总结归纳了美军战时卫勤保障转型的实质、途径和趋势。  **组织指挥体系构** **成及其调整** 战时卫勤力量构成 战时卫勤指挥体制 **基本概念辨** **析** 区域卫勤保障体制 **美军卫勤转型环** **境与动因分析** **转型综合分析** **美军战时卫勤保** **障进程研究**  对照研究 军事转型 转型环境 萌芽阶段 **启示与建议** 外部动力 理论与思想准备 后勤转型 需求分析 内在要求 全面展开阶段 战时卫勤转 建制卫勤保障体制 模块化组成分队 **联合作战卫勤保** **障特点与经验** 目标、原则与能力 各保障功能特点与经验 **我军现行战时卫勤保障存在问题** 图 1 技术路线图 第一部分 美军战时卫勤保障转型理论基础 通过前期查阅相关文献,美军并未对战时卫勤保障转型概念和内容进行明确 界定。战时卫勤保障转型相关内容基本都包含于美军军事后勤转型, 军事后勤转 型则属于美军军事转型范畴内。研究美军战时卫勤保障转型,首先要研究美军军 事转型和美军后勤转型。本部分研究的重点是系统梳理美军军事转型和军事后勤 转型的基本历程与基本理论,并在此基础上探讨美军战时卫勤保障转型内涵,明 确其定义、基本要素、开始时间以及包含内容等方面。 一、美国军事转型 从根本上来讲,美国军事转型只是美国新军事变革过程的一个阶段,是其高 级阶段。关于军事转型的起源,前参联会主席威廉•欧文斯上将认为,可追溯到 20 世纪 70 年代开始的军事技术革命。实际上,自上世纪 70 年代越战结束后, 美国军事变革先后经历了三个阶段的发展,分别是军事技术革命、军事事务革命 和军事转型。[2] (一)军事技术革命 “军事技术革命”(MTR: Military Technical Revolution)概念最早由前苏联 总参谋长奥加尔科夫提出,核心内容是将信息技术引入军事领域,研制信息化指 挥系统、精确制导武器等军事装备,继而触发军事革命。[3]美国接受并吸收了这 一观点,于第四次中东战争后开始积极推进军事技术革命。[4] 70 年代末期,美国被迫结束越南战争,国内反战情绪高涨,军费持续走低。 面对以苏联为首华约在欧洲前线部署数量庞大的地面重装部队,以传统作战方式 进行对抗已不能持续。1973 年爆发的第四次中东战争及时为美军领导人提供了 新思路,使用美式装备的以色列军队面对使用苏式装备的阿拉伯联军在战争中取 得完胜,战争中快速作战速度,强大毁伤力使美军大为震惊。美军随即提出 “抵 消战略”,即寻求用先进的指挥、控制、情报和通信手段,将美国的精确制导武 器及其他先进武器系统的杀伤力合成为强大的战斗力,以美国的技术优势战胜苏 联的兵力优势。通常认为,“抵消战略”是“美国军事革命的先声 ”。[5] 这一时期,美军一直在探索新的作战理论,于 1973 年成立陆军训练与条令 司令部,深入总结越南战争经验教训,研究第四次中东战争新特点,在 1976 年 颁布新版《作战纲要》强调了合成作战中空中力量的重要性,为“空地一体作战” 2 刘诚. 美军军事转型及其启示(上)[J]. 军事历史研究,2005,04:105-111. 3 刘诚,陈婷.聚焦美军—从越战到伊战的军事变革[M].北京:解放军出版社,2005:43 4 刘诚. 美军军事转型及其启示(下)[J]. 军事历史研究,2006,01:137-142. 5 军事科学院世界军事研究部.美国军事基本情况[M].北京:军事科学出版社,2004:129 7 打好基础。[6]1982 年发布的《作战纲要》,正式提出了 “空地一体战”理论,并 在 1986 版《作战纲要》中得到完善和发展。“空地一体作战”是美军认识现代战 争的开始,也为美国军事技术革命提供了理论基础。[7] “空地一体战”是新军事变革中美军作战理论第一次大创新,是初级联合作 战理论,谋求同时使用陆军和空军,密切协同发挥整体作战效能,将敌军分割歼 灭。随后美军不断发展以“空地一体战”为代表的新型作战理论,并按照新型作 战理论和训练理念建设部队;在“空地一体战”理论指导下设计与研制新型武器 系统、通信系统, 发展了“爱国者”导弹、“阿帕奇”直升机、“布雷得利”步兵 车、联合监视与目标攻击系统等新型信息化装备,帮助美军取得 1991 年海湾战 争的胜利。 (二)军事事务革命 直至20 世纪90 年代前半期,美军对军事革命的认识还只是“军事技术革命”。 这一阶段进行的军事改革,重点是保持在军事技术上的优势。1991 年爆发的海 湾战争成为了美国军事革命的第一个转折点。在海湾战争的战场上, 美军充分实 践了“空地一体作战理论”,演练了新型武器系统和保障系统,展现了美军强大 战斗力。从新军事变革效果来看,美军在海湾战争中胜利一方面证明军事技术革 命的正确性,同时在海湾战争中暴露出的问题也反映了其军事变革的不彻底性。 比如,信息技术的进步并未引发组织体制和结构改变,作战方式本质上仍然是冷 战时期的数量规模型。因此,从根本上看美军依旧是一支工业时代模式军队,海 湾战争后,美军在总结战争经验教训同时,又开始新一轮军事变革。 1993 年,“军事技术革命”开始被“军事事务革命”(RMA:Revolution in Military Affairs)所代替。起因是“军事技术革命”内涵狭窄,不能完全涵盖军 事变革的全部内容。1994 年初,组建军事革命高级指导委员会,开始“军事事 务革命 ”探讨。1996 年 3 月,国防部提交国会的年度报告中,明确阐述了“军 事事务革命”的定义、特点和任务:“军事事务革命是采用新技术的军事系统同 创新的作战概念和组织改编相结合,从根本上改变军事行动的特点和进行方式的 过程,必须以联合作战形式准备和进行战争,制定远期战略规划,深化军事变革。” [8]这一阶段美军进行了军事变革中第二次作战理论创新,由“空地一体战”理论 发展为“联合作战”理论。 1986 年通过的《戈德华特—尼科尔斯国防改组法》从法律上确定了参联会 主席和联合作战司令部职权范围,推动了联合作战理论的发展。海湾战争中, 联 合作战理论得到初步实践,海湾战争结束后,经过近一年的大辩论,美军确定了 6 詹姆斯•邓尼根,美军自越战之后到海湾战争的改革[M].北京:军事科学出版社,1996 7 军事科学院世界军事研究部.世界军事革命史(下卷) [M].北京:军事科学出版社,2012:1419 8 刘诚,陈婷.聚焦美军—从越战到伊战的军事变革[M].北京:解放军出版社,2005 8 以联合作战理论作为全军作战理论。随后,参联会组织编写 7 个系列联合出版物, 建立健全了美军联合作战理论体系。 在 20 世纪 90 年代后期,美国国防部对新军事革命的认识发生了本质改变, 一方面表现为编写了指导美军进行面向 21 世纪的转型的构想文件《2010 年联合 构想》和《2020 年联合构想》,另一方面体现为美国军事事务革命从各方面都开 始步入实战阶段。具体表现为:技术方面,美军经过遴选,重点选择了情报、监 视、侦查(ISR),指挥自动化(C4I)和精确制导弹药(PGM)等领域,并对其 优先发展;[2]体制编制改革方面,各军种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分别提出了各自的 转型方向和转型路线图,陆军提出“未来部队”,空军提出“全球到达、全球力 量”等。 (三)军事转型 “军事转型”(MT:Military Transformation)最早出现于克林顿政府执政后 期的文件中。1997 年 12 月,美国防部《防务转型:21 世纪的美国的国家安全》 报告中指出:“为迎接新世纪挑战,使美国拥有更强大国防力量,必须实施军事 转型。” [9]这是美军首次提出“军事转型”,引起强烈反响。小布什政府上台后, 将“军事转型”作为美军建设和变革的指导方针,加速推进并全面展开,完全以 “军事转型”取代“军事事务革命”。在这一过程中,“9.11”事件和其后的阿富 汗战争、伊拉克战争共同构成美国军事变革中新的转折点。 2001 年的“9.11”事件对美国和美军的冲击难以形容,完全改变了美军对国 家安全各领域的看法,加速了美国全面军事转型的启动。2001 年 9 月 30 日,美 国防部发布《四年防务审查报告》,将国防建设模式思路由“基于威胁”建设转 变为“基于能力”建设,为全面军事转型确定了具体纲领和方向。 2001 年阿富汗战争和 2003 年伊拉克战争期间美军在正规作战中迅速取胜, 验证了 90 年代后期美国军事事务革命的阶段性成果,证明了军事事务革命大方 向上的正确性,同时也促使美军下决心巩固这些成果。伊拉克战争正规作战于 2003 年 5 月结束,但就在战争结束一个月之前,美国国防部已经颁布了《转型 计划指南》,这一文件标志美军军事转型工作的全面铺开。2003 年 11 月,国防 部部队转型办公室发布《军事转型战略途径》,随后各军种发布本军种《转型路 线图》,这些文件详细阐明了美国军事转型的指导方针和主要措施,全面启动了 美军军事转型。 美军在这一时期在作战理论的创新是提出并实践了“网络中心战”理论。“网 络中心战”理论最早是美海军提出,2001 年 7 月国防部提交给国会多达 1000 页 的《网络中心战》报告,对理论内涵、目的意义、实现条件与战略、所需能力、 实施计划和方案进行全面阐述。“网络中心战”主要是“通过战场各单元的网络 9 孙铁良,丁步东,王兴宏. 美军转型研究 [M].北京:空军指挥学院科研部,2005 9 化,把信息优势变为作战行动优势,使各分散配置部队共同感知战场态势,从而 协调行动,发挥最大作战效能。” [10]“网络中心战”理论在阿富汗战场进行了首 次尝试,并在伊拉克战场上得到全面试验。该理论的提出与实施, 是美军军事转 型重要里程碑。美军建设在“网络中心战”理论指导下,军队信息化建设方面得 到全面推进。 (四)美国军事转型特点分析 军事技术革命、军事事务革命和军事转型三个阶段,并非泾渭分明,而是一 脉相承、脉络相连的历史进程。从军事技术革命到军事转型,美军军事变革逐渐 深入,不断向前发展。对这三个阶段深入分析, 发现军事变革不同阶段很多相同 的因素:都经历过美军划时代转折性战争的验证和触发;都经历过战争结束后一 次重大军事战略调整;每个阶段都引发一次作战理论创新;每个阶段都涌现出一 批具有创新意识的军队领导,对转型起着决定性推动作用;每个阶段都会对本阶 段转型重心重新审视,对其进行标签式命名;每一阶段都会组建一个专职转型的 领导研究机构,通过专门机构全面推进军事变革的进展。[11] 表 1 美军军事转型特点分析 **军事技术革命** **军事事务革命** **军事转型** **转折性战争触发** 越南战争 海湾战争 伊拉克战争 **军事战略调整** 军费调整 裁军 重新确定对手和目标 **作战理论创新** 空地一体作战 联合作战 网络中心战 **创新领导** 威廉•科恩等 威廉•欧文斯等 拉姆斯菲尔德等 **专职领导机构** 国防部基本评估 办公室 军事革命高级指导 委员会 国防部部队转型 办公室 二、美国军事后勤转型 军事后勤属于军事范畴,军事领域的改变不可能将军事后勤排除在外。美军 军事后勤改革同样经历了军事后勤革命和军事后勤转型两个阶段。然而从检索资 料来看,美国军事后勤革命开始于 1996 年发布《2010 年联合构想》中“聚焦后 勤”的提出,“军事后勤革命”概念正式提出则是 1997 年。从理论上讲, 美国军 事后勤改革应该是与军事改革同时发生的。然而实际上军事后勤革命的概念提出 却较军事革命晚,这是因为在军事革命的初始时期,变革更多发生于作战领域。 主要是作战武器装备、作战方式、作战理论的变革,军事后勤领域虽然发生变化, 但并不是革命性、根本性的改变。以海湾战争为例, 信息战、电子战等作战方式 的出现给世人留下深刻印象,但军队保障方式仍然停留在工业化时代的规模保障。 10 严体华. 网络中心战概念、体系结构及相关技术研究[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8. 11 刘诚,陈婷.聚焦美军—从越战到伊战的军事变革[M].北京:解放军出版社,2005:39 10 (c)1994-2022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olishing House. Al rights reserved. http://www.cnki.net 最先提出并使用“军事后勤革命”的是美国陆军。1997 年 10 月美国《陆军》 杂志发表文章《迎接陆军后勤的挑战》,最早提出了“军事后勤革命”“资产可见 性”“一体化战斗勤务保障”等新概念。在此后 1999 年美国《陆军后勤》杂志出 版关于“军事后勤革命”专刊,对军事后勤革命进行了系统、全面解析。此次军 事后勤革命,从正式提出开始就明确指出,“是运用高新技术特别是信息技术对 传统后勤进行的彻底改造”,同时制定了完整的目标、内容、规划、方法、步骤、 措施等。[12] 随着军事转型的全面铺开,为适应军事转型的需要,美国国防部于 2004 年 推出《国防部后勤转型战略》,提出以“联合聚焦后勤能力”“部队为中心的后勤 企业”“感知与反应后勤”三个核心理念指导美军后勤转型活动。[13] 自此军事后 勤转型正式取代军事后勤革命,标志着美军后勤改革进入了一个新阶段。 包括《国防后勤局 2006 年转型路线图》在内的美军诸多文件中并未对军事 后勤转型概念进行确切定义,只有前副国防部长助理(主管后勤与物资战备)罗 杰 ·卡洛克在其发表《后勤转型:今天、明天与加速》 一文中对军事后勤转型概 念进行了阐述:“当我们的部队从‘数量规模型’作战发生转变时,为适应未来 部队的需求,后勤系统必须用更加低廉的价格转变成一个精干、灵敏的分发系统, 这就是后勤转型。” [14] 纵观军事革命和军事转型、军事后勤革命和军事后勤转型。虽然在时间上, “革命”与“转型”的出现有先有后,但二者实际上是一种一脉相承的继承和发 展、延续和深化关系。军事革命和军事后勤革命的成果是军事转型及军事后勤转 型的基础,军事转型和军事后勤转型是军事革命与军事后勤革命的发展与深化。 三、美军战时卫勤保障转型 (一)卫勤保障基本概念 基本理论是课题研究的基础,在卫勤保障的概念和内容范围上,我军与美军 有一定程度上的不同。本文的写作目的是借鉴美军在战时卫勤保障转型发展的有 益经验,推动我军战时卫勤保障的全面发展。因此需要对两国关于卫勤保障的核 心概念及基本内涵进行辨析。明确概念后,才能更深层次探讨卫勤保障转型问题。 首先是我军对卫勤保障和战时卫勤保障的定义: 2011 版《中国人民解放军军语》对卫勤保障的解释为:军队卫勤机构在部 队人员的伤病防治、健康服务等方面组织实施的保障。包括医疗后送、卫生防病、 12 周璞芬,王通信.美国军事后勤革命[M].北京:解放军出版社,2007 13 Department of Defense Logistics Transformation Strategy ---Achieving Knowledge-Enabled Logistics, 10 December 2004 14 Roger Rallock.Logistics Transformation Update, focus and Accelerate. January 2001. <http://www.defenselink.mil/oft/forum/>. 11 卫生防护、医疗保健、药材供应等。是后勤保障的组成部分。[15] 《中国军事后勤百科全书 ·卫生勤务卷》对卫勤保障的定义为: 军队卫生部 门组织运用医学技术,对部队进行伤病防治、维护军队成员健康、恢复伤病员战 斗力的活动。亦称医学保障或卫生保障。[16] 《军事后勤学教程》对卫生保障的定义是:卫生保障是指军队卫生部门组织 和运用医学技术措施,对部队进行伤病防治、医疗保健, 维持和再生军队有生力 量战斗力的活动过程。实施卫生保障以及实施卫生保障为目的的一系列专业工作, 成为卫生勤务,简称“卫勤”。[17] 总后勤部卫生部《卫生勤务学词典》对卫勤保障的解释为: 卫生勤务保障的 简称。军队卫生部门采用组织管理与医学技术等综合措施, 直接对部队进行防治 伤病、恢复伤病员战斗力,保护军队成员健康的实践活动。[18] 以上各种概念是我军军事、后勤和卫勤领域对卫勤保障作出的权威性解释。 从名称看有一定差别,有的叫做“卫生保障”,也有的叫做“卫勤保障”的,但 是综合各种概念,发现不同概念的基本内涵和外延大体相同:卫勤保障是一项活 动,主体是军队卫生部门和人员,客体是部队,方法是运用医学科学技术和装备 从事健康服务活动,目的是维护和提高部队战斗力。具体内容涵盖医疗后送、卫 生防疫、卫生防护、医疗保健、药材供应保障等各个方面。 美军各种文件中对应于与我军“卫勤保障”相同内容的名词和概念也发生了 不断的变化。20 世纪 70 年代美军陆军《野战条令》中的“卫勤保障”表述为 Medical Service,翻译为“卫生支援”,到 20 世纪 80 年代及以后陆军发布的《野 战条令》中则开始使用“Health Service Support”, 简称 HSS,可翻译为“卫勤 支援”或“卫勤保障 ”。 美军对“卫勤保障”表述的变化反映了其涵盖内容的变 化,同时也发现了美军对“卫勤保障 ”的认识,随着美军军事变革的不断深入、 医学模式的转变不断演进,卫勤保障涵盖内容由伤病救治为主向伤病救治、健康 保护和强健促进并举方向发展。 美国国防部参联会发布的联合出版物(Joint Publication ,JP)是美军在各项 行动中所遵循的最基本指导原则。在美军联合出版物 JP1-02《国防部军事与相关 术语字典》中, HSS 定义是:所有为提高、改善、保护或恢复人员精神或身体健 康而开展、提供或安排的服务。这些服务包括, 但不限于卫勤资源管理,例如人 力、资金和设施; 预防和治疗性医疗措施;外伤、损伤或生病人员后送; 遴选医 学状况良好人员,处置医学状况不良人员;血液管理;医疗供应;设备及其维护; 战斗应激控制;以及医疗、牙科、兽医、实验室、验光配镜、营养治疗、医学情 15 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科学院. 中国人民解放军军语[M].北京:军事科学出版社,2011:500 16 中国军事后勤百科全书 ·卫生勤务卷[M].北京:金盾出版社.2002 :219~220 17 马书铭, 宋学先.军事后勤学教程[M].北京: 解放军出版社,2002:304~306 18 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后勤部卫生部.卫生勤务学词典[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1990 :3 12 报服务。[19] 美军《Health Service Support》中,虽然没有对卫勤保障给出明确的定义, 但是也对卫勤保障的功能、能力与内容进行了阐明。 2006 版 JP4-02 号联合出版物《卫勤保障》对 HSS 的阐述是这样的:“卫勤 保障(HSS)是指维持人员的精神和生理健康,以强化其完成军事任务的作业效 能。它涉及 3 个联合功能:维持、运动与机动、保护。卫勤保障能够促进、提高、 保持或恢复军事系统中人员的健康。卫勤保障能力贯穿整个军事行动全程, 包括 部署前组织、训练、装备的能力, 以及确保身体健康人员参与军事行动。这些卫 勤保障能力涉及各种军事行动环境,从损伤与疾病发生现场到合适的医疗救治能 力。” [20] 2012 版 JP4-02 号联合出版物《卫勤保障》对 HSS 的阐述则发生不小变化: “联合卫勤保障行动是相互关联的军队卫生系统的功能组成部分,军队卫生系统 整合各军种和合作伙伴的医疗服务、能力和人员, 与其他部门和国家一道,通过 联合指挥与控制机制,提供无缝、统一的卫生服务。联合医疗能力(或卫生保障, Health Support)根据联合部队对维持或保护的功能需求进一步分为两类:卫勤保 障强调维持,而部队健康保护强调保护。卫生保障能力包括卫勤保障和部队健康 保护,贯穿所有军事行动的始终。这些能力涉及各种军事行动环境,从受伤/患 病点到各级救治阶梯。”[21] 从美军卫勤保障概念来看,相对于我军,美军卫勤保障范围更为广泛,包括 所有为提高、改善、保护或恢复部队人员精神或身体健康的服务活动, 例如战斗 应激控制、兽医、验光配镜、营养治疗及医学情报服务等方面。此外美军卫勤保 障概念更加接近全维卫勤,强调卫勤保障贯穿所有军事行动的始终。 (二)战时卫勤保障基本概念 我军通常把军队卫生勤务分为平时卫生勤务与战时卫生勤务,但查阅《中国 人民解放军军语》《卫勤百科全书》及《卫生勤务学词典》,均未查阅到对战时卫 勤保障的术语解释,仅检索到对战时卫生勤务学的解释。《中国军事后勤百科全 书 ·卫生勤务卷》对战时卫生勤务学的定义为:“研究战时军队卫生勤务规律与 管理的学科,是卫生勤务学的组成部分。它探讨和揭示战时卫勤保障规律, 为实 施战时卫勤指挥提供理论依据,对提高作战卫勤保障具有重要作用。”[22] 通过对比平时卫生勤务与战时卫生勤务工作内容,发现两者主要内容基本一 致,都包括伤病员医疗后送保障、卫生防疫保障、军人保健等方面。两者主要区 19 Joint Publication 1-02 ,Department of Defense Dictionary of Military and Associated Terms. 12 April 2001(As Amended through 4 March 2008) 20 Joint Publication 4-02, Health Service Support, 31 October 2006 21 Joint Publication 4-02, Health Service Support, 26July 2012 22 中国军事后勤百科全书 ·卫生勤务卷[M].北京:金盾出版社.2002 :219~220 13 分是在所处时间和环境上,因为军队在平时和战时的主要任务和环境截然不同, 组织机制和工作特点差异巨大。战时卫勤保障与平时卫勤保障的主要区别包括: 1.卫生保障规律不同。这个主要体现在卫生减员发生、时效救治与分级救治 等方面; 2.卫勤组织体制不同。战时卫勤保障组织体制必须适应具体军事行动和战场 环境,合理部署和使用卫勤力量; 3.卫勤指挥与管理不同。战时卫勤保障涉及卫勤保障力量部署与调动, 大批 伤病员流动的时机与方向,大量卫生运输工具的分配与使用,战救药材的分配与 补给等多种因素。不仅有这些要素的关系, 还有这些要素与军事行动和作战环境 的关系。[23]因此需要通过计划、组织、指导、控制和协调手段, 达到最大保障效 果。 4.卫勤保障措施不同。战时卫勤保障必须满足不同作战类型、作战样式和作 战阶段军事行动的需求,合理组织和发挥卫生资源作用。 美军同样没有专门的战时卫勤保障术语,战时卫勤保障工作内容包含在战斗 勤务支援中(combat service support ,CSS)。美军联合出版物 JP1-02《国防部军 事与相关术语字典》中 CSS 定义是:“为维持在各级别战争的战区内所有作战部 队元素所必需的能力、功能、活动和任务。在国家和战区后勤系统内, 它包括但 不限于勤务部队提供的支援,确保航空和地面作战部队所需的供应补给、维修、 运输、卫生等勤务, 以允许这些部队完成自身战斗任务。战斗勤务支援包括在所 有级别战争中为战区所有作战部队提供保障的活动。”[24]这一定义中明确了美军 战时卫勤保障的主要任务:在所有级别战争中为战区所有作战部队提供卫生保障 的活动。 2006 年 9 月,美军参联会颁布新版 JP3-0 联合出版物《联合作战纲要》,首 次在条令中使用“持续保障”(sustainment)替代“战斗勤务支援”,将持续保障 定义为“为维持和延长作战提供后勤和人事保障,直至任务完成”。[25]2008 年 2 月,美国陆军根据《联合作战纲要》颁布新版陆军野战条令 FM3-0《作战纲要》, 宣布废止“战斗勤务保障”术语,并定义“持续保障”:为确保作战自由度、扩 大战役范围、提高持久作战能力提供保障和勤务的相互联系的任务和系统”。[26] 与“战斗勤务支援”相比,“持续保障”更强调是一个综合保障过程,整个持续 保障行动是联合的、相互依赖的,并且与作战计划是一体的、同步的。 “战斗勤务支援”和“持续保障”定义中并未包含美军战时卫勤保障的具体 内容。美军参谋长联席会议 JP4-02 号联合出版物《卫勤保障》(Health Service 23 中国军事后勤百科全书 ·卫生勤务卷[M].北京:金盾出版社.2002 :7~8 24 Joint Publication 1-02 ,Department of Defense Dictionary of Military and Associated Terms. 12 April 2001(As Amended through 4 March 2008) 25 Joint Publication 3-0 ,Joint Operations,17 September 2006 26 FM3-0 ,Operations,27 February 2008 14 Support)是美军最高级别卫勤保障的指导性文件,适用于美军所有军事行动的 卫勤保障。该条令正文部分包括联合作战卫勤保障原则与能力、作用与职责、部 队健康保护、各类卫勤保障行动以及卫勤保障计划制定等。 条令中将联合作战卫 勤保障具体内容分成卫勤保障和部队健康保护两部分,其中卫勤保障包括减员管 理、伤病员后送和卫生物资保障, 部队健康保护包括减员预防、预防医学、健康 监督、战斗与作业应激控制、口腔预防保健、视力战备、实验室勤务以及兽医勤 务。[27] 美国陆军野战条令是陆军实施各类行动战术和程序的准则。陆军野战条令 2013 版 FM4-02《Army Health System》对战时卫勤保障涵盖内容进行很直接的 描述。陆军卫生系统包括十项医学功能, 如图 1 所示,分别是医疗组织指挥、战 伤救治(包括建制和区域卫勤保障)、住院治疗、医疗后送、牙科勤务、预防医 学、战斗应激控制、兽医保障、卫生物资保障(包括血液保障)以及实验室保障。 其中医疗组织指挥是卫生系统核心功能,其他功能均围绕核心功能进行运行。 住院治疗 医疗组织 指挥 卫生物资保 兽医保障 战斗应激控 预防医学 牙科勤务 医疗后送 实验室保障 战伤救治 图 1—1 陆军卫生系统医疗功能结构图 综合美军所有与战时卫勤保障相关条令,可以得出结论:美军战时卫勤保障 涵盖内容与我军战时卫勤保障内容基本相同,包括满足作战需求的医疗组织指挥、 战伤救治(包括建制和区域卫勤保障)、住院治疗、医疗后送、牙科勤务、预防 医学、战斗应激控制、兽医保障、卫生物资保障(包括血液保障)以及实验室保 障等方面。但美军更强调作战过程中部队健康保护, 将牙科勤务、预防医学、战 斗应激控制、兽医保障、实验室保障归属在部队健康保护, 突出了对军人的全面 保护。此外随着“持续保障”的颁布,美军更强调是战时卫勤保障是美军战场后 勤保障综合保障过程一部分,要求战时卫勤保障与后勤保障其他部分相互联合的、 相互依赖,并且与作战计划保持同步一体。 27 Joint Publication 4-02, Health Service Support,26July 2012 15 (三)转型的概念 “转型 ”一词在英文中翻译为“transformation”,可释义为“质变”“转变” “改造”或“转变后的状态。”[28]美军“转型”概念的正式提出是在 1997 年,1997 年克林顿政府发布的《四年防务审查报告》中,第一次使用了“转型美国部队” 概念,对美军新世纪的军队建设任务进行了阐述。然而,“转型”概念并非是突 然、孤立的提出的, 这是美军对新军事革命认识逐渐深化的结果。在“转型”概 念提出之前,美军先后提出了“新军事技术革命”和“新军事革命”来描述美军 的各项改革措施。“转型”与“革命”是一对同义词,都包含变化含义,与“革 命”相比,英文中“转型”的内涵更为广泛。此外,“革命”侧重于结果,而转 型更侧重于过程。 通过前期调研,并未查阅到战时卫勤保障转型明确的定义。但美军对于军事 转型在多个文件中都有明确的描述,从理论上讲,由于军事和卫勤所属大范畴是 完全一致的,同属于军事领域,且卫勤领域包含于军事范畴之内。此外军事转型 与卫勤转型都是由于技术的快速发展在各自领域的应用引发进行的,因此参考和 借用军事转型定义,有助于理解战时卫勤保障转型的内涵和外延。现将美军相关 文件中对军事转型描述摘录如下: 2003 年 4 月美国国防部发布的《国防部转型计划指南》对转型的定义是:“转 型是指这样一个过程,即综合应用理论、能力、人员和组织的新方式, 重新塑造 变化中的军事竞争与合作的本质,便充分利用我国优势,保护我们的非对称薄弱 环节,巩固我国的战略地位,维护世界和平与稳定。”[29] 2002 年美陆军发布的《陆军转型路线图》对转型定义是:“转型是营造创新 性文化的持续过程,这种创新性文化是为了逐步寻求利用并塑造部队变化中的军 事竞争的新方式。”[30] 同年美海军发布的《海军转型路线图》对转型的定义是:“转型是一个过程, 通过这一过程,军队依靠作战理论与组织机构变革,以及先进技术的运用,来取 得并保持非对称优势。”[28] 根据上述描述,可以总结出:美军军事转型内容包括军队建设理论、组织编 制、作战模式以及文化; 转型是在军事领域的各个方面进行根本性变化,是一个 持续的过程;目的是给美军谋求全面不对称优势的战斗力。 相对于美军军事转型,美军战时卫勤保障转型只是当中很小一部分。但美军 战时卫勤保障转型同样服从美军军事转型的根本目标,采取卫勤理论创新、卫勤 编制体制调整、卫勤装备发展和卫勤人才培养等措施,对卫勤领域的各方面进行 全面创新和重新塑造,建立适应新型战争形态的信息化卫勤。 28 美国传统辞典,现代英汉综合大辞典[M].北京:中国外语教学研究出版社,2001:674,513 29 刘克俭,孟凡俊.新世纪美国军事转型计划[M].北京:军事科学出版社,2003:27 30 李耐和,李盛仁,李欣欣等.信息时代美军的转型计划[M].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2011 16 结合美军文件相关内容,对美军战时卫勤保障转型定义如下: **美军战时卫勤保障转型,是美军为谋求“革命性优势”战略目标,以信息** **技术为支撑,以卫勤理论创新、卫勤体制编制调整、卫勤装备发展和卫勤人才** **培养为措施,对战时卫勤保障领域各方面进行变革,实现从“数量规模型”卫** **勤保障向信息化卫勤保障转变的持续过程。** 美军战时卫勤保障转型包括卫勤保障理论创新、卫勤任务拓展、战时卫勤保 障编制体制调整、战时卫勤保障模式和手段转换四个方面。研究美军战时卫勤保 障转型发展,也将从这四个方面入手进行分析研究。此外, 美军战时卫勤保障转 型具有全面性和长期性,是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也就是美军在文件中提到的“转 型是一个持续的过程”和“转型的内容包括理论、人员、装备、编制和文化 ”, 这也正是本文标题采用“美军战时卫勤保障转型发展情报研究”的原因所在。 第二部分 美军卫勤转型环境与动因分析 美国军事转型并非突然发生,而是从工业化社会进化到信息化社会的必经过 程。转型作为一种历史过程,其发生发展离不开社会基础和客观条件,同时也受 到内部和外部因素的制约。美国军事转型是信息技术发展到一定程度引发的必然 结果,与美国的政治、经济、社会、科技、文化的发展互相适应。同样,“作为 军事转型重要组成部分的卫勤转型,其转型受多种环境因素的影响,除了直接受 军事和后勤的深刻影响外,科学技术的进步、社会变革、经济发展、卫勤的本质 属性和卫勤运动的内在规律性也是其转型的重要动因。”[31]弄清楚这些因素,对 于了解美军卫勤转型的实质、特点和规律, 有着重要的作用。本章在分析美军军 事转型环境和背景的基础上,对美军卫勤转型的内外部动因进行详细剖析。 一、美军卫勤保障转型的背景 (一)美军卫勤保障转型的历史背景 美军卫勤保障转型的酝酿与提出,正处于世界安全形势和美国战略地位发生 重大变化后,美军与之适应的新军事战略与作战理论的逐渐形成的过程中。在这 段时期有两件历史事件对其产生重大影响,一件是冷战结束,另外一件则是海湾 战争。 1.冷战结束 1990 年 10 月东德西德统一,标志东西方军事集团对抗结束。紧随其后在 1991 年 12 月苏联解体,标志冷战结束。自此北约和华约两大军事集团直接正面对抗 的时代结束,世界战争爆发的条件也不复存在,在一段时间内世界战争打不起来。 世界战略格局的重大变化,使美国获得“前所未有的安全战略纵深”[32],美国安 全的主要威胁转变为局部战争和各类突发事件。为了适应战略格局变化,美军对 其国家军事战略和军队的作战理论进行了重大调整。为了与新军事战略和作战理 论相配套,美军借助快速发展高新技术,加快了一系列军事转型步伐。 2.海湾战争 1991 年持续仅 42 天的海湾战争是一场划时代战争,标志着机械化战争正式 向信息化战争迈进。美军在这场战争中凭借信息化雏形作战体系, 在对阵机械化 伊拉克军队过程中采用了电子战、机动战、心理战、精确导弹战等战略战术, 以 及电子战为先导的空中突击的作战样式,虽然仍存在较多漏洞和不足,但依然占 据绝对优势,最终取得完胜。这场战争直接否定了二战所形成集团作战方式, 展 示了未来战争的发展方向,对美军作战思想、作战样式、部队组织结构产生深远 31 陈文亮,吴乐山,赵达生. 中国特色卫勤转型研究[M].北京:军事医学科学出版社,2011 32 美国国防部长切尼.1993 财年国防报告[M].北京:军事科学出版社,1992 18 影响,推动了美军军事转型的发展。 (二)美军卫勤保障转型的现实环境 美军卫勤转型需要和平稳定的国家和军队环境,需要强大的经济支撑和科技 支撑。进入上世纪 90 年代,美国现实环境已经完全具备了这三方面条件,这也 是美军卫勤转型得以顺利实施的重要保证。 1.和平稳定的发展环境 20 世纪 90 年代,冷战结束后,美国成为世界上政治、经济、军事、科技等 综合实力最强大的国家,全世界已经没有能够挑战美国的国家。正如前国防部长 切尼所说:“我们赢得前所未有的安全和实力地位。除战略核力量外,没有一个 国家具有对我国安全发动全球军事挑战的能力;没有一个国家在常规军事技术及 其应用能力方面能同我们较量。” [33]这种条件下,只要美国自己不发动战争,美 国外部环境和内部社会不会发生大规模的战乱,这为美军赢得了军事转型的前提 条件。没有了战争压力, 美军能够投入全部资源进行军事转型,完成信息化体系 战斗力的改装和生成。此外, 长时间范围内保持和平稳定的国内环境,也有利于 美国经济建设和科技创新,对军事转型也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 2.美国经济飞速发展 经济是一切工作的生命线,也是军事转型的基础。美军在军事转型中用于 军事技术的开发、武器装备研发和更新投入巨大, 如果没有经济的飞速发展促进 美国军费的不断增加,美军转型将不可持续。在 20 世纪 90 年代,海湾战争结束 后,美国迎来十年黄金发展时期,在经济全球化和信息技术推动下,经济建设得 到飞速发展,其国民经济连续 100 个月增长,GDP 在这 10 年内翻了一番,在 2000 年达到 10 万亿美元。 美国经济飞速发展促进了美国军费的不断增加。美国军费的相对规模是用军 费负担(MB)来衡量的,也就是军费绝对规模占 GDP 的比例。美国法律规定, 美国每年军费预算必须保证是当年 GDP 总量的3%以上,并且伴随 GDP 的增加 不断增加,不以领导人变更和领导人意志改变而改变。根据斯德哥尔摩国际和平 研究所(SIPRI)数据,二战结束后,美国军费负担很少低于 4%,在美军转型的 20 年间,上世纪 90 年代军费负担从 1988 年的 6.9%下降到 2000 年的 3.7% ,21 世纪开始后又从 2001 年的 3.8%上升到 2010 年的 5.6%。[34] 同时美国军费绝对规 模是逐年递增的,1993 年美国军费预算为 2500 亿美元,2004 年度国防预算为 4013 亿美元[35] ,2014 年美国军费达到 4956 亿美元,20 年间美军军费绝对规模 33 美国国防部长切尼.1993 财年国防报告[M].北京:军事科学出版社,1992 34 卢小高,李湘黔.1929 年~2011 年美军费变化趋势及启示[J].外军经济,2013 年第 3 期 35 聂送来,李效东.世界军事发展年度报告 2004 年版[M].北京:军事科学出版社,2004 年 8 月版 19 同样增加了一倍,与美国 GDP 增长同步。 美军的军费总量巨大,其每年的军费开支相当于排名在美国之后二十个国家 和地区军费开支的总和。数量虽然巨大, 但使用却严格控制。海湾战争结束后十 多年,美军每年军费总额的 70%用于军事技术开发、武器装备研发与更新等军事 转型任务。因此,美国经济的飞速发展为美军军事转型奠定了物质基础。 3.信息技术发展迅猛 20 世纪 90 年代,美国经济推动的主要产业是由计算机、软件和通信业组成 的信息服务业。信息技术、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快速发展, 在美国社会经济结 构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占据主导地位,不仅改变了美国的社会经济形态,同时也 对军事和卫勤产生了巨大影响。例如, 20 世纪 90 年代英特尔公司研制的新型微 处理器,能够在 30 平方毫米的芯片上实现每秒执行 1 亿条指令,它的使用能够 加快信息的收集、加工、传输和处理,加快了信息系统和精确制导武器的研制; 计算机速度的提升、体积的减小和价格的普及让计算机技术在军事上得到普遍应 用,整个美军军事建设与运用的系统,均使用计算机作为联系枢纽和控制中心; 快速发展的网络服务同样覆盖了军事建设的各个方面,让时间、空间、距离在军 事运用中忽略不计,对美军影响无法估量;美军军事转型中充分利用了这些信息 技术成果,整个转型技术方面支撑就表现在融合和集成信息技术、计算机技术和 网络技术,将各种作战要素、作战单元和作战系统连接, 形成基于信息系统的体 系作战能力。 二、美军战时卫勤保障转型动因分析 (一)战争形态变化对战时卫勤保障提出了转型要求 社会文明方式决定战争样式。历史表明, 每一次社会形态的变化都会引起战 争形态的革命性变革。自20 世纪 80 年代以来,世界社会形态逐渐向信息化转变, 必然要求军事形态随之发生改变,继而对卫勤形态提出新要求。战争形态,“是 指战争所具有的外在形式或其内在、本质、必然联系的外在表现 ”[36]。战争形态 的变化,最终必然引起卫勤系统组成要素及其结构、功能发生改变。 信息技术对军事影响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①信息技术的发展在通信联 系和传递信息方面突破了时间和空间上的限制,一方面提高了军事指挥控制速度 和部队行动速度,另一方面使指挥员可以在更大空间内根据战争需求,极其精确 集中和分散兵力;②运用信息技术改造传统机械化武器装备系统和作战指挥系统, 提升了传统武器精确打击能力,使传统武器装备具备互联互通的功能和作用;③ 信息与网络技术的运用,使得信息可以直接传递,过去设置的多个中间环节和组 织层次变得多余和无用,最高指挥官指令可以直达战场指挥员和基层战斗分队, 36 王保存.世界新军事变革新论[M].北京:解放军出版社,2003 年版 20 前线情况也可直报最高指挥官,整个组织指挥结构呈现“扁平化”特征,促进了 军队结构的精简和效率提升。 20 世纪 80 年代以来美军主导的历次战争已经充分展现了战争形态的重大变 化,这几次战争都具有独特的作战方式,揭开了信息化战争形态转型的大幕。以 美军空袭利比亚战争( 1978 年)为标志,现代空战成为独立的战争样式;以海 湾战争(1991 年)为标志,现代战争样式向“有选择地精确打击”样式转变; 以科索沃战争(1999 年)为标志,信息战逐步成为现代战争核心,并逐步发展 成为一种独立的战争样式;2001 年后的“阿富汗战争”和“伊拉克战争”,初步 显示信息化条件下以网络中心战原则进行的联合作战。正是这些战争实践,让美 军感悟到,整个战争形态正在一步一步从机械化战争形态向信息化战争形态转变。 与机械化战争相比,信息化条件下的战争的战场范围大大扩展,前方后方的 概念更加模糊,作战地域分散,形成了陆、海、空、天、信息全方位的一体化战 场;信息技术渗透到战场的全部领域;精确制导武器成为基本打击手段和战场主 导兵器;战场通信系统和作战指挥控制系统成为信息化战场的基本支柱。 战争形态的变化对美军战时卫勤保障提出了转型要求。主要表现在: 信息在 战时卫勤保障中地位越来越高,卫勤组织编成与部署、卫生资源的计划与调配都 需要信息和信息技术作为支撑;卫勤结构方面,传统的军兵种条块分割型卫勤保 障结构逐步被一体化的联合型卫勤保障结构所取代;恶劣的非线性战场一方面要 求卫勤保障力量高度分散配置,另一方面,变化的战场形势要求卫勤保障力量的 使用要集中高效。因此必须在卫勤指挥、管理和实施等方面广泛使用信息技术, 实现卫勤保障效果与能力的整体跃升,建立紧密衔接的一体化卫勤保障体系。 (二)国家军事战略调整指明卫勤转型方向 国家军事战略是最高军事机构对军事斗争全局尤其是战争全局的筹划和指 导。国家军事战略的变化调整,必然引起军队建设一系列变化。[37]对于美军卫勤 来说,为适应新军事战略所进行的变革,基本上都带有全局性,因为通过局部改 革很难满足新形势的要求。这也正是美军新军事战略之所以成为美军卫勤转型重 要外部牵引力原因所在。[38]要研究美国国家军事战略调整对卫勤转型的影响,就 有必要对美国战略进行认真考察。在美国军方公布提交给参谋长联席会议主席的 正式术语中,战略、军事战略和国家战略的定义分别为: 战略:协调地、整合地发展和运用国家实力手段,以实现战区、全国以及(或) 多国目标的艺术和科学。[39] 国家战略:在和平和战时发展与运用一国外交、经济和信息力量以及其武装 37 陈文亮,吴乐山,赵达生. 中国特色卫勤转型研究[M].北京:军事医学科学出版社,2011 版 38 周璞芬,王通信.美国军事后勤革命[M].北京:解放军出版社.2007:23 39 樊吉社,张帆.美国军事[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1 版 21 部队,以确保国家目标得以实现的艺术和科学。[39] 军事战略:运用一国武装力量,以确保国家政策目标通过使用武力或武力威 胁而得以实现的艺术和科学。[39] 美国战略共分为三个层次, 最高层是国家安全战略(National Security Strategy),由美国总统签署,国家安全理事会发布,是国家最高级别的战略,涉 及对国家面临威胁的判断以及如何确保国家安全的措施等;第二层是国防战略 (National Defense Strategy),由国防部长签发,主要涉及如何针对美国所面临的 威胁对国防力量建设提出具体要求;第三层是国家军事战略(National Military Strategy),由参谋长联席会议签发,主要涉及美军建设和战备情况。这些战略分 别体现在定期发布的《国防战略报告》、《四年防务评估报告》、《国家安全战略报 告》、《国土安全战略报告》、《国家军事战略报告》中 。[40] 对于美国各层次战略来说,上层次的战略是制定下层次战略的依据,下层次的战 略服从和服务于上层次的战略,是上层次战略的基础。在这些各层次战略之中, 国家军事战略从全局上指导和制约军事领域中各种活动和各种关系。美军战时卫 勤转型的实质就是在美国军事战略的不断调整指引下作出相对应的变化。 1.美国国家军事战略的演变历程 [41] 国家军事战略是指平时和战时配置和使用军事力量以达成国家目标的艺术 和科学。[37]美国国家军事战略,一般由参联会主席与其他成员及作战司令部司令 共同研究后,向总统、国家安全委员会和国防部提出的咨询意见, 内容包括为达 成国家安全目标而必须奉行的国家军事战略和需保有的军事力量结构。 推动美国军事战略调整的原因包括以下几类:一是总统的更换以及民主党和 共和党在国会势力的消长推动的军事战略调整;二是美国在经历重大战争挫折后 调整其军事战略;三是新军事技术催生新式武器推动军事战略调整,例如精确制 导弹药的出现促使空军地位相对上升。冷战结束后, 美国失去竞争对手,在军事 战略上陷入迷蒙状态,军事战略也由冷战时期的“遏制”、“威慑”进行多次调整, 在各个时期分别提出了“地区防务战略”、“灵活与选择性参与战略”、“塑造—反 应—准备战略”等。[42] (1)“地区防务战略” 1990 年 8 月,老布什提出“地区防务战略”,将区域强国崛起和俄罗斯的长 远威胁作为美国安全威胁。提出战略威慑和战略防御,前沿存在,危机反应和部 队重建四大支柱。要求裁剪和改变适应冷战后需要的美国军事力量,军事部署由 40 刘云,王文平. 美国国防部绩效评估体系分析及启示[A]. 中国管理现代化研究会.第三届(2008)中国管理 学年会论文集[C].中国管理现代化研究会:,2008:9. 41 窦卫霖. 中美官方话语的比较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1. 42 军事科学院世界军事研究部.美国军事基本情况[M].北京:军事科学出版社,2004:129 22 “前沿部署”向“前沿存在”和“兵力投送”相结合。[43] (2)“灵活与选择性参与战略”与“塑造—反应—准备战略” 1995 年 2 月,克林顿政府正式提出“灵活与选择性参与 ”战略,美军按照 “保证打赢两场几乎同时发生的大规模地区冲突和成功实施快速反应作战 ”为指 针进行调整。军队态势和规模仍在持续减少, 部队建设重点放在提高作战所需的 各种能力(包括战略机动能力、战场监视能力、全球通信能力和远程精确火力打 击能力)、提高装备现代化水平、保持均衡部队结构等方面。克林顿在第二任期 内提出“塑造—反应—准备战略”,意在“塑造国际环境、对各种危机做出反应 和针对充满不确定因素的未来预作准备”。在这一战略中,美军的主要作战任务 是打赢两场几乎同时发生的“大规模战区战争”,同时进行数处应急作战。在军 队建设上仍然采取“精兵”原则,保持与全球领导地位相匹配的军事优势,改革 作战与支援机构,推进军队现代化计划。 (3)“保护、防止、战胜战略” [44] 2005 年小布什政府才发布《国家军事战略》,强调“基于能力”的军事建设 模式,推进军事转型。为达成这一目标, 美军设计了“从战略到概念再到能力” 的转型路线。即从国家战略到联合作战概念,再分解为重点建设 6 种作战能力。 [45]这保证军事转型能够快速有效开发所需的军事能力和军事手段。 (4)最新国家军事战略 2012 年 1 月 5 日,奥巴马政府发布了未来 10 年美国新军事战略《维持美国 的全球领导地位:21 世纪国防的优先任务》。此战略主要内容是,大幅降低国防 预算和缩减部队规模。要求在未来 10 年内,缩减数千亿美元的国防经费开支; 并裁撤高达 10%的军队人员,陆军是此次裁减主要对象;在区域上,主要裁减驻 防欧洲区域的军队。奥巴马政府军事战略变为要求美军具备在一场常规战中作战, 同时干扰和威慑另一场可能突发的战争冲突中潜在敌人的能力。[46] 2.国家军事战略调整指引卫勤转型 伴随军事战略演化不断变化,美军主要作战任务从与苏联对抗转为在世界任 何地方应付多种威胁和执行各种任务,作战范围从传统的线性战场向无边界、无 限制作战空间转变,其能力要求变化趋势是:一是军队规模缩减方向;二是军事 力量部署由“前沿部署型”向“前沿存在与兵力投送 ”转变;三是在军队建设方 针由“前沿存在型部队 ”向“力量投送型部队 ”转变,从以重装甲部队为主向灵 活使用较轻型的混合部队转变;四是在作战理论上,联合作战、信息战、机动战、 超视距作战、精确打击等新的作战方法不断提出并日臻完善,军队编制小型化、 43 前国防部长切尼.1993 财年国防报告[M].北京:军事科学出版社,1992 年版 44 黄柏富.9.11 事件后美国国家安全战略文件选编[M].北京:军事谊文出版社,2002 年版 45 顾伟. 冷战后美国军事战略的演变[J]. 军事历史研究,2007,01:132-138. 46 Department of Defense. Sustaining U.S. Global Leadership:Priorites For 21ST Century Defense.January 2012. 23 模块化、强化军兵种合成与统一指挥。 [47] 国家军事战略演化对美军能力提出更高要求,基于此种改变,美军卫勤建设 必须建立与之相匹配的保障能力。美军新军事战略对其军事卫勤提出的变革要求 是多方面的,主要表现为:一是美军卫勤力量一方面要压缩规模,同时要提高卫 勤保障效率和快速反应能力;二是要求美军卫勤保障从信息技术方面提高效益和 效率;三是美军的卫勤部署由“前沿存在”部署转变为依托本土的“力量投送 ” 部署;四是美军卫勤要适应冷战后三军联合作战和多国联盟作战的新发展,这就 要求美军卫勤对过去的卫勤理论和保障方法进行变革,向联合作战卫勤保障转变。 (三)军事转型对卫勤转型提出了新要求 根据美国国防部的认识和界定,美国军事转型主要包括军事技术发展、作战 理论创新、组织体制变革和作战方式变化四个方面。在军事转型过程中,美军军 队结构、作战方式、作战理论都发生了巨大变化,要求卫勤保障通过转型来适应 军事转型的需要。 1.作战理论创新要求建立新型卫勤保障理念 新军事革命开始后,美军先后提出“空地一体作战”、“联合作战”、“网络中 心战”等新型作战理论。经过不断发展的作战理论,美军基本确立了信息化作战、 一体化联合作战、非接触线性作战和全维立体作战的现代作战思想。新型作战思 想使作战方式、作战保障和战斗力要素发生相应变化,对卫勤保障提出更多要求。 卫勤保障要适应新型作战理论,首先要建立新型卫勤保障理念。 信息化作战中,信息的采集、传输和利用成为战争胜负的关键。整个战场卫 勤组织指挥都依靠信息和信息技术作为支撑,战场卫勤信息成为越来越重要的资 源。过往只通过个人经验和一般统计进行卫勤组织指挥的方式已经不能适应信息 化作战的要求。信息化作战要求卫勤保障摒弃原来的技术资源保障观念, 建立信 息卫勤保障观念。树立信息利用和信息管理思想, 掌握信息使用方法,提高卫勤 保障的效率、效益和效能。 一体化联合作战表现为各军种、各战区部队共同参与作战行动, 要求美军战 时卫勤保障从各军种分体保障向联合保障理念转变。要求树立整体保障理念, 把 卫勤保障纳入到作战和后勤保障体系中,树立各军种一体的保障理念,努力实现 医疗后送、疾病预防、健康保护、卫生物资保障等功能融合、互相配合的整体卫 勤保障能力。 远程精确打击和信息化手段应用,非接触、非线性作战成为战争主要方式。 主要特点表现为战场环境随时变化,军队编成多样,作战行动灵活机动,要求树 立动态卫勤保障理念,实施动态的卫勤保障,要在动态战场环境中和伤病员伤情 47 周璞芬.美国军事后勤革命研究[D].中国人民解放军后勤指挥学院,2003 24 不断变化中,实施高效卫勤保障。 全维度立体作战将战场空间从陆地扩展到天空、水上甚至太空, 从传统有形 空间扩展到网络、心理等无形空间, 形成了陆海空天多维一体的立体化战场。参 战人员在新型复杂作业环境中作战,传统预防疾病、治疗伤病观念已经难以满足 要求。卫勤保障必须确立全维健康保护理念, 紧密结合医疗、预防与强健, 实施 全方位的卫勤保障。 2.军队结构的调整要求卫勤结构与之相协调 军队组织编成变革是新军事变革的组织基础。美军认为, 随着面对的威胁和 敌人发生变化,军队结构必须随之进行变革,冷战时期的大规模军队结构必须进 行转型。 冷战结束后,美国经过十多年对军队结构进行调整,但军队规模偏大,结构 不合理的状况并没有得到彻底改变。这其中有多方面原因,首先因为军队高层在 结构调整认识上还有偏差;其次由于结构调整本身具有极大困难;最后由于美军 近年来的频繁战事,作战需求与结构调整不能兼顾。“9.11”事件后,美军在各 种转型文件中明确指出了军队结构未来调整方向:为适应未来作战的要求,要对 军队结构进行重构,采取分批建立数字化部队,通过分阶段调整实现军队能力的 “螺旋式发展”。小型化、多能化、轻型化、模块化、合成化、远征化成为美军 军队结构调整的主要方向。[48] 军队机构的变化要求卫勤机构进行相应的调整,首先美军部队总规模的降低 要求卫勤人员数量随之减少;其次美军军队组成单位小型化、多能化和高度分散, 要求卫勤保障提供小型医疗救护卫生单位,减少卫勤保障救治阶梯;模块化军队 要求卫勤力量内部也进行模块化改造,建设模块化快速反应卫勤保障分队,对模 块进行不同形式组合,灵活搭配,有机组合,形成满足不同作战行动需要的卫勤 保障力量。 3.作战样式改变要求建立灵活机动卫勤保障模式 “网络中心战”的提出和实施是美军军事转型重要里程碑,“网络中心战” 能力包括三方面,首先是一体化战场态势感知能力,要求具备随时获取敌情、我 情和战场信息能力;其次是实施战场信息传输能力;最后是一体化指挥控制能力, 要求在统一指挥下,实现集中指挥、分散作战与相互支援。以“网络中心战”为 代表的新型作战样式强调纵深打击,战场地域分散,作战进程不连续,作战行动 快速多变。这些变化使得战场产生伤员分散, 伤员产生的数量和强度不确定,伤 员产生的时间和地点也不确定。传统按前线阵地部署救治力量, 伤员由前方向后 方流动保障模式已不能够满足新型作战样式要求。 48 冯飞.新军事变革中的军队组织结构调整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06 25 作战样式改变要求建立灵活机动的卫勤保障模式,一方面要求建立小型化、 模块化卫勤力量。各级卫勤力量要具备应急支援保障能力, 以及应对不同需求灵 活多变组织形式,因地制宜地灵活组织保障。另一方面必须借助新型信息技术, 按照需求主导原则,实时将卫勤保障信息传输到恰当的卫勤力量,对各种卫勤保 障力量进行结构优化和系统集成,形成体系保障能力,实现高度协调和精确高效 的卫勤保障。 (四)科学技术进步为卫勤转型提供了支撑 恩格斯曾指出:“一旦技术上的进步可以用于军事目的并且已经用于军事目 的,它们便立刻几乎强制地,违反指挥官意志引起作战方式的改变甚至变革。[49] ” 对于美军卫勤转型来说,科学技术是美军卫勤转型的重要支撑,决定着卫勤转型 的质量和发展速度。而美国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 对美军卫勤转型产生决定性影 响,起到直接推动作用。科学技术的发展对卫勤转型影响有两方面,一方面对卫 勤保障提出新的课题,另一方面为卫勤保障提供科学技术支持。 1.科学技术的发展对卫勤保障提出新的课题 科学技术发展对卫勤保障最大的影响表现在武器装备的更新换代对卫勤保 障的影响。科学技术的发展对卫勤保障提出新的课题和更高的要求,促进了卫勤 转型。科学技术的发展导致新型武器损伤涌现,武器装备的致伤机理、致伤模式 和类型也更为复杂,提高了卫勤保障难度。 [50] 2.科学技术进步为卫勤转型提供了技术支撑 20 世纪 80 年代后,以信息技术为代表的高新技术迅速发展,对社会政治、 经济、军事、文化和生活等方面产生巨大的冲击,改变了社会运动轨迹,推动社 会由工业时代进入信息时代。科学技术发展不仅丰富美军卫勤保障手段、提高卫 勤救治的水平,也推动了美军卫勤保障理念、卫勤保障体制和组织指挥体制向前 发展。 组织指挥方面,信息、通信及网络技术的广泛应用为构建网络化卫勤指挥控 制系统提供了保障。在过往的战争中,由于通信手段落后,指挥控制不得不以“层 层报告、逐级传达”的方式进行,不仅费时费力,而且可靠性不足。随着光纤通 信、卫星通信与移动通信的发展,使得卫勤信息的获取、传输、加工、储存以及 网络化卫勤组织指挥有了可靠技术支撑。 卫生物资保障方面,伊拉克战争中,美军卫勤依托“全球作战支援系统”对 卫勤保障活动进行了较为有效的指挥控制,为物资请领、采购、需求预测提供了 快捷的渠道。此外, 光储卡、无线电射频标签、无线电射频读写仪、条形码、传 49 (德)恩格斯(engels ,friedrich).反杜林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年版. 50 张传本. 中国特色卫勤转型的环境研究[D].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医学科学院博士学位论文:2009. 26 感器、战术传输终端等信息产品的普遍应用, 也使得美军卫生物资保障实现了全 程可视化;计算机模拟和仿真技术的发展为美军卫勤保障提供了智能化需求预测 系统,具备高水平环境模拟能力、过程模拟能力的美军在很大程度上缓解了美军 卫勤领域内“需求迷雾”难题。 (五)战争实践对战时卫勤保障转型的不断推动 冷战结束后,美军频频发动局部战争,从海湾战争到科索沃战争,从阿富汗 战争到伊拉克战争,美军是“打一仗进一步”。战场已经成为美军试验新型武器 装备和作战理论、摸索作战编成的试验场。美军非常重视和总结战争的经验教训, 并不失时机的对军队建设进行大胆改革。 海湾战争刚结束,美军随即在 1991 年 7 月向国会提交了初步总结报告,1992 年 4 月又提交国会最后的总结报告,系统总结了海湾战争中美军的经验教训。该 报告长达 1300 多页,图片和照片 400 余幅,分为 8 章、20 个附录,比较系统阐 述海湾战争起因、经过及经验教训。 [51]其中附录 7 对海湾战争中的卫勤保障经验 教训进行详细分析: 取得的成绩:①海湾战争是二战结束后美军部署卫生部队最多的一次,部署 地区在世界上环境最恶劣地区。但美军在战区建立医疗机构拥有床位 18500 张, 欧洲床位 5500 张,本土床位 22000 张,另外配备了强大空运医疗后送能力,显 示了强大的卫勤保障能力。②在战区配备可空运医院以及“舒适”“仁慈”号医 院船,保证了战区部署医疗机构保持较高的医疗水平。③在“沙漠盾牌”和“沙 漠风暴”行动中,陆军医院的现代化改装十分成功,陆军使用了可部署式医疗系 统,在战争实践中证明不仅灵活,而且耐用,能够满足大部分战地救治伤员的需 要。 存在的问题则包括 [52]:①部署医院的战术机动能力和持续作业能力不足, 由于缺少重型卡车,可部署医疗系统需要依靠(集团)军的运输工具才能机动; ②危机处理通信需要进一步加强训练,由于医疗机构的通信设备不足,不能满足 紧急医疗会诊、指挥控制和伤员后送需要; ③对部分现役和预备役医务人员没有 进行充分训练,导致医务人员技术不熟练,不能满足前方医疗机构快速部署需要; ④医疗后送车辆不能与装甲车辆同步,不能与作战单位保持通信联系;⑤卫勤计 划对伤病员估计不足,指挥机构未能预计医疗需求;⑥医疗单位的安全得不到保 障;⑦战区卫生物资的入库、储存和分发能力不足, 运输困难,不能满足正常供 应;⑧牙科、预防医学和兽医勤务做得比较好; ⑨精神卫生单位应设置在医疗机 构附近,及时为伤病员提供服务。 51 军事科学院外国军事研究部,海湾战争—美国国防部致国会的最后报告[M].北京:军事科学出版社,1992 年 8 月版 52 毛玉明,美研究机构提出 2025 年战时卫勤保障构想[J],军事医学动态, 2008 年第 1 期 27 战争结束后,美军针对海湾战争中暴露出来的问题都进行了调整和改进,但 是对于卫勤系统自身存在的部分根本问题,美军认为,为满足未来战争需要,仍 需要通过转型进行解决。1993 年 10 月,美军提出“医疗机构重建计划”,内容 主要包括要对陆军军和师以上医疗机构进行结构性调整,以减小规模,增强应急 作战条件下机动灵活性;卫勤指挥控制方面配备全天候 C4ISR 参谋,加强指挥; 建制卫生部队向小型化、独立性方向发展, 组建独立医疗分队实施战时医疗救护 等。 到 2003 年伊拉克战争时候,美军已经完全解决了海湾战争卫勤保障所暴露 出来的所有问题。在伊拉克战争中,前方医疗队首次成为了整个医疗工作的基础, 前方医疗队主要根据海湾战争沙漠风暴行动中的宝贵经验建立的。全部前方医疗 队都能灵活地改变自己的任务和组织结构,满足战场卫勤保障工作的要求。前方 医疗队根据战场实际情况,部署在旅战术作战中心,保证了伤员受伤后 2 小时内 可以接受适当的治疗。此外, 前方医疗队也在伊拉克战场上不断改进,在不增加 规模和负重的前体下,增加了前方医疗队工作的灵活性,提高医疗服务水平。 根据海湾战争经验,海湾战争后野战外科单位装备研制思路首先考虑装备的 机动能力,以及该机动能力所允许的质量和空间。此次伊拉克的野战卫生装备重 量轻,展开速度快,1 小时内可做好手术准备;能对伤病员进行分类;能同时进 行多台手术;有术后恢复区;有预先包装好手术补给;并能够通过卫星接受远程 手术指导。 其他在海湾战争和其他战争冲突中学到的许多经验,都应用到此次伊拉克战 争卫生保障工作中。在伊拉克战场上, 战斗人员从修改后的卫生章程、条令条例 中获益良多。例如, 海湾战争中,为冷战需要设计的战地医院庞大、笨拙。此次 按照模块化的原则建立战地医院,能够进行不同层次的手术;加强对士兵头、喉 部的防护减少了致命伤亡的数目;出色战前检查和预防性医药措施大大降低战场 中疾病的发生;实施的部队健康保护计划使得士兵在部署和战斗任务前、中、后 面临的健康问题得到全面解决。这些改变无一例外的在美军伊拉克战争中的卫勤 保障发挥了重要作用。 第三部分 美军战时卫勤保障转型进程研究 美军战时卫勤保障转型起始时间与美军后勤转型相同,都是开始于 1996 年 《2010 联合构想》中“聚焦后勤”的发布,“聚焦后勤”中首次提出建立以美国 军事战略为依据的联合卫勤保障战略。通常认为, 美军“聚焦后勤”理论的提出 起源于海湾战争,海湾战争作战行动实现了后勤保障“数量模式”向“机动加精 确模式”的转变。海湾战争结束后,伴随对战争经验教训总结,为满足新型战争 需求,后勤保障朝向一个精确、灵敏的分发系统转变。基于这种原因, 本章将海 湾战争为起点,对美军战时卫勤保障转型的基本脉络加以梳理和分析。 一、萌芽阶段(1992-1996) 美军战时卫勤保障转型萌芽阶段是从海湾战争结束后到 1996 年《2010 年联 合构想》提出。通过对海湾战争的反思,美军逐渐达成共识:要适应 21 世纪的 战争,必须进行转变。这一阶段中美军在卫勤领域调整的动作并不大,美军的主 要精力都放在信息技术的开发和应用上。美军战时卫勤保障转型正是在以新技术 应用为主的军事事务革命中孕育成长起来的。 (一)海湾战争推动新军事革命 海湾战争是一场承上启下的战争,开启了信息化战争大门,指明了未来战争 的发展方向。在海湾战争中,美军以信息化雏形的新作战体系,在对阵伊拉克旧 作战体系时,占据了全方位的绝对优势。海湾战争极大冲击了传统军事理念, 促 进了传统军事观念更新和新的作战观念不断产生。1993 年,美国战略和国际问 题研究中心以海湾战争经验教训为依据撰写了第一部研究新军事革命的理论专 著《军事技术革命》。[53] 1994 年 1 月,前美国国防部长佩里成立“军事革命指导委员会”,负责探索 军事技术发展对军事体制编制和作战方式的影响,并负责领导整个美军的军事革 命研究工作。在其领导下, 美军各部门多次举行有关新军事革命的主题学术研讨 会,大大推进了对新军事革命的理解和认识。 海湾战争证明,美军在“军事技术革命”中的改革是成功的,坚定了美军继 续推进“军事事务革命”的信念;但同时,美军也意识到,在海湾战争中,军队 依然在机械化战争思维下进行作战,军队的组织结构和新军事理论还没有革命性 创新。已经建立起来的作战体系还处于雏形, 十分粗糙存在不少问题。为了巩固 前期成果,必须加快推进新军事革命。 53 林建超.世界新军事变革概论[M].北京:解放军出版社,2004 版:85 29 (二)逐步启动军事组织体制变革 在对海湾战争经验教训的总结中,美军认识到自己的军事组织体制仍旧是 机械化时代产物,已不适应信息时代要求,应该“努力建设力量均衡的军队”。 因此在这一阶段,美军根据未来作战的要求,对军事组织体制进行了逐步改革。 主要集中在:完善联合作战指挥体制;大幅裁减军队人员,优化部队结构;逐步 建立数字化新型部队等方面。 1.完善联合作战指挥体制 在美国军事历史上,各军兵种相对独立,分别建立了自己的指挥系统、保障 系统和作战理论。虽然各军种之间也曾进行多次联合作战, 但仍未形成完善的联 合作战体制。20 世纪 80 年代末美国通过《戈德华特—尼克尔斯国防部改组法》, 首先建立起联合作战指挥体制,在海湾战争中联合作战指挥体制发挥了重要作用。 海湾战争后,根据国家安全战略和军事战略的调整,美军对联合作战指挥体制进 行了调整和完善。主要表现在剥夺军种权利, 调整联合司令部,加强高层联合作 战指挥机构的权力。海湾战争前美军共有太平洋、中央、大西洋、欧洲、南方 5 个战区司令部,以及航天、特种作战、运输、战略空军、部队 5 个职能司令部, 共 10 大联合作战司令部。海湾战争结束后,在 1992 年 6 月,美军将战略空军 司令部裁撤,成立战略司令部。1994 年 3 月,部队司令部隶属单位由国防部改 为陆军部。1999 年 10 月,为了加强联合作战,原大西洋司令部改组为联合部队 司令部,由战区司令部变为职能司令部,原大西洋司令部负责的大西洋战区并入 欧洲司令部管辖。自此, 由单一军种组成的“专业司令部 ”彻底消失,形成了包 括太平洋、中央、南方、北方、欧洲 5 个战区司令部,以及战略、联合部队、特 种作战、运输 5 个职能司令部在内的9 大联合作战司令部。联合作战司令部机构 内,各军种地位同等,组成人员来自不同军种。 此外,海湾战争结束后,参谋长联席会议组织编写了联合作战出版物, 1991 年 11 月发布的《美军联合作战》拱顶石系列 1 号联合出版物,主要内容规定了 美军联合作战基本组织、指挥和控制关系, 在美军作战理论的发展历史上具有里 程碑意义,标志着联合作战理论的正式形成。此后, 美军参联会陆续颁发了 110 余份联合出版物,共同构成了完整的联合作战理论体系。美军联合出版物分为“线 上”和“线下”两个层级,以及拱顶石(JP1)、人事(JP1-0)、情报(JP2-0)、 作战(JP3-0)、后勤(JP4-0)、计划(JP5-0)及通信((JP6-0))6 个系列,其中 系列 4 是联合作战后勤支援,为指导、计划和实施联合作战的后勤支援制定联合 理论。1995 年 4 月 26 日,美军第一部联合作战卫勤保障条令《联合作战中卫勤 保障原则》颁布,标志联合作战卫勤保障理论的正式形成。此后,美军分别与 1996 年、1997 年、2001 年、2006 年、2012 年颁发了 5 部联合作战卫勤保障出 版物,这些条令内容的转变是对美军战时卫勤保障转型发展最好的诠释。 2.大幅裁减军队人员,优化部队结构 冷战结束后,美国开始大幅度裁减了军队人员,海湾战争后,美军认为信息 时代的作战能力主要取决于质量而不是数量,于是加快军队员额裁减速度。1990 年,美军现役部队总兵力为 211.7 万人,至 2000 年底减至 136.58 万人,减幅高 达 35.48% 。[54]陆军方面将原来的 16 个现役师整编为 10 个,每个师的编制员额 也大幅减少,每个师的编制员额减少 2000~8000 人。裁减过程中,美军主要通 过在保证战斗力不变前提下压缩普通作战人员和后勤保障人员的数量,但专业技 术人员则有增无减。 在部队结构方面,美军按照一体化、多能化原则对部队编制进行了调整,将 军队按能力编组、按需要联合。 其中按能力编组打破了军兵种界限,将具备同样 作战能力的军队进行统一编组,减少了各军兵种力量建设中的重叠和浪费;按需 要联合,则是在战时根据作战需求,将具备不同作战能力的部队重新编组,进行 联合作战。 3.逐步建立数字化新型部队 海湾战争后,美陆军开始了数字化部队探索。1992 年 3 月,陆军第一个数 字化排建成,1994 年组建第一个实验性数字化营。1994 年,美军前陆军参谋长 沙利文将军提出“21 世纪部队”概念,主要是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提高部队的 作战效能。 “21 世纪部队”概念是根据 1992 年路易斯安那州进行的模拟与演习形成的, 训练与条令司令部随后发布第 525-5 号手册《21世纪初战略陆军全方位作战演变 构想》,其中规定了 21 世纪部队的 5 个特征:理论灵活性、战略机动性、可调整 性与模块化、联合级多国配合性以及多能性。21 世纪部队试验主要还是检验新 条令、新作战理念和信息技术在作战中应用, 由于后勤改革尚未成熟,本次试验 并未对卫勤保障新概念进行验证,但仍产生了极大的促进作用。[55] 训练与条令司令部 525—71 号手册《21 世纪部队师作战》对新型部队战斗 保障做了以下阐述,“未来战场具有战斗空间广阔的特点,传统前线被流动的、 分散的部队部署所代替,不存在绝对的前方和后方。未来作战环境下的战斗勤务 支援必须改变当前战略、战役和战术层次的后勤, 要转变为一个无缝的整体。整 个战斗勤务支援系统要成为一个模块化、灵活部署的系统, 要为非线性战场做好 准备。” (三)提出医疗重建计划 随着对海湾战争经验教训总结的深入,针对海湾战争中医疗救护方面暴露出 54 董鸿宾.美国军事基本情况[M].北京:军事科学出版社,2013 年 12 月版 55 岳松堂,华菊仙,张更宇. 美国未来陆军[M]. 北京:解放军出版社,2006 年 1 月版 31 来的医院的战术机动能力和持续作业能力不足、医疗机构的通信设备不足、医疗 后送不能与作战行动同步、指挥控制不及时等问题。美国陆军军医署于 1993 年 10 月提出“医疗机构重建计划”,主要目的是对战时医疗救护体制进行重新设计, 对陆军军、师级以上救治阶梯中医疗机构进行结构性调整, 改变当前存在的救治 机构庞大,缺乏应急作战条件下机动灵活性,卫勤指挥和控制不够流畅,缺乏适 合作战前沿救护特点和要求的专业小分队等问题。[56]该计划 1996 年得到陆军副 参谋长批准,1999 年 10 月伴随《陆军构想》的公布而逐渐实施。 (四)联合作战卫勤保障正式形成 美军参谋长联席会议于 1995 年 4 月 26 日发布了首部联合作战卫勤保障条 令《联合作战行动卫勤保障原则》(Doctrine for Health Services Support in Joint Operations),该条令的颁发标志美军联合作战卫勤保障理论的正式形成。该条令 全文共 71 页,分为前言、摘要、正文、附录四部分。其中正文部分共 4 章,分 别是:卫勤保障系统、联合作战卫勤保障计划制定、各类军事行动中卫勤保障、 非战争军事行动中的卫勤保障。该条令对联合作战卫勤保障任务进行了明确阐述: “尽量减少部队单位的战伤与疾病,提高部队战斗力与士气”。[57]条令首次提出 卫勤保障六项原则:一致性、接近性、灵活性、机动性、连续性和协调性;并首 次界定了陆海空三军与海军陆战队在战场上五级救治阶梯。 二、理论与思想准备阶段(1997-2002) 经过近 5 年的酝酿讨论,1996 年美军参谋长联席会议颁发了《2010 联合构 想》,这是美军进行转型的指导性文件。1997 年末,参联会后勤部(J4 部门)为 适应《2010 联合构想》颁布《关于 2010 联合构想中的聚焦后勤—联合后勤路线 图》。该文件详细阐述了聚焦后勤概念,提出实现聚焦后勤的六项原则:联合战 区后勤指挥与控制、联合部署与快速配送、信息融合、多国后勤、联合卫勤保障 和灵活的基础设施,成为美军后勤转型初期的纲领性文件。2001 年,参联会又 颁发《2020 联合构想》,与《2010 联合构想》相比,《2020 联合构想》基本思想 基本未发生改变,只是对美军所面临的挑战进行更加明确的分析,对联合作战的 概念和原则进行更明确的阐述。该构想对《2010 联合构想》提出的聚焦后勤六 原则进行了补充,使其变为了一个真正意义上的联合作战概念,进一步发展和深 化了“制敌机动、精确作战、聚焦后勤、全维防护”军事构想,并将“聚焦后勤 ” 由《2010 联合构想》中的第四位升至第三位,强调了在信息技术推动下,通过 各种装备的可视化实现精确后勤。此外, 2000 年 12 月,国防部颁布了《国防部 转型计划》,文中对后勤转型的目标进行了阐述。[58] 56 57 58 刘胡波,刁天喜.美国军队卫勤保障[M].北京:军事医学科学出版社,2010 年 3 月 Joint Publication 4-02 ,Doctrine for Health Services Support in Joint Operations ,26 April 1995 美参谋长联席会议,军事科学院外国军事研究部(译).2020 年联合构想[M].北京:军事科学出版社,2000 32 《2010 联合构想》和《2020 联合构想》是指导美军进行转型姐妹篇。在两 个构想中,提出了美军夺取“全谱优势”的目标。“全谱优势”含义包括三个方 面,即必须在所有的军事行动中占据优势,必须在所有的战场空间占据优势,必 须在全球范围内占据优势。两个构想同时提出 4 个新的作战概念:主宰机动、精 确打击、聚焦后勤和全维防护。其中《2010 联合构想》指出,“指挥与控制能力 的提高、情报工作的改善以及新技术的应用 ”将形成新的作战原则,这一新原则 就是制敌机动、精确打击、全维防护与聚焦后勤。”“聚焦后勤”原则成为了美军 军事后勤转型和战时卫勤保障转型的指导方向。[59] 除以上文件外,美军还先后出台了以《2010 陆军构想》、《2020 空军构想》、 《2020 陆军构想》和《2020 海军构想》等为代表的一系列联合构想和军种建设 计划,这些文件继承和发展了《联合构想 2010》的思想, 对 21 世纪战争特点及 其所需要的美军作战能力进行了系统预测,从战略上规定了三军的发展方向,成 为指导美军转型最初的理论依据和指导方针。 (一)“聚焦后勤”指导下的卫勤转型 《2010 联合构想》中“聚焦后勤 ”定义为,“将信息、后勤和运输技术融合, 对危机做出快速响应,即能跟踪和调遣各种资产,直接向战略、战役和战术各级 输送恰当的后勤力量和持续保障力量,从而使未来的部队更加机动、多能, 且能 向世界任何地方投送的后勤。”[60]《2020 联合构想》在继续沿用聚焦后勤原则同 时,对其重新做出解释:“指在各种军事行动过程中,在正确的地点和时间为作 战部队提供正确的人员、装备和物资的能力。” “聚焦后勤”的核心思想是实施精确保障,即通过自动化物资补给网络系统 实时跟踪和掌握各类物资的流动以及作战部队的需求状况,准确发放物资到各级 军队单位,及时满足现代作战需要。“聚焦后勤”提出联合作战后勤保障六项原 则,包括联合战区后勤指挥与控制、联合部署与快速配送、信息融合、多国后勤、 联合卫勤保障和灵活的基础设施。其中联合卫勤保障相对以前主要有以下几个方 面的改变: 1.提出全方位医疗保障的卫勤保障战略 在《2010 联合构想》中,新型军队卫生系统被定位为联合卫生系统、面向 21 世纪的基准医疗救治系统,新系统高度重视战备、保健, 并负责向全体军队 人员提供有组织的医疗服务。新型军队卫生系统采取联合方式应对医疗工作革命 性变革所带来的挑战,在保障军事作战行动的医疗需求同时向全体官兵提供高质 量的保健服务。 59 军事科学院外国军事研究部编译.美军 21 世纪构想[M].北京:军事科学出版社,1998 年 7 月版 60 美参谋长联席会议,后勤指挥学院学术研究部(编译).聚焦后勤[M].北京:解放军出版社,2000 年 12 月版 33 美军战时卫勤保障转型要求制定一个以美国军事战略为依据的联合卫勤保 障战略。这一阶段美国的军事战略由“应对全球性冲突”转变为“打赢两场大规 模局部战争 ”,进而演变为以“海外存在”和“力量投送”为基础的新的战略方 针,支撑它的是三个战略支柱:“平时接触”、“威慑和防止冲突”、“战而胜之”。 表现为既重视平时交流,又强调保持军事威慑来防止冲突,同时也要为军事威慑 失败后战争并获胜作好准备。[61] 美军过去的联合卫生勤务保障方针是在战区实施确定性救治,谋求最大限度 地让伤病员返回岗位,“聚焦后勤”修改为在战区实施必要救治,加强空运医疗 后送,在美国本土实施确定性救治的方针。这一模式的转变要求重新制定新的联 合卫勤保障战略,要求采取联合协调、综合规划和相互支援的医疗行动, 最大限 度地增强各军种卫生部门之间的协作效应。给予国家军事战略三个支柱相应的卫 勤支援,具体来说是:“一支健康与合格的部队”支援“平时接触 ”;预防“疾病 与非战斗伤害”支援“威慑和防止冲突 ”;“伤病员的救治与管理”支援“战而胜 之”。 落实了联合卫勤保障战略组成的三个支柱,能够保证:①在作战需要时提供 一支健康、合格、有医疗准备的部队;②应对部署军队遭受的卫生威胁;③向战 斗伤病员提供必要的救治与管理。完成这三项内容能够大幅减少对战略运力的需 求,有力支撑“前沿存在”和“力量投送”的国家军事战略。 2.聚焦伤病员救治和管理 “聚焦后勤”中联合卫勤保障的内容较之前最大的变化是伤病员的救治和管 理,要求部署小型、机动、有力的医疗分队到战区提供必要的救治。要求在协调 与合成条件下联合使用部署卫生资源,形成能在军事行动所有阶段保障任何医疗 需求的联合卫生系统。该系统必须具有灵活性, 适应能力强,能够适应包括大规 模战区战争、非战争军事行动中在内的多种作战任务要求。联合卫勤保障伤病员 救治管理的主要组成要素包括:紧急救护、前方复苏手术、战区住院和途中救治。 3.卫生预计方法的使用 “聚焦后勤”要求提高卫生资源的反应快速性、可见性和可获取性来改善卫 勤保障能力,采用了卫生预计对战区卫生资源进行预先评估。联合作战计划与实 施系统中的医疗计划模块是进行卫生预计的工具。该模块向计划制定人员提供了 一种更准确查明医疗资源需求量的方法。该模块运行于美军全球指挥与控制系统 中信息系统的覆盖之下,能够将医疗需求和医疗能力的预计进行结合。该程序能 够灵活审查和分析战役的多个行动方案,分析每个行动方案医疗保障的可能性。 运用各军种对作战减员率的估计和作战指挥官拟定的具体想定,更准确地预计医 61 陈效卫. 冷战后美国军事战略调整的特点[J]. 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00,23(1):106-108 34 疗需求。作战之前进行卫生预计有助于缩减战区的卫生力量部署。国防部层面也 采用卫生预计方法制定战役层面医疗需求计划和标准(包括床位数、医疗后送人 数、卫生物资再补给量和血浆需求量等)。 4.联合使用战区后方医院 联合使用战区后方医院,有利于消除战区后方医院床位的冗余。各军种都 依据伤病员数量和床位需求量峰值,在战区部署自己的战区医院,设置相应数量 床位。然而 4 个军兵种伤病员数量高峰期不会同时发生,如果联合使用医院,只 需要单独评估战区联合床位数量及其需求量峰值,有助于减少战区医院数量。 (二)“部队健康保护”改变战时卫勤保障模式 美军于 1997 年提出“部队健康保护”(FHP)构想,这是《2010 联合构想》 的卫生勤务子构想。美军卫勤转型的内容集中体现于 FHP 构想。传统的美军战 时卫勤保障模式以战伤救治为核心,以美国本土和海外作战基地为基础,以医院 为中心,以陆海空三军和海军陆战队为保障对象,以世界水平为救治标准。这是 二战结束后美军最成功的卫勤保障模式,但此保障模式已经不能适应 21 世纪新 型美军的卫勤保障需求,与“制敌机动、精确作战、聚焦后勤、全维防护”的总 体军事概念不相符。[62]FHP 构想突出强健促进、伤病预防、战伤救治并重,将军 人当成最重要的武器系统,并对其实施全寿命全方位卫勤保障。FHP 构想从根本 上改变了卫勤保障与军人之间的关系,力图改变过往重战伤救治、轻强健促进和 伤病预防的状况,实现“强健促进、伤病预防、战伤救治”并重状态。[63] 为实践《2010 联合构想》,美军已使用先进伤病员后送平台、伤病员管理和 调度系统,加强后送卫生人员临床和操作训练,改进相关卫生装备,提高了后送 途中救治能力。[64][65] (三)继续推进陆军体制编制改革 随着军事转型的逐渐深入,在美国国防部制定的各种转型文件指导下,美国 陆军也制定了一系列指导性转型文件,包括 1997 年颁发的《2010 陆军构想》、 1999 年颁发的《陆军构想》、2000 年颁发的《2020 陆军构想》以及 2002 年、2003 年和 2004 年分别颁发的陆军转型年度路线图。其中《陆军构想》提出,要把目 前所有的陆军师(传统部队)转变为称为“目标部队”的新型陆军部队,使陆军 变成轻型化、模块化,具有全球可部署型的新型军队。 美军在此时期启动了面向 21 世纪目标部队的转型,但由于跨度太大,美军 采取了分布分批进行转型的方法,具体来说就是将目前的作战部队分为传统部队、 62 63 64 65 雷二庆,毛玉明,吴乐山. 透视美军“部队健康全面保护”构想[J]. 军事医学科学院院刊,2004,02:168-170. 吴乐山,孙建中.现代军事医学战略研究[M].北京:军事医学科学出版社,2004 年 8 月版:399-417 FM 4-02 .Force Health Protection in a global environment .2/13/2003 雷二庆,毛玉明,吴乐山. 透视美军“部队健康全面保护”构想[J]. 军事医学科学院院刊,2004,02:168-170. 35 过渡部队和目标部队 3 种,沿 3 条路线分阶段进行转型。这一时期,主要是对传 统部队进行数字化改造,组建和装备“过渡旅战斗队”,同时设计目标部队。 其中传统部队的数字化改造集中在第 4 步兵师的数字化改编上,1997 年, 第 4 步兵师开始按照 21 世纪师模型进行数字化改编。在后勤方面,师步兵营、 装甲营、工程营的后勤要素进行了重新设计, 在师保障部下设立了 4 个前方保障 营和 1 个主保障营。这些保障营按照模块化、多功能化和能力多样化原则构建, 目的是提高步兵师在独立作战情况下的持续保障能力。自此, 数字化部队的雏形 得以形成,并在随后进行的伊拉克战争中得到了检验。 过渡旅战斗队的组建是按照灵活多能的中型部队标准组建的,要求既具备重 型部队的强大杀伤力,同时具有轻型部队的快速机动能力,也就是后期的斯特瑞 克旅战斗队。2000 年,第 2 步兵师第 3 旅和第 25 步兵师第 1 旅被选作过渡旅战 斗队首批试点。过渡旅战斗队主要通过改装轻型主战车辆和低油耗装备, 减少人 员编额达到急剧缩小部队后勤需求,提高投送速度和机动性的目标。过渡旅战斗 队依旧在师编成内使用和获得增援,但自身已经拥有建制的战斗支援和战斗后勤 支援分队,具备一定的自我保障能力。 (四)“部队健康保护”首次写入联合作战卫勤保障条令 2001 年 7 月 30 日美军参谋长联席会议于颁发了新版联合作战卫勤保障条令 《联合作战行动卫勤保障原则》(Doctrine for Health Services Support in Joint Operations)。 这部条令是对本阶段美军战时卫勤保障转型的一个浓缩。条令内容最大的一个变 化是首次将部队健康保护写入了联合作战卫勤保障条令,提出部队健康保护是 “军队指挥系统和军队卫生系统在贯穿军事行动范围内为促进、提高、保持和恢 复军人个体心理和生理所采取的的所有措施。” [66]诠释了部队健康保护的三个支 柱:“健康而强健的军队、伤病预防和伤病员救治管理”,并通过部队健康保护三 个支柱分别对应美国“塑造—反应—准备”国家军事战略。条令中提出了伤病员 救治管理的 5 个阶段:“紧急救治、早期复苏手术、战区住院、途中救治和战区 外治疗”。条令全文共 79 页,分为前言、摘要、正文、附录四部分。其中正文部 分共 3 章,分别是:部队健康保护、联合作战卫勤保障行动、联合作战卫勤保障 计划制定。 三、全面展开阶段(2002 年至今) “9.11”事件以及随后的阿富汗战争、伊拉克战争共同构成了美国军事转型 的转折点。阿富汗战争和伊拉克战争中美军在正规作战中迅速取胜,显示了美军 前期军事转型的成果,同时也促使美军坚定决心巩固成果,继续推进军事转型。 美国在“9.11”后及时调整国家安全战略和军事战略,将“基于威胁”的建军模 66 Joint Publication 4-02 ,Doctrine for Health Services Support in Joint Operations ,30 July 2001 36 式转变为“基于能力”模式。2002 年 6 月起,国防部、参联会、联合部队司令 部、部队转型办公室、各军种相继颁布了《转型计划指南》《联合作战概念》《联 合转型路线图》《军事转型战略途径》与军种《转型路线图》等系列配套文件, 对美军转型进行了全面规定,在军事理论、体制编制、军事后勤、武器装备诸领 域全方位推进大规模军事转型,为军事转型指明了前进方向。该系列文件的出台, 标志着美军转型已进入了制度化、机制化的新阶段。在此大背景下, 美军战时卫 勤保障转型也全面展开。 (一)《聚焦后勤战略计划》和《国防部后勤转型战略》的颁布 2002 年 8 月,依据《2020 联合构想》,参联会后勤部(J-4)出版了《聚焦 后勤战略计划》,重新定义“聚焦后勤 ”为:“在所有样式军事行动中,在正确的 地点和正确的时间,以正确的数量向未来联合部队提供正确的人员、装备、物资 保障,来正确地进行后勤工作。”[67]2004 年 12 月,国防部颁布《国防部后勤转 型战略》,明确提出了美军后勤转型的三个核心理念:“联合聚焦后勤能力、以部 队为中心的后勤企业、感知与反应后勤 ”,为后勤转型指明了前进方向。这两个 文件的颁布标志着美军军事后勤转型的全面展开。 “联合聚焦后勤能力 ”包括 7 项美军实施兵力投送和持续保障所必须的联合 后勤保障能力:“联合部署与快速配送能力、灵活保障能力、作战工程能力、多 国联合后勤能力、部队健康保护能力、信息融合能力与联合战区后勤管理能力 ”。 这七项能力要求具备如下特征:“全面一体化、远征化、网络化、分散化、自适 应、决策优势、有效性、可靠性、能提供。”其中部队健康保护基本能力和特征 包括:对所有军事行动健康威胁的防护;适当、标准化的联合卫生系统,可提供 完全战场救治以及在后送确定性救治机构途中的强化护理;改进军事行动中的部 队健康监控和监督。 (二)军队卫生系统转型 2006 年 2 月,美国防部发布《四年防务审查报告》,要求军队卫生系统进行 转型。[68]军队卫生系统转型的目标是“建立一个联合、灵活和有效的医疗保障体 制,以适应军事医学不断变化的要求和最大程度地利用信息资源 ”。[69]确定了军 队卫生系统三大战略使命:“伤病救治和人道主义救援;强健促进,为部队健康 提供全面保护;促进个人、家庭和群体的身心健康。” [70] 在伤病救治和人道主义救援方面,①建成联合行动卫生系统;②增强部队、 退伍军人事务部和地方医院医疗服务能力;③促进伤病员康复与功能恢复;④加 67 68 69 70 U.S. Joint Chiefs of Staff. Focused Logistics Campaign Plan. 10 June 2003 军事科学院世界军事研究部.2006 年四年防务审查报告[M].北京:军事科学出版社,2006 刘胡波,刁天喜.美国军队卫勤保障[M].北京:军事医学科学出版社,2010 年 3 月 赵晓宇. 美军平时医疗保障及其改革研究[D].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医学科学院博士学位论文,2013. 37 强合作关系;⑤强调强大军事医学能力的战略威慑作用。[71] 在强健促进,和健康保护方面,①重视预防和应激训练;②鼓励参与健康评 估和健康维护;③优化官兵个人能力。 在促进官兵个人及其家庭身心健康方面,①鼓励健康行为观念;②提高卫生 保健质量;③提供个体化和便利化部队医疗服务;④满足保障对象需求;⑤提供 优质培训。 军队卫生系统转型发展最终愿景:①提供最优质的医疗保障;②建成联合卫 勤部队;③成为领导者;④搭建和平桥梁;⑤疾病预防和健康促进的领导者。[72] (三)“部队健康全面保护”正式实施 2007 年,美国国防部颁布《部队健康保护》指令,该指令的发布标志着“部 队健康保护”已经从理论层面进入正式实施阶段。国防部根据指令要求实施一系 列项目来促进和保持军人健康,预防伤病发生,避免健康危害因素侵袭,为伤病 员提供最好的医疗和康复服务。[73] (四)持续保障概念的提出 随着转型的逐渐深入,美国陆军后勤理论基本概念发生了重大调整,逐步 采用“持续保障”(Sustainment)取代原来的“战斗勤务支援”的概念。2006 年 9 月,美军参联会颁布新版 JP3-0 联合出版物《联合作战纲要》,提出了六项新的 联合作战职能:指挥与控制、情报、火力、转移与调遣、防护、持续保障。这是 美军首次在条令中使用“持续保障”专业术语,将持续保障定义为“为维持和延 长作战提供后勤和人事保障,直至任务完成”。与“战斗勤务支援”相比,“持续 保障”更强调是一个综合保障过程,整个持续保障行动是联合的、相互依赖的, 并且与作战计划是一体的、同步的。[74] 2008 年7 月 18 日,美军新颁布了新版联合后勤出版物JP 4-0《Joint Logistics》 (联合后勤),其名称由原来的“联合作战后勤保障”改为“联合后勤”。新版联 合后勤指出,联合后勤的范围应该覆盖战争的战略、战役和战术层次。其中战略 层次包括国家投送和持续军事力量的能力,这种能力可以使军事行动得到长期维 持。战役层次是战略与战术能力、程序与需求交汇地方,是联合后勤根本所在。 战术层次的后勤保障主要由各军种自行组织,但联合后勤的成果必须在战术层次 体现。[75][76] 2008 年 2 月,美国陆军根据《联合作战纲要》颁布新版陆军野战条令 FM3-0 71 72 73 74 75 76 王军红,张音,刁天喜. 美军卫生系统战略规划简介[J]. 人民军医,2010,09:638-639. 王军红. 外军军队健康管理发展借鉴研究[D].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医学科学院博士学位论文,2012. 刁天喜. 美国防部对保护部队健康的任务要求[J].军事医学动态,2009 年第 3 期 Joint Staff. Joint publication 3-0.Joint Operations.17 September 2006. Joint Staff. Joint Publication 4-0. Joint Logistics. 18 july 2008. 徐克洲.外军对作战后勤保障认识的新发展[J].外国军事学术, 2013 年第 5 期 38 《作战纲要》,同样将持续保障列为六项战斗职能之一,FM3-0 条令中宣布废止 “战斗勤务保障”术语,并定义“持续保障”:“为确保作战自由度、扩大战役范 围、提高持久作战能力提供保障和勤务的相互联系的任务和系统”。 2009 年 4 月 30 日美陆军发布了新的野战手册 FM4-0《持续保障》,此条令 替代了2003 年 8 月版的FM4-0《战斗勤务支援》,成为陆军后勤保障的顶层条令。 美军认为 FM4-0 是陆军保障条令的里程碑,旨在为全频谱行动中的美军提供保 障指南。该条令将“持续保障”列为六项战斗职能之一(指挥与控制、情报、火 力、转移与调遣、防护、持续保障),并通过条令规定了人员、供给和装备保障。 FM4-0《持续保障》的内容涵盖了物资、战场勤务、人力资源、卫生、宗教和法 律支援等陆军行动涉及的各个方面。2008 年美陆军发布 FM3-0《作战纲要》,强 调了在战斗中后勤保障的重要性,并在条令中将保障列为了战斗职能。现在发布 的 FM4-0 将 FM3-0 中保障的内容拓展到保障武装力量。与 FM3-0 保持一致,陆 军辞典中原有的“战斗部队”、“战斗支援”和“战斗勤务支援”不再使用。《持 续保障》涵盖了以前《战斗勤务支援》中提及的功能、任务和组织体制。[77] “持续保障”对战时卫勤保障最大的影响是:卫勤保障地位大幅提高,将卫 勤保障列为与后勤、人事勤务并列的三项主要职能之一。持续保障共分 15 项职 能,并将这 15 项职能归结为 3 项主要职能。其中后勤职能包括:维修、运输、 补给、野战勤务、分发、作战合同支援以及常规工程支援; 人事勤务包括人力资 源支援、财务管理、法律支援、宗教支援和乐队保障;卫勤保障则包括伤员救护、 医疗后送和医疗后勤三方面。持续保障的所有职能都是通过任务式指挥实现战略 和战役支援的同步,主要依靠战区保障司令部、远征保障司令部、持续保障旅、 陆军野战支援旅、财务管理中心、部署保障医疗司令部和人事管理中心来实现。 [78] 持续保障的卫勤保障职能由部署保障医疗司令部执行,提供或安排所有的医 疗服务,目的是促进、改进、保持和恢复陆军或其他军种、机构和组织人员身体 和精神健康。卫勤保障主要职能包括三项职能:伤员救护、医疗后勤和医疗后送。 其中伤员救护包括建制和战区医疗保障、住院治疗、牙科保障、行为健康/精神 病治疗、检验服务和核生化伤员治疗等方面; 医疗后勤则包括卫生物资补给的计 划与实施、医疗设施的维修、血液存储与配送、医疗废弃物管理处置、医疗气体 的生产与配送等。 美国陆军《持续保障》条令中还提出了卫勤保障四项主要任务: ①通过运用 合理的预防性医疗、安全与卫生促进系统降低疾病的发病率和非战斗性减员;② 通过培训和早期干预减少作战行动中因战争压力造成伤亡;③提供必要的医疗救 治,加强医疗后送过程中护理,通过模块化能力(通过联合战场创伤系统),实 77 78 Headquarters Department OF THE ARMY. FM4-0 Sustainment. APRIL 2009. 于川信,刘志伟.美军未来后勤概念[M].北京:军事科学出版社,2013 39 现伤员实时电子健康记录,及时将伤员后送;④未来的卫勤保障要建立更加小型 和有效的医疗机构,满足恶劣战场环境的分散需求。并且需要增强机动性、灵活 性、可增强的卫勤力量,用以满足前线紧急任务。 (五)陆军卫勤体制编制全面调整 从 1999 年 9 月,美国陆军公布《陆军构想》提出要对陆军进行重大转型开 始到 2004 年 1 月陆军参谋部推出了《陆军编制体制改革计划》,美国陆军转型计 划共实施了 5 年,在这 5 年里 ,美国陆军共出台 3 部《陆军转型路线图》,不断 对陆军转型的必要性、目标、战略和计划进行不断调整完善。这段时间美国陆军 虽然在部队体制编制方面进行了相关变革,但从总体上说,体制编制改革仍处于 局部试验阶段,并未全面铺开推广到整个陆军作战部队。同样这段时间内卫勤体 制编制也基本未发生根本变化,但随着 2004 年陆军部队体制编制的全面展开, 部队卫勤保障体制编制也发生了重大变化,部队卫勤保障体制编制具体改变将在 第四部分详细分析,此处仅分析转型背景。 2002 年 6 月版《陆军转型路线图》从陆军转型的背景、目的、目标、时间 表、管理等方面阐述了陆军的转型路线,提出在 2030 年前,将冷战时期机械化 陆军转变为信息时代占据全谱优势的“未来陆军”。该路线图提出按“目标部队”、 “过渡部队”和“传统部队”三种部队 3 条路线分阶段进行转型。该路线图制订 于 2003 年伊拉克战争爆发前,当时陆军转型工作与作战需求的矛盾尚不突出, 因此采取了重点建设“目标部队”的方针。[79] 2003 年伊拉克战争爆发后,由于战备需求影响,美国陆军根据国防部新颁 发《转型计划指南》和《联合作战概念》,在 2003 年接任陆军参谋长斯库梅克上 将主持下,对《美国陆军转型路线图》做了大幅度修改, 主要表现在提出了“从 当前部队到未来部队”的转型模式。其中“未来部队” 是原来的“目标部队”, 而“当前部队”则是原来的“过渡部队”和“传统部队”。这种模式既可将“未 来部队”的部分能力要求加入“当前部队 ”建设中,提高“当前部队 ”作战能力, 又能够借助“当前部队 ”作战经验来促进“未来部队 ”建设。在保证战备需求前 提下,降低“当前部队 ”风险,提高“未来部队 ”投资的费效比。 2004 版美陆军《陆军转型路线图》颁发时, 伊拉克战争已经进行 1 年多时 间,轮换部队数量严重不足的问题已经突出。为了降低转型风险, 在满足当前作 战需求的同时保证转型的持续性,2004 版《转型路线图》对陆军体制编制、专 业结构设置和武器装备发展三个方面进行了重大调整,更加强调“当前部队 ”的 建设,重视将“未来部队 ”的装备和技术应用到“当前部队 ”中,同时提出了陆 军部队模块化改编的设计方案和实施计划。同年, 陆军参谋部推出了《陆军编制 体制改革计划》,将陆军部队模块化改编推向整个陆军部队。 此后,美国陆军转 79 军事医学科学院外国军事研究部. 新世纪美国军事转型计划[M]. 北京:军事科学出版社,2003 年 11 月版 40 型计划再未发生根本性改变。 2004 年是陆军作战部队模块化改编第一年,第 3 机步师、第 101 空中突击 师和第 10 山地师完成了模块化改造。2005 年陆军共完成 11 个旅战斗队模块化 改编,2006 年是陆军模块化改变力度最大的一年,全年完成 13 个旅战斗队改编, 2007 年完成 8 个旅战斗队改编,到 2007 年底,现役旅模块化战斗队共增加到 39 个。当前, 美国陆军部队模块化改编已全部完成。截止到 2013 年底,共组建 45 个现役旅战斗队,13 个航空旅,23 个战区支援旅,50 个功能旅,25 个支援旅和 10 个特种作战旅。 (六)联合作战卫勤注重能力建设 战略调整和卫勤转型的大背景下,参联会于 2006 年 10 月 31 日颁布新版《联 合作战卫勤纲要》,新版联合作战卫勤保障条令初步体现了美军战时卫勤保障转 型成果,更加强调联合作战卫勤的能力建设。[80] 1. 新版《联合作战卫勤》出台背景 2001 年《四年防务评估报告》中指出,冷战结束后,一个确定的对手已经 不存在了,美国面临的是潜在的威胁。为了应对不确定的和无法预见的攻击,美 军提出需要制定新的战略。在此背景下, 美军放弃“基于威胁”的旧战略,采用 “基于能力”的新战略。基于能力新战略关注的焦点不是谁是威胁, 或是威胁来 自哪里,而是更多地关注威胁美国的方式和如何遏止与挫败这种威胁。美国国防 部实施的转型战略分三个部分,其中一个部分就是通过部队转型实现能力转型, 在能力转型方面更强调联合作战。新版《联合作战卫勤纲要》是在此背景下出台 的,该纲要是美军作战健康保护和卫勤支援的指导性文件,能够为部队卫勤的计 划、组织、指挥、协调提供支持。与 2001 年版的纲要相比,新版纲要的一个重 大变化是用7 种能力替代了联合作战卫勤的 5 个阶梯,并且在一些具体内容上也 有不同。 原纲要(2001 年版)联合作战卫勤的 5 个阶梯是指:现场急救、前方复苏 治疗、战区住院治疗、后送途中救治和战区外医院康复治疗。新版《联合作战卫 勤纲要》认为, 卫勤要实现 3 个重要功能:①支撑功能。为部队提供医学支持以 保证成功完成军事任务;②保护功能。针对各种环境危害因素(包括自然环境、 作业环境等)采取一切可能的措施进行防护;③机动功能。军事行动和运输中伤 病员的医学支持。 为了实现以上 3 个功能,卫勤必须具备 7 种能力,即政策制 定和资源获取能力、预防和保护能力、现场急救能力、前方复苏治疗能力、战区 住院治疗能力、确定性治疗能力和后送途中救治能力。 80 Joint Staff. Joint Publication 4-02. Health Service Support .31 october 2006 41 2. 联合作战卫勤重点建设 7 种能力 (1) 政策制定和资源获取能力:所有卫勤能力都依赖于强有力的政策和充 分的资源支持。政策能够确定卫勤的方向, 资源获取是通过计划、规划、预算和 配置,实现人力、物资和信息的有效利用。 (2)预防和保护能力:保护军人及其家庭成员免遭伤病侵害的能力。对部队 而言,就是指“部队健康全面保护”,是对军人及其家庭的全程全谱保护,强调 健康促进、伤病预防和免遭危害因素侵袭。军人要求身心健康和强健, 预防和保 护能力要通过训练、膳食、牙科卫生、恢复治疗、应激管理、休闲等多种方式实 现,疾病预防要通过综合协同的方式实现。影响预防和保护能力的关键因素是信 息沟通,健康危害因素的监测、医学情报的获取是采取正确预防和保护措施的重 要途径。 (3)现场急救能力:现场急救是原分级救治阶梯之一,而在新纲要中强调的 是“能力”。现场急救能力能够提供快速医学救援,对伤员进行包扎固定以备后 送。现场急救能力包括一些自救和互救能力、初级医学救治能力, 也包括医院前 的一些紧急护理服务,以及基础心理服务、牙科预防、配药、实验室检测等服务。 (4)前方复苏治疗能力:前方复苏治疗是原分级救治阶梯之一(注:相当于 我军的紧急救治)。新纲要中强调,紧急救治要尽可能接近受伤现场对伤员进行 固定和初级生命救护,包扎固定、稳定伤情是紧急救治的典型能力。紧急救治能 力是建立在现场急救能力的基础上,提供生命救护、复苏、初步烧伤处理、输血、 输液治疗等服务。其中手术能力主要是指一般创伤外科手术、胸部手术及矫形外 科手术能力,这些能力需要护理、配药、实验室和放射诊断等的支持。 (5)战区住院治疗能力:战区住院治疗能力是原分级救治阶梯之一(注:相 当于我军的早期治疗),主要是指在一线医院或相当的救治机构对伤病员实施的 正规救治措施。新纲要中更强调战区医院的综合能力建设。战区住院治疗能力主 要通过模块化医院或医院船实现,可以提供必要的救治服务,使伤病员归队或确 保安全后送。除了医务人员的救治技术外, 还包括物资供应和设施建设能力,提 供的服务包括门诊和住院病人救治、紧急救治、手术和其他辅助项目。战区住院 治疗能力可以根据区域设施、作战地域、行动速度等情况而有所不同, 但必须包 括在低等级救治阶梯中所不具备的能力,包括进一步的烧伤治疗、视力测定和眼 科手术、儿科救治、妇产科救治、牙科疾病治疗与预防、兽医服务、内科和心血 管病治疗、颌面外科治疗、神经外科治疗、重症监护、血库、病理、传染病治疗、 营养治疗、心理保健、职业卫生、医疗后勤等。 (6)确定性治疗能力:是指在本土医院或后方的综合医院和专科医院实施的 治疗(注:相当于我军的专科治疗)。经过确定性治疗的官兵可归队或退伍。由 于确定性治疗远离战区,因此可以使用大多数的先进治疗技术,另外还包括一些 预防和康复能力,可以使官兵最大限度地恢复健康。 (7)后送途中救治能力:指伤病员在救治阶梯之间运送过程中的救治能力, 包括伤员后送、医疗后送和空运医疗后送 3 种形式。伤员后送主要是通过舰船、 陆上交通工具和直升机运送伤员;医疗后送特指通过医疗后送平台在后送途中提 供医疗救治;空运医疗后送特指通过专门训练的美国空军运送伤员。在现代战争 中,后送能力比以往战争更为重要。[81] 3.启示 (1)新版《联合作战卫勤纲要》用 7 种能力替代原联合作战卫勤的救治阶梯 是“基于能力”新战略的具体体现,与美军部队健康全面保护计划相统一。说明 美军在军事行动全程中对伤病员预防措施的高度重视,即从单纯重视伤后医疗救 治转变为同时重视伤病预防、救治和康复。 (2)联合作战卫勤能力建设,强调的是综合能力,医护人员的救治技术和能 力只是其中一个重要方面,除此之外,还包括与此密切相关的其他配套能力,例 如政策制定能力、资源获取与配备能力、新技术的应用能力、预防和保护能力、 辅助救治能力等。联合作战指挥官要综合考虑战场可能存在的威胁、情报支持、 伤病员情况、伤病员后送及后送资源需求、临床救治能力和后勤支持、预防医学 与健康监测、心理疾病预防、牙科勤务、兽医勤务、药学服务等综合因素。 (3)突出了联合作战卫勤的新理念。现场急救强调快速施救, 需要技术熟练 的战地卫生员;前方复苏治疗重点是稳定伤情,使用后送系统快速后送伤员;战 区住院治疗强调医院的机动、灵活、模块化功能; 伤病员后送途中注重使用先进 的伤病员后送平台在整个后送途中实施不间断的治疗;战场外治疗强调尽可能使 用先进治疗技术,最大限度恢复伤病员健康。总之,在战场上实施稳定、可靠、 快速的必要救治,在战场外实施确定性治疗。 四、小结与讨论 通过对美军战时卫勤保障转型脉络的梳理,可以清楚地了解,美军战时卫勤 保障转型是如何一步步从构想、到指令再到实施的全过程。美军战时卫勤保障转 型与军事转型同时发生,共同发展,随着美军军事变革的逐步深入而不断发展。 美军战时卫勤保障转型目标并非是在几年或十几年实现全部转型,而是一个持续 进行的过程,衡量的标准是适应不断变化的战场环境对军队卫勤力量的需求。在 整个转型过程中有几个特点特别需要把握: 一是“部队健康全面保护”统领美军战时卫勤保障转型,美军战时卫勤保障 转型的全部内容都是围绕着“部队健康全面保护”展开的。可以这么说,“部队 健康全面保护”构想的发布、诠释、实施、成为条令的过程就是战时卫勤保障转 81 刁天喜.美军新版《联合作战卫勤纲要》强调卫勤能力建设[J]. 军事医学动态, 2009 年 20 卷第 2 期 43 型的全过程。 二是美军战时卫勤保障转型紧跟国家军事战略调整,战时卫勤保障转型的最 重要动因是国家安全战略动因,也就是国家安全需要。国家军事战略是美军卫勤 力量建设的基本依据,规定了卫勤力量建设的基本方向。从转型过程来看,美军 每次重要文件的提出和体制编制的调整都是为了与国家军事战略相适应,同时美 军战时卫勤保障也根据军事战略发展变化而不断调整。 三是卫勤体制编制伴随军队体制编制调整而转变。海湾战争后, 美军一直在 进行体制编制调整,但直到 2004 年才全面铺开。为与军队指挥体制相对应,满 足新编组军队战时卫勤保障需求,保证作战与卫勤保障的协调一致,卫勤体制编 制直至军队体制全面展开后才对其机构设置、职权划分和相互协调进行改变。 第四部分 美军战时卫勤保障组织指挥体制及其调整 体制编制的调整是美军战时卫勤保障转型的重要内容,也是决定战时卫勤保 障转型最终能否成功的决定性因素。伴随着美国陆军大规模编制体制改革, 为适 应新的军事编成、战式战法, 满足信息化作战需要,美军战时卫勤保障组织指挥 体制也进行了重组和改造。讨论美军战时卫勤保障组织指挥体制变革,必须了解 美军军队体制编制改革情况。 军队体制(Military System)是军队组织体制的简称。军队的组织体系及相 应制度。包括军队基本组织结构、各级各类机构设置、职能划分及相互关系。按 组织系统,分为总部体制、军兵种体制、军区(战区)体制等;按职能划分,分 为机关体制、部队体制、院校体制和科研体制等。[82] 军队编制(Military Organization Structure)是军队各级各类建制单位的机构 设置和人员、装备编配的具体规定。分为平时编制和战时编制。由最高领导机关 或其授权机关制定。通常以编制表形式颁发。是军队编成的法规和军队建制单位 设置、员额控制、干部配备、兵员补充、装备配备的准则与依据。[83] 卫勤组织指挥(Organization and Control of Medical Service),是指卫勤领导干 部组织计划战时卫勤保障和指挥卫勤机构实施卫勤保障的管理活动,是后勤指挥 的组成部分。[84]包括军队卫生部门的组织计划和卫勤保障机构的组织指挥。搞好 卫勤组织指挥,对于有效使用卫勤力量,充分发挥卫生资源作用,高效率完成部 队卫勤保障任务有着重要意义。 卫勤组织指挥体制则是卫勤体制中的核心部分,是军队在作战卫勤保障活动 中,依照规律和实践需要形成的卫勤组织指挥机构设置、职能划分、相互关系确 定及法规制度等组织和制度。[85] 卫勤组织指挥体制反映了卫勤组织指挥规律,包含于军事指挥和后勤指挥体 制,但也具备自身特点和要求。它明确战时卫勤保障组织指挥职责、指挥权限以 及指挥关系,规范了指挥活动,要求卫勤指挥人员按照卫勤规律进行指挥。卫勤 组织指挥机制是随着军事和后勤指挥体制的不断发展而不断变化。 一、美军卫勤力量的规模与构成 (一)美军卫勤指挥管理体制 美军作战和行政管理上实行军令军政分离的双轨制组织指挥体制,包括作战 指挥系统和军事管理系统。无论是战时还是平时,作战指挥和军事管理都是分别 82 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科学院. 中国人民解放军军语[M].北京:军事科学出版社,2011 版:326 83 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科学院. 中国人民解放军军语[M].北京:军事科学出版社,2011 版:334 84 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后勤部卫生部.卫生勤务学词典[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1990 版:77 85 陈文亮,吴乐山,赵达生. 中国特色卫勤转型研究[M].北京:军事医学科学出版社.2011 版:94 45 进行:作战指挥系统通过总统—国防部—各联合作战司令部—各联合军种司令部 —联合特遣队指挥机构进行。军事管理则通过总统—国防部—陆海空军种部—作 战部队管理机关来开展。作战指挥系统平时负责制订作战计划,实施作战指导, 并不负责军事管理事务。军事管理事务由陆海空三军军种部及国防部相关业务部 门实施,负责行政管理、部队编组、武器装备、军事训练和后勤供应等工作。但 是在部队接受任务(任务包括作战、演习、维和、民事支援等) 后,任务部队立 即与作战司令部建立了指挥与被指挥关系,此时该部队的管理权由各军种部移交 给作战司令部,作战指挥权与管理权合二为一。美军认为这种作战、行政管理分 立的指挥机制有利于发挥管理效能。 美军卫勤指挥管理体制采取统分结合管理方式,其军队卫生力量最高长官是 负责卫生事务的助理国防部长,属文职人员。美军各军种均设有负责卫生工作的 最高军事长官,陆、海、空三军分别设卫生总监, 授中将军衔,海军陆战队设医 学官,授少将军衔。2013 年 10 月 1 日,美军组建国防卫生局,局长为中将,负 责实现各军种医疗服务资源更大范围共享,为推进一体化卫勤保障改革铺路。 对于卫勤指挥来说,战时各级指挥官通过下属参谋机构组织实施作战和卫勤 指挥,对作战和卫勤保障活动担负完全指挥与控制职责。各级卫勤参谋机构不直 接下属卫勤力量,其职责是掌握各类医疗信息,向作战指挥官提出相关的医疗建 议。通过这样的职能划分,卫勤指挥被纳入联合指挥官的直接掌控之中,有效解 决了战时和平时的卫勤指挥问题。军种部作为作战部队的直接上级部门,对所属 部队不拥有作战指挥权。另外在操作层面,由于有完备的法律体系、条令体系, 权责的移交有了明确而权威性的界定,使得指挥权与管理权分离不会造成部队隶 属关系的混乱。作战(卫勤)指挥机构、军种部、卫勤保障单位在战时和平时职 能的单一性,为平稳而快速的平战转换创造有利条件。[86] (二)美军卫勤力量规模与构成 根据美军陆海空军种部官方网站数据,截止到 2014 年 3 月,美军各类卫生 人员 15.36 万人(不含预备役卫生人员),其中现役军人 8.60 万人(军官 3.18 万 人,士兵与士官 5.42 万人),文职人员 6.76 万人,军队现役军人卫生人员占美军 现役军人总数的 5.9%(8.60 万/146 万),文职卫生人员占国防文职人员总数的 9.0%(6.76 万/75 万),卫生人员总数占国防系统人员总数的 7.0%(15.36 万/221 万)。美军现役卫生人员包括军医约 11800 名,护士约9300 名,牙医约3300 名, 各类卫生士官约 54200 名,医疗服务人员7500 名。截止到 2013 财年,美军现有 医院及医学中心 56 家,医疗诊所 361 家,牙科诊所 249 家,兽医诊所 254 家, 保障对象 9662157 人。 86 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后勤部司令部.美军后勤组织结构与保障力量[M].北京:解放军出版社,2006 46 1.陆军卫勤力量 美陆军主要作战单位为旅级战斗队,标准旅级战斗队编制卫生连,通常每个 卫生连编制约 50~60 人,美军现役作战部队约拥有 50 支卫生连,共编制 2500~3000 人。此外, 美陆军现编 4 个卫生旅和 2 个医疗部署保障司令部,医疗 部署保障司令部是战时作战区域的卫勤保障指挥机构,卫生旅或卫生司令部的编 制差异较大,一般约 2000~3000 人,共计 1.5 万人左右。[87] 固定医疗机构方面,陆军共 8 家医学中心约 2.7 万人,16 家地区医院,此外 还有约 800 家医疗诊所和口腔诊所。 2.海军卫勤力量 美国海军部队卫勤力量包括建制卫勤力量和远征卫勤力量。建制卫勤力量主 要是舰艇上的卫生科室及海军陆战队各作战营编制的卫生排。远征卫勤力量主要 包括 2 艘医院船、9 支舰队手术队(隶属大西洋舰队和太平洋舰队,配置到大型 两栖攻击舰)、模块化远征医疗机构(舰队医院职能)、前沿复苏手术系统(编制 8 人,用来加强创伤排或营救护所),以及海军陆战队的 4 个卫生营和 4 个牙科 营等。 固定医疗机构方面,美国海军现有 3 家医疗中心和 22 家海军医院。美国海 军舰上医疗部门人力需求比例为每 1200 人一名医生、每 150 人一名卫生员。例 如,尼米兹级航母编制 29 名卫生人员,福莱斯特级航母编制27 名卫生人员。 3.空军卫勤力量 空军部队卫勤力量目前编为 2 支医疗联队、83 支医疗大队、数百支各类医疗 中队,这些卫勤力量平时编为 5 家医学中心、9 家基地医院和 67 个未列入医学 中心或基地医院的医疗大队。 (三)美军卫勤力量平战转换 1.陆军部队卫勤力量以随机抽组形式组建 陆军作战部队卫生编制并非实编。根据美陆军野战手册 FM4-02.12 规定,陆 军作战部队卫勤力量平时多为预编形式,只编配卫生员和卫生兵(约占 50-60%), 主要任务是为部队提供最基本的医疗服务、组织训练演练和装备的维护保养。医 生、护士等专业医务人员只在战备训练与执行作战任务时抽组, 平时编制在医疗 机构内归陆军卫生部管理并组织专业培训,确保维持专业技术技能。陆军战时部 队的医务人员通过固定医疗机构的专业补充系统随机抽组,抽组后固定医疗机构 内空缺岗位由预备役人员补充。 87 Headquarters ,Department Of The Army. FM4-02.12 Army Health System Command and Control Organization .26 may 2010 47 2.海军战时卫勤力量以固定抽组形式组建 与陆军一样,海军部队卫勤力量平时为预编形式,仅保留卫生士官与卫生兵 (约占 50%),专业医务人员编制在海军医院、医学中心等固定医疗机构,归海 军医务局领导管理,战时通过卫勤增强计划定向补充到作战部队。但海军卫勤力 量抽组采用固定抽组模式,即各部队卫勤单位均是从指定的医疗机构抽组医务人 员。具体而言,“仁慈号”医院船的医务人员主要从贝塞斯达海军医学中心抽组, “舒适号”医院船的医务人员主要从圣迭戈海军医学中心抽组,每 6 个海军医院 的医务人员抽组为一所舰队医院(共 4 所舰队医院),如果海军医院缺少某些专 科医生,则从海军医学中心抽调人员配属到舰队医院中。 3.空军战时卫勤力量平战一体编组模式 空军的部队卫勤单位与固定医疗机构是同一个部门,平时承担部队医疗保障 任务,战时承担作战部队卫勤保障任务,其平时行政管理与战时指挥均由所隶属 空军联队负责。空军卫生总监对固定医疗机构仅有业务指导职责而没有指挥权。 例如空 12 军第 355 联队的第 355 医疗大队平时为戴维斯-蒙森空军基地诊所,战 时即直接组建为第 355 空运医院。但在实践中空军更多的是采取模块化组建方法, 即部队卫勤力量通常是由多所医疗机构抽调人员组建。 4.建制和区域支援卫勤力量战时按救治阶梯配置 按照美军《联合作战卫勤保障》条令规定, 其医疗救治阶梯分为 4 级, Ⅰ级 为战(现)场急救,Ⅱ级为初级复苏治疗(相当于我军的紧急救治),Ⅲ级为复 苏治疗(相当于我军的早期治疗),Ⅳ级为确定性治疗(相当于我军的专科治疗)。 I 级救治阶梯通常由建制卫勤力量承担,Ⅱ级通常由建制卫勤力量和区域支援卫 勤力量联合承担、Ⅲ级救治阶梯通常由区域支援卫勤力量承担,IV 级救治阶梯 一般由固定医疗机构承担。[88] II 级救治阶梯通常配置陆军前沿外科手术队、陆军区域支援卫生连、海军舰 队手术队、海军前沿复苏手术系统等卫勤力量。III 级救治阶梯通常配置陆军战 斗支援医院、海军舰队医院、海军伤员收治舰、空军空运医院等卫勤力量。海军 医院船虽然是战区支援卫勤力量,但也作为 IV 级医疗救治机构,承担与固定医 疗机构相同的职责。 二、国防部卫勤领导体制及其调整 美军卫勤力量的行政管理与作战指挥实行军令军政分离的双轨制,即日常行 政管理和作战指挥相分离。作战部队的卫勤力量平时隶属于各军种卫生部门管理, 战时则统一由联合作战司令部指挥控制。美国国防部卫勤领导机构是美军卫勤最 88 Joint Staff. Joint Publication 4-02. Health Service Support .26 July 2012. 48 高领导机关,与美军战时卫勤保障息息相关。 (一)国防部卫勤领导体制及其调整 1.国防部卫勤领导机构及职责**[89]** 美国国防部是美国联邦政府一级执行部,是总统领导与指挥全国武装力量的 最高军事机关。根据授权, 美国国防部主要职责是通过三个军种部对全军实行行 政管理,通过参谋长联席会议对全军实施作战指挥。当前国防部系统由国防部长 办公厅、参谋长联席会议,陆海空三大军种部、9 个作战司令部(中央司令部、 欧洲司令部、北方司令部、太平洋司令部、南方司令部、非洲司令部、特种作战 司令部、战略司令部、运输司令部)、18 个机关局(包括国防高级研究计划局、 国防情报局、国防卫生局等)、以及 9 个直属业务处(DOD Field Activities、包括 国防技术信息中心、国防传媒处、国防部人力资源处等)。其中,国防部部长、 副部长、三军军种部部长都由文官担任。 国防部卫生体系主要对全军卫生工作进行业务指导,同时负责美军的平时医 疗保健工作。具体工作包括制定国防卫生计划(Defense Health Program ,DHP) 与国防部联合医学计划(UMP),同时领导和管理军队卫生系统(Military Health System ,MHS)。其中领导与管理军队卫生系统是最主要工作,包括管理国防部 与医学有关的项目、人员、设施等资源, 向执行军事行动的美国部队提供卫勤保 障,以及通过 TRICARE 系统向美国部队成员及家属提供医疗保健服务等。如图 所示,美军卫生组织体制由国防部本部系统、三军军种部系统和作战指挥系统组 成。 参谋长 联席会 议主席 图 4-1 美军卫生组织体制 89 国防部指令 DOD Directive 5001.01《国防部及其组成部分的职能》,2010 年版 49 负责卫生事务的助理国防部长(Assistant Secretary of Defense ,ASD)是美 军卫生工作的最高领导。在负责人员与战备的国防部副部长(Under Secretary of Defense ,USD)直接领导下,作为国防部卫生政策、计划与活动的首席参谋顾 问,负责卫勤保障政策以及以下工作:在 DHP 范围内优先配置与职业健康项目 与资源;监督与评估卫勤保障政策及实施指令的执行效果;必要时提出修订卫勤 保障政策与指令的建议;监督卫勤保障行动的实施,并确保质量控制项目的开展。 负责卫生事务的 ASD 只有权对国防部所属的机构和卫生人员进行管理指导, 无权直接指挥各军种部和各联合作战司令部卫生人员,也不能改变三军军种部指 挥链结构。负责卫生事务的 ASD 对三军军种部指示必须通过三军军种部长发布, 对战区司令部指示必须通过参联会主席发布。 2.组建国防卫生局 国防部直属卫生机关国防卫生局(Defence Health Agency,DHA)于 2013 年 10 月 1 日正式组建,承接了原国防部直属业务处 TRICARE 管理中心的职能, 此次调整拉开了美军卫生系统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一次组织结构调整的序幕。[90] (1)国防卫生局成立背景与动因 2001 年起,美军卫生系统开始进行结构调整,在缩减国防预算的同时进一 步提升卫勤保障能力和水平。国防部认为, 必须通过持续的资源整合提高执行能 力快速有效运转军队卫生系统并控制医疗成本。在此背景下,2011年 7 月 14 日, 国防部成立了一个特别工作组对目前军队卫生系统的管理进行审视和分析,重点 是对军队卫生系统的结构进行整体评估,对军队医疗市场管理和首都地区的医疗 服务管理进行分析,提出军队卫生系统改革的建议。[91] (2)国防卫生局组织机构与职能 国防卫生局主要职能是接替原 TRICARE 管理中心职能,此外还负责完成 MHS 内医疗服务资源更大范围共享。现阶段的重点任务是推进 MHS 十大高成本 卫生资源的服务共享,即 TRICARE 医疗计划、医疗设施规划、医疗信息技术、 卫生物资、药学服务、医学教育与训练、医学研究与开发、公共卫生、资源管理 和合同管理。 国防卫生局直接受负责卫生事务的助理国防部长领导,由一名中将担任局长, 首任局长是空军少将道格拉斯•罗伯,此前出任参联会联合参谋部军医主任。国 防卫生局共分为 6 个业务部,分别是:①医疗事务部,负责战备、药学、公共卫 生、医疗计划制定、临床支持和伤员康复;②研究开发部,负责医学科研工作; ③医疗信息技术部,负责技术创新、客户管理、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和信息安全、 信息支持和方法支持等;④教育训练部,负责医学教育训练;⑤商业保障部,负 90 刁天喜.美国防部提出军队卫生系统管理机制改革计划[J].军事医学动态,2012 年第 23 卷第 4 期 91 刁天喜. 美军卫生系统管理体制改革构想[J]. 人民军医,2013,02:159-160. 50 责医疗设施规划、卫生物资保障、医疗预算制定和资源管理、采购管理与支持、 合同商开发与合作;⑥首都地区卫生部,负责华尔特里德医学中心、贝尔福特社 区医院等地区医疗机构管理。 新的组织结构改变了原有卫生事务与 TRICARE 管理中心“双线”管理的模 式,DHA 成立后,卫生政策的制定与监督由负责卫生事务的助理国防部长负责, DHA 负责支持卫生政策执行,并支持各军种部执行各自医疗任务。新成立的DHA 还将作为一个作战支援局,直接向参联会主席汇报,满足作战司令部的需求,有 助于根据作战需求调整卫生人员和资源,实现保障区域内医疗资源与服务的共享, 更好地满足卫勤保障的战备需求。 (二)三军军种部卫勤组织体系 三军军种部包括陆军部、空军部和海军部, 直属国防部长领导。军种部长对 所属机关和部队有行政管理权,但没有直接作战指挥权。平时负责所属部队人事 管理、训练教育、军事科研、武器装备、后勤保障、作战动员计划制定以及各类 条令条例制定等;战时负责向各联合司令部提供作战部队。 美陆军、海军、空军部长的具体卫生职责包括:依照负责卫生事务的 ASD 确立的需求,落实政策,执行指令并汇报进展;规划资源、制定条令、建立组织、 开展训练和物资准备、提高领导力、加强教育、合理安排人员和设施, 以确保卫 勤保障政策的实施;建立有效的质量保证与质量控制系统以确保与卫勤保障政策 相一致;对卫勤保障计划进行评估并提出改进建议;监督军人的生理、精神、心 理健康状态,确定并遏止影响军人健康与安全的威胁、危险和应激因素, 并确保 应对防护措施的可及性与有效利用;提供合适的卫生支援、训练、装备和供应补 给;根据勉励的形势,发布健康威胁信息、提供应对措施。[92] 以陆军部为例,陆军部本部业务部门和陆军参谋部为陆军执行机构。陆军参 谋部下设卫生总监(Surgeon General)一职。陆军卫生总监负责向陆军参谋长及 其他行政主官提供专业上的指导和建议,也可对部队卫生单位进行业务指导,但 不能对其直接指挥。陆军卫生部部长则负责指挥和管理陆军的固定医疗机构及其 他设施。通常是一人兼任两职,这样进行人员设置可以有效保证陆军医疗卫生政 策的制定和执行。[93] 1.陆军部卫勤组织体系 陆军卫生工作的任务是为美陆军部队提供平时与战时的医疗保障和后勤管 理,主要由陆军卫生部(MEDCOM ,United States Army Medical Command)和 部队卫生单位(Field Medical units)来执行。其中陆军部队卫生单位隶属于陆军 92 国防部指令 DOD Directive 5001.01《国防部及其组成部分的职能》,2010 年版 93 刘胡波,刁天喜.美国军队卫勤保障[M].北京:军事医学科学出版社,2010 年 3 月 51 的各作战部队单位,主要任务是直接向各作战部队提供卫勤保障,由于任务职能 与作战部队一致,因此受战区陆军司令部(ASCC)的管理和指挥。 陆军卫生部是陆军部长设立的直接报告单位,其职能是负责平时和战时向陆 军所有现役军人、退休人员、家属和指定国防部机构提供医疗保健, 运营固定医 疗机构,实施医学研究、器材研发和采办,开展陆军医务人员的专业教育和训练, 为陆军野战医疗单位制定条令、准则并提供器材。本部设在德克萨斯州萨姆休斯 敦堡。设中将司令并兼任美国陆军军医主任。[94] 地区卫生部 陆军公共卫生司令部 陆军伤员康复司令部 陆军卫生部门中心与学校 陆军牙医司令部 欧洲地区卫生部 北部地区卫生部 太 平 洋 地 区 卫 生 部 陆军医学研究与物资部 西部地区卫生部 陆军卫生部 直属司令部 南部地区卫生部 图 4-2 陆军医疗司令部组织结构图 陆军医疗司令部下辖 5 个直属司令部(医学研究与物资部、牙医司令部、公 共卫生司令部、伤员康复司令部、卫生部门中心与学校)、5 个地区卫生部(欧 洲地区卫生部、太平洋地区卫生部、北部地区卫生部、南部地区卫生部、西部地 区卫生部),地区卫生司令部下辖医院负责战区内住院治疗。 地区卫生司令部负责对其管辖地区内的军队医疗机构、卫生训练机构进行监 督和管理。各地区卫生司令部司令一般由所在地区的陆军医学中心主任兼任。上 述 5 个地区卫生司令部下辖 8 个医学中心、16 所医院和多个诊所。 2.海军部卫勤组织体系 海军部下设海军医务局,由海军医务局(Bureau of Medicine and Surgery, BUMED)以及卫生总监办公室负责海军卫生工作。海军医务局与卫生总监办公 94 董鸿宾.美国军事基本情况[M].北京:军事科学出版社,2013 年 12 月版:201 52 室本质上为一个领导机构,海军医务局局长兼任海军卫生总监。 2005 年 8 月,为更好地指导岸基海军医学部门保持战备状态,提高服务质 量。海军医学部门进行了调整, 成立了 4 个三级(Echelon 3)司令部,分别是海 军东区卫生司令部、海军西区卫生司令部、 海军首都地区卫生司令部、海军医学 支援司令部。2012 年 9 月,海军医学支援司令部撤销,成立海军医学教育训练 司令部。 此外,还下辖海军与海军陆战队公共卫生中心、海军医学后勤司令部、海军 医学研究中心、海军医学信息系统保障局等多个 4 级司令部。 美军目前的海军医院共计 25 所,其中国家海军医学中心位于马里兰州贝塞 斯达,另外弗吉尼亚州朴茨茅斯和加利福尼亚州圣迭戈还有两所海军医学中心。 3.空军部卫勤组织体系 美国空军卫勤保障系统是一个统一的、综合的保健救治系统。空军卫勤工作 由空军参谋部空军卫生总监负责,空军卫生总监是空军卫勤工作的最高领导,其 主要任务是向空军部长和国防部卫生事务助理国防部长提供参谋性建议,负责空 军卫勤保障。空军各大司令部均设有医务处, 具体负责本部的卫勤保障。空军基 地一般设有医疗大队,负责本基地部队的卫勤保障。[95] 美空军将所属医疗机构分为三级,第一级医疗机构为基层医院和诊所,由所 在部队管理;第二级医疗机构是床位较少的地区医院;第三级医疗机构是地区医 疗中心和空军医学中心。医学中心实际上是设备先进、科室齐全、医术较高的大 型综合医院。 95 刘胡波,刁天喜.美国军队卫勤保障[M].北京:军事医学科学出版社,2010 年 3 月 53 医疗联队 医疗大队 作战大队等 医疗中队 作战中队等 医疗中队 作战小队等 医疗小队 医疗小队 医疗小队 空军参谋长 空军卫生总监 空军一级司令部 作战联队等 医疗大队 医疗中队 医疗小队 图 4-3 美空军卫勤组织系统 (三)卫勤指挥体制 美军指挥体制由国家军事指挥系统和联合作战司令部指挥系统两级构成。通 常总统与国防部长的命令由参联会通过国家军事指挥系统下达给联合作战司令 部司令,再由联合作战司令部负责指挥下属作战部队。总统、国防部长以及联合 作战司令部拥有作战部队指挥权,参联会只作为连接作战部队联合作战司令部和 最高指挥当局的桥梁,没有对作战部队的指挥权。[96]美军战时卫勤指挥体制包括 参联会卫勤指挥机构和联合作战司令部卫勤指挥体制。此次美军战时卫勤保障转 型重点放在战区内卫勤组织指挥体制调整,并未涉及参联会卫勤指挥机构。 1.美军参谋长联席会议的卫勤指挥机构 美军参谋长联席会议是由美国各军事力量主要军种首长组成的联合机构,主 要职能是对各军种进行协调和联合作战指挥,成员包括参联会主席、副主席、陆 军参谋长、空军参谋长、海军作战部长和海军陆战队司令。参谋长联席会议主席 是法定的美军最高军官和美国总统最重要的军事顾问,不直接指挥管理部队,而 是通过各联合作战司令部指挥美军的行动。 联合参谋部是参谋长联席会议的主要的办事机构,下设人力与人事(J-1)、 情报(J-2)、作战(J-3)、后勤(J-4)、战略计划与政策(J-5)、指挥、控制、通 信与计算机系统部(J-6)、作战计划与联合力量发展(J-7)、部队结构资源与评 96 军事科学院世界军事研究部.美国军事基本情况[M].北京:军事科学出版社,2004 版: 200 54 估(J-8)八个业务部门。其中 J-4 后勤部下设卫勤保障处。 参谋长联席会议中负责卫生事务的最高官员是联合参谋部军医主任(Joint Staff Surgeon),他是参谋长联席会议主席的首席医学顾问,为参谋长联席会议主 席、联合参谋部、各联合作战司令部指挥官提供有关作战医学、部队健康保护、 卫生战备等方面的建议。负责协调三军作战部队战时卫勤力量的使用, 但卫勤力 量的具体指挥控制权归其所在联合作战司令部下辖的军种司令部军事主官。 联合参谋部军医主任负责联合参谋部后勤部下属属卫勤保障处,并通过参联 会主席负责:①评估部署部队的健康保护状态,并纳入所有的部队计划功能中; ②评估部署部队的卫勤保障和部队健康保护态势;③审查联合作战司令部司令的 联合作战计划、部署命令等所有与卫勤保障和部队健康保护有关的文件; ④监督 军事行动中的卫勤保障和部队健康保护实际情况;⑤领导制定联合作战卫勤保障 条令。[97] 2.联合作战司令部卫勤组织体制 (1)联合作战司令部 美军目前设有 9 个联合作战司令部,分别为:中央司令部、欧洲司令部、北 方司令部、太平洋司令部、南方司令部、特种作战司令部、战略司令部、运输司 令部和非洲司令部。美军各联合作战司令部内设有专门的军医主任, 负责各司令 部内所有与医疗卫生有关的事务,军衔一般为上校或少将。 美国联合部队的编组形式共分为作战司令部(Combatant Command)、下属 联合司令部(Subordinate Unified Command)、联合特遣部队(JTF,Joint Task Force) 等三级。其中下属联合司令部,是由国防部长通过参联会主席授权,按照联合司 令部的设立标准,建立地理区域性或职能性的下属联合司令部,兵力多为几万至 几十万人,如驻韩美军司令部、驻日美军司令部就是隶属太平洋总部的下属联合 司令部。第三极为联合特遣队, 是指国防部长、作战司令部指挥官、下属联合司 令部指挥官根据需要组建地理区域性或职能性联合特遣队,兵力从几千人到十几 万人不等。[98] 联合作战司令部司令,承担以下卫生职责:①对所辖部队拥有完全的卫勤保 障和部队健康保护责任;②负责制定所辖部队卫勤保障和部队健康保护政策、计 划等。 (2)联合部队军医主任(Joint Force Surgeon ,JFS) 每个联合作战司令部、下级联合司令部和联合特遣部队都必须任命一名联合 部队军医主任,他是联合作战司令部参谋部的成员之一,直接向联合作战司令部 司令报告。是联合部队司令官(JFC)参谋部成员之一,直接向联合部队司令官 97 98 Joint Staff. Joint Publication 4-02. Health Service Support .26 July 2012. 任国军**.**美军联合作战情报支援研究[M].北京:军事科学出版社,2010 年 2 月第 1 版 55 报告。联合部队军医主任职责包括: ①协调卫勤保障与部队健康保护事务;②部 署期间卫生监测工作;③根据需要协调作战司令部、军种、国防部机构、非政府 组织、东道国、盟军之间的联合计划; ④推动标准化和协同能力;⑤制定卫勤保 障计划及军事行动方案(COA)分析中的卫勤保障部分;⑥通过设立联合伤病 员调度中心(JPMRC)协调伤病员运送;⑦对所辖部队提供后援支持;⑧提供 卫勤保障与部队健康保护行动与计划的建议。[99] 联合作战系统内所有的军医主任都是参谋身份,对联合部队的卫生力量没有 直接指挥关系,只负责指挥联合部队军医办公室以及下属职能机构。军医主任最 主要的职责是向联合部队司令官提出有关卫勤保障的建议,制定卫勤保障和健康 保护计划,并参与作战计划的制定和审查。 (3)联合部队军医主任办公室 各级联合部队军医主任都组建联合部队军医主任办公室,配备相应的参谋人 员,联合部队军医主任办公室最主要的职责是制定联合军事行动区卫勤保障与部 队健康保护计划,并且确定部队医疗请求、援助请求、支援请求, 并通过相应的 职能机构协调和处理这些任务的要求和支援。办公室相应参谋人员由各军种抽组 而成,例如,太平洋司令部军医主任办公室编制 8 人:陆军 1 人、海军 2 人、空 军 3 人、文职 2 人。这一编制水平是平时常设状态,在执行作战任务时,军医主 任办公室将根据任务临时扩编。[100] 下图是联合部队军医办公室组织结构图,主要设有副军医主任、计划和行动 科、卫生物资科、部队健康保护科以及联络科。 联合部队军医主任 副军医主任 **卫生物资科** 药材 血液 后勤联络 **计划和行动科** 计划 医疗行动 伤员运送 医学情报 环境医学 高级医学士官 职员与行政人员 **部队健康保护科** 工业卫生 生物环境 兽医勤务 预防医学 公共卫生 **行政科** 行政参谋 行政士官 职员 打字员 **联络科** 东道国 非政府组织 多国部队 世界卫生组织 图 4-4 联合军医主任办公室组织结构图 ①计划和行动科:负责筹划联合部队军医主任办公室内所有医疗行动事务, 99 100 Joint Staff. Joint Publication 4-02. Health Service Support .26 July 2012. 王谦,张雁灵.现代战争卫勤保障[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13 年 12 月版 56 其主要职能是规划和发展医疗基础设施以保护联合部队的健康;减轻联合军事行 动区内疾病与损伤的影响;建立联合医疗行动中心进行信息管理以担负医学态势 感知的枢纽并促进医疗卫勤保障同步;预定指标和成果,评估医疗活动和行动确 定其达到行动目标要求的效果。科室设医疗行动计划军官、伤病员运送军官、环 境科学军官、医疗行动高级士官或总军士长。 ②卫生物资科:是联合部队军医主任办公室内负责医疗后勤的核心部门,主 要职能是规划、制定和协调联合部队医疗后勤基础设施和支援。参谋人员可以包 括联合卫生物资军官、地区联合血液计划军官、医疗维修士官,以及联合部队 J-4 医疗联络军官。 ③部队健康保护科:主要职能是协助联合部队军医主任和下级司令部军医主 任制定政策和程序,维持部队健康、强健, 防止人员伤亡。参谋人员包括工业卫 生军官/生物环境工程军官/卫生工程师、兽医勤务军官、 预防医学/公共卫生军官 /公共卫生护士。通常部队健康保护参谋被任命联合部队部队健康保护军医主任。 ④联络科:主要职能是监督、协调、建议、同步并促进多国医疗保障,其职 责是促进多国部队卫生参谋人员之间的有效协调。参谋人员可包括国际卫生专家、 东道国医疗联络军官、多国部队医疗联络军官、美国政府联络军官、政府组织/ 非政府组织联络军官。 (4)联合部队军医主任办公室下属职能机构 联合部队军医主任可以设立参谋机构,负责对联合部队内部机构提供医疗联 络关系以及协调联合医疗事务。这些职能机构主要包括:联合伤病员调度中心、 地区联合血液计划办公室、联合医疗行动中心、联合医疗工作组、联合规划组、 J-4 医疗联络单元、军民联合行动中心、高级梯队小组、人道主义救援调查队, 并非每级联合部队都配备所有的职能机构,通常是根据作战需求和部队规模的大 小配备相应的职能机构,但任何情况下,最低限度都必须配备联合伤病员调度中 心和地区联合血液计划办公室。 (四)美军卫勤保障指挥管理体制特点分析 美军卫勤指挥领导体制转型的趋势是“脱离后勤、转隶战勤”,建立一体化 的卫勤指挥领导体制。目标是建立依托于军队作战指挥体制的卫勤领导指挥体制, 使作战指挥机构能够灵活、精确调动使用卫勤力量, 提高卫勤保障使用效率,实 现卫勤指挥与作战指挥的统一,其特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军令、军政分开 美军卫勤保障指挥管理体制是典型的军令、军政分开型, 整个卫勤指挥机构 和行政机关截然分开。这种体制一方面保证了卫勤指挥人员可以集中精力和时间 对战时组织指挥进行深入研究和准备;另一方面避免了卫勤组织指挥机构逐级设 置的局面,能够快速传递信息,减少卫勤指挥层次,有利于战时组织卫勤力量对 各种作战行动实施整体、时效、高效卫勤保障。 2.卫勤组织指挥关系法制化 美军战时卫勤保障体制与平时卫勤保障体制相互独立,卫勤垂直领导关系灵 活多样,业务指导与行政领导关系并存。但相互关系灵活但不混乱, 主要是通过 建立和实施完善的条令法规制度来实现联合卫勤保障的指挥领导。美军制定了系 统的卫勤保障指挥控制法规体系,规定了各类卫勤机构法定职责和相互关系。保 证了卫勤组织指挥的顺利执行。 3.卫勤指挥管理体制与作战指挥紧密联系 美军卫勤指挥管理体制与军队作战指挥体制紧密联系,卫勤指挥管理体制依 托于军队作战指挥体制,作战指挥机构能够灵活、机动、准确调动和使用卫勤保 障力量,提高了卫勤保障精确性和伴随性。美军各级作战指挥机构均设立卫勤参 谋,成为联系卫勤与作战、后勤的桥梁,卫勤信息的传递与协调更加灵活、高效。 4 .联合卫勤指挥与军种卫勤指挥相结合 美军在战区内各军种司令部也设有军医主任一职。例如, 战区陆军司令部军 医主任负责向战区陆军司令部提供关于整个战区陆军部队卫勤保障的政策计划 和建议。一方面,军种部队司令在军医主任协助下对于本军种的卫勤保障拥有一 定指挥权(有时需要战区司令的授权),另一方面,战区司令对卫勤保障拥有指 导权,可对下属军种部队司令下达必要的指令,以保证既定计划的有效执行,提 高作战效率和节省力量与资源。 5 .战术卫勤指挥由参战部队具体实施 美军联合作战计划的制定是一个主次分明,在战略、战役和战术层次上同时 展开的过程。在战术层面的卫勤指挥通常由军种司令部下属部队具体实施,联合 部队指挥官及其参谋人员只对军种部队采用的方法和具体的设想进行审查,以判 明战术卫勤指挥的有效性,并避免重复劳动。 三、美军军事转型中陆军体制编制调整 此次美军战时卫勤保障转型组织指挥体制调整的重心是在战区内调整,陆 海空三军战区内卫勤组织指挥体制编制均发生重大变化,但这当中最具代表性的 还是美国陆军。美国陆军此次体制编制改革力度最大, 是一次结构重新再设计的 全面改革。美军将其称作“50 年来最大的整编计划”,因此本部分主要以美国陆 军战区内卫勤组织指挥体制调整为主要分析对象,详细剖析美军战时卫勤保障组 织指挥体制及其调整。 (一)美国陆军组织构成 美陆军由现役部队、预备役部队和文职人员组成。按照作战任务划分, 可分 为战斗部队、战斗支援部队和战斗勤务支援部队。其中战斗部队是直接参加战斗 任务的兵种,包含步兵、装甲兵、炮兵、工程兵等;战斗支援部队是指为战斗部 队提供作战支援的兵种,包含通信、防化、情报等部队;战斗勤务支援部队是为 各兵种部队提供后勤保障的部队,包含财务、军需、军械、医疗、运输等部队。 美陆军最高领导机构是陆军部,然后从上到下依次为战区陆军司令部、集团 军部、军部、师部、模块化旅、团、营、连、排、分排、班。 现役编有 6 个战区 陆军司令部(中央司令部、太平洋司令部、欧洲司令部、北方司令部、南方司令 部、非洲司令部下属陆军司令部)、7 个集团军司令部、4 个军司令部、11 个师 司令部(一般各控制 4 个旅战斗队)、44 个作战旅以及 2 个独立团(1个为特种作 战团,另一个为专业假想敌部队)。[101] (二)陆军体制编制调整趋势 冷战结束后,美军参与的多次战争与军事行动表明,按照冷战需要建立起来 的陆军难以满足美军当前和未来的作战需求。1991 年的海湾战争,开创了以空 中力量为主体的“有选择地精确打击”战争先例,美国空军在战争中凭借远程外 科手术式打击出尽风头,陆军仅仅在最后 100 小时起到打扫战场作用。1999 年 科索沃战争,空袭成为这次非对称性战争中重要作战样式,创造了仅仅凭借空袭 赢得战争胜利,而且是零伤亡的战争奇迹,陆军则是“既上不去,又用不上”处 境非常尴尬。美军陆军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①美国陆军在信息化建设方面远远落 后于美国海军和空军;②以重型部队为主的美国陆军编制体制不能满足多样化军 事任务需要。具体表现在重型部队具备杀伤能力和持久作战能力, 却不便于分散 部署;轻型部队易于部署,但缺乏取得胜利所需的杀伤力、机动力和持久力。 因此,自海湾战争后,为了满足美国新战略需要,同时也为了巩固陆军在未 来战争中地位,美陆军在转型改革领域一直在不断进行探索。在这段时间内, 美 陆军结构发生了如下变化: 1.小型化趋势 在整个 20 世纪,陆军在战略、战役、战术行动兵力运用的基本模式一直是 以师为基本战术单位。而现在,陆军已经形成了以旅为基本战术单位的标准化编 制结构。这是美军军事转型中军队编制体制最突出的变化, 然而这一变化并非是 一蹴而就的,而是经过不断演变而成。 “精锐陆军”时期(1989~1994 年):冷战结束后,随着前苏联解体,美军 面临威胁消失,美陆军开始大幅压缩军队规模,作战师由 16 个裁剪为 12 个。在 此背景下美陆军提出“精锐陆军”概念,主要目的是在保证战斗力的前提上,通 过削减战斗支援和战斗勤务支援部队,压缩部队规模。通过压缩,一个重型师人 101 董鸿宾.美国军事基本情况[M].北京:军事科学出版社 ,2013 版: 234 59 数能较以前减少 2931 人。[102]然而,虽然通过压缩规模,美陆军人数急剧减少, 但是根本上仍然是一支机械化重型部队。 “21 世纪部队”时期(1995~2004 年):海湾战争结束后,美国陆军提出 “21 世纪部队”的陆军现代化计划,目的是对陆军进行重新设计,用计算机连接各个 战斗分队,“围绕信息与信息技术建立部队”。1995 年将第机械化 4 步兵师作为 “21 世纪部队”实验部队,实施数字化改编。通过改造,演习试验表明,第 4 机械化步兵师拥有 3 倍于常规部队战斗力,而人数减少约 10%。此外,1995 年 2 月 10 日,美国陆军宣布将陆军现役师由 12 个师整编为 10 个师,整编于 1996 年完成。 “模块化部队”时期(2004 年~):从 1999 年公布《陆军构想》首次提出 对陆军实行重大转型,到 2004 年美国陆军启动部队编制体制转型,在这之间 6 年间,美陆军一直在转型道路上艰难前行。先后在 2002 年发布第一版《转型路 线图》,准备从“目标部队”“过渡部队”“传统部队 ”三条线路分阶段进行转型; 后在 2003 年《美国陆军转型路线图》将转型路线调整为“从当前部队到未来部 队 ”的转型模式;直到在总结伊拉克战争经验和转型实践经验后,推出 2004 年 《美国陆军转型路线图》,美陆军才开始对陆军编制体制进行改造。 这次编制体制改革的基本思路是,在保持 10 个师数量的前提下,陆军基本 战术作战单位由师降为旅,师属3 个旅战斗队同时增加为4 个。从编制人员上看, 改造后旅级战斗队编制人员约为 3000~4000 人,各建制单位包含的下级单位数 量和人员也大大减少。美军新型模块化装甲旅人数较原来减少约三分之一,但军 事效能却是原来 1~3倍。 [103]模块化改造后师不再直辖建制部队,而是作为按任 务临时抽组部队的指挥机构,但原有行政编制架构在名义上仍然保留。 2.模块化趋势 根据 2001 年发表的美国陆军《目标部队》白皮书,美国开始使用“行动单 位”(Unit of Action)和“使用单位”(Unit of Employment)来划分陆军部队。其 中“行动单位”是指编成相对固定,具备独立作战能力的模块化实编建制旅。“使 用单位”则是师及师以上指挥机构。“使用单位”取代了原来联合部队中陆军军 种司令部和军(师)司令部,将以前分散在各个司令部中指挥控制权统一到一个 司令部行使。执行任务时与抽组行动单位共同编成为作战集团, 作为联合特遣部 队司令部、联合部队司令部对作战进行指挥。“使用单位”分为“使用单位 X ” 和“使用单位 Y”,“使用单位 X”主要对应师级和军级两级,实施战术级或者更 低级别的战斗指挥;而“使用单位 Y”主要对应集团军司令部及其以上职责。[104] 102总装备部装甲兵装备技术研究所.1990 年至今美军旅战斗队战勤比分析[M].2008 年 12 月: 8 页 103 孙振武,王大伟,巩平.美陆军模块化部队建设及其对我军的启示[J].解放军理工大学学报.2013 年 4 月第 2 期 90-93 104 董鸿宾.美国军事基本情况[M].北京:军事科学出版社 ,2013 版: 234 页 60 此次陆军编制体制改革完成后,将由新型的“使用单位 Y”、“使用单位 X”、“行 动单位”组成的三级组织指挥体制取代原来的旅、师、军、集团军四级体制。 美国陆军此次编制体制模块化改革中心思想是突出“共性”、弱化“个性”, 具体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指挥机构标准化 原有师司令部改编为标准“使用单位 X”司令部。每个“使用单位 X”司令 部人数大概为 800~1000 人,包括独立参谋部、1 个安全连、1 个网络支援连以 及 2 个战术指挥所,最多控制6 个旅战斗队。新型“使用单位 X ”战斗指挥司令 部采用标准设计,具有独立性,与被指挥部队不具有固定建制关系。此次编制体 制改革完成后,将编配 8~12 个“使用单位 X”。[105] “使用单元 Y”同样采用标准化设计,由军和军以上司令部改编完成,负责 指挥和协调多个“使用单元 X”,承担战区级战役与战略职能。编制体制改革完 成后,将编配 5 个“使用单元 Y”,其中 3 个对应目前在中东、亚洲和欧洲的作 战司令部。 (2)战斗部队标准化 模块化改造完成后,旅战斗队成为美国陆军最大建制作战单位。美国陆军原 有装甲旅、机械化步兵旅、重型骑兵旅、轻型骑兵旅、空降旅、空中突击旅以及 斯特瑞克旅 7 种机动作战旅,经过模块化改造,整编为重型(装甲)旅、中型(斯 特瑞克)旅和轻型(步兵)旅。其中重型旅由装甲兵和机械化步兵组成, 中型旅 以斯特瑞克装甲车为主战装备,轻型旅则由步兵、空降和空中突击队组成。每个 新型旅编制在 3000~4000 人之间,成为可以随时调用的基本行动单位。截至 2013 年,美国陆军共编配 76 个作战旅。[106] 此外,在旅战斗队内部,同样贯彻标准化原则。各个旅战斗队内不再区分装 甲营、空中突击营、机械化步兵营等单位, 重型旅中统称合成战斗营,斯特瑞克 旅和步兵旅中则都统称为步兵营。 (3)支援部队标准化 陆军对原来各种支援部队也采用模块化标准进行了重组,组建了相对应的模 块化支援旅。除作战旅外, 还编配有模块化支援旅和职能旅。这些支援旅共同为 作战部队提供航空支援、通信保障、后勤保障、火力支援、防护支援等作战支援 保障。截至 2013 年,美国陆军共编配 97 个模块化支援旅和 130 个职能旅。[107] 3.支援力量向战术部队倾斜 美军认为,为完成非线性、连续性、适应性作战任务, 战术部队必须具备在 孤立地区单独遂行作战任务的能力。因此, 此次美陆军模块化改造强调作战与支 105 杨艺.美国陆军模块化部队深度透视[J].现代军事,2009 年 9 期:72-76 106 董鸿宾.美国军事基本情况[M].北京:军事科学出版社, 2013 版:246 页 61 援紧密配合。将以往由战区、军、师遂行的火力、侦查战斗支援以及保障职能下 放到旅级战斗队,并且在配置时重心向更低级别的战术部队倾斜,以便对旅战斗 提供直接支援。 (三)陆军模块化改造对战时卫勤组织指挥体制影响 美军认为其高层指挥体制十分合理的,完全能够应对信息化战争的需求。因 此此次美陆军模块化转型并未涉及作战高层领导指挥体制改变,重点主要放在作 战部队的体制编制以及作战部队武器装备的更新。总结美陆军此次转型主要做法, 其实就是构建了扁平化、多能化的指挥体制以及组建了“以旅为基础单位”的模 块化作战部队。 陆军作战指挥体制摒弃了原来战区—集团军—军—师—旅的多级指挥体制, 对师及师以上的各级司令部的构成和职能进行重新设计,构建了使用单位 Y—使 用单位 X—行动单位三级作战指挥体系,分别对应战役司令部、战术司令部以及 旅作战部队。 新型作战指挥体制对卫勤转型的重要影响是需要简化卫勤保障环节,进一步 提高卫勤保障效率,必须要在新型模块化部队转型发展基础上构建新型卫勤保障 体制。对卫勤保障力量也要进行模块化改变, 适应模块化部队在战场作战中的编 组模式,进一步提高卫勤保障能力。因此对于转型后模块化部队卫勤保障来说, 实质上分成两个层次:一是战略战役层面的卫勤保障;二是战术层面的卫勤保障, 也就是在作战过程中的直接卫勤保障。其中战术层面卫勤保障对应旅战斗队内部 卫勤保障,可以称作“建制内卫勤保障”。战略战役层面对应战区级、军师级卫 勤保障,随着作战需要卫勤力量组成不断变化,由于战略战役层面卫勤保障均属 于战场内保障活动,因此可以称作“区域内卫勤保障”。[107] 四、区域卫勤保障组织指挥体制及其调整 (一)战区级卫勤保障组织指挥体制调整 1.战役司令部体制调整 此次美国陆军转型,围绕着指挥体制扁平、多能的要求, 美国陆军对师及师 以上司令部的构成和职能重新设计,构建了“战役司令部—战术司令部—作战部 队”的三级指挥体制,其中战役司令部主要由原来的战区陆军军种司令部和集团 军司令部整合而成。 美国各地区性联合作战司令部均编有陆军军种司令部,负责为联合作战提供 陆军军种部队和陆军军种组成部队。战区陆军本部的职能为: 作为战区陆军军种 组成部队本部和陆军部队本部,履行相应的行政控制职责;在军事行动中作为联 合特遣队指挥部或联合部队地面部队指挥部,对联合作战部队或多国联合部队实 107 姚红星.美国陆军部队信息化建设探要[M]. 北京:国防大学出版社,2011 年 7 月版 62 施作战指挥控制。 目前美国陆军编有 7 个集团军:第 1 集团军负责陆军后备部队训练;第 2 集团军为美网络空间司令部的陆军军种组成部队;第 3、5、6 集团军分别为中央 司令部、北方司令部和南方司令部下属的陆军军种组成部队,平时不辖作战部队, 但指挥机构齐全,根据作战需要可随时调用本土作战部队;第 7 、8 集团军分别 驻欧洲和韩国,指挥机构其全并统辖有作战部队,是实质意义上的集团军。[108] 美国陆军转型此次在战役司令部层面作出的变革就是战区陆军司令部番号 用集团军,战区集团军同时又分配编号集团军,以保留这些历史番号。因此美国 欧洲陆军分配为第 7 集团军,美国南方陆军分配为第 6 集团军,美国北方陆军分 配为第 5 集团军,美国中央陆军分配为第 3 集团军,美国太平洋陆军与第 8 集团 军合并尚未完成,非洲陆军由于成立时间较短,对口军种司令部为南欧特遣部队, 现已合并到第 7 集团军。 此次转型后,集团军主要作为联合作战司令部内陆军代表,主要担负行政控 制职责。只有在极特殊情况下, 在得到一定人员和设备增援之后,才可作为联合 特遣部队或者联合部队地面司令部存在,成为实现战区战略、遂行战役作战任务 的基本军团。一般来说,集团军主要职能是行政控制,在战区作战司令官指定下, 行使合成和联合部队地面司令部的职能,并非是作战指挥部。 2.新编医疗部署保障司令部 战区一级,战区陆军司令部设立军医主任(Theater Army Surgeon),战区陆 军司令部编配医疗部署保障司令部,负责向战区陆军部队提供卫勤保障,并指挥 所有的战区陆军医疗分队。军医主任负责向医疗部署保障司令部以及战区内所有 战区医疗部队提供政策和技术指导。美军医疗部署保障司令部( Medical Command(Deployment Support))均在 2008 年成立,代替原有战区医疗司令部, 负责战区内陆军卫勤保障。[109] 根据新的编制,战区陆军卫生医疗保障由医疗部署保障司令部负责。医疗部 署保障司令部卫生旅下辖多个模块化医疗保障单位,主要为战斗支援医院和多功 能卫生营。医疗部署保障司令部是一种区域性的司令部,主要通过协同陆军卫生 系统,指挥与控制辖区内医疗分队,负责制订战区陆军的医疗支援规划、程序及 计划,此外还提供包括医疗后送、住院治疗、应激控制、预防性医疗、牙医、兽 医以及实验室等医疗保障。医疗部署保障司令部是一种多功能、模块化的医疗指 挥和控制机构,由基本指挥所和作战指挥所组成。基本指挥所拥有完整的医疗司 令部参谋机构,是司令部主要指挥所,是一种可部署的增强模块。用于为配属卫 生旅提供医疗指挥和控制、政策制定和技术指导,并与战区部队进行协调和联络。 108 109 董鸿宾.美国军事基本情况[M].北京:军事科学出版社 ,2013 版:246 页 Headquarters Department OF THE ARMY. FMI3-0.1 THE MODULAR FORCE. January 2008. 63 作战指挥所只拥有必要、最基本指挥控制能力, 主要对下属医疗分队提供医疗指 挥和控制,可与旅级以上司令部以及配属作战旅进行协调和联络。当陆军作为战 区负责医疗保障的主导军种时,医疗部署保障司令部还要在战区陆军军医主任的 指导下,向联合作战司令部或多国部队司令部及其他军种分队提供医疗保障。[110] 医疗部署保障司令部指挥官要确定和评估战区内的医疗救治需求。在作战区 域内,医疗资源可能分布在较大的区域内,指挥官需要具备在战区内快速组织任 务和分配医疗资源的能力。为了应对复杂作战环境、多样化医疗职能, 必须牢固 树立区域性医疗指挥全维,使稀缺的医疗资源得到充分发挥出全部潜能。 3.医疗部署保障司令部组织结构 医疗部署保障司令部通常下辖 1 个或多个卫生旅,具体数量一般看战区需要。 卫生旅通常伴随军或其他联合特遣部队保障。医疗部署保障司令部一般通过卫生 旅来执行指定医疗保障功能。通过派出卫生旅控制的下属医疗分队,包括多功能 卫生营和前沿外科手术队,以及被保障部队所需的其他增强卫勤力量来完成医疗 保障任务。下图是医疗部署保障司令部示例。 多功能卫生营 多功能卫生营 多功能卫生营 多功能卫生营 2 1 4 5 3 医疗部署保障司令部 2 3 4 卫生旅 卫生旅 卫生旅 卫生旅 1 多功能卫生营 —2 个地域支援卫生连 —2 支预防医学分队 —地域支援卫生连 —预防医学分队 —牙科连 —战斗应激控制分队 —医疗后勤前方分队 —兽医分队 —地面救护连 —地域支援卫生连 —预防医学分队 —牙科连 —战斗应激控制分队 —医疗后勤前方分队 —兽医分队 —地面救护连 —地域支援卫生连 —预防医学分队 —牙科连 —战斗应激控制分队 —医疗后勤前方分队 —兽医分队 —地面救护连 —地域支援卫生连 —预防医学分队 —牙科连 —战斗应激控制分队 —医疗后勤前方分队 —兽医分队 —地面救护连 —牙科连 —战斗应激控制分队 —医疗后勤连 —2 支兽医分队 —地面救护连 —医疗后勤管理中心 战斗支援医院 战斗支援医院 战斗支援医院 战斗支援医院 —血液支援分队 2 1 4 3 —医疗后勤配送连 —区域医学实验室 —头颈外科分队 —肾透析分队 —传染病分队 —病理学分队 —3 个前沿外科手术队 —A 连(84 张床位,配 置在战术集结地域) —B 连(战术集结地域 —6 个前沿外科手术队 —A 连(84 张床位,配 置在前方) —B 连(部署港口) —6 个前沿外科手术队 —A 连(84 张床位,配 置在前方) —B 连(部署港口) —航空医疗后送联络组 —航空医疗后送联络组 后跟进) —特殊护理分队 —航空医疗后送联络组 —基本护理分队 —航空医疗后送联络组 图 4-5 医疗部署保障司令部构成示例 战区内编配时,成为战区最高级别的医疗部门,不仅直接向战区陆军司令部 报告,同时也指挥和控制其配属的医疗机构。医疗部署保障司令部内设参谋长办 公室,办公室有数个助理参谋长,分别负责主管人事、后勤、审计、信息管理、 110 Headquarters ,Department Of The Army. FM4-02. Army Health System.AUGUST 2013 64 安全、计划与行动。下图是医疗部署保障司令部组织结构图: 参谋长办公室 负责后勤 助理参谋长 负责审计 助理参谋长 负责人事 助理参谋长 负责信息管理 助理参谋长 卫生物资 支援处 当前 行动组 计划处 伤员后送 中心 情报 行动处 医疗部署保障司令部司令 参谋长 负责安全情报行 动助理参谋长 人事管理 行动科 图 4-6 医疗部署保障司令部组织结构图 4.医疗部署保障司令部编制与使用 美陆军共编配 4 个医疗部署保障司令部,其中现役军队 2 个,预备役 2 个。 现役医疗部署保障司令部分别是配属在陆军欧洲司令部的第 30 医疗部署保障司 令部和配属在陆军太平洋司令部的第 18 部署保障卫生司令部;预备役医疗部署 保障司令部分别是第 3 部署保障卫生司令部和第 807 部署保障卫生司令部。[111] 各医疗部署保障司令部编制如下: (1)第 3 医疗部署保障司令部(3rd Medical Command (Deployment Support): 隶属于预备役司令部,总部位于亚特兰大,负责指挥俄亥俄以东的美陆军预备役 卫生部队,下设 5 个卫生旅,包括:①第 5 卫生旅、②第 8 卫生旅、③第 332 卫生旅、④第 338 卫生旅、⑤第 804 卫生旅。 (2)第 807 医疗部署保障司令部(807th Medical Command (Deployment Support):隶属预备役司令部,2008 年 10 月 16 日重新组建,司令官少将军衔, 下设 3 个副司令和 1 名总军士长。总部位于犹他州道格拉斯堡, 另外有 1 个行动 指挥部位于德州西格威尔(Seagoville, Texas)。下属 118 个机构,分布在美国国 内俄亥俄以西 26 个州,人员超过 11000 人。第 807 卫生司令部配属南方司令部 指挥,负责在中美洲、南美洲、加勒比海地区开展行动, 但也可全球部署。该司 令部下设 5 个卫生旅:①第 2 卫生旅、②第 139 卫生旅、③第 176 卫生旅、④第 307 卫生旅、⑤第 330 卫生旅。 (3)第 18 医疗部署保障司令部( 18th Medical Command (Deployment Support) ):司令官上校军衔,司令部约 200 余人。行政上归陆军太平洋地区卫 111 美国陆军官方网站. <http://www.army.mil/> 65 生司令部管理,行动上归太平洋陆军司令部指挥。2008 年 10 月 16 日在夏威夷 成立。 (4)第 30 医疗部署保障司令部(30th Medical Command (Deployment Support))司令官上校军衔,司令部约 200 余人。行政上归欧洲地区卫生司令部 管理,行动上归欧洲陆军司令部指挥。提供远征战区卫勤指挥和控制、卫勤保障、 部队健康保护和医疗力量协调,负责支援驻欧洲美国陆军和陆军第 7 集团军的行 动。 如上所述,医疗部署保障司令部是一种多功能、模块化的医疗指挥和控制机 构,可以看到现役医疗部署保障司令部平时并未下辖卫生部队,当担负作战保障 任务时,按照作战需求配备卫生部队。例如,2012 年 11 月,第 30 医疗部署保 障司令部接替第 1 卫生旅担负驻阿富汗卫生联合特遣部队卫勤保障任务,主要配 备了第 212 战斗支援医院(包括院部及院部连、第 2 连、第 67 前沿外科手术队、 第 160 前沿外科手术队)以及第 421 多功能卫生营(包括营部及营部连、第 8 后勤分部、第 64 兽医勤务分部、第 71 预防医学分部、第 167 光学配镜分部、第 254 战斗应激分部和第557 地区支援卫生连)。 (二)军师级卫勤保障组织指挥体制及调整 1.军师级司令部体制调整 陆军本次体制编制转型最主要就是将基本作战单位由师降为旅,形成以旅作 为基本战术单位的模块化部队,原有师则改编为标准的指挥和控制司令部。 军、师两级司令部共同构成战术司令部, 其中军司令部为陆军中级战术司令 部。军在平时履行陆军部队司令部行政职能, 在其联合作战区域内协调所有陆军 部队的行政事务,军司令部获得加强后可作为联合特遣部队本部或者联合部队地 面部队本部。按照 2008 年 FMI3-0 号过渡野战条令《模块化部队》和 2010 年《防 务审查报告》相关要求,美军于 2011 财年完成 3 个军司令部的整合,分别是第 1 军、第 3 军和第 18 空降军,但原定于 2009 年撤销第 5 军计划因阿富汗增兵而 搁置,因此美军目前编有 4 个军。[112] 师在模块化改造后不再直辖建制部队,但仍在名义上保留原有的行政编制架 构。执行作战任务时, 可按作战需求组织、分配、指挥和控制作战力量, 最多可 指挥多达 6 个旅战斗队。改变后美国陆军共改编 18 个标准化师司令部,其中现 役 10 个,预备役 8 个。分别为:第 1 步兵师、第 1 装甲师、第 1 骑兵师、第 2 步兵师、第 3 步兵师、第 4 步兵师、第 10 山地师、第 25 步兵师、第 28 步兵师 (国民警卫队)、第 29 步兵师(国民警卫队)、第 34 步兵师(国民警卫队)、第 35 步兵师(国民警卫队)、第 36 步兵师(国民警卫队)、第 38 步兵师(国民警 112 Headquarters Department OF THE ARMY. FMI3-0.1 THE MODULAR FORCE. January 2008. 66 卫队)、第 40 步兵师(国民警卫队)、第 42 步兵师(国民警卫队)、第 82 空降师、 第 101 空降师。 军师级战术司令部内所属部队卫勤保障主要依靠卫生旅(支援)和多功能卫 生营。 2.卫生旅由实编部队转变为模块化指挥机构 模块化改造后,卫生旅由负责军及军以上部队卫勤保障的实编部队转变为一 级模块化、多功能的医疗指挥控制机构, 负责对隶属和配属的医疗分队实施任务 式指挥,具备对隶属和配属的多功能医疗分队进行灵活的远征医疗指挥和控制的 能力。战时, 卫生旅所辖医疗分队可根据保障部队的需求进行特遣编组。卫生旅 必须具备快速有效医疗保障所需的医疗指挥、控制及计划制定能力。卫生旅要恰 当的混编多种医疗专业(手术、技术和临床) 的专家,以便建立综合的医疗职能 系统。[113] (1)卫生旅职责[114] 卫生旅职责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①首要任务是为军、师级司令部下辖部 队提供直接医疗支援;②负责向军师指挥官提供作战行动的医疗方面建议,如下 级和附属部队医务人员的规划、业务和技术监督、行政援助等; ③负责预防医学 咨询服务、战斗应激控制、精神病护理、营养服务以及与伤病员后送调度中心协 调医疗后送保障等;④控制和监督包括血液管理在内的第 8 类物资的供给与补给; ⑤在增强了相关力量后,卫生旅具备联合任务指挥能力,可以指挥联合部队或多 国部队卫勤力量;⑥作为主体提供兽医保障;⑦除通信电子和通信安全装备外, 负责下属建制卫勤力量所有装备的野战维修;⑧为部队提供宗教信仰保障和牧师。 (2)卫生旅司令部组织结构 指挥部 人事科 情报科 后勤科 通信科 临床手术组 连部 后勤行动科 司令部 军法部 牧师分队 后勤计划科 卫生旅(支援) 作训科 执行科 计划科 战区伤员 运送中心 图 4-7 卫生旅司令部组织结构图 113 Headquarters ,Department Of The Army .FM 4-02.12. Health Service Support in Corps and Echelons Above Corps.2 February 2004 114 Headquarters ,Department Of The Army. FM4-02. Army Health System.AUGUST 2013 67 转型后卫生旅成为一级模块化、多功能的医疗指挥控制机构,编制人员固定, 下属部队按部队需求特遣组成。卫生旅司令部包括部编制包括:指挥部、司令部 军法部、人事科、牧师分队、情报科、作训科、后勤科、通信科以及临床手术组 等部门。其中人事科编配 5 名参谋,作训科编配 15 名参谋,后勤科编 12 名参谋; 另外还编配临床业务、牧师、职业顾问、公共事务、平等机会顾问、军法官、安 全顾问等多名特别参谋。 (3)现役卫生旅编制 根据 FMI3-0.1 过渡野战条令《模块化部队》提供的数据, 到 2011 财年,美 陆军卫生旅数量为 14 个,现役 4 个,预备役 10 个。预备役 10 支卫生旅分别隶 属于第 3 医疗部署保障司令部和第 807 医疗部署保障司令部,现役 4 支卫生旅分 别是第 1 军下辖的第 62 卫生旅,第 3 军下辖的第 1 卫生旅,第 18 空降军下辖的 第 44 卫生旅,以及第 8 集团军下辖的第 65 卫生旅,具体编制如下。 [115] ① 第 62 卫 生 旅 : 总 部 位 于 刘 易 斯 - 麦 科 德 联 合 基 地 ( Joint Base Lewis-McChord),旅长上校军衔。下辖部队:旅部及旅部连、第 56 多功能卫生 营、第 47 战斗支援医院、第 10 战斗支援医院。 ②第 1 卫生旅:位于德克萨斯州胡德堡,人员 3000 多名,分驻 6 个基地。 其部队编制如下:旅部及旅部连、第 61 多功能卫生营、第 21 战斗支援医院、第 31 战斗支援医院、第 86 战斗支援医院、第 115 战斗支援医院、第 28 兽医分部、 第 43 兽医分部、第 502 牙科连。 ③第 44 卫生旅:旅部驻布拉格堡,是陆军最大和最多样化的卫生旅之一, 参加美军多次战争和非战争军事行动,包括格林纳达军事行动、巴拿马军事行动、 沙特阿拉伯“沙漠盾牌”和“沙漠风暴”行动、海地“维护民主”行动、伊拉克 和阿富汗反恐战争等。参与的人道主义救援行动包括, 美属维尔京群岛玛丽莲飓 风、中美洲米歇尔飓风、安德鲁飓风、卡特里娜飓风、丽塔飓风、海地地震等。 第 44 卫生旅由 1 个卫生营,2 个战斗支援医院,2 个地区医学实验室,4 个 前沿外科手术队、医疗分队及牙科连组成。包括:旅部及旅部连、第 28 战斗支 援医院、第 14 战斗支援医院、第 261 多功能卫生营、第 257 地区支援牙科连(驻 布拉格堡)、第 248 兽医分部(驻布拉格堡)、第 1 地区医学实验室(驻阿伯丁试 验场)、第 9 地区医学实验室(驻阿伯丁试验场)。 ④第 65 卫生旅:驻韩国首尔龙山基地,负责为驻韩美军提供平时医疗保健 与战时卫勤保障,是美陆军唯一具备上述双重职能的卫生部队。人员编制包括 1000 名美军军人、425 名韩国士兵、600 名文职人员。下辖部队包括:旅部与旅 部连、第 121 战斗支援医院、第 168 多功能卫生营、第 106/129 兽医分部、陆军 115 Headquarters Department OF THE ARMY. FMI3-0.1 THE MODULAR FORCE. January 2008. 68 驻韩国卫生物资中心、第 618 牙科连。 3.新编多功能卫生营指挥机构 (1)多功能卫生营职责 模块化改造后,新成立多功能卫生营,从职能上取代了原来的区域保障营、 医疗后勤营和医疗后送营。多功能卫生营同样是一个多功能的医疗任务式指挥机 构,能够为隶属和配属的多功能医疗分队(连、分遣队和队) 提供医疗指挥和控 制、行政援助、医疗后勤保障和技术监督。所有隶属和配属医疗分队是根据作战 需求为保障师级范围及其作战旅战斗队而特遣编组的。多功能卫生营部署的主要 功能时为了在早期进入行动中对远征部队实施医疗指挥和控制,便于实施战区医 疗部队的接收、集结、前送和整合行动。 [116]战区旅以上部队的所有卫生连、分 遣队,都可以隶属、配属多功能卫生营,或由其行使作战控制权。[117] 多功能卫生营主要由两个标准的需求编码识别模块构成,能够使部队按照计 划好的兵力部署时间表部署整合。多功能卫生营行政隶属于卫生旅, 战时通常部 署到师作战区域的前方。多功能卫生营可接受卫生旅或医疗部署保障司令部指挥 和控制,能满足早期进入战场需求以及行动中的各种医疗扩大需求。 多功能卫生营一般可包括地域支援卫生连、预防性医疗分队、牙科连、战斗 应激控制分队、医疗后勤连、兽医分队(饲料采购)、兽医分队(动物外科),医 疗后勤管理中心前方保障队、血液支援分队、医疗后勤配送连、地域医疗实验室、 地面救护连等。多功能卫生营司令部对所属的和配属的卫生连、独立分队以及医 疗小组进行行动规划。各卫生连、独立分队和医疗小组能够加强旅战斗队卫生连, 用以加强或重组旅战斗队医疗保障力量,使得旅战斗队卫生连在不影响战术机动 作战能力的前提下提升医疗保障能力。行动规划的制定必须要根据任务、敌情、 地形与气候、可用的分队和保障能力、可用的时间以及民事等因素来确定。[118] 这种新的、模块化的多功能卫生营突出了“早期进入”和战术机动作战能力 的改进。战时同时与其他模块化做法结合, 可以造就一支部署占用作战环境空间 更少,运输重量和体积要求更低的医疗力量。 (2)多功能卫生营营部组织结构 模块化改造后多功能卫生营成为一级模块化、多功能的医疗指挥控制机构, 下属部队按部队需求特遣组成。多功能营营部部编制人员固定,多功能卫生营营 部组织结构如图 4-8 所示。 116 117 118 Headquarters ,Department Of The Army. FM4-02. Army Health System.August 2013 总参谋部情报部译:美国陆军 FM4-0 野战条令《陆军保障纲要》,2010 年 9 月出版 酒济川,姚红霞. 美国陆军战区后勤保障的最新发展[J].外国军事学术,2011 年第 5 期 69 主指挥所 情报科 后勤科 人事科 通信科 牧师分队 执行科 部队健康保护 行动 医疗后勤 部门 医疗行动 部门 预防医学 部门 多功能卫生营 前方指挥所 部队健康保护 营维修部 精神健康 部门 图 4-8 多功能卫生营营部组织结构图 (3)多功能卫生营组成编制[119] 根据作战需要,战区旅以上部队的所有卫生连与医学分队,都可以隶属、配 属多功能卫生营,由其指挥控制。多功能卫生营有多种组成方式,根据不同组成, 多功能卫生营除具备医疗救治增援和后送增援基本功能外,还可具备战斗应激控 制、血液保障、预防医学、兽医勤务、光学配镜、牙科救治等功能。在这以第 62 卫生旅第 56 多功能卫生营为例,对多功能卫生营组成编制进行分析。 第 56 多功能卫生营,由营部、5 个卫生连、6 个卫生分部组成。具体编制如 下:①营部:营部人员包括营长、营执行官、营军士长、营部指挥官、营部军士; ②第 98 战斗应激卫生分部,战时负责提供前沿战斗应激损伤预防、恢复与管理 保障。平时负责提供战斗应激控制咨询与培训、战前培训、维持咨询技能、维持 临床技能、维持野战技能;③第 153 血液保障分部,全球部署,提供血液及制品 的采集、制造、储存、分发;④第 166 光学配镜分部,负责眼验光配镜事务;⑤ 第 218 兽医勤务分部,职责是组织、训练和部署以提供兽医勤务保障, 确保美军 和联军的食品安全、质量保证、I 级动物医疗及外科手术、管理人畜共患病预防 控制方案。可在战区展开 50 张床位的动物医院;⑥第 227 预防医学分部;⑦第 255 预防医学分部;⑧5 个卫生连:第 514 地面救护卫生连、第 520 地区支援卫 生连、第 547 地区支援卫生连、第 551 医学后勤连(提供不间断和有效的部队健 康保护支持,包括医疗供应、生物医学维护、光学加工和单血液支持)、第 575 地区支援卫生连、第 673 牙科连。 五、建制卫勤保障组织指挥体制及其调整 美国陆军于 2004 年全面启动陆军部队进行模块化改造计划,以师为基本作 119 美国陆军官方网站. <http://www.army.mil/> 70 战单位的陆军部队在此次改革中将被改造成以诸兵种合成旅为基础的模块化部 队。截止到 2010 年,美国陆军已经完成全部战斗部队、战斗支援部队和战斗勤 务支援部队的模块化体制编制调整。美陆军建制卫勤保障组织指挥体制主要是指 旅战斗队所属卫勤力量组织与指挥。 模块化改造完成后的旅战斗队成为美国陆军最大建制作战单位,具有结构标 准化、编组灵活、可快速部署及可自主作战等特点。原有装甲旅、机械化步兵旅、 重型骑兵旅、轻型骑兵旅、空降旅、空中突击旅以及斯特瑞克旅 7 种机动作战旅, 经过模块化改造,整编为重型旅战斗队、“斯特瑞克”旅战斗队和步兵旅战斗队 三类标准化旅战斗队。伴随军队编制体制的调整,为满足新型部队卫勤保障需求, 美军作战旅卫生编制同时发生了巨大改变。 (一)美陆军旅战斗队体制编制改革特点 新型陆军旅战斗队是按照未来联合部队发展的标准设计,突出了旅级战斗队 的编组灵活性。此次改革的目标是让美陆军拥有更多、更小、更快、更强、更灵 活的基本作战单元,并通过作战单元的不同模块化组合,使美陆军获得针对不同 任务的应急反应能力、快速部署能力、联合作战能力以及快速决定性作战能力。 美军期望转型后现役部队作战能力提高 30%、可部署作战单元增加 50%,现役 部队轮换周期达到每两年一次。 模块化改革后,旅战斗队编制人员约 3000~4000 人,人员和下级单位较改 革前大幅减少,但战斗力却大幅提高。以重型旅战斗队为例, 人数比原来减少近 1/3,军事效能却是原装甲旅的 1~3倍。此外新型旅战斗队编制更强调作战与支 援的紧密配合,用以提高旅战斗队的独立作战能力。原编在师支援司令部下的火 力、侦查、保障等支援单位被下放到旅战斗队, 对旅战斗队作战行动提供直接支 援。按照美陆军此次改革要求, 新型旅战斗队必须在没有外部支援情况下持续作 战 3~7 天。 (二)美国陆军旅战斗队卫生编制分析 1.重型旅战斗队 重型旅战斗队由装甲兵和机械化步兵组成,主要实施突袭和快速作战。重型 旅战斗队编制员额 3638 人,其中卫生人员编制 248 人,包含军官 32 人,士兵 216 人,卫生人员占部队总人数比例为 6.81%,装备不同型号医疗车辆 78 辆。[120] 重型旅战斗队由旅部与旅部连、特种作战营、侦察营、 2 个合成战斗营、炮 兵营以及旅支援营组成。其中特种作战营编有医疗保障分队, 旅支援营下辖卫生 连,其他各战斗营均编配卫生排,卫生人员数量与组织结构见图 4-9。 120 Headquarters, Department of the Army. FM 3-90.6. Brigade Combat Team. September 2010 71 重型旅战斗队   旅部与旅部连 特种作战营 合成 战斗营 侦查营 炮兵营 旅支援营 保障单元(3) 医疗保障分队(14) 卫生排(44) 卫生排(46) 卫生排(15) 卫生连(78) 图 4-9 重型旅战斗队组织结构 2.斯特瑞克旅战斗队 斯特瑞克旅战斗队是以“斯特瑞克”轮式装甲车辆为机动平台的中型作战部 队,可部署能力强于重型旅战斗队,战术机动性、装甲防护性能和作战火力则优 于步兵旅战斗队,主要用于前期部署并实施各种作战行动。斯特瑞克旅战斗队编 制 4224 人,其中卫生人员 243 人,包含军官 33 人,士兵 210 人,卫生人员占部 队总人数比例为 5.75%,装备不同型号车辆 66 辆。[121] 斯特瑞克旅战斗队由 6 营 5 连组成,包括旅部和旅部连、侦察营、 3 个步兵 营、炮兵营、支援营、反坦克连、工兵连、军事情报连以及通信连,各单位组织 结构及配属卫勤力量具体见图 4-10。 旅部与旅部连 炮兵营 侦查营 反坦克连 通信连 军事情报连 工兵连 步兵营 保障单元(3) 战斗医疗分队(4) 战斗医疗分队(4) 卫生排(28) 卫生排(17) 斯特瑞克旅战斗队 旅支援营 卫生连(74) 卫生排(37) 图 4-10 斯特瑞克旅战斗队组织结构 3.步兵旅战斗队 步兵旅战斗队是陆军最轻型的旅战斗队,主要以步兵为核心,包括轻型步兵、 空降步兵和空中突击步兵等兵种。与其他旅战斗队相比, 步兵旅战斗队可部署性 最佳,后勤保障也最为容易,在战区空运部队支援下,步兵旅战斗队作战范围可 覆盖整个战区,在狭窄地形和居民聚集区使用效果最佳。步兵旅战斗队编制 3354 人,其中卫生人员 219 人,包含军官 31 人,士兵 188 人,卫生人员占部队总人 数比例为 6.52%,装备医疗车辆 72 辆。 步兵旅战斗队下辖旅部和旅部连、特种作战营、2 个步兵营、侦查营、炮兵 营以及旅支援营。各单位组织结构及配属卫勤力量具体见图 4-11。 121 邸验刚,李根安,李刚.美国陆军旅(营)作战研究[M].总参谋部军训和兵种部:2011 72 步兵旅战斗队   旅部与旅部连 特种作战营 步兵营 侦查营 炮兵营 旅支援营 保障单元(3) 医疗保障分队(12) 卫生排(41) 卫生排(29) 卫生排(17) 卫生连(72) 图 4-11 步兵旅战斗队组织结构 (三)卫生排与卫生连人员装备组成 如上所述,旅战斗队中卫勤力量基本构成单位是卫生排和卫生连。经过分析, 发现不同旅战斗队卫生排与卫生连组成架构基本相同,区别在于根据所属作战部 队类型的不同,配置人员的数量和装备车辆发生变化。在此以斯特瑞克旅步兵营 卫生排和斯特瑞克旅支援营卫生连为例,对其配属人员及装备进行详细阐述。 1.斯特瑞克旅步兵营卫生排 斯特瑞克旅步兵营卫生排编制 37 人,包括军医 3 人,士兵 34 人,配备各式 车辆 8 辆。 下辖排部、治疗班、2 个伤员后送班以及战场救护分队,具体见图 4。 排部 2 人,分别是排长和排军士长,卫生排长同时兼任营军医主任,负责指 挥和控制建制内卫勤分队,装备 M1038“悍马” 1 辆。 治疗班 9 人,分别是军医 2 人,护理士官 3 人,急救士官 1 人,急救士官兼 驾驶员 1 人,救护兵兼驾驶员 2 人,装备 M1038“悍马” 1 辆和 M1083 中型战 术运输车 2 辆。治疗班分两个救护组, 每组包括 1 名军医和 3 名卫生兵,负责对 伤病员进行紧急救治和分类。 卫生排共设 2 个伤员后送班,每班 6 人,包括急救士官 2 人,急救士官兼驾 驶员 2 人,救护兵兼驾驶员 2 人,装备 M1133 斯特瑞克医疗运输车 2 辆。每辆 伤员后送车组配一名驾驶员和 2 名急救士官,负责将伤员后送至 2 级救治阶梯。 战场救护分队包含 14 名战场救护员,通常根据战术形势的需要给各排级战 斗分队配属战场救护员,在战斗现场提供专业创伤处理。 斯特瑞克旅步兵营卫生排(37 人)   排部(2 人) 治疗班(9 人) 伤员后送班(6 人) 战场救护分队(14 人) 图 4-12 斯特瑞克旅步兵营卫生排组织结构 2.斯特瑞克旅支援营卫生连 斯特瑞克旅支援营卫生连编制 74 人,包括军医 15 人,士兵 59 人,配备各 式车辆 28 辆。卫生连下设连部、预防医学班、心理健康班、治疗排和后送排, 具体人员编配及任务见表 4-1 。[122][123] 表 4-1 斯特瑞克旅支援营卫生连人员编制及装备 **单位名称** **构成单位** **人员配置** **装备** **任务** 连部 (12 人) 连长、执行官、连军士长、医务官、医疗后勤士 官3人、生物医学装备专业兵、医疗后勤士兵2 人、洗消专业下士、核生化专业下士 M1038 配战术拖车 3 辆、M1083 运输车配 战术拖车 1 辆 指挥和控制全连卫勤行 动、负责卫生物资补给 和清除核生化沾染 预防医疗班 (2 人) 环境科学官、预防医学专业下士 M1038 配战术拖车 识别和评估健康卫生威 胁,提出部队保护措施 精神健康班 (2 人) 行为科学官、心理健康下士 M1038 协助指挥人员实施心理 预防计划调节战斗压力 治疗排 (36 人) 排部 (4 人) 排长、助理军医、医疗行政下士、排军士 长 M1038 配战术拖车 、 M1083配战术拖车 组建 2 级救治阶梯, 实施更先进的创伤 管理和紧急医疗救 治 治疗班 (11 人) 野战军医、助理军医、护理士官 6 人、医 护兵 3 人 M997 救护车配战术拖车 3辆、M1038配战术拖车 区域治疗班(8 人) 军医、助理军医、护理士官 3 人、医护兵 3 人 M997 配战术拖车2 辆、 M1083配战术拖车 区域保障班(9 人) 牙医、理疗军医、检验士官 2 人、辐射士 官 2 人、护理士官、理疗士官、牙科士官 M1083 配战术拖车 病员收治班(4 人) 内外科手术护理军医、医护士官 3 人 M1083 配战术拖车 后送排 (22 人) 排部(2人) 排长、排军士长 M1038 配战术拖车 负责旅战区范围 内 伤病 员地面后送和 伤病员途中监护 前沿后送班(4 人 ×3) 急救士官、急救士官兼驾驶员、急救兵兼 驾驶员 2 人 M997 配战术拖车 3 辆、M997 救护车 3 辆 区域后送班(4 人 ×2) 急救士官、急救士官兼驾驶员、急救兵兼 驾驶员 2 人 M997 配战术拖车 2 辆、M997 救护车 2 辆 (四)美国陆军旅战斗队卫勤保障的组织实施 1.组织指挥 旅军医主任同时也是美军旅战斗队司令部的卫勤参谋,在参谋长的管理监督 下行使职能,是旅长卫生顾问。职责是向师旅司令部提供卫勤方面的相关建议, 并通过军医主任办公室对所属部队的医疗活动进行技术监督和协调。 [124]军医主 任办公室通常由军医主任、1 名医务作业官以及 1 名护理士官组成,主要负责规 划和协调包括伤病员救治、医疗后送、牙科保障、医疗后勤、神经精神治疗、核 生化沾染治疗在内的卫生勤务活动,还负责规划协调包括预防医学、战斗应激控 制、兽医保障、牙科保健、实验室保障在内的部队健康保护活动。 [125]其他还包 括医务人员技术培训、审查作战计划等方面。 各级军事主官是其配属卫生分队的直接指挥员,但行动计划一般由各级后勤 参谋制定,连级卫勤事务一般由连军士长负责。美军陆军医疗管理信息系统可以 将医疗救护的所有活动生成数字文件,实时传递,方便各级参谋机构掌握卫勤分 队状况。行动计划一般以后勤报告形式输入到部队战斗指挥系统,由各级指挥员 下达行动命令。 122 Headquarters, Department of the Army. FM 4-90.7. Brigade Suppport Battalion. 2010 Headquarters, Department of the Army. FM 4-02.6.THE MEDICAL COMPANY TACTICS, TECHNIQUES, AND PROCEDURES.8 January 2002 123 124 Headquarters, Department of the Army .FM 4-02.4.MEDICAL PLATOON LEADER'S HANDBOOK TACTICS, TECHNIQUES, AND PROCEDURES.24 August 2001 125 王军良,刘向平,刘世良.“斯特赖克”旅战斗队后勤[M]. 总装备部装甲兵装备技术研究所研究报告. 74 2.伤病员救治 伤病员救治是通过分布式医疗资源和能力提供阶梯医疗救治,旅级战斗队各 级卫勤力量主要负责伤病员救治的 1 级和 2 级阶梯。 (1) Ⅰ级救治阶梯 1 级救治阶梯也称部队医疗救治,包括①紧急救生措施; ②疾病和非战斗损 伤预防治疗; ③战斗与军事行动应激预防措施; ④伤病员定位与获取; ⑤专职战 斗卫生员和救治班提供医疗救治,包括呼吸道畅通、止血、防止休克、保护伤口、 固定骨折及其他应急措施。 旅作战队各直属部队建制内卫勤力量负责完成Ⅰ级救治阶梯,包括作战营内 卫生排和直属连内战斗医疗分队。通常顺序是①伤员进行自救,②作战班内战斗 救生员负责在专业医疗人员到达前提供伤病员加强急救,③配备在作战排的战斗 救护员提供专业创伤处理,④营救护所进行专业急救、伤情分类、复苏和稳定伤 情,⑤由营卫生排伤员后送班后送到 2 级救治阶梯。通常情况下, 营救护所配备 2 个治疗车组,每组含 1 名军医、3 名急救士官,配备 1 辆救护车。营救护所具 备快速转移能力,没有收容能力,伤员经过紧急处理后将会立即送往上级卫生机 构。 (2) Ⅱ级救治阶梯 2 级救治阶梯提供先进创伤管理和紧急救治,可提供血液、X 射线、化验、 牙科、战斗与军事行动应激控制、预防医学、兽医和复苏手术保障, 具备有限的 收容能力但无住院收容能力。 旅支援营内卫生连负责完成 2 级救治阶梯。卫生连治疗排内区域治疗班、区 域保障班和伤病员收治班负责组建 2 级医疗机构(旅救护所),具备 2 级救治阶 梯所有救治能力。治疗排治疗班通常分为 3 个治疗车组,可伴随旅战斗队向前部 署并对其提供直接支援,也可在旅救护所内实施救治增援。旅救护所主要任务是 实施紧急救治、容纳伤员等待后送,同时也收容能够在 72 小时内复原的伤病员, 通常情况下旅救护所最多收容 20 名伤病员。 后送排共编为 5 个后送班,每班 2 个后送车组,每个车组配 1 名急救士官, 1 名急救兵兼驾驶员,负责区域内地面医疗后送和途中伤病员监护。但向 3 级救 治阶梯的进一步后送,由上级医疗机构承担。 前沿外科手术队和前沿医疗后送队可对旅救护所进行增强支援。前沿外科手 术队可增强旅救护所手术能力,但同时降低了旅救护所战术机动性。前沿医疗后 送队可直接支援旅战斗队行动,增强了作战旅空运医疗后送能力。 3.预防医学 卫生连预防医疗班负责识别和评估健康卫生风险,并推荐保护措施。预防医 学活动一般在部队部署之前展开,以便降低非战斗伤减员,具体包括识别健康风 险评估、部队健康保护、环境卫生、流行病学、卫生工程、有害生物治理等。预 防医学行动必须建立在医学监视、环境卫生监视、疫病监视以及检测装置获取数 据评估基础上进行,缺乏或延迟预防医学行动的实施将严重影响部队完成任务能 力。 4.心理健康 卫生连心理健康班包括 1 名行为科学官和 1 名心理健康专业士官,通常在旅 救护所内工作,职责是在卫生连连长指导下为旅战斗队提供心理健康服务,主要 任务是实施预防计划调节战斗压力。心理健康班的主要工作是协助和培训作战部 队指挥员及卫生人员,包括牧师组、卫生排人员等, 培训内容包括压力控制、促 进战斗力、调节战斗压力等方面, 帮助早期确认、处理和管理压力过激行为和作 战压力反应。 5.三防医学防护 卫生连连部由指挥分队、补给分队、分散行动分队, 其中分散行动分队具备 清除旅战斗队核、化、生沾染以及轻武器修理能力, 由 1 名医学装备专业下士和 2 名核生化洗消专业下士组成。此外, 斯特瑞克旅战斗队侦查营监视连内编配核 生化侦查排,下设 3 个核生化侦查班,职责是确定是否存在核生化辐射、以及确 认受沾染的区域范围。 6.卫生物资管理 (1)卫生物资管理:除斯特瑞克旅战斗队外,重型旅和步兵旅支援营卫生 连下均设有医疗后勤办公室,编制 7 人,包括 1 名医疗后勤军官和 6 名后勤士官。 旅医疗后勤办公室是旅战斗队医疗物资的前方供应站,负责分发Ⅷ类物资,以及 申请Ⅷ类物资补给。通常情况下旅医疗后勤办公室在部署时会携带 3 到 5 天的补 给物资,同时还要预先规划下一个 5 天的再补给物资。 (2)血液管理:旅战斗队只能提供红细胞和新鲜冰冻血浆。配给流程是, 卫生连医疗后勤军官在旅军医血液需求评估基础上,向旅以上层次血液支援机构 或区域联合血液项目管理办公室提交血液申请。由血液供应分队或旅以上血液输 送控制中心进行协调,然后通过专门的空运或地面方式运送到提交申请的旅卫生 连。血液运送到后, 通常分发到治疗排区域保障班卫生检验分队进行储存、管理 和进一步分发。紧急事件的血液补给可通过卫生飞机或其他卫生人员许可的非医 学运输工具提供运送。 (五)美陆军旅战斗队卫勤保障组织实施特点分析 1.卫生力量配置向前线部队倾斜 美国陆军经过模块化改造后,为了满足旅级战斗队适应不同情况独立作战的 需求,必须提高旅战斗队自我保障能力。因此此次改革整个卫勤力量配置的重心 向更低级别战术部队倾斜,此前部署在师支援司令部的各前方支援营调整后转移 到到旅级战斗队。旅级战斗队的卫生人员得到极大扩充, 每个旅级战斗队卫生人 员人数约为 240 人左右,占总人数的比例为 6%~7%,其中军官 30 人左右,士 兵和士官 210 人左右,主要构成人员是 68W 战斗卫生员,完全能够满足在可及 距离内配置卫生力量的要求。此外在旅战斗队内部, 除卫生连治疗排部分人员不 向前线部署外(约为 21 人),其他卫生人员都能够快速部署前方进行伤病员的搜 救、稳定和后送。 2.作战计划与卫勤计划协调一致 美军认为,在战术计划层面,一致性对于有效提供卫勤保障是最基本元素。 因此在人员设置上,旅战斗队各级参谋机构均设置了卫勤计划制定人员,卫勤计 划制定人员能够直接接触指挥员,参与作战计划的早期制定,保证了作战计划与 卫勤计划的完全一致。以旅参谋部为例,旅参谋部负责作战行动的计划、指导、 控制与协调、信息管理以及通信, 共设人事单元、情报单元、信息作战单元、保 障单元以及 C4 作战单元。旅军医主任承担保障单元特业参谋职责,同时是旅长 医疗顾问。旅军医主任可就医疗情况向旅长提出建议, 同时组成医疗办公室,负 责制定旅卫勤保障和部队健康保护任务规划,参与作战行动计划的制定和审查作 战行动计划。各作战营营部也设立专职后勤参谋, 各级卫勤参谋对卫勤计划及时 有效的计划与协调才确保了作战计划执行中与卫勤的协同。 3.卫生力量模块化组织设计 此次陆军编制体制改革根本是“模块化”改造,卫勤组织同样进行了模块化 设计。通过对人员编制进行分析, 旅战斗队卫勤组织各个功能单元建立在以车辆 为单位基础上,每辆机动车配备相应人员便构成相应的功能单元,例如 1 辆装甲 救护车、1 名医生、3 名急救士官构成了 1 个治疗单元。多个功能单元便构成了 一定的功能模块,旅战斗队功能模块主要包括指挥模块、治疗模块、后送模块、 辅诊模块等,以治疗模块和后送模块为主,其中后送模块最多,约为治疗模块的 1.3 倍。根据不同任务需求对各个模块进行重新组织安排,可以使有限的医疗资 源得到合理应用,最大限度满足行动区域内卫勤保障需求。 六、战时卫勤保障模块分队编制 美军战时卫勤保障体制编制转型强调在保证卫勤指挥和控制能力同时,卫生 部队模块化转变,各类卫勤分队逐渐朝向小型化、独立化方向发展。一方面建制 作战部队内缩小卫生连、卫生排等建制卫生单位的规模,另一方面成立种类齐全 的增强医疗分队的,并根据需要部署前线,完成战时医疗救护任务。整个战时卫 勤保障部队采用模块化建制、远征作战样式、聚焦后勤保障模式, 突出各模块化 分队早期介入、快速部署、机动灵活和最佳化组合等特点。[126] 美陆军分别在战区级、军师级设置了医疗部署保障司令部、卫生旅、多功能 卫生营三级模块化、多功能任务式医疗指挥控制机构。除建制卫勤力量外, 根据 作战需要配属相应的模块化分队,进行特遣编组。由于医疗功能的多样化, 美军 按照承担的卫勤工作成立了多种基本医疗分队。这些基本医疗分队经过标准化模 块化改造后,可以形成种类齐全、通用的、标准化的模块化卫勤分队库。这些模 块化分队是美军区域卫勤保障的基础,战时根据作战实际需要,利用预先编制的 卫勤组织模块,采取模块分解与组合的方法,组建成符合作战环境、满足作战需 求的卫生旅和多功能卫生营,完成不同需要的战时卫勤保障任务。 美军经过多年发展,已经建成了门类齐全、满足不同功能的模块化医疗分队。 如图 4-13 所示,共分为医疗救治、空运医疗后送、卫生防疫、卫生物资保障、 兽医保障、牙科保障、战斗应激控制与行为健康 7 大类 24 种分队,其中医疗救 治力量包括陆军前沿外科手术队、战斗支援医院、初级救治医疗分队、头颈外科 分队、特殊护理分队、病理学分队、肾透析分队、传染病分队 8 种力量;空运医 疗后送力量(3种) 包括空运医院、空军重症监护空运小组、陆军烧伤伤员空运 小组;卫生防疫力量(2 种)包括战场卫生分队、昆虫分队; 战斗应激控制与行 为健康力量(4 种)包括精神卫生科、战斗应激控制分队、战斗应激控制卫生连、 战斗应激评估分队;卫生物资保障力量(4 种)包括卫生物资连、血液保障分队、 卫生装备维修分队、卫生物资支援分队;兽医保障力量(2 种)包括兽医勤务分 队和兽医医疗分队;牙科保障(1 种)主要是牙科连。 (一)医疗救治模块分队 1.前沿外科手术队 (1)职能任务:前沿外科手术队的任务是为旅作战部队或旅以上救治阶梯 提供可快速部署的紧急初步前沿外科手术。具体任务包括: 伤病员分类、术前复 苏、初步手术和术后护理。 能够在 72 小时内最多对 30 名伤员实施基本手术,并 提供术后护理以及稳定伤情,使伤员能够通过医疗后送达到下一个医疗救治阶梯。 前沿外科手术队可制订行动计划,并根据任务进行编组,与其配属或混编的 II 级医疗救治机构直接协调。前沿外科手术队大部分的行政和后勤需求依赖于其配 属的卫生连或医院。[127] 126 刘术,吴曙霞,蒋铭敏, 陈文亮. 外军卫勤研究系列讲座(38) 现代战争卫勤特点与外军战救勤务发展趋势[J]. 人民军医,2011,02:102-103. 127 Headquarters, Department of the Army. FM 4-02.25.Employment Of Forward Surgical Teams.March 2003 78 医疗救治 分队 医疗后送 分队 卫生防疫 分队 兽医保障 分队 牙科保障 分队 战斗应激与 行为健康 前沿外科手术队 空运医院 牙科连 战斗支援医院 重症监护空运组 海军医院船 陆军烧伤空运组 精神卫生科 初级救治分队 战斗应激控制分队 战场卫生分队 头颈外科分队 兽医勤务分队 昆虫分队 特殊护理分队 兽医医疗分队 病理学分队 战时卫勤保障模块分队 卫生物资 保障分队 卫生物资连 血液保障分队 卫生装备维修分队 卫生物资支援分队 战斗应激控制卫生连 战斗应激评估分队 肾透析分队 传染病分队 图 4-13 战时卫勤保障模块分队分类 (2)人员编组:前沿外科队由 20 人组成,包括 3 名普外科医生、1 名骨科 医生、2 名注册麻醉护士、3 名护士(手术室、ICU 和急诊各 1 名)、1 名卫勤管 理人员、4 名手术技师、1 名军士(通常是有执照的临床护士)、5 名卫生员。前 沿外科手术队抵达战场后 2 小时可开展工作。高级创伤生命支持小组负责伤病员 接收、稳定和分类,如判断伤员是胸部伤、四肢损伤、休克、出血或呼吸道损伤。 外科手术队可以分成两个小组,一组在手术室,另一组在伤病员分拣室,可以同 时开展不同的手术。主要是生命和肢体挽救干预措施和感染预防。可开展的救治 包括挽救生命的复苏手术包括普外科、骨科和有限的神经外科手术。前沿外科手 术队的 ICU 共有 8 张床,包括 4 张术后重症监护床。 (3)配属关系与使用:前沿外科手术队和空降兵前沿外科手术队配属至部 署支援卫生部门或卫生旅,且可进一步配属至战斗支援医院。根据行动部署, 前 沿外科手术队可进一步配属至卫生连。前沿外科手术队的配置标准为: 每个部署 的重型作战旅配置一支;每个部署的斯特瑞克作战旅配置一支;每个部署的步兵 作战旅配置一支;少数情况下每两个部署的步兵作战旅部队配置一支。空降兵前 沿外科手术队的配置标准为:每个部署的空降步兵作战旅配置 1 支;每支空降特 种作战部队配置 1 支,最多配 3 个;少数情况下每两支部署的空降步兵作战旅配 置 1 支。 (4)机动性能:前沿外科手术队能够使用其配备的车辆单次运输其全部的 工作人员、设备和补给, 在后勤保障方面依赖于作战地域中的相应单位。①在伤 员后送方面依赖于指挥部和分队指挥部、多功能卫生营和常规保障航空营; ②在 医疗设备维修、血液制品配发和第八类物资补给方面依赖于多功能卫生营或旅级 作战部队医疗补给部门。如果在作战地域中没有前沿外科手术队所依赖的常规保 障基础,卫勤计划人员需要考虑人员和设备扩编,包括:通信支援、发电、车辆 维护、食品保障、伤员管理、伤员留治、器械消毒、卫生物资再补给、医疗设备 维修等。 (5)医疗救治能力:前沿外科手术队能在 72 小时内可为 30 名重症伤员提 供持续的术后救治,同时为 8 名伤员提供后送前的术后紧急护理。①分类和术前 复苏能力。前沿外科手术队接收或发现伤员后, 对其进行伤情评估,以确定损伤 程度及所需实施的手术操作。根据需要, 在手术之前给予伤员紧急治疗,由护理 人员对伤员进行手术准备。②初步手术能力。完成分类和手术准备之后, 对伤员 实施所需的手术,使其能够被运送至下一个救治阶梯,从而接受更专业的手术。 ③术后护理能力。由于伤员均有危及生命的损伤且可能需要进一步的医疗干预, 因此每名伤员在术后均需要紧急护理。伤员病情一旦稳定,立即准备医疗后送。 在与卫生连混编的情况下,伤员收治班可对术后外科伤员进行有限收容。④X 线 检查。前沿外科手术队没有建制的 X 线检查能力,X 线检查保障由所保障的医 疗救治机构提供。⑤实验室检验。前沿外科手术队的临床实验室检验能力仅限于 对至关重要的手术操作,超出前沿外科手术队建制能力的实验室检验由支援卫生 连提供。⑥血液保障。在前沿外科手术队救治中采用 O 型血的急诊输血,储血 能力达 50 个单位的 O 型压缩红细胞。 (6)装备配备:前沿外科手术队的装备有:①手术所需的氧气、血液和麻 醉剂等;②无胶卷数字影像系统;③野战牙科治疗和手术系统;④重量轻的小型 制氧器;⑤血液消毒器。该外科队没有配备 X 线诊断设备、检验设备和其他医 疗保障装备,只携带在 72 小时内施行 30 次急救手术的医疗器材,后勤保障依靠 其他单位。 2.战斗支援医院 美军战斗支援医院属于 III 级救治阶梯的医疗机构,是卫生旅的重要组成部 分。其任务是向战场内各类伤员提供住院和门诊服务。 一个战斗支援医院能够满 足作战区所有重症监护病房/中间监护病房的床位要求。[128]为了保障护理病房床 位的最低要求,必须要添加初级救治医疗分队(TOE 08949A000)。 (1)配属关系和能力:战斗支援医院通常配属卫生旅,但也可能直接配属 联合特遣部队。战斗支援医院最多能收容248 名各类住院伤员,配备6 张手术台, 一昼夜可完成 96 小时的外科手术。手术能力主要包括普外科、骨科、胸外科、 泌尿外科、妇科、口腔和颌面科手术。其它能力包括: 指挥下属分队和配属单位 进行救治;对包括平民和战俘在内的伤员进行急救;提供住院和门诊方面的咨询 服务;提供药学、精神病学、公共健康护理、临床实验室、血库、放射、理疗和 128 Headquarters, Department of the Army. FM 4-02.10. Theater Hospitalization.January 2005 80 营养保健方面的服务;医疗行政和后勤服务;提供牙科护理;向前沿外科手术队 提供卫生物资支援,根据上级指示或行动计划重新组建前沿外科手术队。为最大 限度地发挥战斗支援医院的作用,整个医院应当统一部署。但是由于其机动性和 运输条件的限制,必要时可以模块/救治阶梯为单位部署。 (2)医院组成与人员编制:战斗支援医院采用模块化设计,由总部和两个 医院连组成(两个医院连的床位分别是 84 张和 164 张),共计 248 张床位。 1 所战斗支援医院的总编制人数为 488 人,其中军官 156 人,准尉 2 人,士 兵 330 人。总部 56 人,其中军官 11 人,准尉 2 人,士兵 43 人;A 型医院连(84 张床位)181 人,其中军官 61 人,士兵 120 人;B 型医院连(164 张床位)251 人,其中军官 84 人,士兵 167 人。 (3)A 型医院连(84 张床位):A 型医院连最多能够接收 84 名伤员住院治 疗,其中 2 个重症监护病房最多24 人和 3 个过渡监护病房最多 60 人。医院连有 2 张手术台,每昼夜可做 36 小时外科手术。A 型医院连能够对伤员进行接收、 分类、手术,提供紧急治疗,并对其他救治机构转来的患者提供咨询和门诊服务。 A 型医院连还有药房、放射科和临床实验室, 可以进行基本的微生物检查和血液 储存。医院连能够为所有住院伤员提供行政、伤病员管理、后勤、营养保健等各 方面的服务。 A 型医院连包括:①连指挥部。负责下达连一级任务,安排值勤、武器控制、 一般供给支援和强制性培训;②伤员管理科。负责伤员的接收和处置、病历管理、 伤员贵重物品管理、编制伤员统计报表、确保隐私政策和程序的制定和实施。还 负责协调伤员后送并向上一级指挥部汇报;③营养护理科。负责提供营养服务, 为伤员和工作人员备餐和配餐,进行医院伙食勤务规划,开展医学营养治疗,对 营养健康和战场健康促进计划提出建议;④供应服务科。负责医院连和其他直属 单位的各种后勤支援,包括普通物资和医疗物资、医疗设备维护、血液管理、水 分发、垃圾处理、伤员治疗区域的环境控制、电力和车辆维修、燃油分发、设备 记录和维修配件管理等;⑤手术前分类、紧急救治科。负责对入院伤员进行接收、 分类,评估伤员健康状况,提供紧急救治,并将其送至医院的相应区域。担架组 负责伤员在医院内的运送。紧急救治人员从自动化临床记录中读取或输入信息, 获取医疗和其他所需的信息;⑥专科门诊。专科门诊综合了门诊治疗科、骨科、 精神科、预防医学监测和设施支援。专科门诊会根据情况需求对住院和门诊病人 进行现场和远程会诊,评估并治疗传染性疾病、内科疾病、皮肤病、妇科病以及 其他损伤或疾病,对住院病人进行精神状况评估;⑦手术室/物资供应科。主要 监管手术室和物资供应,负责安排护理人员,准备并维护手术室和物资供应,满 足手术和护理标准。该科与麻醉科共同为伤员实施初次手术或者为那些在其他救 治机构接受过初次手术的伤员实施进一步手术。该科有 2 张手术台,每昼夜可做 36 小时的外科手术,包括普通外科手术和整形外科手术。通过其他增援力量, 如头颈外科分队等,可以进行胸外科、泌尿外科、妇产科和口腔颌面外科手术。 未部署前线的前沿外科手术队,也可作为战斗支援医院的加强力量;⑧麻醉科。 该科主要负责管理麻醉方案以及提供呼吸系统方面的支援,监督和管理手术伤员 对麻醉剂的使用,提供适当的呼吸治疗监督措施,保障临床使用的医疗设备和电 源正常运行,检查临床标准作业程序是否就绪,检查麻醉护士和手术室医生的熟 练程度。该科工作人员要配合并协助紧急救治科进行创伤护理;⑨护理科。负责 管理日常护理工作,包括调度并监督护理人员,编制并协调责任名册,制定紧急 大规模伤亡护理计划等。负责计划、组织、执行以及指导护理实践活动;⑩重症 监护病房。有 2 个 12 张床位的重症监护病房用来接收重伤病员,重症监护病房 处理内科或外科的成人或儿童伤员。重症监护病房也用作手术前稳定区和手术后 麻醉恢复区。 战斗支援医院配有 3 个过渡监护病房,负责管理那些健康状况还需要观察或 可能存在潜在生命威胁的伤病员,这些伤病员可能需要监测设备和呼吸机的支援, 每个病房有 20 张床位。 (4)B 型医院连(164 张床位):164 床医院连最多能够接收 164 名伤员住 院治疗,其中 2 个重症监护病房最多 24 人,7 个过渡监护病房最多 140 人。医 院连的手术能力包括普外科、骨科、胸外科、泌尿科、妇科、口腔颌面科等,共 有 4 张手术台,每昼夜可做 60 小时外科手术。当配有战斗支援医院加强组,如 头颈外科队和前沿外科手术队时,该医院连的手术台和手术时间还可增加。 164 床医院连对伤员进行接收、分类、手术, 提供紧急治疗,并对其他救治 机构转来的伤员提供咨询和门诊服务。医院连配有一个临床实验室,可以进行有 限的基本的微生物检查和血液储存。医院连能够为所有住院伤员提供行政、病人 管理、后勤、营养保健等各方面的服务。 与 84 床医院连类似,164 床医院连主要由以下部分构成:医院连指挥部、 伤员管理科、营养护理科、供给服务科,手术前分类/紧急救治科、手术室物资 供应科、麻醉科、专科门诊、牙科、护理科、重症监护病房、中间监护病房、配 套勤务、宗教支持组。 (5)战斗支援医院模块化改革:美陆军已经开始对战斗支援医院进行模块 化改革,目的是在改进和提高战斗支援医院的装备和技术前体下,使战斗支援医 院部署和运作更加简单和实用。改革的重点是改变原来单一的设计标准,将战斗 支援医院设计为基本模块和能力增强模块,使其灵活性和模块化功能更强大,可 以根据任何需求定向组合战斗支援医院的规模。基本模块是 32 张床位,包括 2 张手术台和 2 张重症监护病床。在基本模块基础上, 配备不同数量的医疗分队进 行战斗支援医院能力增强,如配备外科分队模块和重症监护模块增强外科手术能 力,增加病床和中间护理单元来增强慢性疾病治疗能力。新型战斗支援医院将会 增加 CT 和微生物实验室功能,人员和设备规模将减小。新型战斗支援医院的模 块化设计依赖于可模块化组合的野战方舱支持,当前这一方舱技术正在开发过程 中,预计在 2015 年正式装备实施。[129] 3.初级救治医疗分队 初级救治医疗分队(TOE 08949A000)是按照医疗调整计划设置的医疗力量。 该分队为旅以上救治阶梯的住院治疗提供初级救治/恢复期住院治疗、护理和康 复服务。还负责对生物战剂沾染伤员收容和监测设备的管理, 及急性传染病伤员 和/或传染病接触者进行监督。 (1)配属关系与标准:卫生旅负责指挥配属的初级救治医疗分队,并确保 旅医院以上救治阶梯所需要的初级救治床位的持续供应。初级救治医疗分队将被 进一步配属至医院以提供保障,部队中每 1000 名住院伤员配置 2.604 个初级救 治分队。 (2)编制体制:该分队包括分队指挥部、职业/理疗部和 3 个初级救治病房。 ①分队指挥部:负责指挥和管理,制订计划、组织实施行动、根据任务编组, 以 及与所属医院直接协调。分队指挥部的工作人员提供维护、补给服务, 以增强其 所属医院的各个部门的能力;②职业/理疗部。该部门为分队的住院伤员提供职 业治疗和物理治疗。该部门的工作人员可加强其所属医院的各个部门的救治能力; ③初级救治病房。三个初级救治病房为伤员提供护理监督和管理。护理管理是加 速恢复以返回岗位或确保伤情稳定,为医疗后送做好准备。协助给伤员完成的服 药和治疗,进行自我护理和出院后保健的教育指导,就伤员的康复与理疗人员进 行协调,对伤员的常规和急诊治疗需求与所属医院进行协调,对可能可能感染进 行监测。 (3)救治能力:该分队能够提供 120 张床位的初级救治和恢复期治疗能力。 该分队的每个班可独立工作,提供 40 张初级救治床位。初级救治医疗分队为可 返回岗位的伤员以及等待进一步医疗后送的伤员提供护理、理疗和职业治疗服务。 具备加强其所属医院的紧急护理能力、营养护理能力; 加强所属医院的伤员管理 能力;在部署和常规行动中为所有建制单位提供 3 天的补给。 4.头颈外科分队 头颈外科分队是按照医疗调整计划设置的单位,任务是加强战区内医院的耳 鼻喉外科、神经外科和眼外科救治能力, 并提供相应咨询服务。该分队配属于卫 生旅,为收治伤员提供术前评估,开展神经外科、耳鼻喉外科和眼外科手术。战 区中每 650 名常规住院伤员配置一个头颈外科分队。 129 刁天喜.美陆军推进战斗支援医院模块化改革[J].军事医学动态,2012 年第 23 卷第 11 期 83 5.特殊护理分队 特殊护理分队(TOE 08538AA00)也是按照医疗调整计划进行设置的单位, 主要任务是补充配属单位卫生人员和设备,增强医疗救治机构救治能力。特殊护 理分队可配属于医疗部署保障司令部或卫生旅,也可配属于医院及其他救治机构。 每个战区配备一个特殊护理分队。分队可提供儿科住院治疗、咨询和护理,妇产 科和专科护理,卫生防疫,公共卫生护理以及家庭医生服务。 6.病理学分队 病理学分队(TOE 08537AA00)任务是增强病理学能力,为战区医院提供 病理学支援和咨询服务。病理学分队配属于医疗部署保障司令部或卫生旅,通常 进一步配属到医院。通常战区中每 2360 名常规住院伤员配置一个病理学分队。 分队能力取决于任务、作战环境、地域和气候、保障的部队、时间和平民等因素。 具体病理学能力增援主要体现在:解剖病理学(包括组织学、细胞系和尸检), 化学检查(包括毒理学、免疫化学、治疗药物监测),微生物学等方面检查能力 的增强。 7.肾透析分队 肾透析分队主要用于在医疗调整计划制定的住院支援系统中,任务是为支援 医院提供血液透析及咨询服务。肾透析分队配属于医疗部署保障司令部或卫生旅, 并根据需要进一步配属至战区医院。配置标准为战区内每 550 名常规住院伤员配 置一个肾透析分队,在区域基础上为急性肾衰伤员提供血液透析和咨询服务。[94] 8.传染病分队 传染病分队(TOE 08537LC00)已整合入医疗调整计划住院支援系统,任务 是为旅级以上救治阶梯中提供传染病检查和咨询服务。分队配属于医疗部署保障 司令部或卫生旅,并根据需要进一步配属至所属相关医院。配置标准:作战地域 内每 800 名常规住院伤员配置一支传染病分队。传染病分队能提供传染病调查、 疾病控制、健康服务及咨询服务。紧急情况需采取公共卫生措施时,分队可提供 卫生防疫、公共卫生护理等相关特殊救护人员。 (二)卫生防疫模块分队 1.战场卫生分队 战场卫生分队主要提供防疫指导和咨询,降低职业危害、肠道疾病、节肢动 物疾病、水传播疾病及其他医学威胁,具体包括战场卫生和个人卫生,卫生工程, 疾病监测,职业健康,健康促进,有限的昆虫学和病虫害管理,地面杀虫剂喷洒。 配置标准是 28000 名官兵配备一支。卫生分队通常可部署到军级的战斗区域,也 可部署到战斗区域的任何地方。当配属到军或军以上单位时, 分队直接用于部队 支援直至任务完成;当配属到师级时,与卫生连联合完成任务;如果只是提供一 般支援,则临时与受支援的卫生机构合作。[130] 战场卫生分队可作为一个单一的机构部署,也可分成指挥部和两个分队分开 部署。卫生分队在部署前、部署中和部署后任务分别是:①部署前:进行医学情 报搜集;向部队官兵开展医学威胁动员;向部队指挥官提供应对医学威胁措施的 建议,内容包括医学筛查、免疫接种和防护装备等; 协助部队指挥官完成接种疫 苗、预处理、牙科治疗和其他医学处理; ②部署中:帮助指挥官选择营地、食品 存放、厕所和洗浴地点,监测居住地和工作区;向指挥官建议如何减少疾病和非 战斗损伤;协助选择水源并监测;监督部队的噪声保护、视力保护执行; 实施病 虫害管理;提供战场卫生训练,包括极冷、极热、高纬度地区、有害物质危害以 及其他环境下卫生训练;③部署后:进行去除有害垃圾等战场恢复行动;继续监 测和报告行动任务区;进行行动后经验教训总结;更换和维修破损的医疗设备。 2.战场昆虫分队 战场昆虫分队主要实施病虫害管理措施,采用空中喷雾和地面喷雾两种设备 降低节肢动物及其他健康威胁对作战部队的危害。战场昆虫分队通常部署在病虫 害多发地区,当直接支援特定部队,通常直接配属到被支援部队,配置标准是每 66000 人配一支或每个师配 1 个。 战场昆虫分队配属到师级进行空中喷洒,通常部署师机场附近,以便直接通 过机场实时了解天气以及战术状况,并且可减少来往机场的时间,有助于提高行 动效率;师任务区内战场昆虫分队行动需要与卫生连预防医学分队进行协调;配 属军或军上机构时,分队通常临时配属其他医疗机构。 战场昆虫分队既能进行单一部署,也可分为指挥部和两个分队部署。战场昆 虫在部署前、部署中和部署任务如下:①部署前,搜集医学威胁情报,并向部队 官兵进行动员;向指挥官提供应对威胁措施,包括医学筛查、免疫接种和防护装 备等;协助完成接种疫苗、预处理、牙科治疗等任务;②部署中,开展昆虫监测 及病虫害管理,进行空中杀虫剂喷洒;开展作战区内的节肢动物耐杀虫剂试验; 检查监督食品卫生、饮用水和战场卫生;③部署后,处理有害垃圾;总结行动经 验教训;更换和维修医疗设备;继续官兵免疫接种。 (三)战斗应激控制模块分队 1.战斗应激控制分队 战斗应激控制分队用于干预控制作战地带内部队战斗与作业应激和预防战 斗应激。战斗应激控制分队隶属于卫生旅或多功能卫生营,分队成员也可配属到 130 Headquarters, Department of the Army .FM 4-25.12. Unit Field Sanitation Team. 25 January 2002 85 战斗应激控制卫生连、多功能卫生营、旅卫生连以及战斗支援医院工作。[131] (1)人员编组 战斗应激控制分队编制 43 人,包括队部、预防科和强健科,预防科包括 4 个战斗应激控制预防小队,强健科包括 2 个战斗应激适应小队。具体包括:①队 部:编制 7 人,包括队长、野战医助、军士长、物资供应军士长、人力资源士官、 车辆机械师、厨师。负责战斗与作业应激控制计划制定、协调与物资保障;②预 防科,编制 16 人,分成 4 个战斗应激控制预防小队,每小队设社会工作军官、 临床心理士官、精神卫生士官和精神卫生技师各 1 名。主要进行伤员分类和创伤 事件处置,用于稳定士兵情绪;③强健科,编制 20 人,分成 2 个战斗应激适应 小队,每队设精神病医师、治疗师、 护士各 1 名,治疗士官和精神卫生士官各 2 名,精神卫生技师 3 名,小队行动时还可派出一支 4 人的机动小组。通常, 1 支 小队支援卫生连,1 支小队为前方作战部队提供支援。主要用于处置创伤事件、 伤员分类、稳定伤员情绪、进行行为健康治疗、实施康复计划,并根据需要开设 精神病病房。 2.战斗应激控制卫生连 战斗应激控制卫生连隶属于战区卫生司令部,主要用于军或军以上部队的战 斗与作业应激干预和治疗,主要配属到卫生旅,也可进一步配属多功能卫生营。 通常每个军或战区配备 1 个。战斗应激控制卫生连可根据作战需要直接保障旅战 斗队,负责提供战斗与作业应激控制建议与计划,承担部队士兵的康复任务,并 为前方紧急行动提供战斗与作业应激控制服务。 战斗应激控制卫生连由连部和多个预防排组成。编制 135 人,连部 15 人、 预防排 80 人、强健排 40 人,预防排可编 8 支小队,强健排可编 4 支小队,每小 队 10 人,根据具体任务进行人员随机编组。 (四)牙科模块分队 1.牙科连 牙科连具备机动保障能力,负责战区内牙科保障力量,由多个模块牙科队和 前线牙科队构成。每支牙科队可单独展开组建牙科治疗机构,也可由多个牙科队 合并成 1 个牙科治疗机构。牙科连编配义齿修复军医 1 名、牙周病军医 1 名、牙 髓病军医 1 名和普通牙医 24 名,战时按需求随机组建成模块牙科队。前线牙科 队,编配 1 名牙医和 1 名牙科医助,负责前方牙科勤务。[132]战时牙科治疗分为 牙科基本治疗和牙科紧急治疗。牙科基本治疗是必需治疗,用于预防士兵发展成 急诊牙科患者,因牙病缺勤。牙科紧急治疗则包含:消除口腔急性感染,控制口 131 132 Headquarters, Department of the Army. FM 4-02.51. Combat and Operational Stress Control.6 July 2006 Headquarters, Department of the Army. FM 4-02.19. Dental service support operations. July 2009 86 腔伤情,牙伤治疗、颌面部创伤治疗等紧急措施。 (五)卫生物资模块分队 1.卫生物资连 卫生物资连(TOE08488A000)的任务是向战区内的旅及旅以上医疗机构提 供医疗物资、医疗设备维修、验光配镜和伤员后送物项,不含血液支援能力。通 常配属到多功能卫生营或更高卫生指挥控制机构。卫生连的自我补给能力有限, 配给标准是每天配备 11.1 吨第Ⅷ类物资。最多可为 22000 人的部队提供配镜、 医疗设备维修;接收、分类和发放 11.1 吨第Ⅷ类物资;最多储存 51 吨第Ⅷ类物 资;提供战场医疗设备维修保障。[133] 后勤支援排排部 维修排排部 医疗维修组 光学支援组 物资运输组 库存控制组 卫生物资连 连部 物资接收/储存组 维修组 图 4-14 卫生物资连的组织机构 如图 4-14 所示,卫生物资连分为连部、后勤支援排和维修排。包括: (1)连部负责全连的指挥控制,负责制定物资保障计划并监督计划执行; (2)后勤支援排主要负责储存物资的分发,要求物资接收前做好计划,保 证物资快速存放和出库。其中①物资接收/储存组负责接收运输来的物资和储存 物资;②物资运输组负责计划和协调卫生物资的运输、中转,可向前方部署一支 5 人组成的机动前沿物资分发小组;③库存控制组负责物资的存放和管理;④光 学支援组可修复眼罩、眼防护产品以及太阳镜,提供常规护目镜更换。 (3)维修排,负责战区内所有医疗设备的维修保养,包括车辆和发电设备 并可派出一支 3 人的机动前沿维修组。 2.血液支援分队 血液支援分队(TOE 08489A000)负责旅级以上救治机构血液及血液制品的 采集、加工、储存和分发工作。通常配属到多功能卫生营,战区内每 100000 名 军人或联合作战行动中每 150000 名现役军人配备一支血液支援分队。血液支援 133 Headquarters, Department of the Army. FM 4-02.1.Army Medical Logistics.8 December 2009 87 分队负责:向旅级以上的救治机构提供血液与血液制品;从远征血液转运中心处 接收、储存和转运压缩红细胞;冷藏储存 4080 单位的压缩红细胞;通过三个血 液分发组向旅级以上救治机构分发压缩红细胞和其他血液制品;根据需要向卫生 物资连部署前沿血液制品分发增强小组,该小组也可实施应急采血;每 24 小时 采集 432 单位全血,并可在间隔 24 小时后每 24 小时加工 432 单位的红细胞。 分队指挥部 储存分发组 血液支援分队 血液采集加工组 图 4-15 血液支援分队组织结构 如图 4-15 所示,血液支援分队由指挥部、血液采集加工组和储存分发组构 成。其中指挥部负责血液支援分队的指挥和控制,制定血液支援行动计划并监督 计划实施;血液采集加工组负责所有旅以上救治机构血液制品的采集、加工和质 量控制;储存分发组负责监督血液运输、接收处理以及储存管理,并负责向旅以 上救治机构分发血液和血液制品,在作战需要情况下向卫生物资连提供人员增援。 3.卫生物资管理中心 卫生物资管理中心(TOE 08670G000)通常配属到医疗部署保障司令部,与 战场后勤指挥部的物资管理中心、联合部署物资分发中心并列,主要提供战场卫 生物资集中管理,负责运行战场陆军医疗管理信息系统,监督战区所有卫生物资 保障机构行动;监督卫生物资接收和处理;总结分析卫生物资、卫生装备及其维 修需求;监督所有卫生物资保障机构的工作量、能力;管理卫生物资数据并报告; 提供医疗合同支援。卫生物资管理中心还可根据战区需要与卫生物资连在联合行 动中组成综合卫生物资管理中心。 支援部 指挥部 医疗维修管 理部 分队指挥部 支援组 2 个先遣前 沿组 卫生物资管理中心 医疗物资管 理部 2 个常规前沿 组 图 4-16 卫生物资管理中心组织结构 如图 4-16 所示,卫生物资管理中心由指挥部、支援部、医疗维修管理部、 医疗物资管理部、分队指挥部和支援组构成。其中: (1)指挥部负责卫生物资管理中心的指挥控制、计划制定、指挥和行政管 理; (2)支援部负责协调卫生物资保障单位的人员,部署前沿支援组和执行行 动计划; (3)医疗维修管理部是陆军部队司令部军医主任的医疗维修顾问,负责战 场医疗设备的维修保养任务,还负责工作量数据分析、基数库存管理和维修、维 修状态检查及管理维修人员的配属;医疗物资管理部负责监督战场的卫生物资管 理,包括监督战场每日物资设备情况、美国本土仓库对战场的支援能力、关键物 资需求,还必须分析储存目标,后期数据与国家储备控制的联接; (4)前沿支援组负责所有卫生物资和装备维修的集中管理,协调战区内卫 生物资的分发,通过通信卫星向卫生物资管理中心指挥部传输管理数据。前沿支 援组有两种模块,先遣前沿组与随后到达的常规前沿组,二者合并才是一支完整 的前沿支援组。 4.卫生物资支援队 卫生物资支援队负责根据战略需要和应急情况下为全球范围内指定地点的 陆军提供卫生物资保障能力,主要负责将储存的物资转移到指定战场,包括为未 预先配属的地区增加卫生物资,可同时保障不同区域。人员包括 48 名由军人、 文职人员和合同商组成的卫生物资保障人员,主要来自陆军医学物资局。 (六)兽医模块分队 1.兽医勤务队 美军兽医勤务由陆军提供,兽医勤务队负责战区内各军种部队兽医保障,包 括审定食品来源、保证食品安全和卫生、军犬和军用动物的救治、监测和应对地 方性动物传染病和外来动物疫病等。兽医勤务队一般配属于战区医疗司令部,也 可直接隶属于联合特遣队主管安全或后勤部门。 兽医勤务队保障范围包括:①对部队日常食品(包括奶制品、海鲜、肉类、 家禽、蛋、烘焙食品、水果和蔬菜、瓶装水) 生产机构实施卫生检查;②对各军 种部队的食品物资实施监督检查;③对可能受到污染的生活物资实施化生放核监 测,及对受到化生核放污染的生活物资提供处理建议;④对军粮实施接收、储存; ⑤对微生物、化学污染物、农药、毒素和其他可能的污染物(包括放射学元素) 进行实验室检测;⑥对受温度影响的食品进行评估;⑦对食品储存设施进行初始 检查和定期检查,并辅助进行食品安全风险评估;⑧制定预防和控制措施,帮助 部队人员预防动物传染性疾病和食源性疾病;⑨采取疾病预防和控制措施,保护 当地动物健康,调查不明动物(包括牲畜和野生动物)死因,以及实施动物疾病 预防和控制项目;⑩监测并评估食品安全数据,包括某些曾经暴露于化生放核战 剂或有毒工业原料的用于生产食品的动物。 如图 4-17 所示,兽医勤务队下设指挥部、兽医勤务保障分队和兽医食品采 购分队,可根据需求部署在多个重要的地理位置(如机场和码头)。指挥部通常 部署于战区内中心位置或其他医疗机构附近,以便就近发挥指挥功能。为发挥更 大的作用,兽医勤务分队应与预防医学部门协调合作。每支分队可分为 2 个小组, 分别部署于旅战斗队前方和后方,每个小组也可根据任务进一步编组,为小规模 的作战行动提供保障。 兽医勤务队 指挥部 兽医保障 食 品 采 购 图 4-17 兽医勤务队的组织结构 2.兽医医疗队 兽医医疗队配属到战区医疗司令部或联合特遣部队安全部门,可接受兽医勤 务队的指挥控制。主要负责军用动物 III 级综合救治、外科治疗和住院治疗以及 动物疾病预防和控制。 兽医医疗队保障范围包括:①为军用动物提供 III 级兽医内科和外科治疗; 实施动物疾病预防及控制;②具备一间手术室(或一张手术台),保证每天工作 7 小时,连续 2~4 天;③同时为 10 只军犬提供住院治疗;④为伤病的军用动物 提供治疗和后送协调;⑤部署机动力量,实施军用动物伤员分类和紧急救治;⑥ 提供所有军事行动兽医保障。⑦提供兽医医疗行政管理和后勤服务。 兽医医疗队 指挥部 动物救治分队 动物外科分队 图 4-18 兽医医疗队的组织结构 如图 4-18 所示,兽医医疗队由指挥部、动物外科治疗分队和动物救治分队 组成。其中指挥部对兽医医疗队开展的动物治疗及疾病预防控制等行动提供指挥 控制、行政管理、后勤保障, 并为其制定政策计划;动物外科分队为部队提供动 物外科治疗和伤情分类;动物救治分队为部队的军用动物提供兽医救治服务;兽 医医院通常在战区中心位置设立,位置应当接近军用动物所在地,便于伤病动物 的接收、治疗和后送。 (七)战时卫勤保障模块分队建设综合分析 1.贯穿一体化卫勤的理念 一体化卫勤是在军事后勤体制框架内,所有卫勤管理和保障机制有机结合, 卫生资源优化配置,功能综合运用,协调一致开展工作。[134]美军卫勤力量的一 体化主要表现为:①战时卫勤力量的运用由作战指挥部门统一负责,统一领导、 规划和标准,统一组织和运用卫生资源,统一调度卫生力量和运输工具,体现为 统一性;②融医疗、后送力量于一体,预防、医疗、强健措施综合运用,模块分 队涵盖了医疗救治、空运医疗后送、卫生防疫防护、卫生物资保障、兽医保障、 牙科保障、战斗应激与心理保障 7 大类,体现为综合性;③按照一定的组织模式 进行模块分队平战时转换,模块分队的平时管理部门和战时运用部门高度协调。 部队卫勤力量平时多为预编形式,战时从医疗机构抽组补充加强作战部队卫勤力 量,体现了组织间的紧密性和整体性。 2.以模块化设计作为基础 卫勤组织模块化是现代卫勤的前沿理论,美军战时卫勤保障模块分队建设的 基础就是模块化理论。美军提出, 卫勤组织的设计必须充分考虑到信息化条件下 卫勤组织形式与保障方式的变化,以达到卫勤保障机动、灵活的目的。美军的卫 生旅是多功能、模块化指挥控制机构,编配的战斗支援医院、卫生物资连、前沿 134 雷二庆,吴乐山, 陈文亮. 论知识型卫勤[J]. 军事医学,2011,10:721-724. 91 外科手术队、血液保障、预防医学、战斗应激、兽医等各类分队都采用的是模块 化设计,用模块化的思路规定了每一模块的职能任务、人员编制、装备标准、使 用方式、教育训练等内容, 并规定了模块间的相互关系,例如隶属关系、配属关 系、保障关系, 从而可以根据作战环境进行灵活部署,根据保障任务进行灵活编 组,根据任务的变化进行灵活调整,完成不同需要的卫勤保障任务。 美军模块化分队的快速机动,主要依靠其配备齐全且先进的卫勤机动装备。 目前,美军的卫勤机动装备主要包括 M996、M997、M1038、M577A1、M113A3 野战救护车或机动手术车,UH-60Q 、UH-60L 救护直升机,以及“舒适号 ”医 院船的辅助救护快艇和两栖突击车辆。当前,美军已经完成了大型救护装备车辆 化、集装箱化, 救治医院方舱化,装备便携化和体积小型化,形成了完整的卫勤 机动装备系统。[135] 3.突出预防与救治并重卫勤保障理念 美军在军事战略转型中逐步确立了医疗、预防与强健并重的军事医学观, 在 战时卫勤保障模块分队建设和发展上更加突出了预防与救治并重。从模块分队的 类型看,在充分重视医疗救治、空运医疗后送、卫生物资保障等力量外, 卫生防 疫防护、兽医保障、牙科保障、战斗应激与心理保障等力量的建设快速发展, 并 通过条例和手册将这些模块化分队的隶属、职责、任务、使用方式等予以明确。 需要指出的是,有些分队是我军所没有的或者没有予以充分重视的,例如兽医保 障、牙科保障、战斗应激与心理保障等。美军的兽医保障职责和任务也发生重大 变化,专门设有兽医勤务分队和兽医医疗分队,保障范围扩展到了商业食品货源 审批、食品及餐饮卫生安全保障、动物源性传染病和外来动物疫病监测和应对等。 战斗应激与心理保障建立了完备的体系和机制,设立了建制保障和支援保障相结 合的模式,每个战场或部队配有战斗应激控制分队和战斗应激控制卫生连,为部 队提供预防心理干预、治疗等。 135 李森. 军队医院战时机动卫勤力量保障能力评价的研究[D].南方医科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 92 第五部分 美军联合作战卫勤主要工作与经验 美军参谋长联席会议于 2012 年 7 月 26 日发布了最新版 JP4-02 号联合出版 物《卫勤保障》(Health Service Support),这部条令是美军最高级别的卫勤保障 指导性文件,适用于美军各种军事行动的卫勤保障。同样, 这部条令也是美军战 时卫勤保障转型的最新成果,包含了美军战时卫勤保障的最新理论和保障模式。 2012 版《卫勤保障》最突出的改变是首次对“部队健康保护”的内容及实 施方法进行明确。在联合作战卫生保障概述一章中,美军提出“联合作战卫生保 障根据联合部队对维持或保护的功能需求进一步分为两类,卫勤保障和部队健康 保护,其中卫勤保障强调持续,部队健康保护则强调保护。这两者贯穿所有军事 行动的始终,适用于各种军事行动环境从受伤或患病地点到各级救治阶梯。”[136] 2012 版《卫勤保障》将“部队健康保护”具体内容及实施细则在联合作战出版 物中体现,以条令形式将“部队健康保护”列为美军作战行动中的卫勤保障必须 准则,强调采取一切可能措施,对军人实施全方位的健康保护。 根据条令,卫勤保障包括伤病救治、医疗后送和卫生物资保障, 伤病救治包 括建制部队和区域内医疗支援、住院治疗、牙科勤务治疗部分、行为健康与战争 精神病治疗、医学检验、核化生伤病员治疗; 部队健康保护包括减员预防、预防 医学、健康监督、战斗与作业应激控制、口腔预防保健、视力战备、实验室勤务 和兽医勤务。以牙科勤务为例, 战场牙科治疗归属于卫勤保障,而口腔保健归属 于部队健康保护。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 很多情况下,这两者是由同样的保障力 量完成并同时进行的。因此本文并未按照卫勤保障和部队健康保护两方面对牙科 勤务、心理保障实施体制进行分析,依然按照战时卫勤保障各项活动进行分析。 一、美军联合作战卫勤保障的目标、原则和内容 (一)联合作战卫勤保障的目标 2012 版《卫勤保障》指出,美军联合作战卫勤保障的基本目标:“维持部队 的战斗力。通过应用阶梯救治和优化配置卫勤保障资源达到这个目标。联合行动 中的卫勤保障需要连续的计划、协调、同步化调整和训练, 以达到卫勤保障的快 速、有效和统一相应。” (二)美军联合作战卫勤保障原则 美军从上到下的各级卫勤组织,在不同军事行动和非军事行动卫勤保障中, 都始终坚持六大基本原则。这六大基本原则自美军 1995 年发布第一部联合作战 卫勤保障出版物起便一直指引美军战时卫勤保障,是美军多年战时卫勤保障规律 136 Joint Staff. Joint Publication 4-02. Health Service Support .26 July 2012 93 的总结,应信息化战争卫勤保障的需求,具有很强的指导意义。联合作战卫勤保 障的六大基本原则包括:一致性原则、接近性原则、灵活性原则、机动性原则、 连续性原则和可控性原则。[98]其中可控性原则是由协调性原则延伸发展形成的, 并写入 2001 版联合作战卫勤保障条令。 1.一致性原则 在战术计划层面,一致性原则对于有效实施卫勤保障是最基本的元素。为了 制定全面的行动概念,卫勤指挥员必须能够直接接触战术指挥员。卫勤计划制定 人员必须在早期参与作战计划的制定,保证卫勤保障计划与作战计划高度一致, 确保在正确时间和正确地点给正确的人员提供正确的卫勤保障。 2.接近性原则 接近性原则就是在正确的时间向伤病员提供卫勤保障,使患病率和死亡率保 持在最低水平。医疗资源应配置在所支援作战部队的可及距离内,要保证能够快 速部署医疗资源进行伤病员的搜救、稳定和后送,也不宜过近影响军事行动。 3.灵活性原则 灵活性指的是要灵活准备和调整医疗资源满足不断变化的战场需求。卫勤指 挥官在行动计划制定中必须考虑灵活性,确保医疗需求升级时可以灵活应对。战 场上的卫生资源与医疗保障需求矛盾始终存在的,因此,卫勤保障要保持足够的 灵活性,要能够根据战术计划和行动的变化而对卫生资源进行重建或部署。 4.机动性原则 机动性是指部队人员和装备能够随运输能力运动的范围。医疗机构的机动性 必须与其保障的作战部队保持同步,卫勤指挥部需要不断评估和预测作战部队的 转移和再部署,保证根据不同环境需求做出有效卫勤保障。加强医疗机构机动性 的一个重要途径是将收容的所有伤员后送。 5.连续性原则 从受伤地到本土基地连续救治阶梯为伤病员提供连续的救治,每一级医疗机 构都有相应的救治能力。在当前的伊拉克和阿富汗军事行动中,由于空运医疗后 送能力加强,以及发病率和死亡率不断降低,伤员可从受伤地直接后送到救治机 构。但常规作战行动中,减员率较高,后送距离较远,伤员需要在每一级的救治 阶梯接收救治,保持生理状态,增加存活几率。卫勤指挥官必须根据自己掌握的 信息,评估可用医疗资源,调整伤员流,提出后续治疗需求,确保所有伤病员接 受最佳治疗。 6.可控性原则 可控性原则是指卫勤指挥官对战场卫勤需求的快速响应,需要应用有限的医 疗资源完成战术和战略计划。联合作战区域内,联合作战部队军医主任负责履行 这个原则。 (三)联合作战卫勤保障能力 卫勤保障是向部队官兵提供预防、保护和治疗的能力。这些能力广泛多样, 必须与人类健康需求的复杂性相适应。卫勤保障能力中有些聚焦于官兵个体,还 有些关注家庭、组织和部队整体。2012 版联合作战卫勤保障条令继续强调通过 部队转型实现卫勤保障能力转型,但与 2006 版《联合作战卫勤保障》相比,条 令对卫勤保障的联合医疗能力进一步精炼,去掉了政策和资源获取能力、预防和 保护能力,保留了紧急救治能力、前沿复苏能力、战区住院能力、确定性治疗能 力、途中救治能力。在条令中,对联合作战卫勤保障各项能力进行详细阐明。[98] 1.紧急救治能力 紧急救治能力指为伤病员提供即时医疗救治与伤情稳定,为伤病员后送下级 救治阶梯接受连续医疗救治做好准备。与其他医疗救治服务相比,紧急救治能力 特别强调时间要求,包括初级门诊医疗服务、紧急医疗服务、专科医疗服务及配 套服务。 初级门诊医疗服务开始于基本急救(自救或互救),随后是非医生救治。紧 急医疗服务提供基本的院前创伤生命支持,包括辅助紧急救护、初级复苏和液体 疗法、心脏生命支持。急救人员主要提供初级创伤救治。初级门诊(如救护所、 诊所和建制医疗机构)可能提供配套服务。 紧急救治能力也称战术战伤救治。战术战伤救治指在战斗任务中的院前创伤 生命支持。战场院前创伤生命支持通常由自救互救卫生员和战斗救生员提供。战 术战伤救治分为 3 个阶段:交火地带救治、战术战场救治和战术后送救治。 2.前沿复苏能力 前沿复苏能力指尽可能接近伤病地点开展高级医疗急救,达到稳定伤病员、 有效挽救生命和肢体目的。前沿复苏救治能力提供必要救治以稳定伤病员,确保 能够被医疗后送,包括高级急救服务、手术后住院服务、专科手术服务以及配套 服务。 高级急救服务是建立在急救人员能力基础之上,提供创伤生命支持、复苏救 治、急救医师救治、 初级烧伤处理、血液/液体疗法等;外科服务通常包括创伤、 普外、胸科及骨科手术能力。随后提供外科住院服务保障,包括外科手术护理、 术后护理、重症护理、临时收容。 进行这些服务基础是具备完备药房、化验室和 影像学服务。 3.战区住院能力 战区住院能力通过模块化医院配置或医院船为战区内部队提供卫勤保障,战 区住院能力常采用模块化或单一能力复合方式部署。战区住院能力为伤病员提供 必要救治,处理稳定后运送到战区外的确定性治疗机构或使其重返战斗岗位。包 括初级门诊与住院治疗、高级医疗、手术及配套能力。 不同战区基础设施、行动地域和行动节奏的不同导致战区住院能力不同。但 是,战区住院能力必须包含以下在低级卫勤救治阶梯中无法提供的医疗服务,包 括:高级烧伤处理、验光和眼科、儿科、妇产科、牙科、预防医学、兽医勤务、 内科、心脏科、重症监护病床与护理、血液库、病理科、传染病、医学营养疗法、 心理健康、职业卫生、卫生物资及眼外科、颌面外科、神经外科等其他医疗专科 服务。 4.确定性治疗能力 确定性治疗能力是对伤病员病情进行最终处理的能力,通常由本土的医疗机 构提供,也可由本土外的医疗机构提供。确定性治疗能力结果通常为康复、归队 或退役,包括全方位的预防、治疗、急救、复原、恢复和康复医疗,并延伸到现 役及退休军人的家庭。 因为确定性治疗能力通常位于战区之外,伤病员可以获得最先进的医疗服务 包括人员、物资、设施和信息等。确定性治疗除包括上述所有外,还包括了低级 救治能力中缺乏的预防、恢复和康复能力。这些能力可增强与维持伤病员的作业 能力。 5.途中救治能力 后送途中救治能力的目的是为处于卫勤保障连续阶梯运送中(后送)的伤病 员提供连续性救护,不影响伤员接受临床救治。后送途中救治包括使用建制的伤 病员运送工具,将伤病员从受伤或发病地点通过连续性医疗救治,运送到能满足 救治需求的医疗机构全过程。 后送途中救治能力包括 3 种形式。伤病员后送(CASEVAC)是用舰船、陆 上交通工具或飞机对伤病员进行非调度性运送。医疗后送(MEDEVAC)是指通 过人员与装备齐整的专职医疗后送平台提供后送途中医疗救护,包括预先指定的 战术飞机、船舶、或其他临时配备了相应人员与装备来提供途中救护的船只。空 运医疗后送(AE)特指的是美国空军固定翼飞机运送受调度的伤病员,配备接 受过训练的空运医疗后送机组人员。前沿战场医疗力量的减少以及“后送与替换” 理念,都对各军种的后送途中能力提出了高要求。 二、战时伤病救治 (一)战场医疗救治阶梯重构 美军战时卫勤保障的一个重要特点是通过分布式医疗资源和救治能力提供 阶梯医疗救治,也就是战场医疗救治阶梯(Roles of Medical Care)。[137]转型之前 美军医疗救治阶梯分为 5 级,第 1 级为战(现)场急救(First Responder),第 2 级为初级复苏治疗(Forward Resuscitative Surgery 等同于我军紧急救治),第 3 级为复苏治疗(Theater Hospitalization 等同于我军早期治疗),第 4 级为途中救 治(En Route Care),第 5 级为战区外救治(Care Outside the Theater 等同于我军 专科治疗)。[138] 美军在对海湾战争、科索沃战争和阿富汗战争医疗救治经验的总结后提出, 陆军部队将减少医疗救治阶梯,有效减少医疗救治及后送环节,建立起“重两头、 伸中间” [139]的医疗后送模式,降低伤病员的伤死率。减少医疗救治阶梯的前提 条件是加强医疗后送能力和后送途中救治能力。美军在伊拉克战争中已经实践了 “重两头、伸中间”医疗后送模式,具体做法是:伤病员经过战场急救和初级复 苏治疗后,直接通过空运医疗后送到战区空军部署基地,再通过“空中走廊”后 送到驻德国、西班牙美军医院或者美国本土完成确定性治疗。这一方式减少了救 治环节,伤病员能够在最短时间完成紧急救治,最快后送到确定性救治机构,提 高了伤病员救治质量,降低了伤病员伤死率和伤残率。 美军在联合出版物 2006 版《卫勤保障》中并未对“重两头、伸中间”医疗 后送模式引发的战场医疗救治阶梯变化进行明确界定。在 2012 版联合作战卫勤 保障条令中美军提出新的救治阶梯,将原来第四级途中救治与第五级战区外救治 合并,确定了新型四级医疗救治阶梯。 1.1 级救治阶梯 军人在 1 级救治阶梯(Role 1)接受最初的医疗保障(也称为部队医疗救治)。 该阶梯包括:①紧急救生措施;②疾病和非战斗损伤预防治疗;③战斗与军事行 动应激预防措施;④伤病员定位和获取(收集);⑤由专职的战斗卫生员、救治 班提供的救治,或动物医疗保健专业人员对工作动物的救治。(主要重点是那些 可使伤病员返回岗位或稳定后允许后送到下一救治阶梯的必要措施。这些措施包 括保持呼吸道通畅、止血、防止休克、保护伤口、固定骨折及其他根据实际情况 采取的应急措施)。 自救互救:所有军人都接受各种基本急救程序培训,包括化学伤病员救生任 137 汪德耀.FM 8-21 战区后勤地带卫勤保障[M].北京:解放军出版社,1989 138 Joint Publication 4-02.1, Joint tactics,Techniques and Procedures for Health Service Logistics Support in Joint Operation . 6 October 1997. 139 刁天喜,王磊,楼铁柱等. 2011 年度美军卫生勤务进展概述[J]. 军事医学,2012,01:15-19. 97 务援助。 战斗救生员:战斗救生员是由其所在部队指挥官挑选,在基本急救培训外, 又进行急救培训的非医疗专业军人。通常,每个班或同级别单位有 1 人接受战斗 救生员培训。战斗卫生员基本职责是战斗人员,额外职责是在专业医疗救治人员 抵达前对伤病员提供加强急救。 医务人员:1 级救治阶梯提供初级医疗保健、专业急救、伤情分类、复苏和 稳定,包括常规伤病员集合、管理轻伤人员、从受伤地收集伤病员、以及将伤病 员后送到后方地带。 2.2 级救治阶梯 2 级救治阶梯(Role 2)提供先进的创伤管理和紧急医疗救治,是 1 级阶梯 中复苏救治的延续,提供了更强的创伤患者复苏能力。2 级救治阶梯具备提供包 装的红细胞(液体)、X 射线、检验、牙科保障、战斗与作业应激控制、预防医 学、2 级兽医治疗以及复苏手术保障能力。此外 2 级救治阶梯具备有限的收容能 力(无住院能力)。2 级救治阶梯可分为 2 级轻型机动和 2 级增强型两种类型。 2 级轻型机动是轻型、高度机动性的医疗单位,任务是保障地面机动力量(通 常为旅级部队)。2 级轻型机动救治机构能够开展先进复苏手术及损伤控制手术, 并可将术后伤病员后送到 3 级救治阶梯,或后送到 2 级增强型进行稳定手术。 2 级增强型提供基本的二级医疗救治,包括基本手术、重症监护、住院保障。 2 级增强型救治机构能够稳定术后伤病员将其直接后送到 4 级救治阶梯,而无需 再通过 3 级医疗设施后送。 3.3 级救治阶梯 3 级救治阶梯(Role 3)人员和装备能够提供所有类别伤病员的救治,包括 复苏、外伤手术、手术后治疗等。该阶梯是对 2 级救治阶梯的扩展,在战术态势 允许的情况下,远距离运送中无法忍受或存活的伤病员应当送往 3 级救治阶梯内 接受手术。具体包括:①负责从下级救治阶梯后送伤病员到 3 级救治阶梯;②在 配备适当人员和装备救治机构内向所有类别伤病员提供医疗救治;③向没有配备 建制卫生力量的部队提供地区性卫勤保障。 4.4 级救治阶梯 4 级救治阶梯(Role 4)包括美军海外基地医院和本土医疗机构。动员需要 扩充军队医院的能力,纳入退伍军人事务部和国家灾害医疗系统(National Disaster Medical System)内的地方医院床位,以满足从责任区后送伤病员的需求 增长。基地保障医院反映了医疗保健系统内可获取的最确定的医疗救治能力。 5.医疗救治阶梯重构综合分析 美军通过有效减少医疗救治及后送环节,建立起“重两头、伸中间”的医疗 后送模式,减少医疗救治阶梯。主要有以下原因: (1)适应“力量投送型”战略调整 随着美军军事力量运用方式由“前沿部署”型转变为“力量投送”型,美军 海外后勤基地和海外卫勤力量大幅减少,从冷战结束后到现在,美军已经进行了 三轮关闭基地工作,已经关闭多达 70 多个大型海外基地。[140]在海外后勤基地与 医疗机构减少的情况下,要实施伤病员有效救治,必须对原有医疗救治阶梯进行 改造,减少救治环节,增强医疗后送力量,实现“投送型”卫勤保障。 (2)作战部队医疗需求大幅度减少 要实现伤病员的快速后送和救治环节的减少, 除了要增强医疗后送力量外, 作战部队医疗需求减少也十分重要。美军在伊拉克战争前,提出 “零伤亡”战 争理论[141]。在伊拉克战争正规作战期间,随着美军加强作战部队建制卫勤力量、 配备单兵防护设备、靠前配置医疗支援队伍等措施的实施。美军伤亡率和伤死率 大幅度降低,美军参战人员 466985 人,其中死亡人数为 138 人,伤 1698 人。[142] 伤亡率和伤死率降低使得救治环节减少和快速后送成为现实。 (3)突出战场医疗救治中空运医疗后送 美军发现,空运医疗后送能够最大限度缩短伤病员到达确定性救治机构时间。 美军提出了“将正确伤病员在正确的时间送至正确的地点接受正确的治疗”的“4 right ”空运医疗后送理念。美军目前形成了后送工具种类齐全的完善空运空运医 疗后送体系,包括空中医院、卫生飞机以及救护直升机。在空运医疗后送途中救 护方面,美军配备了训练有素的空运医疗队和空运医疗小组,此外还配备运送重 症伤病员的危重伤员后送小组,保证了空运医疗后送的存活率。美军近 10 年共 空运后送 9 万余名伤病员,只有 4 名死亡,存活率超过 99%。 (4)“精确化卫勤”保障实施 “精确化卫勤”保障起源于“聚焦后勤”理念以及“联合全资产可视性计划” 的实施。美军目前利用战场医疗信息系统, 能够准确了解伤病员发生地以及最近 救治机构地点,也能够实时掌握伤病员数量、伤情伤类以及伤员流动态发展情况, 通过精确计算,预计医疗救治任务量以及需要投入卫生资源数量及结构。 [143]精 确卫勤的实施可以减少医疗资源筹措、卫勤力量部署准备时间、实现卫勤资源的 集约高效利用,提高了战时卫勤保障效率,为救治阶梯的重构创造了物质基础。 140 周璞芬,王通信.美国军事后勤革命[M].北京:解放军出版社,2007 141 杨小东,周世伟. “零伤亡”理论对现代战争卫勤保障的挑战[J]. 西南国防医药,2004,04:431-432. 142 刘胡波,刁天喜.美国军队卫勤保障[M].北京:军事医学科学出版社,2010 年 3 月 143 秦超,彭海文,江雷.精确化卫勤保障浅析[J].解放军卫勤杂志,2012,04:98-100 99 三、伤病员医疗后送 美军军事后勤转型中一个重要原则是“快速兵力投送”(Rapid Force Projection),含义是“依靠一个快速兵力投送系统在全球范围内快速部署兵力并 维持其后勤保障”[144]。“快速兵力投送”并不是一个单纯的加大运送力度的问题, 美军前陆军后勤参谋长科伯恩说过:“快速兵力投送应具备在任何行动中自始至 终运输保障物资的能力,需要采用新的运送技术和系统,投资使军队基础设施轻 型化的技术研究与开发,都是这原则组成部分。”[145]美军伤病员医疗后送在转型 期发展历程中也采用了“快速兵力投送”内容和原则,例如形成了完善的分级伤 病员立体后送体系,建立医疗后送集中指挥与协调机构,开发了医疗后送信息系 统等。但伤病员医疗后送由于运送对象不同, 又并非是单纯运输活动,具有一定 特殊性。 (一)建立了完善的分级伤病员后送体系 伤病员医疗后送主要任务是,根据需要将战区内的伤病员运送到战区内或 战区外的野战或固定医疗机构。及时的伤病员运送是战时卫勤保障中非常重要组 成部分,能够保障作战方案的顺利实施。美军伤病员医疗运送是一个综合系统, 在战术、战役和战略层次均可开展,维系了伤病员在各级救治阶梯之间的联系。 各军种编制内都编配建制伤病员运送力量,保证伤病员从受伤地点或发病地点, 通过战区内连续救治阶梯后送,到达满足伤病员救治需求的确定性医疗机构,但 任务的完成需要各军种伤病员运送资源和程序的同步与集成。伤病员医疗后送包 括无调度后送和调度后送,包括伤病员后送(CASEVAC)、医疗后送(MEDEVAC)、 空运医疗后送(AE)三种形式。多种不同后送形式共同构成了一个联系紧密、 配合完善的伤病员医疗后送体系,美军伤病员后送体系包括国防部指挥机构、各 级伤病员调度中心以及各军种后送力量。 1.美国运输司令部与北方司令部 美国运输司令部是国防部负责战区间和美国本土伤病员运送工作的唯一管 理部门,负责批准所有的伤病员运送请求,并负责与相关运输机构协调以满足后 送需求。美国北方司令部负责美国本土和世界范围的伤病员后送,包括军事行动、 自然灾害和反恐行动救援等,此外还对返回美国本土的伤病员进行再分配。 2.各级伤病员调度中心 美军为了更好的指挥和协调战时伤病员后送,建立了三级伤病员调度中心, 分别是全球伤病员调度中心、战区伤病员调度中心和联合伤病员调度中心。 (1)全球伤病员调度中心:美国运输司令部负责全球伤病员调度中心,负 144 周璞芬,王通信.美国军事后勤革命[M].北京:解放军出版社,2007 145 美陆军后勤参谋长,约翰•科伯恩.坚持军事后勤革命,建设 21 世纪陆军[J].外军后勤信息,1999 年第 1 期 100 责制定战区间伤病员后送和战区内伤病员后送调度计划。全球伤病员调度中心协 调各军种保障资源和后送平台,向各军种下属部队下达后送计划,执行后送任务。 (2)战区伤病员调度中心:由战区司令部负责(太平洋司令部和欧洲司令 部常设战区伤病员调度中心),负责批准和管理本战区内的伤病员运送。战区伤 病员调度中心与全球伤病员调度中心就战区间伤病员运送进行协调。 (3)联合伤病员调度中心:是一个可机动部署的伤病员调度中心,受联合 特遣部队司令指挥。通常情况下, 联合伤病员调度中心与联合特遣部队联合运送 控制中心搭配设立,并保持协作关系。一方面负责向执行运送任务的运输部门传 达伤病员运送请求,另一方面与战区伤病员调度中心和全球伤病员调度中心密切 协作,将伤病员运送至联合行动地区外。 伤病员调度中心处于联合作战层面,是联合作战指挥系统的一部分,负责管 理、审批和协调各自管辖范围内的伤病员后送。各军种卫勤机构一般设有伤病员 行政主管或医疗调度军官,负责与伤病员调度中心联系伤病员运送申请事宜,并 提交伤病员运送资料。伤病员调度中心负责批准伤病员运送请求, 确保可用病床 和医疗设施的可视化,调度伤病员到合适的医疗设施得到确定性或持续性医疗救 治,并决定采取何种运送方式。伤病员调度中心制定后送计划后, 将计划发给相 关军种下属部队执行伤病员运送任务。 3.各军种后送力量 各军种负责组织、训练和装备各自的部队, 以保证具备满足各自伤病员运送 需求。通过整合陆海空三军后送资源完成分类救治。各军种后送系统人员必须经 过良好训练,预先准备必需的人员、平台、装备和补给等后送资源, 确保伤病员 得到连续、及时和高质量的救治。此外各军种部队还必须在后送条令与作战方案 的执行、后送装备与运输工具的使用、各伤病员运送物资互通与协调等方面进行 密切协作,确保联合伤病员医疗后送的顺利进行。 (二)伤病员医疗后送行动与流程 1.伤病员医疗后送行动 在作战司令部司令官的负责范围内点对点地运送伤病员被称作战区内伤病 员运送,而在作战司令部司令官负责范围内与负责范围外之间的伤病员运送就被 称为战区间伤病员运送。[146] (1)战区内医疗后送行动 战区内医疗后送行动的特点是区域性的,由战区作战司令部司令官负责,通 常由任务部队、配合部队或其他部队来执行。根据伤情需要,伤病员在受伤或疾 病发生地点就进入伤病员运送系统,并被转移到战区内具有相应救治能力机构。 146 Headquarters, Department of the Army. FM 4-02.2.Medical Evacuation.8 May 2007 101 如果战区内住院收治能力不足,该伤病员将进入联合后送系统。战区内的伤病员 后送由各军种部队和战区伤病员调度中心协调完成,协调使用各军种建制部队和 战区内医疗后送运输工具。联合部队军医主任负责与各军种部队后送部门负责人 进行协调,制定战区内的伤病员运送政策。 (2)战区间医疗后送行动 战区间医疗后送行动实际上指全球性医疗后送行动。美国运输司令部为战区 间伤病员后送制定了相应的政策和程序,明确了运输工具。目前的战区间伤病员 后送主要是空运医疗后送,这是将伤病员撤离战区的最佳方式。在特殊环境下, 也可采用其它运输方式。通常伤病员由战区医院进入战区间系统,再被运送至战 区外可提供确定性治疗的医疗机构,最终被运送至美国本土。战区间伤病员后送 要求各军种部队、战区伤病员调度中心、全球伤病员调度中心, 以及运输部门之 间相互协调合作。 2.伤病员后送阶梯及联合救治能力 (1)从受伤或发病地点到前沿复苏救治机构间的运送行动 通常情况下,(区域作战司令部)下级司令部负责将伤病员从受伤或生病地 点运送至营救护所、再将伤病员从营救护所运送到前沿复苏救治机构(2 级救治 阶梯)。此阶段的伤病员后送可利用专用的、指派的或临时的地面及空中运输工 具,通常需要采用担架、人工、地面及空中运输(固定翼飞机或旋转翼飞机)共 同完成运送任务。陆军通常会采用专用的伤病员后送工具(如地面救护车或空中 救护飞机)。 (2)从前沿复苏救治机构到战区住院收治机构间的运送行动 通常情况下,从前沿复苏救治机构向战区住院机构或在前沿复苏救治机构内 伤病员运送区域内某军种部队负责。但同时也有部分后送需要进入联合伤病员运 送系统,如:海军陆战队没有建制战区住院机构,救治能力由海军负责,海军未 编配专门后送车辆,因此必须向联合伤病员运送系统提出请求,由其负责协调伤 病员的后送。 (3)从战区住院收治机构到确定性治疗机构间的运送行动 根据战区留治原则,如果伤病员不能立即返回作战部队,那么战区收治医疗 机构通常会请求将伤病员运送至下级医疗机构,进行确定性的救治。收治机构会 按照规定的程序,提交伤病员运送请求。通常伤病员运送请求被提交给相应的联 合伤病员调度中心,由其负责批准和管理运送请求,并与战区伤病员调度中心就 运送请求进行协调,上报至全球伤病员调度中心。战区伤病员运送协调中心将与 战区空中机动作战控制中心协作,确认可用的战区空运工具,上报至全球伤病员 运送协调中心,由其批准战区间伤病员运送请求。 (4)从紧急救治机构到确定性治疗设施或美国本土的运送行动 在某些联合作战中,战区内未编配具住院收治能力的医疗机构,这种情况不 多见。伤情稳定的伤病员在接受紧急救治后立即进入联合伤病员运送系统, 直接 后送到另一个战区确定性治疗机构。这种情况由下级部队司令部的医疗调度军官 向联合伤病员调度中心提交伤病员运送请求。 3.伤病员医疗后送流程 伤病员医疗运送流程是:①各部队救治机构的伤病员管理或医疗管理办公室 向相应的伤病员调度中心提交后送请求;②伤病员调度中心经过评估,确定申请 必要性、病情严重性、是否符合申请条件、运送优先顺序,以及采取何种方式运 送。为保证伤病员在运送途中的可视化,所有申请均通过运输指挥调度与指挥控 制后送系统提交;③伤病员调度中心应随时掌握辖区内各医疗机构的救治能力, 与下级部队进行协调,保证伤病员运送到具备病床和相应救治能力的救治机构; ④联合伤病员调度中心批准伤病员的运送申请,制定可行的伤病员医疗后送路线, 并保证运送途中的可视化;⑤各级作战部队伤病员行政主管或医疗调度军官负责 与伤病员调度中心确定伤病员运送申请事宜,输入伤病员信息,提交伤病员运送 资料,掌握伤病员的数量和病床类别,确定医疗后送工具和途中必须设备,并负 责协调设备和工具的使用。 (三)伤病员分类程序 伤病员医疗后送分类决定着伤病员在运送系统中后送的速度,并对运输工具 产生很大影响。受伤现场情况和伤病员健康状况决定伤病员运送的优先级。医务 人员或有经验的作战人员根据每名伤病员的状况向伤病员调度中心建议其后送 的优先级别。在各级救治过程伤员伤情会发生变化, 可能好转,也可能恶化。伤 病员后送请求一旦传递到伤病员调度中心,后送工具的准备就要立刻开始。伤员 后送的优先级别包括以下几类: 1. Ⅰ级—紧急伤病员 需要立即后送来挽救生命、保住肢体或视力, 防止因受伤或缺乏必须医疗条 件造成严重并发症的伤病员。这类伤员需要立即进行伤病员运送, 或采用其他适 当的运输方式来满足伤病员的需求。此类伤员标准后送时间是 60 分钟。在某些 情况下,为提高伤病员的生存率,需要越过某级救治阶梯,将伤病员直接运送到 具有较高救治能力的医疗机构。这类情况前提条件是,伤病员伤情必需足够稳定, 能够坚持到达下一级救治阶梯的飞行时间。 2. ⅠA 级—外科紧急伤病员 需要实施前沿复苏救治措施、挽救四肢的措施以及稳定措施, 以便在 1 小时 内实施进一步的医疗后送。 3. Ⅱ级—优先级伤病员 需要迅速后送的伤病员(4 小时内实施后送或 24 小时内实施空运医疗后送), 以预防伤病情恶化至紧急情况,或预防疼痛和残疾。此外不适宜在当地治疗的伤 病员也属于优先级伤病员。 4.Ⅲ级—常规伤病员 不需要立即实施医疗处理的伤病员,其伤病情不会严重恶化,应在 24 小时 之内实施医疗后送,或于 72 小时内实施空运医疗后送。 5.IV 级—择期后送伤病员 适宜但不急需实施医疗后送的伤病员(此类伤病员不实施空运医疗后送)。 (四)伤病员医疗后送计划的制定 1.战区留治原则的制定 战区留治原则规定伤病员在被进一步后送或归队前留在战区内接受治疗的 最大天数,在规定天数内不能归队的伤病员将被转移到更高级别的救治机构接受 进一步治疗。留治原则所规定的时间将影响需要后送的伤病员人数, 同时还将影 响战区医疗机构能力,留治原则规定的天数越短,前沿医疗机构的救治压力越小, 但同时意味着更为频繁的医疗后送。相反, 留治时间越长,会增加救治疗机构压 力,同时减少对医疗后送的需求。 在作战计划执行前,战区留治原则由战区作战司令部司令制定。在执行过程 中,战区作战司令部司令可根据实际需要调整战区留治原则。根据国防部政策和 参谋长联席会议主席指南,伤员在作战区域内的留治天数通常是 7 天,在作战区 域和补给区域内的留治时间总共为 15 天。但这并不代表伤病员在这段时间都必 须停留在战区内。通常, 以下情况的伤病员,如果不能在政策规定的天数内归队 将会后送:①当伤病员的医疗状况允许或当地形势趋于稳定;②当医疗部门认为 转运不会使伤病员病情恶化时(最低限度需保证伤病员能够呼吸、出血止住、休 克得到处理、骨折得到固定);③已经协调好接收伤病员的适当救治机构和适当 的伤病员的运送方式。 2.保障需求估算 作战计划制定者利用医学分析工具,结合医疗机构设计数据、危险暴露人群、 各军种规定伤亡率、战斗强度行动风险人群,生成需要医疗干预的联合伤病员信 息流。其中伤亡率包括战伤减员率、疾病感染率、非战斗损伤率、 战斗与作业应 激反应率、以及核化生放感染率。进一步分析后可估算出每天需要后送的人数、 病床数量、血液制品需求量、医护人员数量和其他卫生物资必需品的数量,评估 出整个战区的医疗保障能力及可持续保障能力。 3.联合伤病员运送系统 联合伤病员运送系统主要用于满足美国本土或国内的伤病员运送请求。运输 司令部是批准伤病员运送请求的职能部门,北方司令部保障司令部是民事支援行 动中医疗后送的主管部门。如果在美国本土执行国家应急计划时,各军种部队将 从现役和预备役部队调用伤病员运输工具。国防部下属部队应采取行动和措施, 促进国防部与民政机构在伤病员医疗后送中的相互援助和支持。 4.伤病员后送行动计划 各军种下级部队担负着该军种伤病员运送的所有职责,包括:行动指导、情 报、医疗指示、后勤和补给保障。从受伤到接受确定性治疗,伤病员的治疗和后 送需要多级别的沟通和协调,也会超越军种的限制。伤病员后送计划的制定必须 能支持任何形式的作战行动。为保证医疗救治, 联合部队司令官应综合协调利用 各种后送资源。因此, 各军种下级部队应根据战术形势、伤病员处置具体情况制 定恰当后送计划,确保后送各方顺利协调,提供及时、有效的伤病员运送。计划 的制定包括战区运送评估,运输方式确定,以及适当的医疗救治机构调度。 (五)美军联合作战伤病员医疗后送综合分析 综上所述,在战时卫勤保障转型历程中,美军伤病员医疗后送不断朝向后送 网络化、力量模块化、手段信息化和运行流程化方向发展。在这一过程中,美军 在增加医疗后送力量同时形成完善的分级伤病员立体后送体系,建立了以三级伤 病员调度中心为代表的医疗后送集中指挥与协调机构,开发了医疗后送信息系统 实现精确医疗后送,实现了后送可视化使得伤病员后送精准指挥与控制成为现实, 最重要的是美军在医疗后送发展早期就制定了伤病员医疗后送条令,详细规定了 伤病员医疗后送行动与流程、伤病员分类程序、计划制定细则, 这对伤病员后送 的顺利实施起到了重要作用。 所有这些措施的实施对于提升医疗后送水平,实现医疗后送顺畅运转发挥 了重要作用,缩短了伤病员运送时间,提升了伤病员救治效果。美军伤病员医疗 后送转型对于战场卫勤力量的构成产生深远影响,大幅度缩小战场卫勤规模,形 成了精干的战场卫勤力量,也就是美军所说的“规模适宜的战场后勤”。其原因 是医疗后送力量的增强加上精确医疗后送的实施使得伤病员可以随时将后送至 适当救治机构,因此美军没有必要在战场上保持多余的医疗资源和卫勤力量。 四、联合作战卫生物资保障 美军卫生物资保障,即第八类物资保障,包括所有药品、器材、卫生装备、 光学配件、器材维护、医用气体和血液制品等,还包括相应的技术服务活动。血 液属于第 8 类物资中的 B 类,其他卫生物资属于 A 类,血液保障与其他卫生物 资区别管理。美军卫生物资保障的理念是:建立战场供给中心,合理有效利用卫 生物资为卫勤保障提供支持,即在正确的时间提供恰当数量的卫生物资。 (一)卫生物资保障职能与原则 1.卫生物资保障职能 卫生物资保障全程管理卫勤保障和部队健康保护所需的第 8 类物资和服务。 在卫生系统内,卫生物资保障的职能由国防部按照标准业务流程和医疗信息系统 进行管理。为联合作战司令部提供的主要卫生物资保障职能包括: ①医疗供给链 的管理(卫生物资,第ⅧA 类物资),包括燃气;②医疗设备的供应与管理;③ 生物医学设备的维护与维修;④光学配镜与维修;⑤血液、血液制品的储存与配 给;⑥医疗设施的规划与管理;⑦医学合同保障。[98] 为了确保卫生物资保障满足临床需求,需要对卫生物资保障进行严密管理, 并加强卫勤人员和临床医生之间的密切协作。卫生物资保障是一条精简的、管理 严密的供给链,涵盖了从国内生产至海外战区部署的部队的全流程。对该供给链 进行有效的管理,可以使战时各军种的卫生物资保障单位密切协作,与国防后勤 局制定战略方案实现有机统一。 2.卫生物资保障的原则 美军卫生物资保障同样遵循联合作战卫勤保障六项原则:一致性、靠近性、 灵活性、机动性、连续性和可控性。[147] (1)一致性 卫生物资保障计划必须与于上级作战司令部计划一致,需求 明确、同战术运动一致; (2)靠近性 卫生物资应当在不妨碍作战情况下尽可能部署在作战地带附 近,血液应部署在早期处理的地区; (3)灵活性 卫生物资保障人员根据作战计划变化对卫生物资进行再分配 或实现交互平衡; (4)机动性 卫生物资保障机构必须具备伴随战术行动转移能力,做好调 换卫生物资供应机构的准备工作; (5)连续性 高质量连续救治依赖于卫生物资的持续供给,卫生物资保障 必须保证在战场内正确时间正确地点提供最正确卫生物资保障,为伤病员连续阶 梯性救治创造条件; (6)可控性 卫生物资保障过程要在指挥官监控下进行,要实现全资产可 视化,卫生物资的特殊性决定了其存储和分发需要由专业卫生物资系统完成。 147 Headquarters, Department of the Army. FM 4-02.1.Army Medical Logistics.8 December 2009 106 (二)卫生物资保障的组织结构 1.国防部层面 (1)负责卫生事务的助理国防部长 负责卫生事务的助理国防部长负责制定国防部关于军队卫勤供应的方针、计 划和标准。其中包括与国防后勤局、各军种卫生总监协作, 共同制定军队卫生系 统中医疗装备保障的执行标准。 (2)国防后勤局 根据国防部指令(DODD)5101.9《医疗装备执行代理》的规定, 国防后勤 局负责国防部的医疗装备执行情况。国防后勤局负责为各军种配备专门的卫生物 资保障部队,完成联合作战司令部总司令部署的医疗行动任务。国防后勤局与卫 生物资的供应商及其他合作伙伴签署合作协议,完成医疗行动保障物资准备工作。 在为联合作战司令部提供卫生物资保障时,由指定的领导机构负责实施卫生 物资战略计划并管理点对点的供给链。牵头机构分为两类:①职能性牵头机构, 如卫生物资推进委员会、国防卫生物资项目办公室, 负责制定职能需求,实现最 佳保障业务流程,促进物资标准化;②战区牵头机构:由参谋长联席会议主席指 定的机构根据供给链计划需求,进行进行医疗装备配给、需求方保障。 联合作战司令部司令与国防后勤局协作,制定医疗供给链的整体策略,该策 略是卫生物资保障计划的核心组成部分。包括卫生物资申请和物流的战区政策、 卫生物资(第Ⅷ类物资)配给点建立、专设综合医疗物资主管任务指派。 (3)国防后勤局下属机构 ① 国防后勤局支援部队:国防后勤局支援部队(DLA Troop Support)负责 管理和执行国内医疗装备申请和配给计划,获取供应商库存物资。申请与配给计 划形式多样,涉及医药主要供应商、网上订购合同生产商以及经销商,确保充足 物资满足战区需求。国防后勤局支援部队行使卫生物资的执行代理的职责,协同 三军单位、其他指挥部门和指定牵头机构,实现供给链行动的同步化。 ②国防配发中心:国防配发中心(DLA Distribution Centers)负责国防部国 内库存医疗装备的储存和配发。国防配发中心为保障三军单位卫生物资机构的卫 生装备模块化,以及配置补给包装的生产提供“配套采购”和组装作业。 ③国防后勤信息服务处:国防后勤信息服务处(Defense Logistics Information Service)负责提供国防部的卫生物资数据,用于更新卫生物资目录。 2.军种部层面 各军种部为战时卫勤保障提供完善的卫生物资保障和装备保障,军种卫生物 资机构负责管理各军种作战部队的保障规划,以及常驻部队的卫生物资计划。这 些机构包括美国陆军医疗物资局、海军医学后勤司令部、空军医疗支援局和海军 陆战队系统司令部。军种卫生物资保障机构专门针对军种特有职责和指挥链,执 行战区医疗行动物资支援职能。包括: 预测和规划军种医疗物资需求、管理医疗 装备的申请和使用周期、管理卫生装备模块(Medical Assemblage,如放射车、 手术车等)的生产和维护、采集管理与卫生装备模块和设备有关的卫生物资信息、 制定医疗装备保护计划、管理单元组合的预装与物资的维护等。 3.地区作战司令部层面 地区作战司令部负责编制内的和附属单位提供所需的卫生物资保障,包括医 疗装备。 (1)作战司令部军医主任:作战司令部军医主任向联合作战司令部司令提 供关于各项卫生物资保障事务的建议,并执行下列卫生物资保障职能:①确定详 细的卫生物资保障指南、任务, 以及联合卫生物资保障的作战概念;②提供战区 药品目录;③提供联合使用卫生物资保障资源的建议,包括设立或编配统一卫生 物资管理机构,并与国防后勤局协调,指定战区医疗物资牵头机构;④协调并解 决下属各单位之间的卫生物资保障矛盾和冲突;⑤领导与监督下属卫生物资保障 部队,包括战区医疗物资牵头机构、联合部署配给行动中心、联合机动控制小组、 卫生物资保障管理中心;⑥监督卫生物资保障的状况;⑦监督地区联合血液计划 办公室行动;⑧提供关于处置缴获的敌军卫生物资的建议。 (2)统一卫生物资管理机构(SIMLM):此机构联合作战司令部司令按照 需要,编配在卫勤单位指挥部或联合特遣部队指挥部,职责是向其他军种单位或 外国友军提供卫生物资保障。设立此机构目的是为了提高供给链效率,减少战区 卫生物资环节。 (3)战区医疗物资牵头机构(TLAMM):该机构是战区主要的卫生物资配 给点,面向需求方提供卫生物资和供给链管理。可由战区提供常规医疗装备的现 有机构担任,也可根据作战计划部署新成立,可以是军事机构,也可合同商运营。 该机构是整体卫勤保障系统的组成部分,由下属军种司令部负责。统一卫生物资 管理机构通常负责医疗行动中所需的核心卫生物资服务。包括医疗补给、医疗设 备维护、光学配镜、卫生装备模块的组装和保护, 疫苗和药物的研发、特殊设备 以及联合部队军医主任关注的其他物资的管理。 (4)联合卫生物资保障管理中心(MEDLOG):卫生物资保障管理中心是 陆军卫生物资保障机构,职责是提供战场卫生物资保障。在联合作战司令部指挥 下,卫生物资管理中心前线队伍可由其他三军单位的人员进行扩编,扩编之后, 称为联合卫生物资保障管理中心。职责是为战区所有生物资保障单位提供技术支 持,确保战区内卫生物资保障行动的同步和中转,确保供给链的管理不受各单位 界限的影响。范围包括光学配镜、设施重建、物资保护、卫生装备模块管理、医 用气体供应,以及当地机构提供的医疗物资和服务保障等各个方面。 (三)战时卫生物资保障的组织与实施 联合作战司令部指挥官根据医学规划需求,组建战时卫生物资保障部队, 确保战区卫生物资保障能力。战区卫生物资保障实施要协同战区内所有保障单位, 尽可能减少储备管理环节、减少浪费和提高供给链的效率。战区卫生物资保障通 常由战区最高卫生指挥官负责管理和控制,同时由作战司令部军医主任进行监督, 二人协作共同向联合作战司令部司令上报关于卫生物资保障物资重组的建议。卫 生物资保障与战区卫勤保障行动完全同步,负责保障各个救治阶梯顺利实施。 1.对急救人员和前沿复苏救治单位的区域保障 急救人员和前沿复苏救治机构是战区中最靠近前线的、高度分散的快速机动 卫勤保障单位(Fast-moving Medical Elements)。包括独立医疗队、分部和连级单 位,以及隶属于战区作战部队的卫生部队。这些单位所携带的物资和设备的数量 非常有限,在战时,其自给能力通常不会超过 72 小时。这些单位的卫生物资保 障职能是管理建制配备的医疗设备,并及时申请补给和维护保障。卫生物资保障 职能通常由单位内部非后勤人员负责,但前沿复苏救治机构还可由建制战术卫生 物资保障单位提供有限的医疗补给和保障。依赖于简单、实用、可靠程序和保障 系统,能够提供物资限时投递和及时、准确的战区内物资中转配给。 2.对战区医院的卫生物质保障 战区医院单位包括战区医院以及多功能卫勤保障系统中的模块化专科单位。 战区医院的医疗物资需求最为复杂,而且在为保障作战行动提供创伤救治的过程 中快速消耗物资。这是卫生物资保障中最复杂的需求和供给。 战区医院单位大多 数具备管理其自身的库存物资、生物医药设备的建制卫生物资保障能力, 并可以 为内部需求和外部需求(如下属医疗队)提供有限的区域保障。专科救治(如烧 伤、整形外科和神经外科) 通常需要标准之外的物资和设备,而这些物资在部署 之前并不能完全预计到或储备。因此,在作战许可情况下,战区医院最好位于或 接近登陆机场,便于伤病员后送和卫生物资再补给。在战区或战略水平上,直接 满足大多数具有资质的卫生物资保障机构的需求,通常战区医院卫生物资保障由 战区内卫生物资保障单位或三军卫生物资保障机构进行保障。 3.对机动作战部队的直接支援 机动作战部队的建制卫生物资保障单位依赖于战区的卫生物资保障机构供 给链能力。这些能力包括卫生物资管理中心和战区医疗物资牵头机构所提供的物 资管理,以及战时卫生物资保障单位所负责的战区卫生物资储存和配给。对机动 部队的卫生物资支援,由尽可能靠近前线的最高水平的卫生物资保障机构来完成, 这些机构能够直接配给,可以满足部队快速需求。目的是尽量减轻后勤负担和在 战区内的配给环节,尤其是减少机动性环节。战区卫生物资保障单位通常由联合 医疗队或承担战区卫生物资保障任务的、三军单位指挥部的高级医疗指挥官负责。 (四)血液保障体制 血液保障计划由负责卫生事务的助理国防部长制定,用于向全球的美国部队 提供血液制品。根据国防部指令 6000.12(DODD 6000.12)《卫勤保障》规定, 陆军参谋长通过陆军军医主任领导的武装力量血液计划办公室是国防部血液保 障执行机构。[148]海陆空三军合作,对血液和血液制品进行收集、检验、加工, 并运送至全球的军队医疗机构。规划和执行血液和血液制品的有效管理是一个连 续的动态过程,是一个从美国延伸至战场的协调且反应快速的系统。参与部门包 括武装力量血液计划办公室、作战司令部联合血液计划办公室、区域联合血液计 划办公室等。 1.血液保障组织机构 (1)国防部武装力量血液项目办公室 武装力量血液计划办公室设在国防部内,负责是协调各军种的血液制品供应, 满足国内和海外军事行动中的医疗需求。武装力量血液计划办公室与负责卫生事 务的助理国防部长合作,制定全军血液计划的政策与程序并落实。参联会主席对 联合行动中血液保障的规划和执行情况进行审查并提供指导。陆海空三军分别配 备独立血液管理机构,满足平时血液需求。 (2)作战司令部血液保障组织机构 ① 联合血液计划办公室:每一个联合作战司令部下属均设联合血液计划管 理办公室(Joint Blood Programme Office,JBPO),受作战司令部军医主任监督, 负责与武装力量血液项目办公室联络,负责战区内所有军事行动联合血液计划管 理。联合血液计划办公室的组织架构取决于整体指挥任务。如有必要, 可从各军 种单位调派人员增援,满足战时血液供应需求。 ② 区域联合血液计划办公室:作战司令部军医主任可设立一个或多个区域 联合血液计划办公室,负责战区内区域性的血液管理。根据作战计划或作战命令, 可在联合特遣部队成立时设立区域联合血液计划办公室。区域联合血液计划办公 室的职能与联合血液计划办公室相似,只是负责的区域更为有限。 2.战时血液配给 血液和血液制品(第ⅧB 类物资)是是活的组织,是一项特殊卫生物资。整 个血液保障包括血液采集、检验、处理和运输都必须由专业的人员进行处理。本 文只讨论血液的协调和配给,也就是血液配给系统。联合血液计划办公室或区域 148 冉继华,路西春,邢颜超等. 美军输血勤务规则文件解析[J]. 人民军医,2008,06:340-341. 110  本土支援基地 参谋长联 席会议 联军医院 联合献血 中心 前沿复苏 手术队 国防部武装力量血 液计划办公室 陆军献血 中心 前线医务 人员 血液制品库 战区医院 空军献血 中心 伤员中转 机构 海军献血 中心 武装力量全血 处理实验室 血液供应单位 海军医院 船 地方献血 中心 海 军 陆 战 队 后 勤 小 组 海军陆战队 作战部队 作战司令部联合血液计 划办公室 联合作战行动战区 联合特遣部队 区域联合血液 计划办公室 血液转运中 心 陆军血液计划办公室 空军血液计划办公室 海军血液计划办公室 图 5-2 联合作战血液配给系统组织 联合血液计划办公室负责其区域内的联合血液配给系统。[149]整个联合作战 战场内血液协调与配给如图 5-2 所示: (1)战区血液保障的影响因素 战区血液保障是一个不断变化的动态过程,受下列因素影响:①严格的储存 和处理要求;②库存管理的限制;③有效期的限制;④运输系统与路径。 (2)战区血液配给的工作内容 联合作战区域内血液保障单位包括血液保障分队、实验室、血库人员、运输 人员,工作内容包括:①接收来自保障基地的血液成分;②血液成分的运送、储 存和配给;③战区内预置冷冻血液成分的储存、加工和配给;④战区内应急采集 全血;⑤追踪和维护捐献者信息,以及患者输血信息。 (3)血液配给系统 血液配给系统(从保障基地到医疗设施)如图 5-2 所示,联合血液计划办公 室或区域联合血液计划办公室负责其区域内的联合血液配给系统。联合血液计划 办公室受作战司令部军医主任的指挥,如果成立了区域联合血液计划办公室,则 由其为联合特遣部队提供血液保障,辖区范围基于作战需要。作战司令部、下级 司令部和联合特遣部队作战计划应包括,通过医学分析工具预计的血液需求。 (4)军队医疗机构的职责 战区军队医疗机构血液保障职责包括:①保持军事行动中必需的、现成血液 制品,尽量减少血液过期所致的浪费。在紧急情况下, 实施采集全血;②向联合 血液计划办公室或区域联合血液计划办公室下属的保障性血液供应单元,提交血 液需求报告。 (5)血液供应单元的职责 在军事行动中,血液保障分队是一个模块化分队,可保障数个军队医疗机构。 联合血液计划办公室确定血液保障分队保障的军队医疗机构数量。血液保障分队 负责接收、储存、加工血液制品, 并将其配送至所保障的军队医疗机构,最大储 备量为 4080 单位红细胞(RBC)。此外, 还负责紧急状况下采集全血,并进行有 限检验。 (6)血液产品储存计划 联合作战司令部负责编制血液产品储存计划,用来提供冷冻血液制品,包括 冷冻红细胞、新鲜冻干血浆、冷冻血小板。具体包括:①战区提供预置血液制品, 在军事行动初期弥补血液制品的战略性短缺,直至液态红细胞单位运到;②具备 解冻和配给冷冻血液制品,去除红细胞中甘油的能力;③向血液保障分队发放血 液和血液制品;④履行血液保障分队职能,向军队医疗机构配给血液和血液制品; ⑤向所属区域联合血液计划办公室或联合血液计划办公室提交血液保障报告;⑥ 149 李丽娟,刁天喜. 美军联合作战血液保障体制与方式探讨[J]. 解放军医院管理杂志,2012,11:1098-1100. 112 确保仓库内合理冷冻血液产品存储量,在超出情况下将产品运回本土,确保血液 产品充分利用。 (7)远征血液转运中心 远征血液转运中心通常设在各个机场,由美国空军负责管理。负责接收来自 武装力量全血加工处理实验室或其他远征血液转运中心的血液制品,同时负责储 存、冷冻这些血液制品, 并根据需要配给至其他远征血液转运中心、血液保障分 队或军队医疗机构。还设有机动化血液转运中心,可被空运至指定的机场或着陆 区,实现最优血液配给。远征血液转运中心最大储备 7200 单位红细胞(RBC)。 五、战时牙科勤务 自 1911 年美军组建牙医大队开始,美军就非常重视牙科勤务和口腔医疗管 理。在越南战争中,美军统计分析得出,牙科急诊最多让超过 1/8 士兵撤离战场, 最长可使士兵 7 天不能战斗,部队战斗力因此受到影响。针对这一情况,美军制 定了牙科勤务新方法,例如增加牙科军医编制、制定牙科战斗效力计划等。越战 结束后,美军在部队各级救治阶梯均设立牙科治疗机构,并在战场区域内设立专 科牙科单位,形成了今天的战时牙科保障体系。此外, 牙科勤务是部队健康保护 的重要组成部分,各牙科治疗机构在牙科治疗同时也开展口腔保健活动。 (一)战场牙科保障类型与组织体系 美军在部队各级救治阶梯均设立牙科治疗机构,牙科保障分成战区级、医院 级和部队级三种类型,其中战区层面在陆军军医主任办公室设牙科军医主任,负 责制定战区牙科勤务规划;战区医疗部署保障司令部编 2 名牙科军医,包括 1 名牙科军医,1 名牙科预防军医。牙科军医兼任司令部牙科军医主任, 负责制定 并发布战区牙科政策、指挥控制战区牙科单位;牙科预防军医负责制定口腔健康 和预防牙科疾病的计划与命令。[150] 卫生旅编配牙科连,牙科连连长兼任卫生旅牙科军医主任,负责卫生旅支援 全部部队的牙科保障,以及指导和监督支援部队的牙科资源。卫生旅配属战斗支 援医院下设 1 名口腔和颌面外科医生、1 名综合牙科医生和 2 名牙科医助。负责 提供医院级牙科保障,目的是治疗口腔和颌面伤,降低伤死率和伤残率。[151] 按照作战需求,多功能卫生营可以编配牙科连,如果配属牙科连,牙科连连 长兼任多功能卫生营牙科军医主任,负责辖区部队牙科保障以及部署区域内牙科 资源的技术监督。 战区级牙科保障由牙科连提供的保障。牙科连编配 1 名义齿修复医生、1 名 牙周病医生、1 名牙髓病医生和 24 名普通牙医,能够组建多支模块化牙科队和 150 151 Headquarters, Department of the Army. FM 4-02.19.Dental Service Support Operations.31 July 2009 Headquarters, Department of the Army. FM 4-02.19. Dental Service Support in A Theater of Operations.3 January 2001 113 前线牙科队。每支模块化牙科队可单独展开成牙科治疗机构,或多支模块化牙科 队合并成 1 个牙科治疗机构。前线牙科队,每队配有 1 名牙医和 1 名牙科医助, 可根据需要,到前线任何地方展开进行牙科保障。 部队级牙科保障由部队建制牙科力量负责,在旅战斗队、装甲突击团和特种 部队大队建制卫生连通常设一名牙科军医以及一名牙科医助,负责所属部队牙科 保障。 (二)战场牙科救治分类 战场牙科治疗分为基本牙科治疗和紧急牙科治疗,美军在战场进行牙科治疗 时,制定了下列分类救治标准,用来确定牙科治疗紧急优先程度:①第 1类:无 需牙科治疗的人员;②第2类:不经治疗 12 小时内不会出现紧急情况人员,具 体包括中度牙石、不发展的龋齿、不发展的牙周疾病、需预防性畸形矫治等疾病; ③第3类:不经治疗 12 小时内可能出现紧急情况人员,包括大范围发展性龋齿、 牙周疾病、牙髓炎、根尖周炎、慢性口腔感染、重度牙石、需拔牙等疾病;④第 4类:急需修复矫治人员;⑤第5类:需要紧急牙科治疗的人员,包括牙外伤、 口腔黏膜外伤、牙槽骨折、口颌面外伤等急性损伤, 牙周或根尖脓肿、急性牙龈 炎、牙龈坏死、急性口腔黏膜炎等急性口腔感染。[152] (三)战时口腔保健 美军将口腔保健视为卫勤保障的一个重要功能类别,认为口腔保健勤务在联 合部队健康保护中具有重要作用,应当在卫勤保障计划的早期考虑口腔保健并规 划口腔保健的资源与能力,以治疗、恢复和维护部队口腔健康。 1.口腔保健计划 制定口腔保健计划的主要任务是通过驻地和伴随口腔保健,确保部队口腔健 康。从本质上看, 口腔保健属于预防性质,即通过预防实现健康保护。口腔保健 的次要任务是在发生大规模减员情况时,加强医疗救治力量。合理的计划与训练 对于完成这一任务十分重要。 在联合行动和多国行动中,口腔保健计划分为两种类型,一是在行动区域内 提供伴随口腔保健,另一是在支援基地提供口腔保健。在制定口腔保健计划过程 中,应评估军事行动的规模和持续时间,并决定所需的口腔保健类型。 2.口腔保健类型 (1)伴随口腔保健:① 急救:急救包括缓解牙科疼痛;感染诊治;控制可能 威胁生命的口腔疾病(出血、蜂窝织炎、呼吸困难); 口腔创伤治疗;颌(上下 颌)及面部紧急情况。急救是要求最严格的保健类型, 执行任务的各军种官兵均 152王军,李广文, 吕波涛等.美军牙科大队情况简介(下)[J]. 人民军医,2012,08:712-713. 114 应享有这类保健。常见的急救治疗有: 气道处理、出血控制、颌面损伤稳定(骨 折固定、软组织损伤/撕裂伤修复)、简单拔牙、颌面部感染处理(使用抗生素、 切开、引流)、临时性牙髓治疗(牙髓切开)、疼痛治疗、临时性修补等。② 重 要的非急救措施:重要的非急救措施是指阻止向紧急情况发展的必要措施,防止 缺勤、维护战斗力。对于患有第 3 类口腔疾患的人员,在战术情况允许的情况下, 应给予此类治疗措施。常见措施包括: 初步修补、拔牙、确定性牙髓治疗(牙髓 切开、根管封闭)、牙周疾病治疗、简单的假体修复等。重要的非急救措施也用 于维护战备部队的口腔健康。大多数口腔疾病是慢性和易复发性的, 如果不能及 时提供此类重要的伴随口腔保健,部队官兵的口腔健康从部署之日开始就会不断 恶化。当战术情况和条件允许的情况下, 联合特遣部队的口腔保健单位应向患有 第 2 类口腔疾患的人员提供此类保健。 (2)综合保健:综合保健是指恢复和维持最佳口腔健康、功能和美观的口腔 治疗。这类保健作为卫勤保障计划的组成部分, 通常针对较长时间的战区伤病员 接收和部队训练,也是战区住院救治能力的一部分。提供这类口腔保健的机构的 服务范围与战区住院医疗机构相同。 六 联合作战心理卫生保障 美军明确指出心理危机与控制是部队健康保护全维防护的重要组成内容。经 历长时间和多次战争考验,美军已建成完整的战时心理卫生保障体系,对部队官 兵的心理健康进行全面保护。2011 年 11 月,国防部发布第 6490.5 号国防部指示 《军事行动中的心理健康维护》,取代了 2003 年《战斗应激控制计划》,成为了 美军战时心理卫生保障工作的纲领性文件,进一步明确了美军战时心理卫生保障 的国防部政策、领导职责和具体实施细则。[153] (一)战时心理卫生保障组织体系 美军战时心理卫生保障工作人员包括精神病医生、临床心理学家、行为科学 专业士官和随军牧师等。战场心理卫生保障共分三个级别:军级或战场级,由战 斗应激控制卫生连负责;作战地带级,由战斗应激控制医疗分队负责;旅战斗队 级,由旅战斗队建制内卫生连精神健康班负责,后者是部队官兵心理卫生保障的 中坚力量。 [154] 1.军级或战场级 军级或战场级心理卫生保障由战斗应激控制卫生连负责,战斗应激控制卫生 连通常配属在卫生旅内,负责战争期间军或军以上单位战斗与作业应激干预和治 153 Department of Defense Instruction Number 6490.05. Maintenance of Psychological Health in Military Operations. 22 november 2011 154 Headquarters, Department of the Army. FM 4-02.51. Combat and Operational Stress Control. July 2006 115 疗工作。每个军或战场通常配备一个战斗应激控制卫生连。战斗应激控制卫生连 可根据需要直接保障旅战斗队或作战支援旅。战斗应激控制卫生连由连部和多个 预防排组成。每个预防排可为营级作战部队提供心理咨询、治疗和重建保障; 每 个预防排能够承担 50 名士兵康复任务;并能够为前方紧急行动提供战斗与作业 应激控制服务。 2.作战地带级 作战地带级心理卫生保障由战斗应激控制分队负责,通常配属给卫生旅或多 功能卫生营。战斗应激控制分队可编组成多支工作小队,工作小队也可能参与多 功能卫生营、旅卫生连、战斗支援医院工作。 3.旅级战斗队 旅战斗队卫生连设精神健康班,下设行为科学军官一名、专业下士心理健康 军医一名。主要职责包括: 协助指挥官通过实施旅战斗与作业应激控制;向指挥 官提供预防与干预部队心理问题专业建议;协助旅卫生部门制定预防、诊断、治 疗和管理战斗应激相关损伤方案。 (二)战时心理卫生工作实施 战区医疗机构设置相应的心理治疗科室,提供心理咨询和治疗服务。美军战 时心理卫生保障主要包括战斗与作业应激控制、心理健康筛查和评估、创伤性脑 损伤诊治、战争精神病防治、 创伤后应激障碍防治、自杀预防和战场精神卫生问 题评估等。 1.战斗与作业应激控制 战斗与作业应激控制包括预防、识别和管理部队负面战斗应激反应的计划和 行动。这些措施可以优化军人作业效能、保存战斗力、防止或减少战场和作业环 境应激对军人生理、心理、精神、智力健康以及社会适应能力产生的负面影响。 其目的是使军人能尽快恢复健康重返岗位,是美军战是战时心理卫生工作的关键。 战斗与作业应激控制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①提高应激反应的适应性;②预 防不良应激反应;③为军人提供战斗与作业应激控制帮助;④为行为障碍军人提 供帮助。 战斗与作业应激控制的具体实施方式包括:①根据联合作战和军种特别行动 需求,制定各军种战斗与作业应激控制计划;②计划实施可以通过培训和演习实 现,训练内容强调领导能力、沟通、部队士气与凝聚力、行动风险管理、健康风 险评估、个人社会心理应激源、应激预防、创伤处置和心理急救等;③持续评估 驻地与参战人员面临的生理和心理应激源;④战斗与作业应激控制小组尽可能提 前部署;⑤战斗与作业应激控制人员应充分利用部队或部署地区可获得的精神卫 生临床资源,协调并实施心理急救计划;⑥在驻地和战场,根据实际情况,选用 成熟的、针对性强的方法, 预防和治疗战斗与作业应激反应和其他精神疾病;⑦ 发生创伤事件后,通过各军种战斗与作业应激控制体系,评估和处置行为健康问 题。 战斗与作业应激反应病例按程度分为需现场帮助、需休息、需观察和需后送 四种。其中需观察病例通常送往二级医疗救治机构或战斗与作业应激控制士兵康 复中心治疗。需后送的病例则后送至三级医疗救治机构或更高级别的救治机构。 2.心理健康筛查和评估 所有军人在部署前 12 个月接受部署前神经认知基线评估,用于收集所有军 人的神经认知基线数据,评估脑震荡后的认知改变。行动部署中,创伤性脑损伤 军人的自动神经心理评估测试结果将与部署前基线数据进行比较,以确定其认知 功能改变情况。行动部署后,所有撤离军人立即接受部署后健康评估,在 90 天 后撤离军人必须接受部署后健康再评估,再次对神经心理进行测试。此外,美军 还采用生物学方法、心理量表和流行病学方法, 对可能发生战场创伤后应激障碍 的易感人群进行筛查和评估,避免被部署到战场上。 3.宣传教育与训练 (1)战斗意志训练 美陆军卫生部在发布《战斗意志训练》作战指令中,提出在部署前、部署中 和部署后开展战斗意志训练,并成立战斗意志训练系统办公室,用于负责陆军战 斗意志培训任务。目前, 陆军与海军陆战队都将战斗意志训练作为部署前官兵必 须参加的战前培训。 战斗意志训练的内容包括掌握可能发生创伤性脑损伤的战场事件、有效预防 相关战场事件发生的方法、战场事件发生后应采取的自我认知疗法, 以及心理弹 性、战斗相关应激或焦虑等精神疾病应对的技能训练等。 目的是鼓励官兵树立自 信心;对发生创伤性脑损伤事件进行危险性评估,提高应对能力;鼓励官兵积极 面对灾难与挑战,克服挫折,保持心理健康。 (2)实施“真正勇士行动 ” 真正勇士运动(Real Warriors Campaign)由国防部心理健康和创伤性脑损伤 中心于 2009 年发起,鼓励军人、退伍军人及其家属寻求心理帮助,应对“隐性 战伤”的宣传教育行动。该行动为了扩大宣传力度, 汇集了各种媒体支持,包括 印刷材料、媒体宣传教育、交互性网站、手机网站和社会媒体。真正勇士运动通 过提供各种资源和服务,帮助参与部署的现役军人和预备役军人认识、鉴别和管 理“隐性战伤”。 4.心理疾病防治 (1)创伤性脑损伤防治 阿富汗和伊拉克战场上轻度创伤性脑损伤(即脑震荡)和中重度创伤性脑损 伤的患者不断增加。据美国防部统计,截至 2012 年 8 月,美军现役军人中创伤 性脑损伤患者已达到 25.3 万人,其中,76.8%为轻度创伤性脑损伤,16%与军人 部署相关。美军认为, 创伤性脑损伤已经成为伊拉克和阿富汗战争的“标志性损 伤”。 美军采取各项措施开展军人创伤性脑损伤的预防、鉴定、治疗和康复工作。 伊拉克和阿富汗战场的美军军医、护士和战地卫生员使用“简化创伤性脑损伤筛 查 ”“军人急性震荡评估 ”“参战军人轻度脑损伤评估法 ” 评估伤员脑损伤。 2011 年 2 月,美军在阿富汗已建成轻度创伤性脑损伤保健高级工作网络。在阿 富汗东部和南部成立 6 个二级轻度创伤性脑损伤护理康复中心。 (2)创伤后应激障碍防治 近年来,战场创伤后应激障碍(Combat-Related PTSD)已成为驻伊拉克和 阿富汗战场的美军士兵常见的一种心理健康问题。针对复杂军事环境对士兵心理 提出的挑战,美军提出采取以下策略来应对战场创伤后应激障碍的发生。 ①军事环境管理和评估:主要是采用心理学方法和流行病学方法,对部署到 战场上的士兵个人面临的多种复杂环境因素进行管理和评估。这些因素包括士兵 所在部队的情况(指挥人员的领导能力和部队的凝聚力)、参与的作战持续时间 等。此外, 士兵个人所经历的一些战场事件(路边炸弹爆炸、平民伤亡、共同执 行任务的战友死亡等)也可能导致其患有战场创伤后应激障碍。 ②早期鉴别和诊断:有些士兵在部署期间未表现出明显的战场创伤后应激障 碍症状,而是在回到美国本土或退役后才得到确诊,这为该疾病的早期诊断和治 疗带来困难。有研究表明, 如果士兵个人在部署前没有脱水、营养不良、睡眠剥 夺等相关指征,而在部署过程中出现了上述症状,则提示该士兵很可能患有战场 创伤后应激障碍。此外心理学和内分泌学指标的异常也值得关注。 ③临床干预和治疗:在军事部署过程中,对战场创伤后应激障碍的临床干预 分为两类:一是无论士兵个人是否出现战场创伤后应激障碍的症状,均采取一定 的干预措施,包括作战应激控制等群体健康测量方法,以及重要事件应激报告或 管理等创伤聚焦方法;二是仅对出现相关症状的士兵个人进行临床干预,包括迁 延照射、认知过程治疗、眼动脱敏与再处理等慢性创伤性脑损伤的早期治疗方法, 以及皮质醇治疗和创伤记忆舒缓治疗等旨在满足急性创伤幸存者的医疗救治需 求的新型干预方法。 (3)战争精神病防治 美军主要依靠应激控制小组、精神病工作站进行战争精神病防治。美军强调 战争精神病三级预防。战争精神病预防涉及基本战斗训练、相关专业高级训练、 相关教育和培训多个方面,除此以外,增强部队凝聚力和团队精神对于避免战争 精神病也十分重要。 5.自杀预防 美军对于战争压力导致自杀十分重视,制订预防自杀计划。针对战场部署部 队开展自杀预防培训,提出以下建议:①由专人监督管理自杀预防计划的实施; ②时刻保持警惕,确保给予有自杀危险的军人帮助;③进行危机干预技巧培训; ④使用标准化自杀事件报告系统监督有严重自杀危险军人;⑤营造良好部队氛围, 鼓励应激不良军人寻求帮助。 七、联合作战卫生防疫 预防医学是对传染性疾病、地方性流行病、环境与职业暴露健康威胁的预测、 预防和控制。这些威胁包括非战斗损伤、环境和职业暴露, 大规模杀伤性武器和 其他对军人健康与战备有影响的其他威胁。传染性疾病包括由节肢动物为媒介所 引起的传染病、以及通过食物、垃圾和水传播的疾病,预防医学包括传播、教育、 环境卫生;医学监督;昆虫和媒介控制;疾病风险评估;环境和职业监测及健康 监督;医学对策;涉及废物处置、食品安全检查和饮用水监测的健康威胁控制等。 预防医学包括各种部队健康保护措施,以应对传染病,地方流行病,职业、 环境、工业和军事行动健康风险对军人健康的影响。 预防医学人员和组织早期进入联合作战区域有利于保护美军免受伤病侵袭。 同时它有助于对部队健康威胁和战场需求做出全面的评估。 (一)卫生防疫组织指挥体系 联合作战司令部下属陆军军种司令部负责制定和发布卫生防疫政策,管理战 区内预防医学资源,根据医学威胁提出战场卫生分队和战场昆虫分队部署建议。 战区配属医疗部署保障司令部负责协调军以上的预防医学资源,制定战区卫 生防疫计划,监测和分析疾病和非战斗损伤,及时向上级报告。医疗部署保障司 令部卫生防疫机构隶属于临床部门,包括 1 名预防军医 、1 名核医学军医、1 名昆虫学军医、1 名环境学军医和 1 名预防医学士官。 卫生旅的卫生防疫机构包括 1 名预防医学军医、1 名环境学军医、1 名兽医 士官和 1 名预防医学士官。 旅战斗队卫生连设预防医学班,包括 1 名环境科学官和 1 名专业预防医学士 官。 战时卫生防疫的主要力量依靠部署在卫生旅或多功能卫生营内的预防医学 分队和战场昆虫分队。 (二)卫生防疫工作实施 自 2000 年美陆军司令部发布《预防医学》(FM4-02.17)条令,将卫生防疫 工作由以卫生分队和昆虫分队统一保障模式逐步转变为分级保障模式以来。 [155] 至今为止,美陆军再未修改《预防医学》条令。 美军战场卫生防疫分级保障并非 基于战场医疗救治阶梯划分,而是基于预防能力划分,共设置了 5 级不同阶梯。 1. Ⅰ级预防阶梯 Ⅰ级阶梯卫生防疫主要由官兵个人和提供,是必要的疾病预防措施,保护单 兵不受医学威胁影响,保持部队健康。作战部队建制卫生分队属于卫生防疫 Ⅰ级 阶梯,任务是向指挥官提供降低疾病和非战斗损伤的建议,保护部队健康,采取 有效的卫生控制措施,确保战场卫生设施和机构顺利运行。 2. Ⅱ级预防阶梯 Ⅱ级阶梯卫生防疫由预防医学技师和预防医学军官联合提供,这是战场上首 次由专业预防医学医务人员提供卫生防疫支援。旅级Ⅱ级卫生防疫支援由旅战斗 队卫生连内的预防医学分队提供,设 1 名环境科学官,1 名专业预防医学士官。 提供基本的战场卫生、部队战场卫生分队训练、战场疾病筛查、饮水卫生评估、 病虫害管理和监测、有限的医学监测。军、师级Ⅱ级卫生防疫支援由配属在卫生 旅或多功能卫生营内预防医学分队负责,最多有 3 支预防医学分队。 3.Ⅲ级预防阶梯 Ⅲ级卫生防疫支援由小型机动预防医学分队提供,提供战场范围内的预防医 学技术咨询与专业的预防医学支援,包括医学监测、健康危害评估、媒介监测、 环境工程、医学威胁等, 战场水、节肢动物和啮齿类动物的样本确认分析。Ⅲ级 卫生防疫资源可根据需要加强Ⅱ级阶梯。 4.Ⅳ级预防阶梯 Ⅳ级卫生防疫支援由地区医学实验室提供,在战场开展实验室分析确诊并负 责将样本送往本土实验室做进一步的分析。医学实验室由三个科室组成: 流行病 科、职业和环境卫生科、核生化科。流行病科负责分析、调查潜在威胁的流行病 并提出咨询建议;职业和环境卫生科负责监控和评估职业和环境卫生风险并提出 医学威胁评估和咨询;核生化科负责分析、调查核生化威胁剂样本, 开展战场核 生化威胁剂样本确认,并提出咨询建议。 5.Ⅴ级预防阶梯 Ⅴ级卫生防疫支援由本土预防医学机构提供,包括陆军卫生部下属机构和陆 Headquarters, Department of the Army. FM 4-02.17.Preventive Medicine Services. 28 August 2000 120 155 军医学中心,提供部署前和部署后预防医学技术支持。陆军公共卫生司令部是战 场医学监测数据储存和分析中心,同时与下属机构共同作为技术中心提供确定性 实验室分析。 (三)美军卫生防疫保障特点 1.人人参与保障 美军对单兵和部队在预防疾病和非战斗损伤方面提出严格要求,每名单兵和 部队都必须应用卫生防疫措施监测疾病,减少疾病和非战斗损伤带来的损失。 2.分级保障模式 美军战场采取基于预防能力的卫生防疫分级保障模式,以便及时有效进行卫 生防疫工作。各级卫生防疫部门负责本级卫生防疫措施的实施, 在必要时刻,由 上级部门提供增援,来消除或减少疾病和非战斗损伤。 3.专业分队提供增援保障 美军通常在战区范围内配置专业卫生防疫分队,包括战场卫生分队和战场昆 虫分队。在军事行动时,这些专业分队将为作战部队提供增援,消除或减少疾病。 分队使用原则是早期到达、抢先行动、灵活机动和优先保障作战部队。 八、联合作战兽医勤务 兽医卫勤保障是部队健康保护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军事医学规划制定的重 要组成部分。美军兽医勤务从 1980 年开始实行单一军种负责制,即陆海空三军 平时和战时的兽医勤务保障统一由美陆军提供。 美国兽医队是兽医保障的主要力量,提供食品卫生、安全和防护措施。基于 任务组建而成的美国兽医部队可为军用动物的健康保健、兽医预防医学、食品安 全保证计划实施提供服务保障。联合作战与多国部队行动中都需要兽医勤务提供 潜在食源性疾病、污染源威胁以及人畜共患病威胁的评估、同时满足军犬的卫生 保健服务需求。 在军事部署行动中,兽医勤务与预防医学可以降低美国和多国部队疾病与非 战斗损伤导致的减员率。动物性食品检测是确保食品安全卫生、食品质量以及健 康的必要手段,兽医勤务机构负责动物性食品来源和储存设施的卫生监督,食品 监督,以确保食物供应的安全和健康。新鲜食物, 封装水,冰块和饮料的采购由 军事部署区域内经过兽医卫生审核的食品企业提供。在联合作战区, 兽医参谋和 联合部队军医主任通过联合部队司令官提供安全食品来源目录。[156] 军用动物的健康保障需要综合性的兽医保健和外科治疗措施。美军兽医勤务 156 30 Headquarters, Department of the Army. FM 4-02.18. Veterinary Service Tactics, Techniques, And Procedures. December 2004 121 人员通过为所有联合部队提供完整的兽医保健和外科治疗,确保军用动物的战斗 力。此外兽医勤务机构还必须监测和评估动物源性、自然疫源性传染病对人和动 物的威胁保持部队健康强健。 (一)兽医保障组织指挥体系 美军兽医部队是 7 支专业部队最小的一支,约有 700 名兽医军官和准尉军官, 1800 名兽医军士。兽医部队同样实行行政指挥双重体制,国防部系统由国防部 兽医勤务管理局(DOD Veterinary Service Activity, DODVSA)指挥,指挥系统由 陆军公共卫生司令部下属兽医司令部指挥,如图 5-3 所示。除欧洲卫生司令部外, 美军陆军卫生部下属所有地区卫生部均对应设有战区兽医司令部。战区兽医司令 部横向归属战区卫生司令部管理,纵向归属陆军兽医司令部指挥。战时,战区将 根据形势发展、任务需求、部队实力、动物实力、作战性质、作战规模和所在位 置等因素建立各种兽医医疗机构。  公共卫生司令部 兽医司令部 ↓ 陆军卫生部  兽医队 国防部兽医勤 务管理局 战区兽医司令部 ↓ 地区兽医司令部 ↓ 兽医勤务分队 图 5-3 美军战时兽医保障组织体系 1.陆军兽医司令部 陆军兽医司令部是陆军公共卫生司令部下级司令部,位于德克萨斯州山姆 休斯顿堡。下设 4 个战区兽医司令部和 19 个地区兽医司令部。各战区兽医司令 部司令兼任战区医疗司令部高级兽医参谋,欧洲战区未设战区兽医司令部,其兽 医保障由驻德国第 30 卫生旅负责。战区兽医司令部下编配地区兽医司令部,每 个地区兽医司令部下设若干支兽医勤务分队,兽医勤务分队共分四种,分队通常 下设分排、检验班、诊疗班及单兵岗位等。 战区兽医司令部与地区兽医司令部职能机构基本类似,具体如图 5-4 所示: 动物医学与兽医作业部 食品分析与诊断实验室 动 物 医 学 处 作业机构管理处 预算处 人事和预备役事务处 军事机构保障处 食品资源批准处 化 学 组 微生物学组 微量诊断组 食品安全与质量保证组 兽医司令部 食品安全与公共卫生部 食品安全与质量保证处 图 5-4 兽医司令部组织结构图 2.兽医勤务分队 兽医勤务分队是兽医勤务保障组织实施的主要依靠力量,通常依据作战任务、 部队实力、动物情况、作战性质、战区规模和位置等因素而决定的兽医队的配置。 兽医勤务分队共分为四种类型:409 型兽医勤务医疗队、417 型兽医医疗队、418 型兽医医疗队以及 419 型兽医医疗队,其中 409 型兽医勤务医疗队任务是对所属 兽医医疗队进行指挥、控制、管理和技术指导,其他几种兽医队均可配属于 409 型兽医勤务医疗队。 (二)兽医勤务的组织实施 区域兽医保障是在联合作战区域内兽医保障的主要方式,支援的范围取决于 兽医资源、时间和受支援的类别和数量。战时兽医勤务主要包括对给养的支援和 对动物保健的勤务支援。 1.对给养的勤务支援 对给养的兽医支援取决于受支援单位的任务和规模。兽医勤务分队和兽医勤 务小队负责对接收、贮存、分配给养品的战区陆军地区司令部的通用支援单位进 行支援。通常兽医分队在卸载港口附近设立固定兽医设施进行支援, 此外兽医分 队还对给养排、支援连、补给连以及支援营提供食品安全和质量保证。作战部队 的食品安全问题由部署在作战区域内兽医分队负责。 2.对动物保健的勤务支援 由于军用动物在部队内的广泛分布,通常兽医机构位于主要补给线上,以便 于伤病军用动物的后送。兽医勤务分队可与卫生连一起配置,提供相关 X 线和牙 医外科保障,增强动物保健的支援能力。作战地带内配备兽医分队负责监督环境 和动物传染病,并对军用动物提供有限的兽医医疗。卫生旅或战区部署保障医疗 司令部配备兽医分队可对军用动物进行综合的兽医医疗,包括军犬的长期住院治 疗,还必须开展兽医预防医学工作,控制动物传染病。 第六部分 美军战时卫勤保障转型综合分析 美军战时卫勤保障转型是一项系统、复杂、长期而艰巨的工程, 从 1997 开 始,至今已经持续 10 多年,直至今天美军卫生系统改革仍在继续。在已经过去 的时间里,美军为保障转型的顺利进行,成立了专门的转型领导机构,颁布了数 十份各类转型文件,也对转型投入了巨额经费,这些为美军战时卫勤保障转型顺 利实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同时美军战时卫勤保障转型也取得丰硕成果。本部分 将在前面研究的基础上,对美军战时卫勤保障转型的实质、途径和发展趋势进行 综合分析,以期能够掌握美军战时卫勤保障转型的经验和规律。 一、美军战时卫勤保障转型的实质 (一)保障理念的改革 美军战时卫勤保障理念的改革表现为“部队健康全面保护”构想内容,虽然 “部队健康全面保护”构想已经出台 17 年,后续又提出如“部队全面强健”“行 为健康促进”等理念。但从根本上讲, 美军战时卫勤保障转型的全部内容都是围 绕着“部队健康全面保护”展开的。 美军传统的战时卫勤保障模式以战伤救治为核心,以美国本土和分散在全世 界的基地为基础,以医院为中心,以陆、海、空、海军陆战队为保障对象,这是 转型前美军最为成功的卫勤保障模式。海湾战争结束后,“海湾战争综合征”的 出现让退伍军人健康问题引起广泛关注。通过对“海湾战争综合征”深入研究, 让国防部从根本上改变了对军人健康的认识,提出了“部队健康全面保护”构想。 “部队健康全面保护”拓宽并强化了卫勤保障与军人间的关系,开始将军人 视为最重要的武器系统,提出要为军人提供全生命周期的健康保障,具体内容包 括:“强调健身、准备和防护措施;加强对军事行动中威胁的监测和监督;提高 武装部队成员和指挥官对健康威胁的关注;通过不间断的卫勤保障,保障军人及 其家庭成员的健康。”[157]“部队健康全面保护”改变了以战伤救治为主、忽视强 健促进和伤病预防的状况,要实现“强健促进、伤病预防、战救勤务”的三足鼎 立状态。 经过十年的酝酿,2007 年,美国国防部正式发布“部队健康全面保护”指 令, 自此“部队健康全面保护”进入正式实施阶段。2012 年,“部队健康全面保 护”包含内容和实施细则首次写入美军联合出版物 JP4-02《卫勤保障》,标志着 “部队健康全面保护”成为美军联合作战的重要指导原则。 “强健促进”是“部队健康全面保护”的前提,强调军人的健康是军事战斗 胜利的基本保证。“强健促进”包括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职业健康,要达到这 些健康要求,需要全体军人享有适应性身体训练、健康计划、家庭保障服务、定 157 DODD 6200.04. Force Health Protection (FHP) .10 September 2004 125 期健康评估、应激管理和医疗管理系统,这些都是保证达成健康要求的基础。 “预防伤病”集中两种类型威胁,一种是环境与职业对健康危害,另一种是 敌人直接引起危害。要预防疾病和非战斗伤,“部队健康全面保护”提出建立对 军队及疾病、非战斗损伤进行持续监测的指导维护系统。 “战救勤务”强调采用新技术提高医疗机构快速反应能力,突出即刻救治和 稳定伤病的不间断治疗,战区住院治疗采取模块化保障。最后要改善通信和后送 管理系统,组合所有医疗模块,由紧急救治后送系统形成连续医疗救治,确保伤 病员全程得到完善的救治。 “部队健康全面保护”促进了医疗卫生系统基础建设,包括研发、信息系统、 后勤保障和教育训练各个方面。信息系统要适应战场卫生力量规模小、装备轻便、 供应灵活要求。后勤保障要应对降低费用、加快补充、反应加快要求。全体医务 工作者要适应持续发展要求,接受全谱医学训练。 “部队健康全面保护”是有着特殊意义的转变,也是军事卫勤力量重新定位 的催化剂。为了满足“部队健康全面保护”需求,全部战时医疗资源必须重新配 置,用来保障健康促进、健康威胁评估、有效措施实施以及战争期间伤病员得到 必要的救治,并且能够快速后送到确定性医疗机构。要按照需求建立规模小、可 快速展开,更加有效和先进的新型卫勤保障力量。 总之,“部队健康全面保护”提出了“军人全生命周期健康保障”构想,它 对军队健康提出的各种要求,正是美军战时卫勤保障转型的发展方向。美军战时 卫勤保障转型的全过程,其实就是不断改变自己满足“部队健康全面保护”内容 要求的过程。 (二)保障模式的改革 美军战时卫勤保障转型保障模式的改革实际上是从机械化保障模式到信息 化保障模式的改革。美军将计算机技术、信息和网络技术、数据库和数据仓库技 术应用在卫勤保障的各方面,促使美军卫勤保障能力发生革命性飞跃,形成了美 军战时卫勤保障新模式。 1.信息技术在卫勤保障中应用 在卫勤组织指挥方面,美军于 1993 就研发并在战区医疗机构装备了战区卫 勤管理信息系统。该系统可辅助战区医疗机构救治、后送和监控伤病员,满足作 战行动期间对医疗信息的需求。2003 年,伊拉克战争中的各级救治阶梯医疗机 构装备了伤员救护医疗信息系统和战区综合医疗信息系统。这两个系统能够实现 卫勤指挥人员后方实时医学监测和指挥控制前线救治力量。此外卫勤指挥人员还 可访问全球作战支持系统和全球指挥和控制系统信息,实时了解和监测战场态势。 医疗分析工具的应用,能够分析计算战区的医疗需求。所有卫勤组织指挥信息系 统的应用,使得卫勤指挥人员对医疗资源的掌控能力、对部队卫勤保障情况和预 测保障需求、制定卫勤保障计划的能力大大加强。[158] 卫生物资管理方面,国防血液供应标准系统、国防卫生后勤标准保障系统、 国防牙科标准系统、陆军战区卫勤管理信息系统、伤员救护医疗信息系统、战区 综合医疗信息系统以及联合医疗资产库等系统的投入使用。使得能够通过网络技 术,对医疗物资和装备实现可视化管理。 [159]战区以内的血液制品管理信息、卫 材补给信息和卫生装备保养信息,都可以按照药材物资“聚焦保障”的模式,进 行及时处理,实现了战区内卫生物资的可视化采购、运输、存储和配送, 切实满 足了战场卫勤保障需求。 医疗后送方面,美军研发并装备了伤病员后送指挥与控制系统,可对伤病员 医疗后送进行全程追踪和监测,并可根据作战需求和伤病员身体状况进行医疗后 送资源调度。 2.新型战时卫勤保障模式生成 信息技术的使用使得美军战时卫勤保障能力有了革命性飞跃,但与此相比, 战时卫勤体制编制的调整相对滞后,包括伤病员救治、医疗后送和卫生物资配给 在内的卫勤体制仍然采用“集中管理,分散执行”模式进行,致使本来应该在一 个机构的不同保障过程分散成若干部分,增加了保障层次,延长了保障时间。改 善落后的战时卫勤保障体制要求与先进卫勤信息技术应用共同作用,产生了新型 战时卫勤保障模式。 首先,战时卫勤保障模式的变革需要信息技术支撑,将来,各类卫勤保障装 备将以不同信息平台为中心,形成一个完整的网络。所有战场信息、医疗保障信 将进行随时收集,通过信息网络实时传递到相关部门,实现实时指挥控制。 其次,战时卫勤保障方式的变革离不开体制编制的全面调整。卫勤保障转型 是是一个系统的工程,在发展装备技术等“硬件”的同时,卫勤编制、体制、卫 勤结构这些“软件”也会伴随人们对信息化战争认识的逐步深化而发生适应性变 化。理论上讲, 卫勤保障编制、体制、结构、法规、保障方式是不可能由信息技 术进行改造的。卫勤保障信息化保障模式强调的是在信息技术装备支撑下,卫勤 保障所有方面都能够适应信息化战争的要求。 二、美军战时卫勤保障转型的途径 (一)成立强有力转型领导机构 1.转型领导机构 在美军转型的过程中,由于涉及军种结构、体制编制调整以及各方利益的调 158 李长芹.美军战时卫生勤务信息化保障情报分析[D].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医学科学院硕士学位论文,2009. 159 张诚, 陈活良,鱼敏等. 美军战场卫勤信息系统建设的特点及启示[J]. 华南国防医学杂志,2012,3:271-273. 127 整,美军先后成立多层次的转型领导机构,对整个转型工作进行统筹领导。用于 破解阻力和障碍,保证转型顺利完成。这些机构主要有: 美国联合部队司令部(U.S.Joint Forces Command):“强化联合作战、利用情 报优势、概念开发与实验、发展转型能力”,是美军军事转型的四大支柱,其中 “强化联合作战”被美军视为转型的第一大支柱。1999 年 10 月,美军将大西洋 司令部改组为联合部队司令部,由战区司令部改为职能司令部,原大西洋司令部 其防御责任区别划归欧洲司令部。联合部队司令部成为了专门协调军种部队和机 构转型的职能司令部,负责联合作战概念开发、试验和联合部队训练。联合部队 司令部一直积极倡导“打破军种界限,实现一体化联合作战”。2010 年,完成“转 型实验室”历史使命的联合部队司令部被裁撤,它的裁撤标志着美军联合作战能 力大幅度提升,联合作战进入新阶段。[160] 国防部作战转型小组(DoD Special Group of Warfighting Transformation):国 防部转型小组成立于 1999 年上半年,负责政策研究和咨询,隶属于美国国防科 学委员会。该小组的成立是用于总结转型活动中的机构职责、程序和结果, 明确 转型面临的机遇和挑战,此外该小组还对全军及国防部的转型活动进行审查。 国防部军队转型办公室(Office of the Forces Transformation):成立于 2001 年 12 月,隶属于国防部长办公厅,主要职责是向国防部长提出转型政策建议, 制定国防部转型计划与、转型战略, 协调各军种转型活动,评估审定各军种转型 路线图。转型办公室曾于 2005 年组织陆海空保障机构相关负责人、运输司令部 负责人一起,举行“转型论坛”,以期对转型进行思想交流,统一各方认识。 各军种转型机构:各军种成立的转型机构也很多,通常也会以“转型”命名。 陆军转型机构有“转型办公室”,主要负责向军种部长提供转型政策咨询,并根 据国防部转型战略文件制定本军种转型路线图,对本军种的转型进行谋划和监督。 在某些具体项目开展时,陆军也会成立相关的工作领导机构,例如在“目标部队” 筹划初期,陆军成立“目标部队专门小组”,斯特瑞克旅组建时也成立了“斯特 瑞克旅协调组”等机构。军队卫生系统改革前期,国防部专门成立了包括各军种、 联合参谋部和国防部长办公室在内的特别工作组,重点是对军队卫生系统的结构 进行整体评估。 2.创新军队领导 与此同时,在美军转型的过程中,涌现出一大批具有创新意识的军队领导, 这些军队领导对转型工作的开展起决定作用。这批领导之中,突出的有: 1997-2001 年美国国防部长威廉•科恩,科恩在整个转型历程中最突出的成就 是主持制定了美军首部转型纲领性文件—1997 年版的《四年防务审查报告》,在 报告中明确提出美国部队要为未来转型,此外对美军转型有重大影响的《2010 160 刘克俭,孟凡俊.新世纪美国军事转型计划[M].北京:军事科学出版社,2003 128 联合构想》也是在科恩任期内制定的。 前参联会副主席威廉•欧文斯,欧文斯是转型历史上极其重要的任务,被称 作是军事革命的棋手,提出了“系统集成”、“军事革命是将注意力从作战平台引 开”等一系列重要军事思想。 前陆军参谋长埃里克•新关,在埃里克•新关任陆军参谋长期间,提出了“目 标部队”概念,“目标部队”具有的更强反应能力、可部署性、灵敏性、多能性、 杀伤力、生存能力和持续作战能力七个特点,以及“轻型化、多能化、模块化” 道路,成为美陆军体制编制改革的方向。 国防部转型办公室主任亚瑟 ·塞布罗斯基,亚瑟 ·塞布罗斯基被称作是美军 最新作战理论“网络中心战”之父,他出任转型办公室主任,在促进转型中发挥 了重要作用。 前国防部长拉姆斯菲尔德,拉姆斯菲尔德是美军转型的倡导者,正是在他的 推动下,美军开始了全方位的转型。 正是在美军专门转型机构的领导下,在一大批具有转型意识领导人推动下, 美军各方面转型才拥有源源不断的动力,能够在复杂环境下如火如荼进行,最终 取得丰硕的成果。 (二)转型文件为转型提供方向指引 在美军转型的各个过程当中,美军制定了一系列转型文件,转型文件的制定 对于对美军全面转型具有重要指导意义。在转型开始之前, 美军通常发布一系列 构想类文件,然后创造出许多新概念,根据新概念制定相应的转型路线图,当构 想和概念在美军军事理论中作用显现的时候,又促进了美军条令的更新和发展。 因此,美军各类转型文件不仅能够在总体上指引美军转型的大方向,而且根据转 型进程的发展层层分解、逐级细化,提出对各级部队提供具体指导的指令性条令。 美军颁布的这一系列转型文件,既包含对未来战争和未来军队的预测,也包 括对现实防务政策的认识,更包括对转型工作的具体规定。这些文件既相互独立 自成体系,同时又相互联系相互影响,文件之间构成了一个逐级深入、层层分解 的系统,共同形成完整的美军转型理论体系。 1.构想体系 这类文件主要包括《2010 联合构想》《2020 联合构想》、各军种构想如《陆 军构想》《空军构想》等,此外还包括联合构想子构想,如《聚焦后勤》、《部队 健康保护》等。这些构想主要是对未来安全环境、作战环境、作战任务、作战样 式、作战能力需求做出的远景规划, 其中《部队健康保护》成为美军战时卫勤保 障转型的纲领性文件。 2.防务政策类文件 防务政策类文件主要以《四年防务审查报告》为主,其中包括了《1997 年 四年防务审查报告》《2001 年四年防务审查报告》《2006 年四年防务审查报告》、 《2010 年四年防务审查报告》等。除此之外,同类文件还包括每年发布的《国 防部长年度报告》等。 这类文件主要特点是对美国面临的威胁进行判定,制定相对应的防务政策, 并且提出美军针对各类威胁作出的规划,制定美军所必须具备的各种能力。这类 文件政策性较强,可操作性相对较差,本质上说仍旧是对美军整体转型的方向性 文件。 3.转型政策类文件 转型政策类文件包括《国防部转型指南》《联合作战概念》《联合转型路线图》、 《军事转型战略途径》《联合聚焦后勤战略计划》以及《国防部后勤转型战略》 等。这类文件通常由国防部、参联会、联合作战司令部、国防部军队转型办公室 颁布,仍属于政策性文件,但已经将中心聚焦在转型上,对转型概念、转型途径 和方法作出明确而具体的规定。 4.转型路线图文件 转型路线图文件是各军种在上级文件指导下,对本军种转型进行的详细规划。 在各军种转型路线图文件中,不仅对各军种自身的相关概念进行详细论述,并且 还明确了转型的具体计划和目标完成的时间节点。转型路线图文件包括两种 :一 种是五年期转型路线图,包括《陆军 2003—2007 财年转型路线图》、《海军 2003 —2007 财年转型路线图》等; 另外一种是年度《转型路线图》,以陆军为例,陆 军分别于 2002 年、2003 年、2004 年颁布三部年度转型路线图文件。 5.后勤转型专门文件 美军并未出台有关卫勤转型的专门文件,卫勤转型的相关内容均包含于后勤 转型专门文件中,这类文件主要包括国防后勤局发布的 2006 财年《后勤转型路 线图》。《后勤转型路线图》是在上级转型文件基础上制定的, 是对整个后勤转型 理念和能力的具体阐述,提出了后勤转型实施时间表,是整个后勤转型工作的指 导性文件。 6.作战条令体系 作战条令通常由各军种条令中心制定,是美军作战与训练的法规和指导性文 件,是美军作战理论体系的核心部分,也是美军转型理论的最终落实处。美军作 战条令的形成通常经过总结经验—否定旧观念—酝酿新概念—出台官方构想— 理论试验和检验—出台条令程序,是一种开放、滚动、有序的发展模式。[161] 美军大约 3 年左右对各种条令进行修改,美军在每次条令修订中,均融入最 新的转型成果。参联会联合出版物 JP4-02 系列是美军战时卫勤保障最高指导原 则,至今已出版 5 部。分别是 1995 版、1996 版、1997 版、2001 版、2006 版和 2012 版。其中 1995 版是第一步联合作战卫勤保障条令,2001 版首次提出了联合 作战卫勤保障原则,2006 版首次提出联合作战卫勤保障能力,2012 版第一次将 部队健康保护写入联合作战卫勤保障条令。 此外,各军种自身的作战条令同样体现了美军卫勤保障转型成果。以陆军为 例,陆军野战条令是陆军实施各类行动的战术和程序,总数为 50 部。与卫勤有 关的是 FM4—02 系列,数量是 14 部。在 2013 版最新的 FM4-02 条令 Army Health System 中,就对转型后美陆军卫勤最新体制编制进行详细阐述。 (三)全面转型与逐步推进相结合 美军战时卫勤转型是由机械化卫勤保障向信息化卫勤转型转变的过程,整 个转型自上而下推动,是一项全面、持久的工程。整个转型除了利用信息技术来 提高卫勤保障能力,同时也要求整个卫勤结构、卫勤体制编制进行相对应的转变。 美军战时卫勤转型同其新军事革命一样,整个策略和思路是:第一步提出概 念和发展技术,第二步试验与检验,第三步进行试点后推开。整个过程循序渐进, 分不同阶段有步骤地实施。《美国国防部转型战略指南》对转型策略是这样规定 的:“在转型早期,应选取少量部队作为转型试点,这样,既可以保持转型的灵 活性,又可保障目前对必备能力的投入,从而灵活处理这两者间的关系。随后, 可以在作战环境中,让试点部队方便地利用新理论和能力,并在其他部队予以推 广”。[162] 转型试点与推开,以美陆军体制编制调整为例,美军的旅级战斗队调整试点 开始于 2002 年。最先进入试点的是第 4 步兵师保障营、第 25 步兵师保障营和 第 2 步兵师保障营。试点目的是保障营人员编制与装备配备进行测试, 并通过混 合编配,对《2002 年度陆军转型路线图》提出“传统部队、过渡部队、目标部 队”转型路线进行检验。在后来的联合演习和伊拉克战争中, 通过对试点部队实 战运用,旅级战斗队优越的机动性和灵活性得到充分证明后,陆军旅级战斗队体 制编制才在美军推广开来。 美军的这种全面转型与逐步推进相结合进行变革的方法,一方面体现了美军 大胆创新、锐意进取的转型决心, 另一方面也体现了美军小心谨慎的态度。美军 采取全面转型与逐步推进相结合方法,能够很好的解决美军转型需求与现实作战 的矛盾,切实的协调了现实作战需要的稳定性与转型要求变革之间的矛盾,保证 161 韦取名.构想—概念—条令[J]. 外国空军军事学术, 2012 年第 6 期 162 聂送来,李效东.世界军事发展年度报告[M].北京:军事科学出版社:2004 年 8 月版 131 了转型以平稳的状态逐步向前推进。 (四)理论创新与试验评估相促进 理论是实践的总结,同时又是实践的先导和指南,先进的理论可以为军事后 勤的发展指出正确的方向。[163]通常美军理论创新和理论试验评估运转流程是这 样:第一步由国防部、各军种提出各种新概念, 并对概念进行研究开发;第二步 由国防部、参联会以及各军种实验室、训练基地利用计算机模拟、仿真、实兵演 习等方式对新概念进行验证和评估。最后, 通过联合演习和实兵演练方式在战场 上对需要开展实战验证的新理念进行实战评估。如果评估证明此种新理念具有转 型价值,将会迅速写入转型路线图。采用这种机制能够有效保证转型理论的正确 性和迅速投入实战转化应用。 在转型过程中,美军相继提出一系列新的后勤与卫勤新概念,例如“聚焦后 勤”“持续保障”“精确后勤”“速度后勤”“联合全资产可见性”“部队健康全面 保护”“部队全面强健”“模块化后勤部队”等。在对概念进行研究开发时,更多 时候是研发与概念相对应的技术,例如战场可视化和信息处理技术、信息分配技 术、无线电频率识别技术、激光识别、各种传感器等。 美军在转型项目中的实验包括在部队演习中进行的实验与各种模拟实验室 内通过模拟仿真进行的实验。这类试验有 3 种:第一种是国防部主持的“先进概 念技术演示”,主要是为了将新概念与信息技术结合,对拟研制设备与系统进行 战场效能评估,促进装备的研制和条令的制定;第二种是参联会主持的“联合概 念开发与试验”,目的是提高联合作战能力;第三种是各军种主持的“军种开发 与试验”,目的是为本军种提供转型的关键技术和分析支援。美军作战实验室共 有 22 个,其中参联会 2 个、陆军 10 个、海军 3 个、陆战队 1 个、空军 6 个。与 后勤保障有关的陆军作战实验室包括:机动支援实验室、战斗勤务支援实验室、 纳蒂克后勤实验室。[164] 试验评估是连接理论创新与实践的桥梁,美国国防部在《转型指南》中将试 验列为支撑转型的 4 大支柱之一,要求各军种“针对正在出现的挑战和机遇,通 过兵棋推演、模拟和野战演练, 试验新战法、新的作战理论、转型能力及类似常 备联合部队的新组织体制。”[165]通过这种理论创新与试验评估相促进方式,美军 理论创新与转型成果转化的速度大幅加快。 (五)技术引领转型发展 美军转型的根本动力来自于高新技术的进步,因此美军转型的成功最终也 要依靠技术的突破。美军《2020 联合构想》指出:“技术创新是联合部队变革的 163 李文学.美军后勤转型研究[D].中国人民解放军后勤指挥学院:2006: 101 164 高健,钱尧山.美军联合转型路线图[M].沈阳:辽宁大学出版社,2011 165 总装备部科技信息研究中心.美军转型指南[R].中国国防科技信息中心 132 关键部分。整个工业时代, 美国依靠技术创新能力夺取了军事行动的胜利,今后 仍需这样做。然而, 扩大创新的重点,使其超越技术而且认识到体制编制和理论 创新的重要意义,是十分重要的。”[166]从这段话看出,美军一直将技术的发展作 为引领整个军事转型的排头兵,力图通过技术创新带动体制编制和军事理论的创 新。为此美军坚定的将技术、尤其是与转型有关的关键技术突破作为转型主攻方 向。美军的主要做法有: 1.适应转型需要,制订卫勤信息技术发展规划 在卫勤信息技术的发展方面,美军采取同时制订长期技术发展规划和短期项 目计划。20 世纪末,为适应军事转型的需要,美军制定了有关后勤技术的长远 发展规划《国防部后勤战略计划》,内容涉及了信息科学技术、微电子技术、传 感技术、识别技术、人工智能技术等。此外, 美军还制定包括《战区医疗信息计 划》、《国防后勤标准支援计划》在内项目计划。 2.逐年提高研发经费,形成有效研发模式 在研发经费投入方面,美军用于技术研发特别是信息技术方面的研究资金逐 年上升。例如,自 2007 财年开始,在远程医疗研发方面,每年会投入大约 160 亿美元,在各类卫勤信息系统研发方面,每年也有固定资金投入,如战区医疗信 息系统每年投入 5000 万美元等。在研发模式方面,通过多年的研究发展和检验, 美军已经形成具有自身特色的有效研发模式:“评估—计划—研制—验证—装备” 模式,也就是在调研评估后,经过顶层设计和制定计划,开始研制开发,并通过 试验验证最后装备部队。 3.重点技术实现军地力量联合开发 在重要的技术研发项目中,美军采取军地联合、合作攻关开发模式。重点加 强了与地方高校和在相关军事技术研发中起关键作用的科研机构的合作。这种模 式节约了时间和金钱成本,加快了重点技术研发。美国防部、各军种部均设立了 专职技术研究实验机构,例如国防部高级研究计划局和各军种部战斗实验室等。 在具体项目上,均由这些机构与地方机构进行协调开发,如美军“数字化医院平 台”就是由国防部与诺斯罗普格拉曼公司以及考耐卖医学中心联合开发。 4.卫勤信息系统采取模块化组合 美军于上世纪 90 年代提出“系统集成战略”,目的是通过同类信息系统的合 并,实现信息的综合利用。“系统集成战略 ”发布后,美军对多年来研究的信息 软件系统进行资源整合,改进各组合模块系统功能,实现各类模块系统的互联互 通。逐步建立起以全球作战指挥系统、联合全球资产可视系统、全球运输网络为 166 吴乐山,孙建中.现代军事医学战略研究[M].北京:军事医学科学出版社,2004 年 8 月版 133 基础,集合医疗监测系统、战区医疗管理信息系统、联合医疗资产系统等保障系 统的综合卫勤保障信息系统。[167]将原来各军种、各部门中“烟囱”“孤岛”式信 息系统进行联接,实现了卫勤保障信息一体化。 三. 美军战时卫勤保障转型趋势 (一)卫勤功能由伤病救治拓展到健康保护 综合美军战时卫勤保障转型全过程,完全是按照“部队健康保护 ”理念对 卫勤保障体制与模式进行转变。战时卫勤保障功能的重心从战伤救治转变为同时 注重伤病救治、伤病预防和强健促进。 转型过程中战伤救治向提高救治效能与减少卫生人员物资同时发展,救治负 担的增加与保障机动作战部队的需求使得美军通过加强支援保障来提高救治效 能。 伤病预防要求预防防护不断前移。在伤病预防中,传染病防控仍占主导地位, 除此之外预防的重心向平战时训练伤、过度战斗应激的预防倾斜。通过这些措施 增强作业效能,降低疾病发病率,提高部队战斗力。 健康促进主要是加强军人作业能力训练与保护,在预防武器装备环境因素对 健康危害基础上,提高军人使用武器装备的效率,促进战斗力提升。 (二)卫勤保障范围向全方位保护、全寿命健康拓展 “部队健康保护 ”提出要求既关注军人的生理健康,更关注精神和心理问题 以及军人身心功能康复。[168] 战时卫勤保障要持续地为战斗力服务,还需要以军人全寿命健康保障为主线, 实施全生命周期健康保障,其主要内容包括:“健身和防护措施;实施不间断保 障,确保军人及其家庭身心健康。”要求兼顾急性损伤与失能、远后效应防治, 同时注重战伤救治与功能康复,实施无缝化连续医疗救护,保证军人在伤病恢复 全过程中享受优良医疗服务,在服役前、中、后均得到健康全面保障。 (三)卫勤指挥体制向作战指挥型转变 卫勤指挥体制的核心是保证战时卫勤与作战行动的一致性,美军卫勤指挥体 制的主要特点是:①在国防部设置高层卫勤指挥领导机构;②实行混合隶属关系, 战时军以上卫勤机构隶属于总部和各联合作战司令部,军以下卫勤机构隶属于联 合特遣部队;③通过建立和实施完善的法规制度来保证各军种的公平性,实现卫 生联勤保障的指挥领导;④战时卫勤保障体制和平时卫勤建设与保障体制相互独 立;⑤垂直领导关系灵活多样,业务指导与行政领导关系并存;⑥卫勤指挥领导 体制与国防体制、军队作战指挥体制、后勤(联勤)体制交叉运作,体制灵活性 167 李长芹.美军战时卫生勤务信息化保障情报分析[D].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医学科学院硕士学位论文,2009. 168 吴乐山,雷二庆. 论军事医学的战略转型[J]. 军事医学,2011,01:1-5. 134 比较高。 此次指挥体制转型是在各级别新设立专职卫勤指挥机构,战区一级设立医疗 部署保障司令部,军师级设立卫生旅与多功能卫生营。根据作战需求, 在不同级 别军事指挥机构下设立卫勤指挥领导机构。 (四)卫勤保障体制由建制主导型向支援主导型转变 美军建制部队由师级部队向旅级部队转变,同时改组了师以下战术卫勤组织, 将之前设置在师前方支援营的卫生连编配到旅战斗队,改组后旅战斗队下设卫生 连,战斗营下编配卫生排。旅战斗队内卫生连、卫生排等建制卫勤力量向小型化、 模块化发展,其灵活性和机动性大幅提高,作战营下卫生排采取“蛙跳”式保障 方式,能够圆满完成作战行动中紧急救治和早期治疗任务。此外,在前线配置卫 勤力量比例上升,专科救治力量前伸,前线救治能力明显增强。 除旅级战斗队内配备建制卫勤力量外,负责战区区域保障的其他卫勤力量属 于机动卫勤力量。美军已建成了 10 多类快速反应医学增援组织,类型齐全、功 能多样,随时准备在战时为作战部队提供增援,这些快速反应小组能在接到通知 后 12 小时内集合,24 小时内整装出发。伊拉克战争中, 美军组建多支可快速部 署的医疗救治分队,在战场范围内快速机动,及时为伤员实施手术,紧急处理后 用救护直升机送到后方医院进行确定性治疗。美军国民警卫队卫勤力量和地方动 员卫生力量是战时卫勤力量支援的主要来源。例如,美陆军共编 14 个卫生旅, 其中现役仅 4 个,10 个编配在国民警卫队内。美军预备役力量支援和国防动员 支援建设已进入法制化的轨道,军民结合卫勤保障能力越来越强。 (五)卫勤保障方式向网络支援保障转变 美军战时卫勤保障转型主要是按区域配置卫勤资源,统一使用卫勤保障力量, 对区域内三军部队实施网络式支援保障,提高卫勤资源使用率。美军网络型支援 保障主要包括以下四个体系: 互联互通的信息网络体系:美军已建立起互联互通的卫勤信息网络体系,将 医疗后送、防疫防护和药材保障无缝链接, 实现信息共享与利用,实现了战场伤 员流、物资流调控信息化,提高战时卫勤组织指挥与保障的反应速度和协同能力。 高效立体医疗后送体系:美军为了协调战时伤病员后送,建立三级伤病员调 度中心。各级伤病员调度中心处于联合作战层面,是联合作战指挥系统的一部分, 负责管理、审批和协调各自管辖范围内的伤病员后送, 根据战场环境,合理选择 后送工具和路线,调度伤病员到合适医疗机构接受确定性医疗救治,后送过程中 实现后送过程中动态控制,确保后送可视化,完整构建起战术、战役、战略紧密 衔接的立体医疗后送通道和网络体系。 精确、可视药材保障体系: 美军药材保障体系遵从统一组织、区域就近供应 基本原则,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精确统筹药材供应保障工作。在战区内设立战区 医疗物资牵头单位,作为战区主要医疗物资配给点,战区卫勤保障单位通常通过 任务划分区域,在区域基础上实施卫生物资支援。全部物资的消耗储备、申请计 划、运输供应、维修维护过程可视,做到灵活调度、精确供应。 快速、应急部队健康保护体系:美军健康保护体系包括减员预防、防疫防护、 战斗应激控制、口腔预防保健和兽医勤务。这些功能体系越来越向着超前保障、 预置保障和应急保障方向发展。 做好预先准备、及时发现问题、提前预防和准 备,把握部队健康保护的主动权,加强医学处置的及时性、科学性和应急反应速 度。 第七部分 美军战时卫勤保障转型借鉴研究 一、我军战时卫勤保障问题分析 我军现行战时卫勤保障体制是在对红军时期、抗日战争时期、解放战争时期 以及建国后数次局部战争的卫勤保障经验教训总结的基础形成的。1950 年我国 卫生部长贺诚在第一届全国卫生工作会议上系统总结了建军以来全军卫生工作 基本经验。此后总后卫生部相继组织对抗美援朝战争、中印边境自卫反击作战以 及中越边境自卫反击战卫勤保障经验进行全面系统总结,逐步完善了我军战时卫 勤保障体制。从“七五规划 ”后,我军开始广泛研究现代战争特别是高技术条件 下局部战争卫勤保障相关问题,逐渐形成了既体现我军卫勤保障特点,又吸取外 军战时卫勤保障经验保障体制。对我军发展建设过程中官兵健康保障和战斗力提 高,发挥了重要的作用。[169] 从历史沿革上讲,我军卫勤保障体制基本是以保障陆军陆地作战为主要目的 建立的,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战争形态和作战样式改变、我军现代化建设 发展,我军现行战时卫勤保障体制已经不能满足信息化条件下战争需求,部分丧 失原有的科学性和合理性。主要问题包括以下: (一)卫勤组织指挥体制不适应信息化战争要求 1.卫勤组织指挥机构设置不合理 合理的卫勤指挥机构构成是决定指挥效能的关键。我军领导指挥体制属于军 政、军令合一型,卫勤组织指挥机构对应同级后勤管理机构逐级设置。这一机构 设置导致卫勤组织指挥机构军令功能相对弱化,无法有效组织指挥战时卫勤保障。 2.卫勤组织指挥关系不顺畅 我军卫勤指挥机关对各级卫勤保障力量仅有业务指导建议权,作战部队卫勤 指挥与后勤指挥机构内卫勤指挥之间关系是组织支援与被支援关系,需要上级机 关相互协调。 3.卫勤组织指挥职能不明确 我军卫勤组织指挥机构并未指定相应的条令条例对工作内容、工作程序和职 能划分进行明确,造成在实际工作中各级卫勤指挥职责和权限不明。 (二)卫勤保障体制与信息化战争要求不相符 1.医疗后送体制缺乏灵活性 我军医疗后送体制要求严格按照战时分级救治规定的各级救治机构编成和 169 王欣宇.军队卫勤保障体制转型研究[D].中国人民解放军后勤指挥学院博士学位论文:2008 137 救治范围进行卫勤组织和保障,这种体制规范要求严格,比较模式化。 2.卫勤保障层次多且复杂 我军卫勤组织指挥机构逐级设置,卫勤指挥层次和保障层次设置多且复杂, 与现代战争卫勤保障实施整体、精确、高效、时效的要求不相适应。 3. 未形成联合卫勤保障 我军缺乏联合指挥平台,医疗、防疫、药材保障机构相对分离,无法联合协 作,不能形成联合卫勤保障。 (三)卫勤保障信息化程度有待加强 信息化是现代战争根本性特征之一,主要解决战时卫勤保障的手段问题。通 过信息化能够将各种作战单元、作战要素综合集成为一个整体,充分发挥一体化 联合作战效能,在作战双方体系与体系对抗中占据优势。长期以来, 我军机械化 建设进程较慢,陆军主导、建制配属的卫勤力量机动能力明显不足。不仅缺乏战 略运输救护能力的运输车、大型运输机和医院船,连救护车一个团只编配一辆。 直至汶川地震时,我军伤病员医疗后送很大比例还是靠人抬担架后送。伤员后送 时间过长,是建国后几次大战役中我军伤死率和伤残率居高不下的主要原因。机 械化程度不够,使得为卫勤信息化提供的机械化平台缺乏。在战时卫勤信息系统 建设方面,我军也尚未建成全军范围内卫勤组织指挥信息网、未能构建战时卫勤 数据网络平台,现有卫生装备信息化改造仍未完成,不能形成信息化卫生装备体 系。 (四)卫勤力量组成严重不均衡 美军卫勤力量组成有如下特点:一是部队卫勤力量占比高,部队卫勤力量占 总卫勤力量的一半左右(2.9 万/6 万),模块化旅战斗队内卫勤力量占比高达 7% 左右;二是战备充分,部队卫勤力量与固定医疗机构和基地卫生人员之间相互流 动性大,轮训机制健全,保证了部队卫勤力量保持较高的专业水平。 我军现行的战时卫勤保障体制是根据 60 多年以前的卫勤需求建立起来的, 部队卫勤力量采取分级设置、按建制配备、以医疗为中心任务。多年来, 我军卫 勤保障力量总体规模压缩,保障体系结构出现很多不平衡、不协调、不适应的问 题,具体表现在卫勤力量建设方面有这些问题: 我军在卫勤保障力量结构上,已经形成比较合理的基地卫勤力量、机动卫勤 力量和建制卫勤力量结构布局。然而同美军相比,我军由于卫勤保障力量分散, 部队基层缺编导致基地力量强、建制部队力量弱; 专业力量强、全科力量弱。 同 时,我军建制卫勤力量中军官数量与美军等同,但卫生士兵与士官数量相差较远, 造成我军卫勤军官担负了大量基础性工作。此外在海空军建制力量体系中缺乏兵 团或军一级基地医疗支援保障力量,缺乏区域专业防疫力量,缺乏伤病员空运后 送专用力量,缺乏心理救援力量体系,同时缺乏军人健康评价和指导队伍。 二、美军战时卫勤保障转型对我军的启示 无论是现在还是将来,美军都将是我军履行使命的潜在敌人和竞争对手,时 至今日,美军战时卫勤保障转型已进行多年取得丰硕成果。为应对这种局面, 我 军也在从“机械化、半机械化卫勤”向“信息化卫勤”转变。研究美军战时卫勤 保障转型实践与经验,对我军有着极其重要的参考价值,可帮助我们了解美军战 时卫勤转型现状和发展趋势,借鉴其成功经验和失败教训,为我军战时卫勤建设 提供参考。 (一)正确认识美军战时卫勤保障转型 在伊拉克战争中,美军凭借机动、灵活、高效的卫生系统成功地保障了伊拉 克战争的胜利。美英联军数百人的伤亡与伊拉克方面数十万人的伤亡形成了鲜明 对比。美军快速高效保障力量、全球医疗后送系统、全资产可视化卫生物资保障 与停留在机械化时代伊拉克卫勤保障构成了明显的“时代差”。 伊拉克战争中美军超强的卫勤保障能力强烈地震动了世界各国军队,展现了 美军战时卫勤保障转型阶段性成果,对我军卫勤建设是十分严峻的挑战,我军必 须在尚未完全实现机械化情况下开始信息化建设。要想把握机遇, 就必须采取跨 越式发展方式,对美军卫勤进行赶超和跨越。从目前的研究看, 美军战时卫勤保 障转型对我军卫勤建设的影响主要是在思想上的变化,也就是如何从机械化卫勤 保障向信息化带动机械化卫勤保障,实现信息化卫勤保障。 关于跨越式发展,党的十六大报告提出“跨越式发展,是指我军从机械化、 半机械化后勤向信息化后勤转型的过程中,不再沿袭世界军事强国已有的传统模 式,而是以信息化主导、带动和改造机械化, 把半机械化后勤形态向机械化后勤 形态转化的进程置于信息平台之上,同时完成机械化和信息化后勤双重历史任务, 实现我军后勤的质变性飞跃。”跨越是要建立在把握卫勤发展走向,正确认识未 来发展趋势的基础上。我们要学习美军进行卫勤转型, 但不是跟着美军做同样的 事情,而是要站得更高、看得更远。在把握卫勤发展走向方面, 我们要深入研究 美军卫勤转型的历史经验教训,分析美军卫勤转型对卫勤体制结构、卫勤要素结 构和卫勤专业结构等因素的影响,从技术发展的脉络中把握美军卫勤转型的来龙 去脉。 在认识未来发展趋势方面,要紧跟战时卫勤发展的理论前沿,要在观念、思 维方式和行为方式上实现跨越。另外一个重要的方面就是要时刻紧跟与卫勤转型 相关技术的前沿动态,而且必须从新技术的出现和成熟中把握卫勤转型的关键所 在,揭示技术发展推动战时卫勤转型的趋势走向,在战略高度作出卫勤转型预见。 (二)借鉴美军经验,结合我军实际实施战时卫勤转型 要结合我军实际、借鉴美军经验实施卫勤转型, 必须首先认识我国的国情和 军情。我国的国情与军情与美国截然不同: 在技术上,我们缺乏进行转型的充分 条件。我国与美国经济技术水平仍有一定差距,美国现在是处于后工业时代,我 国总体上还在处于从农业时代向工业时代转变阶段;在军事建设上,我军也缺乏 进行转型的基础条件。我军严格意义上还没有完全实现机械化。美军已经超越机 械化,向信息化、网络化、一体化发展。 其次我军卫勤转型必须服从与服务于我国军事变革。我国军事变革同美军相 比具有明显的我国特色,首先军事变革必须服从国家军事战略需要,我国军事战 略是立足打赢信息化条件下局部战争,提高军队应对多种安全威胁、完成多样化 军事任务的能力,与美国国家军事战略有很大不同;其次我国是为了主动适应科 技革命、社会发展和未来战争形态的变化, 并非是未来引领科技革命,塑造信息 化战争;最后我国军事变革目的是维护国家根本利益,确保国家安全和根本利益, 而并非是为了称霸世界。 因此我国的国情和军情决定了,我军在实施卫勤保障转型时不能对美军转型 经验生搬硬套。对于卫勤保障转型来说, 有共性的、普遍的、 一般的规律,又有 其独特的、特殊的、具体的规律。对于美军已经发现卫勤转型中的共性规律,我 们可以直接拿来用。但是对于当中独特的、具体的规律,我们则要有选择的借鉴, 而不能完全套用。 中国特色军事变革包含以下四个方面内容:军事理论、编制体制、战式战法 和武器装备。这些为卫勤转型的全面设计提供了依据, 因此我国卫勤转型包括卫 勤理论观念更新、卫勤编制体制转型、卫勤保障方式转换和卫勤保障手段创新等 四项内容的全面改革和创新。其中, 我军卫勤体制编制改革必须以军队体制编制 调整为指导和依据,要与军队体制编制改革一致;卫勤理念理论更新是卫勤转型 的依据和起点,在这方面,我们要吸收美军转型中提出的先进理念,摒弃以伤病 救治为中心的传统军事医学观,确立以增进和维护军人健康为中心的现代军事医 学观,实现军队卫勤的医疗、预防和强健三大功能并举;卫勤保障方式要向网络 支援保障转变,实现区域内配置卫勤资源、统一使用卫勤力量、对区域内三军部 队实施网络支援卫勤保障,提高卫勤资源的使用效率;卫勤保障手段的创新,包 括医学技术和装备创新,主要做法有促进卫生装备机械化,开展医学技术与信息 技术融合,走机械化信息化复合发展的道路。 (三)把握规律,认真谋划我军战时卫勤转型工作 1.合理设定卫勤转型目标 目标是转型的指南,也是卫勤建设发展战略指导的核心,我军卫勤转型目标 模式可以概括为“现代卫勤”,这是卫勤现代化建设的总体目标。 “现代卫勤”是相对“传统卫勤”而言的动态概念,我军“现代卫勤”概念, 是在全社会开始进入信息时代的大背景下提出的。2007 年,中央军委颁发了《全 面建设现代后勤纲要》。2008 年,总后卫生部下达了《关于贯彻落实〈全面建设 现代后勤纲要〉,大力推进现代卫勤建设发展的意见》,“现代卫勤”成为军队发 展建设和转型的目标。基本内涵包括: 建立起适应卫勤现代化建设和信息化作战 卫勤保障要求的现代卫勤思想理念和理论体系;机构紧密、功能综合的一体化卫 勤组织体制;联合、立体、机动的多样化卫勤保障方式; 以信息化为主要特征的 技术装备体系和人才队伍。 为了实现这一转型目标,可以学习美军做法,通过先颁布转型策略、再发布 转型计划、确定转型路线图三步, 将转型目标具体化,设置每一个目标完成时间 节点的方式,将现代卫勤转型理念深入到全军官兵。在转型目标的实现方式上, 同样可以学习美军“螺旋式发展”的做法,将所有部队分为“当前部队、过渡部 队、目标部队”三种类型,分别着眼与满足当前需求、提高机械化水平、打牢信 息化建设基础、摸索数字化部队等不同需求, 经过一定时间积累后,三类部队合 为一体,全面推进卫勤转型。 2.重塑卫勤组织指挥体制 无论是美军卫勤转型还是我军卫勤转型,必然导致军队卫勤组织模式的改变, 而组织模式改变最够必然通过组织指挥体制的调整改革才能实现。美军卫勤转型 对美军卫勤组织指挥体制进行了结构性再造。模块化的“斯特瑞克旅”表现出高 度的灵活性和机动性,在伊拉克战场取得了瞩目的战绩。 我军体制编制自 20 世纪 80 年代以来已经进行了 5 次大的调整,依然存在 不少问题。2011 年总后卫生部在《推进现代卫勤建设发展意见》中确定了此次 卫勤组织指挥体制转型的主要目标是:“强化指挥职能、改革机构设置、健全指 挥链条,理顺指挥关系,构建信息平台,完善指挥法规,创建有效应对多种安全 威胁、完成多样化军事任务卫勤保障, 反应灵敏、决策科学、控制准确、协调有 序、信息化水平领先的卫勤组织指挥体制 ”。 按照全面建设现代卫勤目标任务要求,结合现阶段我军卫勤组织指挥体制实 际情况,要圆满完成转型目标,必须要在以下方面下功夫: (1)理顺一体化卫勤指挥的关系 信息化条件下作战是一体化作战,是体系 与体系的对抗。作战过程中信息量大、保障对象多样, 只有卫勤保障与作战行动 协调一致,才能保证精确的卫勤保障。如何才能使平时战时中作战与卫勤指挥一 致,是这当中的关键问题。在这方面, 可借鉴美军管理作战相对分离的做法,在 总部和战区联勤部配备常设作战卫勤指挥机构,平时负责各类突发事件卫勤组织 指挥控制,制定战时卫勤保障计划,研究战时卫勤组织指挥和保障问题,确定战 时卫勤保障原则,在战时组成卫勤保障指挥中心,负责战区内卫勤保障的指挥与 控制。 (2)完善卫勤指挥法规建设 为了解决职责不清、关系不明、程序不顺的一 系列问题,我们应参照美军,结合我军战时卫勤保障实际情况,制定和颁布包括 战伤救治、医疗后送、卫生物资保障在内的各类战时卫勤保障条令,明确职责关 系,建立起我军特色的战时卫勤保障条令体系。对战时卫勤保障中各卫勤机构职 能、任务进行明确的界定, 为各种卫勤保障活动组织制定统一的程序。特别是要 制定联合医疗后送条令和联合卫生物资保障条令,防范各军种对卫生资源争夺导 致的混乱。 (3)加快推进卫勤信息化建设 我军卫勤信息化应用程度较低,制约了卫勤 保障效果与效率,与信息化战争要求差距甚远。当前应重点解决卫勤组织指挥信 息化平台建设,这是卫勤组织指挥转型的物质基础。要建成纵向贯穿战略、战役、 战术三级,横向包括医疗、防疫、物资等业务功能的综合卫勤组织信息化平台。 但从我军投入来看,军费不足与建设需求巨大的矛盾在未来一段时间内依然存在。 因此,在卫勤组织指挥信息平台建设过程中,不可能完全照搬美军“高投入”“全 方位”建设方法,必须从我军实际情况出发,分阶段逐步推进。借鉴美军信息化 嵌入方法,预留各个功能接口,统一配备,为未来信息化建设打好基础。分步建 成卫勤组织指挥信息网,构建战时卫勤组织指挥平台,实现高效指挥、精确保障。 3.优化战时卫勤保障模式 美军经历了多次局部战争,通过不断对战争卫勤保障经验教训的总结归纳, 形成了成熟完善的卫勤保障体制。前文已经详细分析了美军伤病救治、医疗后送、 卫生物资保障、牙科勤务、心理保障等多专业卫勤保障的组织实施体制及经验, 对我军战时卫勤各专业保障体制转型极具借鉴意义。 (1)战时医疗后送体制转型模式 我军要改变过往每级医疗机构均设置救治阶梯的分级救治模式,采用按照战 时伤病员救治环节,分级部署救治阶梯,并且救治过程可根据战场环境、伤情变 化、作战任务的变化, 进行伸缩应变、灵活部署。我军救治阶梯可设置为五级救 治环节,分别是急救、紧急救治、早期治疗、专科治疗和康复治疗。在紧急条件 下,急救和紧急救治可以合并,简化成四级。主要目的是在战术区域减少救治阶 梯,合并救治力量,提高前线伤员救治和伤病员分类后送能力。 在急救和紧急救治阶段,要向美军学习加强战场急救和自救呼救,必须重点 保证一线部队、基层单位和重点部位救治力量。同时专业救治力量也必须根据作 战任务的需要和环境条件,前伸部署到前线适当的保障区域,以空间换时间,从 而保证伤员的快速高效救治。 在后送阶段,要加大空运医疗后送力量和空运途中救护分队救护建设,形成 完整的、快速高效的空运后送系统。改变以地面后送为主、多环节的逐级后送体 制,转向立体、联勤、机动的后送体制, 根据后送数量、战场环境、后送工具等 因素,减少后送中间环节,使用空运医疗后送工具,快速将伤病员运送至确定性 救治机构。 (2)卫生防病保障体制转型模式 我军可参照“部队健康全面保护”有关内容,形成全体官兵共同参与的“大 卫生”公共卫生模式。确立由各级军事主官负责, 各相关部门协同组织,卫生部 门实施技术指导和监督的新型卫生防病保障模式。将“健康促进、健康保护和健 康管理”纳入军事主官管理范畴,将军人健康相关的体能、智能、心理、适应能 力纳入战斗力训练构成部分,进入部队总体建设计划。 卫生防病工作要从疾病控制向环境致病因素预防转变,从疾病预防控制向健 康促进、健康管理转变, 要从突发事件处置向预警致病威胁转变。要在当前三级 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基础上,建设一批高原、高寒、热区、岛礁、边疆环境伤病防 治队、心理服务队, 完善区域内预防机动力量体系建设。加快完成以军人健康评 估、疾病监测、健康管理以及危害因素分析为主要功能的军人电子健康档案系统 建设。 (3)卫生物资保障体制转型模式 我军要加快建设包含医疗资产库存系统、物资全资产可视系统、运输可视系 统、物资跟踪系统等子系统的新型卫生物资保障管理信息系统, 实现卫生物资配 送、补给管理的全程可视化管理。利用系统能够实现对作战部队卫生物资供应、 维护、战备和物资状态报告自动化管理, 实现对作战部队卫生物资使用情况的实 时可见,准确预测部队卫生物资需求,主动实施精确物资配送保障,实施对作战 部队适时、适地、适量的保障,达到准确、快速、高效配送, 起到合理利用战场 卫生物资资源的目的。 改变传统以药材基数为单位的药材储备供应标准,形成以作战任务类型和保 障需求为依据的多样化模块组合药材储备供应标准。根据药材的不同救治作用和 伤病救治疾病功能,预置防治伤和病两大药材供应模块。再根据战伤、普通伤、 常见疾病、特殊疾病等用药集合, 进行相应的模块化预置和预设,并根据作战部 队提出需求成套组装和配送。作战部队按照救治类别使用药材, 一方面提高救治 效率,另一方面可根据伤病员信息迅速精确预计药材需求量,使药材保障针对性、 经济性更强。 研究结论与讨论 一、主要结论 (一)界定了美军战时卫勤保障转型概念和内容 美军战时卫勤保障转型是在美军军事转型和军事后勤转型范畴内, 为谋求 “革命性优势”战略目标,以信息技术为支撑,以卫勤理论创新、卫勤体制编制 调整、卫勤装备发展和卫勤人才培养为措施, 对战时卫勤保障领域各方面进行变 革,实现从“数量规模型”卫勤保障向信息化卫勤保障转变的持续过程。包含卫 勤保障理论创新、卫勤任务拓展、战时卫勤保障编制体制调整、战时卫勤保障模 式和手段转换四个方面。具体内容包括医疗组织指挥、战伤救治(包括建制和区 域卫勤保障)、住院治疗、医疗后送、牙科勤务、预防医学、战斗应激控制、兽 医保障、卫生物资保障(包括血液保障)以及实验室保障。 (二)分析了美军卫勤转型环境与动因 美军卫勤保障转型环境包括其历史背景和现实环境。冷战结束和海外战争是 影响美军战时卫勤转型的历史性事件。和平发展环境、经济实力和技术发展是保 证转型的现实条件。 美军战时卫勤保障转型的动因主要有五方面:一是战争形态的变化,引起卫 勤系统组成要素及其结构、功能发生改变;二是国家军事战略调整牵引卫勤转型; 三是军事转型中,军队结构、作战方式、作战理论发生变化, 要求卫勤保障通过 转型来适应军事转型的需要;四是科学技术发展一方面对卫勤保障提出新课题, 另一方面为卫勤转型提供技术支撑;五是战争经验教训不断推动卫勤保障向前发 展。 (三)梳理了美军战时卫勤保障转型进程 美军战时卫勤保障转型进程分为三个阶段,首先是萌芽阶段,转型理论和体 制编制调整方案都在酝酿试验中;然后是理论与思想准备阶段,提出了战时卫勤 转型纲领性文件《部队健康全面保护》构想, 并继续推进军队体制编制改革;最 后是全面展开阶段,军队体制编制改革全面铺开,军队卫生系统全面转型,“部 队健康全面保护”进入正式实施,并写入联合作战卫勤保障条令。 (四)重点分析了美军战时卫勤保障组织指挥体制及其调整 主要从隶属关系、组织结构、机构设置、领导方式、指挥特点等方面对美军 战时卫勤保障组织指挥体制进行分析。美军战时卫勤保障组织指挥体系的最高决 策层和联合作战司令部层面并未进行体制编制调整。美军战区卫勤保障组织指挥 体制伴随美军模块化改造,同时进行模块化调整。在战区层面新设医疗部署保障 司令部,在军师级层面,将卫生旅由实编部队改编为模块化指挥机构,将原有的 区域保障营、医疗后勤营和医疗后送营改编为多功能卫生营模块指挥机构,并建 立 7 大类 24 种功能的模块化医疗分队,共同组成区域模块化卫勤保障体系。陆 军基本作战单位由师改旅后,建制部队卫生编制也发生改变,卫生力量配置向前 线部队倾斜,卫生力量按照模块化组织设计。 (五)重点对美军联合作战卫勤保障特点及经验进行研究 以 2012 版 JP4-02 号联合出版物《卫勤保障》为主要研究对象,重点对联合 作战中伤病救治、医疗后送、卫生物资保障、牙科勤务、心理卫生保障、卫生防 疫和兽医保障的组织和实施进行研究:战场医疗救治阶梯进行重构;构建了完善 的分级伤病员后送体系;实现了卫生物资精确保障。 (六)总结了美军战时卫勤保障转型实质、途径和趋势 美军战时卫勤保障转型的实质是“部队健康全面保护”理念的改革和信息化 卫勤保障模式的改革。转型的主要途径包括:成立强有力转型领导机构推动转型; 发布系统转型文件指引转型;采取全面转型和逐步推进相结合方式;采用理论创 新和试验评估促进转型;发展重点技术引领转型。美军战时卫勤保障转型趋势是: 卫勤功能由伤病救治拓展到健康保护;卫勤保障范围向全方位保护、全寿命健康 拓展;卫勤指挥体制由后勤管理型向作战指挥型转变;卫勤保障体制由建制主导 型向支援主导型转变;卫勤保障方式向网络支援保障转变。 (七)提出美军战时卫勤保障转型对我军的启示 在对比分析我军战时卫勤保障现状及问题的基础上,提出美军战时卫勤保障 转型对我军的启示:①正确认识美军战时卫勤保障转型;②借鉴美军经验,结合 我军实际实施卫勤转型;③把握规律,认真谋划我军战时卫勤转型工作。 二、主要创新点 本课题的创新点包括:第一,对海湾战争后美军战时卫勤保障转型过程进行 了较为全面、深入和系统的梳理和分析; 第二,对美军战时卫勤保障各级组织指 挥体制进行了分析研究,重点对模块化改造后美陆军旅战斗队及模块化组成分队 的战术卫勤组织结构、指挥关系和组织实施进行系统研究;第三,结合最新版美 军联合作战卫勤保障条令,对美军战时卫勤保障的各种功能进行全面研究、分析 和总结;第四,总结归纳了美军战时卫勤保障转型的实质、途径和趋势。 三、分析讨论 (一)资料获取仍需加强 课题研究过程中,已经重点搜集了美军条令条例、国防部指令、美国国防科 技报告、美军各相关网站、国内公开及内部期刊及研究报告等材料。整个过程经 过了数论搜集、整理、研读、补充,在范围上做到了全面,内容上做到了精准。 但仍旧有一些重要的敏感性问题,无法获取准确材料,例如美军各模块化分队的 编制人数及装备配比,只获得部分线索,今后研究过程中,仍将继续跟踪搜集相 关资料,并通过相关情报部门获取特殊情报资料。 (二)进一步深入挖掘现有资料 美军经过不断总结积累,形成了系统完整的战时卫勤保障理论。本论文在撰 写过程中,还有相当一部分有价值的资料,已经翻译整理但未放入论文。例如, 美军体制编制变革前后对照,伤病员后送机制分析等。今后将结合有关部门和专 家的需求,对现有资料进行深入加工和挖掘,获取更有价值的情报。 (三)对我军的借鉴和启示有待进一步完善 本论文提出我军战时卫勤保障体制存在的问题以及美军战时卫勤保障转型 对我军启示,是在参考军内卫生部门领导和卫勤专家撰写发表的公开论著基础上, 咨询相关专家,进行综合对比分析得出的。由于对我军战时卫勤保障情况了解不 很透彻,仍然存在一定的片面性和局限性。需要对我军战时卫勤保障进行进一步 深入研究,提出更切合我军实际的参鉴建议。 参考文献 1. 王 谦,张雁灵.现代战争卫勤保障[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13. 2. 刘诚. 美军军事转型及其启示(上)[J]. 军事历史研究,2005,04:105-111. 3. 刘诚. 美军军事转型及其启示(下)[J]. 军事历史研究,2006,01:137-142. 4. 刘 诚,陈 婷.聚焦美军—从越战到伊战的军事变革[M].北京:解放军出版社,2005. 5. 军事科学院世界军事研究部.美国军事基本情况[M].北京:军事科学出版社,2004. 6. 詹姆斯•邓尼根(美).美军自越战之后到海湾战争的改革[M].北京:军事科学出版社, 1996. 7. 军事科学院世界军事研究部.世界军事革命史(下卷)[M].北京:军事科学出版社,2012. 8. 孙铁良,丁步东,王兴宏. 美军转型研究 [M].北京:空军指挥学院科研部,2005. 9. 周璞芬,王通信.美国军事后勤革命[M].北京:解放军出版社,2007. 10. US Department of Defense Logistics Transformation Strategy-Achieving Knowledge-Enabled Logistics, 10 December 2004. 11. Roger Rallock. Logistics Transformation Update, focus and Accelerate[EB/OL]. January 2001. <http://www.defenselink.mil/oft/forum/>. 12. 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科学院. 中国人民解放军军语[M].北京:军事科学出版社,2011. 13. 中国军事后勤百科全书 ·卫生勤务卷[M].北京:金盾出版社,2002. 14. 马书铭, 宋学先.军事后勤学教程[M].北京: 解放军出版社,2002. 15. 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后勤部卫生部.卫生勤务学词典[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1990. 16. Joint Publication 1-02 ,Department of Defense Dictionary of Military and Associated Terms. 12 April 2001. 17. U.S.Joint Staff . Joint Publication 4-02, Health Service Support, 31 October 2006. 18. U.S.Joint Staff . Joint Publication 4-02, Health Service Support, 26July 2012. 19. U.S.Joint Staff . Joint Publication 3-0, Joint Operations,17 September 2006. 20. Headquarters Department of The Army. FM3-0 ,Operations,27 February 2008. 21. 美国传统辞典,现代英汉综合大辞典[M].北京:中国外语教学研究出版社,2001. 22. 李耐和,李盛仁,李欣欣等.信息时代美军的转型计划[M].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2011. 23. 刘克俭,孟凡俊.新世纪美国军事转型计划[M].北京:军事科学出版社,2003. 24. 陈文亮,吴乐山,赵达生. 中国特色卫勤转型研究[M].北京:军事医学科学出版社,2011. 25. 刘云,王文平. 美国国防部绩效评估体系分析及启示[A]. 中国管理现代化研究会.第三届 (2008)中国管理学年会论文集[C].中国管理现代化研究会:,2008:9. 26. 窦卫霖. 中美官方话语的比较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1. 27. 美国国防部长切尼.1993 财年国防报告[M].北京:军事科学出版社,1992. 28. 卢小高,李湘黔.1929 年~2011 年美军费变化趋势及启示[J].外军经济,2013 年第 3 期 29. 聂送来,李效东.世界军事发展年度报告 2004 年版[M].北京:军事科学出版社,2004. 30. 王保存.世界新军事变革新论[M].北京:解放军出版社,2003. 31. 黄柏富.9.11事件后美国国家安全战略文件选编[M].北京:军事谊文出版社,2002. 32. 顾伟. 冷战后美国军事战略的演变[J]. 军事历史研究,2007,01:132-138. 33. Department of Defense. Sustaining U.S. Global Leadership:Priorites For 21ST Century Defense.January 2012. 34. 周璞芬.美国军事后勤革命研究[D].中国人民解放军后勤指挥学院博士学位论文,2003. 35. 冯 飞.新军事变革中的军队组织结构调整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 36. (德)恩格斯(engels ,friedrich).反杜林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年版 37. 张传本. 中国特色卫勤转型的环境研究[D].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医学科学院博士学位论 文:2009. 38. 军事科学院外国军事研究部. 海湾战争—美国国防部致国会的最后报告[M].北京:军事 科学出版社,1992. 39. 毛玉明. 美研究机构提出 2025 年战时卫勤保障构想[J]. 军事医学动态, 2008 年第 1 期. 40. 林建超.世界新军事变革概论[M].北京:解放军出版社,2004. 41. 董鸿宾.美国军事基本情况[M].北京:军事科学出版社,2013. 42. 岳松堂,华菊仙,张更宇. 美国未来陆军[M]. 北京:解放军出版社,2006. 43. 刘胡波,刁天喜.美国军队卫勤保障[M].北京:军事医学科学出版社,2010. 44. Joint Publication 4-02 ,Doctrine for Health Services Support in Joint Operations. 26 April 1995. 45. 美参谋长联席会议,军事科学院外国军事研究部(译).2020 年联合构想[M].北京:军事 科学出版社,2000. 46. 军事科学院外国军事研究部编译.美军 21 世纪构想[M].北京:军事科学出版社,1998. 47. 美参谋长联席会议,后勤指挥学院学术研究部(编译).聚焦后勤[M].北京:解放军出版 社,2000. 48. 陈效卫. 冷战后美国军事战略调整的特点[J]. 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00,23( 1): 106-108. 49. 雷二庆,毛玉明,吴乐山. 透视美军“部队健康全面保护”构想[J]. 军事医学科学院院 刊,2004,02:168-170. 50. 吴乐山,孙建中.现代军事医学战略研究[M].北京:军事医学科学出版社,2004. 51. Headquarters Department of The Army. FM 4-02 .Force Health Protection in a global environment . 13 February 2003 52. Joint Publication 4-02 ,Doctrine for Health Services Support in Joint Operations ,30 July 2001. 53. U.S. Joint Chiefs of Staff. Focused Logistics Campaign Plan. 10 June 2003. 54. 军事科学院世界军事研究部.2006 年四年防务审查报告[M].北京:军事科学出版社,2006. 55. 赵晓宇. 美军平时医疗保障及其改革研究[D].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医学科学院博士学位 论文,2013. 56. 王军红. 外军军队健康管理发展借鉴研究[D].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医学科学院博士学位 论文,2012. 57. 王军红,张音,刁天喜. 美军卫生系统战略规划简介[J]. 人民军医,2010,09:638-639. 58. 刁天喜. 美国防部对保护部队健康的任务要求[J].军事医学动态,2009 年第 3 期. 59. U.S.Joint Staff. Joint Publication 4-0. Joint Logistics. 18 july 2008. 60. 徐克洲.外军对作战后勤保障认识的新发展[J].外国军事学术, 2013 年第 5 期. 61. Headquarters Department of The Army. FM4-0 Sustainment. APRIL 2009. 62. 于川信,刘志伟.美军未来后勤概念[M].北京:军事科学出版社,2013. 63. 刁天喜.美军新版《联合作战卫勤纲要》强调卫勤能力建设[J]. 军事医学动态, 2009 :2. 64. 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后勤部司令部.美军后勤组织结构与保障力量[M].北京:解放军出版 社,2006. 65. Headquarters ,Department Of The Army. FM4-02.12 Army Health System Command and Control Organization .26 may 2010. 66. 美国国防部指令 DOD Directive 5001.01《国防部及其组成部分的职能》,2010 . 67. 刁天喜.美国防部提出军队卫生系统管理机制改革计划[J].军事医学动态,2012(23):4. 68. 刁天喜. 美军卫生系统管理体制改革构想[J]. 人民军医,2013,2:159-160. 69. 任国军.美军联合作战情报支援研究[M].北京:军事科学出版社,2010 . 70. 总装备部装甲兵装备技术研究所.1990 年至今美军旅战斗队战勤比分析[M].2008. 71. 孙振武,王大伟,巩平.美陆军模块化部队建设及其对我军的启示[J].解放军理工大学学 报,2013 年第 2 期. 72. 杨艺.美国陆军模块化部队深度透视[J].现代军事,2009 年 9 期. 73. 刘术,吴曙霞,蒋铭敏,陈文亮. 外军卫勤研究系列讲座(38) 现代战争卫勤特点与外军战救 勤务发展趋势[J]. 人民军医,2011,02:102-103. 74. 姚红星.美国陆军部队信息化建设探要[M]. 北京:国防大学出版社,2011. 75. Headquarters Department of The Army. FMI3-0.1 THE MODULAR FORCE. January 2008. 76. Headquarters ,Department Of The Army. FM 4-02.12. Health Service Support in Corps and Echelons Above Corps.2 February 2004 77. Headquarters ,Department Of The Army. FM4-02. Army Health System.August 2013. 78. 美国陆军官方网站. <http://www.army.mil/>. 79. 总参谋部情报部译:美国陆军 FM4-0 野战条令《陆军保障纲要》,2010. 80. 酒济川,姚红霞. 美国陆军战区后勤保障的最新发展[J].外国军事学术,2011年第 5 期. 81. Headquarters, Department of the Army. FM 3-90.6. Brigade Combat Team. September 2010. 82. 邸验刚,李根安,李 刚.美国陆军旅(营)作战研究[M].总参谋部军训和兵种部:2011. 83. Headquarters, Department of the Army. FM 4-90.7. Brigade Suppport Battalion. August 2010. 84. Headquarters, Department of the Army. FM 4-02.6.The Medical Company Tactics, Techniques, and Procedures.8 January 2002 85. Headquarters, Department of the Army .FM 4-02.4.Medical Platoon Leader's handbook Tactics, Techniques, and Procedures.24 August 2001 86. 王军良,刘向平,刘世良.“斯特赖克”旅战斗队后勤[R]. 总装备部装甲兵装备技术研究所 研究报告. 87. Headquarters, Department of the Army. FM 4-02.25.Employment Of Forward Surgical Teams.March 2003. 88. Headquarters, Department of the Army. FM 4-02.10. Theater Hospitalization.January 2005. 89. 刁天喜.美陆军推进战斗支援医院模块化改革[J].军事医学动态,2012(23):11. 90. Headquarters, Department of the Army. FM 4-02.51. Combat and Operational Stress Control.6 July 2006. 91. Headquarters, Department of the Army. FM 4-02.19. Dental service support operations. July 2009. 92. Headquarters, Department of the Army.FM 4-02.19. Dental Service Support in A Theater of Operations.3 January 2001 93. Headquarters, Department of the Army. FM 4-02.1.Army Medical Logistics.8 December 2009. 94. 李森. 军队医院战时机动卫勤力量保障能力评价的研究[D].南方医科大学硕士学位论 文,2007. 95. 汪德耀.FM 8-21 战区后勤地带卫勤保障[M].北京:解放军出版社,1989. 96. Joint Publication 4-02.1, Joint tactics,Techniques and Procedures for Health Service Logistics Support in Joint Operation . 6 October 1997. 97. 刁天喜,王 磊,楼铁柱等. 2011 年度美军卫生勤务进展概述[J]. 军事医学,2012,1:15-19. 98. 杨小东 , 周世 伟 . “ 零 伤 亡 ”理 论对 现代 战 争 卫 勤 保 障 的 挑 战 [J]. 西 南 国 防 医 药,2004,4:431-432. 99. 秦 超,彭海文,江 雷.精确化卫勤保障浅析[J].解放军卫勤杂志,2012,04:98-100. 100. 李丽娟,刁天喜. 美军联合战场创伤系统的发展及应用[J]. 军事医学,2012,09:710-712. 101. 美陆军后勤参谋长约翰•科伯恩.坚持军事后勤革命,建设 21 世纪陆军[J].外军后勤信 息,1999 年第 1 期. 102. Headquarters, Department of the Army. FM 4-02.2.Medical Evacuation.8 May 2007. 103. 冉继华,路西春,邢颜超等. 美军输血勤务规则文件解析[J]. 人民军医,2008,6:340-341. 104. 李丽娟, 刁天喜. 美军联合作战血液保障体制与方式探讨 [J]. 解放军医院管理杂 志,2012,11:1098-1100. 105. 王 军,李广文, 吕波涛等.美军牙科大队情况简介(下)[J]. 人民军医,2012,8:712-713. 106. Department of Defense Instruction Number 6490.05. Maintenance of Psychological Health in Military Operations. 22 november 2011. 107. Headquarters, Department of the Army .FM 4-25.12. Unit Field Sanitation Team. 25 January 2002 108. Headquarters, Department of the Army. FM 4-02.51. Combat and Operational Stress Control. July 2006. 109. Headquarters, Department of the Army. FM 4-02.17.Preventive Medicine Services. 28 August 2000. 110. Headquarters, Department of the Army. FM 4-02.18. Veterinary Service Tactics, Techniques, And Procedures. 30 December 2004. 111. DODD 6200.04. Force Health Protection (FHP) .10 September 2004. 112. 张 诚, 陈活良,鱼 敏. 美军战场卫勤信息系统建设的特点及启示[J]. 华南国防医学杂 志,2012,03:271-273. 113. 吴乐山,雷二庆. 论军事医学的战略转型[J]. 军事医学,2011,01:1-5. 114. 韦取名.构想—概念—条令[J]. 外国空军军事学术, 2012 年第 6 期. 115. 聂送来,李效东.世界军事发展年度报告[M].北京:军事科学出版社:2004. 116. 李文学.美军后勤转型研究[D].中国人民解放军后勤指挥学院:2006. 117. 高健,钱尧山.美军联合转型路线图[M].沈阳:辽宁大学出版社,2011. 118. 总装备部科技信息研究中心.美军转型指南[R].中国国防科技信息中心. 119. 王欣宇.军队卫勤保障体制转型研究[D].中国人民解放军后勤指挥学院博士学位论文: 2008. 120. 李长芹.美军战时卫生勤务信息化保障情报分析[D].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医学科学院硕 士学位论文,2009. 121. 樊吉社,张帆.美国军事[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1版 122. 雷二庆,吴乐山,陈文亮. 论知识型卫勤[J]. 军事医学,2011,10:721-724. 论文研究综述 美军战时卫勤保障转型发展研究综述 美军是世界上最早迈入信息化时代的军队,美军卫勤保障伴随美军军事转型 发生了巨大改变。在在卫勤保障理论方面,提出“部队健康保护”理论,突出强 健促进、伤病预防、战伤救治并重,对军人实施全方位、全寿命的卫勤保障;在 保障体制方面,建立了高效、灵活的联合卫勤保障机制, 开发了全面的三军联合 创伤救治系统,通过系统整合方法组织协调战伤救治,确保了伤员得到正确、及 时救治;卫勤力量部署不断前移,战伤救治梯次减少,建立了立体化、快速化战 场医疗后送体制;在人员编制方面,适应美军部队转型建立了轻型化、机动化、 模块化卫勤保障力量,满足了战时卫勤保障的不同需求;在卫生物资供应保障方 面,借用现代企业 ERP 供应模式,提高了物资保障能力。美军的战时卫勤保障 转型代表了信息化战争条件下战时卫勤保障的发展方向和潮流,对其进行深入研 究可为我军卫勤建设全面发展提供借鉴和参考。 1.美军战时卫勤保障转型背景与动因分析 1.1 美军卫勤保障转型的历史背景 美军卫勤保障转型的酝酿与提出,正处于世界安全形势和美国战略地位发生 重大变化后,美军与之适应的新军事战略与作战理论的逐渐形成的过程中。在这 段时期冷战结束和海湾战争对转型产生重大影响。此外美军卫勤转型需要和平稳 定的国家军队环境,需要强大的经济支撑和科技支撑。上世纪 90 年代,美国现 实环境已经完全具备了这三方面条件,这也是美军卫勤转型得以顺利实施的重要 保证。 1.2 美军卫勤保障转型的动因分析 美军卫勤转型进程中,国家军事战略调整、军事变革、 科学技术进步、卫勤 的本质属性及其运动内在规律性成为转型的重要动因。其中战争形态的变化, 引 起卫勤系统组成要素及其结构、功能发生改变; 国家军事战略调整为卫勤转型指 明了方向;军事转型过程中,军队结构、作战方式、作战理论都发生了巨大变化, 对卫勤保障提出转型要求;科学技术的发展一方面对卫勤保障提出新的课题,另 一方面为卫勤转型提供科学技术支持;战争实践也对战时卫勤保障转型不断推动。 2.美军战时卫勤保障转型进程分析 美军战时卫勤保障转型起始时间与美军后勤转型相同,都是开始于 1996 年 《2010 联合构想》中“聚焦后勤”的发布,但“聚焦后勤”理论的提出起源于对海湾 战争经验教训总结。因此以海湾战争为起点, 对美军战时卫勤保障转型基本脉络 加以梳理和分析。 2.1 萌芽阶段(1992-1996) 美军战时卫勤保障转型萌芽阶段始于海湾战争,直到 1996 年《2010 联合构 想》提出后结束。通过对海湾战争的反思,美军逐渐达成共识:要适应 21 世纪 的战争,必须进行转变。这一阶段中美军在卫勤领域调整的动作并不大,美军的 主要精力都放在信息技术的开发和应用上。美军战时卫勤保障转型正是在以新技 术应用为主的军事事务革命中孕育成长起来的。在萌芽阶段, 美军主要针对海湾 战争暴露出来的卫勤保障问题,提出“医疗机构重建计划”。并在完善联合作战指 挥机制的基础上,颁布了第一部联合作战卫勤保障条令。 2.2 理论与思想准备阶段(1997-2002) 经过近 5 年的酝酿讨论,1996 年美军参谋长联席会议颁发了《2010 联合构 想》,这是美军转型的指导性文件。该文件详细阐述了聚焦后勤概念,提出实现 聚焦后勤的六项原则:联合战区后勤指挥与控制、联合部署与快速配送、信息融 合、多国后勤、联合卫勤保障和灵活的基础设施。 美军于 1997 年提出“部队健康保护”(FHP)构想,这是《2010 联合构想》 的卫生勤务子构想。FHP 构想突出强健促进、伤病预防、战伤救治并重,将军人 当成最重要的武器系统,并对其实施全寿命全方位卫勤保障。FHP 构想从根本上 改变了卫勤保障与军人之间的关系,力图改变过往重战伤救治、轻强健促进和伤 病预防的状况,实现“强健促进、伤病预防、战伤救治”并重状态。 2001 年 7 月 30 日美军参谋长联席会议于颁发了新版联合作战卫勤保障条令 《联合作战行动卫勤保障原则》(Doctrine for Health Services Support in Joint Operations)。这部条令是对本阶段美军战时卫勤保障转型的一个浓缩。条令内容 最大的一个变化是首次将部队健康保护写入了联合作战卫勤保障条令,提出部队 健康保护是“军队指挥系统和军队卫生系统在贯穿军事行动范围内为促进、提高、 保持和恢复军人个体心理和生理所采取的的所有措施。” 2.3 全面展开阶段(2003年至今) “9.11”事件以及随后的阿富汗战争、伊拉克战争共同构成了美国军事转型的 转折点。2002 年 6 月起,国防部、参联会、联合部队司令部、部队转型办公室、 各军种相继颁布了《转型计划指南》《联合作战概念》《联合转型路线图》《军事 转型战略途径》及军种《转型路线图》等系列配套文件, 对美军转型进行了全面 规定,在军事理论、体制编制、军事后勤、武器装备诸领域全方位推进大规模军 事转型。 军队卫生系统在这一阶段开始进行全面转型,实现运行便利高效、功能优化、 服务范围扩大,来适应 21 世纪美军联合作战的需求,满足美国国家安全战略目 标的要求。“部队健康全面保护”在此阶段从理论层面进入正式实施阶段。此外伴 随 2004 年陆军部队体制编制的全面展开,部队卫勤保障体制编制也开始进行模 块化改造。 3.美军战时卫勤保障组织指挥体制调整 体制编制的调整是美军战时卫勤保障转型的重要内容,也是决定战时卫勤保 障转型最终能否成功的决定性因素。伴随着美国陆军大规模编制体制改革, 为适 应新的军事编成、战式战法, 满足信息化作战需要,美军战时卫勤保障组织指挥 体制也进行了重组和改造。 美军卫勤指挥体制包括参谋长联席会议卫勤指挥机构和联合作战司令部卫 勤指挥体制。此次美军战时卫勤保障转型并未涉及参联会卫勤指挥机构,重点放 在战区内卫勤组织指挥体制调整,主要伴随军队小型化、模块化改编同时进行了 模块化改造。 3.1 区域卫勤保障组织指挥体制及调整 在 战 区级别 ,美军新成立 医疗部署保 障司令部 即,Medical Command (Deployment Support)代替原有战区医疗司令部,负责战区内陆军卫勤保障。 医疗部署保障司令部卫生旅下辖多个模块化医疗保障单位,主要为战斗支援医院 和多功能卫生营。医疗部署保障司令部是一种区域性的司令部,主要通过协同陆 军卫生系统,指挥与控制辖区内医疗分队,负责制订战区陆军的医疗支援规划、 程序及计划,此外还提供包括医疗后送、住院治疗、应激控制、预防性医疗、牙 医、兽医以及实验室等医疗保障。医疗部署保障司令部是一种多功能、模块化的 医疗指挥和控制机构,由基本指挥所和作战指挥所组成。基本指挥所拥有完整的 医疗司令部参谋机构,是司令部主要指挥所,是一种可部署的增强模块。用于为 配属卫生旅提供医疗指挥和控制、政策制定和技术指导, 并与战区部队进行协调 和联络。作战指挥所只拥有必要、最基本指挥控制能力, 主要对下属医疗分队提 供医疗指挥和控制,可与旅级以上司令部以及配属作战旅进行协调和联络。 在军师级别,卫生旅由负责军及军以上部队卫勤保障实编部队转变为一级模 块化、多功能的医疗指挥控制机构, 负责对隶属和配属的医疗分队实施任务式指 挥,具备对隶属和配属的多能医疗分队进行灵活的远征医疗指挥和控制的能力。 战时,卫生旅所辖医疗分队可根据保障部队的数量进行特遣编组。卫生旅必须具 备快速有效医疗保障所必须的医疗指挥、控制及计划制定能力。 新成立多功能卫生营,从职能上取代了原来的区域保障营、医疗后勤营和医 疗后送营。多功能卫生营同样是一个多功能的医疗任务式指挥机构,能够为隶属 和配属的多功能医疗分队(连、分遣队和队)提供医疗指挥和控制、行政援助、 医疗后勤保障和技术监督。所有隶属和配属医疗分队是根据作战需求为保障师级 范围及其作战旅战斗队而特遣编组的。多功能卫生营部署的主要功能时为了在早 期进入行动中对远征部队实施医疗指挥和控制,便于实施战区医疗部队的接收、 集结、前送和整合行动。战区旅以上部队的所有卫生连、分遣队,都可以隶属、 配属多功能卫生营,或由其行使作战控制权。 3.2 战时卫勤保障模块分队 美陆军分别在战区级、军师级设置了医疗部署保障司令部、卫生旅、多功能 卫生营三级模块化、多功能任务式医疗指挥控制机构。除建制卫勤力量外, 根据 作战需要配属相应的模块化分队,进行特遣编组。由于医疗功能的多样化, 美军 按照承担的卫勤工作成立了多种基本医疗分队。这些基本医疗分队经过标准化模 块化改造后,可以形成多种类型、通用的、标准化的模块化分队库。这些模块化 分队是美军区域卫勤保障的基础,战时根据作战实际需要,利用预先编制的卫勤 组织模块,采取模块分解与组合的方法,组建成符合作战环境、满足作战需求的 卫生旅和多功能卫生营,完成不同需要的战时卫勤保障任务。美军经过多年发展, 已经建成了门类齐全、满足不同功能的模块化医疗分队。如图 1 所示,共分为医 疗救治、空运医疗后送、卫生防疫、卫生物资保障、兽医保障、牙科保障、战斗 应激控制与行为健康 7 大类 24 种分队。 医疗救治 分队 医疗后送 分队 卫生防疫 分队 兽医保障 分队 牙科保障 分队 战斗应激与 行为健康 前沿外科手术队 空运医院 牙科连 重症监护空运组 战斗支援医院 海军医院船 陆军烧伤空运组 精神卫生科 初级救治分队 战斗应激控制分队 战场卫生分队 头颈外科分队 兽医勤务分队 昆虫分队 特殊护理分队 兽医医疗分队 病理学分队 战时卫勤保障模块分队 卫生物资 保障分队 卫生物资连 血液保障分队 卫生装备维修分队 卫生物资支援分队 战斗应激控制卫生连 战斗应激评估分队 肾透析分队 传染病分队 图 1 战时卫勤保障模块分队分类 3.3 建制卫勤保障组织指挥体制及其调整 美国陆军经过模块化改造后,为了满足旅级战斗队适应不同情况独立作战的 需求,必须提高旅战斗队自我保障能力。因此此次改革整个卫勤力量配置的重心 向更低级别战术部队倾斜,此前部署在师支援司令部的各前方支援营调整后转移 到到旅级战斗队。旅级战斗队的卫生人员得到极大扩充, 每个旅级战斗队卫生人 员人数约为 240 人左右,占总人数的比例为 6%~7%,其中军官 30 人左右,士 兵 210 左右,主要构成人员是 68W 战斗卫生员,完全能够满足在可及距离内配 置卫生力量的要求。此外在旅战斗队内部, 除卫生连治疗排部分人员不向前线部 署外(约为 21 人),其他卫生人员都能够快速部署前方进行伤病员的搜救、稳定 和后送。 此次陆军编制体制改革根本是“模块化”改造,卫勤组织同样进行了模块化设 计。通过对人员编制进行分析, 旅战斗队卫勤组织各个功能单元建立在以车辆为 单位基础上,每辆机动车配备相应人员便构成相应的功能单元,例如 1 辆装甲救 护车、1 名医生、3 名急救士官构成了 1 个治疗单元。多个功能单元便构成了一 定的功能模块,旅战斗队功能模块主要包括指挥模块、治疗模块、后送模块、辅 诊模块等,以治疗模块和后送模块为主,其中后送模块最多,约为治疗模块的 1.3 倍。根据不同任务需求对各个模块进行重新组织安排,可以使有限的医疗资 源得到合理应用,最大限度满足行动区域内卫勤保障需求。 4 美军战时卫勤保障转型趋势 4.1 卫勤功能由伤病救治拓展到健康保护 综合美军战时卫勤保障转型全过程,完全是按照“部队健康保护 ”理念对卫 勤保障体制与模式进行转变。战时卫勤保障功能的重心从战伤救治转变为同时注 重伤病救治、伤病预防和强健促进,将维护军事作业效能和军人健康保护置于伤 病救治同等重要的位置上。 4.2 卫勤保障范围向全方位保护、全寿命健康拓展 “部队健康保护”提出要求根据新型生物—生理—社会医学模式,综合平战 时医疗保障、伤病员医疗后送、卫生防病和卫生防护等工作,从生理、心理、军 事作业环境、部队生活环境和家庭环境多层次, 对军人健康进行全面维护。新型 卫勤保障不仅要关注军人的生理健康,更关注由于军事作业和作战行动等引发的 精神和心理问题以及军人的身心功能康复。 战时卫勤保障要持续地为战斗力服务,还需要以军人全寿命健康保障为主线, 实施全生命周期健康保障,其主要内容包括:健身和防护措施;军事行动中对威 胁的监测;提高军人个体和指挥员对健康威胁关注;实施不间断保障,确保军人 及其家庭身心健康。要求兼顾急性损伤与失能、远后效应防治, 同时注重战伤救 治与功能康复,实施无缝化连续医疗救护,保证军人在伤病恢复全过程中享受优 良医疗服务,在服役前、中、后均得到健康全面保障。 4.3 卫勤指挥体制由后勤管理型向作战指挥型转变 此次指挥体制转型是在各级别新设立专职卫勤指挥机构,战区一级设立医疗 部署保障司令部,军师级设立卫生旅与多功能卫生营。根据作战需求, 在不同级 别军事指挥机构下设立卫勤指挥领导机构。卫勤指挥领导机构依托于军事作战指 挥机构,使作战指挥机构能够灵活、精确地调动和使用各级卫勤力量, 提高卫勤 保障的精确性和伴随性,保证卫勤保障与作战行动的协调一致。 4.4 卫勤保障体制由建制主导型向支援主导型转变 美军建制部队由师级部队向旅级部队转变,同时改组了师以下战术卫勤组织, 将之前设置在师前方支援营的卫生连编配到旅战斗队,改组后旅战斗队下设卫生 连,战斗营下编配卫生排。旅战斗队内卫生连、卫生排等建制卫勤力量向小型化、 模块化发展,其灵活性和机动性大幅提高,作战营下卫生排采取“蛙跳”式保障 方式,能够圆满完成作战行动中紧急救治和早期治疗任务。此外, 在前线配置卫 勤力量比例上升,专科救治力量前伸,前线救治能力明显增强。 除旅级战斗队内配备卫勤力量外,按我军标准美军其他卫勤力量均可称为机 动卫勤力量。经过多年建设,美军机动卫勤力量规模不断扩大、类型增多、功能 多样,实施卫勤支援保障的能力全面提升。美军已建成了 10 多类快速反应医学 增援组织,类型齐全、功能多样, 随时准备在战时为作战部队提供增援,这些快 速反应小组能在接到通知后 12 小时内集合,24 小时内整装出发。伊拉克战争中, 美军组建多支可快速部署的医疗救治分队,在战场范围内快速机动,及时为伤员 实施手术,紧急处理后用救护直升机送到后方医院进行确定性治疗。美军国民警 卫队卫勤力量和地方动员卫生力量是战时卫勤力量支援的主要来源。例如, 美陆 军共编 14 个卫生旅,其中现役仅 4 个,10 个编配在国民警卫队内。美军预备役 力量支援和国防动员支援建设已进入法制化的轨道,军民结合卫勤保障能力越来 越强。 4.5 卫勤保障方式向网络支援保障转变 美军战时卫勤保障转型主要是按区域配置卫勤资源,统一使用卫勤保障力量, 对区域内三军部队实施网络式支援保障,提高卫勤资源使用率。美军网络型支援 保障主要包括以下四个体系: 互联互通的信息网络体系:美军已建立起互联互通的卫勤信息网络体系,将 医疗后送、防疫防护和药材保障无缝链接, 实现信息共享与利用,实现了战场伤 员流、物资流调控信息化,提高战时卫勤组织指挥与保障的反应速度和协同能力。 高效立体医疗后送体系:美军为了协调战时伤病员后送,建立三级伤病员调 度中心。各级伤病员调度中心处于联合作战层面,是联合作战指挥系统的一部分, 负责管理、审批和协调各自管辖范围内的伤病员后送, 根据战场环境,合理选择 后送工具和路线,调度伤病员到合适医疗机构接受确定性医疗救治,后送过程中 实现后送过程中动态控制,确保后送可视化,完整构建起战术、战役、战略紧密 衔接的立体医疗后送通道和网络体系。 精确、可视药材保障体系: 美军药材保障体系遵从统一组织、区域就近供应 基本原则,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精确统筹药材供应保障工作。在战区内设立战区 医疗物资牵头单位,作为战区主要医疗物资配给点,战区卫勤保障单位通常通过 任务划分区域,在区域基础上实施卫生物资支援。全部物资的消耗储备、申请计 划、运输供应、维修维护过程可视,做到灵活调度、精确供应。 快速、应急部队健康保护体系:美军健康保护体系包括减员预防、防疫防护、 战斗应激控制、口腔预防保健和兽医勤务。这些功能体系越来越向着超前保障、 预置保障和应急保障方向发展。 做好预先准备、及时发现问题、提前预防和准 备,把握部队健康保护的主动权,加强医学处置的及时性、科学性和应急反应速 度。 发表文献 阿富汗战争中的美军卫生减员预计 [关键词] 阿富汗战争;卫生减员;卫勤保障;美军 战前预计卫生减员,对于制定卫勤保障计划、组织筹划和合理使用卫生资源 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研究现代战争中的卫生减员预计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 涉及战斗武器杀伤力、战斗地形、行动战术等诸多因素。近年来, 业界专家学者 研究出了很多卫生减员预计方法。本文以美军在阿富汗坎大哈省某次军事行动中 的卫生减员预计为例,介绍美军在阿富汗战争中采用的一种简单快捷的卫生减员 预计方法,以及据此进行伤员评估、调整卫勤保障力量和卫生物资、提高保障效 益和降低减员率的做法。 1 战斗背景介绍 坎大哈省的安全由阿富汗国际安全援助部队(ISAF)南部区域指挥部[RC(S)] 负责。文中涉及的军事行动目的, 是彻底清理坎大哈省西部和西南部农村地区的 武装分子,行动时间是阿富汗选举期内的 2010 年 9 月。这一区域位于阿富汗恐 怖组织的主要后勤基地,地形复杂,隐藏有大批恐怖组织的武装分子,周围设置 有大量地雷和简易爆炸物。 2 卫生减员预计与医疗资源配置确定 2.1 基于该地区历史数据减员预计 美军在军事行动前 2 个月就开始进行伤亡人员评估,先是提取了储存于 RC(S)联合医疗办公室医疗后送数据库内的医疗信息,以及存于联合信息数据交 换网络(CIDNE)内的军事行动信息。研究人员将这2种信息数据进行比较分析, 并将分析重点放在产生伤员的军事行动数据上,提取了这些军事行动中产生的伤 员数量数据。研究人员将这些数据与 RC(S)最近1个月的军事行动进行比较, 加 入其他能够影响卫生减员的因素,例如,在阿富汗选举期内,武装分子活动次数 将可能增加等,以此推断出坎大哈省某次军事行动中可能的伤员数量。 2.2 基于类似军事行动数据减员预计 研究人员通过咨询联合作战部门,比较各次军事行动的战场环境、人员素质、 武器杀伤力等因素,选取了与此次行动类似的军事行动,即阿尔甘达卜清除行动。 研究人员经过对阿尔甘达卜行动详细分析,结合阿尔甘达卜战斗中参与部队的人 数、战斗持续时间、战斗中的伤员数量及伤员分布等情况, 计算出阿尔甘达卜清 除行动中伤员发生率(AAR)。此外,研究人员还根据联合作战部门提供的坎大 哈军事行动相关序列矩阵,统计出坎大哈省某次军事行动中部队总规模,即危险 人群(PAR),并确定坎大哈军事行动的强度增加因子(IIF),最后通过公式[伤 亡人数=AAR×(1+IIF)×PAR]推算出坎大哈军事行动中的伤亡数量。之后, 再根据历史数据确定战斗中伤员分布情况。研究人员发现, 伤员的分布与战斗持 续时间存在密切联系,比如,小规模战斗(持续时间 1~3 天),一般只有 10% 的总伤亡率,并且所有伤亡都在第 1 天发生;中等规模战斗(持续时间 4~10 天),伤员产生时间将持续 9 天左右;大规模战斗(持续时间 11~21 天),战斗 初期伤亡率比较高,到达峰值后逐渐减少。研究人员依此推算出的坎大哈军事行 动伤亡人数和伤员分布情况,构建了坎大哈军事行动中的伤员分布图。 2.3 比较伤员流与救治能力,明确医疗资源配置 在伤员分布图构建完成后,为进一步明确战斗中医疗资源紧张程度,研究人 员将推算出的伤病员总人数、伤病员分布情况与战区内医疗救治能力进行了比较。 这里的战区内医疗救治能力,主要是指战区内医疗资源与空运医疗后送的能力和 效率。由于美军空运后送能力通常都能满足需求, 因此一般只统计医疗资源,包 括手术室利用率、重症监护病房(ICU)与中间监护病房(ICW)数量,而床位 和人员等医疗资源通常可以临时扩增。此外, 还应当考虑伤员在医院内停留的时 间,依据历史统计数据推断,阿富汗战场上的阿富汗国际安全援助部队(ISAF) 伤员在医院停留时间一般为1天,阿富汗国家安全部队(ANSF)伤员在医院通 常停留 2~3 天,平民和俘虏出于“安全原因”,在医院停留时间最长,通常为 3~ 6 天。通过比较, 能够确定在整个战斗中医疗资源严重不足的时间段,并及时采 取相应措施降低医疗紧张程度。美军通常采用不同颜色的“交通灯”描述医疗资 源紧张程度:绿色表示医疗资源不紧张,床位使用率低于或等于 50%;褐色表 示轻微紧张,床位使用率 51%~75%;红色表示比较紧张,床位使用率 76%~ 99%;黑色表示非常紧张,床位使用率大于或等于 100%。 3 优化战斗进程中医疗资源配置策略 3.1 重新分配医疗资源,增强医院救治能力 战区联合卫生部经过研究发现,重新分配医疗资源是降低医疗紧张程度的最 有效策略。在坎大哈军事行动中, 联合卫生部将战区内所有医疗资源进行重新分 配,将所有医疗资源集中到坎大哈机场三级医院(KAFR3),有效提高了 KAFR3 的手术救治能力,同时也增加了 KAFR3 的 ICU 和 ICW 床位数量。医疗资源扩 增后,医疗资源紧张持续时间显著缩短,医疗资源紧张程度从扩增前的“非常紧 张”程度降低为“比较紧张”程度。 3.2 加强空运后送,伤病员快速通过医院 当医疗资源严重不足时,战区联合卫生部会采取积极的床位清除制度来增强 医院救治能力。主要方法是最大限度地使用战术空运后送力量, 将伤病员送至其 他战区医院,必要时也会采用战略空运医疗后送力量,将伤病员后送至战区外医 院。这样做,能够调整伤病员数量的峰值持续时间。 3.3 随时与战斗指挥部门沟通,调整军事行动 使军事指挥员了解战斗的医疗资源紧张程度十分重要。阿富汗战场上, 联合 卫生部卫勤人员通常参与制定战斗计划,并在计划制定过程中,将无法解决的医 疗资源紧张信息及时报告军事指挥员。这样做, 便于军事指挥员事先根据医疗资 源紧张程度调整军事计划。 (本文发表于《人民军医》2013 年第 55 卷第 11 期) 美国陆军旅战斗队卫生体制编制现状与趋势 [关键词] 美军;旅战斗队;卫生编制 为了满足当前和未来作战需要,美国陆军于 2004 年全面启动部队体制编制 改革计划,这次计划被称作是“50 年来最大的整编计划”,内容是对美国陆军部 队进行模块化改造。以师为基本作战单位的陆军部队在此次改革中将被改造成以 诸兵种合成旅为基础的模块化部队。截止到 2010 年,美国陆军已经完成全部战 斗部队、战斗支援部队和战斗勤务支援部队的模块化体制编制调整。 模块化改造完成后的旅战斗队成为美国陆军最大建制作战单位,具有结构标 准化、编组灵活、可快速部署及可自主作战等特点。原有装甲旅、机械化步兵旅、 重型骑兵旅、轻型骑兵旅、空降旅、空中突击旅以及斯特瑞克旅 7 种机动作战旅, 经过模块化改造,整编为重型旅战斗队、“斯特瑞克”旅战斗队和步兵旅战斗队 三类标准化旅战斗队。伴随军队体制编制的调整,为满足新型部队卫勤保障需求, 美军作战旅卫生编制同时发生了巨大改变。在改革过程中, 美陆军积累了丰富的 经验,这些经验对我军卫生体制编制改革有很高的借鉴价值。 1 美陆军旅战斗队体制编制改革特点 新型陆军旅战斗队是按照未来联合部队发展的标准设计,突出了旅级战斗队 的编组灵活性。此次改革的目标是让美陆军拥有更多、更小、更快、更强、更灵 活的基本作战单元,并通过作战单元的不同模块化组合,获得针对不同任务的应 急反应能力、快速部署能力、联合作战能力以及快速决定性作战能力。美陆军期 望转型后现役部队作战能力能够提高 30%、可部署作战单元增加 50%,现役部队 轮换周期达到每两年一次。 模块化改革后,旅战斗队编制人员约 3000~4000 人,人员和下级单位较改 革前大幅减少,但战斗力却大幅提高。以重型旅战斗队为例, 人数比原来减少近 1/3,军事效能却是原装甲旅的 1~3倍。此外新型旅战斗队编制更强调作战与支 援的紧密配合,用以提高旅战斗队的独立作战能力。原编在师支援司令部下的火 力、侦查、保障等支援单位被下放到旅战斗队, 对旅战斗队作战行动提供直接支 援。按照美陆军此次改革要求, 新型旅战斗队必须在没有外部支援情况下持续作 战 3~7 天。 2 美国陆军旅战斗队卫生编制 2.1 重型旅战斗队 重型旅战斗队由装甲兵和机械化步兵组成,主要实施突袭和快速作战。重型 旅战斗队编制员额 3638 人,其中卫生人员编制 248 人,包含军官 32 人,士兵 216 人,卫生人员占部队总人数比例为 6.81%,装备不同型号医疗车辆 78 辆。 重型旅战斗队由旅部与旅部连、特种作战营、侦察营、2 个合成战斗营、炮 兵营以及旅支援营组成。其中旅部与旅部连设卫勤指挥保障单元(3 人),分别 是军医主任、医疗作业军官和护理士官,负责旅战斗队范围内卫勤计划的制定, 特种作战营编有医疗保障分队(14 人),旅支援营下辖卫生连(78 人),战斗营 编配卫生排(44 人),侦查营设卫生排(46 人),炮兵营设卫生排(15人)。 2.2 斯特瑞克旅战斗队 斯特瑞克旅战斗队是以“斯特瑞克”轮式装甲车辆为机动平台的中型部队, 可部署性优于重型旅战斗队,而战术机动性、防护性能和火力则优于步兵旅战斗 队,主要用于前期部署并实施各种作战行动。斯特瑞克旅战斗队编制 4224 人, 其中卫生人员 243 人,包含军官 33 人,士兵 210 人,卫生人员占部队总人数比 例为 5.75%,装备不同型号车辆 66 辆。 斯特瑞克旅战斗队由 6 营 5 连组成,包括旅部和旅部连、侦察营、3 个步兵 营、炮兵营、支援营、反坦克连、工兵连、军事情报连以及通信连,其中通信连 与军事情报连未编配卫勤力量,工兵连与反坦克连下设战斗医疗分队(编制 4 人,均为军医士官),其他单位卫生力量配置与重型旅战斗队类似,旅部指挥保 障单元(3人),侦查营设卫生排(28 人),炮兵营设卫生排(17 人),步兵营设 卫生排(37 人),卫生连(74 人)。 2.3 步兵旅战斗队 步兵旅战斗队是陆军最轻型的旅战斗队,主要以步兵为核心,包括轻型步兵、 空降步兵和空中突击步兵等兵种。与其他旅战斗队相比, 步兵旅战斗队可部署性 最佳,后勤保障也最为容易,在战区空运部队支援下,步兵旅战斗队作战范围可 覆盖整个战区,在狭窄地形和居民聚集区使用效果最佳。步兵旅战斗队编制 3354 人,其中卫生人员 219 人,包含军官 31 人,士兵 188 人,卫生人员占部队总人 数比例为 6.52%,装备医疗车辆 72 辆。 步兵旅战斗队下辖旅部和旅部连、特种作战营、2 个步兵营、侦查营、炮兵 营以及旅支援营。各单位配属卫勤力量与重型旅战斗队基本相同,其中特种作战 营设医疗保障分队(12 人),步兵营设卫生排(41人),侦查营设卫生排(29 人), 炮兵营设卫生排(17 人),旅卫生连(72 人),旅部卫勤保障单元(3人)。 3 卫生排与卫生连人员装备组成 如上所述,旅战斗队中卫勤力量基本构成单位是卫生排和卫生连。经过分析 发现,不同旅战斗队卫生排与卫生连组成功能单元基本相同,区别在于根据所属 作战部队类型的不同,配置人员的数量和装备车辆发生变化。车辆方面, M1133 斯特瑞克医疗救护车只装备斯特瑞克旅,M577A1 装甲救护车只装备重型旅战斗 队。在此以斯特瑞克旅步兵营卫生排和斯特瑞克旅支援营卫生连为例, 对其配属 人员及装备进行详细阐述。 3.1 斯特瑞克旅步兵营卫生排 斯特瑞克旅步兵营卫生排编制 37 人,包括军医 3 人,士兵 34 人,配备各式 车辆 8 辆。 下辖排部、治疗班、2 个伤员后送班以及战场救护分队,其中: 排部 2 人,分别是排长和排军士长,卫生排长同时兼任营军医主任,负责指 挥和控制建制内卫勤分队,装备 M1038“悍马” 1 辆。 治疗班 9 人,分别是军医 2 人,护理士官 3 人,急救士官 1 人,急救士官兼 驾驶员 1 人,救护兵兼驾驶员 2 人,装备 M1038“悍马” 1 辆和 M1083 中型战 术运输车 2 辆。治疗班分两个救护组, 每组包括 1 名军医和 3 名卫生兵,负责对 伤病员进行紧急救治和分类。 卫生排共设 2 个伤员后送班,每班 6 人,包括急救士官 2 人,急救士官兼驾 驶员 2 人,救护兵兼驾驶员 2 人,装备 M1133 斯特瑞克医疗运输车 2 辆。每辆 伤员后送车组配一名驾驶员和 2 名急救士官,负责将伤员后送至 2 级救治阶梯。 战场救护分队包含 14 名战场救护员,通常根据战术形势的需要给各排级战 斗分队配属战场救护员,在战斗现场提供专业创伤处理。 3.2 斯特瑞克旅支援营卫生连 斯特瑞克旅支援营卫生连编制 74 人,包括军医 15 人,士兵 59 人,配备各式车 辆 28 辆。卫生连下设连部、预防医学班、心理健康班、治疗排和后送排,具体 人员编配及任务见表 1。 4. 美陆军旅战斗队卫生编制改革趋势及启示 4.1 卫生力量配置向前线部队倾斜 美国陆军经过模块化改造后,为满足旅级战斗队适应不同情况独立作战的需 求,必须提高旅战斗队自我保障能力。因此此次改革整个卫勤力量配置的重心向 前线作战部队倾斜,此前部署在师支援司令部的各前方支援营调整到到旅级战斗 队,原前方支援营卫生连同时调整到旅战斗队。旅级战斗队的卫生人员得到极大 扩充,救治能力大幅提高,能够独立展开 2 级救治机构。每个旅级战斗队卫生人 员人数约为 240 人左右,占总人数的比例为 6%~7%,其中军官 30 人左右,士 兵 210 左右,主要构成人员是 68W 战斗卫生员,能够满足在可及距离内配置卫 生力量的要求。此外在旅战斗队内部,除卫生连治疗排部分人员不向前线部署外 表 1 斯特瑞克旅支援营卫生连人员编制及装备 **单位名称** **构成单位** **人员配置** **装备** **任务** 连部 (12人) 连长、执行官、连军士长、医务官、医疗后勤士 官3人、生物医学装备专业兵、医疗后勤士兵2 人、洗消专业下士、核生化专业下士 M1038配战术拖车3辆、 M1083 运输车配战术拖 车1辆 指挥和控制全连卫勤行 动、负责卫生物资补给 和清除核生化沾染 预防医疗班 (2人) 环境科学官、预防医学专业下士 M1038配战术拖车 识别和评估健康卫生威 胁,提出部队保护措施 精神健康班 (2人) 行为科学官、心理健康下士 M1038 协助指挥人员实施心理 预防计划调节战斗压力 治疗排 (36人) 排部(4人) 排长、助理军医、医疗行政下士、排军士长 M1038 配战术拖车 、 M1083配战术拖车 组建 2 级救治阶梯,实 施更先进的创伤管理和 紧急医疗救治 治疗班(11人) 野战军医、助理军医、护理士官6人、医护兵3 人 M997 救护车配战术拖车 3辆、M1038配战术拖车 区域治疗班(8 人) 军医、助理军医、护理士官3人、医护兵3人 M997 配战术拖车2 辆、 M1083配战术拖车 区域保障班(9 人) 牙医、理疗军医、检验士官2人、辐射士官2人、 护理士官、理疗士官、牙科士官 M1083配战术拖车 病员收治班(4 人) 内外科手术护理军医、医护士官3人 M1083配战术拖车 后送排 (22人) 排部(2人) 排长、排军士长 M1038配战术拖车 负责旅战区范围内伤病 员地面后送和伤病员途 中监护 前沿后送班(4人×3) 急救士官、急救士官兼驾驶员、急救兵兼驾驶员 2人 M997 配战术拖车3 辆、 M997救护车3辆 区域后送班(4人×2) 急救士官、急救士官兼驾驶员、急救兵兼驾驶员 2人 M997 配战术拖车2 辆、 M997救护车2辆 (约为 21 人),其他卫生人员能够快速部署前方进行伤病员的搜救、稳定和后送。 4.2 作战计划与卫勤计划协调一致 美军认为,在战术计划层面,一致性对于有效提供卫勤保障是最基本元素。 因此在人员设置上,旅战斗队各级参谋机构均设置了卫勤计划制定人员,卫勤计 划制定人员能够直接接触指挥员,参与作战计划的早期制定,保证了作战计划与 卫勤计划的完全一致。以旅参谋部为例,旅参谋部负责作战行动的计划、指导、 控制与协调、信息管理以及通信, 共设人事单元、情报单元、信息作战单元、保 障单元以及 C4 作战单元。旅军医主任承担保障单元特业参谋职责, 同时是旅长 医疗顾问。旅军医主任可就医疗情况向旅长提出建议, 同时组成医疗办公室,负 责制定旅卫勤保障和部队健康保护任务规划,参与作战行动计划的制定和审查作 战行动计划。各作战营营部也设立专职后勤参谋, 各级卫勤参谋可对卫勤计划进 行及时有效的计划与协调,确保了作战计划执行中与卫勤的协同。 4.3 卫生力量模块化组织设计 此次陆军编制体制改革根本是“模块化”改造,卫勤组织同样进行了模块化 设计。通过对人员编制进行分析, 旅战斗队卫勤组织各个功能单元建立在以车辆 为单位基础上,每辆机动车配备相应人员便构成相应的功能单元,例如 1 辆装甲 救护车、1 名医生、3 名急救士官构成了 1 个治疗单元。多个功能单元便构成了 一定的功能模块,旅战斗队功能模块主要包括指挥模块、治疗模块、后送模块、 辅诊模块等,以治疗模块和后送模块为主,其中后送模块最多,约为治疗模块的 1.3 倍。根据不同任务需求对各个模块进行重新组织安排,可以使有限的医疗资 源得到合理应用,最大限度满足行动区域内卫勤保障需求。 (本文已被《人民军医》收录) **个人简历** 姓名: 付波 性别:男 民族: 汉族 出生年月:1981 年 11 月 籍贯: 湖北大悟 学习经历 1999.09~2002.06 第四军医大学吉林军医学院放射技术专业 专科 2002.09~2005.06 第四军医大学生物医学工程专业 本科 2009.09~2014.06 军事医学科学院卫生勤务与医学情报研究所 硕博连读 工作经历 2002.07~2009.09 空军航空兵第三十四师沙河场站卫生队 放射技师 在读期间参与的研究工作 1.作为主要成员参与总后面上课题“外军卫勤保障研究”(09MA034,2009.01~ 2010.06) 2.作为主要成员参与院创新基金重大项目“三防医学救援大队训练模拟平台研究 ” 3.作为主要成员参与北京市科技计划课题软科学研究课题“2010~2011 首都十 大危险疾病防控情报跟踪”(01107050210,2010.09~2011.08) 4.作为主要成员参与后勤科研计划重点项目“重大军事行动卫勤保障方案模拟与 评估研究”(BWS11L017,2011.1~2015.12) 5.作为主要成员参与卫勤理论研究计划课题“外军联合作战卫勤保障条令研究” (12WQZ02,2012.01~2012.12) 6.作为主要成员参与卫勤理论研究计划课题“美军卫勤保障情报追踪研究” (12WQZ04,2012.01~2012.12) 7.作为主要成 员参与十二五总后面上课题 “ 外军卫勤保 障标准化研 究 ” (13WQZ05,,2013.01~2013.12) 8.作为主要成员参与十二五总后面上课题“美军卫生减员的理论、技术与方法进 展分析”(13WQZ17,2013.01~2013.12) 在校期间参与培训 1.2011 参加第 7 届全军医药卫生科技查新培训班,获军队医药卫生科技查新资 格证书 2.2012 年参加中国国防科学技术信息学会主办第八期情报研究方法培训 3.2013 年参加第三军医大学“缺氧病理生理学与高原医学”全军研究所暑期培 训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 1.付波,曹姝,吴曙霞. 基于图像检索技术的外观设计专利查新[J]. 中华医学图 书情报杂志,2013,09:62-64. 2.付波,刁天喜.伤病员空运后送中信息特点分析[A].2013 年度国防医学信息与 科技查新会议论文集[C]. 中国国防科学技术信息学会:2013 3.付波,刁天喜,吴东,王敏. 阿富汗战争中的美军卫生减员预计方法[J]. 人民 军医,2013,11:1276-1277. 4.付波,刘术,刁天喜.美国陆军旅战斗队卫生体制编制现状与趋势[J].人民军 医,2014,57(7). 4.付波,刁天喜.美军空运医疗后送力量建设及启示.已被空军医学录用 5.付波,刁天喜.美军联合作战卫勤保障条令发展演变及启示.已被军事医学录用 在读期间内部刊物发表的文章 1.在《军事医学动态》上发表文章9 篇 在读期间参编的专著和译著 1.《美国军队卫勤保障》,军事医学科学出版社,2010 年 3 月出版 2.《英国军队卫勤保障》,军事医学科学出版社,2010 年 3 月出版 2.《医药卫生科技查新咨询理论与实践》,军事医学科学出版社,2012 年 10 月第 一版 3.《极度威胁,1945 年以来的生物武器》,译著,2011 年 8 月出版 4.《美军联合作战卫勤保障条令 JP4-02》, 即将出版 在读期间获得奖励 1. 2010 年 军事医学科学院研究生队 优秀课代表 2. 《伤病员空运后送中信息特点分析》获 2013 年度国防医学信息与科技查新会 议论文三等奖
nyp366888891
2024年12月9日 14:17
转发文档
收藏文档
上一篇
下一篇
手机扫码
复制链接
手机扫一扫转发分享
复制链接
Markdown文件
HTML文件
PDF文档(打印)
分享
链接
类型
密码
更新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