卫勤保障训练
德军卫勤保障体系
美军战时卫勤保障转型发展情报研究.nh
美军战时卫生勤务信息化保障情报分析
美军战创伤信息采集和记录现状
美军医疗保障体系特点及对我军的启示
美军军地一体化卫勤动员对我军的启示 陈活良
德军伤病员后送协调小组卫勤训练启示
美军卫勤体系建设启示
国内外军队卫勤指挥管理体制发展与比较
环太军演中美军 ATLS 课程培训的做法及启示
伊拉克和阿富汗战争美军战斗减员特点及关键 战伤救治举措效果分析
美军野战无人化卫勤装备进展与启示
美军卫勤保障信息化建设的能力特点及对我军的启示
美军战时卫勤保障转型发展趋势
美军战时卫勤信息系统的特点与功能分析
德军卫生物资供应保障体制
外军医疗保障体制有关情况介绍
美军战伤死亡数据分析对加强战伤救治训练的启示
外军卫勤模拟仿真训练研究现状分析
美军寒区卫勤保障研究现状与启示
外军卫勤体制模式比较及对我军的启示
美军卫勤实战化训练的经验及启示
美军战术战伤救治经验探讨
美军后勤信息系统发展概况
从“ 白金十分钟 ”到“黄金一小时 ”——美军一线战救的 “ 101 ”策略及启示
战术训练 俄文 Takticheskaya_podgotovka_kursantov_uchebnyh_voennyh_centrov
-
+
首页
美军战时卫生勤务信息化保障情报分析
(c)1994-2022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http://www.cnki.net   **目** **录** [摘 要 1](#bookmark2) [ABSTRACT 3](#bookmark3) [前 言 1](#bookmark4) [一、立题依据 1](#bookmark5)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1](#bookmark6) [三、研究方法和内容 1](#bookmark7) [四、技术路线 2](#bookmark8) [第一部分 美军战时卫勤信息化建设的相关背景 4](#bookmark1) [一、战时卫勤信息化的基本概念 4](#bookmark1) [二、战时卫勤信息化建设的环境背景 5](#bookmark9) [(一)美军信息化建设环境 5](#bookmark10) [(二)美军军事转型环境 6](#bookmark11) [(三)现代战争战场环境 6](#bookmark12) [第二部分 美军战时卫勤信息化建设现状和存在问题 8](#bookmark13) [一、美军战时信息化卫勤保障系统现状 8](#bookmark14) [(一)主要战时信息化卫勤保障系统概述 8](#bookmark15) [(二)关键技术分析 16](#bookmark16) [(三)主要功能分析 18](#bookmark17) [二、远程医疗野战化装备现状 20](#bookmark18) [(一)主要远程医疗野战化装备概述 21](#bookmark19) [(二)关键技术分析 25](#bookmark20) [(三)主要功能分析 26](#bookmark21) [三、伊拉克战争卫勤信息化保障实践 27](#bookmark22) [(一)先进的通信技术确保伤病员后送阶梯畅通 28](#bookmark23) [(二)战时信息化卫勤保障系统确保信息无间隙网络传递 29](#bookmark24) [(三)远程医疗野战化装备确保伤病员无间断医疗救治 30](#bookmark25) [四、存在的问题 30](#bookmark26) [第三部分 美军战时卫勤信息化建设发展趋势 32](#bookmark27) [一、向平战结合、军地结合的一体化卫勤信息化发展 32](#bookmark28) [(一)加强武装部队卫生纵向技术应用系统建设,实现平战结合 32](#bookmark29) [(二)加强军地系统融合、开发新平台,实现军地结合 32](#bookmark30) [(三)开发卫勤信息化保障新系统 34](#bookmark31) [(四)加强现有系统功能建设,稳步推进一体化卫勤信息化保障 35](#bookmark32) [二、进一步提高远程医疗野战化装备的信息化程度 35](#bookmark33) [(一)开发未来作战系统中单兵医疗信息化装备 36](#bookmark34) [(二)进一步建设未来远程医疗救护装备 37](#bookmark35) [(四)构建未来医疗机器人系统 38](#bookmark36) [第四部分 美军战时卫勤信息化建设的特点 41](#bookmark37) [一、适应军事战略调整,统筹规划 41](#bookmark38) [(一)制定相关政策法规 41](#bookmark39) [(二)统一信息标准 42](#bookmark40) [(三)调整卫勤信息化管理和研发机构 43](#bookmark41) [(四)重视信息安全 44](#bookmark42) [二、科学合理的研发策略 44](#bookmark43) [(一)“评估-计划-行动-验证-装备”研发模式 44](#bookmark44) [(二)“IT 外包”的研发手段 44](#bookmark45) [(三)滚动式投入研发经费 45](#bookmark46) [三、模块化组合实现一体化卫勤信息保障 46](#bookmark47) [四、实践检验,优化发展战时卫勤信息化 47](#bookmark48) [第五部分 美军战时卫勤信息化建设对我军的启示和借鉴 48](#bookmark49) [一、加强全军战时卫勤信息化建设统筹规划 48](#bookmark50) [二、加强复合型人才队伍建设 48](#bookmark51) [三、引入灵活多样的研发模式,增加经费投入 49](#bookmark52) [四、鼓励创新研发基础上,加强一体化卫勤信息化建设 49](#bookmark53) [第六部分 讨论和结论 51](#bookmark54) [一、讨论 51](#bookmark55) [(一)本研究创新性及意义 51](#bookmark56) [(二)本研究资料来源可靠性 51](#bookmark57) [(三)本研究方法合理性 51](#bookmark58) [(四)本研究不足之处 52](#bookmark59) [二、结论 53](#bookmark60) [(一)本研究主要创新结论 53](#bookmark61) [(二)结语 54](#bookmark62) [参考文献 55](#bookmark63) [在学期间发表的文章 62](#bookmark64) [个人简历 67](#bookmark65) [致 谢 68](#bookmark66) **摘** **要** 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高新技术群不断创新,快速发展,其强劲势头直接作用 于军事领域,促进了世界各主要国家的武器装备进一步向信息化方向发展,军队 建设正在实现从工业时代向信息时代的飞跃,美军凭借其经济实力及在近几场局 部战争中的探索和实践,使其战时卫勤信息化建设走在世界各国前列。在全球军 队信息化建设的大环境下,加速推进我军信息化建设,加强战时卫勤信息化建设 已成为全军卫生信息化建设的当务之急。鉴于此,本研究利用情报学研究方法, 以全面探讨美军战时卫勤信息化建设为目标,综合分析美军战时卫勤信息化建设 过程中的经验和教训,总结归纳其特点,最后结合我军卫勤信息化建设的实际, 提出对我军战时卫勤信息化的启示和借鉴。 本论文首先研究了战时卫勤信息化的背景。采用文献调研和专家咨询的方 法,梳理了战时卫勤信息化的相关概念,研究提出战时卫勤信息化的概念是:利 用计算机、通信等信息技术, 依靠 C4ISR(即指挥、控制、通信、计算机、情报、 侦察、监视) 作战系统平台,实现战时卫勤组织指挥、医疗后送、药材保障和血 液管理等信息化保障,实现参战人员战前、战中、战后医疗信息的全程跟踪与服 务。同时研究了美军信息化建设环境、美军军事转型环境以及现代战争战场环境 对美军战时卫勤信息化建设的影响。美军在总结历次战争经验的基础上, 在军事 转型的推动下,根据现代战争的特点和规律,依托作战指挥信息化建设的平台, 构建一体化卫勤信息化保障模式。 在背景研究的基础上,通过文献调研的方法,重点搜集了美军战时卫勤信息 化建设的文献资料,包括战时信息化卫勤保障系统和远程医疗野战化装备相关情 报。对其关键技术和主要功能进行综合分析, 发现美军战时卫勤信息化建设现已 达到:①卫勤组织指挥实时化;②药材保障和血液管理可视化;③医疗后送追踪 网络化;④防疫防护信息化;⑤信息采集、存储、传递和查询一体化;⑥医疗后 送和远程医疗野战化等功能。 通过分析美军信息化卫勤保障在伊拉克战争中的实践经验和美军目前存在 的问题。总结了美军在战时卫勤信息化建设方面, 加强顶层设计,采用创新、实 践、调整、融合相结合的发展思路, 融合各军兵种与商业企业的已有成果,根据 统一的要求和标准,在加大人才培养的同时,通过加强武装部队卫生纵向技术应 用系统建设、开发新平台以及构建未来医疗机器人等手段, 稳步推进卫勤保障信 息化建设的研究和实践,逐步向平战结合、军地结合的一体化卫勤信息化保障发 展,并进一步提高远程医疗野战化装备的信息化程度。 本研究通过综合分析美军战时信息化卫勤保障系统和远程医疗野战化装备 的研发背景、研发策略、经费投入等, 总结归纳出美军战时卫勤信息化建设具有 如下特点:①适应军事战略调整,统筹规划,具体包括:制定相关政策法规,调 整卫勤信息化管理和研发机构,统一信息标准和重视信息安全等措施;②科学合 理的研发策略,具体包括:“评估-计划-行动-验证-装备”研发模式,“IT 外包” 的研发手段,滚动式投入研发经费等;③各系统功能模块组合实现平战一体化卫 勤信息化保障;④实践检验,优化发展战时卫勤信息化。 另外,本研究以专家座谈、电话访谈以及文献调研等方法, 对我军存在的问 题进行了咨询,结合美军战时卫勤信息化建设的特点,为我军在卫勤信息化建设 提出四条建议:①加强统筹规划:建立责权明确、运行顺畅的信息化组织体制和 和科学合理的信息化建设运行机制,加强信息标准建设,重视信息安全;②加强 复合型人才队伍建设,开设卫勤信息化专业;③引入灵活多样的研发模式,借鉴 美军“评估-计划-行动-验证-装备”研发模式和“IT 外包”研发策略,适当增加 经费投入,稳步推进卫勤信息化系统和野战医疗装备的研发和升级;④鼓励短时 期内各单位创新研发基础上,加强一体化卫勤信息化建设,同时吸取美军在信息 化系统研制过程中各自为政的教训,集中优势力量研发军地两用的卫勤信息化系 统。 本论文较全面地调研了美军战时卫勤信息化保障现状与水平,对我军开展战 时卫勤信息化建设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但对美军战时卫勤信息化建设所涉及的 体系、制度、理念以及人才培养等方面的内容涉及较少, 希望下一步能从我军战 时卫勤信息化的角度继续深入研究美军在战时卫勤组织指挥、医疗后送、防疫防 护、药材保障、血液管理等方面信息化建设, 加强对美军战时卫勤信息化建设所 涉及的体系、制度、观念以及人才培养等方面内容的情报追踪, 密切关注美军平 时卫勤信息化的发展和信息系统的实际应用与未来趋势。 **关键词:**美军 战时 卫勤信息化 **Abstract** Information Study on U.S Army Medical Service Informationalization at Wartime The new and high technologies with information technology as its core developed rapidly, the strong momentum of technology development directly influence the military field and further promoted the informationalization of weaponry and equipment of the major countries. The military building-up is developing by leaps and bounds from the industry age to the information age. The U.S. military, with its powerful economic strength and the real war practices, its medical service informationalization for wartime is advanced. In the worldwide military informationalization environment, to develop our army’s construction of the medical service informationalization becomes the priority of whole army health informationalization. From the point of this view, this study not only fully investigated the U.S. Army war-time medical service informationalization, comprehensivly analyzed experience and lessons learned during the building of it, but also summarized its ’features. Combining with our military’s construction of the medical service informationalization, we pointed out some suggestions in this study. We initially studied the background of war-time medical service informationalization, combing the related concept of it, in this paper. And a new concept of war-time medical service informationalization was created, that is: With the use of computer, communication and other information technology, relying on the C4ISR (Command, Control, Communication, Computer, Intelligence, Reconnaissance, Surveillance) combat system platform, to implement the informationalization of war-time medical service command and organization, medical evacuation, medical material support and blood management, and also achieve the entire pre-war ,in the war, and post-war medical information of combatants tracking and services for the troops. We also studied the impacts of the U.S. Army informationalization environments, the U.S. military transformation and the modern warfare environment on war-time medical service informationalization, finding that U.S. Army built an integrated model of medical service informationalization at the conclusion of wars, the promoting of the military transformation, based on the modern war ’s characteristics and rules, and relying on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platform of operational command. On the basis of researching the articles and documents about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U.S. Army war-time medical service informationalization, including the intelligence about war-time medical service support systems and field telemedicine equipments. Comprehensively analyzing their key technologies and functions, we found that U.S. Army war-time medical service informationalization has now reached: ①real-time command and medical organizations; ②visualizing medical material support and blood management; ③networking the wounded medical evacuation; ④informationalizing epidemic and protection; ⑤integrating information collection, storage, transmission and query; ⑥carrying out medical evacuation and telemedicine in the field. Combining with the shortcomings and features of U.S. Army war-time medical service informationalization and the practice of informationalized medical support in the Iraq war, we put forward that U.S. Army has been strengthening the top-level design, taking the developing plan of a combination of innovative, practicing, adjustment, integration, integrating the outcomes of different the whole units of DOD and commercial enterprises, to steadily drive the study and practice of medical service informationalization, with the unified requirements and standards. And the U.S. Army’s war-time medical service informationalization is heading the integration of peacetime needs with wartime needs, and the needs both the army and civilian, also further increasing the level of field telemedicine system. In this study, through a comprehensive analysis of research background,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strategy, funds of the U.S. Army war-time informationized medical support systems and field telemedicine systems, we summarized the construction of U.S. Army war-time medical service informationalization has the following characteristics: ①to adapt to the adjustment of military strategy, overall planning, including: the development of relevant policies and regulations, adjusting the medical information management and R & D institutions, unified information standards and thinking highly of information security, etc; ②scientific and rational R & D polices and roles, including: a R & D model of " assess-plan-action-authentication-equipping ", a R & D means of "IT outsourcing ", and rolling funds into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③integrating modules to achieve the integration of peacetime and wartime medical service informationalization; ④practice test, and optimizing the development of war-time medical service informationalization. In addition, we consulted many experts about the difficulties of developing our army’s medical service informationalization with methods of expert discussion, telephone interviews and literature reference. Combining with the characteristics of U.S. Army war-time medical service informationalization development, we put forward four suggestions: ①our authority of health department should make a plan to develop our army’s medical service informationalization, based on our army’s facts at present, to establish the well defined power and responsibility organization and smoothly carried out, to strengthen the building of information standards and take great care about information security; ②to strengthen the construction of inter-disciplinary talent, and set up medical service subjects; ③to introduce flexible and diverse R & D models, mirrors the " assess-plan-action-authentication-equipping " and "IT outsourcing ", increase funds appropriately to steadily push forward the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of our army’s medical service informationalization, and upgrading of medical service systems and field medical equipments; ④to encourage innovation and R & D of self-governed systems in a short period of time, and strengthen the integration of medical service informationalization. In this study, we had a rather comprehensive understanding of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U.S. Army war-time medical service informationalization, and also it has a certain reference to our military to launch the construction of war-time medical service informationalization. We hope continue to study more about U.S. Army war-time medical service informationalization in organization and command, medical evacuation,epidemic prevention and protection, medical material support, and blood management, with the perspective of our military’s war-time medical service informationalization, and further study the U.S. Army war-time medical informationalization involved system, concept, talent training, and pay attention to the combination of the medical service informationalization development in peacetime and wartime to put forward directing proposals to our military ‘s medical service informationalization. **Key words:** U.S.Army war-time medical service informationalization **前** **言** **一、立题依据** 信息技术是当代科技革命、社会变革的主要推动因素, 也是世界新军事变革 的本质和核心。为适应世界新军事变革的需要,我军自 1997 年在全军范围内开 展卫勤信息化的建设,经过十几年的发展,取得了显著成果,2004 年,总后卫 生部专门制定了相关方案研究战时卫勤组织指挥与保障信息系统。2005 年以来, 总部多次召开会议,专题研究部署战时卫勤信息系统研制工作,组织全军有关单 位的卫勤、医学、工程技术专家, 开展了战时卫勤组织指挥与保障信息系统的研 发。为提高我军应对新时期多样化军事任务需求, 总后卫生部信息中心希望对外 军特别是美军的卫勤信息化建设有一个比较全面的认识和了解,以便借鉴美军的 经验教训更好地开展我军卫勤信息化建设。2007 年初,开展本课题研究。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国内部分专家长期对外军卫生信息化建设的情况进行情报追踪,2000 年硕 士论文《信息技术在军队战时卫生勤务中的应用》介绍了美军在战时卫勤应用信 息技术的基本指导思想、具体建设规划和已研制出的以及正在研制的装备, 这些 都为本论文研究打下了一定的基础,但对于美军战时卫生勤务信息化建设的具体 做法、特点、存在的问题等方面尚无系统的论述, 本论文在借鉴国内已有成果的 基础上,开展研究。 检索国外文献数据库以及相关网站,未见关于美军战时卫生勤务信息化保障 的情报分析研究。 **三、研究方法和内容** 本论文主要采用了文献调研、综合分析、综合归纳、专家咨询等研究方法。 利用手工检索和计算机检索等手段,对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1994 年至今)、 CBMdisc 中文生物医学光盘数据库(1979 年至今)等数据库以及美国各大官方 网站进行数据检索,搜集了美军 1990 年~2009 年 5 月以来的战时卫勤信息化资 料。结合课题开题汇报和中期考核专家指导, 探讨了美军展开战时卫勤信息化建 设的背景,深入分析了美军战时卫勤信息化的应用现状和发展趋势,归纳了美军 战时卫勤信息化的特点。通过参加总后卫生部于 2009 年 1 月召开的“军队卫生 信息化建设与发展高端论坛”,听取专家汇报,并参与专家座谈,结合对南京军 区联勤部卫生部、第 85 医院以及北京军区联勤部卫生部信息中心等相关专家的 电话访谈,大体了解了我军在战时卫勤信息化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借鉴美军 战时卫勤信息化建设,对我军战时卫勤信息化建设提出相关建议。 1 **四、技术路线** 美信息化建设环境  现代战争战场环境 环境背景 美军事转型环境 文献调研 专家咨询 美战时卫勤信 息化相关背景 基本概念 关键技术分析 战时信息化 卫勤保障系统 主要功能分析 美战时卫勤信 伊拉克战争 卫勤保障实践 存在问题 息化建设现状  综合分析 综合分析 总结归纳 关键技术分析 远程医疗 野战化装备 主要功能分析 战时信息化卫勤保障系统发展趋势 美战时卫勤信 息化发展趋势 远程医疗野战化装备发展趋势 综合归纳 美战时卫勤信息化发展特点 综合分析 对我军战时卫勤信息化建设的启示和建议 专家咨询 我军战时卫勤信息化建设情况 文献调研 **第一部分** **美军战时卫勤信息化建设的相关背景** 20 世纪 90 年代,信息化浪潮席卷全世界,引发了以计算机和通信系统为中 心的信息技术革命,不仅影响了世界政治和经济发展,也使现代战争模式发生显 著变化,战争围绕争夺信息展开,信息战以崭新的作战方式从根本上改变了传统 的战争观念,传统的卫勤保障方法和手段已难以适应现代战争的需要,战时卫勤 信息化建设已成为现代战争内在的需求和必然的趋势。要深入了解战时卫勤信息 化建设情况,首先需要了解战时卫勤信息化的基本理论和相关背景。 **一、战时卫勤信息化的基本概念** 开展战时卫勤信息化建设的研究,首先应该明确什么是信息、信息化、军队 信息化、军队卫勤信息化以及军队战时卫勤信息化的概念。信息的概念在《辞海》 中解释为:①音讯,消息;②通信系统传输和处理的对象,泛指消息和信号的具 体内容[1]。而这一概念是比较狭义的,广义的信息概念是指由社会共享的人类的 一切知识、学问以及从客观事物产生的各种消息的总和[2]。信息和物质、能量被 称为科技体系和现代社会的三大要素或三大资源[2]。 信息化的概念在《中国信息化》一书中表述为“人类社会发展的一个高级进 程,它的核心是要通过全体社会成员的共同努力,在经济和社会各个领域充分应 用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的先进社会生产工具,创建信息时代社会生产力,推动社会 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的改革,使国家的综合实力、社会的文明素质和人民的生活 质量全面达到现代化水平”[2] ;《信息社会学》中则提出:“信息化是一个动态的 概念,所谓信息化,就是要在国民经济各部门和社会活动各领域普遍采用现代信 息技术,使社会各单位群体和全体公众都能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 通过各种信 息媒体(声音、数据、图像或影像) 享用和传递信息,以提高社会上各级职能宏 观调控和决策能力,提高群体或个人的工作效率,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提高 人民文化教育与生活质量,增强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能力”[2]。 军队信息化的概念被军内部分专家解释为:在国家最高军事统率机关的统一 规划和组织下,在军队建设的各个方面应用现代信息技术,深入开发、广泛利用 信息资源,加速实现军队现代化的进程或状态。这一定义从五个方面界定了军队 信息化的基本内容:军队信息化的组织领导是国家最高军事统率机关;军队信息 化的对象包括军队建设的各个方面;军队信息化的核心是应用现代信息技术,深 入开发、广泛利用信息资源; 军队信息化的目的是加速实现军队现代化;同时强 调,军队信息化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2]。而卫勤信息化则是军队中各级卫勤管 理机关,以及各级卫生机构普遍应用计算机技术、网络通信技术及其他相关技术, 依托军队卫勤信息化建设系列软件,辅助军队卫生工作管理,实现卫生信息采集、 3 传输、汇总、分析的自动化。另有专家则认为军队卫勤信息化就是在全军卫生信 息管理机构的统一规划和组织下,将微电子、计算机、通信等信息技术, 与卫生 管理和医学技术等专业紧密结合,充分利用高科技手段,全面促进卫生工作质量 的提高和现代化建设的状态[2]。 战时卫勤信息化的概念,在军事医学科学院卫生勤务与医学情报研究所陈文 亮教授发表的论文中表述为:在战时环境下结合军队卫勤信息化内容开展的相关 工作,是军队卫勤系统充分应用现代信息技术,获取、处理、传递和利用战时卫 勤信息,创造新型卫勤保障力和保障关系,进而加速实现军队战时卫勤保障现代 化的发展进程[3]。 本研究认为,战时卫勤信息化是利用计算机、通信等信息技术, 依靠 C4ISR (即指挥、控制、通信、计算机、情报、侦察、监视) 作战系统平台,实现战时 卫勤组织指挥、医疗后送、药材保障和血液管理等信息化保障, 同时实现参战人 员战前、战中、战后医疗信息的全程跟踪与服务。 **二、战时卫勤信息化建设的环境背景** **(一)美军信息化建设环境** 早在 50 年代,美军信息化称指挥与控制(Comand And Control)为 C2;进 入 60 年代,将指挥、控制、通信(Command Control And Communication)三者 有机结合,称之为 C3 ;随着情报价值的增值,它已成为指挥自动化不可缺少的 要素,因此 70 年代,又将指挥、控制、通信与情报( Command Control Communication And Intelligence)称之为 C3I;80 年代至 90 年代初即建成了一体 化 C3I 系统,随着计算机在指挥系统中的广泛应用,又将指挥、控制、通信、计 算机(Command Control Communication Computer)称之为 C4;由于电子对抗(国 外一般称为电子战 Electronic War)在现代战争中的地位越来越突出,1996 年美 军建成 C4I 系统(即指挥、控制、通信、计算机、情报),1997 年提出到 2010 年建成 C4ISR 系统(即指挥、控制、通信、计算机、情报、侦察、监视) [4]。美 军的 C4ISR 系统建设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从 20 世纪 70 年代诞生到 90 年代的海湾战争前后,为烟囱式发展阶段,这个阶段解决了一体化信息系统建设 必须发展分布式电子信息系统的问题;第二个阶段是综合集成阶段,从 20 世纪 90 年代开始到 20 世纪末结束,这个阶段主要研究探讨的问题是如何将烟囱式系 统改造成综合集成的系统和如何改善综合系统的设计方式,确定了未来系统发展 的三大发展目标,即综合集成、互操作和经济可承受性; 第三个阶段是发展全球 信息栅格,这一阶段从 2000 年开始,特点是采用信息栅格的方式实现大范围资 源共享,大力度协调工作,其主要特征是即插即用,按需服务,各种部队能够彼 此通信,共享彼此信息和获取敌方信息,提高实时/近实时的精确的战场态势感 4 知能力。全球信息栅格是一种美国防部级的信息技术体系结构,其最终目标是向 作战人员和支持美国安全的机构提供保密的、确信的、有效的、可互操作的信息 服务。全球信息栅格将提升国防部级的三种关键的服务: 网络运作服务、信息安 全保证服务和信息分发服务。2001 年又提出到 2030 年建成 C4KISR 系统(即指 挥、控制、通信、计算机、情报、侦察、监视、精确打击)。迄今为止,美军已 初步建立起一体化信息保障系统,其中 C4ISR 系统,已经具备较为成熟的信息获 取、信息传递、信息智能处理与分发服务能力[5]。 **(二)美军军事转型环境** 美军的一体化信息保障建设是在美军转型的大背景下实施,为美军转型提供 支撑。美军在总体转型的政策性措施和指导性原则中既包含了对一体化信息保障 的原则和措施,还先后出台和修改了针对一体化信息保障建设的条令条例。 20 世纪 90 年代以来,在新军事变革的大背景下,美军为了应对多种安全挑 战和保持全面、可持续的军事优势,展开了以信息化为主要特征的全面军事转型。 相继颁布了《2010 联合构想》、《2020 联合构想》、《四年防务评审报告》等 文件[4],确定了主宰机动、精确打击、全维防护、聚焦后勤等全新的作战概念, 为美军一体化信息保障和联合作战提出了指导原则,指明了方向。 军事转型的大环境下,美军拟通过信息通信网络,把覆盖整个战场空间的通 信系统、指挥控制系统、侦察情报系统、计算机、数据库和各用户终端联为一体, 使战场各级指挥机构、各种作战力量和作战支援保证力量、各种武器系统、乃至 单兵形成有机整体,达到近实时的信息交换,最大程度地共享战场信息资源,实 现战场指挥、控制、通信、情报一体化,从而提高战场控制能力和部队战斗力、 生存能力和协同作战能力。信息化战场使战场透明化、网络化、 一体化趋势进一 步加强,信息对抗空前激烈,作战指挥更加高效简便、战场机动更加快速灵活, 火力打击更加准确迅速,战场协同更加协调一致,后勤保障更加及时可靠[5]。 在军事转型大局推动下,美军在卫勤建设方面采取了多项措施,以适应军事 转型的要求,包括修改野战条令、手册、完善卫勤保障理论、制定卫勤发展规划 和保障重点、确立军事医学发展战略和军事医学研究原则、强化发展信息化、智 能化、模块化卫生装备。形成卫勤指挥系统、医学研究超前、人员训练模拟实战、 卫生装备实用、卫生战备工作实际、实施联勤保障等特点的卫勤保障体系。提出 “以士兵为中心,以医疗为中心” 、“医疗与士兵同在” 、“为未来而研究,为士兵 而研究” 、“以人为本”的卫勤保障理念,发展一体化信息卫勤保障[6]。 **(三)现代战争战场环境** 高新技术在武器装备中的应用,直接导致战场环境和战争形态的改变,战争 的信息化程度越来越高。在未来信息化战场上, 信息力将成为火力和机动力的主 5 宰,火力和机动力的运用及其效果都是以对信息力的掌控为基础的,制信息权将 成为交战双方争夺的焦点,并将对战争进程和结局起到决定性作用。信息化战争 已登上战争史的舞台并正在取代机械化战争。海湾战争以后的阿富汗战争、科索 沃战争和伊拉克战争表明,信息化战争已经由试验场走向战场。信息化技术和信 息化武器装备也在战场上得到广泛应用,据统计分析,1991 年海湾战争美军武 器装备的信息化程度仅占 8% ,1998 年科索沃战争达 35% ,2001 年阿富汗战争 达 56%,而 2003 年伊拉克战争中已高达 90%。 美军在信息化建设环境背景下,在总结历次战争经验的基础上,在军事转型 的推动下,根据信息化战争的特点和规律,依托作战指挥信息化建设的平台,投 入大量经费,全方位将信息技术应用于战场医学医疗信息的获取、存储、传输、 整理和分析,进行一体化信息保障建设,从而充分提高了现代战争条件下的卫勤 指挥、控制和伤病员救治能力。 6 **第二部分** **美军战时卫勤信息化建设现状和存在问题** 美军非常重视卫勤保障的信息化建设,早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美海军就 提出每名士兵都要佩戴记录有官兵姓名、职务、出生年月、血型、疫苗接种等医 学信息的伤票。越南战争以后, 美军在总结伤病员救治经验教训时,认为手工记 录医学资料的残缺不全是导致延误抢救伤病员黄金时间的主要原因,于是开始启 动包括电子伤票、个人信息携带卡在内的“前沿医疗阶梯伤员医疗救护信息系统” 的研究。到了海湾战争时, 将研制出的“医学信息和数据应用系统(MIDAS)”、 “资源分析和计划系统(RAPS)”、“统一会计卡(UCA)”、“国防联合医疗受益 人员报告系统(DEERS)”、“组合卫生医疗系统(CHCS)”、“实时人员鉴定自动 化系统(RAPIDS)”、“战区陆军医疗管理信息系统(TAMMIS)”等信息化系统 应用于实战[7]。海湾战争结束后,5 万多退伍军人(占参战人员总数十分之一) 出现“海湾战争综合征”而没有可靠的数据记录,为此,美国总统咨询委员会就 关于“海湾战争综合征”的专门报告中指出“每名军人都要有个人综合的、全寿 命的医疗记录”[8,9] ,为此美国防部制定“伤员救护医疗信息系统(MC4)(包括 3 个子系统)”[7] 、“战区综合医疗信息系统(TMIP-J,包括 13 个子系统)”[8]等 研究。并针对海湾战争及其他军事行动中出现的医疗物资供应混乱的问题, 建立 “联合医疗资产库(JMAR)”[10] ,达到全球医疗资产的可视化采购、运输、存 储和配送等。随着上述这些系统的研发成功,美军基本实现了战场卫勤指挥控制、 医学后勤、电子记录、医疗后送信息一体化,大大提高了战场后勤供应和医疗救 护能力。 **一、美军战时信息化卫勤保障系统现状** **(一)主要战时信息化卫勤保障系统概述** **1. 伤员救护医疗信息系统[8,11-24]** **(1)研发背景** 1997 年初,美国总统咨询委员会在有关“海湾战争综合征”的专题报告中 指出“每名军人都要有综合的、全寿命的医疗记录”。报告要求国防部建立新的 部队健康保护计划以确保对每名士兵的医疗追踪。1997 年 11 月,国会立法命令 国防部建立医疗信息追踪系统。国防部在调研和评估的基础上,1999 年初制定 伤员救护医疗信息系统(以下简称 MC4)研究计划:由国防部 MC4 项目办公室 与约翰**·**霍普金斯(Johns Hopkins)大学应用物理学研究室共同合作完成系统工 程配备管理和状况测定;泰坦(Titan)公司负责系统集成和部署后系统维护支持。 2005 年,美陆军和安特(Anteon)国际公司签署一份价值 1.17 亿美元为期 5 年 的军事合同,由安特公司负责 MC4 的项目管理和世界各地部署前后的准备工作 7 和技术支持。 **(2)系统功能** MC4 是为战时开发的用来支持医疗信息管理的一个综合集成系统,能够为所 有服役人员建立一个综合的、全寿命电子病案, 并且能够加强作战指挥官对医学 态势的认知。该系统包括三个核心软件系统: 武装部队卫生纵向技术应用系统— —移动【AHLTA-M,原称,远程战场综合医疗信息系统(BMIST-J)】,武装部队 卫生纵向技术应用系统——战区【AHLTA-T,原称,战区综合卫生医疗系统 (CHCS II-T)】以及综合医疗系统新技术(CHCS NT)。可为部队在部署区提供 围产期保健、卫生防护、医疗命令和控制, 医疗后送和医疗后勤等自动化。可以 执行电子医疗记录、病人追踪、血液管理、医疗后勤支持和医学报告等任务, 并 在通信能力低下的情况下照常执行任务。例如,2007 年,地中海海底两条电缆 被截断,亚洲和中东之间的网络中断一周,部署在伊拉克、科威特和阿富汗的陆 军医疗单位使用 MC4 脱机病案系统,在重新连接网络后,继续接收、传送医疗 数据,为医务人员提供连续的医疗保健,维护和记录重要的医疗数据,保持了医 疗信息的连续性和完整性。 对于部署医务人员来说,其能够快速、准确查询病人医疗史, 便利其进行病 人追踪、医疗报告和医疗后勤支持。对于战区指挥官来说, 该系统为其提供医疗 监测信息、战区范围内的趋势分析能力和医疗态势感知能力。而该系统最大的受 益者是服役人员,该系统为他们提供了安全、可随时查询的全寿命的电子病案。 另外,MC4 还与其他许多应用软件相互联接:与病人账户和报告实时追踪系 统(PARRTS)及联合病人追踪数据库(JPTA)相联接,实现对伤病员的实时追 踪能力。PARRTS 由陆军病人管理系统及生物统计办公室联合开发,通过网络为 授权用户提供伤病员位置和医疗情况信息。MC4 还与伤员运送指挥与控制医疗后 送系统(TRAC2ES)建立了联接,以支持医疗资源调度。 同时,MC4 还附带有 Micromedex 数据库,为医务人员提供医学参考。 Micromedex 是一个商业医疗信息数据库,由汤姆生卫生保健信息集团(Thompson Micromedex)研发,该数据库提供实时、准确的药物信息、疾病信息、毒物信息、 传统医学信息,以及对患者的卫生教育信息等。同时,MC4 为其用户联接医疗、 环境、疾病、情报和对抗措施数据库(MEDIC),该数据库是一个基于网络的应 用程序,由陆海空三军医学情报中心研发,提供给 MC4 用户关于全球范围内的 疾病和环境健康危害信息。 此外,MC4 还为陆军军需官联接了两个软件应用程序:国防医疗后勤标准保 障——装配管理系统(DMLSS-AM)及战区陆军医疗管理信息系统(TAMMIS)。 国防医疗后勤标准保障——装配管理系统(DMLSS-AM)由联合医疗后勤功能 8 发展中心研发,自动化支持医疗后勤,用于对药材、装备、设施的安全、事故处 理、采购、合同管理以及档案的控制和管理提供保障, 该软件与联合医疗资产库 (JMAR)以及战区陆军医疗管理信息系统(TAMMIS)联接。战区陆军医疗管 理信息系统(TAMMIS)是美军国防医疗信息系统的标准系统,是美军战斗支援 自动化中的卫勤部分,是美陆军在战时卫勤中应用信息技术的开始,可及时处理 与战区相关的药材和卫生装备保障信息,为战区各级卫勤指挥和管理控制人员提 供综合信息。该系统包括: 战区陆军医用血液制品管理信息系统、战区陆军伤病 员统计和报告信息系统、战区陆军医疗调度信息系统、战区陆军卫生补给信息系 统、战区陆军卫生装备保养信息系统、战区陆军验光配镜管理信息系统、野战远 程医疗信息系统。这些系统的应用, 能够及时处理与战区相关的血液制品管理信 息、伤病员统计和报告信息、医疗调度指挥信息、卫材补给信息和卫生装备保养 信息,为各级卫勤指挥和管理控制人员提供综合的战区信息。如战区陆军医用血 液制品管理信息系统,能够快速处理与战区血液制品的采集加工、保存、分发和 输注等有关的信息,可实现采集和加工信息自动化,清理库存量功能自动化,血 液装运和接收信息自动化。 **(3)系统应用情况** 2003 年 11 月,部署在伊拉克、科威特的 200 个美军医疗单位部署了 5000 多套 MC4 系统,支持“伊拉克自由行动”。试用时发现软件尚不成熟,经改进, 于 2005 年 3 月至 10 月,系统重新配备并经第 44 医学司令部完成应用测试。2005 年初,美军在第 8 届军队健康预防大会上展示该系统。2005 年 10 月至 2006 年 10 月,该系统被部署到阿富汗和中东其他地区。2006 年 10 月至 2007 年 2 月, 根据部队多元指挥需要,与战区第 3 医疗单位(TF3 MED)合作完成推荐运行 模式的设定。2007 年 10 月,在布拉德空军基地的远征医疗支持组和空军战区医 院配备 200 套计算机系统。2008 年 2 月,MC4 系统已经在阿富汗、伊拉克、驻 欧洲、亚洲的 250 个美军医疗单位配备 22 000 套的手持机、笔记本等计算机设 备。截至 2008 年 2 月,战区医务人员已将 450 万份电子文件从战区传送到武装 部队卫生纵向技术应用系统(AHLTA)。 目前,海军军医署正在与 MC4 办公室协商在吉布提战区医院配备该系统, 美国宇航局(NASA)在 2008 年 2 月将该系统运用到国际空间站上。 **(4)系统组成** **1)武装部队卫生纵向技术应用系统-移动(AHLTA-M)** 1996 年底,美国国会通过 105-85 公共法,该法律规定国防部建立一种保存 医疗记录的方式和监测系统来及时发现和保护暴露在部署作战环境下的军人医 疗健康。法律规定, 每名部署服役人员都要有部署前、后的健康检查记录及部署 9 过程中的医疗记录,这些信息要存放在服役人员的个人医疗记录中,且所有数据 最终要存储在一个集中的数据库中。 1997 年,美陆军医学研究和材料司令部开始启动武装部队卫生纵向技术应 用系统——移动【AHLTA-M,原称,远程战场综合医疗信息系统(BMIST-J)】 项目,2001 年远程医疗与先进技术研究中心开始研发,2003 年开始应用于战场。 2004 年该中心继续研制该项目,其目标是无论在何时何地都能共享信息,并花 费 24.5 万美元将其纳入到伤员救护医疗信息系统(MC4)和战地综合医疗信息 项目(TMIP-J)中。 该系统是手持无线计算机装置,从战区帐篷到医学中心的各级医务人员都利 用该系统从病历、体格检查档案、医学参考图书馆、诊断和治疗决策辅助系统、 医学训练和医疗预案等资料中迅速而准确地得到相关数据,并整合、发送和显示 这些数据。系统用户界面友好, 容易适应新的医学数据库和任务需求,能够支持 第一急救人员和各地医学专家进行远程会诊。战地医务人员使用该软件在伤员受 伤地就可以随时记录伤病员最初的医疗会诊数据,并将这些数据同步远程传输或 直接传输到武装部队卫生纵向技术应用系统——战区【AHLTA-T,原称,战区 综合卫生医疗系统(CHCS II-T)】、美国特别行动组医疗监测系统(SOF HSS)、 集成临床数据基地(ICDB)及军队医疗信息最终存储仓库——中央临床数据仓 库(CDR)中。 **2)武装部队卫生纵向技术应用系统——战区(AHLTA-T)** 武装部队卫生纵向技术应用系统——战区【AHLTA-T,原称,战区综合卫 生医疗系统(CHCS II-T)】,2003 年由 Integic 公司(2005 年该公司已经被诺斯 罗普-格鲁曼公司收购)研发,是综合医疗系统Ⅱ(CHCS II)的战场应用版本, 具有独立部署能力,应用于网络不顺畅、严峻的战场环境下, 目的是为指挥官提 供临床医疗信息和医疗监测能力,使其能够评估战场所需要的医疗供给力量,并 为每名军人提供综合的、可长期保存的电子医疗记录。当存储有信息的该系统反 馈到网络,临床数据仓库可根据该系统数据自动更新数据。允许医务人员进入门 诊病人数据库了解各科室的状况,医务人员利用该软件为综合医疗工作站 (JMeWS)补充数据,收集医疗追踪材料。 **3)综合医疗信息系统-新技术(CHCS-NT)** 该系统是由科学应用国际公司研发,主要由战地支持医院(三级医疗单位) 用来提供临床住院病人的有效医疗数据的系统,包括化验室、放射科和药房的运 行数据等。综合医疗信息系统——新技术(CHCS-NT)与战区综合卫生医疗系 统(CHCSII-T)和战区综合医疗信息系统(TMIP-J)相联接。 **2. 战区综合医疗信息系统[9,25-38]** 10 **(1)研发背景** 美军为解决先前战争中纸制医疗信息记录不能及时传递,导致医务人员不能 及时追踪病人信息、了解病人医疗过程等问题,并根据 1997 年总统咨询委员会 “每名士兵都要有综合的、全寿命的医疗记录”的建议, 1999 年,联合需求监 督委员会(JROC)批准国防部卫生事务助理办公室,与陆军、海军、空军、美 军运输司令部、美军联合作战司令部、联合委员会等军内大单位联合开发“战区 综合医疗信息系统(TMIP-J,以下简称 TMIP-J)”,该项目每年的研发经费为 5 000 万美元。截至 2007 财年,美军总共已经花费 120 亿美元用于对该系统的研发和 部署。 **(2)系统功能** TMIP-J 作为全球作战支持系统(GCSS)及全球指挥控制系统(GCCS)的 医学模块,以《联合设想 2020》提出的“聚焦后勤”为理论依据,通过在战区 水平上整合医疗系统来支持部署部队,是一个不断整合的系统,通过不断增加“模 块”或“结构”来增强其功能,为部署医务人员提供各种医疗功能支持,包括电 子医疗记录、卫勤指挥和控制、医疗后勤、血液管理、病人后送和追踪等。该系 统在战区水平整合多种医疗系统支持部署部队,增强部队采集、处理、传播连续 信息流的功能,不仅可以记录和存储电子医疗病案,同时还可以将病人的治疗信 息实时从战场受伤地传送到中央临床数据仓库中,是一个可移动的、便携的软件 系统集合。该系统实现了指挥官在后方实时进行医学监测和指挥控制前线救治力 量的能力。除包括 MC4 系统中的远程战场医疗信息系统及战区综合卫生医疗系 统外,还包括国防部军事环境卫生战备系统——工业卫生(DOEHRS-IH)、战区 医疗行动计划综合卫生保健系统(TC2)、战区医疗数据库(TMDS)、综合医疗 工作站(JMeWS)、综合医疗分析工具(JMAT)、DMLSS 用户协助模块(DCAM)、 病人后送项目追踪数据库(PMITS )、伤员运送指挥与控制医疗后送系统 (TRAC2ES)、远征架构(EF)、SNAP 自动化医疗系统(SAMS)、联合病人追 踪数据库(JPTA)等 13 个子系统。 **(3)系统应用情况** 2003 年该系统开始在“伊拉克自由行动”的各医疗阶梯中应用。包括参与 “伊拉克自由行动”的陆军、海军陆战队、空军、驻科威特海军等 100 多家医院 (包括 50 家医疗单位和 12 家战斗支援医院)应用该系统。自 2005 年 5 月起, TMIP-J 应用软件已经存储了 120 万项电子医疗病案。从 2005 年至 2008 年 3 月, 共收集 1 748 051 份门诊病例。从 2007 年初开始,美陆军所有战地医院都部署了 该系统。 **(4)系统组成** 11 **1)国防部军事环境卫生战备系统**——**工业卫生(DOEHRS-IH)** 该系统对军事部署所处环境进行分析和检测,对周围环境的空气、水质和土 壤样品进行收集分析,分析环境的职业危害因素。 **2)战区医疗行动计划综合卫生保健系统(TC2)** 该系统于 2007 年 5 月创建,是综合医疗信息系统-新技术(CHCS-NT)的升 级版本,但相比于综合医疗信息系统-新技术(CHCS-NT)具有更多的优点,包 括更好的支持性、更强的文件记录功能和病例信息可见性。该系统允许医务人员 在全球范围内随时、随地访问战区医疗数据, 实现了伤病员医疗信息的全球可视 化,实现了整个救治循环的连续性治疗,确保病人医疗数据从战区传送到本土医 院。该系统完成病人的入院记录后直接将信息传送到战区医疗数据库(TMDS), 并同时将信息传送到综合医疗工作站(JMeWS)。 战区医疗行动计划综合卫生保健系统为部署环境下的伤病员提供入院医疗 护理、遗嘱记录及治疗结果报告等文件证明。同时进行入院病人管理, 进行化验 室、放射科以及药房用药等安排。将来, 国防部计划将该系统整合在联合病人追 踪数据库系统(JPTA)中,这项融合将为战区提供更好的服务,并将该数据库 内存储的病人记录直接传送到中央临床数据仓库中。 **3)战区医疗数据库系统(TMDS)** 战区医疗数据库从战区医疗系统中获取数据,是收集、发布、审核被部署人 员医疗信息的权威数据库。配备有综合病人追踪应用程序, 可以使医务人员和指 挥官在伤病员从战区转移到军队医疗单位再转移到退伍军人事务部过程中对病 人进行观察、追踪和护理,实现了战区医疗信息的全球可视化。 该系统是一个以网络为基础的系统,不需要特别软件或硬件,可以随时部署, 并可以随时随地通过国防部拥有公开网络协议的计算机访问。访问需要注册用户 名和密码,管理员通过账号管理,除授权用户外,限制访问受保护的医疗信息。 退伍军人事务部同样可以通过双向卫生信息交换系统(BHIE)来访问该数据库 中的信息。该数据库从战区医疗行动计划综合卫生保健系统(TC2)中获取入院 病人的医疗信息,而从武装部队卫生纵向技术应用系统——战区(AHLTA-T) 和 SNAP 自动化医疗系统(SAMS)中获取门诊病例信息,并从伤员运送指挥与 控制医疗后送系统(TRAC2ES)中获取伤病员的医疗后送信息。 2008 年 5 月 1 日,战区医疗数据库(TMDS)和联合病人追踪数据库(JPTA) 被整合为一个综合的系统,成为部署服役人员医疗信息的权威来源数据库。 **4)综合医疗工作站系统(JMeWS)** 2003 年 1 月驻伊拉克美军建立了战场医疗监测系统——陆海空三军医学工 作站(JMeWS)。该系统被快速接入秘密协议网络(SIPRNet),医务人员和指挥 12 官通过网络访问医疗救治信息、监测数据、关键的后勤数据(如血液供应、医院 病床和装备利用情况信息等),并获取、处理、分析、显示医疗态势信息,支持 “伊拉克自由行动”的指挥控制和医疗监测。该系统是一个为指挥官提供服务的 保密系统。2007 年 3 月,该系统升级后,战区指挥官可以从战区医疗行动计划 综合卫生保健系统(TC2)中获取和存储入院病人的会诊记录。 该工作站与战区医疗数据库(TMDS)使用相同的基准编码,但是该工作站 的特点是为指挥官提供服务的保密系统,而战区医疗数据库(TMDS)的主要目 的是为医务人员提供一个公开授权网络以访问综合医疗工作站(JMeWS)所搜 集的战区医疗信息。该工作站与全球作战支持系统(GCSS)与全球指挥和控制 系统(GCCS)共享信息。 **5)综合医疗分析工具系统(JMAT)** 综合医疗分析工具是一种允许所有工作人员使用的自动化分析工具,统计分 析战区的医疗需求、态势发展以及危险性估计等, 帮助综合医疗计划者和决策者 在危急行动中做出审慎的行动计划。 **6)DMLSS 用户协助模块系统(DCAM)** 该模块是由联合医疗后勤功能开发中心开发的应用软件,为国防医疗后勤标 准系统客户助理模块,用户可以在线访问目录、提交命令并实时追踪, 通过数据 库监视存货。该模块是一种医疗后勤排序工具,可供指挥官实时监测需要时的医 疗供给及再补充水平。它能自动化完成医疗材料补给并允许非后勤工作者从补给 者提供的目录中浏览和预订。 **7)病人后送项目追踪数据库系统(PMITS)** 该数据库是一种需要使用调制解调器进行通信的独立装备的应用程序,实时 追踪后送伤病员的医疗装备,以便于指挥官管理和分配病人转移项目资源,防止 伤病员后送过程中出现资源短缺。 **8)伤员运送指挥与控制医疗后送系统(TRAC2ES)** 1993 年以前,该系统一直作为全球通讯系统发展,1996 年底,国防部将其 独立为一个系统发展,由美军运输司令部(USTRANSCOM)的军医署署长负责, 1996 年将其转入空军系统。2000 年完成 3 套系统,平均每套系统投资为 3 700 万美元。该系统通过部署全球的军事网络在战时和平时对伤病员进行跟踪和协 调,是将运输、临床、后勤和伤病员运送联为一体的自动信息系统。2001年,“9·11 ” 恐怖事件后,该系统被用来支持美国军队在阿富汗和伊拉克的军事行动。 **9)远征架构系统(EF)** 远征架构(EF)提供战区综合医疗信息系统(TMIP-J)各系统之间进行通 信联系的服务,允许电子医疗记录和其他医学信息能够从战区传送到医学信息数 13 据库,如战区医疗数据库(TMDS)和综合医疗工作站数据库(JMeWS)等。远 征架构(EF)可以用于通信信号比较弱或者被中断的情况下,因此能够保证将 关键的医疗数据提供给医务人员或决策者。 **10)SNAP 自动化医疗系统(SAMS)** SNAP 自动化医疗系统(SAMS)是一个自动的多用户医疗支持应用软件, 用来促进海军医疗保健。目前美海军将其用于在海陆两地执行追踪服役人员的健 康和预防保健情况,记录和报告所有的会诊情况,支持、储存、分发以及追踪所 有医疗材料;并监测可能危及海员健康的环境条件,记录和报告所有的射线照射 情况,维护所有该系统范围内军事医疗单位病人和医务人员的基本数据。主要功 能包括患者登记、诊疗备忘、免疫查询、环境监测、水质检验等。 SAMS 主要包 括以下七个模块:①船员模块:用于归档、记录、更新、传输船员的医学信息。 内容包括人员基本情况、体检信息(常规检查、职业检查、特种检查)、妇检信 息、免疫信息、检验信息以及性病和传染病信息;②患者医疗模块:用于归档、 记录患者的医疗信息,内容包括患者一般情况、特征监测信息、随访信息、会诊 信息、医疗事故信息等; ③职业和环境健康模块:用于归档、记录可能影响人员 健康的环境信息,包括热应激、水质检验和病虫害防治; ④补给品管理模块:用 于药材的库存管理;⑤培训管理模块:用于船员和医务人员的培训,可根据实际 需要进行修正;⑥工作管理模块:用于计划、分配、监控工作人员的工作; ⑦系 统管理模块:用于系统管理。 **11)联合病人追踪数据库系统(JPTA)** 2003 年伊拉克战争期间,越来越多的美军伤病员被运送到位于德国的兰德 图尔医院,该医院是美军接收伊拉克和阿富汗的后送伤员的最大医院,对于伊拉 克战场上的指挥官和医务人员来说,很难追踪战场外的伤病员情况,而越来越多 的伤病员涌入也导致医院管理的混乱,这就需要创建一种以计算机网络为基础的 工具实时追踪伤病员的医疗状况,为解决此问题,美军研制出 JPTA。 JPTA 是一个以网络为基础的信息追踪管理工具,可以报告在前线接受救治 的伤病员医疗数据。任何拥有公开协议网络账户和指定密码的个人都有权进入该 数据库浏览数据。JPTA 密码可以在网络上获得(通常需要 48 小时内完成注册和 密码请求)。指挥官、医生和其他医务人员都可以利用该数据库了解军人健康情 况。最终, 这些医疗数据被上传到给中央临床数据仓库。这样不仅解决了丢失数 据的问题,同时节省了处理各种手写数据的时间。该数据库增强了战地医生在伤 员后送过程中追踪病人的能力,并使其能够回顾性研究疾病和非战斗伤,以帮助 其评估疾病或暴露可能带来的损伤。强大的 JPTA 同样增强了评定伤病员态势的 能力并缩短了治疗伤病员的应急反应时间。该数据库研发经费 32 万美元,每年 14 需 200 万美元的维护费。 美国防部于 2004 年 11 月采用了该系统。目前战区和美国本土的军队医疗机 构都采用该系统。美军正在开发一种供指挥官快速浏览的简要界面,使其能够迅 速了解伤病员目前所在的位置,以及正在接受的治疗,该简要界面应该包括若干 数据字段,以满足不同单元的用户需求。另外, 虚拟专用网络使该数据库不再局 限于战场使用。通过利用虚拟专用网络, 战场前线站点可访问美国本土站点的医 疗数据库,以获得所需要的医疗信息。这些医疗数据直接存储在该数据库中, 使 战地医生和指挥官能够更加准确地追踪和查阅伤病员的医疗信息。退伍军人事务 部目前已经根据 JPTA,创建了退伍军人医疗追踪系统,该系统可以与 JPTA 共 享信息。并计划将 JPTA 纳入武装部队卫生纵向技术应用系统(AHLTA)中。 **(二)关键技术分析** 美军在卫勤保障系统信息化建设过程中涉及的信息技术是多种多样的,主要 包括:计算机技术、通信和网络技术、数据库和数据仓库技术、医学工作站技术 等。 **1. 计算机技术** 以微电子技术为基础的计算机技术产生短短 50 年,其计算机硬件和软件技 术迅速发展,并在卫勤信息化保障系统开发中得到广泛应用;计算机关键技术的 突破,使电子医疗记录存储和传输、个人信息化设备等信息化设备得到成功应用。 伤员救护医疗信息系统(MC4)首先是一个计算机硬件技术的集合,它主要包括 AN/TYQ 105(v)1 系统、惠普 iPAQ 4700、松下 CF-51、惠普 DL380 ProLiant G3 服务器、惠普激光打印机 1300 系列和 Lexmark Optra T620N 打印机等[16]。武装 部队卫生纵向技术应用系统——移动(AHLTA-M)是集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 和存储技术于一体的便携式 IT 设备,利用这些技术,该系统可通过单兵医疗信 息卡获取伤病员的基本信息,通过单兵医疗信息卡以及内部存储的各种数据库系 统进行医学查询,并根据伤病员的情况做出最优治疗决策,同时通过无线通信设 备,将数据无线传输到上级数据库系统。 **2. 通信和网络** 现代通信技术是以微电子技术和计算机技术为基础的,是现代信息技术应用 中相互联系的桥梁;而计算机网络技术自 1969 年诞生以来,经过 40 年的迅速发 展,目前已成为进行信息交流的主要渠道之一。目前美军在战场上主要应用的通 信和网络技术主要有:蓝牙(Bluetooth)技术、无线局域网 802.11(Wi-Fi)技 术和红外线数据传输(IrDA)技术,以及 ZigBee 技术[20]、超宽频(UWB)技术、 短距离通信(NFC)技术、WiMedia 、GPS 等。这些技术中, 蓝牙、无线局域网 15 802.11、红外线数据传输、ZigBee 技术已经在卫勤信息化保障系统中得到广泛的 应用,大大提高了卫勤信息化保障系统通信传输能力。 另外,美军除应用有线通信设施外,还经常使用 Ad Hoc 移动计算机网络, 该网络具有无中心节点、自组织、多跳路由、动态变化的网络拓扑结构、存在单 项无线通道、有限的无线传输带宽等特点。它可以用于没有有线通信设施的地区 或有线通信设备遭到破坏的情况下,例如,2007 年,地中海海底两条电缆被截 断,亚洲和中东之间的网络中断一周,部署在伊拉克、科威特和阿富汗的陆军医 疗单位使用 Ad Hoc 网络,重新连接伤员救护医疗信息系统(MC4)脱机病案系 统,接收、传送医疗数据, 为伤病员提供连续的医疗保健,维护和记录重要的医 疗数据,保持了医疗信息的连续性和完整性[19]。 而战区综合医疗信息系统(TMIP-J)是一个便携的、可自由部署的医疗信息 系统集合,通过远征架构(EF)网络技术[36],实现各子系统之间的通信联系, 允许电子医疗记录和其他医学信息能够从战区传送到医学信息数据库,可以用于 通信信号比较差或者被中断的情况下。联合病人追踪数据库(JPTA)则使用虚 拟专用网络使该数据库不再局限于战场使用,战场前线站点可访问美国本土站点 的医疗数据库,以获得所需要的医疗信息[33]。 **3. 数据库和数据仓库技术** 计算机技术的迅速发展,使得计算机的应用不再局限于数据计算,而是开始 用计算机管理数据,由此产生了数据库技术,而由于数据整理和分析的需要,促 使一种建立在数据库技术基础上的数据仓库技术产生。数据仓库技术是一种信息 集成技术,它从许多的信息源中获取数据,经过加工处理后,存储在数据仓库内 部的数据库中,可以实现用户基于数据仓库的数据访问和分析,以进行医疗协调 管理和辅助决策分析。伤员救护医疗信息系统(MC4)和战区综合医疗信息系统 (TMIP-J)就是应用数据仓库技术最好的范例,这类系统不仅能基于数据库技术 进行数据的存储和管理,同时能进行数据的整合和分析,以提供辅助决策。 **4. 医学工作站技术** 医学工作站技术不是一种独立的技术,是多种信息技术综合应用的表现形 式,之所以独立来讲,是因为在美军卫勤信息化保障系统建设中备受重视,它的 主要特点是:运算速度快,处理数据能力强,能够提供高性能的网络支持,且具 有多任务虚拟存储器的操作模式。美军在 2003 年伊拉克战争期间,研制了陆、 海、空三军综合医疗工作站(JMeWS)[33]作为指挥官提供服务的保密系统,主 要功能是获取、处理、分析、显示医疗态势信息, 支持“伊拉克自由行动”的指 挥控制和医疗监测。 16 **(三)主要功能分析** 美军利用计算机技术、通信和网络技术、数据库和数据仓库技术、医学工作 站技术等信息技术,经过 30 多年的发展,在卫勤组织指挥、信息传递、医疗后 送和药材供应等方面完全实现了信息化。 **1. 卫勤组织指挥实时化** 美军的野战医疗机构分别于 1990、1991 和 1993 年先后装备了战区卫勤管理 信息系统。该系统是美国防部的基本标准系统, 是美军战斗支援自动化中的卫勤 部分。它可有效地支持野战医疗机构在紧急行动和战争期间对医疗信息的需要, 辅助野战医疗机构运送、治疗和追踪伤病员[7]。 2003 年,部署“伊拉克自由行动”的各医疗阶梯的医疗单位开始装备伤员 救护医疗信息系统(MC4)和战区综合医疗信息系统(TMIP-J),并逐步在美海、 陆、空三军所有医疗机构部署。伤员救护医疗信息系统(MC4)是用于战时医疗 信息管理的一个综合集成系统,为战区指挥官提供医疗监测信息、战区范围内的 趋势分析能力和医疗态势感知能力,使其能够评估战场所需要的医疗供给力量 [8]。而战区综合医疗信息系统(TMIP-J)作为全球作战支持系统(GCSS)及全 球指挥和控制系统(GCCS)的医学模块,实现了指挥官在后方实时进行医学监 测和指挥控制前线救治力量的能力。同时其子系统陆海空三军医学工作站 (JMeWS),使医务人员和指挥官通过网络访问医疗救治信息、监测数据、关键 后勤信息(如血液供应、医院病床和装备利用情况等),并获取、处理、分析、 显示医疗态势信息,支持“伊拉克自由行动”的指挥控制和医疗监测[33]。同时通 过该工作站访问全球作战支持系统(GCSS)和全球指挥和控制系统(GCCS)信 息,以加强指挥官对战场态势了解和监测。通过综合医疗分析工具(JMAT)[33], 分析计算战区的医疗需求,态势发展以及危险性估计等,帮助综合医疗计划者和 决策者在危急行动中做出审慎的行动计划。 **2. 药材保障和血液管理可视化** 1985 年,美军着手开发“综合医疗系统(CHCS)”,目的是把所有的医院计 算机系统联为一体。同时根据综合信息管理(CIM)计划,开发出了 4 个卫勤自 动化信息管理系统,分别是:①国防血液供应标准系统(DBSS),用于对血液的 采集、加工和输血以及档案控制和管理报告提供保障, 同时对血制品的净化与检 验提供保障;②国防医疗后勤标准保障系统(DMLSS),用于对药材、装备、设 施的安全、事故处理、采购、合同管理以及档案的控制和管理提供保障; ③国防 牙科标准系统(DDSS),用于对伤病员注册、资源管理、病案追踪以及野战牙科 勤务等提供保障;④陆军战区卫勤管理信息系统(TAMMIS),用于对战区卫勤 17 管理提供保障[7]。1997 年又先后开发了伤员救护医疗信息系统(MC4)和战区综 合医疗信息系统(TMIP-J)以及联合医疗资产库(JMAR)[12]等系统。这些系统 的研发和装备能够借助网络技术,通过对医疗物资和装备等资产的可视化,按照 “聚焦药材物资保障”的模式,及时处理与战区相关的血液制品管理信息、伤病 员统计和报告信息、医疗调度指挥信息、卫材补给信息和卫生装备保养信息, 为 各级卫勤指挥和管理控制人员提供综合的战区信息,实现了全医疗资产的可视化 采购、运输、存储和配送等, 满足了战场医疗保障要求。战区医用血液制品管理 信息系统则可处理与战区血液制品的采集、加工、保存、分发和输注等有关信息, 战区以外的血液管理人员也可以共享系统的信息,系统可自动产生血液装货清 单,提供血液的库存量信息,使血液采集加工信息自动化,血液装运、接收信息 自动化, 自动记录伤病员输注的血液制品等[7]。而 20 世纪 90 年代中后期建立的 陆军战区卫勤管理信息系统用户援助模块,可使用户通过网络请领医疗补给品, 查阅目录,检查所请领物资发放情况,以及了解现有物资余额和可用的替换品。 **3. 医疗后送追踪网络化** 美军通过伤员运送指挥与控制医疗后送系统(TRAC2ES)[39] ,对伤病员空 运后送过程中进行追踪和监测,根据需要进行信息化医疗资源调度,将运输、临 床、后勤和伤病员后送为一体。同时联合使用病人后送项目追踪数据库实时追踪 后送伤病员的医疗装备,便于指挥官管理和分配病人转移项目资源,防止伤病员 后送过程中出现资源短缺和丢失。以网络为基础的联合病人追踪数据库(JPTA) 则实现了伤病员后送过程中实时追踪其医疗状况。 **4. 防疫防护信息化** 美军为防止传染病在战区内流行,专门开发了国防部军事环境卫生战备系统 ——工业卫生(DOEHRS-IH)[33] ,用来收集军事部署区周围环境的空气、水质 和土壤样品数据,并进行分析和检测,提高部署部队的疾病防控能力。而各种医 学数据库的研制和应用使战地医生能够回顾性研究疾病和非战斗伤,以帮助评估 部署区疾病或暴露可能带来的损伤,便于部署部队提前做好部署区军人的防疫防 护。 **5. 信息采集、存储、传递和查询一体化** 1997 年,美国总统咨询委员会在“海湾战争综合征”专门报告中指出“每 名军人都要有综合的、全寿命的医疗记录”[8,9] 。报告要求国防部建立新的部队 健康保护计划以确保对每名士兵的医疗追踪。1997 年 11 月,国会立法命令国防 部建立医疗信息追踪系统。在这种背景下, 美军进一步增强其原有设备的升级改 造,并同时研制新的信息存储和采集装备,包括单兵医疗信息卡(PIC)、武装部 18 队卫生纵向技术应用系统(AHLTA)的战区模块等信息存储设备和单兵生理状 态监测器系统(WPSM)、手表式睡眠监测器、微功率脉冲雷达生命征兆监测器 以及智能 T 恤在内的生命指征监视器等信息采集设备。这些单兵信息装备和医疗 信息存储设备在美军的装备和部署,解决了美军 10 年以来战场实时采集存储医 疗信息的难题[40],在伊拉克及科威特战场上共采集 447 000 多份伤病员电子医疗 病历(3/05-5/06)[40],减少了医疗事故,增强了医疗救治的连续性,提高了战场 救治水平。 另外,美军卫勤信息化系统为每名军人提供综合的、可长期保存的电子医疗 记录,并通过网络通信技术实时传递和更新医疗信息。医务人员可以快速浏览并 预定实验室相关工作(如血液检验、X-射线等),并在网络顺畅的情况下,将数 据传递给临床数据仓库中,及时更新,医务人员可以快速、准确查询伤病员的医 疗记录,便利医务人员和指挥官进行追踪、医疗报告和医疗后勤支持。战区医疗 数据库(TMDS)[37] 以网络为基础获取战区医疗数据,使医务人员和指挥官在伤 病员从战区转移到军队医疗单位再转移到退伍军人事务部过程中对伤病员进行 观察、追踪和护理, 实现了战区医疗信息的全球可视化,同时允许退伍军人事务 部通过双向卫生信息交换系统(BHIE)访问战区数据库中的信息,实现了战时 卫勤信息采集、存储、传递和查询的一体化。 **二、远程医疗野战化装备现状** 远程医疗是远程医学的组成部分,包括远程放射学、远程外科学、远程护理、 远程诊断和远程会诊等与医疗有关的活动[41]。而远程医疗野战化则是美军最早提 出的,是指在战场上为作战部队提供卫勤保障的远程医疗。具体而言是在整个作 战过程中,通过运用通信技术、计算机技术和医学技术以及医疗设备, 安全、有 效地将战场上各个救治阶梯上的所有信息系统、医学数据库、通信系统、管理系 统、医疗诊断和监视系统、伤病员治疗系统和后送平台连接起来, 为伤病员提供 优质医疗服务[7]。 美军于上世纪 90 年代初推出了“医学顾问系统”即“远程医疗会诊系统 ”, 并于 1991 年在海湾战争中成功运用了远程医学技术,对在战争中受伤的伤员实 施了远程会诊[16];同时开始注重运用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高新技术研制新型野战 卫生装备,大力研制战场伤病员救治装备,力求野战卫生装备模块化。美军于 1991 年又开发了机动医学顾问车(M3V)和医学数字图像系统(MDIS)等医疗 系统,并于同年秋天通过医学数字图像系统(MDIS)在国内外建立了远程放射 学系统,用来提高医疗质量,最大限度利用资源和节约开支[42]。 1992 年,在美军医科大学召开的第七届军事医学大会上,着重讨论了远程 医学在现代军事医学中的作用。 19 1993 年 3 月,在索马里维和行动中,美军利用远程医学信息系统向后方传 送病例 74 份、医学图像 248 份[43] ,减少了不必要的伤员后送,提高了卫勤保障 能力,并初步确立了前线部队远程医学系统的基本组成,随着现代通讯技术和计 算机技术的迅速发展,远程医学技术在美军战时卫勤保障的医疗工作中得到了广 泛而实际的应用。 1994 年,美国国防部为实现建设信息化军队的目标,建立了远程医学试验 平台,启动了多种远程医学项目,其目标是实现数字化技术在医学中的应用,将 远程医学纳入军队医学服务系统[44]。 1998 年“国防部远程医学和高技术研究中心”改名为美军医学高技术管理 办公室,主要致力于远程医疗及其他数字化高新技术在军事医学中的应用研究。 2004 年 4 月,由原美陆军医学信息系统和服务机构更名为陆军医学信息技 术中心并创建“部队部署前/后健康评估系统”,该中心研制的系统可对单兵健康 状况从部署前、部署中和部署后进行全程跟踪, 其信息可通过手提电脑、局域网 和因特网获得。 2007 年起,美军每年投入大约 160 亿美元发展远程医疗[19],并研制出单兵 生理监视器系统、战地卫生员远程咨询和远程会诊系统、野战医疗协调器、创伤 救治协调器、创伤救治便携器、伤病员舱、加强的装甲救护车、 UH-60Q 救护直 升机、数字化的野战医疗设施等基础装备,小型生物传感器/发送器系统、伤病 员舱的氧生成器、柔性手术机器人手臂、手术机器人手、远程访问手术系统、便 携的低成本供诊断和确定解剖结构的三维超声图像和实时生理监视高清晰度三 维超声图像机等配套装备[7] ,以及机器人手臂、单兵信息载体、野战卫勤形势显 示系统等提高装备,主要实现了战场远程监视、远程指导、远程会诊和远程手术。 **(一)主要远程医疗野战化装备概述** **1. 单兵远程医疗装备** **(1)单兵医疗信息卡[45-48]** 1991 年海湾战争结束后,在总结战时卫勤保障工作时发现,医疗信息数据 分散难以利用。为解决此问题,1997 年美国会指令远程医疗和高级技术研究中 心开始研究该项目,目的是为所有服役人员提供一个完整的、纵向的医疗记录。 2004 年通过小企业创新研究项目,4 家公司每家共投入 40 万美元研发了无 线电子信息携带卡的原型。美国防部于 2004 年 7 月审核该设计原型后,2 家公 司又投入 75 万美元继续研发该项目。 该信息卡是一种能储存 8~128 兆字节、耐用、低耗能、硬件和操作系统独立 的快速储存装置。其主接口是可兼容任何个人电脑储存卡国际协会的Ⅱ型启动装 置的适配器。医务人员在不能实时与数据库联接时,可用该卡存储个人医疗数据。 20 卡上的信息可以储存在基于电脑的伤病员病历档案上,也可储存在中央数据仓库 的服务器上。该信息卡与武装部队卫生纵向技术应用系统——移动(AHLTA-M) 和(或)武装部队卫生纵向技术应用系统——战区(AHLTA-T)联合使用,可 以提供士兵 20 年的医疗记录史。通过它, 可以获得军人的免疫记录、变态反应、 部署前和部署后的医疗记录等。 目前,第一代产品已经上市,是单兵医疗信息卡(PIC),已经成功应用到 2004 年的支持伊拉克自由行动中的斯特瑞克旅。第二代产品无线电子信息携带 卡(WEIC)于 2005 年应用于该旅。该信息卡的应用满足了国防部和军队的双重 需求,减少了医疗事故,增强了护理的连续性,提高了医疗的效率,解决了 10 年以来战场实时获取存储医疗信息的需求。WEIC 与 PIC 的区别是,具有无线功 能和 USB 接口,同时耗能更低,PIC 的耗能量是 WEIC 的 6 倍。 **(2)单兵生理状态监测器系统(WPSM)[49,50]** 1999 年,美陆军医学研究和材料司令部(MRMC)联合美军环境医学研究 所、陆军华尔特里德研究所和陆军航空医学研究所研制一种能实时监测战场士兵 生理状况的监测器,其主要功能是向指挥员提供有关参战士兵体力、作业效率、 注意力和心理应激反应等身体状况数据。 该系统中装备有先进的环境和生理传感器、计算机处理器、地理定位接收器 和无线电,由士兵单元、卫生员单元和指挥官单元组成。该系统中的士兵单元只 有电子手表那样大小的装置,戴在士兵的手腕上,可以帮助确定和记录战场上每 个士兵的生活状态、生理状况和所处的地理位置等, 并根据需要,将这些情况和 信息通过无线电发送给卫生员单元和指挥官单元。指挥官单元是指位于后方的专 家系统,由计算机处理系统和医学专家系统组成,可向卫生员单元传送命令。卫 生员单元是由战地卫生员携带的小型计算机装置,它可接收后方指挥官单元传送 的信息,并可记录下当前伤病员的状态、伤情以及卫生员对伤病员所采取的紧急 治疗措施等。 **2. 远程医疗信息化设备** **(1)战术医疗协作系统(TacMedCS)[51-54]** 该系统是由美海军研制,可实时了解伤员状态并确定伤员位置,使医疗人员 可以更迅速响应医疗的需求并帮助他们为伤病员作出计划。2003 年,美海军测 试了“战术医疗协作系统”,该系统综合应用了无限射频技术(RFID)和卫星通 讯技术以追踪野战条件下伤病员的状态和后送情况,通过基于无限射频技术的腕 带使医疗人员提高资源调配能力。该系统包括三个部分: 植入集成电路芯片的耐 磨塑料信息卡,装载有个人医疗信息;手掌大小的扫描器用于电子阅读或者将数 21 据写入芯片,以及一台中央服务器。TacMedCS 系统开始测试时,受伤的士兵使 用的是由自动精密工程公司(PDC 公司)提供的基于无限射频技术的腕带,该 腕带内嵌符合 ISO15693 和 ISO18000-3 空气接口标准的德州仪器(TI)13.56Mhz 的 RFID 芯片,其中留有 2K 字节供用户使用。当士兵接受治疗时,医生就对其 ID、病情、过敏史及其他情况编码输入标签, 这些数据随后通过卫星传送到指挥 中心。 美海军认为无限射频技术的应用有助于提高战场救护能力。该系统在伊拉克 自由行动中被部署在第 3 舰队医院帮助医务人员追踪伤病员信息。 **(2)数字信息与通讯系统[55]** 该系统是由美陆军在 1993 年研制的远程医疗系统的基础上,于 1997 年提出, 1998 年陆军军医署署长指令美陆军医学研究和材料司令部(USAMRMC)与远 程医疗和高级技术研究中心(TATRC)共同承担建立该系统。 该系统是一种利用现有的商业技术,以多种不同的平台、公开的标准为基础, 兼容多种技术的模块系统,具备远程通信功能(如因特网和电话通讯),可为地 方当局提供有关卫勤保障现状的信息和远程医疗服务。2003 年该技术已成熟, 具有体积小、重量轻、费用低的特点:1993 年研制的原始设备重量达 330 磅, 体积 40 立方英尺,价值 15 万美元;1999 年研制的第二代远程医疗通信系统重 量 112 磅,体积 6 立方英尺,价值 6.8 万美元;2004 年研制的设备,重量仅 44 磅,体积仅 3 立方英尺,仅售 3.5 万美元。 **(3)数字成像网络——图像存档与通讯系统[56-58]** 该系统于 1991 年完成研制,2005 年美国防部研究发展局继续投入 420 万美 元专项资金对该项目进行开发。是一种由若干块磷板、1 台 X 线机、1 台计算机 化的照相扫描仪和 1 个查看图像的工作站等部件组成的系统,它可将图像调整到 最佳状态,发送给放射学家,供其诊断伤病员的伤情,并可将图像存档,从而提 高伤员的救治质量。 **3. 远程医疗后送装备** **(1)M113A4 装甲医疗救护车[59]** M113A4 装甲医疗救护车是 21 世纪战场上作为后送装甲营和机械步兵营伤 员的车载工具。该装甲医疗救护车提供更强的采光和储存能力, 配备有数字化通 讯界面和美国移动用户设备系统,具有三网通信能力。医务人员可在途中为伤病 员提供现代标准的医疗护理。 **(2)M2A0 装甲医疗救护车[59]** 1995 年 12 月,美陆军副参谋长批准拨款 970 万美元研究应用于战场伤亡救 22 治的装甲医疗后送装置。最初由支持旅级卫生连的医疗装备公司(BSMC)负责 研制。该装备满足了战场的进一步医疗需要,包括:①送氧系统;②可供至少 4 个担架病人的空间;③可供至少 8 个病人自行活动的空间;④更好的医疗照明; ⑤装载更多医疗设备。装甲车内配有防生、防化、环境控制系统、医疗专用电源、 通风、抽吸和生命体征检测等装置。具有机动性、救生、远程医疗、快速救治战 伤和运送伤员的功能。同样配备有数字化界面、远程视频和三网通信能力。 **(3)M1133“斯特瑞克”装甲医疗救护车[60,61]** 2002 年秋, 一种专为运送地面伤员而研制的新型装甲医疗救护车—— M1133“斯特瑞克”装甲医疗救护车样车出现,并于 2003 年初在阿柏丁试验场和 尤马试验场接受测试。2003 年 3 月,五辆 M1133“斯特瑞克”装甲医疗救护车 首次装备美国华盛顿州路易士堡基地的美陆军第一“斯特瑞克”旅战斗队,效力于 伊拉克战场。M1133“斯特瑞克”装甲医疗救护车为前线医疗人员提供了同作战 部队一样的机动性和安全性,也就是说医疗人员可直接到达受伤地点救治伤员。 与传统的 M133 救护车相比,“斯特瑞克”医疗救护车拥有更强大的通信能力和 更大的空间及更好的机动性并提供更多的药材供应和设备。其速度可达 60 英里/ 小时,能更快地将伤员后送到后方医院进行救治,而且医务人员利用其通信设备 可实时获取战场态势,这是以前做不到的。 **(4)新型智能担架(LSTAT)[62-64]** 1998 年 6 月由美国食品与医药管理局批准。诺斯洛普**·**格鲁曼公司与华尔特 里德陆军研究所和国家高级研究计划局合作研发新型智能担架(LSTAT),美陆 军享有该担架的专利权。1999 年研制出第一代模型,2003 年美国防部追加 175 万年度资金开发该项目。 该智能担架是一种轻便、配套的担架式伤员生命支持系统, 重量不足 40 磅, 只有 5 英尺厚。该担架包括生理监视单元、吸引器、除颤单元、液体管理单元、 通风机、氧气分系统、自我携带的动力源和电子动力分系统、内部环境控制器分 系统、便携式临床分析仪、显示和数据下载分系统和次级无线数据项目工作站等。 伤病员医疗数据记录在该装置上,可以通过数据链传到医院或伤员救护中心。目 前已经开始研制第二代产品(NG-LSTAT),试图将医学成像技术(如数字化 X 射线技术)、急救技术(如止血技术)、医学信息学技术、远程通信技术以及机器 人技术整合在该装备上,使其发挥更大的效能。 该装备已经在伊拉克和阿富汗的第28 和第 31战地支持医院以及一家海军两 用战船上使用,阿拉斯加和夏威夷的国民警卫队也部署该装备。 **(5)特殊医疗紧急后送装置(SMEED)[65]** 23 该装置是一种整合式担架,为模块式伤员后送平台,可用于医疗紧急后送。 配有多路静脉输液和监测器、氧气瓶等,并配备有数字化 X 射线技术及医学信 息学技术,可为伤病员提供辅助呼吸,明显提高伤病员的耐受能力,14 平方英 尺×22 平方英尺。2004 年完成,已在伊拉克战争中使用。 **(6)野战数字化医疗系统(FDDMTF)[66-70]** 伊拉克战争中,在战地部署的海军舰队医院过于庞大,所以需要研制轻便的 野战数字化医院。该数字化医院是在 2001 年由远程医学与先进技术研究中心与 多家医疗技术公司合作设计和开发。是一种结合了先进的数字技术和无线医疗技 术、具有外科和住院治疗能力可部署在作战前沿的医疗系统。该系统的特点是模 块化结构,由军种独特需要的部件、车辆和单兵装备组成; 能往返于部队所在的 任何地点,为伤员提供必须的治疗;重量轻、体积小;依据运载飞机机身设计, 可提高地面和空中运输机动能力;可容纳 1~44 人。 **(二)关键技术分析** 美军在远程医疗野战化建设过程中涉及的信息技术是多种多样的,除包括计 算机技术、通信和网络技术外, 还涉及多媒体技术、虚拟现实与仿真技术、无线 射频识别技术等。 **1. 多媒体技术** 多媒体技术是 20 世纪 80 年代中后期兴起的一项重要的信息化技术,它是将 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和大众传播技术相互融合在一起的统一的技术集合。多媒 体信息包括声音、图像、文字等资料,通过多媒体系统传递的信息,更为生动、 形象、直观。远程视频和远程教育系统的开发和应用都离不开多媒体技术的应用。 **2. 虚拟现实与仿真技术** 虚拟现实与仿真技术是一种高度逼真地模仿人视、听、动等行为的人机界面 技术,其技术成分主要包括人工智能、计算机图形学、人机接口技术、传感器技 术以及计算技术。美军的虚拟海军医院[67],就是利用虚拟现实与仿真技术实现医 务人员的远程教育和医学资料查询,利用虚拟现实技术、计算机建模技术、仿真 技术等建立了胸腔伤训练系统、胸腔穿刺工作站、远程手术指导等信息化系统, 实现了人体环境、伤病员伤情和救护环境的计算机模拟和仿真, 并通过网络,为 医务人员提供模拟训练和继续教育。 **3. 无线射频技术** 无线射频技术(RFID)是一种非接触式自动识别系统,可以用于战场医疗 器材的可视化采购、配送、管理等,同时也可以对伤病员进行动态的医疗追踪。 24 战术医疗协调系统(TacMedCS),就是通过无线射频技术来捕捉和显示伤病员的 实时信息,对伤病员进行动态管理。 **(三)主要功能分析** **1. 远程监视** 远程监视就是应用先进的远程医疗野战化装备监视单兵的生理状态和确定 其所在位置。美军研制的单兵生理监视器系统能通过士兵单元监视每个士兵的心 血管系统、警觉与疲劳、脱水情况以及生理应激(如体温和免疫反应)等生理指 标,并将这些信息发送给指挥部单元。指挥官可根据这些信息监视其部队的战斗 状态:当士兵脱水严重时,可提醒他喝饮料;同一体位时间过长时,可提醒他变 换体位;亦可提醒他适当休息以预防疲劳;限制工作量以预防中暑;适时地提醒 他进食以满足营养需要等,从而最大限度地提高士兵的作战能力。指挥官亦可根 据整个部队的身体状况,适时地进行调整和轮换。指挥员在发出攻击命令时, 可 根据单兵生理监视器系统所提供的信息准确地确定己方和友邻部队的位置,以免 错发命令造成误伤[42,68]。同时手表式睡眠监测器、微功率脉冲雷达生命征兆监测 器等生命指征监视器,可以实时向指挥官提供有关参战士兵体力、作业效率、注 意力和心理应激反应等身体状况,使作战指挥官更好地了解战场医疗态势,以实 时指挥部队避免误伤,减少卫生人员和卫生物资进入战场和危险地带。 **2. 远程指导** 远程指导是指营救护所的军医通过实时通信,对战地卫生员进行指导,从而 为远在前方的伤病员提供诊断、治疗和手术等医疗服务。远程指导要求战地卫生 员装备重量轻、非手持式的视频无线电, 以确保通话;装备体积小、重量轻的便 携式摄像机,以传送数字化视频图像。战地卫生员使用这些技术就可以有效地得 到营救护所的军医的指导,更精确地对伤病员进行诊断;为伤病员提供更好的治 疗;更迅速地对伤病员进行分类。美军研制的可移动的医疗指导车辆, 可在远程 指导中充当中继站[42]。 **3. 远程会诊** 远程会诊是指前方的卫生人员与上一级救治阶梯的卫生人员之间进行语音、 视频和数据通信,获取信息或咨询,迅速有效地对伤员进行紧急救治。远程会诊 使伤员在战场前方得到专家治疗,将减少战区的医疗专家的数量和需送到后方会 诊的伤员的数量。在第一救治阶梯营救护所的医务人员使用新型智能担架和特殊 医疗紧急后送装置等担架装备及其 M113A4 装甲医疗救护车、M2A0 装甲医疗救 护车,以及供医务人员实时获取战场态势的 M1133“斯特瑞克”装甲医疗救护车 等治疗车上所载的数字化语音、视频和数据通信, 通过专用通信网络向前来支援 25 的第二阶梯的医疗后送站的医务人员咨询。医疗后送站的医务人员又可用其类似 的语音、视频和数据系统通过卫星通信系统向野战医院或远方的医学中心的专科 军医咨询,战场前方 X 线照片和心电图可以向后方传递,使战地无需放射学家 和心脏病学家,诊断设备可传递静态图像和视频,可用来仔细地检查伤员的眼、 耳、鼻、喉、皮肤和胃肠道系统等[17]。 **4. 远程手术** 远程手术是指后方医疗专家借助全球远程通信通过机器人操作手术器械, 为战地伤员施行手术。美军已研制出的远程手术系统在一些模拟试验中取得了成 功。模拟试验在一个医学中心手术工作站与远方的一个手术器械操作员之间进 行。三维摄像机、立体声传送器和从远方手术器械操作员那里传来的有触知的反 馈,使施行手术的外科专家感觉他就像在手术室里进行手术一样[42,69]。野战数字 化医疗系统(FDDMTF)[70] ,结合了先进的数字技术和无线医疗技术,具有外 科和住院治疗能力部署在作战前沿的医疗系统。该系统配备有各种远程医疗技术 包括虚拟计算机 X 线断层造影、磁共振成像、电子发射断层扫描和超声等远程 医疗技术,同时应用远程手术系统实现了战地医疗单元的实时手术。 **三、伊拉克战争卫勤信息化保障实践** 2003 年 3 月 20 日,美军发动伊拉克战争,是一场高度信息化的局部战争。 美军凭借其近些年来在信息化建设方面取得的最新成果,形成对伊军的压倒性优 势,自始至终保持着战争和战场主动权[71]。其卫勤信息化技术的发展也在伊拉克 战场大显身手,通过分布世界各地的军事基地、战场附近的海陆空中机动救护力 量以及训练有素的远征医疗队,利用其制信息权,形成了以计算机网络化管理为 基础的无形医疗救护系统网,依托这张救护网的高效运转,保证了战争中伤病员 得到最及时、高效的治疗,体现了美军在伊拉克战争中提出的“零伤亡理论 ”。 在这次战争中,根据美军野战条令,设置了 5 级后送阶梯[6] ,第一级为战斗卫生 员和野战救护所,负责实施紧急救治;第二级为机动野战医院,负责对伤病员进 行周密检查,并根据伤情实施医疗和后送;第三级为美军在伊拉克南部和科威特 境内建立的后方医院,以及海上部署的医院船,负责危重伤病员的手术治疗;第 四级为美军设在德国和西班牙等欧洲国家的基地医院,负责接收从伊拉克后送的 伤病员;第五级为美本土的医疗机构,负责收治伤势严重、需要长期治疗和康复 的伤病员(如图 1[72])。美军根据伤病员救治的需要,采取灵活机动越级后送伤 病员模式,应用信息化卫勤保障系统和野战化远程医疗系统,极大地提高了卫勤 指挥效能和战场救护的能力,保证了卫生资源的有效调配使用,使伤病员得到了 及时、高效的救治和迅速安全的后送,并在后送过程中保持了治疗的连续性。 其特点主要表现为:①先进的通信方式保证伤病员以最快的速度向指挥官报 26 告受伤情况,请求战地紧急救护;②全球定位系统保证医务人员及时、准确地到 达伤员所在地进行快速救治;③单兵生理监测器系统保证伤病员在救护人员到达 之前,将受伤状况用图像直接传给战场急救中心;④远程医疗野战化,保证伤病 员在后送途中及后方医院得到及时、高效的救治; ⑤卫勤信息化保障系统则实现 了伤病员医疗信息的全球实时可视化,以及指挥官和医务人员对战场医疗态势的 实时监测、指挥和控制。   **战区/部署部队**  ***第二阶梯***  ***第三阶梯***   ***第一阶梯***  ***第五阶梯***     ***第四阶梯***  **后方医院(基地)**  **图** **1 美军伤病员救治阶梯** **(一)先进的通信技术确保伤病员后送阶梯畅通** 美军认为,战时保持战场医疗救护通信畅通无阻对于挽救伤病员生命至关重 要。在吸取历次战争中因无法进行通信联系而造成的巨大损伤教训后, 在伊拉克 战争中,启用装备性能良好、具有长途和短途通信能力的高频无线电通信系统— —FalcomTMⅡAN/PRC-138B(v)和 AN/VRC-102 B(v),用于战区各医疗救治 阶梯之间的通信联系。该系统与近垂直入线天波(NVIS)天线系统一起使用, 可以提高其远程通信能力,与美国本土医院及指挥单元进行通信联系,同时使用 该网络技术可实现卫勤物资供应、伤病员医疗调度和后送过程中的通信联系。该 通信系统通过其内置式 MIL-STD-188-141 自动链路系统,允许医务人员通过声 音和数据通信、文本式电子邮件方式,传输 X 线照片和病理图片,实现战场救 护人员和后方医疗专家之间的远程会诊。如果战时出现局域网和广域网无法接 入,这时该系统可通过内置 MIL-STD-188-110A 串联——音频调制解调器,在各 医疗救治阶梯的医疗单位间传递电子邮件或医学图像。同时该系统还可以读取无 27 线电子信息携带卡(WEIC)上的医疗信息,将其传输到附近战区医院等[73]。 **(二)战时信息化卫勤保障系统确保信息无间隙网络传递** 美军在总结海湾战争教训的基础上,加大投入力度,研发信息化卫勤保障系 统,伤员救护医疗信息系统(MC4)和战区综合医疗信息系统(TMIP-J),并在 伊拉克战争上的实际应用,使美军基本实现了战时卫勤 C4ISR(即指挥、控制、 通信、计算机、情报、侦察、监视)一体化。 战区的四个核心数据库系统:单兵医疗信息卡(PIC)、武装部队卫生纵向技 术应用系统——移动(AHLTA-M)、武装部队卫生纵向技术应用系统——战区 (AHLTA-T)、以及联合病人追踪数据库(JPTA)之间的互联、互通, 实现了各 级救治阶梯之间无缝隙的信息传递[74]。见图 2[75]。  **PIC** **途中救护** **XML 文件** **HL7 3.0版本** **XML 文件** **XML 文件** **HL7 3.0版本** **HL7 3.0版本** **SMIP** **综合医疗** **工作站** **JMeWS**  **传播媒介** **传播媒介** **同步** **战地医院**  **驻军医院** **营救护所** **临床数据** **仓库** **(CDR)** **TMIP** **CHCSII** **-** **T** **临时** **数据库** **TMIP** **CHCSII** **-** **T** **AHLTA Mobile 网** **络** **同** **步** **传** **输** **图** **2 信息采集、存储、传递和查询一体化** 单兵医疗信息卡是一个已提前录入并存储军人个人医疗病案和行政医疗信 息的数据卡,由单兵随身携带,在 1 级和 2 级救治阶梯中使用。当军人在驻地或 战区接受治疗时,武装部队卫生纵向技术应用系统——移动(AHLTA-M)可读 取单兵医疗信息卡内信息,了解军人医疗史并输入治疗数据,该系统在 1 级和 2 级救治阶梯中使用,并即时将救护信息实时存储在该系统中,在营救护所利用 HotSync 软件将武装部队卫生纵向技术应用系统——移动(AHLTA-M)中所储 存的数据下载到伤员救护医疗信息系统(MC4)的子系统武装部队卫生纵向技术 应用系统——战区(AHLTA-T),该系统被应用于 1 、2 、3 级救治阶梯中,在条 28 件允许的情况下,通过战地配备的局域网将数据传递给联合病人追踪数据库 (JPTA)中,该数据库配备在 4 级救治阶梯的德国的兰德图尔医院,共享前线 接受救治的军人的医疗数据,而战区所有的医疗信息通过网络同步传输直接传输 到中央临床数据仓库中永久保存。伊拉克战争伊始, 每天有 60~70 名甚至达 100 名伤病员被送往位于德国的兰德图尔医疗中心,建立联合病人追踪数据库 (JPTA)后,不仅可以查询病人的基本情况,还可实时追踪正在飞往兰德图尔 医疗中心的伤病员[76],以及该伤病员的伤亡类型,使医院在伤病员还未到达时就 已做好救治准备,不仅大大缩短了伤病员的救治时间,而且提高了战区救护能力 和水平。 战区伤员救护医疗信息系统(MC4),为陆军军需官联接国防医疗后勤标准 保障 — — 装配管理系统(DMLSS-AM )及战区陆军医疗管理信息系统 (TAMMIS),实现了药材保障和血液供应的自动化,与病人账户和报告实时追 踪系统(PARRTS)及联合病人追踪数据库(JPTA)相联接实现了对伤病员的实 时追踪[16];而伤员运送指挥与控制医疗后送系统(TRAC2ES),则实现了战场医 疗资源的自动化调度。 **(三)远程医疗野战化装备确保伤病员无间断医疗救治** 单兵生理监视器系统、战术医疗协作系统等装备的应用实现了单兵生理状况 的实时监测和信息采集存储,M113A4 装甲医疗救护车、M2A0 装甲医疗救护车、 M1133“斯特瑞克”装甲医疗救护车以及各种智能担架等后送装备的应用实现了 战场环境下的及时机械后送和实时远程指导救治,数字化海军医院船、UH-60Q 直升机、UH-60L 直升机以及各种信息化医疗单元系统的装备实现了战场环境下 远程医疗会诊和手术,极大地降低了战区阵亡率、伤死率和伤残率, 提高了救治 水平,实现了战区伤病员救治的无缝、连续医疗救治。 **四、存在的问题** 美军卫勤信息化系统发展到今天,经历伊拉克战争实战的检验,虽然世界上 领先,但是仍存在一些问题:一是各系统模块在战场上互联时连接速度慢,有些 数据还未来得及统计,部队已开进。如伊拉克战争的主要战事阶段(2003 年 3 月 30 日至 5 月 1 日),负责主攻伊拉克首都巴格达的美第三机步师向前推进速度 太快,而卫勤保障野战系统未能遂行跟进保障。二是美军有一只庞大的信息系统 研发队伍,但战区缺乏这些系统维修所需的技术人员,系统一出现故障就后送到 战区外找合同商维修,延误卫勤指挥决策和对战局伤亡情况态势感知。三是卫勤 保障部门信息系统间联络不畅,伊战中美海军第 3 舰队医院在伊拉克南部作为第 三救治阶梯实施远程医疗,结果为其配发的海事卫星电话派不上用场,问题是没 有人会使用原因是没有保留一批懂信息技术的骨干,战争刚结束,人员就退伍, 29 造成人力资源极大浪费。四是伤员信息记录重复或不完整, 伊拉克战争中部分伤 员在战区战地后送医院间后送几次未出战区,最后送到美驻德国的兰德图尔基地 时已延误最佳救治时机。五是部分卫勤信息化软件重复研制, 尤其是信息化系统 发展初期和在烟囱式系统改造成综合集成的系统阶段,造成人力、时间和资源浪 费。六是卫勤信息化标准程度不够,互联、互通、互操作能力有待进一步加强。 美军卫勤信息化系统,在伊拉克战争实战检验中也存在几点问题[74] :一是 2005 年美军第 4 支持旅部署支持伊拉克 05-07 自由行动前,该旅装配了除单兵医 疗信息卡以外的所有战区综合医疗信息系统(TMIP-J)子系统。然而, 没有单兵 医疗信息卡,所有一级救治阶梯伤病员接受的首次医疗救护治疗记录都是手写在 战地医疗卡上,大大浪费了医务人员的时间以及访问医疗史的时间。二是蓝牙技 术尚不成熟,使用武装部队卫生纵向技术应用系统——移动(AHLTA-M)的最 大的困难是无法将数据无线传递给武装部队卫生纵向技术应用系统-——战区 (AHLTA-T)。数据从笔记本计算机传递给其他战区综合医疗信息系统(TMIP-J) 需要一个硬线 HotSync。在旅级救治阶梯, 大多数医务人员没有完全掌握武装部 队卫生纵向技术应用系统——移动(AHLTA-M)的所有功能,大多只是在伤病 员访问时简单使用治疗算法;三是武装部队卫生纵向技术应用系统-——战区 (AHLTA-T)缺少交替输入法表格功能;四是联合病人追踪数据库(JPTA)服 务器升级更新速度慢,通常需要 3 个小时以上,这样战地医生只能电话联系许多 医疗单位来获取伤病员信息。 30 **第三部分** **美军战时卫勤信息化建设发展趋势** 美军针对伊拉克战争所暴露的一系列问题,在加大人才培养的同时,为使未 来战争中减少伤亡,降低战区医务人员的风险,美国防部采取研制战地医生机器 人等系列措施,创新发展战时卫勤信息化系统建设,加强平战结合、军地结合和 卫勤信息化系统建设,研制未来战地医生机器人、医疗机器人后送车辆等远程医 疗野战化装备。 **一、向平战结合、军地结合的一体化卫勤信息化发展** 美军的卫勤信息化建设在经历了烟囱式发展和综合集成发展阶段后,逐步向 平战结合、军地结合的方向发展, 更加注重系统和装备的军地链接和平战接轨的 一体化卫勤信息化保障服务。 **(一)加强武装部队卫生纵向技术应用系统建设,实现平战结合** 1985 年美军着手开发“综合医疗系统(CHCS)”,目的是把所有的医院计算 机系统联为一体。1997 年国防部开始使用综合医疗系统,该系统包括:药房模 块、医疗管理模块、医嘱模块、电子诊疗模块、检验模块、放射诊断模块、流动 数据模块等七个模块[67]。 2002 年,国防部斥资 6 060 万美元委托 Integic 计算机公司设计和部署增强 版综合医疗系统Ⅱ(CHCS II)[78]。并在 2004 年 1 月在军队医疗单位应用,但 临床医生抱怨 CHCS II 处理数据太慢。 2005 年 11 月,在美国防部综合医疗系统Ⅱ(CHCS II)的基础上,美军计 划将国防部本身的 138 个站点的多个医疗信息系统包括综合医疗系统(CHCS)、 临床信息系统(CIS)(该系统是一些机构用来管理入院病人的一个商业化健康信 息系统)、空军许多医疗单位使用的集成临床数据库(ICDB)、战区医疗数据系 统(TMDS)以及联合病人追踪数据库(JPTA)等整合在一起,并在 2007 年初, 成功研发“武装部队卫生纵向技术应用系统(AHLTA)”[79]。 该系统是一个储存了属于美军联合医疗保健系统保障范围的所有就医人员 医疗信息的数据库,是中央临床数据仓库(CDR)的用户应用平台。该系统的建 立,为军队和国家健康系统的医疗保健事业开辟了一个新纪元。它将为分布在世 界各地的 920 万就医人员提供医疗信息服务,通过战区模块如武装部队卫生纵向 技术应用系统-——战区(AHLTA-T)、武装部队卫生纵向技术应用系统——移动 (AHLTA-M)等实时更新战时伤病员医疗信息,并在战时通过这些战区模块, 与平时一样访问和读取病人的医疗信息[79]。 **(二)加强军地系统融合、开发新平台,实现军地结合** 1998 年,克林顿总统就提出退伍军人事务部(VA)和国防部应该为每名服 31 役人员开发一项综合的全寿命的电子医疗记录,并成立了专门的 DOD/VA 联合 执行办公室进行组织和指导[80]。 2007 年 8 月,美国防部宣布,已经成功完成与退伍军人事务部的双向卫生 信息交换系统(BHIE)接口的测试和装备,实现了包括药物处方、变态反应档 案资料、实验室结果(包括外科病理报告、放射学报告)之间的信息共享[81]。 2007 年 12 月,由美国防部和诺斯洛普格拉曼公司以及位于宾夕法尼亚州的 考耐麦医学中心联合研发“军地互动数字化医院平台”的软件,创建军地共享健 康信息平台,使退伍军人事务部和国防部能共享地方的医疗信息,实现连续跟踪 医疗,完善武装部队卫生纵向技术应用系统(AHLTA),同时实现地方医疗机构 或医务人员通过卫星网络与美军医疗机构(如华尔特里德陆军医疗中心)连接, 读取伤病员的电子医疗信息。 2008 年 6 月 2 日,新成立的国防医疗信息管理办公室统一管理武装部队卫 生纵向技术应用系统(AHLTA)与国防医疗信息管理系统,将武装部队卫生纵 向技术应用系统-战区(AHLTA-T)、武装部队卫生纵向技术应用系统——移动 (AHLTA-M)、美海军船用 SNAP 自动化医疗系统(SAMS)等分系统按其功能 及用户需求统一管理,并与退伍军人事务管理部将签订协议,制定信息共享的操 作标准[82]。 2008 年 7 月,美国防部卫生事务首席助理副部长斯戴普翰 · 约翰 (Stephen·Jones)声称[83],美军发展医疗信息化的最好的办法就是将国防部及退 伍军人事务部的两套系统融合集成。通过协同创造, 优化两个系统的功能,并推 动全球医疗信息交换共享。实现“从战场到美国及驻世界各地美军医疗机构间的 医疗信息无缝传输”,为用户提供无缝隙、综合的医学信息,使用户共享军队医 疗信息资源,实现对伤病员的实时救治。 2009 年 4 月,美国奥巴马总统提出改善退伍军人医保计划[84],宣布将用计 算机处理退伍军人的医疗记录,建立一套统一的系统,旨在改善目前麻烦的流程, 直接将医疗信息从军队转入退伍军人事务部的医疗保健系统。 同时美军在研发武装部队卫生纵向技术应用系统(AHLTA)过程中因国防 部长官作风,造成了经费极大浪费并加大了该系统推广的难度。 2005 年 11 月,国防部提出在 CHCSII 基础上构建 AHLTA,同时也有部分官 员提出要在退伍军人事务部军人健康信息系统与技术架构(VistA)基础上研发 适合军民两用的数据库。退伍军人事务部的信息化建设是美国联邦政府所属医疗 机构中规模最大的,已久经考验、被公认为是美国在医院信息化领域中最成功的 应用之一。退伍军人健康信息系统与技术架构(VistA)是退伍军人事务部使用 了 25 年的系统,是一套真正大规模实际使用和取得成效的系统。目前 VistA 已 32 经用于 1300 多个各种类型的医疗机构,其中包括 173 所医院、800 多所社区性 临床诊所、135 个护理之家和其他医疗场所,被公认为是美国最好的电子病历系 统[117]。 但以美前国防部负责卫生事务的助理部长威廉 · 温肯沃德( Swilliam Winkenwerder)为首的国防部官员坚持研制一种属于美国防部的数据库,执意开 展 AHLTA 系统的构建,并于 2007 年初投入使用,但军队医务人员开始抱怨 AHLTA 系统仅是 CHCS II 的升级,经常误操作、操作慢,而且最大的问题是不 能与 VistA 系统兼容。温肯沃德的继任者卡希尔(S. Ward Casscells)于 2008 年 6 月在网上召开关于 AHLTA 系统使用的论坛会。论坛共收到 200 多份评论,其 中大部分持否定态度[118]。鉴于此, 卡希尔于 2008 年 7 月,承认 VistA 系统在医 生中比较受欢迎,同时指出下一步要进行 AHLTA 和 VistA 系统的融合集成发展。 截至 2008 年 12 月,该系统已经花费 50 亿美元,卡希尔称在未来几年,该系统 还将花费 150 亿美元,是当初美国防部 AHLTA 预算的 4 倍[78]。 **(三)开发卫勤信息化保障新系统** **1. 美海军“形式灵活的医学威慑系统”[97]** 美国海军在 2002 年开始了海军战略转变,为了适应这种转变,美海军针对 信息化战争和未来作战系统的发展,提出了未来发展构想,计划在 2030 年建立 一种先进的、理想的海军医学系统——“形式灵活的医学威慑系统”(FFMDS)。 该系统形式多样,无固定模式,可以在网络条件下实现各种信息的无缝隙链接, 并能针对不同任务灵活组合、全球部署。 该系统是一种信息化系统的一体化综合体系,通过美海军士兵身上随身携带 的各种传感器,监测作战区域的环境信息,并将信息整合在该系统内进行分析, 以便卫勤指挥人员制定医学保障计划。通过系统的计算机软硬件和通信系统, 收 集伤病员的医学信息,并利用数据融合技术,对信息进行传递和管理。 **2. 屈光外科信息系统(WRESP)[98,99]** 每年美国大约有 100 万人选择屈光手术,而大多数屈光外科手术中心都是以 纸质病历为基础,各医疗中心无法共享医疗信息,导致医疗错误百出。2004 年 4 月,美国原总统布什提出,医学应该利用现代先进技术获取并共享信息,减少医 疗事故的发生。2005 年,远程医学和先进技术研究中心联合华尔特里德研究中 心开始研究基于互联网的屈光外科信息系统,该系统不再是一个简单的电子医疗 病历,可为医务人员和伤病员提供标准、友好的网络界面, 同时提供标准的报告 模式,并通过计算机输入数据并进行分析,该系统的应用可以大大减少屈光外科 手术因病历材料的缺乏而造成的医疗错误。而将来该系统还要进一步完善,包括 33 在整个手术过程中通过无线数据输入设备,实时将医疗信息输入信息系统,同时 直接与武装部队卫生纵向技术应用系统(AHLTA)链接,实现信息共享。 **(四)加强现有系统功能建设,稳步推进一体化卫勤信息化保障** 美军的卫勤信息化系统建设是一种滚动式发展、不断推进的模式, 是在原有 软硬件基础上,进一步拓展功能,将各种信息技术融合集成在统一信息系统内的 过程。美军针对实战中出现的这些问题, 开始有针对性地加强信息技术在卫勤信 息化系统建设中的开发与应用,实现系统的模块集成和功能改进。针对伊拉克战 争实践中出现的问题,加强单兵医疗信息卡的配备;加强武装部队卫生纵向技术 应用系统——移动(AHLTA-M)的蓝牙扩展,包括安全无线传输,提高医务人 员使用 AHLTA-M 的能力。实现武装部队卫生纵向技术应用系统-——战区交替 输入法表格功能,标准化医疗信息输入的格式,方便用户使用。在联合病人追踪 数据库(JPTA)中开发一种指挥官可以快速浏览的简要界面,使其能够迅速了 解士兵目前所在的位置,以及正在接受的治疗,该简要界面应该包括若干数据字 段,以满足不同单元的用户需求。另外利用虚拟专用网络, 使战场前线站点可访 问美国本土站点的医疗数据库,以获得所需要的医疗信息(例如,一些普通的医 疗信息和历史性放射学研究)。这些医疗数据直接存储在 JPTA 中,使战地医生 和指挥官能够更加准确地追踪和查阅伤病员的医疗信息[74]。 在战区综合医疗信息系统(TMIP-J)原有功能的基础上,将住院和出院病人 医疗数据进行无缝隙联接。并在综合医疗工作站(JMeWS)的基础上建立战区 医疗态势感知系统(MSAT),提供部队卫生防疫和防护,疾病监测和态势分析, 潜在核生化以及职业疾病的环境危害监测,后勤计划制定和行动,伤病员治疗、 转移的实时监测,与非国防组织如其他联邦机构、非政府组织等实现医疗信息共 享等高级决策支持[85]。 同时在伤员救护医疗信息系统(MC4)原有基础上增加牙科、诊疗、血液、 视力验光和创伤登记等信息采集和存储功能[13]。同时进一步增强与武装部队卫生 纵向技术应用系统(AHLTA)和退伍军人事务部电子病案“退伍军人医疗信息 系统和技术架构”(VistA)系统的融合,加强平战时信息共享,实现信息资源价 值利用的最大化;进一步完善包括掌中电脑设备、无线和虚拟硬件等通信设备。 增加以计算机为基础的训练,发展高级用户模块,并将该系统的训练纳入国内军 事医学课程,加大该系统在空军和海军范围内的应用。 **二、进一步提高远程医疗野战化装备的信息化程度** 远程医疗野战化系统的开发是实现卫勤信息化保障的重中之重,是美军对战 场伤病员展开实时救治和实现战场“以人为本 ”、“零伤亡”等理念的基础,美军 在加强一体化卫勤信息化系统的同时,进一步加强远程医疗野战化系统的信息化 34 程度,稳步推进未来作战系统中远程医疗野战装备的研发,出台未来医疗机器人 等研究计划。 **(一)开发未来作战系统中单兵医疗信息化装备** 美军的单兵医疗信息化装备经历了 30 多年的发展,主要研发了单兵医疗信 息卡、单兵生理监视器、 AHLTA-M 等信息采集和存储设备,解决了战场伤病员 病例采集的信息化,实现了对伤病员生理状况的实时监测,大大提高了战场伤病 员救护水平。2003 年,美国防部批准美陆军提出的“未来作战系统”项目,该 项目的一部分是“未来士兵系统”项目。未来士兵系统除加强单兵作战武器的研发 外,同时注重加强士兵的防护能力,进一步突出“以人为本”,着手研发智能型 T 恤、士兵视力示踪控制系统、手表式睡眠监测器等, 而近期又推出单兵芯片医 院的研制。 **1. 智能型** **T 恤**[86] 智能型 T 恤衫重量轻、可机洗, 内装有多个硬币大小的传感器,能将士兵的 生命指征传送至野战医院。T 恤衫的传导纤维可记录作战士兵呼吸时胸部的起伏 情况,从而使医务人员了解伤病员是否有自主呼吸。该智能型 T 恤衫配有声传感 器、温度传感器和胸部传感器等多个传感器。美国海军认为该 T 恤衫与电脑作用 类似,可起到计算机主板的作用。该智能型 T 恤可军民两用,2008 年装备部队。 **2. 士兵视力示踪控制系统[87,88]** 自海湾战争以来,由于防护装备的使用和致伤因素的改变导致防护部位的钝 挫伤发生率增高。未来战争形式可能以城市战争、近距离作战为主, 参战人员更 易受伤,产生更多不同的损伤类型。鉴于爆炸性武器容易导致无防护部位如面部 的损伤,因此需要进一步加强对全身防护装备的研究。该系统是一种以眼科学为 基础的神经生理监测工具,和眼镜一样架在鼻梁上以检测士兵的眼疲劳和睡眠状 态。 **3. 手表式睡眠监测器[89]** 手表式睡眠监测器用来监测士兵的睡眠情况,预测士兵战斗力。将其纳入未 来士兵系统中的单兵生理监测器系统,将给指挥官提供联机实时作战能力预测数 据,进行有效的睡眠管理,保持作战效率。手表式睡眠检测器是戴在手腕上的数 字式信号处理器,根据手腕移动记录睡眠和清醒度,实时、定量检测单兵作战能 力,然后把信息远程传递给指挥人员,供其决策。 **4. 芯片医院[90]** 2008 年 12 月,美海军研究办公室出资 1 600 万美元委托美加州大学圣地亚 35 哥分校(UCSD)的纳米工程学专家研发一种士兵能够在战场穿戴的个体化用药 系统。该系统由士兵随身穿戴, 是利用酶逻辑学而开发的一种电极芯片,通过士 兵的汗液、泪液和血液,监测体内各种生物标记物的变化,一旦士兵出现创伤、 休克、脑外伤或者疲劳, 系统会自动安排给药,在到达野战医院前展开治疗。例 如,一旦伤病员进入休克状态,芯片电极上的酶因为生物标记物乳酸盐、葡萄糖 以及去甲肾上腺素的变化而感应,由酶素产生的产物浓度也会相应改变,如过氧 化氢及还原型烟酰胺腺嘌呤二核苷酸的浓度会升高,去甲肾上腺素浓度降低等。 相应芯片的内置逻辑结构会输出伤病员休克的信号,并启动预设的治疗反应,对 伤病员进行及时救治。该系统的全称为“应用酶逻辑学的自动化先进个人治疗设 备(ADAPT)”,需要 6 年的时间完成,前两年的主要任务是研发传感器系统, 将酶逻辑应用在电极上,使之能够读取人体内的生物标记物;而在后 4 年的时间 内,研发能够监测基于酶逻辑的不同伤型生物标记的运作模型,同时开发信号反 应膜,使其能够与药物递送系统互联,并自动释放药物。 **(二)进一步建设未来远程医疗救护装备** 美军在军事转型的大环境下,以“网络中心战”为牵引,于 2003 年大力发 展由多种系统集成的高度信息化的未来作战系统(FCS),在加强高科技坦克、 遥控侦察机和计算机系统研发的同时,开发信息化程度高而又轻型的未来装甲医 疗救护车、未来医用帐篷系统等野战化远程医疗系统, 进一步提高未来作战环境 下战场卫勤保障能力。 **1. 未来装甲医疗救护车[91]** 未来装甲医疗救护车是未来作战系统中的一种有人驾驶地面车辆,是一种装 备有各种远程医疗技术和医学器疗的轻型装甲车,包括后送医疗救护车和实时救 治医疗救护车两种,都可以对伤病员展开实时远程会诊和远程心理辅导,前者能 够和战斗部队保持同步机动,使外伤专家尽量接近受伤地点,然后对伤员进行后 送处理。后者则能够对伤员实施生命维持治疗并对其伤口进行快速处理。这两种 装甲医疗救护车都能与伤员救护医疗信息系统(MC4)和战区综合医疗信息系统 (TMIP-J)相联,执行医疗程序。同时车内装备有电子光学/红外线、多功能雷 达频率、自动导航系统以及激光报警等信息化设备, 能够通过网络实时了解战场 态势,及时对未来作战系统的旅级作战队伤员进行后送和救治,是未来战场的主 要救护车。 **2. 未来医用帐篷系统[92-94]** 美陆军军需办公室于 2004 年投入 1 000 万美元委托国际自动化医疗服务公 司开发一种未来医用帐篷系统。该系统是一套可移动的轻便医用帐篷,设备齐全, 36 供能快速反应的前沿野战医院使用。包括防化、防生 ISO 集装箱、集成式电子设 备、水箱、医疗包及 12 平方米的软帐篷(作为伤员救治室)。该系统将取代可部 署的医疗系统,减少部署野战医院时的飞行次数,提高运输能力和前沿部署医疗 救护的能力,能够将医院部署在伤亡发生地。 未来医用帐篷系统内将会设有未来手术室(ORF)[95,96] ,该手术室是利用通 信技术和伤病员救治领域的高新技术,如医学信息技术、远程手术技术、语音识 别技术、伤病员安全技术和手术辅助系统设计技术等装备起来的手术室。通过美 军正在研发和测试的战地医疗机器人(“外科匣子”)即“机器人手臂”和美军 2008 年 4 月在伊拉克巴格达作战基地首次使用的 RP-7 医疗机器人等对伤病员展 开实时手术救治和心理辅导,该手术室的部署将大大降低美军重伤病员的死亡 率,提高救治效率,但这些成果在战场上使用还需要几年的时间。 **(四)构建未来医疗机器人系统** 美国防部为了减少医务人员因营救伤员而暴露在战场,投资计划让机器人进 入战区,通过远程通信定位,及时准确地找到伤病员,将其安全带出。这些机器 人在不久的将来应用于战场,将大大减少医务人员的伤亡,降低战场伤亡率。 **1. 战地救护援助机器人(BEAR)[101,102]** 远程医学与先进技术研究中心在 2004 年提供种子基金委托维克那技术公司 (Vecna Technologies Inc.)公司研发战地救护援助机器人(BEAR),它是美军新 一代“钢铁战士”的一部分,被研究人员简称为“机器熊”,最初目的是能让机 器人进入战区,找到伤员并安全将其带出。2006 年 9 月出台第一个模型,2007 年美国会出资 110 万美金继续研发。2008 年 3 月提交给未来作战系统的系统综 合组,2008 年 3 月、4 月和 5 月分别交付 5 台该机器人,该系统的研发和测试阶 段延续到 2009 年 9 月,其支持经费为 2 亿美元。据了解,第一批“机器熊”的 成本每只约为 10 万美元。 该机器人高约 1.8 米,有结实的躯干和一对液压系统控制的胳膊,单手可以 提起 135 公斤重物,配备有摄影机及扩音器。下身设计有如坦克车的车轮, 可以 在崎岖不平的路面滑行。试验显示, 它可以抱着一个人型物体上下楼梯。估计在 2010 年这 5 台机器人将进入服役。美军的现役医疗单位, 每家单位将配备 20-60 台,但不会超过 60 台。 **2. 医疗机器人后送车辆(REV)和医疗机器人撤退车辆(REX)[103-105]** 2004 年,美国自动精密工程公司(API 公司)获得远程医学与先进技术研究 中心 100 万美元的小企业合作项目,利用战术两栖地面支援系统或平台开发机器 人后送车辆(REV),开发能与该车辆相互协作的机器人撤离车辆(REX)。 37 机器人后送车辆(REV)利用“配对袋装”的形式,装备有两套新型智能担 架(LSTAT),可以同时运送两名伤病员。机器人撤离车辆(REX)是一种体积 小、较灵活,在战区内短距离内可以对病人的状况进行监测和搜寻,带有一个夹 子操纵器,使其有足够的力气将伤病员抓起并将其拖放在智能担架上,将伤病员 安全带出或将其带到机器人后送车辆(REV)进行后送。两辆车之间的通信通过 无线射频相互传递,具有相同的 GPS 路标导航、射频技术、红外传感探测技术 和彩色照像机等功能。机器人撤离车辆(REX)同时拥有一套病人监测传感器, 包括彩色摄像机、长波红外线摄影机、以及无线射频天线, 监测来自战地医生或 战斗人员配备在士兵身上的无线射频脉冲转发机发出的信号。2015 年,该装备 将服役于战场,将减少美军战场救治医务人员的部署数量。 **3. 未来战地医疗救护系统[103,106,107]** 在战场上,医疗应答时间是决定一个人死亡或存活的关键,美调查显示 2/3 的重伤士兵死亡都是在 30 分钟之内。截止 2005 年 10 月,伊拉克战争和阿富汗 战争已造成 1 686 名美国士兵死亡,11 877 人受伤,美军在伊拉克和阿富汗的人 员伤亡使美国防部产生了研制战地医疗机器人的想法,并期望 2025 年在战争部 署时减少 30%人员部署。 2000 年,美军开发出“达·芬奇外伤救治体系”,在此基础上,美军于 2005 年 10 月,开始筹建战地医疗救护系统。该系统计划第一步:迅速后送,称为“外 伤豆荚”的机器人将伤亡人员快速送往战地医疗救护车;第二步:迅速给氧,并 对病人进行全身扫描,自动处理扫描数据,发送数据,远程医生进行伤员拣别分 类后初步治疗;第三步:手术处理,医生利用远程操纵工具搭建平台,操纵战地 医生机器人(“外科匣子”)对病人进行手术处理。第四步: 伤病员得到初步处理 后,直升机直接将其送往后方医院。整个过程全部由基地医务人员远程操作, 实 现未来战场上医务人员的零部署。GPS 定位系统、数字地图信息技术以及高新远 程医学技术得到进一步应用。 **4. 战地医疗机器人[96]** 美国防部已批准2005 年 1 月开始研制战场远程手术系统研究,先期投入 1200 万美元,研制在战场上为伤员施行手术的“机器人手臂”,又称外科匣子。2008 年 12 月研制成功。这是一种由医生远程操纵的手臂机器人,这种“机器人手臂” 动作敏捷,并能在敌方火力攻击的情况下精确操作。预计该研究成果至少还需要 10 年才能在战场上使用。 RP-7 护理机器人由美国InTouch 高科技公司生产。该机器人是一个可以远程 遥控的固定在导轮架上的移动电脑,包括一个屏幕、麦克风以及摄像头, 外科医 生可以通过操作杆和一个普通的电脑终端在任何地方控制这些设备。RP-7 医疗 38 机器人可以提供双向 600kp 数据通讯,这样患者可以看到并听到医生说话,同样, 医生也可以看到并听到患者说话。2008 年 4 月 28 日在伊拉克巴格达作战基地首 次使用。 39 **第四部分** **美军战时卫勤信息化建设的特点** 美军卫勤信息化建设是以军事战略调整和指挥信息化为基础,以国防部“网 络中心战”为牵引,以信息技术发展为动力,在国防部卫生事务助理部长直接领 导、军事医学高技术管理办公室组织实施、全军联合医疗保健系统保障下, 经过 30 多年的努力,研制出从平时到战时、从单兵到集体、从前线到后方基地、从 陆地海洋到空中、从美国本土到海外、从入伍到退伍、从伤病员到专家、从医院 到指挥官无缝联接的卫勤信息化保障网。研制出的卫勤信息化保障系统和野战化 远程医疗系统不仅为战时提供卫勤保障,同时在平时为国防部所属 920 万受益者 提供优质的卫勤保障。在整个卫勤信息化建设过程中,主要呈现以下特点: **一、适应军事战略调整,统筹规划** 美军自 20 世纪 90 年代初开始制定信息化建设,信息战和一体化信息保障等 相关的政策,发展相关理论,希望能够以明晰的理论为指导,有选择地把信息化 建设理论与新技术纳入军事系统,开始自上而下地加大理论对军队信息化建设的 指导,并不断加以创新和发展,而不再是像海湾战争以前那样,纯粹依靠技术进 步推动军事变革。 **(一)制定相关政策法规** 美军信息化建设的标志性成果主要有美军参联会 1996 年的《2010 年联合构 想》,2000 年的《2020 年联合构想》等联合出版物, 以及国防部各财年的《国防 报告》,各军种与之相适应的军种构想,为美军一体化信息保障和联合作战提出 了指导原则,同时提出“制信息权”概念。美国防部 1998 财年的《国防报告》 第一次正式提出了“军事转型”战略构想,把军事转型作为军队建设的主要任务; 1998 年 10 月 9 日美军颁发了 3-13 号联合出版物《联合信息战》,用以指导美军 信息战理论的发展和部队的信息化建设,使部队做好打赢未来信息战的准备; 2002 年 5 月,美国防部颁发《防务计划指南》,提出了美国军事转型的计划和设 想。接着,美国陆、海、空军和联合部队司令部根据《防务计划指南》的要求, 分别提交了各自的《转型路线图》。2003 年美《国防报告》中, 第一次以“网络 中心战”为牵引,全面推动信息化、网络化建设,设想用 30 年时间,率先建成 信息时代的信息化军队。并于 1997 年出台了与《2010 年联合构想》相匹配的卫 生勤务子构想——“部队健康全面保护”计划,同时为 21 世纪联合健康战略, 保护部队人员健康,制订了与美国军事战略《联合设想 2020》相匹配的《联合 医疗服务支援 2020 设想—全面健康》计划, 成为发展和提供医疗服务,支援 21 世纪作战任务的概念性框架。进行《人员信息载体》、《战区医疗信息计划》、《环 境、安全及职业健康》计划、《国防医疗后勤标准支援计划》研究。先后提出“医 40 疗与士兵同在”、“以士兵为中心,以医疗为中心”、“为士兵而研究”、“以人为本 ”、 “为未来而研究”等卫勤保障理念[4-6]。 美军在执行相关政策的同时,根据实际需要不断出台相关法规完善卫勤信息 化建设,如 1996 年底,国会通过 105-85 公共法,规定国防部建立一种保存医疗 记录的方式和监测系统用以及时发现和保护暴露在部署作战环境下的军人医疗 健康。法律规定, 每名部署服役人员都要有部署前、后的健康检查记录及部署过 程中的医疗记录,这些信息要存放在服役人员的个人医疗记录中,且所有数据最 终要存储在一个集中的数据库中。针对此美陆军医学研究和材料司令部于 1997 年开始承建远程战场综合医疗信息系统(BMIST-J)项目。而针对海湾战争之后 出现“海湾战争综合征”,国会于 1997 年 11 月立法命令国防部建立医疗信息追 踪系统,开展了伤员救护医疗信息系统(MC4)和战区综合医疗信息系统 (TMIP-J)研究。 从美军颁发的各种相关文件以及具体做法中可以看出,美军的信息化建设是 适应军事战略调整,不断发展和完善相关政策法规进行的。主要特点有二: 一是 适应军事发展趋势、军队和战争形态发展变化,制胜思想由“摧毁(致死)”向 “瘫痪(致伤、残)”转变,提出适应时势的创新性概念、理论、观点和卫勤信 息化建设原则,以及计划开发的医疗技术和野战化卫生装备等。二是滚动式提出 相关理论和政策,每隔几年修订一次相关条令条例。 **(二)统一信息标准** 20 世纪 70 年代后期,美军使用的计算机型号多达 50 余种[110] ,程序、文书 的规格各不相同,不仅给系统兼容和信息传输造成严重的影响,而且重复研制导 致人力、物力和财力的巨大浪费。为此, 美军开始强调标准化工作,信息系统的 建设逐渐由“烟囱式”发展向综合集成方向演进。1981 年,美国防部 6015.5 指 令要求联合使用美军医疗设施,任何医疗机构为任何军种军人提供医疗服务。 1982 年 6 月,美国防部发布指示要求野战医疗装备标准化,全军只能购买国防 部野战医疗装备标准化管理组指导下发展的,经美国防部卫生事务助理部长批准 的装置,各专业组可研制成套设备。同年,美国防部统一三军程序编制方法学, 推出标准化方法,1983 年底推广全美军使用。1984 年,美国防部卫生事务助理 部长办公室宣布全面规划负责国防卫生系统诸单位已建立起的众多分散的自动 化系统结合起来,出台三军医学信息系统计划(TRIMIS),要求三军按统一规定 整合各医疗单位的自动化信息系统,将 80 年代前后研制的“资源分析和计划系 统(RAPS)”、“统一会计卡(UCA)”、“国防联合医疗受益人员报告系统 (DEERS)”、“综合医疗系统(CHCS)”、“实时人员鉴定自动化系统(RAPIDS)” 等自动化系统统一合成到“医学信息和数据应用系统(MIDAS)”及美陆军战区 41 卫生管理信息系统(6 个子系统组成)[6]。 1988 年,提交给美国防部长的《加强国防部标准化——规范和标准是质量 的基石》[110]报告中指出:“我们在二次世界大战中的头号武器当属标准化,它是 我们向军队提供低价、优质、高安全和高效能武器的重要因素”。进入新世纪以 来,美军将标准化的地位进一步提升到战略高度,认为“军用标准化是未来战略 思想的核心因素之一 ”。2003 年发布的《美军军标改革最终报告》中更是提出“未 来战争要成功,靠标准”[110] 。 **(三)调整卫勤信息化管理和研发机构** 上世纪 80 年代,随着计算机技术、多媒体技术以及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 美军开始探索远程医学在战场的开发和应用,并于 1991 年,由美陆军和空军卫 生部抽组组成远程医学研究办公室,开展了远程医学研究。同年, 美海军在开展 了数个月的海上远程医学的可行性、必要性调研分析后, 海军保健研究中心进行 机构重组,专门设立医学系统与运筹学研究部,并下设医学信息系统和运筹学研 究室负责海军卫勤信息化研究。1993 年海军的相关机构并入远程医学研究办公 室成立“国防部远程医学和高技术研究中心”,主要由陆军管理[108]。 1994~1996 年间,美国防部投资 26 亿美元用于远程医疗野战化建设,成立 了“远程医疗规划办公室 ”、“远程医疗和先进技术研究中心 ”、“卫生信息系统办 公室”和“卫生通讯系统处 ”、“远程医疗工作组”,负责解决、处理、监督和规 划以服务军队战时卫勤和非战争军事行动为核心的远程医疗野战化问题[108]。 1998 年,美“国防部远程医学和高技术研究中心”改名为“美军医学高技 术管理办公室”,由美国防部负责卫生事务的助理部长任行政主管[108]。主要致力 于远程医疗及其他数字化高新技术在军事医学中的应用研究。自成立以来, 该中 心在美国防部的信息工程学、医学影像学、远程医学, 以及模拟训练等研究项目 中发挥了突出作用,提出了利用虚拟工具、生物材料和未来医院概念等创新思维 模式。 1999 年,为建立医疗信息追踪系统,美国防部分别成立了伤员救护医疗信 息系统(MC4)以及战区综合医疗信息系统办公室(TMIP-J),进行信息卫勤保 障系统研究。 2004 年 4 月,将原“美陆军医学信息系统和服务机构”更名为“陆军医学 信息技术中心”[108] ,该中心隶属于美陆军医学司令部,办公室设在德克萨斯圣 安东尼奥,资助与军事有关的重点远程医疗研究项目。 2008 年 6 月 2 日,美军临床信息技术项目办公室(CITPO)及战区综合医 疗信息系统项目办公室(TMIP-J)合并成为国防医疗信息管理系统办公室 (DHIMS)。计划今后每年投入经费为 3.5 亿美元,为美军提供综合的医学信息 42 技术,以无缝隙获取、管理和共享军队医疗健康信息以及世界一流的医疗信息管 理技术,为战区提供最准确、及时的医疗信息服务[109]。 **(四)重视信息安全** 信息和信息系统安全是 21 世纪国家和军队军事安全的生存之本。美军于 20 世纪 90 年代末就已经进入规范化发展阶段,并在 1998 年将“信息安全”发展为 “信息保证”概念,启动“国防领域信息保证项目计划”[111]。截至 2006 年底, 在信息保证建设方面已经花费 22 亿美元[111],并在信息保证组织管理、运行机制、 信息安全政策、基础设施等方面取得了很大进展。美军在卫勤信息化建设过程中 同样重视信息保证的重要性,并采取限制访问或完善应用子网等防护措施,如战 区医疗数据库(TMDS)和联合医疗追踪数据库(JPTA)都是以网络为基础的系 统,可以随时随地通过国防部拥有公开网络协议的计算机访问,访问需要注册用 户名和密码,管理员通过账号进行管理,除授权用户外,限制访问受保护医疗信 息。陆海空三军医学工作站(JMeWS)则在 2003 年建立之初,就被快速接入秘 密协议网络(SIPRNet),与公开网络隔离,很好的保证了战时伤病员医疗信息的 安全。秘密协议网络(SIPRNet)和非秘密协议网络(NSIPRNet)两者在数据资 源、地址空间、控制机制等方面都是分离的。 **二、科学合理的研发策略** 美军的卫勤信息化建设能取得世界领先的地位,除自上而下的顶层指导和完 善的管理机制外,主要得益于其科学合理的研发策略。 **(一)“评估-计划-行动-验证-装备”研发模式** 美军卫勤信息化系统经多年平战时检验和发展现已形成一套独特的研发循 环链,研发模式是:调研评估、顶层设计、制定计划、行动、验证、装备。例如, 1997 年,总统咨询委员会在海湾战争退伍军人综合征的专门报告中提出“每名 陆军、海军和空军都要有个人综合的、全寿命的医疗记录, 11 月,总统国会立 法命令国防部建立医疗追踪系统。1999 年,联合需求监督委员会(JROC)批准 国防部卫生事务助理办公室,空军、陆军、海军、美军运输司令部, 美军联合作 战司令部、联合委员会等联合开发战区综合医疗信息系统(TMIP-J)。2003 年, 战区综合医疗信息系统(TMIP-J)开始在“伊拉克自由行动”不同医疗阶梯中部 署验证,包括参与“伊拉克自由行动”的海军陆战队,布拉德和巴格拉姆的空军 医院,科威特海军医院和陆军的 100 多家医院[112] 。2007 年初,美陆军要求所有 战地医院都配备该系统。 **(二)“IT 外包”的研发手段** IT 外包是目前国内外许多领域开展信息化建设的普遍做法和惯用模式[50]。 43 美军在卫勤信息化系统建设方面,普遍采用信息技术外包(简称 IT 外包)的做 法和措施,将 IT 企业的技术、人才优势、比较成熟的商业技术或政府官方技术 等用于军队卫勤信息系统建设。如伤员救护医疗信息系统(MC4)项目办公室与 约翰·霍普金斯(Johns Hopkins)大学[51]应用物理学研究室共同合作完成系统工 程配备管理和状况测定,泰坦(Titan)公司负责系统集成和系统部署后的维护和 支持,安特(Anteon)国际公司则负责系统管理和部署各地前后的准备和技术支 持;综合医疗系统Ⅱ(CHCS II)及其战区模块都由 Integic 公司(2005 年该公司 已经被诺斯罗普-格鲁曼公司收购)研发;远程伤员定位与评价设备(RCLAD) [55] 由远程医学与先进技术研究中心与 Time Domain 公司及人类系统程序办公室 共同研发;未来手术室(ORF)由 11 家公司联合开发;战地救护援助机器人 (BEAR)由远程医学与先进技术研究中心提供种子基金委托维克那技术公司 (Vecna Technologies Inc.)公司研发;单兵医疗信息卡(PIC)通过小企业创新 研究项目,由 4 家公司合作开发研制等。这种 IT 外包方式,充分利用了相关资 源、技术和设备优势, 避免了一切靠军队自行开发、研制, 造成投入成本过高而 技术力量难以达到的弊端。 **(三)滚动式投入研发经费** 在研究资金投入方面,美军用于卫勤信息化建设方面的研究经费逐年上升, 每年美军军队卫生系统都会投入大约 160 亿美元发展远程医疗[72],如美海军 1997 年开始承建、2000 年完成的虚拟海军医院共投入经费 68.2 万美元,1993-1998 年海军每年用于远程医学的经费为 400 万美元;2000~2001 年海上远程放射学系 统设备的采购、安装费达 750 万美元,2003 年海军用于远程医学的日常开支为 800 万美元;2003~2006 年开展的海上救援系统总投资 7.1 亿美元,呈逐年上升 的趋势[113]。美军在单一软件的开发和研制上,也不惜花费巨资研发,并经过评 估验证后,滚动式投入资金,如 2004 年美军通过小企业创新研究项目,4 家公 司共投入 40 万美元研发了无线电子信息携带卡的原型,国防部在 2004 年 7 月审 核该设计原型后,两家公司又投入 75 万美元继续该项目的研发。战区综合医疗 信息系统(TMIP-J),每年的研发经费为 5 000 万美元,截至 2007 财年,总共花 费 120 亿美元实现对该系统的研发和部署。联合病人追踪数据库(JPTA)研发 经费为 32 万美元,每年投入 200 万美元的维护费[114] 。2002 年综合医疗系统Ⅱ (CHCS II)的研发经费是 6 060 万美元,之后大约投入 6 770 万美元的“监测” 和“管理”费用,并升级为武装部队卫生纵向技术应用系统(AHLTA),2007~2008 年投入建设与退伍军人事务部 VistA 系统融合费用达 1 230 万美元,截至 2008 年 9 月,该系统已经花费美国防部 50 亿美元,并将在未来几年内还将花费 150 亿美元[78]。2007 年 12 月美国防部又投入启动资金 900 万美元研发军地互动数字 44 化医院平台(MIDHT)[115] 。而远程伤员定位与评价设备(RCLAD),于 2003 年远程医学与先进技术研究中心出资350 万美元种子基金与Time Domain 公司及 人类系统程序办公室共同研发。1999 年新型智能担架(LSTAT)研发成功后, 2003 年国防部追加年度资金 175 万美元继续开发第二代智能担架(NG-LSTAT)。 未来医用帐篷系统则由美陆军军需办公室于 2004 年投入 1 000 万美元开发,2005 年追加 507~508 万美元,2006 年 650 万美元,2007 年 750 万美元,不断滚动。 **三、模块化组合实现一体化卫勤信息保障** 一体化信息保障,实质上是通过建立一体化信息保障系统和管理,在各种通 信基础设施和相关技术支撑下,实现各军兵种、各专业系统信息机构的联接, 创 造一个高效可靠的公共操作环境,将信息搜集、信息智能处理加工、分发服务和 评估等信息系统由局部通联升格至无缝联接,实现一体化信息保障能力,为各级 各类信息用户提供综合的信息保障,从而有效地发挥信息的效能。其目的是, 确 保来自任何系统、任何机构的信息能够在任何时候发送给在任何地点任何有需求 而且有相应权限的军事用户,进而实现多层次信息作战能力,全方位综合防护能 力,实现各军兵种之间的互联、互通、互操作, 提高信息的质量和实时共享能力 [116]。 随着信息技术特别是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美军于上世纪 90 年代提出“系 统集成战略”,成立相应管理机构,强调应加强信息综合利用,改进相关业务流 程,合并同类信息系统。通过系统集成, 逐步建立起以全球作战保障系统、联合 全球资产可视系统、全球运输网等为核心的保障指挥管理软件体系, 使原各军种 各部门“烟囱 ”、“孤岛”式信息系统联为一个整体,促进信息的共享,逐步实现 一体化卫勤信息化保障。 借助军事系统集成战略,美军对经过近 30 年研究的信息软件系统进行资源 整合,不断改进和提高各模块系统功能,现已基本趋于成熟,不但用于平、战时 卫勤组织与管理、伤病员后送和远程医疗,而且用于军队和地方卫生资源共享。 如战区陆军医疗管理信息系统(TAMMIS)是美军国防医疗信息系统的标准系统, 是 1984 年将战区陆军医用血液制品管理信息系统、战区陆军伤病员统计和报告 信息系统、战区陆军医疗调度信息系统、战区陆军卫生补给信息系统、战区陆军 卫生装备保养信息系统、战区陆军验光配镜管理信息系统、野战远程医疗信息系 统等 6 个系统整合在一起形成的标准化系统。创伤救治信息管理系统(TCIMS) [42]是 1997 年美军 13 家单位将美军自行研制的单兵生理监视器系统、战地卫生员 便携计算机、野战医疗协调器、创伤救治协调器和创伤救治便携器等各子系统紧 密联结起来的远程医疗野战化系统。伤员救护医疗信息系统(MC4)则是由 3 个 系统融合的系统集成,而战区综合医疗信息系统(TMIP-J,包含 13 个子系统) 45 则是自 1999 年起,不断将新研制的医疗信息系统集成、融合,逐渐形成功能强 大的信息卫勤保障系统。美军卫勤信息化系统建设逐步实现了平战时卫勤指挥、 控制、通信、计算机、监测的一体化,实现了“美军从战场到美国及驻世界各地 医疗机构间的医疗信息无缝传输 ”。 **四、实践检验,优化发展战时卫勤信息化** 美国防部非常重视战伤分类统计,不断总结以往战争教训,并以史为鉴不断 改进和加强美军卫勤信息化发展。越南战争中, 美军遭受 5.6 万余人死亡,30 万 人受伤的惨痛失败,为提高战场医疗救护水平和效率,美军开展“前沿医疗阶梯 伤员医疗救护信息系统(MISFFEC)”和“战场伤员医疗救护信息系统(CCC/MIS) 研究”[108] 。海湾战争结束后,针对“海湾战争综合征”的长期困扰,美国总统 咨询委员会就关于“海湾战争综合征”的专门报告中指出“每名军人都要有个人 综合的、全寿命的医疗记录”,要求国防部建立新的部队健康保护计划以确保对 每名士兵的医疗追踪。1997 年 11 月美国会立法命令国防部建立医疗信息追踪系 统,1999 年美国防部开始研发战时伤员救护医疗信息系统(MC4)和战区综合 医疗信息系统(TMIP-J),并在“伊拉克自由行动”的各救治阶梯的医疗机构中 部署应用。同时为解决海湾战争中医疗物资供应混乱问题, 建立了联合医疗资产 库(JMAR),实现医疗资产采购、运输、存储和配送的可视化。2004 年 4 月, 美陆军医学信息技术中心研制的“部队部署前/部署后健康评估系统”对部署人 员进行全程跟踪,实现了战场计算机通信系统之间的互联、互通、互操作。 美军在总结海湾战争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在伊拉克战争实践中基本实现了战 时卫勤 C4ISR(即指挥、控制、通信、计算机、情报、侦察、监视) 一体化,实 现了战场计算机通信系统之间的互联、互通、互操作。可以说, 美军的卫勤信息 化建设与美军 C4ISR 系统建设所经历的三个阶段是一致的:第一阶段是从 20 世 纪 70 年代诞生到 90 年代的海湾战争前后,为烟囱式发展阶段,这个阶段解决了 一体化卫勤信息系统建设必须发展单一信息系统的问题;第二个阶段是从 20 世 纪 90 年代开始到 20 世纪末结束,为综合集成阶段,这个阶段主要研究的是如何 将烟囱式系统改造成综合集成的信息系统;第三个阶段是从 2000 年开始,为全 球信息栅格发展阶段,这一阶段采用信息栅格的方式实现全球范围资源共享,大 力度协调工作,各种部队能够彼此通信,共享彼此卫勤信息,提高了实时/近实 时的精确的战场卫勤态势感知能力。全球信息栅格是一种美国防部级的信息技术 体系结构,其最终目标是向作战人员和维护美国安全的机构提供保密的、确信的、 有效的、可互操作的信息服务。 46 **第五部分** **美军战时卫勤信息化建设对我军的启示和借鉴** 近年来,全军战时卫勤信息化建设围绕“建设信息化军队,打赢信息化战争” 战略目标,按照战时卫勤信息“一网一库一系统”建设要求,突出战时卫勤组织 指挥与保障信息系统的研发,取得了长足进步和发展,卫勤组织指挥与保障手段 和效率得到了新的提高,但距离“建设信息化军队、打赢信息化战争”战略目标 以及实战保障要求,还有较大差距。 本研究采用专家座谈、电话采访以及文献调研的方法对我军卫勤信息化建设 的情况进行了调研,针对美军战时卫勤信息化建设的经验与教训,结合我军目前 卫勤信息化发展的实际,对我军战时卫勤信息化建设方面提出以下几点启示和借 鉴。 **一、加强全军战时卫勤信息化建设统筹规划** 美军在卫勤信息化建设过程中适应军事战略调整,制定相应法规制度、及时 调整卫勤信息化管理和研发机构、重视信息化标准建设和信息安全, 统筹规划卫 勤信息化建设。 目前我军反映最多的问题就是“顶层设计”不够,统一规划力度不强,而这 些问题的根本是我军卫勤信息化建设体制不健全,运行机制不顺畅。在整个卫勤 信息化建设中缺少相应的政策理论引导,各组织机构责权不明,管控无力,导致 我军在卫勤信息化建设中责任不明确、标准不统一,各部门各军种各自为政,软 件开发自成一体,卫勤信息化建设仍处于“烟囱式”发展阶段。 我军在这个问题上应认真学习美军的经验,制定相关政策法规,加强相应组 织管理机构和技术研发机构的建设,建立能够协调处理政策指导、学术研究、技 术研发和应用各相关关系的责权明确、运行顺畅的组织体制和科学合理的信息化 建设运行机制。制定统一标准,加强卫勤信息学、生物医学信息学等交叉领域的 学术研究和理论指导。 另外,我军发生的几起网络泄密事件已经引起全军信息安全的高度警觉,但 信息安全不能因噎废食,除了应该严格遵守我军提出的“十不准”外,应该从组 织管理、运行机制和技术层面等方面制定相应的政策和计划加强信息安全管理, 同时完善我军网络身份鉴别、数据加密、存储控制和传输加密以及应用子网防护 等技术措施,加强我军的信息安全。 **二、加强复合型人才队伍建设** 卫勤信息化建设离不开高素质的人才队伍,特别是既懂卫勤又精通信息技术 的复合型人才,但由于我军编制体制问题,部队卫勤信息化人才资源十分匮乏。 严重影响我军卫勤信息化软件系统的研发,尤其是基层单位信息化建设未被列入 47 重要工作来抓,对上报的部队医疗信息缺乏有效地统计、整合, 有些数据无法使 用。我军应吸取美军仗打完, 人退伍,人才流失的教训,坚决保留现有信息技术 骨干。创造条件引进人才, 搞活卫勤信息化研发队伍。在国防生培养过程, 开设 卫勤信息化专业,培养专业人才直接为军队所用,同时在现有人才队伍中加强卫 生勤务学、生物医学信息学以及信息工程学等综合学科专业的培训, 培养一批适 应现代卫勤信息化建设的高水平人才队伍。 **三、引入灵活多样的研发模式,增加经费投入** 美军卫勤信息化系统经多年平战时检验和发展,形成一套独特的研发循环 链,通过“评估-计划-行动-验证-装备”研发模式,稳步推进卫勤信息化系统和野 战医疗装备的研发和升级。我军应在广泛需求调研的基础上, 开展研发计划,借 鉴美军“平战结合、军内联合、上下结合、 军地联合、公开招标、委托研发”的 研发形式以及“研究人员、技术人员、士兵专家、指挥人员、后勤人员、管理人 员共同参与”的研发方式,大的统,小的放,加强卫勤信息化系统和野战医疗装 备的研发,同时抓住每次实战演习的机会,对现有装备进行验证,并针对出现的 问题加以升级和改造,逐步装备部队。在研发策略上, 适当借用美军“IT 外包” 模式,积极与地方合作,将 IT 企业的技术、人才优势、比较成熟的商业技术或 政府官方技术等用于军队卫勤信息系统建设。 经费投入是进行卫勤信息化建设的硬件基础,美军在战时卫勤信息化建设方 面研究经费逐年上升,有力地保证了美军卫勤信息化建设的顺利进行。我军在这 方面应根据我军军情,力争国防费投入加大、军兵种自筹、军地合资, 改风箱打 铁为高炉炼钢,研发出适合我军的战时卫勤信息化系统。 **四、鼓励创新研发基础上,加强一体化卫勤信息化建设** 美军的卫勤信息化建设,是在不断总结历史经验的基础上发展的,历次战争 的实践检验和经验教训都是美军卫勤信息化建设发展的推动剂,都为美军卫勤信 息化的“烟囱式”发展提供了机会,而“烟囱式”发展也是卫勤信息化建设的重 要阶段,是实现“综合集成一体化”的基础。 由于我军的卫勤信息化建设较之美军起步较晚,信息技术水平和经费支持力 度与美军相比差距较大,我军战时卫勤信息化建设尚处于“烟囱式”发展阶段, 我们应在此基础上,统一标准,制定规划,短时期内鼓励各家根据需要积极创新 研发基础上,考虑到平战结合,遵守统一的标准规范,尽可能做到平战一体、数 据共享。 长时期内,我军应加强先进信息技术的开发利用,着手对现有信息系统的整 合利用,全面梳理各专业、各层次、各类别的信息系统,制定标准,统一编码, 统一接口,进行合成匹配、升级改造, 借鉴美军中央临床数据仓库(CDR)存储 48 平战时美军所有受益人医疗信息的做法,尽快建立卫勤综合数据库。逐步开发与 地方医疗机构间的数据交换系统,解决军人退伍或转业后的电子病历对接问题, 完善军人全寿命的电子医疗病案管理,为每名军人建立全寿命的电子医疗病案。 同时,加快我军现有卫生装备的信息化改造,对现有老式装备,设法建立数 字化接口,与卫勤系统联为一体,在研发和引进医疗装备时,充分考虑设备的数 字化接口以及与信息系统的联接,使医疗装备与信息系统紧密结合,发挥更大作 用。开发多功能、小型化的远程医疗设备, 保障野战医疗所与后方医院之间的资 源共享和信息利用,加强单兵医疗信息化装备研发。逐步建成功能强大的一体化 卫勤信息化保障。 在一体化卫勤信息化建设过程中要吸取美军在卫勤信息化建设过程中长官 作风、各自为政的教训, 广泛征集各单位领导和临床医务人员的意见,综合比较 各单位卫勤信息化系统,以有限的经费支持,集中优势力量,构建适合军地两用 的卫勤信息化系统。 49 **第六部分** **讨论和结论** **一、讨论** **(一)本研究创新性及意义** 信息化在当今世界新军事变革中处于核心和主导地位,信息化技术在军队战 时卫勤系统中的应用,更新了传统的战时卫勤保障观念,拓展了战时卫勤保障领 域,改变了战时卫勤保障模式,同时也给战时卫勤保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我 军的卫勤信息化建设水平还远远不能适应军队建设的要求,尤其是战时卫勤信息 化建设更是其中相对薄弱的环节。美军的卫勤信息化建设处于世界领先地位, 针 对我军战时卫勤信息化建设过程中存在的不足,研究美军战时卫勤信息化建设的 经验对我军战时卫勤信息化建设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本研究立足于美军战时的卫勤信息化建设,打破以往情报跟踪资料的堆积, 在对已搜集到的情报资料基础上,深入分析美军在战时卫勤信息化建设过程中的 经验教训和特点,结合我军实际提出较有针对性的建议,具有一定的创新性。 **(二)本研究资料来源可靠性** 资料来源翔实可靠是课题研究的基础,本研究中文资料主要来源于中国期刊 全文数据库(1994 年至今)、CBMdisc 中文生物医学光盘数据库(1979 年至今), 同时还包括一些如《现代军事医学战略研究》(孙建中、吴乐山主编)、《战时卫 生勤务学》(内部材料,张树华主编)、《信息技术在军队战时卫生勤务中的应用》 (张巍著)、《伊拉克战争卫勤保障研究》(白书忠、贾万年主编)等相关论著, 同时包括一些相关会议材料。外文资料主要来源于美国 AD 报告(www.dtic.mil/)、 PubMed 英文数据库(www.ncbi.nlm.gov),美政府网(<http://www.gcn.com/>),美医 疗 器 械 网 ( <http://www.medgadget.com/> ) , 美 政 府 高 管 部 门 网 (<http://www.governmentexecutive.com/>)等,以及一些美军官方网站,主要包括 美军健康网: <http://www.health.mil/> 美国远程医学与先进技术研究中心网 (<http://www.tatrc.org>),美三军卫生保健网(<http://www.tricare.mil/>),美军事医 学技术专业网站(<http://www.military-medical-technology.com/>)等。 这些数据库、论著和网站为本课题研究提供了丰富的研究资料,来源广泛、 可靠。 **(三)本研究方法合理性** 本研究为软课题研究,研究过程中主要采用了文献调研、综合分析、综合归 纳、专家咨询等研究方法。首先采用手工检索和计算机检索等文献调研的方法对 我军和美军战时卫勤信息化建设相关材料进行了搜集,数据库选择合理、全面。 在资料积累的基础上进行科学合理的综合分析和归纳得出相关结论。在整个研究 50 过程中,专家咨询作为基本方法贯穿始终。 2007 年 11 月,进行本课题开题汇报,当时参会专家有总后卫生部信息中心 和总后科研所情报研究室两名主任,以及军事医学科学院卫生勤务与医学情报研 究所的三位专家,专家在听取汇报后,指出应该将研究领域着眼于美军战时卫勤 信息化组织体制、软硬件建设、经费支持和运行机制以及取得的成效等方面进行 研究。 2008 年 4 月,进行课题中期考核,参会专家有军事医学科学院卫生勤务与 医学情报研究所卫勤、信息、情报领域五位专家, 专家听取汇报后,希望能够对 美军的战时信息化建设情况继续追踪。本研究吸取专家意见, 继续追踪美军战时 卫勤信息化建设情况的同时,开始对我军战时卫勤信息化建设情况进行专家咨 询。 2009 年 1 月,总后卫生部召开“军队卫生信息化建设与发展高端论坛”,听 取全军各单位专家汇报后,参加会后专家座谈,座谈中就战时卫勤信息化建设情 况同与会专家进行交流;另外,就我军的情况对南京军区联勤部卫生部、第二军 大学卫勤教研室、第四军医大学卫勤教研室、第 85 医院以及北京军区联勤部卫 生部信息中心等相关专家进行了电话访谈,大体了解了我军战时卫勤信息化建设 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在总结问题基础上结合美军战时卫勤信息化建设的特点,针 对性提出我军建设战时卫勤信息化的相关建议。 整个专家咨询过程中,专家涉及全军卫勤、信息和情报各领域, 咨询单位都 是我军卫勤信息化建设比较有代表性的单位,具有一定的权威性。文献调研全面、 准确,综合分析和归纳深入、得当,整个研究过程所选方法科学合理。 **(四)本研究不足之处** 本研究主要从情报学的角度研究分析了美军在战时卫勤信息化建设过程中 采取的方针、政策, 战时卫勤信息化保障系统和远程医疗野战化系统的保障能力 等,但战时卫勤信息化是一个全面、系统的概念, 它既包括信息技术、信息资源 的利用,同时还涉及信息化建设过程中体系、制度、观念以及人才培养等方面的 建设,本研究在这方面涉及较少。 在研究美军战时卫勤信息化的发展问题时,由于卫勤信息化是依托军事指挥 信息化的发展而发展的,因此所陈述的背景大多为美军信息化发展的背景,对卫 勤信息化的发展环境背景分析不够深入,尤其是管理机制、人员配备、系统维护 和操作规范等有待进一步研究。 在研究美军战时卫勤信息化建设的现状和发展趋势时,由于美军战时卫勤信 息化系统和装备比较完善,本研究仅列出比较有代表性的系统和装备供具体分 析,缺乏对其应用过程中的软件系统评估分析。 51 在研究美军战时卫勤信息化建设的特点及经验教训时,由于对整体的把握度 不够,系统性和条理性不足,另外受到文献资料的限制,美军部分网站时开时闭, 对开展此研究有一定影响,今后需密切关注美军信息化建设的发展动态,及时跟 踪和研究。 在对我军战时卫勤信息化建设的建议方面,由于我军目前存在的问题了解不 够全面具体,所提出的建议尚需进一步探讨。 **二、结论** 本课题研究适应我军卫勤信息化建设需要,对美军战时卫勤信息化建设进行 情报研究,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和借鉴价值。 **(一)本研究主要创新结论** **1. 研究提出卫勤信息化概念** 本研究首先对美军开展战时卫勤信息化建设的相关情报资料进行了整理。研 究提出战时卫勤信息化的概念是利用计算机、通信等信息技术, 依靠 C4ISR(即 指挥、控制、通信、计算机、情报、侦察、监视联为一体)作战系统平台,实现 战时卫勤组织指挥、医疗后送、药材保障和血液管理等信息化保障, 同时实现参 战人员战前、战中、战后医疗信息的全程跟踪与服务。提出美军在总结历次战争 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在军事转型的推动下,根据信息化战争的特点和规律,依托 作战指挥信息化建设的平台发展一体化信息保障建设。 **2. 对美军战时卫勤信息化建设的现状分析** 本研究对美军战时卫勤信息化建设的现状进行了资料搜集,具体分析后,归 整为战时信息化卫勤保障系统和远程医疗野战化装备,并分别对其进行关键技术 分析和主要功能分析,提出美军目前已经达到卫勤组织指挥实时化、药材保障和 血液管理可视化、医疗后送网络化、防疫防护信息化、远程医疗野战化以及信息 采集、存储、传递和查询一体化。并通过伊拉克战争卫勤保障实践研究, 分析了 美军战时卫勤信息化建设成果的应用及存在的问题。 **3. 对美军战时卫勤信息化建设发展趋势研究** 本研究通过分析美军战时卫勤信息化建设的现状,结合目前存在的问题,提 出了美军战时卫勤信息化建设的发展趋势:美军正在向平战结合、军地结合的一 体化卫勤信息化保障发展;进一步提高未来远程医疗野战化装备的信息化程度的 发展目标。 **4. 对美军战时卫勤信息化建设的特点分析** 本研究总结归纳美军战时卫勤信息化建设的主要特点:①适应军事战略调 52 整,统筹规划,具体包括,制定相关政策法规,调整卫勤信息化管理和研发机构, 统一信息标准规范和重视信息安全等措施;②在统筹规划的基础上采取科学合理 的研发策略,主要包括,“评估-计划-行动-验证-装备”的研发模式,“IT 外包” 的研发手段,滚动式投入研发经费等;③在此基础上,模块化组合、综合集成实 现平战一体化卫勤信息化保障;④进行实践检验,优化发展战时卫勤信息化等。 **5. 对我军战时卫勤信息化建设提出四条建议** 本研究在调研我军存在问题的基础上,对比我军和美军战时卫勤信息化建设 情况,对我军战时卫勤信息化建设提出四条建议:①加强全军统筹规划,建立责 权明确、运行顺畅的组织体制和科学合理的信息化建设研究运行机制; ②加强复 合型人才队伍建设,开设卫勤信息化专业;③引入灵活多样的研发模式,借鉴美 军“评估-计划-行动-验证-装备”研发模式和“IT 外包”研发策略,增加经费投 入;④鼓励各单位创新研发基础上,加强一体化卫勤信息化建设,逐步开发与地 方医疗机构间的数据交换系统,解决军人退伍或转业后的电子病历对接问题。为 每名军人建立全寿命的电子医疗病案,完善军人全寿命的电子医疗病案管理。 **(二)结语** 由于时间和水平的限制,本研究还存在许多不足和缺陷。今后, 可以在上述 研究的基础上,从我军战时卫勤信息化的角度继续深入研究美军在战时卫勤组织 指挥、医疗后送、防疫防护、药材保障、血液管理等方面信息化建设的情况, 加 强对美军战时卫勤信息化建设所涉及的体系、制度、观念以及人才培养等方面的 内容进行情报追踪,密切关注美军平时卫勤信息化的发展和信息系统的实际应用 与未来趋势,进一步提出对我军平战时卫勤信息化建设的建议。 53 **参考文献** [1] 夏征农,等.辞海(缩印本)[M].上海: 上海辞书出版社, 1989 年版,1993. [2] 郭树森,邬小军,徐立,等.论军队卫勤信息化的内涵与外延[J].解放军医院管理 杂志,2006,13(5):386 [3] 陈文亮, 胡湖, 等. 战时卫勤信息化基本理论探讨[J].解放军医院管理杂 志,2004,11(6):502 [4] 王保存.美军信息战理论研究的沿革[J].外国军事学术,1997,(9):21~23 [5] 李耀国,宋福志,等.美军信息化建设状况及启示[J].飞航导弹,2007(5):22 [6] 白书忠,贾万年.伊拉克战争卫勤保障研究[M].人民军医出版社,2004,1:42-44 [7] 张巍.信息技术在军队战时卫生勤务中的应用[M].2000. [8] Medical Communications for Combat Casualty Care (MC4)System .Tuesday, August 9, 2005. [http://www.medgadget.com/archives/military\_](http://www.medgadget.com/archives/military_)medicine/ [9] The Theater Medical Information Program –Joint.www. tricare.osd.mil/peo/tmip [10] Sratton, D. Dick, M. Medical logisticians use the Joint Medical Asset Repository to know what they have and where it is all the time[J].Milt Med Tech, 2004: 8(6) [11] US Army: Medical Communications for Combat Casualty Care (MC4),MC4—Gateway to Medical Information for Deployed Forces , Fed-Army-casestudy.pdf, http://www. panasonic.com/toughbook/army [12] Bob Brewin.Agencies tap Army's expertise on electronic health records, February 29, 2008, <http://www.govexec.com/features/> [13] Fort Detrick, MD. Communications for Combat Casualty Care (MC4), <https://www.mc4.army.mil> [14] Anteon Awarded $117M U.S. Army Contract to Provide Support to the Medical Communications for Combat Casualty Care Program,Business Wire, March 22, 2005,<http://findarticles.com/p/articles/> [15] Medical Communications for Combat Casualty Care (MC4)public affairs (May 25, 2006): Army leader earns 2006 Arthur S. Flemming Award. <http://www.thefreelibrary.com/Defense>+AT+&+L/2006/September/1-p574 [16] Medical Communications for Combat Casualty Care(MC4)( March 27, 2007): Army's MC4 commander earns 2007 Fed 100 Award. <http://www.thefreelibrary.com/Defense>+AT+&+L/2007/July/1-p574 [17] Ray Steen, A Gateway to Medical Information for Deployed, military medical technology 2008,12,1, <http://www.military-medical-technology.com/> [18] Peter Buxbaum ,Military health IT unaffected by Internet outage,February 15,2008.<https://newsletters.1105pubs.com/> [19] Digital Medical Recording Available in Afghanistan for First Time,April 54 19.2006.<http://www.medgadget.com/> [20] Battlefield Health Information Technology Webinar,February 27, 2008.<http://www.governmentexecutive.com/> [21] BMIST-J, August 1, 2005,www.tatrc.org.cn [22] Rob Thormeyer,, Handheld tool gives Army a quick look into a soldier’s medical history, 10/10/05 issue, <http://www.gcn.com/> [23] Jeffrey Augenstein, M.D.,Ph.D., Field Testing of the Battlefield Medical Information System-Telemedicine, Award Number: W81XWH-05-2-0006. [24] TOMMY J. MORRIS, B.S, JOHN PAJAK,B.S, FRANK HAVLIK,B.S, etal.Battlefield Medical Information System-Tactical(BMIST): The Application of Mobile Computing Technologies to Support Health Surveillance in the Department of Defense[J]. Telemedicine And e-Health, 2006,12(4):409-416 [25] Tim Dyhouse.Wounded Troops Suffer Treatment Delays[J].VFW,Veterans of Foreign Wars Magazine.Jun/Jul 2007,94(10):10 [26] Mission need statement for the theater medical information program(TMIP),1998,12,ADA334784. [27] COL Claude Hines, Jr. Electronic Health Records and Technology on the Battlefield Helping Troops.Government Health IT Conference,June14~15, 2007,Washington,D.C. [28] COL Claude Hines, Jr.U.S. Military Medical Information Management from the Battlefield to Home.April 15, 2008. 2008 Government & Health Technologies Coference. [29] Terry Jones. New Software Ensures Medical Information Gets From Battlefield to Home Front, April 27, 2007, No. 07~24. http://www.ha.osd. mil/peo/tmip/default.asp. [30] The U.S. Military, Managing Medical Information from the Battlefield. Feb 19, 2008.<http://www.prlog.org/> [31] THEATER MEDICAL INFORMATION PROGRAM (TMIP), FY97 Annual Report, <http://www.globalsecurity.org/military/index.html> [32] THEATER MEDICAL INFORMATION PROGRAM (TMIP), FY01 Annual Report, <http://www.globalsecurity.org/military/index.html> [33] Deployment Technologies and Support Programs (DT&SP), 2008-06-30. www.deploymentlink.osd.mil/ [34] Kate Connelly Theroux. Innovations in Military Medical Surveillance, military medical technology 2006,10, 4. [http://www.military-medical- technology.com/](http://www.military-medical-technology.com/) [35] TMIP-J provides information management support to the Military’s deployed medical business practice, <http://www.ha.osd.mil/> [36] SAIC Selected to Support the U.S. Military Theater Medical Information Program-Joint.2007-09-27. <http://www.jrj.com> 55 [37] Theater Medical Information Program.2007 Mar 05. http://www.tricare. osd.mil/ [38] From the Battlefield to Home -Making the Electronic Connection, January 29, 2007. 2007 MHS Conference. [39] Booz Allen Hamilton, TRAC2ES ,Professional Excellence Awards.2003 [40] US Army deploys digital medical records in Afghanistan.19 April 2006.<http://www.mtbeurope.info/index.htm> [41] 赵家骜,徐一新, 陈洁,远程医疗会诊集团化模式实施[J].中国医院管理.1998, 18(7):411 [42] 张巍,毛玉明.军事医学科学院院刊[J].1999,12 (23). [43] Pioneers in Telemedicine. Interview with COL Ron K. Poropatich, M.D.Mary Ann Liebert, Inc. Vol. 14. No. 5.June 2008, tmj.2008.9968.lowlink.pdf\_v03 [44] 朱士俊,蔡金华,等,远程医学的解放军医院管理杂志[J].1998, 5 (3): 297 [45] Karen Fleming-Michael.Electronic Information Carrier, military medical technology. 2007,11,3.<http://www.military-medical-technology.com/> [46] EIC.<http://www.perfectechinc.com/Default.aspx> [47] PIC.Sept. 12, 2005 ,<http://www.tricare.osd.mil/> [48] EIC.Sept. 9, 2005<http://www.tricare.osd.mil/> [49] Frank C. Garland, Ph.D. Medical Situational Awareness in Theater Advanced Concept Technology Demonstration Project Proposal, ADA433641. [50] Martinez-Lopez, M.D., M.P.H.Technology Opportunities: Implementation of Deployment Health Policy in Opperational Theaters, ADA433644. [51] James P. Killeen, MD, Theodore C. Chan, MD, Colleen Buono, MD, William G. Griswold, PhD, and Leslie A. Lenert, MD MS.A Wireless First Responder Handheld Device for Rapid Triage, Patient Assessment and Documentation during Mass Casualty Incidents[J].AMIA Annu Symp Proc. 2006.2006: 429–433. [52] Josh Holly.Opening Statement of Congressman John M. McHugh-Army Medical Action Plan and Other Services' Support for Wounded Service Members.February 15, 2008.http://www.republicans. armedservices. house.gov/ [53] The Tactical Medical Coordination System.June21,2005. http://www. medgadget.com/ [54] Elizabeth M. Lorge.Army Evaluates Medical Action Plan Progress,10/28/2007.<https://www.arfp.org/skins/ARFP/display.aspx?> [55] SMART. Sept. 12, 2005 ,<http://www.tricare.osd.mil/> [56] REQUEST FOR INFORMATION RESPONSE-Underground Mine Rescue Equipment and Technology Mine Safety and Health Administration.Regulatory Information Number:1219-AB44 ,AB44-COMM-64.pdf. [57] PACS Administrator Graduate Certificate Program. <http://www.michener.ca/> 56 ce/postdiploma/pacs.php [58] Clouse, Hunter R.,Cost. Identification and Benefits of the Picture Archiving and Communication System at Walter Reed Army Medical Center, ADA371995. [59] Armored Medical Evacuation Vehicle AMEV. <http://www.globalsecurity.org/> military/systems/ground/m113.htm [60] Bob Brewin.Clash Over CasualtiesGovernment Executive; 2007; 39, 13 :25 [61] Jeffrey D. McKaughan ,Stryker’s Medical Team ,military medical technology 2007 ,11 ,3 ,<http://www.military-medical-technology.com/> [62] Mr. Jim Osborn Executive Director, Healthcare Robotics Center ,Conceptual Study of LSTAT Integration to Robotics and Other Advanced Medical Technologies,31 July 2004 [63] Ken Johnson, Frederick Pearce, Dwayne Westenskow, L Lazarre Ogden, Steven Farnsworth, Shane Peterson Julia White and Travis Slade.Clinical evaluation of the Life Support for Trauma and Transport (LSTAT) platform[J].Critical Care 2002 ,6(5):439-446 [64] LSTAT-lite Life Support For Trauma and Transport-lite Demoed.6/29/2006, <http://www.technovelgy.com/> [65] Ashok Kapoor, Ph.D. American Telemedicine Association. http://www. sensitron.net [66] Bill Christensen, Battle Bot.Machine Designed to Extract Wounded Troops. August 2006.<http://www.livescience.com/> [67] 陈 伯 华 , 龚 国 川 . 美 国 海 军 海 上 远 程 医 疗 概 况 [J]. 海 军 医 疗 杂 志,2001,22(4):381-383 [68] Donald J. Telemedicine techno logy: w ill it enhance combat casualty care on the 21st century bat t lefield? AD2A 326784, 1997- 04- 15 [69] Perednia DA , A llen A. Telemedicine techno logy and clinical app licat ions. JAMA , 1995, 273 (6) : 483 [70] Karen Fleming Michael, Technology Testbed Finds Home in Modular Tents, Newsletter, 12/4/2001 [71] 王保存,等.从伊拉克战争看美军信息化建设的新发展[J].国防,2003(9):33 [72] COL Ron Poropatich,MD.Senior Clinical Advisor TATRC,USAMRMC , Advanced Briefing for Industry “Telemedicine” . <http://www.tricare.osd.mil/> [73] Mr. Mike Balough Chief Engineer.Army Digitization Office.Army Digitization Overview For NDIA 21 June 2000. [74] Mark L Higdon.Implementing the Theater Medical Information Program During Operation Iraqi Freedom[J]. Army Logistician.Jan/Feb 2007,39(1): 39 [75] Tommy Morris.From the Front Lines: Mobile Healthcare Case 57 Study.<http://www.tatrc.org> [76] Bob Brewin.Computing A Cure[J].Government Executive.Jun 1, 2007,39(9):41 [77] 方旭东,吴绪清,泰东,等.美海军近 5 年完成的医学研究项目及今后 2 年的目 标[J].海军医学杂志,2005,26(4):383 [78] Niko Karvounis.Another Walter Reed-Type Scandal $20 Billion AHLTA Computer Failure.Sep 16, 2008. http://www.Veterans Memberhome.com [79] Peter Buxbaum.Military Health System to deploy electronic dental record.March 14, 2008.<https://newsletters.1105pubs.com>(AHLTA) [80] Defense Department Partners with Microsoft to Develop Medical Data Warehouse. February 28, 2007. www.tricare.mil [81] DoD and VA Pass Another Information Sharing Milestone.August 03,2007. <http://www.tricare.mil> [82] Peter Buxbaum, Military Health System seeks options for AHLTA. July 23, 2008. <http://1105govinfoevents.com/adobegovseminars/> [83] Mr. Charles M. Campbell,The Military Health System Blog. December 21, 2007, <http://www.health.mil/> [84] 奥巴马提出改善退伍老兵医保计划,纽约时报,2009-4-10. [85] DHIMS\_Newsletter\_October\_2008. The Beat,, Volume I, Issue 1 October 2008 [86] Larry Bowie, ‘Smart Shirt’ Moves from Research to Market; Gole is to Ease Healthcare Monitoring, June 12, 2000, <http://www.sensatex.com/> [87] Soldier Mounted Eye-Tracking and Control Systems.2005. <http://www.whitehouse.gov/> [88] BRAC/National Guard. 2005. http: www.reid.senate.gov/ [89] J. Michael Brower. Vitality Signs, Military Medical Technology Online Archives.2004,8,5. <http://www.military-medical-technology.com/> [90] Field Hospital on a Chip.3 November 2008 UCSD. <http://ucsdnews.ucsd.edu/newsrel/science/10-08FieldHospitalOnAChip.asp> [91] Gary R. Gilbert, Ph.D. ,US Army TATRC Robotic Casualty Extraction & Evacuation Portfolio American Telemedicine Association ,May 4, 2004 [92] Karen Fleming-Michael. Future Medical Shelter Prototype Set Up at Fort Detrick ,Special to American Forces Press Service,June 16, 2004. [93] Future Medical Shelter System.<http://www.dod.gov/> [94] Wamp Attends Roll Out of the Future Medical Shelter System at Y-12.November 4, 2003.<http://www.house.gov/wamp/> [95] David W. Rattner, MD , Adrian Park, MD.Advanced Devices for the Operating Room of the Future[J].Seminars in Laparoscopic Surgery, 2003,10(2): 85–89 [96] Brett M. Harnett, M.S.I.S., Charles R. Doarn, M.B.A., Jacob Rosen, Ph.D. Evaluation of Unmanned Airborne Vehicles and Mobile Robotic Telesurgery in 58 an Extreme Environment. <http://www.dod.gov/> [97] Campbell,JR,etal. Freeform medical deterrent system. military medical technology .2005,9,2. <http://www.military-medical-technology.com/> [98] Web-Enabled Refractive Surgery Information System ( WebRSIS ) . <http://www.tatrc.com> [99] Mark Jeffrey.Web-Enabled Refractive Surgery Information System (WebRSIS).ATA 2006. <http://www.house.gov/wamp/> [100]J. Michael Brower.Vitality Signs, Military Medical Technology Online Archives, 2004,8. <http://www.military-medical-technology.com/> [101]Bill Christensen, Battle Bot.Machine Designed to Extract Wounded Troops. August 2006 <http://www.livescience.com/> [102]Mark Whittington.The Bear Robot-Rescuing Soldiers on the Battlefield and Helping the Infirm at Home.Aug 28,2006. <http://www.associatedcontent.com/technology/> [103]Bob Brewin.Clash Over Casualties,Government Executive.2007, 39(13):25 [104]Brett M. Harnett, M.S.I.S., Charles R. Doarn, M.B.A., Jacob Rosen, Ph.D. Evaluation of Unmanned Airborne Vehicles and Mobile Robotic Telesurgery in an Extreme Environment. <http://www.military-medical-technology.com/> [105]Robert Watts, Patrick Rowe, Ph.D.. Gary Gilbert, Ph.D., TATRC and TARDEC Collaborative.. Robots Program,AUVSI\_TATRC\_TATRC\_TARDEC\_Robot\_Team.pdf. <http://tardec.army.mil> [106]MENLO PARK , Calif..DARPA Selects SRI International to Lead Trauma Pod Battlefield Medical Treatment System Development Program.March 28, 2005.<http://www.sri.com/> [107]Bill Christense. Trauma Pod Battlefield Medical Treatment System, 4/5/2005.<http://www.technowelgy.com> [108]陈伯华, 武士华, 楮新奇. 美陆军战时医疗机构重组计划[J].解放军卫勤杂 志,2005,4:253 [109]The Beat.Message from the program manager.DHIMS,2008.10,1,1:1 [110]李连善.标准化是信息化建设的前提与基础.解放军报,2005-02-08 [111]周保太.美军信息安全发展综述[J].国防,2006,4 [112]The U.S. Military, Managing Medical Information from the Battlefield. Feb 19, 2008. <http://www.prlog.org/> [113]陈 伯 华 , 龚 国 川 . 美 国 海 军 海 上 远 程 医 疗 概 况 [J]. 海 军 医 疗 杂 志,2001,22(4):381-383 [114]Tim Dyhouse.Wounded Troops Suffer Treatment Delays[J].VFW, Veterans of Foreign Wars Magazine.Jun/Jul 2007,94(10):10 59 [115]David Hubler.Battlefield to bedside,Northrop, partners to build system for sharing health care records.Washington Technology home.2008,23,29. [116]谢淑萍,程哲.外军信息战[J].人民军医,2007,2 [117]余晟 编译 . 美国: 1400 所机构共享退伍军人医疗信息 .2006.11.13. <http://www.cio.it168.com/> [118]AHLTA Continues to Disappoint. August 04, 2008. <http://www.healthbeatblog.com/> 60 **在学期间发表的文章** **美军战时卫勤信息化建设** 李长芹 李培进 朴淳一 (100850 北京 军事医学科学院卫生勤务与医学情报研究所) **关键词:**外军; 卫勤; 信息化建设 **文献标识码:**A **中国图书分类号:** R821 **文章编号:**1000-9736(2009)0-00-00 **1 .顶层设计取得成果** 20 世纪 90 年代初到 20 世纪末,随着军队信息化建设的不断深入,美军意 识到军事变革的实质不仅要从技术方面改造美军,而且要在军事理论、编制体制 等各个方面进行变革。美国防部 1996 年和 2000 年先后分别颁发了《2010 联合 构想》和《2020 年联合构想》,1993 年、1997 年和 2001 年版先后公布了三版《四 年防务审查报告》,2002 年和 2003 年又分别制定出《国防部训练转型战略计划》 和《国防部转型计划指南》等。近年来, 美各军种和各总部均又提出了部队信息 化建设和与其紧密相关的“网络中心战”建设的路线图。其顶层设计的主要特点 为:一是注重远近结合;二是滚动式制定。 美军在卫勤建设方面也采取了多项措施,以适应军事转型的要求,包括修改 野战条令、手册、完善卫勤保障理论、制定卫勤发展规划和保障重点、确立军事 医学发展战略和军事医学研究原则、强化发展信息化、智能化、模块化卫生装备。 如,为 21 世纪联合健康战略,保护部队人员健康,制订了与美国军事战略《联 合设想 2020》相匹配的《联合医疗服务支援 2010 设想—全面健康》计划, 成为 发展和提供医疗服务,支援 21 世纪作战任务的概念性框架。进行《人员信息载 体》、《战区医疗信息计划》、《环境、安全及职业健康》计划、《国防医疗后勤标 准支援计划》研究。同时美军卫勤不断修改和完善从卫勤理论、保障原则、发展 原则、军事医学研究内容和未来保障重点, 突出“以人为本”的理念,提出六条 卫勤保障原则、六条战术卫勤保障原则、七条发展原则、军事医学研究原则、卫 生装备发展原则和 2010 年前卫勤保障重点。提出军事转型期军事医学发展战略 和研究原则、强化发展信息化、智能化、模块化卫生装备。并不断加大卫生信息 化装备投资。 **2 .战前健康预防准备充分** 健康预防是军队卫勤建设的重要环节,对保障军队战斗力和加强军队卫生保 健能力具有重要意义。美军 2007 年 8 月 7 日-10 日在美国小城路易斯维尔召开的 以“通过合作加强健康预防”为主题的第十次年度健康预防大会上再次强调“预 61 防不仅对个人健康很重要,对于军队和国家成功以及国家经济健康发展也越来越 重要”。对此采取两种最基本预防措施是针对性的早期训练和个人防护装备的配 备。联合美国国内一流创伤培训中心及陆、海、空三军, 美军开展了大量创伤训 练,为受训者提供战伤救治的培训,为战场实际医疗救治做准备。而其他课程, 例如战伤救治战术学,急诊战伤外科学和联合作战战伤管理课程,都进行了重大 改革,以适应战时的需要。同时完善心理健康筛查计划, 进行部署前的心理健康 教育等。 **3 .战场单兵医疗系统** **3.1** **单兵医疗信息卡** 鉴于 1991 年海湾战争,医疗信息数据分散难以利用,1997 年美国国会命令开始研究一种能进行无线联接,随时存取单兵医疗信息数据的是 一种适配器。它是一种能储存 8~128 兆字节、结实、耗能低、硬件和操作系统 独立的快速储存小型(狗牌大小)装置。医务人员不能实时与数据库联接时, 可 用该卡存取个人医疗数据。卡上的信息也可以储存在基于电脑的伤病员病历档案 上,并可无线联接。也可储存在中央数据库的服务器上。目前该信息卡已成功应 用到支持伊拉克自由行动中的斯特瑞克旅。 **3.2** **战场医学信息系统** 1997 年应国会命令满足特种部队应用,提高部队文 件处理速度,计划开发一种单兵使用的医学信息系统,该系统是一种无线手持装 置。各级医务人员都可以利用这种单兵随身携带的系统从病历和体格检查档案、 医学参考图书馆、论断和治疗决策辅助系统、医学训练和医疗预案等资料中迅速 而准确地得到相关数据,并可进行整合、发送和显示这些数据。并可支持第一反 应人和各地的医学专家进行远程会诊。自成功研制以来美陆军全球已经部署了 5000 台战场医学信息系统(BMIS-T)装置。 **3.3** **手表式睡眠监测仪** 手表式睡眠监测仪是戴在手腕上的数字式信号处理 器,根据手腕移动记录睡眠和清醒度,实时、定量检测单兵作业能力(主要是认 知能力)。这种装置可把信息远程传递给指挥官,供其决策。 除上述以外美军单兵还身穿一种智能式T恤,该T恤携带有各种生理监测仪 器,如液体流量监测仪,中央体温监测仪等,这些监测数据通过无线传送到指挥 官持有的单兵生理监测器上,依此可获得单兵有关作业能力和判断,以及决策失 误概率方面的信息。当单兵发生伤亡, 医务人员赶往现场时,可以根据生理监测 仪检测的数据,以及单兵医疗信息卡中存储的数据,利用战场医学信息系统对伤 病员进行择优救治。 **4 .战场信息化后送救护装备** **4.1 战场装甲救护车** 目前美军战场上主要应用的装甲后送车是 M2A0,装甲车 内配有防生、防化、环境控制系统、医疗专用电源、通风、抽吸和生命体征检测 62 等装置。具有机动性、救生、远程医疗、快速救治战伤和运送伤员的功能。而在 伊拉克战争中美军还装备了 M1133 “斯特里克”医疗救护车,该救护车拥有更优 质的通信和更大的空间及更好的机动性并提供更多的药材供应和设备,同时其通 信设备还可以使医务人员实时获取战场态势。 美陆军现正在研究试验一种战场装甲救护车,它可对战场上受伤的士兵就地 施行手术而不必将伤病员转送到后方。 **4.2 无载人营救机器人** 美国防部为了减少医务人员因营救伤员而暴露在危险战 场,投资设计让机器人进入战区,找到伤病员后安全将其带出,这些机器人在不 久的将来会应用于战场,这些先进技术的应用,会大大减少医务人员的伤亡,并 通过远程通信定位,及时准确地找到伤员,大大降低战场伤亡率。 另外,UH-60Q 救护直升机、高能力救护飞机、伤病员舱, 以及智能式担架, 应用和将要应用于战场,都能迅速地与指挥和控制系统及被支援的卫生单位取得 联系,迅速完成伤病员后送任务,并在途中给予伤员适当的治疗。 **5 .加大未来战场救治系统信息化能力** 美军为加强后方救治的及时迅速,减少人员伤亡,大力建设战地医疗救护系 统信息化。 **5.1** **手臂手术机器人** 在战场上,医疗应答时间是决定一个人是死亡还是存活的 关键,最近的调查显示 2/3 的重伤士兵死亡都是在 30 分钟之内。于是美国防部 下令开展战场远程手术系统研究,手臂手术机器人则是一种医生能够通过远程操 纵的手臂机器人,这种“机器人手臂”动作敏捷,并能在敌方火力攻击的情况下 精确操作。 **5.2** **未来手术室** 未来手术室是正在研发的利用通信和伤病员救治等领域的高技 术装备起来的手术室,能提高手术室的效率和安全。这些高技术包括医学信息学、 远程手术、先进设备、语音识别、伤病员安全技术和手术辅助系统设计技术等。 同时,现代化的医疗救治系统和各种远程医疗设备,以及后方医院的医疗支 持,为战场前方的伤病员提供高级快速的救治服务。 总之,美军在顶层文件的指导下,卫勤信息化建设成果显著,伊拉克战争中 美军的单兵系统、后送系统以及救治系统等充分显示了信息化的保障力, 最大限 度地降低了伤亡率。我军处于新军事革命的大潮中, 处于后勤改革的转型中,必 须注重顶层设计,从战略级整体统一统筹规划,以信息化战争卫勤需求为牵引, 借鉴美军信息化卫生装备和高层管理的先进经验,从总体上提升我军的卫勤信息 化水平。 63 **参考文献** [1] 谢淑萍,程哲.美军一体化信息保障建设的几个特点[J].外军信息,2007(2):46 [2] 李培进.美军优化医疗保健与管理的新措施.军事医学动态,2007(5):4 [3] Jerry Harben.Leaders emphasize patients’ access to care[J]. The Mercury ,2008,12:8 [4] Zajchuk R and Sullivan GR. Battlefield trauma care: Focus on advanced technology[J]. Mil. Med. 1995, 160:1-7. [5] Tommy J. Morris, B.S., John Pajak, B.S. Battlefield Medical Information System-Tactical (BMIST ): The Application of Mobile Computing Technologies to Support Health Surveillance in the Department of Defense[J]. Telmedicine And e-Health, 2006,12(4):409-416. (本文已被接受,待发表于《人民军医》第 9 期) **国际反恐卫勤保障研究** 李长芹 李培进 “911”事件之后,恐怖主义成为威胁世界和平、影响经济发展的一大公害。 现就国际反恐卫勤保障研究情况介绍如下。 **1 反恐卫勤保障是战略性研究课题** 近年来,美国为防范生物恐怖, 陆续制定了相关计划,明确了相关的技术发展 方向。这些计划主要包括生物监测计划、生物传感计划和生物盾牌计划,从侦检 预警、做出反应到解毒救治, 形成了一套完整的计划体系。2002 年10 月,美陆 军传染病医学研究所与国立传染病医学研究所合作,组建了生物医学研究实验 室。2004 年3 月,美军对“部队健康保护计划”进行了修订,提出在反恐中美国 面临更多不确定威胁,部队应做好预防和保护。为进一步完善反生物恐怖的卫勤 保障系统,美国建立了3 个战略血库。2004 年4 月,美国颁布了“生物防御”总 统令,规定国家生物防御措施是了解、预防、 检测和应对威胁。美国安全部门通 过了系列计划与措施,制定了各项反生物恐怖行动方案。 **2 开展反恐演习** 炭疽袭击事件之后,美国加大了反生物恐怖演习力度。2001 年11 月,美国 在洛杉矶及其下属40多个小城市的医院、学校和警察部门, 举行了一场大规模疫 病流行情况下快速反应的演习。2003 年2月,美国五角大楼组织了两次秘密生物 战演习,就如何应对口蹄疫大规模暴发进行了模拟演练。 2004年5 月,国土安全 部组织了指挥所演习,检验联邦政府之间的通信与协调能力。2004 年7 月,驻 韩美军在韩国举行以恐怖分子在空气中释放瘟疫制剂为背景的防止生物攻击演 64 习。2005 年4 月,在美国新泽西州和康涅狄格州举行了代号为“高官3”的反恐 演习。这一系列频繁的反生物恐怖演习,针对性强,注重整体协同,为美国的反生 物恐怖行动积累了经验。 **3 完善研究机构和卫勤保障系统** 2002 年,美国食品与药品管理局批准重新实施炭疽疫苗接种计划。美国构建 了3 个核心研究机构:(1) 国家生物法医鉴定中心,建立了病毒、细菌和病原 体数据库,可以鉴定可疑微生物;(2) 美国陆军传染病医学研究所,主要负责病 毒的研究;(3) 国家变态性疾病和传染病研究所,拥有1 个P4 实验室。美化 学部队的研究、发展和工程司令部正进行高铁酸钾作为毒剂洗消剂的可行性研 究,对生物战剂、核放射剂和恐怖袭击毒剂进行扩展性测试。这些科研机构分工 负责,联系紧密,组成反生物恐怖科研网,可以同各地反生物恐怖机构保持及时 有效的联系。同时, 美军还加强与其他国家卫勤力量的国际性协作。美国防部根 据部队转型,不断修订各种条令,对卫勤力量部署进行调整,强调2010 年卫勤 保障的重点,加快卫勤快速机动保障能力建设。 **4 核化生防护领域仍是反恐卫勤保障重点** 美军认为,许多潜在的敌对国家和非国家组织已拥有,或正在获取大规模杀伤 性武器,更多的国家将在未来10 年内获得核武器、新型生物和化学战剂。美军将 继续维持优势的核威慑力量,并发展更多的高技术常规打击力量;同时增加对化 生防御的投资,重点增强核化生的探测、监测、快速处置和生物战剂的广谱医疗 对抗措施。美军正在实施“生物监测计划”、“生物盾牌计划”,建立国家生物 防御园区和多国“核化生防护营”。 **5 完善反恐国防卫勤保障体系** 针对全球反恐卫勤保障的需要,美军将提高快速部署和机动作战能力,构建 更为精干、更具杀伤力、更具持久作战能力, 以及高灵活性的三军部队,并组建 和扩大更多的特种作战部队。一是顶层设计,促进一体化卫勤保障。根据美国防 部《四年防务报告》中提出的“总体部队”概念,能力调整、联合作战、信息控 制、注重能力、加强特种作战部队和心理战部队等是美军未来10 年军事战略思 想。二是强化士兵精神,注重卫勤网络安全。美军认为,在反恐作战环境中,生存能 力是成功的关键,是减少伤亡的重要环节。 (李长芹,李培进. 国际反恐卫勤保障研究[J].人民军医,2007,50(9): 513.) 65 **个人简历** 姓名:李长芹 性别:女 民族:汉 出生年月:1982 年 12 月 出生地:山东沂水 **主要学习及工作经历:** 1. 2002.9~2006.6 山东省滨州医学院医学信息专业本科 2. 2006.2~2006.6 解放军医学图书馆实习 3. 2006.8 ~至今 军事医学科学院卫生勤务与医学情报研究所硕士研究生 4. 2008.7.18~.9.21 参加奥运安保“国家核生化医学救治服务热线服务队” **参与课题及完成工作:** 1. 参与总后卫生部专项任务 3 项 2. 北京市科技计划课题:《临床医学领域关键技术发展趋势及技术选择研究》 3. 北京市横向合作课题:《畜牧业金黄色葡萄球菌型乳腺炎流行病学与兽医市场 前景研究》 4. 2006.9~2009.4,完成查新报告 80 余项,翻译生物医药类材料 4 万余字 **发表文章:** 1. 李长芹,李培进. 国际反恐卫勤保障研究[J].人民军医, 2007, 50(9):513. 2. 李长芹,李培进.慢性乙型肝炎的自然病程、治疗药物和经济学评价[J].国际药 学研究杂志,2007,34(5):374-376. 3. 李长芹,李培进,朴淳一.美军战时卫勤信息化建设. 文章已接受,待在《人民 军医》发表。 4. 李培进,李长芹.美军生物与化学检测装置在“瘦身”[J].人民军医,2008,7. 5. 李培进,李长芹.美军 2008 年国防拨款卫勤保障开支特点[J].人民军医,2008,6. 6. 李培进,朱晓行,李长芹.俄军核化生防护信息化建设进展及对我军的启示[J]. 人民军医,2008,7. 7. 李长芹,李培进.美军研发“军地互动数字化医院平台”.军事医学动态,2008,4. 8. 李长芹,李培进.美军战区综合医疗信息系统在伊拉克战争中的应用.军事医学 动态,2008,9. 9. 李培进,李长芹.美军卫勤信息化发展及借鉴.全军卫生部长座谈会暨军队卫生 信息化建设与发展高端论坛会议论文汇编,2009.1:290-296. 10. 刘胡波,吴东,等.核生化损伤医学救治基本知识 100 问[M].北京:军事医学科学 出版社,2009 年 1 月第一版.参编人员、责任编辑 **获奖情况:** 1. 2008 年,荣立军事医学科学院个人三等功一次 2. 2008 年 4 月,课题中期考核优秀 3. 《俄军核化生防护信息化建设进展及对我军的启示》被评为《人民军医》2008 年度优秀论文。 66
nyp366888891
2024年12月5日 17:41
转发文档
收藏文档
上一篇
下一篇
手机扫码
复制链接
手机扫一扫转发分享
复制链接
Markdown文件
HTML文件
PDF文档(打印)
分享
链接
类型
密码
更新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