卫勤保障训练
德军卫勤保障体系
美军战时卫勤保障转型发展情报研究.nh
美军战时卫生勤务信息化保障情报分析
美军战创伤信息采集和记录现状
美军医疗保障体系特点及对我军的启示
美军军地一体化卫勤动员对我军的启示 陈活良
德军伤病员后送协调小组卫勤训练启示
美军卫勤体系建设启示
国内外军队卫勤指挥管理体制发展与比较
环太军演中美军 ATLS 课程培训的做法及启示
伊拉克和阿富汗战争美军战斗减员特点及关键 战伤救治举措效果分析
美军野战无人化卫勤装备进展与启示
美军卫勤保障信息化建设的能力特点及对我军的启示
美军战时卫勤保障转型发展趋势
美军战时卫勤信息系统的特点与功能分析
德军卫生物资供应保障体制
外军医疗保障体制有关情况介绍
美军战伤死亡数据分析对加强战伤救治训练的启示
外军卫勤模拟仿真训练研究现状分析
美军寒区卫勤保障研究现状与启示
外军卫勤体制模式比较及对我军的启示
美军卫勤实战化训练的经验及启示
美军战术战伤救治经验探讨
美军后勤信息系统发展概况
从“ 白金十分钟 ”到“黄金一小时 ”——美军一线战救的 “ 101 ”策略及启示
战术训练 俄文 Takticheskaya_podgotovka_kursantov_uchebnyh_voennyh_centrov
-
+
首页
从“ 白金十分钟 ”到“黄金一小时 ”——美军一线战救的 “ 101 ”策略及启示
从“ 白金十分钟 ”到“黄金一小时 ”——美军一线战救的 “ 101 ”策略及启示 孟冰,冯亚非,谭权昌,邱海洋,王靖,雷伟 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陕西西安 710000 摘要:伤员的高效救治是军队战斗力的关键保障,也是军队卫生人员的核心使命,更是凝固军心的重要保证 。为了实现一线战场 的高效救治,使伤员尽快重返战斗岗位,美军总结发展出了一线战救的“101 ”策略,即“ 白金十分钟 ”和“黄金一小时”,并在阿富汗 和伊拉克等一系列军事行动的实践检验中证实,该策略能够显著的提升战救效率,降低伤员死亡率 。本文通过回顾美军一线战伤 救治的“101 ”策略及其组织实施特点,总结了适用于我军的战场救护原则,以期能给我军的一线战伤救治能力体系建设带来一些 新的启示。 关键词:美军;战创伤;战术战伤救治;空运后送 中图分类号:R82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673-6966(2022)03-0281-03 伤员的高效救治是军队战斗力的关键保障,也 是军队卫生人员的核心使命,更是凝固军心的重要 保证。现代战争高新武器多、致伤因素复杂、杀伤力 大,伤员发生快、数量多、范围不确定,给一线战伤救 治带来了极大挑战。为适应新时代战争的新特色和 伤员救治的新需要,世界各国军队都非常重视对一 线战伤救治能力体系的建设与研究[1-3] 。 自 20 世纪 90 年代以来,在伊拉克及阿富汗等一系列军事行动 的推动下,美国的战伤救治理念及技术发生了巨大 变革。数据显示美军在二战时的伤死率为 19. 1%,越 南战争为 15.8%[4],而伊拉克和阿富汗战争在 2017 年 分别降至 10. 1% 和 8.6%,为历史新低[5] 。引起这一 变化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军事科技的进步、军队实力 的优势、作战方式的改进、武器装备的研发和救治阶 梯的优化等均是其重要原因,但是美军一线战救策 略的贯彻与实施最为重要[6-7] 。本文回顾分析了美军 一线战伤救治的“101 ”策略及其组织实施特点,以期 对我国在未来战争中一线战伤救治体系能力建设带 来一些新的启示。 1 美军一线战救的策略——“101 ”策略 美军一线战救的理论核心是“ 白金十分钟 ”和 “ 黄金一小 时 ”,可 以总结为“101 策 略 ”。“101 ”的 “ 10 ”就是“白金十分钟”,“1 ”就是“黄金一小时”,理 论基础源于美军对于越战时期伤亡数据的研究。美 国军事医学杂志报道[8],越战死亡人数中约 67% 死 于伤后 10 min 以内,所以大出血控制与气道开放必 须在 10 min 内完成,防止危及生命的情况出现,这就 是“白金十分钟”;而因伤死亡人员中的 90% 是死于 送达医疗机构前的 1 h 内,所以必须在 1 h 内将伤员 后送至后方的医疗机构,并在转运后送途中接受相 应的高级救治,这就是“黄金一小时”策略的由来[9]。 针对一线战场的环境危险、时间紧迫、伤情复 杂、资源有限等特点,如何完成安全有效的伤员救 治,达到最大程度降低战场伤死率、迅速恢复伤员战 斗力等目的,其决定因素是能否建立一套适合于战 场条件的战伤救治体系[10] 。美军基于“101 ”策略的宏 观指引,并在阿富汗和伊拉克等一系列军事行动的 不断实践检验中发展出了一套持续更新的一线战救 体系,这就是“101 ”策略的重要支柱——战术战伤救 治体系(Tactical Combat Casualty Care, TCCC) 。TCCC 体系是一套以一线战场态势和战术环境为基础,结 合战现场救治技术、前沿医疗科技和急救循证医学 证据,来源于实战应用于实战的战创伤急救指南[11]。 “ 101 ”策略要求,在一线战场中,战斗指挥官和 战救指挥官应当综合考虑战场态势,结合战术要求 与战救需求作出决策,也就是正确的处理战斗与战 救的关系[12] 。该策略由始至终的贯穿于 TCCC 三个 阶段 中 ,分别 为火力 下救 治 阶段 (care under fire, CUF)、战术区救治阶段(tactical field care,TFC)和战术 后送救治阶段(tactical evacuation care,TACEVAC)[13]。 三阶段任务分工明确,救治重点突出。 1.1 第一阶段:火力下救治 是指伤员和施救者仍 处于敌方有效火力下所进行的救治 。此阶段是 “ 101 ”策略中“白金十分钟”的集中体现。 美军 Brian 上校发表于 2012 年的研究指出,在 基金项目: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参谋部军训部资助项目(编号:参训〔2012〕314 号) 通信作者:雷伟,E-mail: leiwei@fmmu.edu.cn 2001—2011 年间发生的所有 4 596 例美军军事战斗 死亡的原因中,87% 的与战斗有关的死亡发生在院前 战术环境,这些死亡中有 24% 是可以预防的[14],其中 四肢大出血是战场上高居首位的可预防死亡原因[15]。 因此在 CUF 阶段的首要救治任务是使用止血带对危 及生命的肢体出血进行止血。美军的一项研究显示, 通过使用止血带的快速干预,可将可预防死亡的人数 减少 50%以上[16] 。尤其需要强调的是,作战任务不会 因为有伤员就中止,战斗也不会因为伤员的出现而按 下“暂停键”,此时首要任务应当是完成战斗目标,取 得战斗胜利。有效的火力压制是取得救治时机的有 效保障。施救人员应当优先将伤员转移至相对安全 地带或掩体后,再考虑施救。而只有危及生命的出血 才需要在 CUF 阶段进行干预,其他部位 的伤 口在 CUF 阶段不需要处理。如果伤员有活动能力,需要指 导他们以自救的方式进行止血带的捆扎和对伤口的 压迫,而到达 TFC 阶段才会处理气道以及其他问题。 2019 年的研究数据显示,在“白金十分钟 ”的指 导下,美军止血带的使用率从阿富汗战争初期的 13.8% 提升到后期 的 32. 1% ,总死亡率 由 15.7% 下 降 至 8.2% ,其 中 四肢 出血死亡率 由 7.8% 下 降到 2.6%,由于大出血导致死亡的人数减少 67%,拯救超 过 1 000 名伤员的生命[5]。 1.2 第二阶段:战术区域救治 是指当伤员和施救者 不再受到敌方火力威胁时进行的救治。相比于 CUF, TFC 阶段具有相对安全性和更多的救治时间,但并不 意味着完全脱离危险,战场形势不稳定,随时可能转 变为 CUF 场景。 TFC 是从“白金十分钟 ”策略到“黄金一小时 ”策 略的重要过渡阶段,涉及伤员评估,后续救治,伤情分 类 ,后方沟通 ,准备后送等流程 。救治优先遵循 MARCH 顺序,这不只是首字母缩写和线性过程,还 是治疗的顺序和重点,其中 M 大出血(massive bleed⁃ ing)的控制最为重要,其他依次为 A 气道(Airway)、R 呼吸(Respiration)、C 循环(Circulation)和 H 保温(Hypo⁃ thermia)[17] 。完成了 MARCH 这五类危及生命的伤情 救治后,才可以对其他损伤例如眼伤、骨折和烧伤等 进行评估并治疗。配合 MARCH 救治技术,美军配备 了一系列功能完善、便于携带的战救装备,具有标准 化、模块化特性,可根据不同的作战任务、不同的战斗 人员、结合不同的战场环境,进行不同的组合配置[18]。 美军在战救装备的研发中注重军民融合,积极转化引 入民用先进科技,包括交界区止血装置、Cric-Key 环 甲膜切开套装、低体温预防处置包、气胸穿刺套管针 等。而目前,智能化是美军战救装备研发的最新方 向[19],面向未来战争的复杂特性,自救互救的时效性 要求更高,智能可控制器材使用流程更加标准和简 化,并且可以做到信息化实时监控,全程可评估,对伤 情误判进行快速报警,可以使战救更加有效、高效、 便捷。 1.3 第三阶段:战术后送救治 该阶段后送包括伤员 后送和医疗后送,在后送同时由于增加了更加专业的 救护人员或药械设备,从而可开展更多一些救护。 “ 101 ”策略中的“黄金一小时 ”体现在这个阶段中,目 前美军主要依赖于以战救直升机为平台的空运医疗 后送体系(Aeromedical Evacuation, AME)[20]。 越战时,美军直升机就已经成为 AME 的主要方 式,但是由于没有强大的火力支撑,关键是没有信息 化保障,因此损失了大量的直升机,战损率接近一半, 而且机上没有先进的医疗设备,不能很好地完成生命 支持,救治成功率也比较低[21] 。而到了阿富汗战争 时,专业的战救直升机则成为美军一线转运和空中救 援主要力量。2009 年时任美国国防部长盖茨建议将 伤员后送时间缩短至 1 h 内之后,美军通过了一系列 改革措施,包括简化直升机起飞授权程序、增加直升 机的数量和分散程度、机上配备具有更高级别专业医 疗人员、制定伤员信息传递的制式信息等[22] 。美军要 求当战场出现伤员后,现场指挥员应当立即从负伤地 点发出医疗后送请求,各部门接收到相关信息后迅速 进行互相传递,由离伤员最近的医疗后送部门负责救 援任务。 自 2009 年确立“黄金一小时 ”AME 标准后, 美军后送达标率迅速升高 。2016 年 的研究数据显 示,美军 1 h 内转运到达率由 24.8% 提高至 75.2%, 士兵的死亡率也从 13.7% 下降到 7.6%,相当于多救 活了 359 名伤员[23]。 目前,美军已向一线作战部队配备了首批最新的 HH-60W 战救直升机,其战斗飞行半径、武器防御系 统、悬停性能、网络通信安全、态势感知能力等方面得 到全面提升。此外 HH-60W 还加装多件救援专业装 备,如机外救援绞索臂、机载制氧系统、医疗抽吸机等, 显著提升了美军复杂战场环境下的直升机搜救能力。 2 美军一线战伤救治策略对我军的启示 美军依托于“101 ”策略,在伊拉克和阿富汗战争 中践行“零伤亡”理念,针对救治理念、战救器材、后送 方式等方面推出的诸多革新性举措,值得我军在战救 体系建设中借鉴和学习。 2.1 革新一线战救原则理论 战伤救治不仅是单纯 医疗技术的专业问题,更是需要结合战术需求的原则 问题。这就涉及应当如何对待战斗和战救关系的这 一原则性问题,也就是当战场战友受伤时,救还是不 救?在什么样的时机救?该如何施救?基于以上问 题,结合我军战救实施现状和对美军一线战救的研 究,笔者也总结出了适应于我军的一线战救原则:“战 斗第一战救第二,战情判断安全救治,保命第一治伤 第二,伤情判断合理救治”。这个原则要求在战斗中 应当首先达到战术目的,其次才是在战术和卫勤条件 允许的情况下实施医疗救治。在错误的时机做出的 救治决策会让伤员和救护人员身处险境乃至牺牲,甚 至导致任务失败。这就要求战斗指挥官充分考虑战 场形势而作出战术和战救决定,同时救护人员也应当 评估战场情况和救治风险,与伤员进行沟通并指导其 下一步措施,切忌不考虑战情的盲目救治。 2.2 加强一线战救装备研发和配置 近年来我军 战救装备研发已取得一定的成效,新型军医背囊、单 兵急救包等已达到不亚于外军的水平,但新型装备 的配置并没有完全覆盖到一线作战部队,极大地限 制了战伤救治训练的组织和实施效果[24] 。同时部分 止血、通气、输液等关键战救器材仍旧存在缺项,更 新速度和实践化水平存在较大差距,不能完全满足 现代化战伤救治的需要。因此,我军应加紧战救装 备和器材的升级,并坚持“高效务实,有的放矢 ”的研 发精神,做到①“拿来主义”,谁先进我就引进学习谁 的技术;②“改进提升 ”,取外军之长,改我军之短;③ “深入研发”,以问题为牵引,以战场需求为目的,深入 研发战救迫切需求的装备器材;④“基于实战”,战伤 救治装备器材必然要求便携、快速和高效,而且必须 要由亲自参加过战争、具有丰富战救经验的专家和来 自部队基层一线的卫生勤务人员共同参与完成。 2.3 重视空运后送体系建设 相较于美军,我军目 前的院前急救的主要方式仍然为地面医疗车辆的转 运后送,目前应用的医疗直升机也是以后送为主,专 业的战伤救护直升机的研发、改进仍处于初步阶 段[25] 。我军首次大规模的空运医疗救治伤员始于 1976 年唐山地震,及时的空运后送使得大量伤员获 得及时救治。但目前我军空运后送系统仍局限于伤 员的转运,机型也局限于临时改造的运输机或运输型 直升机,缺乏专业配套的空运医疗装备,空运医疗培 训体系落后,缺少具备机上救治经验的医护人员,也 没有形成可统一调配空运医疗力量的指挥体系,战救 空运后送力量的构建仍不成熟。空降救援和空运后 送是未来战争“黄金一小时”的重要保障,也是遇险人 员搜救的主要力量。因此构建专业战救直升机为主 的空运后送平台,提升转运途中救护人员的专业救治 水平,研发先进高效的机上急救设备已是刻不容缓。 3 结 论 TCCC 建立与应用成功的贯彻了美军一线战救 “ 101”指导策略、践行了其“医疗战线前移,重视自救 互救,迅速恢复战力,完成遂行任务 ”的一线战救理 念,真正地实现“医疗与士兵同在 ”的卫勤保障要求, 使得美军的战伤救治获得巨大的成功[26] 。同时,基于 “黄金一小时”标准要求,美军在作战指挥中心的高效 指挥下,与卫勤救援指挥中心密切协作,以强大的直 升机为载体、以先进的救治技术为支撑,完成了三个 实现:实现了从一线到后方,实现了从阵地到医院,实 现了从初级救治到高级救治,从而减少了救治阶梯, 缩短了救治时间,提高了救治效率。总结分析美军的 “ 101”指导策略可以为我军在今后一线战伤救治体系 能力建设提供思路,同时能够为我军在未来战场上一 线伤员的救治、转运工作提供借鉴,更是对我军一线 战救的思想和理念有着重要的启示作用。 参考文献 [1] Senel E. Evolution of military medicine literature: a scientometric study of global publications on military medicine between 1978 and 2017[J].BMJ Mil Healch,2020,166(E):e25-e33. [2] Zhang XM,Zhang X,Luo X,et al.Knowledge mapping visualization anal⁃ ysis of the military health and medicine papers published in the Web of Science over the past 10years[J].Military Medical Research,2017,4:23. [3] Hassidim A,Kayouf R,Yavna,et al.Ethical standards for medical re⁃ search in the Israeli military-review of the changes in the last decade [J].Israel Journal of Health Policy Research,2016,5(1):53-53. [4] Kelly JF,Ritenour AE,Mclaughlin DF,et al.Injury seventy and causes of death from Operation Iraqi Freedom and Operation Enduring Free⁃ dom: 2003-2004 versus 2006[J]. The Journal of trauma, 2008, 64(2 Suppl):21-26, [5] Howard JT,Kotwal RS,Stern CA,et al.Use of combat casualty careda⁃ ta to assess the US military trauma system during the Afghanistan and Iraq conflicts,2001-2017[J].JAMA surgery,2019,154(7):600-608. [6] Butler FK.Two decades of saving lives on the battlefield:tactical com⁃ bat casualty care turns 20[J]. Military Medicine, 2017, 182(3-4): e1563-e1568. [7] Gurney JM,Stern CA,Kotwal RS,et al.Tactical combat casualty care training, knowledge, and utilization in the us army[J]. Military medi⁃ cine,2020,185(Supplement\_1):500-507. [8] Tropeano AM,Pugh WM.Review of the Naval Health Research Cen⁃ ter's development of medical information systems forfar-forward ech ⁃ elons of care,1983 to 1997[J].Military Medicine,2001,166(7):656. (下转288页) 论著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 中国急救复苏与灾害医学杂志 2022 年 3 月 第 17 卷 第 3 期 Chin J Emerg Resusc Disaster Med, March 2022, Vol.17 No.3 国护理管理,2018, 18(7):991-994. [18] 杨俊.优化急诊护理流程在急性胸痛患者抢救中的应用及抢救成 功率分析[J].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电子杂志,2019,7(9):10-11. [19] 黄文凤, 田振彪,冯雪艳,等.急性胸痛患者呼叫急救医疗服务延迟 的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急救医学,2017,37(6):515-518. [20] 马文.期急性胸痛患者使用院前急救医疗服务的影响因素评价[J]. 系统医学,2019,4(19):46-48. [21] 向定成,段天兵,秦伟毅,等 .2013年7期建立规范化胸痛中心对直 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患者进门-球囊扩张时间及预后的影 响[J].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13,41(7):568-571. [22] 梁燕琼,张倩,邓永红 .胸痛诊疗时间记录表在急性胸痛患者中的 应用[J].齐鲁护理杂志,2020,26(4):126-128. [23] 刘艳萍,李慧杰,丁艳丽,等.护士对胸痛中心时间节点管理的认知 现状及分析[J].护士进修杂志,2020,35(7) :665-668. [24] 孙炎华,谭文锋,林如明,等.胸痛中心微信群的应用对急性ST段抬 高型心肌梗死诊疗时间节点及在院预后的影响[J].齐齐哈尔医学 院学报,2020,41(1):38-41. [25] 曹梦珠,乔增勇 . 区域协同救治体系对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 患者救治效率和短期预后的影响[J].中国全科医学 , 2020, 23(7): 784-788. [26] 郎云丽,王克福,张霞,等. 医护一体化联合微信平台在胸痛中心急 救患者中的应用[J].齐鲁护理杂志,2019,25(18):68-70. [27] 成联超,杜荣生,蔡琳,等. 区域协同救治体系在急性胸痛救治中的 价值[J].心血管病学进展,2019,40(1):96-99. [28] 梁喜凤,侯卫星,苏艳巧,等. 区域内急性胸痛及脑卒中专科急救医 疗救治体系建设深入探索[J].中国急救复苏与灾害医学杂志 , 2019, 14(4):372-374. [29] 王斌,刘婷 .急诊重度颅脑损伤患者院内转运中的无缝隙交接[J]. 中华护理杂志,2015,50(2):246-247. [30] 丁万红,夏海鸥,徐春芳,等.急诊危重症患者院内转运流程的建立 和应用评价[J].护理学杂志,2016,31(21):51-55. [31] 卢俏娟,韩励 .急诊的目标时间管理在主动脉夹层瘤护理中的应 用[J].当代护士(上旬刊),2017(5):111-113. 收稿日期:2021-08-10 修回日期:2021-12-10 (上接283页) [9] Daban J, Falzone E, Boutonnet M, et al. Wounded in action: the plati⁃ num ten minutes and the golden hour[J].Soins 2014,59(788):14. [10] Butler FK, Bennett B,Wedmore CI.Tactical combat casualty care and wilderness medicine:advancing trauma care in austere environments [J].Emerg Med Clin North Am,2017,35(2):391-407. [11] Butler F, Hagmann J, Butler E. Tactical combat casualty care in spe⁃ cial operations [J].Mil Med, 1996, 161 (Suppl):3-16. [12] Kotwal RS,Montgomery HR,Miles EA,et al.Leadership and a casualty response system for eliminating preventable death[J].Journal of Trau⁃ ma and Acute Care Surgery,2017,82(6S):S9-S15. [13] 魏苗,秦小波.美军战术战伤救治的特点与启示[J].人民军医,2020, (12):40-42. [14] Eastridge BJ, Mabry RL, Seguin P, et al. Death on the battle field (2001-2011): implications for the future of combat casualty care[J]. Journal of Trauma & Acute Care Surgery,2012,73 (6 Supl5):431. [15] Shackelford SA, Junco DJD, Powell-Dunford N, et al. Association of prehospital blood product transfusion during medical evacuation of combat casualties in afghanistan with acute and 30-day survival[J]. JAMA 2017,318(16):1581. [16] Goralnick E,Chaudhary MA,Mccarty JC,et al.Effectiveness of instruc⁃ tional interventions for hemorrhage control readiness for laypersons in the public access and tourniquet training study (PATTS):a random⁃ ized clinical trial[J].JAMA Surgery,2018, 153(9):791-799. [17] Kosequat J, Rush SC, Simonsen I, et al. Efficacy of the mnemonic de⁃ vice "MARCH PAWS" as a Checklist for pararescuemen during tacti⁃ cal field care and tactical evacuation[J].Journal of Special Operations Medicine 2017, 17(4):80-84. [18] Schauer SG,Naylor JF,Uhaa N,et al.An inventory of the combat med⁃ ics' aid bag[J]. Journal of Special Operations Medicine 2020, 20(1): 61-64. [19] Hatzfeld JJ, Hildebrandt G, Maddry JK, et al. Top 10 Research Priori⁃ ties for U.S. military en route combat casualty care[J].Military Medi⁃ cine,2021, 186(3-4):e359-e365. [20] Pierre Guénot, Beauchamps V, Madec S, et al. Fixed wing tactical air⁃ craft for air medical evacuation in Sahel[J]. AirMed, 2019, 38(5):350- 355. [21] Neel S.Army aeromedical evacuation procedures in Vietnam:implica⁃ tions for rural America[J].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Medical Associa⁃ tion, 1968,204(4):309-313. [22] Howard JT,Kotwal RS,Santos AR,et al.Reexamination of a battlefield trauma golden hour policy[J].J Trauma Acute Care Surg, 2018, 84(1): 11-18. [23] Kotwal RS,Howard JT,Orman JA,et al.The effect of a golden hour pol⁃ icy on the morbidity and mortality of combat casualties[J].JAMA Sur⁃ gery,2016, 151(1):15-24. [24] 齐鹏,潘菲,宋海楠,等.新型战术战伤救治携行囊式装备教学培训 的初期探索与实践[J].中国急救复苏与灾害医学杂志 , 2018, 13 (33):222-224. [25] 左效艳,冯小霞,董燕.基于文献计量学分析我国空运后送伤员安 全管理的研究现状[J].解放军护理杂志,2020,37(1):89-91,95. [26] 赵润州 , 赵瑾 , 焦剑 , 等 .美军卫勤核心理念的演进[J].军事医学 , 2018,42(3):56-58. 收稿日期:2021-04-07 修回日期:2021-07-21
nyp366888891
2024年12月5日 18:21
转发文档
收藏文档
上一篇
下一篇
手机扫码
复制链接
手机扫一扫转发分享
复制链接
Markdown文件
HTML文件
PDF文档(打印)
分享
链接
类型
密码
更新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