卫勤保障训练
德军卫勤保障体系
美军战时卫勤保障转型发展情报研究.nh
美军战时卫生勤务信息化保障情报分析
美军战创伤信息采集和记录现状
美军医疗保障体系特点及对我军的启示
美军军地一体化卫勤动员对我军的启示 陈活良
德军伤病员后送协调小组卫勤训练启示
美军卫勤体系建设启示
国内外军队卫勤指挥管理体制发展与比较
环太军演中美军 ATLS 课程培训的做法及启示
伊拉克和阿富汗战争美军战斗减员特点及关键 战伤救治举措效果分析
美军野战无人化卫勤装备进展与启示
美军卫勤保障信息化建设的能力特点及对我军的启示
美军战时卫勤保障转型发展趋势
美军战时卫勤信息系统的特点与功能分析
德军卫生物资供应保障体制
外军医疗保障体制有关情况介绍
美军战伤死亡数据分析对加强战伤救治训练的启示
外军卫勤模拟仿真训练研究现状分析
美军寒区卫勤保障研究现状与启示
外军卫勤体制模式比较及对我军的启示
美军卫勤实战化训练的经验及启示
美军战术战伤救治经验探讨
美军后勤信息系统发展概况
从“ 白金十分钟 ”到“黄金一小时 ”——美军一线战救的 “ 101 ”策略及启示
战术训练 俄文 Takticheskaya_podgotovka_kursantov_uchebnyh_voennyh_centrov
-
+
首页
德军卫勤保障体系
(c)1994-2022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http://www.cnki.net  **目** **录** [摘要 l](#bookmark2) [英文摘要 2](#bookmark3) [前言 3](#bookmark1) [第一部分德军卫勤体制概述 5](#bookmark4) [一、德国军事思想的演变 5](#bookmark5) [(一)冷战时期的军事思想 5](#bookmark6) [( 二)冷战结束初期的军事思想 5](#bookmark7) [(三)21 世纪初的军事思想 7](#bookmark8) [二、德军平时军事指挥体制 9](#bookmark9) [(一)20 世纪德军平时军事指挥体制 9](#bookmark10) [(二)21 世纪初德军改革后平时军事指挥体制 10](#bookmark11) [三、德军卫勤体制的发展历史 12](#bookmark12) [第二部分德军卫勤组织体系 16](#bookmark13) [一、卫勤机关 16](#bookmark14) [(一)国防部卫勤指挥参谋部 16](#bookmark15) [(二)联合卫勤指挥司令部 19](#bookmark16) [(三)卫生局 21](#bookmark17) [(四)战区卫勤司令部 26](#bookmark18) [二、卫生机构 32](#bookmark19) [(一)军医院 32](#bookmark20) [1 .概况 32](#bookmark21) [2 .各军医院概况 34](#bookmark22) [( 二)基层卫生机构 36](#bookmark23) [1 .专科医疗中心 37](#bookmark24) [2 .主医疗中心 37](#bookmark25) [3 .地区医疗中心 38](#bookmark26) [4 .医疗中心 39](#bookmark27) [5 .医疗队、医疗组 40](#bookmark28) [( 三) 训练机构 40](#bookmark29) [1 .军医学院 40](#bookmark30) [2 .卫生教导团 43](#bookmark31) [3 .卫勤演习与训练中心 45](#bookmark32) [(四)科研机构 47](#bookmark33) [1 .中央卫勤研究所 47](#bookmark34) [2 .环境医学研究所 49](#bookmark35) [3 .军事医学统计与报告研究所 50](#bookmark36) [4 .运动医学研究所 50](#bookmark37) [5 .“三防”医学研究中心 5l](#bookmark38) [(五)卫勤部队 59](#bookmark39) [1 .卫勤快速反应部队 60](#bookmark40) [2 .野战卫生(医院)团 60](#bookmark41) [三、军种卫勤 6l](#bookmark42) [(一)陆军卫勤 6l](#bookmark43) [1 .历史与现状 61](#bookmark44) [2 .卫勤任务与组织领导 62](#bookmark45) [( 二)海军卫勤 68](#bookmark46) [1 .历史与现状 68](#bookmark47) [2 .海军卫勤任务与组织领导 68](#bookmark48) [3 .海军航海医学研究所 70](#bookmark49) [(三)空军卫勤 72](#bookmark50) [1 .空军卫勤组织与领导 72](#bookmark51) [2 .空军航空医学研究所 73](#bookmark52) [第三部分德军卫勤保障组织实施 77](#bookmark53) [一、平时卫勤保障 77](#bookmark54) [(一)保障单位与任务 77](#bookmark55) [( 二)保障方式与机制 77](#bookmark56) [二、战时卫勤保障 78](#bookmark57) [(一)德军战时医疗救治阶梯 78](#bookmark58) [( 二)战时卫勤保障组织实施 79](#bookmark59) [三、牙科医学 80](#bookmark60) [(一)任务 80](#bookmark61) [( 二)组织机构及职能 81](#bookmark62) [(三)牙科治疗和成本预算 82](#bookmark63) [(四)牙科健康分类 82](#bookmark64) [(五)训练任务 82](#bookmark65) [(六)牙科放射任务 82](#bookmark66) [(七)实施情况 82](#bookmark67) [四、心理卫生 83](#bookmark68) [五、医学军官培训 86](#bookmark69) [(一)培训的宗旨 86](#bookmark70) [( 二)卫生军官培训的途径和方式 87](#bookmark71) [六、卫生士官培训 90](#bookmark72) [(一)卫生军士的培训 91](#bookmark73) [( 二)卫生准尉的培训 92](#bookmark74) [(三)培训机构 93](#bookmark75) [七、药品监督 93](#bookmark76) [(一)机构 93](#bookmark77) [(二)任务和职能 94](#bookmark78) [八、兽医学勤务 95](#bookmark79) [九、“三防”医学救援 96](#bookmark80) [(一)概况 96](#bookmark81) [(二)洗消机构 98](#bookmark82) [(三)洗消程序 99](#bookmark83) [十、预防医学 10l](#bookmark84) [(一)机构及职能 10l](#bookmark85) [( 二)预防工作的组织实施 101](#bookmark86) [十一、远程医学 103](#bookmark87) [(一)德军远程医疗的体系框架 103](#bookmark88) [( 二)德军远程医疗工作的历史 104](#bookmark89) [(三)典型远程医学装备 105](#bookmark90) [(四)德军远程医疗发展规划 105](#bookmark91) [第四部分德军境外执勤卫勤保障 106](#bookmark92) [一、德军境外执勤简况 106](#bookmark93) [(一)德军参与的人道主义援助行动 107](#bookmark94) [( 二)德军参与的维和行动及境外冲突 109](#bookmark95) [二、德军境外执勤卫勤保障原则 114](#bookmark96) [三、德军境外执勤时的医疗后送体制 116](#bookmark97) [四、德军境外执勤时各级卫勤保障机构 119](#bookmark98) [(一)德军境外执勤时各级卫保勤保障机构的特点 119](#bookmark99) [( 二)德军境外执勤时各级卫勤保障机构的组织模式 119](#bookmark100) [五、德军境外执勤时的医疗后送方式 121](#bookmark101) [(一)短途医疗后送 122](#bookmark102) [( 二)中长途医疗后送 122](#bookmark103) [第五部分 德军卫勤保障特点与启示 124](#bookmark104) [一、德军卫勤保障特点 124](#bookmark105) [(一)卫勤系统自成体系 124](#bookmark106) [( 二)三军部队联勤保障 125](#bookmark107) [(三)战时卫勤快速高效 126](#bookmark108) [(四)医疗服务军民兼容 127](#bookmark109) [(五)卫生防疫严格周密 128](#bookmark110) [(六)科技训练特色突出 129](#bookmark111) [(七)药材保障平战结合 130](#bookmark112) [(八)卫生装备先进实用 13l](#bookmark113) [(九)机关工作规范有序 132](#bookmark114) [二、对我军卫生工作的启示 133](#bookmark115) [(一)应重视卫勤理论研究 133](#bookmark116) [( 二)应重视基层卫生联勤 134](#bookmark117) [(三)应重视依托社会力量 135](#bookmark118) [(四)应重视应急力量建设 136](#bookmark119) [(五)应重视卫生士官培训 136](#bookmark120) [(六)应重视干部实战锻炼 137](#bookmark121) [参考文献 139](#bookmark122) [致谢 140](#bookmark123) [博士研究期间发表与课题相关的论文题录(附录) 14l](#bookmark124) **摘** **要** 本文共分为 5 个部分,第一部分以德军军事思想的演变为切入 点,简要介绍了其卫勤保障体制的历史和现状;第二部分系统分析 了德军卫勤组织体系的特点,详细介绍了卫勤机关、卫生机构和军 种卫勤的基本情况;第三部分对德军卫勤保障的组织实施情况进行 了系统研究,包括平战时卫勤保障、牙科医学、心理卫生、医学军 官培训、卫生士官培训、药品监督、兽医学勤务、“三防”医学救援、 预防医学和远程医学等;第四部分介绍了德军境外执勤的任务情况, 重点阐述了卫勤保障原则、医疗后送体制、各级卫勤保障机构和医 疗后送方式;第五部分概要总结了德军改革后的卫勤保障九个特点, 并提出了对推进我军卫生工作的几点启示。 **关键词**:德军;卫勤保障;组织体系;境外执勤;分析;启示 **Abstract**: The thesis includes 5 parts. In the first part, with the Germany military thought evolvement as the cut-in point, the thesis briefly introduce the history and actuality of German military health service support system. In the second part, the characteristics of German Armed Forces health service organization system are systematically analysed while the basic facts of health service department, medical institution and army services health service are also illustrated. In the third part, the thesis systematically studies the German Armed Forces health service support organization and implementation, including the health service support, dentistry, psychology, medical officer training, medical petty officer training, medicine surveillance, veterinary, NBC medical support, hygiene and telemedicine etc. in peacetime and wartime. In the forth part, introduction and discussion are centered around the German Armed Forces medical support for overseas on mission with emphasis on its medical support principle, medical evacuation system, medical support institution in all levels and medical evacuation methods.In the fifth part, the thesis summarizes 9 characteristics of German Armed Forces medical support after its reform, and puts forward several inspirations for advancing CPLA ’s medical severice work. **Keywords**: German Armed Forces; health service support; organization system; overseas on mission; analyse; inspirations. 前 言 进入 21 世纪以来,世界范围内的新军事变革风起云涌,推动着军事理论、 作战思想、武器装备、组织体制和战式战法的根本性转变。德国是老牌军事强国, 又是北约成员国,在世界新军事变革的浪潮中,德军走在前列,其卫勤改革发展 更具特色。从 2000 年起,德军开始了一场发展历史上最广泛、最深刻的军事思 想变革、军队建设转型和体制结构重组,其卫勤保障工作在秉承传统的基础上, 积极改革创新,形成了新的卫勤组织体系和运行机制。2004 年 9 月,总后卫生 部李建华部长率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医代表团访问德国时,感到德军卫生工作和卫 勤保障很有特色,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遂与德国防部卫勤监察长奥克尔中将达 成协议,选派总后卫生部机关同志赴德进行对口培训与交流。经外事主管部门批 准,受总后卫生部指派,本人与总后卫生部综合局李瑞兴副局长于 2005 年 10 月 至 12 月,赴德军卫生系统进行了 2 个多月的学习、考察。在德方的高度重视和 精心安排下,我们到了 11 个城市,参观了 28个各个层次、各种类型的卫勤机关 和卫生单位,与 150多名卫勤领导和卫生军官进行了面对面的交流探讨,系统了 解了德军卫生工作的基本情况,全面掌握了德军卫勤体系的组织结构,深入分析 了德军卫勤保障的运行机制。学习、考察结束回国后,我们继续潜力研究德军卫 勤保障的特点和规律,整理资料,翻译文献,归纳观点,升华认识,出版了《德 军卫勤保障研究》专著一部,并且在《后勤学术》、《解放军卫勤杂志》、《解放军 药学学报》、《后勤科技装备》等学术期刊上发表了相关学术文章 5篇。 论文以两德统一后德军军事思想变革为切入点,以德军卫勤编制体制和保障 机制为重点,通过对德军的实地考察、调研,以及大量的资料整理分析和历史沿 革的研究,详细阐述了德军改革重组后最新的卫勤编制体制情况和平战时以及境 外执勤的保障机制情况,综合分析了德军卫勤特点,改革发展思路和未来变革趋 势,并针对我军的实际,归纳观点,提出了对我军卫生工作改革发展的几点启示 和建议。 论文主要采用了实地考察、文献调研、历史对比、逻辑分析等软科学研究方 法。论文使用的主要资料由德军官方提供,重点机构、重点环节、重点依据资料 经过考察验证。 本研究的创新点在于情报新、全面系统、可参考性强,第一次系统地对外 军卫勤保障工作进行了全面系统的阐述和分析。德军境外执勤卫勤保障部分具有 创新性,特点和启示部分学术性和应用性较强。本文对我军卫勤的改革与发展具 有重要借鉴与参考价值,为军队各级卫勤管理干部、卫生科研、教学人员了解德 军卫勤保障工作,研究德军卫勤保障工作特点提供参考。 通过研究,我们也发现了德军卫勤工作存在的一些矛盾和问题,譬如三级 卫勤机关编制较为庞大,联合卫勤指挥司令部和卫生局存在业务上有交叉、协调 上有难度,基层卫生单位技术水平较低,地方护士参加境外执勤困难等等。如何 在我军的卫勤改革中避免这些问题和矛盾,取其长为我所用,避其短加快我军卫 勤建设现代化步伐,需要各级卫勤部门和管理人员进一步思考和探索。 第一部分 德军卫勤体制概述 一、德国军事思想的演变 **(一)冷战时期的军事思想** 联邦德国建立于 1949年,1954年与美、英、法等西方国家签订巴黎协定, 结束被占领状态,成为主权国家,并于 1955 年 5 月加入北大西洋公约组织。随 着民主德国的建立,世界历史进入了冷战时期。此间,联邦德国对外政策的重 点是:改善和加强同美国的关系,突出联邦德国“对外政策和安全政策的基础 是北大西洋联盟和同美国的友谊”。对苏联与东欧国家继续推行“真正的缓和、 对话和合作 ”、“保持良好关系”等政策,强调对苏联要“保持警惕”,对第三世 界国家要“保持伙伴式合作关系”。联邦德国于 1955 年 11 月正式成立了联邦德 国国防军,并依据 1955 年签署的巴黎协定建立了自己的国防体制,即联邦德国 必须在北约指挥体系内建立自己的军队和指挥体制。 冷战时期,联邦德国一直处于北约与华约两大军事集团对峙的前哨,执行 北约的“灵活反应”战略与“前沿防御”作战方针,自东至西分为战术、战役 及战略 3 个地带,准备与华约进行大规模战争,甚至核战争。这一时期,其军 事思想的突出特点是“前沿部署”和“本土防卫 ”。 **(二)冷战结束初期的军事思想** 随着前苏联解体、东欧巨变及两德统一,冷战宣告结束,统一后的德国所 面临的安全环境发生了重大变化。德国认为,在一个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德 国面临世界大战的可能性很小,即使小规模国土防卫作战爆发的可能性也不大。 20世纪 90年代,在新国家安全战略指导下,德国的新军事战略可以概括为:坚 持北约危机反应战略,实施积极的多方位防御。为适应新的形势,德军对军队 建设思想进行了重大调整,突出了“轻装、机动、快速反应”的原则,力争建 设一支人员精干、装备精良、训练有素、火力和机动力强大的现代化军队,重 点抓好危机反应部队的建设。为此,德军进行了如下改革与调整: **1、适应新的国际形势,转变国防军的角色,赋予其新的任务和使命** 德国认为,新时期赋予联邦国防军的任务和使命是保卫德国及其国民免遭 政治讹诈和外来侵略威胁,促进欧洲的军事稳定和一体化;保卫德国及其盟国; 依据《联合国宪章》为世界和平与国际安全服务;抢险救灾和进行人道主义援 助。为此,德国要求联邦国防军必须具备在北约框架内进行国土防御与联盟防 御的能力;在北约和西欧联盟消除危机的多国部队内进行协同作战的能力;以 及根据《联合国宪章》和《基本法》在联合国和欧安会的范围内,适当地参加 国际行动的能力。 为与这些任务相适应,德国将联邦国防军原来的野战军和本土陆军的结构 进行了改组,将其区分为防御主力部队、危机反应部队和军事基层组织。防御 主力部队包括所有现有的具有扩充能力的现役部队,在进行国土防御与联盟防 御时投入使用。根据需要,可从现有的防御主力部队中挑选出部分部队,尤其 是可从后勤与医疗部队中挑选出部分部队,为危机反应部队提供支援。危机反 应部队是在联盟范围内,作为“对国际和平使命的贡献”而用于防止冲突和消 除危机的部队。军事基层组织,是为进行军队的指挥、支援、管理、训练、供 给,以及为进行军地协作和支援盟军等工作而设立在国内的组织、机构和设施。 军事基层组织的少数部(分)队,尤其是通信和医疗部(分)队,可用于补充 危机反应部队。 **2、精简裁员,质量建军** 两德统一后,德国军队建设进行了较大的调整改革,基本方针是精简机构, 裁减兵员,改善装备,增强应急反应能力,力争将国防军建成一支精干、战斗 力强、可快速反应的军队。首先是解散原东德地区的人民军,组建国防军,将 全德军队数量削减 1/3,变更部分部队的驻地。而后是在 1994 年底前将军队人 数裁减到 37 万。自 1996 年 1 月 1 日起,德军开始执行一个由政府批准的新的 建军计划。该计划规定,国防军平时兵力保持在 34 万人,需要时可扩充至 37 万人;危机反应部队的人数为 5 万人;自 20 世纪 90 年代中期,每年国防预算 在 475 亿马克的基础上,增加 4 亿马克,主要用于新型武器装备的采购;义务 兵役期最低为 10个月,危机反应部队的义务兵役期为 12个月。 **3、组建危机反应部队,实施新的预备役方案,提高快速反应能力** 德国国防部早于 1992 年 12 月便已决定组建危机反应部队,经几年筹建, 到 1995 年底危机反应部队初具规模。这支部队共 5.36 万人,其中陆军 3.7 万 人,空军 1.23 万人,海军 4300人。陆军和空军危机反应部队经 3-7 天准备可 投入战斗,海军危机反应部队只需 48 小时。 由于现役部队的大量削减,预备役比任何时候都显得更为重要。为此,德 军制订了新的“国防军预备役人员方案”。该“方案”的目的在于:加强现役部队 和预备役的联系;对地方单位雇主对预备役人员的使用作一定程度的限制;促 进预备役人员志愿遂行附加勤务和加入现役部队的积极性。为此,“方案”规定, 对于那些志愿参加指挥职务训练并于训练完成后继续履行其义务的预备役人 员,将给以适当提升和报酬;预备役人员进行军事训练的重点,应放在军官和 士官的训练上;预备役人员在动员时的使用,应以退出现役时的专业为基础。 **(三)21 世纪初的军事思想** 21 世纪初,随着国际环境和德国本国安全环境的变化,德军在 1991 年和 1996 年两次大规模精简整编的基础上,自 2000年起启动了新一轮军事改革,目 标是到 2006 年,将德军建成现代、高效、称职的部队。根据德国新的军事安全 战略,德军今后将走出防区,面向世界,以预防和处理危机为主要任务,积极 参与国际维和、人道主义救援、反恐行动等。在新一轮军事改革中,德军建设 的重点在于:一是建立有效的指挥、控制和通信系统;二是加大侦察和情报搜 集能力;三是增加机动性;四是改进武器装备;五是提高后勤保障能力;六是 增强部队战场生存能力。 德军的此次改革正值全球性的新军事变革之际。与世界各国相比,德国新 军事变革的具体措施既顺应潮流,又颇具特色。首先,在各大国普遍提高国防 预算的趋势下,德国却千方百计地裁减军费开支。近年来,德国防开支呈逐年 下降趋势。德国目前的国防开支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重仅为 1.1%。其次,在 各大国普遍实行军队职业化的背景下,德国仍将适当保留义务兵役制,使其在 国内救灾、救援行动中依然发挥重大作用,义务兵役期为 9 个月。同时,大规 模缩减军队员额,到 2010年,总兵力由原来的 34 万减至 28 万。根据德国国防 部 2004 年 7 月公布的数据,德军总兵力为 26 万人,已提前实现了预定的精简 目标。 德军新军事变革的主要内容有:以北约和欧盟为依靠,维护德国的国土安 全;积极推进欧洲一体化和欧盟联合防务,建立以大欧盟为核心的全欧安全秩 序;争取在欧盟和国际事务中发挥更大的作用,彻底摆脱经济大国、政治侏儒 的形象;放弃本土防御,转为对外参与境外执勤,为更多、更有效地参加联合 国、北约和欧盟的各种境外军事行动,将快反部队的编制扩大为 15 万人,以保 证德军在无需动员的情况下,即可投入最多达 5 万人的兵力;成立国防部直属 的信息技术局,掌管全军的信息技术规划应用,以建立统一的通信数据网络, 将全军指挥和情报系统一体化;新设联合支援指挥参谋部,使其成为与陆、海、 空、卫勤并列的第五大军事领导机关,承担跨军种的训练、支援保障和国土防 御任务;突出联勤保障的原则,对卫生系统进行改革重组。 根据 2003 年颁布的《新建军规划方针》,德军根据新的任务重点进行重新 编组分类。在保留陆、海、空、卫勤和联合支援部队五大军种的基础上,将全 军混编为快速反应部队、稳定部队和支援部队三种类型,以适应未来更多参与 海外行动的需要。新编制参照了美军伊拉克战争和维持战后秩序的经验教训, 也是对德军近年来参加国际维和与反恐行动的经验总结,对德军未来的发展将 产生重大影响。 21 世纪初的这次改革是自 1955 年德国联邦国防军成立以来规模最大、层次 最深、涉及面最广的一次改革,其意义和影响也最为深远。这次改革标志着德 军将从内向型变为外向型,从“本土防御型”变成“对外干预型 ”。改革完成后, 德军的机动性将更高,部署能力将更强,指挥、控制和通信系统将更为有效, 与盟国的互通性方面将得到改善,这正是北约致力的目标。 二、德军平时军事指挥体制 **(一)20世纪德军平时军事指挥体制** 德国《基本法》规定,联邦总理为战时军队的最高统帅。联邦安全委员会 为最高军事决策机构,联邦总理任主席,成员包括国防、外交、内政、经济、财 政和总理府特别任务部各部长,武装力量总监察长列席委员会的会议。 德军最高军事指挥机构为国防部。国防部设部长 1 人,国防部国务秘书(相 当于副部长)3 人。国防部长平时是军队的最高领导,根据总理提出的政策方针, 领导和管理三军。国务秘书协助部长分管三军、行政管理及武器装备 3 个方面 的工作。国防部长和国务秘书均由文职人员担任。 国防部内设 11 个部,分成三大系统:1、行政管理系统,包括人事部、军事 预算部、行政与法律部及社会部,另外,还包括直属国防部部长领导的组织参谋 部、计划参谋部、情报新闻参谋部及礼宾科。 2、武器装备管理系统,包括装备 部及其辖下的国防技术与武器装备采办局。 3、军事指挥系统,包括陆军指挥参 谋部、空军指挥参谋部、海军指挥参谋部及卫生保健监察部。 总监察长协调三军指挥参谋部和卫生保健监察部。三军指挥参谋部分别由 三军监察长领导,下设指挥司令部、支援司令部及军种局。国防部卫生保健监察 部由卫生保健监察长领导,下辖卫生局和各军种卫勤部门。20世纪德国国防部组 织体系见图 1-1。  国防部长 国务秘书 国务秘书 营房部 装备部 社会部 装备技术部 装备经济部 副总监察长 议会国务秘书 军事预算部 行政、法律部 人事部 组织参谋部 情报新闻参谋部 计划参谋部 总监察长 空军 监察长 海军 监察长 陆军 监察长 卫生保健 监察长 **图** **1-1** **20** **世纪德国国防部组织体系** **(二)21 世纪初德军改革后平时军事指挥体制** 自 2000年开始,德军进行新一轮军事改革,也是有史以来最广泛、最深刻 的一次改革。本次改革涉及武装力量的各个层次。在保留 20世纪德军军事指挥 体制基本框架的前提下,对德军军事体制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德军军事指 挥体制形成了新的组织结构。 在本次改革中,国防部和陆海空三军的力量编成发生了重大变化。国防部 改革的指导思想是执行任务的跨军种化,集中以往分散完成的任务与承担的责 任,以求提高效率。国防部下辖的二级部中增加了与陆海空三军和卫勤部门平 行的重要部门—联合支援指挥参谋部,形成了联合支援、陆军、海军、空军和 卫勤部门五大支柱鼎立的结构。改革后,将指挥、侦察、支援保障与培训方面 跨军种的任务均集中划归联合支援指挥参谋部,陆海空三军原有的军种支援司 令部全部撤销,形成军种监察长下辖军种指挥司令部和军种局的编成结构。同 时,将陆海空三军卫勤部门原有的大部分卫勤资源划归中央卫勤部门,建立全 新的卫勤体制。国防部卫生保健监察部改名为卫勤指挥参谋部,卫生保健监察 长改称卫勤监察长。通过这些改革,使支援保障任务与组织大部分脱离作战部 队,以减轻陆海空三军的负担,提高支援与保障的效率,节约经费开支。联合 支援指挥参谋部由联合支援监察长领导,该监察长于 2000年 10 月就任。此外, 2000 年 8 月 1 日,国防部新成立了一个二级部—信息技术参谋部,负责全军信 息技术装备的统一化与经济化。2000年 11 月 1 日建立了调控参谋部,负责协助 国防部组织调控与实现长期目标。 国防军总监察长除原有职责外,还负责领导执勤委员会和装备委员会,同 时兼任这两个委员会的主席。其下设副总监察长、装备总部部长、行政与设施 部部长、法律部部长、财务部部长、人事与社会部部长、联合支援监察长、卫 勤监察长、陆军监察长、海军监察长和空军监察长。21 世纪初德国国防部新的 组织体系见图 1-2。  国防部长 议会国务秘书 议会国务秘书 国务秘书 装备总部 陆军 监察长 海军 监察长 卫勤 监察长 空军 监察长 装备委员会 计划参谋部 信息技术参谋部 调控参谋部 联合支援 监察长 国务秘书 人事、社会部 财务部 行政、设施部 组织参谋部 新闻与信息参谋部 法律部 总监察长 执勤委员会 **图** **1-2 21 世纪德国国防部新组织体系** 三、德军卫勤体制的发展历史 德军卫勤保障的发展历史最早可追溯到原西德时期的 1956 年 4 月 11 日。 当日,按照基督教社会联盟(CSU)主席耶格尔博士的建议,德国联邦议会国防 委员会在第 89次会议一致通过正式授予联邦国防军军医以军官身份,但是并未 就药剂师、牙医和兽医的卫生军官身份问题作出决议。在这次会议上,还拟定 了国防部关于建立联邦国防军卫生保健组织体系的研究报告。这次会议,被视 为联邦国防军卫勤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次会议。自此,每年的 4 月 12 日被 定为联邦国防军卫勤成立纪念日。 冷战时期,德军卫勤工作由卫生保健监察长领导,他是德军最高卫生军官, 领军医中将军衔,与陆海空三军监察长平行,受国防部长委托领导全军的卫生 工作。同时他是国防部长与国防军总监察长的卫勤专业顾问,在军事行动中受 国防军总监察长的指挥。他的工作机构是卫生保健监察部,该部与各军种指挥 参谋部平行,是国防部的一个二级部。卫生保健监察部下设 2 个处, 1 处为保 健处,负责卫生专业事务;2 处为卫生处,负责卫勤组织与指挥事务。德军卫勤 保障实行三军一体化联勤保障的卫勤体制。为管理中央卫勤单位(跨军种为全 军服务的医院、研究所和军医学院)及跨军种卫勤业务,在卫生保健监察部之 下设有卫生局,该局在业务与行政上隶属于卫生保健监察长,负责制订条令、 条例与教范,下设若干处。卫生保健监察部对军种卫勤部门只有业务领导权, 而行政领导权则属于军种监察长。三军均设有军医主任。冷战时期德军卫勤领 导体制见图 1-3。  中央卫勤单位 卫生保健监察长 卫生保健监察部 陆军卫勤部门 卫生局 海军卫勤部门 空军卫勤部门 1.实线表示行政与业务双重领导关系;2.虚线表示只限业务领导关系 **图** **1-3** **冷战时期德军卫勤领导体制** 在卫勤保障上,采取联勤保障与建制保障相结合、通用保障与专用保障相 结合的方式。中央卫勤部门,包括军医院、全军性医学研究单位、全军性卫生 培训单位,负责全军专科门诊及住院治疗、全军性医学科研及培训工作,是三 军联勤保障的主要体现。陆海空三军卫勤部门负责该军种平时非专科门诊及住 院治疗、战时医疗后送、军种特勤保障、军种医学科研及培训工作。当时,全 军卫生资源大部分编配于军种,特别是陆军卫勤部门,比如陆军野战军编卫生 旅、师编卫生营、旅编卫生连、营编卫生排。 德国统一和冷战结束后,随着军事思想和部队编成的调整与改革,20世纪 90 年代德军大幅精简建制卫勤力量,陆续组建了驻地卫生中心,开始探索军民 一体化医疗保障、实行卫材供应划区保障等,但卫勤体制大的框架没有变化。 随着历史迈入 21 世纪,联邦国防军开始了一场发展历史上最广泛、最深刻 的改革,在卫勤体制上出现了六大变化: 一是国防部卫生保健监察部改组为卫勤指挥参谋部,卫生保健监察长改称 卫勤监察长,其称谓与职能与陆海空三军及联合支援部队完全一致。 二是新组建联合卫勤指挥司令部,作为中央卫勤体制的最高指挥机关,负 责领导 4个战区卫勤司令部和卫勤快速反应部队。 三是改组卫生局,弱化其组织指挥功能,主要负责对全军卫生系统的业务 领导,并直接领导全军性医学科研、训练机构。 四是将原来三军建制卫勤力量绝大部分划为中央卫勤单位,由联合卫勤指 挥司令部统一组织领导,面向三军实施联勤保障。 五是陆海空保留少量特种卫生专业勤务,仍设有军医主任,但军衔降低, 职责范围大幅减少。 六是按照划区联勤保障的原则,统一编设各级各类医疗机构,减少数量, 提高效益。 21 世纪初改革后的德军卫勤组织体制见图 1-4所示。 卫生局 副卫勤监察长兼参谋长 卫勤指挥参谋部 卫勤监察长 联合卫勤指挥司令部 全军性医学科研教学 单位 4 个战区卫勤司令部 卫勤快速反应部队 **图** **1-4** **21** **世纪初改革后的德军卫勤组织体制** 15  第二部分 德军卫勤组织体系 德军建军已有 50 多年的历史,在这 50 多年中,随着国防军事思想和军队 体制的不断发展与完善,其卫勤组织体制也经历了一个不断改革完善的过程。 为适应新军事变革与未来战争的需要,提高卫勤保障效能与水平,从 2000年开 始,德军对卫勤组织体系进行了历史性变革,经过的改革重组,形成了 21 世纪 初新的卫勤组织体系。 一、卫勤机关 目前,德军的卫勤机关主要分为三级,即国防部卫勤指挥参谋部、联合卫 勤指挥司令部与卫生局、战区卫勤司令部。 **(一)国防部卫勤指挥参谋部** 德军最高军事指挥机构为国防部,卫勤参谋部直接归国防部领导,是全军 卫生工作的最高领导机关,与陆军、海军、空军、联合支援指挥参谋部平行列 入国防部军事指挥系统。从这个角度来看,也可以说德军卫生系统相当于其一 个军种或兵种。卫勤指挥参谋部的主要职能是:参与制定作战方案,提出卫勤 保障计划,确定卫生工作方针,领导全军卫生工作。 卫勤指挥参谋部的最高领导为卫勤监察长,他是德军最高卫生军官,领军 医中将军衔,与三军、联合支援监察长是平行的,都是国防部常务委员会与军 事指挥委员会的成员,受国防部长委托领导全军卫生工作。同时是国防部长与 总监察长的卫勤专业顾问,在军事行动中与三军、联合支援监察长一样受总监 察长指挥。卫勤监察长负责监督和指导整个德军的卫生工作,对于中央卫勤单 位有业务与行政领导权,对三军卫生部队只有业务领导权,行政领导权则归三 军监察长。 卫勤指挥参谋部目前共有人员约 100 人,主要设两个参谋处,参谋一处为 卫生处,主要负责医疗、防疫、口腔、兽医、药学、研究、信息、食品卫生监 督等工作,下设 5个科, 1 科为军事医学科,负责处理军事医学的原则性问题, 包括制定有关法律法规、制定军队医务人员的职业权利、制定三防医学防护、 军事医学科研、军队艾滋病防治的方针政策等;2科为军医勤务与治疗科,负责 军队公费医疗问题,包括军队公费医疗执行与监督、药材供应计划、军人器官 移植及人道主义医疗援助的原则。此外,还负责征兵医学勤务、征兵合格标准 以及预防医学的原则问题,特别是军事劳动保护、军队卫生、预防感染及环境 保护等问题;3 科为牙医科,负责制定牙医勤务、军事医学报告及军事医学信息 技术应用的原则;4科为兽医科,负责兽医勤务,包括兽疫防治、动物保护、营 养生理及医学问题、食品监督及检验等。该科科长是国防部长保健顾问组的业 务领导;5科为药材科,负责药材工作,并参与国家有关法律法规的制定工作; 参谋二处为组织处,主要负责国防部部级的卫勤决策及领导,下设 6 个科,1 科 为卫勤决策与国际关系科,负责卫勤保障的规划、计划、指挥及实施的决策工 作,也包括中央卫勤部门的动员及卫勤部门与地方卫生部门的合作问题。该科 是卫勤国外事务的中央决策科室,科长是卫勤保障专业研究委员会的主席;2科 —卫勤组织科,负责卫勤部门的组织工作,包括中央卫勤部门的组织及文职人 员需求。同时,还负责卫勤部门与部队的驻防部署及设施问题;3 科—人事科, 负责卫勤单位军事人员补充计划、人员选拔与晋升的原则问题以及研究女军人 问题;4科—培训科,负责卫勤部门所属军人与文职人员的培养与进修的规划与 计划工作,包括所有军人的急救训练及训练器材的计划与研发工作;5科为卫材 科,负责卫材的计划、研发、采购、列装和使用工作,参与对外援助及人道主 义援助工作;6 科为财务科,负责预算与财务工作。卫勤指挥参谋部组织机构见 图 2-1。  军务及人事处 法律顾问 卫勤监察长 卫勤指挥参谋部 参谋1 处—卫生处 参谋2 处—组织处 军事医学科 卫勤决策与国际关系科 军医勤务与治疗科 卫勤组织科 牙医科 人事科 兽医科 培训科 药材科 卫材科 财务科 **图** **2-1** **卫勤指挥参谋部组织机构** 卫勤副监察长为少将军衔,两个处长为准将军衔。卫生监察长及卫勤指挥 参谋部随国防部驻于波恩,下一步将迁往首都柏林。 到 2005 年年底,德军总兵力为 25.2 万人,卫生系统 2.6 万人,约占 10% (见图 2-2),在德军陆、海、空、卫、支援 5 大军种中位居第四,多于海军(1.9 万人)。卫生人员中,医学军官 2803 人、卫生参谋 1685人、士官 12860人、战 士 8896 人,还有地方人员6500名。   **陆军**  空军 **卫生** **海军** **合计: 252.000**  **队** **国防部** **联合支援部队**   **~ 105.500 ~ 57.500 ~ 44.500 ~ 25.000 ~ 19.000 ~ 1.000** **~ 10 %** **图** **2-2** **德军人员构成示意图** **(二)联合卫勤指挥司令部** 在国防部卫勤指挥参谋部之下,设联合卫勤指挥司令部和卫生局两个管理 部门,作为两大支柱,共同负责对卫生工作的组织领导。联合卫勤指挥司令部 是德军卫勤体制重组的产物,成立于 2001 年 7 月 3 日,现在科布伦茨办公,下 设 4 个战区卫勤司令部,分驻改革后的 4 个军区,负责所属卫勤部队的管理和 平战时区域联合卫勤保障。 一战区卫勤司令部在基尔,二战区卫勤司令部在迪 茨,三战区卫勤司令部在魏森费尔斯,四战区卫勤司令部在博根。 联合卫勤指挥司令部主要负责所属卫勤单位的管理、平战时区域联合卫勤 保障和拟定境外执勤卫勤保障计划。在境外执勤过程中,联合卫勤指挥司令部 负责领导本国卫勤力量并为执勤部队提供连续卫勤保障。联合卫勤指挥司令部 还负责组织卫勤部队的警戒与防卫、国防卫生动员等工作。 除负责领导 4 个战区卫勤司令部外,联合卫勤指挥司令部编有卫勤快速反 应部队。此外,该司令部还负责领导空中机动卫勤部队,该部队主要是为紧急 执勤行动提供直接卫勤保障,如参与人道主义救援和特殊行动等。 联合卫勤指挥司令部设司令 1 名,为中将军衔;副司令兼参谋长 1 名,为 少将军衔;设参谋处 5 个,负责具体业务工作。联合卫勤指挥司令部组织结构 见图 2-3。 卫生工作特派员 督察员 卫勤顾问 联合卫勤指挥司令部 司令 牧师 法律顾问 军事医学顾问 副司令兼参谋长 参谋部Ⅳ处 后勤保障处 参谋部Ⅵ处 信息通信处 参谋部Ⅱ处 安全情报处 参谋部Ⅲ处 组织计划处 参谋部Ⅰ处 人事管理处 二战区 卫勤司令部 四战区 卫勤司令部 三战区 卫勤司令部 一战区 卫勤司令部 卫勤快速反应部队 **图** **2-3** **联合卫勤指挥司令部组织机构** 第Ⅰ参谋处—人事管理处:主要负责掌控、管理所属卫生人员,设有 3 个 科。1 科的主要任务是:人事计划;勤务法规制订、勤务管理和公民教育;课题 数据与资料保护;所属人员状况、人员实力调研和标准软件模块应用。2科的主 要业务是:卫勤指挥司令部的人事管理;执勤时的人事管理,包括人事报告系 统;预备役人员管理。3 科主要业务是公共事务、新闻报道及事件处理。该处的 编制人员为 32名士兵和 2名文职人员,实有人员为 35名士兵和 1 名文职官员。 第Ⅱ参谋处—安全情报处:主要负责相关情报信息的获取与研究。此外, 该处还负责卫生部门的人事、物资和机构的安全工作。其处长是联合卫勤指挥 司令部和卫勤监察长的军事安全顾问。 第Ⅲ参谋处—组织计划处:主要负责平战时卫勤保障计划的制定及组织实 施,是最大的两个处之一。该处设 2个科,1 科主要负责执勤与演习的计划、准 备与实施,以及国际合作与联络;2科主要负责组织与培训、设施与驻防、警报 与动员、三防与个人防护、军民合作与预备役人员等工作。 第Ⅳ参谋处—后勤保障处:主要负责所有后勤保障事务,包括非卫生后勤 保障与卫材供应。该处分为 2个科和 1 个后勤监察组。1 科为后勤管理科,主要 负责制定后勤保障计划及保障原则;2科为库存与供应管理科,主要负责卫材库 存与供应管理、非卫材库存与供应管理和卫材保养与维修。在特定情况下,该 处与第Ⅲ参谋处合作共同制定后勤保障计划。该处是最大的两个处之一,编有 18名卫生军官,其中 14名是药师。 第Ⅵ参谋处—信息通信处:主要负责向联合卫勤指挥司令部司令提供有关 信息与通信事务的咨询意见;确定情报需求及协调情报的提供与传输;制定司 令部门管理管理原则;司令部门信息安全工作;提出在准备执勤与演习时情报 与通信技术的支援功能;实施联合卫勤指挥司令部情报与通信设施的系统与用 户维修。 **(三)卫生局** 德军卫生局建于 1965年2 月 1 日,2002年从国防部所在地波恩迁往慕尼黑, 局长为少将军衔,副局长兼参谋长为准将军衔。新组建的卫生局在管理范围上 大为缩小,军医院已不属卫生局管理。 卫生局在卫勤指挥参谋部的领导下,主要职能有两项:一是对医疗、防疫、 牙科、药学、兽医等卫生工作进行业务管理、技术指导和质量控制;二是对全 军科研、教学、训练机构进行组织领导。卫生局设人事管理、安全情报、组织 计划、后勤保障、信息通信 5 个参谋处和培训发展、信息与装备、组织与质量 控制、军事医学与卫生保健、预防医学、牙医、兽医、军事药学、“三防”医学等 9个业务处。参谋处负责对直属单位的全面管理,业务处负责对全军卫生单位的 业务指导,牙医处长、药学处长同时为全军牙医总监和药学总监,授准将军衔。 卫生局编制 2000人。其组织机构见图 2-4。 法律顾问 审计处 卫生局局长 副局长兼参谋长 参谋部二处︱安全情报处 参谋部一处︱人事管理处 参谋部三处︱组织计划处 参谋部五处︱信息通信处 行政管理处 营房管理处 部队管理处 参谋部四处︱后勤保障处 TTTT 业务一处︱培训与发展处 业务二处︱信息与装备处 业务三处︱组织与质量控制处 业务四处︱军事医学与卫生保健处 业务五处︱预防医学处 业务六处︱牙医处 业务九处︱三防医学处 业务八处︱军事药学处 业务七处︱兽医处 **图** **2-4** **改革后卫生局机关组织机构** 参谋处的职能与联合卫勤指挥司令部的相关处基本相同,各业务处的职能 如下: 业务一处—培训与发展处:主要负责中央卫勤部门军人的培训与进修的原 则性事务,编制卫勤手册,拟定国防军卫勤部门有关指挥培训、部队培训及预 备役人员培训的指令以及军事专业培训方案。培训方案包括所有中央卫勤部门 医务人员的培训和其他勤务部门人员的培训、进修与演习计划,其中军医培训 和准军医培训是主要内容。该处还负责全军卫勤部门的教程规划、培训监督与 学员名额分配。该处的另一工作重点在于负责国防军卫勤部门的发展事务,包 括卫勤指挥、执勤和卫生装备的长期发展规划。 业务二处—信息与装备处:主要负责德军的指挥与情报系统以及装备管理。 该处设两个科,1 科主要负责全军卫勤部门的专业信息系统和中央卫勤部门的指 挥与信息系统,如医院信息系统,科研信息系统及指挥信息系统等,此外还负 责信息安全、通讯、信息管理及远程医学计划;2科负责卫生装备及管理,并代 表卫勤监察长处理与各军种及部门之间的卫生装备问题,例如研究与试验空运 卫生装备、空运急救中心以及用于伤病员后送的 DURO 3 型装甲医疗车等。目前, 该科的主要任务是在全军推广标准应用软件中所涉及的卫勤参与模式。国防军 中央药品委员会归该处领导。 业务三处—组织与质量控制处:该处编有 35人,主要负责所有卫生单位卫 生人员与物资编制体制的研究、制订与修订以及卫勤效能评估与管理,包括实 力与装备体制表的研究、制定与分析研究等。此外,该科还负责德军的护理工 作。德军目前非常重视护理工作。两年前专门设立了护理管理机构。现在德军 共有护士 3000 余人,其中 70%为地方人员,但地方人员不执行境外执勤任务, 德军目前所有军护都是军士。由于目前境外执勤任务的增多,因此德军计划增 加军护比例,并将护士长提升为军官。 业务四处—军事医学与卫生保健处:该处编有 20人,主要负责处理军事医 学、医疗及医学鉴定,参与拟定执勤准备与实施命令。此外,还负责德军作战 与境外执勤中的健康护理、医疗档案以及应激反应克服等方面的课题研究。各 医学专业会诊组的工作由该处协调。他们的工作结果将变成军事医学专业和专 业勤务规定,如成为国防军卫勤监察长的专业勤务指示。此外,还负责对卫勤 指挥参谋部、各军种及联合卫勤指挥司令部的卫生部门进行专业监督,同时还 负责审查保健医学、运动医学、营养医学的专业工作以及疗养与治疗方法。该 处下设 2个科,1 科主要负责军事医学研究,2科主要负责卫生保健、福利、军 事医学评估、疗养及军队伤病员疾病评估等工作。 业务五处—预防医学处:主要负责预防医学、 军队卫生、热带医学和劳动 医学方面的研究工作,制定全军预防传染病原则,工作内容还包括环境医学、 放射医学防护、人体工效学研究以及劳动保护、环境保护等预防性工作。该处 设卫生学和劳动医学 2 个科,每个科下设有 4 个专业组。此外,该处还将组建 了一个医学情报科,负责收集全世界范围内的卫生学及流行病学方面的相关情 报,结合境外执勤中所积累的卫勤资料建立一个数据库,并据此为执勤准备提 供专业报告,为执勤军人提供相关情报资料。 业务六处—牙医处:为卫生局下属的最小的业务处,编有 12名工作人员, 其中包括 6 名牙科军医、4名卫生军士和 2名民间牙科专业人员,主要负责领导 与管理整个德军范围内的牙医勤务工作,主要包括制订军人牙医保健的专业指 导原则、国内和境外执勤中牙科治疗的基本原则、军队牙医培训与进修、牙医 质量管理、牙医鉴定以及牙医人员参与执勤的计划、准备、实施等工作。该处 设有处长、副处长兼首席牙科专家、业务科长、和基础训练科、治疗与成本计 划科及牙科放射科 3 个业务科。处长为德军的牙科总监察官,是牙科部门的最 高行政长官。业务科长负责协助处长的工作、指导本科工作、指导口腔放射科 工作和制定专家指导意见。首席牙科专家主要负责就牙科治疗和成本计划方面 的工作提出意见,为卫生局就牙科治疗和成本计划方面的专门工作提出建议。 业务七处—兽医处:主要负责兽医工作及国防军兽医专业范围内的公共关 系和法律事务,包括兽医学食品监督、饮水检验、协调兽医专业工作的质量保 障、监督兽疫防治工作、协调全军动物保护工作。同时,还负责监督全军役畜 的,并对国防军军犬学校、卫勤快速反应部队司令部、德军军医学院的兽医学 专业、山地驮畜训练中心和后勤学校发展研究组内的兽医军官有业务领导权。 改革后,德军的所有兽医事务均由该处集中领导。目前,德军有兽医 89名,该 处有 11 人,4 个战区各有 9 人,在基尔、科布伦茨和慕尼黑的三个研究所还编 制有一部分兽医。七处处长身兼数职,除了担任处长一职外,其还兼任“德军 兽医学监督员 ”一职。从职能上来讲,作为七处处长,其直接隶属于德军卫生 局副局长兼参谋长,同时作为监督员,其又直接隶属于德军卫勤监察长。兽医 学监督员是德军兽医事务方面的内外代表,同时也是德军卫勤监察长、德军卫 生局局长、各战区卫勤指挥司令部司令员等专业顾问。 业务八处—军事药学处:该处编有 26 人,直接隶属于德军卫生局,同时又 接受国防部卫勤指挥参谋部的领导,是应用药学和食品化学领域的科研与管理 机构,是食品、药品和医用制品安全性的中央监督与协调部门,负责 50多种药 品与血液制品生产以及新药研发协调工作。同时负责中央食品安全、环境化学、 放射化学及战剂化学领域的卫勤任务。该处主要划分为基础药学科、药品与医 用制品安全科、制药与供血科和食品、日用品、饮用水、化学及核生化学战剂 科 4个业务科。额定编制 27 名士兵和地方工作人员。八处处长身兼数职,除作 为八处的处长外,其同时也是“德军军事药学监督员 ”。 业务九处—“三防”医学处:编有 23 人,主要负责三防医学防护方面的研究 工作。该处下辖三个研究所,即放射生物学研究所、微生物学研究所和药理/毒 理学研究所。这三个研究所共同承担德军范围内的“三防”医学防护任务。 卫生局主要直属单位为 10个全军性医学科研、训练单位,见图 2-5。  卫生教导团 中央医学研 究所(科布 伦茨) 卫生局 中央医学研 究所(慕尼 黑) 中央医学研 究所(基尔 ) 环境医学研 究所 运动医学研 究所 医学统计报 告研究所 医学演习与 训练中心 军医学院 “三防” 医学研究中心  微生物学 研究所 药物毒物学 研究所 放射医学 研究所 **图** **2-5** **卫生局直属单位** 此外,卫生局还下辖 1 个新闻与信息中心,主管德军中央卫勤单位的所有 新闻与信息工作。卫生局在卫勤学院拥有自己的专业图书馆。 **(四)战区卫勤司令部** 4 个新组建的战区卫勤司令部主要负责所属的现役与预备役卫勤部队的管 理和平战时区域联合卫勤保障。作为卫勤指挥部门,每个战区卫勤司令部领导 2 个联邦国防军军医院、1 个野战卫生团、1 个野战医院团、2~4个主医疗中心、 1 个训练中心及 1 支预备役军人预备队。战区卫勤司令部为战区内驻扎的所有部 队、军兵种机关和军事基地提供卫勤保障,并派遣卫勤部队参加战区内举行的 军事训练与演习。战区卫勤司令部通过司令部机关、军兵种机关和联合支援基 地机关协调战区内的卫勤关系。此外,战区卫勤司令部为境外执勤提供卫勤人 员,负责参与执勤卫勤人员的执勤准备训练,及在执勤过程中,通过派遣专业 参谋人员为执勤区域内的本国和多国部队司令部提供保障。在境外执勤中,战 区卫勤司令部负责领导负责区域内的本国卫勤基地,为执勤部队提供后继与连 接保障,协调伤员后送与各方关系。同时,战区卫勤司令部还负责计划、协调 专业人员的培训、进修及演习与训练,制订开展军地合作所需的组织方面的相 关规章制度。战区卫勤司令部还负责监督所在战区内的专业卫勤法规的执行工 作。 战区卫勤司令部编制 150~200人,司令授准将军衔,机构设置与联合卫勤 指挥司令部基本相同,但编有 1 个规模较大的卫生处,负责对全区医疗、防疫、 牙医、兽医等卫生工作的业务领导。战区卫勤司令部组织结构和各战区卫勤司 令部保障范围见图 2-6、图 2-7。 法律顾问 行政管理科 监察科 战区卫勤司令部 司令 副司令兼参谋长 参谋部 卫生处 训练中心 野战 卫生团 野战 医院团 军医院 军医院 主医疗中心 地区医疗中心 预备役 卫生单位 医疗中心 **图** **2-6** **战区卫勤司令部组织机构图**  **图** **2-7** **各战区卫勤司令部保障范围** **1.一战区卫勤司令部** 一战区卫勤司令部设在基尔市,成立于 2001 年 11 月 29 日,主要负责为在 德国石勒苏益格-荷尔斯泰因州、下萨克森茨州、梅克伦堡-前波莫瑞州、汉堡 市和不来梅市驻扎的陆军、海军、空军、联合支援部队提供卫勤保障,并为这 些部队的训练和演习提供卫勤力量支援。司令部机关编制 211 名工作人员,其 中军人 172名、文职人员 39名。 一战区卫勤司令部下辖汉堡军医院、巴德-茨维什阿恩军医院、克洛斯哈根 110 主医疗中心、罗斯托克 120 主医疗中心、威廉港 130 主医疗中心、明斯特 140主医疗中心、布莱滕堡 11 野战医院团、菲斯滕奥 12 野战卫生团、凯林豪森 卫生训练中心、27 个地区医疗中心、52个医疗中心和 15个医疗队,共编有 5600 名军人和 1300名文职人员。一战区卫勤司令部所属卫勤部队与单位见图 2-8。 由于德国海军全部驻扎于第一战区,所以第一战区卫勤司令部是唯一为四 大军种(陆、海、空、联合支援)部队提供卫勤保障的卫勤司令部,也是保障 任务最重的卫勤司令部,保障对象约 9 万人。它还负责组织指挥舰载医疗模块, 实施海上卫勤保障。 巴德-茨维什阿恩军医院 第 11 野战医院团 卫生训练中心 120 主医疗中心 140 主医疗中心 27 个地区医疗中心 110 主医疗中心 130 主医疗中心 预备役卫生单位 一战区卫勤司令部 汉堡军医院 第 12 野战卫生团 52 个医疗中心 15 个医疗队 **图** **2-8** **第一战区卫勤司令部所属卫勤部队与单位** **2.二战区卫勤司令部** 二战区卫勤司令部设在迪茨市,成立于 2001 年 12 月 4 日,主要负责为在 德国北莱茵-威斯特法伦州、莱茵兰-法耳茨州、黑森州和萨尔州驻扎的陆军、 空军和联合支援部队提供卫勤保障,并为这些部队的训练和演习提供卫勤力量 支援。司令部机关编制 205 人。二战区卫勤司令部下辖有哈姆军医院、科布伦 茨德总军医院、弗里茨拉尔 210主医疗中心、科隆-瓦恩 220主医疗中心、拉恩 施泰因 230 主医疗中心、黑因路德 21 野战医院团、哈姆 22 野战卫生团、阿伦 卫生训练中心和各种驻地医疗中心,保障对象约 6 万人。 哈姆军医院 第 21 野战医院团 二战区卫勤司令部 科布伦茨总军医院 第 22 野战卫生团 220 主医疗中心 210 主医疗中心 卫生训练中心 230 主医疗中心 **图** **2-9** **第二战区卫勤司令部所属卫勤部队与单位** **3.三战区卫勤司令部** 三战区卫勤司令部设在魏森费尔斯市,成立于 2001 年 10 月 1 日,主要负 责为在德国图林根州、萨克森州、萨克森-安哈特州、勃兰登堡州和柏林市驻扎 的陆军、空军和联合支援部队提供卫勤保障,并为这些部队的训练和演习提供 卫勤力量支援。司令部机关编制 193 人。 三战区卫勤司令部下辖柏林军医院、莱比锡军医院、柏林 310主医疗中心、 魏森费尔斯 320主医疗中心、柏林 31 野战医院团、魏森费尔斯 32 野战卫生团、 魏森费尔斯卫生训练中心和各种驻地医疗中心,共有 3200名军人和 900名文职 人员,保障对象约 3.5 万人。  柏林军医院 第 31 野战医院团 莱比锡军医院 三战区卫勤司令部 第 32 野战卫生团 320 主医疗中心 310 主医疗中心 卫生训练中心 330 主医疗中心 **图** **2-10** **第三战区卫勤司令部所属卫勤部队与单位** **4.四战区卫勤司令部** 四战区卫勤司令部设在博根,成立于 2001 年 12 月 17 日,主要负责为在德 国巴伐利亚州和巴登-符滕堡州驻扎的陆军、空军和联合支援部队提供卫勤保 障,并为这些部队的训练和演习提供卫勤力量支援。司令部机关编制 204 人, 其中军人 169名、文职人员 35名。 四战区卫勤司令部下辖安贝克军医院、乌尔姆军医院、罗特 410 主医疗中 心、齐克马林根 420 主医疗中心、考夫博伊伦 430 主医疗中心、内卡河畔的霍 尔布 41 野战医院团、肯普滕 42 山地野战卫生团、内卡河畔的霍尔布卫生训练 中心、20个地区医疗中心、43 个医疗中心和 9个医疗队,保障对象约 7 万人。  乌尔姆军医院 第 42 山地野战卫生团 卫生训练中心 420 主医疗中心 安贝克军医院 预备役卫生单位 410 主医疗中心 430 主医疗中心 四战区卫勤司令部 第 41 野战医院团 20 个地区医疗中心 43 个医疗中心 9 个医疗队 **图** **2-11** **第四战区卫勤司令部所属卫勤部队与单位** 二、卫生机构 德军卫生机构主要由医院、基层卫生单位和科研训练单位组成。 **(一)军医院** **1.概况** 军医院是德军中央卫勤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直接归联合卫勤指挥司令部领 导,为全军服务,平时分驻 4 个战区。德军医院是以医疗工作为主,医疗、培 训、科研相结合的卫生单位。平时是军队卫勤工作的骨干,战时是后方医院的 核心,而且担负着繁重的境外执勤卫生人员的抽组派遣任务。 目前,德军共有 8所军医院,编制床位 2208 张,每个战区 1 大 1 小两所医 院,即科布伦茨总医院、乌尔姆军医院、莱比锡军医院、汉堡军医院、柏林军 医院、哈姆军医院、安贝克军医院和巴特-茨维什安军医院。根据改革方案, 到 2010 年将精简到 4.5 所(半个是指军地合办 1 所医院),撤消 200 张床位以 下的医院,保留医院的床位全部达到 400 张以上,这样有利于提高医疗质量和 参与市场竞争。 军医院的主要任务是:军人住院专科治疗,军队卫生人员战备训练、继续教 育、专科进修,军事医学科研,周围基层医疗机构药材供应,抽组野战医院及 参加境外执勤。 军医院一般设院长 1 人,为上校军衔(科布伦茨和乌尔姆 2个较大的医院为 准将军衔),负责全院的领导工作,院长之下设 2名院长助理(1名为业务助理, 1 名为行政助理,类似我国的副院长)及 1 名护理主任(一般为文职),协助院 长的日常工作。院机关设有医务部、行政处和护理处三大部门,医务部负责管 理人事、医务、秘书、图书资料等业务,行政处负责管理财务、给养、食堂等 事务,护理处负责管理护理事务。 为完成住院治疗任务,所有军医院统一编设 13—16 个业务科,包括内科、 外科、皮肤性病科、眼科、耳鼻喉科、神经精神病科、牙科与口腔颌面外科、 放射科、矫形外科、麻醉及重症监护科、泌尿科、神经外科、病理科、烧伤科、 核医学科、临床检验及血液科等。 与 13-16 个业务科相对应,各军医院还在保障区的部队驻地设有专科医疗 中心,负责军人的专科门诊,以及一些小手术。此外,部分军医院还设有护士 学校和卫生教导连。 军医院主要靠吃“皇粮”,医院每年有一定数量的维持经费,进行大项基本 建设或购买大型医疗设备需提前专项申请。 医院对地方开放。目前地方病人约占军医院病人总数的 30%,为锻炼队伍、 提高技术,经国防部同意计划逐步提高到 70%。医院对外医疗收入的 60%上交, 40%留院自用。医院每年给工作人员发放一定数额的奖金,由国防部拨款,不与 收治病人挂钩。 **2.各军医院概况** **(1)科布伦茨(Koblenz)总医院** 科布伦茨总医院设在第二战区的科布伦茨, 1952~1955 年这所医院是法军 的驻军医院,1957 年 7 月 2 日移交给西德国防军,定名为“科布伦茨本土野战医 院” ,1965 年 7 月 1 日改为“德军中央野战医院” ,1971 年开始接收地方病人,正 式定名为“德军总医院”。自 1987 年 4 月起,科布伦茨德军总医院正式成为美因 茨约翰内斯-古腾贝格大学的科研、教学医院。 科布伦茨总医院担负着全军总医院的任务,具体任务包括:军人医疗的中心, 除完成军人门诊与住院治疗任务外,还收治地方病人;协助全军解决医疗疑难 问题;军医与卫生人员的培训与进修;生产、制备及检验药品,负责供应本院 及规定部队单位的药品;参与地方急救工作;战时是组建野战医院的核心力量 之一;试验新的卫材,检验特殊诊疗方法。 各科设科主任 1 名,受院长直接领导,科主任配秘书 1 名。各科主任以专家 身份充当德军卫勤监察长的专科顾问,对全军特殊诊疗方法、卫材、技术装备 负有建议和技术责任,部分科主任还兼任周围大学的教学工作。 目前,德军总医院设有 16 个业务科,展开医疗床位 504 张,配有 5 辆重症 监护救护车。此外,通过与 ADAC 合作,该院还可通过“Christoph 23”救护直升 机进行急救。 **(2)汉堡(Hamburg)军医院** 汉堡军医院为德军 8 大军医院之一,成立于 1958年,设在第一战区的汉堡 市,当初只是作为德军野战医院,设有 432 个床位。根据德军精简改革需要, 汉堡军医院于 1993 年 7 月 1 日进行了体制编制改革,床位削减为 305个,现为 德国德军第 4 大军医院,现编制 950名工作人员,其中包括 150名医生。自 1992 年起,该院派员参加过联合国在阿富汗、格鲁吉亚、乌兹别克斯坦、科索沃等 地的维和行动。 该院设有 11 个医疗科室和 3 个专科医疗中心,3 个专科医疗中心分别为诺 伊施塔特-格雷威专科医疗中心、汉诺威专科医疗中心和基尔专科医疗中心。 **(3)柏林(Berlin)军医院** 柏林军医院已有 165 年的历史,其发展历史最早可追溯到 1841 年。1945 年 成为苏战区的国立警察医院,1948年改名为大众警察医院。1975 年改造后成为 一个机构齐全的现代化医院,当时拥有 280个床位,最高接纳能力为 520床位。 1990年 10 月 30 日起,德军正式接管该医院,定名为柏林军医院。 该医院为德军 8 大军医院之一,设在第三战区德国首都柏林市,为军人与 地方病人医疗诊治机构,同时负责德军军医与卫生人员的培训与进修,拥有 370 个床位,设有 13 个业务科和 1 个专科医疗中心。该院还是德国柏林洪堡大学夏 立特(Charité)医学院的科研教学医院,主要负责培养高素质的医生、医助和 护理人员。 **(4)乌尔姆(Ulm)军医院** 乌尔姆军医院设在第四战区的乌尔姆市,是二战后第一个完全新建的军医 院,于 1972 年 5 月开始规划设计,1974年开始动工兴建,经过 6 年的建设,1979 年 10 月 15 日开始门诊,1980年 1 月 2 日开始住院治疗。 该院除承担医疗、供应和卫生人员培训任务外,还承担科研任务,目前它 是乌尔姆大学的科研医院,参与大学的教学与研究活动,以便能及时将最新科 研成果应用于临床。同时,该医院是巴登-符滕堡州的州立医院之一,除接纳 军人医疗外,也诊治地方病人。 该医院设有 13 个临床科室。第 10 科-麻醉与重症监护科设有一个可参加 地方急救工作的急救站,配备有急救车和救护直升机。 **(5)莱比锡(Leipzig)军医院** 莱比锡军医院始建于 1938年,1990年东西德统一后正式成为德军军医院, 1998 年改造完成。自 1998 年 3 月 23 日起,该医院成为莱比锡大学的科研、教 学医院。 该医院设在第三战区的莱比锡市,是除柏林军医院外,另一个设在新联邦 州的军医院,编制 156 张床位、160名军人和 285名文职人员。该院下设 4个临 床科室和 9个专科门诊。 **(6)哈姆(Hamm)军医院** 哈姆军医院设在第三战区的哈姆市东部一个安静的大公园内,为德军 8 大军 医院之一,也是该市的五大医院之一,迄今为止已有百年历史,拥有 156 张床 位。设有内科、外科、耳鼻喉科、矫形科、麻醉与重症监护科 5个临床科室和 9 个专科门诊。 **(7)安贝克(Amberg)军医院** 安贝克军医院设在第四战区的巴伐利亚州东部的古老城市安贝克市, 早在 1808年 7 月 9 日国王马克斯·约瑟夫就将当时的保罗修道院作为野战医院。该野 战医院一直存在了 112 年之久,直至 1920年 10 月 1 日才撤销。1936 年至 1938 年期间,该野战医院曾一度恢复。目前,该院共设有 156 个床位、4个临床科室 和 9个专科门诊。 **(8)巴特-茨维什安(Bad-Zwischenahn)军医院** 巴特-茨维什安军医院设在第一战区的巴特-茨维什安市,设有156 张床位、 4个临床科室和 9个专科门诊。 **(二)基层卫生机构** 德军基层卫生机构主要包括专科医疗中心、主医疗中心、地区医疗中心、 医疗中心、医疗队、医疗组 6 类。以第一战区为例,它是全军最大的战区,设 有 2 个专科医疗中心、4 个主医疗中心、27 个地区医疗中心、52 个医疗中心、 15个医疗队,保障官兵约 9 万人。见图 2-12。  **弗伦斯堡**  **Süderlügum**   **Panker** **Bad Segeberg** **Plön** **Rendsburg** **Glücksburg** **HusumKropp** **Seeth** **Heide** **Alt Duvenstedt** **Hamburg** **Bordelum**  **Bramstedtlund** n 、 **Flensburg** **4个主医疗中心** **27个地区医疗中心** **52个医疗中心** **15个医疗队** **2 (专科医疗中心)** **Tarp** **Stadum**  **K** **appeln/Olpenitz** **Hagenow** **TrollenhagenTorgelow** **Laage** **Schwerin** **Neubrandenburg** **Bad Suelze** **Dabel** **Viereck- Stallberg**  **Eckernförde**  cr **Kiel-Kronshagen** **Lütjenburg** **Parow- Kramer** **hof** **Rostock/**  **Warnemünde**  **San**  **Eutin** **Oldenburg** **Neustadt** **所医院** **itz** ● **Cammin-Prangendorf** **Albersdorf Boostedt** **Kellinghusen** **埃格** **森** **Nordholz** **Wittmund** **Appen** **Bremerhaven** **Wihelmshaven** **Aurich** **Breitenburg** **Lübtheen** **Leer** **Schortens** **Bad Zwischenahn** **埃姆登** **Prenzlau** **Osterholz-Scharmbeck** **Varel** **Lüneburg** **Schwanewede**  **Oldenburg/Old** **Großenkneten** **Rotenburg** **Munster** **Bremen** **Visselhövede** **horst** **Delmen** **Wildes ausen** **Lorup** **id** **Lohhe e** **h** **Faßberg** **Eydelstedt** **Lingen / Ems** **Diepholz** **Havelberg** **Nienburg** **Celle** **Wesendorf** **Fürstenau** **Neustadt/a.Rgb** **Wunstorf** **SanKdo III** **Potsdam-Geltow**  **Rheine** **Hannover** **Minden** **Hildesheim** **Bückeburg** **Gosl** **Augustdorf** **ar** **SanKdo II** **Blankenburg** **Holzminden** **Sondershausen** **格廷根** **图** **2-12** **一战区卫生机构部署图** **1.专科医疗中心** 专科医疗中心属军队医院的派出机构,以方便远离军队医院的部队官兵就 诊。一般设 4—5个专科,编制军人 20人(军医 10人)、地方人员 30人,负责 一定区域专科病人治疗,每年诊治军队病人 2 万多人次。 **2.主医疗中心** 主医疗中心既负责对所属医疗机构的领导管理,行政职能类似于我军的联勤 保障分部卫生处;又承担一定的医疗保障任务,医疗功能相当于地区医疗中心。 主医疗中心机关编制 20人左右,机构设置与战区卫勤司令部对应。 主医疗中心的主要职能包括:治疗与鉴定;具有第 3 级纪律惩戒权;人员 管理;协调人员补充;培训与保障演习;物资检验与管理;日常勤务。主医疗 中心的编成如图 2-13所示。  主医疗中心领导机关 供应排 参谋排 中心区 专科医生 牙科组 卫生排 排部 排部 病案 1-内科 排部 卫材 1 组 门诊 3-皮肤 培训 维修 2/3 组 检验 4-眼科 演习 物资 4 组 理疗 6-精神科 急救 6 组 检验 住院 9-骨科 后送 **图** **2-13 主医疗中心编成** **3.地区医疗中心** 地区医疗中心一般编制 80人左右,保障对象 1000人以上。主要职能包括: 治疗与鉴定;具有第 2 级纪律惩戒权;人员管理;协调人员补充;培训与保障 演习;物资检验与管理;日常勤务。医疗中心的编成如图 2-14所示。  参谋组 供应组 中心区 专科医生 牙科组 1 组 卫材 病案 1-内科 2/3 组 维修 门诊 3-皮肤 6 组 物资 检验 4-眼科 地区医疗中心 卫生排 培训 演习 急救 检验 理疗 6-精神科 后送 住院 9-骨科 飞行组 **图** **2-14 地区医疗中心编成** **4.医疗中心** 医疗中心一般编制 60人左右,保障对象 1000人左右。主要职能包括:治 疗与鉴定;具有第 1 级纪律惩戒权;人员管理;协调人员补充;培训与保障演 习;物资检验与管理;日常勤务。医疗中心的编成如图 2-15所示。  医疗中心 后送/供应 内务/医务 中心区 牙科组 培训/演习 内务 后送 门诊 培训 病案 供应 检验 演习 理疗 飞行组 住院 **图** **2-15 医疗中心编成** **5.医疗队、医疗组** 医疗队一般编制 25人,保障对象 500人以上;医疗组一般编制 8人左右, 保障对象 500人以下。 **(三)训练机构** 德军的卫勤训练机构主要有军医学院、卫勤演习与训练中心、卫生教导团、 战区医学训练中心和医院教导连等。 **1.军医学院** 德军军医学院是德军卫生人员培训中心,同时又是德军军事医学科研单位 之一。它是中央卫勤单位之一,受卫生局领导,为全军服务。 1965 年 5 月,德军首先在德根多夫建立了陆军卫生学校,1957 年 5 月该校 迁往慕尼黑的路易特堡兵营,1959 年 12 月 8 日改名为德军卫生学校,1963 年 11 月 29 日又改名为德军卫生与保健学院。1979年以前,该学院分驻慕尼黑的 5 个不同地点:路易特堡兵营、瓦尔纳兵营、瓦尔德曼兵营、诺伊贝格实验室和 豪赫布吕克实验室。1979~1980 年,德军卫生与保健学院全部迁往慕尼黑城北 的瓦尔纳兵营新建的院址。1990 年,东西德统一后,该学院仍旧设在慕尼黑。 德军体制改革后,德军卫生与保健学院改名为德军军医学院,驻地仍在慕尼黑。 目前,该院下设院务部及第Ⅰ培训处、第Ⅱ培训处两个业务部门,其中院 务部是院领导的办事机关,负责协调院内的各项工作,保障教学任务的顺利进 行,下辖参谋部、教学医院和行政管理处等部门。 该院是德军唯一一所军事医学培训学院,主要负责卫生军官、卫生士官和 军队非卫生人员卫勤专业知识的培训,一般学制为 3—6 个月。全院共有 200多 名工作人员,每年开设 100多门课程,培训学员 5000多人次。同时,该院还开 展军事医学研究、卫生装备及卫勤教学器材的研发等工作。 从 2006 年开始,将把在 5 所军医院的卫生教导团移交给军医学院管辖,2006 年德军卫勤演习与训练中心也将从魏森费尔斯迁到费尔德基尔辛并归军医学院 管辖。2007 年军医学院将完成重组。 **(1)第** **Ⅰ培训处** 该处主要承担医学和军事课程,如为卫生军官候补生、正规与预备卫生军 官、医疗队中的正规与预备军官和军士提供特殊培训。该处任务范围的特点是 多种多样的课程,范围包括了从多种执业许可证培训班到不同的军事训练科目。 设有 1 名处长和 3 个培训科—卫生军官进修科、卫生军官军事训练科和军人特 殊训练科。 ①第Ⅰ培训科—卫生军官进修科:主要负责卫生军官的专业继续教育培训。 卫生军官在地方大学获得执业医疗许可证(该许可证是进行医师或药师实习的 许可证)后,第Ⅰ培训科对他们进行更深层次的专业培训,包括内科医师、牙 医、兽医和药师培训。第Ⅰ培训科每年总共组织约 70 门(次)课程和讨论会。 第Ⅰ培训科最重要的课程是急救医学,其为军队中的医师、牙医、兽医和军队 中的文职医师提供急救医学培训。根据许可证的种类和需要获得的知识不同, 课程持续 1 到 3 周。每个在德军服役的医师在完成主要课程后,都被推荐每 3 年参加一次这样的进修课程。 该“急救医学课程 ”为德国地方医疗协会所承 认。该科还开设德国地方医疗协会认可的按摩疗法培训班,该课程分为四个不 同的班级,为期大约 1 年,在通过了考试后,医生可获得按摩医师资格。第Ⅰ 培训科的另一个重要领域是与压力有关疾病的处置培训。在“压力管理课程 ” 培训班中,军医被训练去处理这些急性压力症状和反应。在“创伤心理医学 ” 课程中,精神病医师要面对外伤后精神紊乱和其他与外伤有关的精神紊乱疾病 治疗的最新课题。此外,还为其他专门医师提供多样的医学课程,如内科学、 外科学、预防医学、眼科学等。该科与所属牙科门诊部紧密合作,开设了牙周 病学、牙修补学、牙病预防学等牙医培训课程。在“核生化防护医学 ”课程中, 军医要进行核生化疾病与伤害的诊断与治疗的培训,包括理论和实践两部分, 即军医要学会如何应对核生化报警,如何洗消病人,及应对病人洗消后可能发 生的情况。新的“任务准备课程 ”是为执行北约组织、欧盟或联合国执勤任务 的卫勤指挥官所开设的。 ②第Ⅱ培训科—卫生军官军事训练科:主要负责对卫生军官候补生、正规 或预备役卫生军官及医疗队的军官进行军事训练。在这门课程中,所有在地方 医科大学学习的年轻卫生军官都要在假期进行基本军事训练。这门课程是候补 生被授予军衔并成为军官的前提。如果没通过,他们只有一次重修机会,否则 就会被开除。对于预备军官候补生的相同课程也由该科负责。 每位卫生军官在 完成大学课程并进行了 2 年的临床实习,在进入军队单位工作之前,第Ⅱ培训 科的主要任务还是对他们进行任职课程的培训。课程主要是特殊军事培训,包 括军队法律、组织结构、核生化武器、军队概况和特殊医疗队战术。 对于要晋 升连指挥官的医疗队军官和医疗机构指挥官,要学习额外的领导能力和责任的 基本知识。领导能力培训也是预备役军官任职课程的重要内容。 ③第Ⅲ培训科—军人特殊训练科:主要负责为可能参加国际执勤任务的军 人提供特殊的辅助和预备培训,参加人员包括从士兵到上校参谋在内的人员。 该科设有护理人员职业学院。在这里,军士被培训成为可作为急救医生助手的 护理人员。与医师的急救医学课程相同,护理课程也为德国地方权威机构所认 可。对于医疗队的每个需要执行联合国、欧盟或北约执勤任务的成员,该科举 办的针对任务的医疗课程是必修课。课程主要是对如何执勤卫生装备进行培训, 包括德军境外执勤中使用的伤员运输与后送装备。针对联合国军事观察员的医 疗课程包括急救教育和特殊任务中所面临的主要挑战的详细介绍。军士特殊培 训课程主要包括辐射防护、核生化医学防护、医疗供应管理、远程医学和计算 机操作。在远程医学课程中,军士将接受特殊电子设备操作培训,这些设备可 使执行执勤任务的医师与德军国内医院的专家保持联系,从而确保士兵能得到 世界范围内所需的各个领域专家最好的治疗。 **(2)第** **Ⅱ培训处** 主要负责军士、医疗队中的军士/下士、文职人员的卫勤培训以及高级培训。 军士的卫勤培训科目包括基本军事技能、武器装备、军事和卫勤战术、军法、 领导能力和团队组建、教学法与方法论、压力管理及良好精神和体能锻炼。医 疗队中的没有接受过地方医疗培训的军士/下士候补生培训科目包括高级军事 训练和下士课程教育、地方医疗培训、医疗基础培训和军事基础培训;医疗队 中接受过地方医疗培训的军士/下士候补生培训科目包括高级军事训练和下士 课程教育、特定岗位特殊培训和军事基础培训。地方职业(下士)包括护士、 眼镜师、药剂师、男按摩师、咨询助理、生物实验助理、化学实验助理、医疗 浴室服务员、急救医生助理、小儿科护士、理疗医师、化学技术助理 、卫生保 健监督员、医疗技师、牙科特别技师和牙科卫生学家。高级培训包括消毒、急 救室/手术室/小儿科/麻醉科护士、护士长和急救人员培训师培训。 **2.卫生教导团** 德军卫生教导团成立于 2003 年 7 月,是从原来的第 12 混编野战医院团分 离出来的,隶属于德军卫生局,总部设在费尔德基尔辛市(Feldkirchen)。卫 生教导团主要负责卫生人员的基础性军事及卫勤科目训练,包括对卫生装备的 使用操作训练;同时为军医学院、卫勤演习与训练中心和卫生局所开展的各项 作战与境外执勤卫勤教学与训练活动提供有效的支援保障,其中重点是对卫生 装备的操作训练与性能检测,如作战与境外执勤过程中的轻型急救中心的搭建、 使用操作以及模块化卫生装备-医用方舱的检测等。 该团下设 7 个连,2个连(2、4 连)驻扎在慕尼黑市, 5个连(1、3、5、6、 7 连)驻扎在费尔德基尔辛市,其中包括 1 个参谋与供给保障连、3 个卫生连、 1 个医疗后送连、2个卫生培训连,编制人员632名。参谋与供给保障连主要负 责参谋事务、生活、维修与供给保障。3 个卫生连主要负责方舱式急救中心的展 开、运行等操作训练。急救中心为高机动院前救护机构,可担负二级救治阶梯 功能,能够为伤病员提供检伤分类、外科手术和内科救治保障。此外,还能提 供相应的全面多维诊断,如化验与 X 线诊断等。医疗后送连主要负责 DURO 3 型、 狐式与 TPZ 型急救车的驾驶与操作培训,这 3 种卫生技术车辆为德军战场机动 医疗队的骨干卫生装备。卫生培训连主要负责每年举行 4 次与国际维和执勤相 关的基本卫勤培训以及举办 1 次为期 4 周的陆军、空军军事人员基本卫生知识 培训。此外,该团还定期参加德军在波斯尼亚、科索沃和阿富汗的境外执勤任 务,每次参与士兵多达 100多名。德军卫生教导团的组织结构见图 2-16。  卫生连 卫生连 参谋与供给 保障连 医疗 后送连 卫生 培训连 卫生 培训连 卫生教导团 团部 卫生连 **图** **2-16** **德军卫生教导团组织结构** 随着德军改革的不断推进,德军卫生教导团也将会发生历史性转变。首先, 2006 年驻扎在慕尼黑的第 2 和第 4 连将会迁往费尔德基尔辛市,第 6 连将会裁 撤。其次根据德军改革构想,2006 年位于魏森费尔斯的德军卫勤演习与训练中 心将迁往费尔德基尔辛,与卫生教导团合并组建执勤培训与演习中心,并属军 医学院建制领导。无论如何改革,德军卫生教导团所承担的实施作战与执勤培 训的任务始终不会改变。 **3.卫勤演习与训练中心** 该中心组建于 1998 年,1999 年 7 月开始进驻德国魏森费尔斯市萨克森-安 哈尔特(Sachsen-Anhalt)军营,2002 年隶属于国防军卫生局,主要负责卫勤 分队或即将执行境外执勤任务的部队进行接近实战的强化训练和演习。该中心 不仅是德军的卫勤演习与培训中心,而且是欧洲唯一一个卫勤演习与培训中心。 每年大约有 3000名卫生人员在该中心接受与境外执勤和模块化卫生装备相关的 演习与培训。该中心的核心任务在于负责开展卫勤演习与培训,主要内容为野 战条件下卫生装备的展开、撤收及使用。该中心还负责进行在境外执勤前对卫 勤人员进行模拟性执勤培训,如为 SFOR / KFOR / ISAF 这些执勤部队进行卫勤 培训。此外,该中心还大量参与各军种的演习,参与制定作战准则和德军卫勤 发展规划,开展和评估综合卫勤保障训练,包括对医疗专家的培训,对选择的 部队和特种部队进行卫勤培训以及卫勤分队组织、管理和保障卫勤演习等,每 年组织演习 50多次。 该中心编有参谋部和卫生连,编制 78 名军人和 4 名文职人员,其中包括 8 名卫生军官和 20名高级卫生士官。中心组织机构见图 2-17。  **图** **2-17** **德军卫勤演习与训练中心组织机构图** 在卫勤部(分)队卫勤演习中,主要是演练卫生连展开与运作 1 个急救中 心,急救中心由手术组、麻醉组、重症监护组、X 线检验组和护理组构成,大约 编制 120名卫勤人员。演习的目的包括从演习中获取卫勤经验、训练领导能力、 让预备役人员参与演习、提高战备能力和开展军地救护知识与技能的交流,主 要内容包括卫勤保障程序与方法、参与北约联合演习、开展卫勤人员与军事人 员的合作训练、急救中心部署与运行演习、培训参谋人员、与敌军交战时医疗 设施的防护训练和与地方人员和媒体建立交流等。 卫勤部队境外执勤前的模拟训练一般延续一周,一年举行多次。各军种及 部门的卫生士官至军医上校都必须参加。培训的理论性内容包括东道国的概况、 卫勤执勤方案、东道国的卫生状况、应激与克服应激反应及军人在东道国的法 律地位。培训的重点随后的实习训练。通过实习训练可以使参训人员学会如何 应对特殊的执勤与卫勤形势,加强在身心压力下行为与态度的正确性,其中包 括与友好的或不友好居民的交往、遇到交通事故与军事威胁时的态度、执勤过 程中快速有效地救治伤员以及了解地雷和哑弹的相关知识。为确保训练更具针 对性,中心定期到执勤国家考察,以便使训练更好地适应该国的实际情况。 2005 年 12 月,德军宣布位于魏森费尔斯的德军卫勤演习与训练中心将迁往 费尔德基尔辛,与卫生教导团合并,改编为执勤培训与演习中心,并属军医学 院建制领导。卫勤演习与训练中心的撤消工作始于 2006 年第三季度,预定于 2007 年 3 月 31 日结束。 **(四)科研机构** 德军科研机构主要有中央卫勤研究所和环境医学研究所、运动医学研究所、 “三防”医学研究所、医学统计报告研究所等专业研究所,均隶属于德军卫生局。 **1.中央卫勤研究所** 卫生局下辖 3 个中央卫勤研究所—科布伦茨中央卫勤研究所、基尔中央卫 勤研究所和慕尼黑中央卫勤研究所。科布伦茨中央卫勤研究所主要从事人类医 学研究,基尔中央卫勤研究所主要从事兽医学研究,慕尼黑中央卫勤研究所主 要从事食品与药品研究。 **(1)科布伦茨中央卫勤研究所** 该所的前身是德军军事医学与军队卫生研究所,1985 年 5 月,前联邦德国 第四军区化学检验所及兽医检验所并入该所,组成了科布伦茨中央卫勤研究所, 位于波恩西南的科布伦茨市。 目前,该所是德军最大的卫勤研究所,主要从事传染病学、军事医学、人 体功效学与效率生理学以及供血研究,同时负责日常的军事医学检验与诊断工 作。该所设有 5 个研究室:第一研究室为医学研究室,主要从事微生物学及免 疫学诊断工作;第二研究室为兽医研究室,主要从事动物源性的食品检验;第 三研究室为药品与食品化学研究室,主要负责军用特需药品及医疗产品的检验、 监督及食品与水的化学检验;第四研究室为军事医学人体工效学研究室,主要 研究军人作业环境、健康维护和工作效率;第五研究室为输血勤务研究室,主 要负责为军医院及境外执勤野战医院提供压积红细胞和冷冻血浆。 **(2)基尔中央卫勤研究所** 该所分散于克罗茨哈根市、柏林军医院和明斯特市三个分部,主要负责保 障海军海上部队、德军军医院、专科医疗中心以及奥登堡给养局。作为兽医学 重点研究所,该所主要完成公共法定任务。此外,第 1 实验科—医学科位于柏 林分部,主要从事微生物学、免疫学和分子生物学诊断研究。在预防医学科还 设有一个 WHO 黄热病接种中心。第 2 实验科—检测实验室,主要负责为执勤行 动培训卫生士兵。作为德军从事相关动物流行病研究的实验室,该所在基尔新 成立了一个化验小分队。第 3 实验科—食品化学科,主要通过检验食品和饮用 水来确保预防性健康防护。此外,该所还负责进行化学/毒理学检验和世界范围 内德军海军舰(船)载饮用水处理设备检验。 **(3)慕尼黑中央卫勤研究所** 该所成立于 1957 年,前身是德军军事药物与食品化学研究所,1985 年,前 联邦德国第 6 军区的医学检验所及兽医检验所并入该所,组成了目前的慕尼黑 中央卫勤研究所,自 1999 年 7 月起该所迁往加尔辛-豪赫布吕克新址办公。研 究所编有所机关和 5 个研究室,编制 100名军人、65 名文职人员,主要担负着 针对作战部队的内科学、兽医学、制药学和化学方面的研究任务。 ①第 Ⅰ实验室—内科学实验室:下设卫生学、微生物学和免疫学 3 个研究 组。主要开展卫生学检测、微生物鉴定和免疫学诊断方面的研究与保障工作。 ②第Ⅱ实验室—兽医学实验室:下设食品、微生物、培养基制作、实验动物 4个研究组,主要开展动物食品检测、食品微生物检测、培养基制作、实验动物 提供等方面的研究与保障工作。 ③第Ⅲ实验室—食品化学实验室:下设食品化学、饮用水化学 2个研究组, 主要开展食品检测、日用品检测、残留物与有毒物质分析、饮用水化学检测、 化学毒物学分析等方面的研究与保障工作。 ④第Ⅳ实验室—药学实验室:下设药物检测、药物研究与开发、医用制品检 测 3 个研究组,主要开展药物与医用制品的检测与鉴定、应用药学研究和开发 等方面的研究与保障工作,是欧洲官方医疗管理实验室网络的成员单位,拥有 一支精通药物与医用制品知识的药物检测专家队伍。 ⑤第Ⅴ实验室—输血医学研究室:作为科布伦茨中央卫勤研究所的分支机 构,主要负责所属作战部队军人和文职人员的血型鉴定。经过鉴定后,士兵获 得一个标注有血型的国际接种证明,血型还被载入其健康档案。 **2.环境医学研究所** 该所坐落于德国首都柏林,成立于 2003 年 7 月 1 日,是一个专门从事士兵 与环境关系方面研究的特种环境医学机构。该研究所主要负责确认由于化学、 生物或放射物理病因在士兵中所导致的患病与死亡事故,借助于高端分析学进 行诊断以及提出预防建议。该所编设实验环境毒理学、免疫化学、分析化学研 究室,实验环境卫生学、微生物学研究室,电磁波及电磁场实验生物学分析研 究室,劳保与环保临床医学研究室及诊所,环境流行病学研究室,生物监控与 特种勤务分析研究室,全军性问题处理、检验支援、药材贮备与供给室等 7 个 研究室,具体任务包括:⒈观察与研究核生化因素引起的负荷与疾病。为查明 由于劳保与环保因素引起的特殊疾病与死亡病例原因而准备鉴定性的毒理、生 物与化学分析的化验措施。⒉研究生物监测参数野外测定方法,以识别暴露负 荷。⒊研究军事活动条件下劳保与环保疾病的发病机制、流行病学及预防、诊 断与治疗方案。⒋营运一个劳保与环保疾病诊治专科诊所。⒌负责调查可能与 作业和环境负荷有关的疾病与死亡病例;⒍研究特殊生理与心理负荷能力。⒎ 编写军用作业医学及环境医学方面的专业教材。⒏在作业医学与环境医学方面 充当国防军卫勤监察长的顾问。⒐收集与整理有关流行病学的数据。⒑监控军 内有劳保与环保医学负荷特殊人群的健康发展趋势。⒒结合军事特种负荷数据 (如雷达辐射负荷数据),考虑劳保与环保医学的可能联系,对军人健康数据作 回顾性与前瞻性研究。⒓分析军事医学数据,并与有关国外专业文献数据进行 比较与评估。⒔与地方和军队的有关单位进行业务合作。⒕为军队劳保与环保 医学勤务单位培训与储备人才。 **3.军事医学统计与报告研究所** 该所位于德军的发源地-安德纳赫市(Andernach)克拉恩贝格兵营,成立 于 1965 年 2 月 1 日,受德军卫生局领导。该所编有 200名军人与文职人员,负 责执行驻地、联邦州范围内、作战以及维和中的统计任务。该研究所将所有德 军卫勤单位的医学档案进行归档,其中包括士兵从服役到退役期间的所有体检 材料,这些材料会一直保留 90年。所有书面资料均根据时间和类别进行扫描并 缩微到胶片上。该所还负责回答卫勤效率和士兵或预备役人员的健康状况方面 的问题。目前,该所已经对 2000万人的医学档案进行了归档。此外,该所每年 接待将近 4 万人次的咨询,提供 144份统计报告与年鉴、约6000份医学鉴定, 对 10万个以上的X 线光片做出判断。 该所下一步将改编为军事医学研究所,主要负责军人接触致癌物质后的跟 踪研究,及流行病学、质量管理数据的收集整理,提出军人健康状况分析与预 测报告。 **4.运动医学研究所** 德军运动医学研究所成立于 1993 年 7 月 1 日,前身是 1957 年成立的德军 体育学校,自 2002 年 4 月 1 日起正式隶属于德军卫生局,目前办公地设在瓦伦 多夫市(Warendorf)。该所是德军的中央试验、培训与研究机构,专门负责运 动医学、运动保健及运动损伤康复等方面的研究。该研究所与德军运动学校开 展紧密合作,联合为作战部队制订运动医学基本准则以及开展预防与康复等方 面的研究。该研究所的组织机构确保了其能够针对实际情况开展与军事医学相 关的研究与教学活动,专业资格完全符合国际运动协会的标准。该所还从事所 有主力运动员的运动医学护理,其中包括国家队所属的全部运动类型。该所是 奥林匹克村整体组成部分之一。与综合性大学的运动医学研究所的不同之处在 于,该研究所还承担有辅助治疗任务,专业运动医学诊断与治疗结合在一起。 优秀运动员与特殊作战人员可在该所接受整体强化治疗。该所不仅负责解答正 在从事或者想要从事体育运动的上级领导机关、卫勤军官与所有士兵的运动医 学方面的问题,而且能够提供有关健康预防措施与预防医学方面的专业指导。 该所主要由所领导机关、内科、矫形科、运动医学门诊部和图特瑙-法尔 分部组成。内科下辖 1 个心脏血液循环研究实验室和 1 个临床化学实验室,职 能在于内科健康检查、运动医学健康检查和运动员体能诊断,其中包括国家队 所属人员的体检。矫形科下设放射科和理疗科,可进行运动损伤与过劳损伤的 检查、诊断与治疗。运动医学门诊部可提供急诊、战地医疗救护以及预防医学 诊断等方面的保障。图特瑙-法尔分部主要负责居住在当地的运动员和在当地 进行训练与康复的运动员提供护理保障。 **5.“三防”医学研究中心** 德军的“三防”医学研究中心包括放射生物学研究所、微生物学研究所和药物 毒物研究所,这 3 个研究所均设在慕尼黑,与军医学院同在一个营区,主要从 事核生化医学防护方面的研究、教学和培训等工作,寓编有“三防”医学救援 队。此外,还为作战指挥司令部、卫勤指挥司令部、军兵种和其他机构与部门 提供咨询与保障。 **(1)放射医学学研究所** 放射医学研究所主要从事核放射性战剂或非电离放射线泄漏后的流行病 学、发病机理等领域的研究以及监测、预防与处理。该所目前是欧洲最大的放 射医学研究所。该所的研究计划与 2003 年 10 月 21 日通过的兵力与装备指南 (STAN)第一部分所规定的任务及 1997 年核生化医学防护专业计划的内容密切 相关。该所科研工作机构主要分为三大部门—临床放射生物学研究部、实验放 射生物学研究部及医学放射分析学、放射卫生学与放射流行病学研究部,其中 重点在于电离放射研究。该所组织结构见图 2-18。 试验放射生物学研究部 医学放射分析学、 放射卫生学、放射 流行病学研究部 放射医学研究所 临床放射生物学研究部 **图** **2-18** **放射医学研究所组织结构** 该所主要通过在试管内和在活体内两种方式进行相关的基础研究。为了能 够评估放射危害的程度,研制了放射性生物指示剂,已获得批准并可随时供应。 另一个重点是研制、批准和供应治疗放射疾病的药物与器械。此外,该所还负 责培训放射生物学防护人才。该所为德军“三防”医学救援队培养了大量具有高素 质、高水平的专业人才。同时,该所还积极同其他德军临床卫生机构和地方研 究机构开展紧密的核医学、放射生物学、放射危害程度评估及放射疾病治疗等 方面的合作研究。 核事故应急医学处理也是该所的一个工作重点。在这方面,该所积极与许 多国内和国际研究机构与组织开展合作,如维也纳国际原子能组织(IAEA)、日 内瓦世界卫生组织(WHO)等。目的在于进一步研究与开发远程医学系统和专家 咨询数据库以及更新与完善乌尔姆大学开发的关于全世界范围核事故的专业数 据库(SEARCH)。SEARCH 数据库收录了 1945 年以来全世界 81 个国家的 824名核 事故病人的详细资料, 其中既包括急性射线照射病例报告,也包括慢性射线照 射病例报告。该数据库最先是由乌尔姆大学 REMPAN中心开发的,目前主要被放 射生物学研究所作为基于 ORACLE 与 ACCESS 的数据库而使用,随着该数据库的 不断完善,其将能够为诊断与治疗放射疾病提供更加完善的方案。SEARCH 所属 的数据分析与显示工具(Data Analyse and Visualisation Tool, DaViT)能 够以“电子病人档案”的形式对单个 SEARCH 病例报告进行研究,从而使用户能够 快速、直接地对单个病人的病史进行对比分析。同时,该所还负责进行放射流 行病学研究和出具放射生物学防护鉴定书。 该所与德军乌尔姆军医院 3 科-皮肤科建立了紧密的合作关系,并于 2003 年联合对 1997 年格鲁吉亚核事故受害病人进行了远程医学后续研究。2003 年 9 月,国际原子能组织(IAEA)、乌尔姆大学和格鲁吉亚第比利斯国家医科大学 N1 门诊部共同举行了一次远程医学多点视频会议,格鲁吉亚、国际原子能组织、 乌尔姆大学医学系、乌尔姆 REMPAN中心、放射生物学研究所和乌尔姆军医院的 医生共同进行远程医学会诊。他们主要讨论了与格鲁吉亚里罗核事故相关的病 人的临床状况,主要是在远程医学病人介绍范围内讨论了病人的皮肤诊断和将 病人运送到乌尔姆接受进一步治疗的运输问题。病人在乌尔姆军医院住院期间, 乌尔姆军医院的主治医生与放射生物学研究所继续举行了远程医学会诊。临床 诊断画面通过远程医学工作站被实时传递给医生,医生对其进行实时讨论。对 于现场直播谈论方式来说,传输带宽越宽,画面与声音的质量就越好。德军视 频会议所采用的 128kb/s 的带宽刚刚能够满足远程会诊的最低需要。2004年, 在全国演习过程中,该所进行了放射生物学防护问题的远程医学咨询。这一切 表明,远程医学已经成为该所科研工作的重要基石。 此外,远程医学在德军境外执勤中同样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为了能够进一 步实现放射生物学防护移动远程医学会诊,该所正在考虑开展军地合作,合作 重点放在勤务、性能保障、标准化以及节点结合等方面。 **(2)微生物学研究所** 微生物学研究所前身是德军军医学院微生物学研究所。随着德军任务的扩 展和安全政策的变化,在卫生局的批准下,微生物学研究所于 2002 年 8 月 1 日 从军医学院分离出来,重新以“德军微生物学研究所”的名称建立起来。新成立的 微生物学研究所的工作人员由最初的 22 名增加到 65 名,同时建立了研究所需 要的专业诊断与实验设备与设施,包括生物安全三级实验室。目前,该所能够 开展多项科研工作,研究范围涵盖医学、兽医学、微生物学、病毒学、分子生 物学、免疫学、传染病医学、实验医学、实验动物学、生物化学和生物学等领 域。 该所是德军生物战剂或类似毒素医学防护专业研究中心,能为生物战剂医 学防护提供直接的鉴定与处理保障,在研究、教学与评定等专业领域的科研水 平达到大学水平。目前,该所所承担的新任务是生物战剂对健康的损害与生物 战剂诊断、生物战剂危险下的罕见疾病与死亡事故医学侦查和生物战剂检定。 ①该所的具体研究领域 ——病源学、流行病学、病理学、生物战剂和类似毒素所导致的健康紊乱 的预防、诊断与治疗等领域的研究、开发与试验工作。 ——生物战剂医学侦检方法的开发、试验与引入,生物战剂所导致的慢性 健康紊乱、亚临床生物战剂暴露和生物战剂医学防护措施的健康危险的识别与 监控。 ——德军内部和外部生物战剂医学防护研发计划的资助、审理、协调、领 导、跟踪、鉴定与利用。 ——与国内外开展科研协作以及与国内和国际专业委员会开展合作。 ②该所的教学内容 ——为生物战剂医学防护与微生物学专业领域的卫勤人员培训、进修和训 练,提供科学准则、计划、指导方针、程序、专业指导以及培训与规划帮助等。 ——培养和训练“三防”医学救援队所属的生物战剂侦检分队队员。 ——培训潜在生物战剂危害特殊诊断与生物战剂医学侦检所需的实验人 员。 ③该所指导、评定与作战保障内容 ——为卫勤监察长和军队领导提供有关生物战剂医学防护方面的所有问题 和有关生物武器裁减与军备控制方面的医学咨询。 ——提供有关暴露于生物战剂者的健康维持与恢复方面的准则、计划、指 导方针、程序、鉴定以及观点与看法。 ——为生物危险环境提供具有官方许可证明的特殊诊断检验与实验设备、 高生物安全实验设施和机动“三防”救援队。 ——实施生物战剂医学侦检。 ——参与作战与执勤地区的生物战剂风险分析、流行病与兽疫流行病诊查 以及制定生物影响疫源地控制措施。 ——参与生物战剂暴露和预防与治疗措施的健康风险的监控、检验与鉴定。 ——为德军、北约或地方工作机构以及生物武器协定谈判提供专家。 ④组织机构 该所设所机关和 5个研究室,其组织结构见图 2-19。 中央试样接收处 病毒学/立克 氏体研究室 传染病流行 病学研究室 生物战剂医 学检验/高安 全生物安全 研究室 生 物 战 剂 医 学 侦 检 研究室 所领导 所机关 细菌学/毒理学 研究室 **图** **2-19** **微生物学研究所组织结构** 细菌学/毒理学研究室:主要从事鼠疫、鼻疽病/类鼻疽病、布鲁氏杆菌病 和毒素分析研究,重点在于专业诊断,分子流行病学,耶尔森氏鼠疫杆菌、杆 状菌和布鲁氏菌等生物战剂所引起的传染病发病机理以及葡萄球菌生物肠毒 素、蓖麻毒素和梭菌属肉毒杆菌神经毒素所引起的中毒发病机理等方面的研究。 最新研究与开发了专门用于诊断布鲁氏菌、耶尔森氏鼠疫杆菌、杆状菌的分子 生物学方法,如限制酶分析法、排序、探子杂交及多种实时聚合链反应技术等。 病毒学/立克次氏体研究室:重点研究甲病毒属病毒(Alphavirus)专业诊 断技术,该病毒能够导致危及生命的脑脊髓炎且曾被作为生物战剂使用(如委 内瑞拉马脑炎病毒)。为了能够科学地诊断委内瑞拉马脑炎病毒、东西方马脑炎 病毒、非洲与亚洲境外执勤地区流行的 Chikungunya 病毒,该所专门研究出了 专业反转录酶 PCR 诊断方法。在血清诊断领域,该所建立了多种代表性甲病毒 属病毒(Alphavirus)、黄病毒属病毒(Flavivirus,如黄热病毒、登革热病毒) 、 布尼亚病毒属病毒(Bunyavirus)的诊断平台。2004 年 4 月至 5 月间,该研究部 在德军士兵内部对数百名实验对象进行了病毒学实验。通过实验证明,借助于 PCR 与免疫血清诊断技术,可以在最短的时间内诊断出腺病毒(Adenovirus)。 传染病流行病学研究室:新近建立了“免疫诊断学”与“细胞免疫性”两个专业 实验室,目前正在进一步改进免疫学快速检测技术、细胞生物学鉴别与分类技 术等,还进一步研究与开发用于在境外执勤地区区分自然与人为造成的疾病和 生物战剂风险分析的流行病学鉴别技术。与其他单位合作共同研究出了一种用 于鉴别执勤地区潜在生物战剂的野战快速检测技术,并已进行试验,如近年来 所采用的专业免疫过滤技术,该技术应用于科索沃兔热病菌和 2003 年 12 月刚 果民主共和国暴乱期间的埃博拉出血热病毒的鉴别。该研究室设有一个杂交瘤 细胞实验室,专门负责培植杂交瘤细胞和制备各种所需要的潜在生物战剂单克 隆抗体,这些抗体被用来开发免疫学鉴别系统或在研究所外进行小批量生产。 该研究室的另一个工作重点是研究有效的、易吸收的抗兔热病或其他潜在生物 战剂的疫苗,以及了解疫苗的作用方式和与其他疫苗的交叉反应。 生物战剂医学检验/高安全生物实验研究室:主要任务有 3 项:一是生物安 全 3 级实验室运作管理与研究、为其他从事 3 级生物风险工作的部门提供专业 保障和生物战剂健康损害专业诊断,新近建立了“动物天花” 、“Q 热”和“炭疽”3 个专业实验室;二是对猴天花病毒和其他动物天花进行检定,其中包括类天花 病毒。借助于传统病毒学检验技术和现代分子生物学方法,侦检准确率可达到 75%以上。基于天花危险现状,微生物学研究所于 2003 年初加入了国家生物安 全三级实验室网,同时自 2003 年开始与欧洲高安全实验室(BSL-4)网进行合 作;三是进一步扩建炭疽专家实验室,引入了所有直接检验方法(如培养法、 颜色法、PCR 法等)。 生物战剂医学侦检研究室:该研究室的建设尚未全部完成,主要负责异常疾 病暴发医学侦检、德军境外执勤地区生物战剂威胁与生物战剂健康损害侦检、 协助确认是否蓄意使用生物武器等。该研究室还参与德军 “三防”医学救援队设 立规划、模块化“生物战剂医学侦检”实验研发纲要的制定以及生物战剂沾染伤员 的洗消与后送。由于存在天花威胁,2003 年冬,与其他研究室合作成立了天花 侦检队。 **(3)药物毒物研究所** **①发展历史** 药物毒物研究所已有 40多年的历史。1964年,德军决定建立一个专门从事 化学医学防护的专业研究实验机构。1965 年,药物毒物研究所在霍赫布吕克市 成立,1966 年开始兴建新实验室,1967 年初装备全部到位并正式开始办公。最 初该所在霍赫布吕克的实验室只有 15名工作人员,工作性质为军事机密,对外 不称为药物毒物研究所,多年以后方转为公开。1984 年,该所的工作人员增加 到 28名,同时正式以药物毒物研究所的名称对外办公。20世纪 80年代,在 BMV g InSan II5 和 WBK VI Infra 的大力支持下,该所决定按照新的勤务需求建立 新型研究所。1994年,新研究所建设计划获得了主管部门批准。1996 年 4 月, 该所的新办公楼开工建设, 2000年 12 月正式落成并交付使用。自 2002 年 8 月 1 日起,该所正式成为一个独立的卫勤单位,名称正式定为药物毒物研究所,工 作人员增至 44名。 **②任务与职能** 药物毒物研究所是一个专门从事化学战剂医学防护科学研究的机构。其为 德军卫勤监察长提供专业建议和为军事决策部门的直接鉴定与处理工作提供专 业保障。该所在化学战剂医学防护方面的研究、教学与鉴定水平均达到了大学 水平。这种情况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因为在地方,临床和实验毒理学通常不 被重视且德国大学也不开设化学战剂医学防护方面的课程。因此,必须凭借自 己的力量,在德军范围内完成化学战剂医学防护专家的征募工作。化学战剂医 学防护专家科研培训也就成了该所的核心任务。为此,该所专门开设了因化学 战剂及类似毒素所导致的健康紊乱的病理、预防措施、识别、治疗和流行病学 等领域的相关研究。此研究同时是进一步完善化学战剂与类似毒素暴露特殊侦 检技术和为德军境外执勤战地医生提供专业指导与咨询的重要基础。该所的一 项基本任务是负责化学战剂医学防护卫勤人员的培训与进修。此外,该所还与 军队和地方研究所、国内和国际研究人员开展科研、教学及咨询等方面的合作 与交流,如弗赖堡市阿尔贝特-路德维希大学化学研究所、格拉夫沙夫特市弗 劳恩霍费尔研究所、慕尼黑市路德维希-马克西米利安大学瓦尔特-施特劳布 药物毒物研究所、慕尼黑工业大学伊萨尔综合诊所第二卫生所毒理科等。 针对目前所面临的化学战威胁,该所正在研发各种解毒剂,如 Obidoxime– 神经毒剂解毒剂(阿托品自我注射解毒剂)、4–Dimethylaminophenol(4-邻苯二 甲酸二甲酯)–氰化物解毒剂、 Dimercaptopropanesulfonate (邻苯二甲酸二甲 酯)– 路易士气解毒剂和 HI 6,HLö7–新型高效广谱神经毒剂解毒剂 (肟)等。目 前,该所还与新加坡合作进行化学战剂医学防护措施研究,在研项目包括比较 人和猪红细胞乙酰胆碱酯酶 VX 和环沙林毒剂的抑制行为,及对肟和激活剂的再 生特性,开发可重现的 3D 皮肤模型,研究芥子气致细胞死亡的机理,评估潜在 治疗方法的效果。 **③组织机构与人员编制** 药物毒物研究所设有所机关,临床药理学、药物研发与实验药理学研究室, 毒理学研究室,毒理学流行病学/风险分析与评定研究室,化学战剂医学专业诊 断与侦检室和质量管理/GLP 室等 6 个职能部门。该所组织结构见图 2-20。 该所编制科学家 13 名,其中医学博士 9名、药剂师 1 名、化学检验师 1 名、 生化检验师 1 名、化学检验师 1 名;技师 22名,其中 军人 12名、 文职 10名; 其他工作人员 9名。 该所的领导在药理学/毒理学专业领域直接拥有医生进修管理权。此外,该 所在毒理学与生态学领域具有卫勤人员进修管理权。同时,该所还具有博士学 位与大学教师资格授予权。 药物毒物研究所 所机关 毒理学研究室 毒理学流行病学 / 风险分析与评 定研究室 临床药理学、药 物研发与实验药 理学研究室 质量管理/GLP 室 化学战剂医学专业 诊断/侦检研究室 **图** **2-20** **药物毒物研究所组织结构** **(五)卫勤部队** **1.卫勤快速反应部队** 德军于 2003 年 4 月 1 日组建了一支卫勤快速反应部队(SES),驻扎在莱尔 市,直属联合卫勤指挥司令部领导,团级编制。该部队的成立标志着具有 10年 历史的“东弗里斯兰(Ostfriesland)”第 1 卫生旅的历史正式宣告结束,于 2003 年 3 月 31 日撤消。卫勤快速反应部队主要执行紧急支援保障任务,如维和行动、 北约行动和人道主义救援行动等,担负 Ⅱ级或接近Ⅲ级的医疗救治任务。编有 5 个连,包括 1 个指挥连、2个空运机动卫生连(主要配备新型可空运机动医疗系 统)、2个医疗后送连(主要配备医疗方舱和卫生技术车辆),部分人员和装备可 空降。平时编制 800 人,只有 5 位具有医学专业知识的军官,执行任务时从全 军各级医疗机构中抽组卫生人员,可扩展到 1200人。卫勤快速反应部队(SES) 在接到命令后能够在最短的时间内进入任务区域,迅速展开,实施卫勤保障, 一般停留 4-6 周,然后由后续医疗分队接替,最多一次可执行任务 6 个月。部 队出发时,一般携带 7 天的消耗基数,7 天后必须依托后续支援部队保障。该部 队参加了 2004 年底南亚海啸后的救援行动,接到命令后 48 小时内出发,利用 卫生飞机成功转运伤病员 130人,对其中 11 人实施了医学急救。 **2.野战卫生(医院)团** 每个战区编有 1 个野战卫生团和 1 个野战医院团,直接归战区卫勤司令部 领导,分别担负战时Ⅱ级和Ⅲ级救治阶梯的卫勤保障任务。野战卫生团编有 1 个医疗后送连、1 个卫生物资供应连、2个外科医院营。野战医院团编有 1 个医 疗后送连、1 卫生物资供应连、2个野战医院营。每个团平时编制 700人左右, 战时扩编 1 倍。野战卫生团、野战医院团编成见图 2-21、2-22。  卫生物资供应连 外科医院营 外科医院营 野战卫生团 医疗后送连 **图** **2-21** **野战卫生团编成**  **图** **2-22** **野战医院团编成** 野战卫生(医院)团平时基本设有卫生人员执行任务时按照预案从医疗卫 生单位抽组。野战卫生(医院)团的官兵平时主要进行装备的维护和技术培训, 执行任务时负责展开和运行装备,而卫生人员主要负责医疗救治工作。卫生人 员每年定期到野战卫生(医院)团进行合练和演习,以熟悉装备,了解程序、 相互配合,真正形成整体卫勤保障能力。 卫生物资供应连战时抽组 30人的野战卫生物资供应排,依托方舱、帐篷、 箱组,开设野战卫生物资供应站,可保障一个乙种师 1 个月的药材用量。 三、军种卫勤 **(一)陆军卫勤** **1.历史与现状** 东西德统一之前,德军的卫勤保障范围仅仅局限于平战时期为联邦德国国 内军队提供固定式或机动式卫勤保障。陆军承担了绝大部分卫勤任务,野战军 编有卫生旅、师编有卫生营、营编有卫生排,地区性陆军寓编有 1 个预备役卫 勤机构,卫勤建制完整,卫勤力量雄厚,平时遂行医疗和战时遂行保障主要依 靠自我。 东西德统一后,德军开始频繁参与境外执勤。通过参加多国部队参加的国 际维和行动,德军的作战灵活性显著提高,同时对其卫勤组织机构、训练、装 备与作战原则产生了重大影响。 在过去的十几年中,特别是 21 世纪初德军实施大规模改革重组以后,德军 卫勤体制已发生了根本性转变。这一转变对陆军卫勤的影响也非常深刻。 一是 陆军卫勤人员大量裁减,所属的大部分卫勤单位统一并入中央卫勤单位,卫勤 保障任务大部分由中央卫勤单位负责,在陆军中仅保留航医勤务和德法旅、陆 军特种作战师勤务。陆军原有 1.6 万名卫生人员,是全军最多的,现在只有 750 名左右。二是陆军仍设军医主任,其军衔由军医准将降至军医中校,同时兼任 陆军指挥司令部卫勤处处长。陆军军医主任之下设准则与专业勤务和指挥卫勤 军官任务科,培训、演习和执勤科,卫勤物资管理科 3 个科。三是保留陆军部 队司令部医疗中心,主要负责驻地卡尔夫市军人的医疗保障。 **2.卫勤任务与组织领导** 陆军卫勤部门的具体任务包括:旅以下卫勤指挥部门的指导、规划与协调; 特种作战师的卫勤保障;部分航空医学卫勤保障任务;陆军航校的卫勤保障; 境外执勤卫勤保障。 **(1)航医卫勤** 为维护陆军飞行人员健康及确保陆军飞行部队执勤能力,在陆军飞行旅参 谋部和空降机械旅参谋部各编配 1 名卫勤参谋(航医)及若干辅助人员;在各 陆军飞行团、陆航通信与保障大队各编配 1 名卫勤参谋(航医);在陆军航校和 德法联合陆航培训中心各编配 4名卫勤参谋(航医)。 **(2)特种作战师卫勤** 特种作战师是德军 21 初体制改革的产物,是德军四大改革要素之一。该师 的主要任务在于保障所属部队境外执勤行动,主要是执行伤员急救与后送、部 队的撤退指挥与防卫等任务。同时,还负责开展与海空军特种部队的合作以及 参与北约或欧盟危机处理行动。该师编有 1 个特种兵大队、师直属部队和 2 个 空降旅。 特种作战师建制内编有卫勤组织,负责该师战时卫勤保障,同时也负责平 时部队基层医疗工作。该师建制内的卫勤组织如图 2-29所示。该师下辖的特种 兵大队的卫勤保障由所属卫生连负责,空降旅伞降轻装步兵营编有卫生排,旅 参谋支援部编有空降卫生连。伞降营卫生排战时编有 2名营军医,平时编制有 1 名营军医,同时编有 1 个包扎站班和 1 个营军医组,包扎站班装备 1 架配有空 降急救站的中型运输直升机,营军医组主要是配合营军医的机动救治工作并装 备有机动卫生装备系统。空降旅伞兵营下辖的作战连均编有 2 个卫生组并装备 有轻型装甲救护车,每个参谋连、供应连和训练连均编有 1 个卫生组。 该师的编成及卫勤组织如图 2-23 所示。  **图** **2-23** **特种作战师建制内卫勤组织** 每个空降旅参谋支援部均编有 1 个空降卫生连,其空中与地面机动能力均 高于现有的其他空降卫生连。德军 2003 年正式装备该连。装备后的空降旅空降 卫生连具备可空降的全科及急救医疗能力、有限的紧急外科救治能力、伤员后 送能力及适当的连级指挥与供应能力。战时与演习期间,将由中央卫勤单位补 充该连所需的医务人员。该连编有 1 个空降医疗排、1 个空降卫生组、1 个空降 后送排、1 个空降卫生班、1 个空降卫材班、1 个技术班和 1 个卫生班。空降医 疗排编有 1 个空降急救站、1 个空中机动急救站和 1 个用 CH-53 直升机载运的空 降包扎站。空降后送排编有 1 个空中机动后送组、1 个空降后送组和 4个空中机 动医生组,空中机动医生组的任务是加强重点方向的急救能力。 空降旅空降卫生连的编成与人员编制如图 2-24和表 2-1 所示。 65   **图** **2-24 空降旅空降卫生连的编成与人员编制**  **表** **2-1 空降旅空降卫生连人员编制** 编制单位 平时 战时 卫生连连部 8/61/51//119 18/63/44//125 空降卫生班 2/8/ 13//23 2/8/7//17 空降卫生组 0/2/ 1//3 0/2/ 1//3 空降医疗排 1/23/ 15//39 11/24/ 15//50 空降医疗排部 1/0/ 1//2 1/ 1/ 1//3 空降急救站 0/3/4//7 2/3/4//9 空中机动急救站 0/3/4//7 2/3/4//9 空降包扎站 0/ 17/6//23 6/ 17/6//29 空降后送排 5/ 16/ 13//34 5/ 17/ 13//35 空降后送排部 1/0/ 1//2 1/ 1/ 1//3 空中机动医生组 4/8/4//16 4/8/4//16 空中机动后送组 0/4/4//8 0/4/4//8 空降后送组 0/4/4//8 0/4/4//8 空降卫材班 0/2/2//4 0/2/2//4 技术班 0/7/4//11 0/7/4//11 卫生班 0/3/2//5 0/3/2//5 说明:表中数字第 1、2、3 位分别为军官、士官和士兵编制人数,第 4 位为编 制总人数。 **(3)德法旅卫勤** 德法旅是 1987 年 11 月 13 日在原法国总统密特朗和原德国总理科尔联合倡 议下成立的,距今已有将近 20年的历史。该旅为一支可机动作战的两国联合部 队,是德法两国合作与欧洲安全防御政策的象征,同时还是北约快速反应部队 的重要组成部分,可在 5 天时间内抵达世界上任何一个危机地点并迅速投入战 斗,能够连续提供 30天的勤务保障,曾参与过巴尔干地区冲突和阿富汗战争的 作战与保障。 该旅编制有 5000名士兵,下辖旅参谋部与参谋连、猎人营、步兵团、骑兵 团、炮兵营、保障营和工兵连。 该旅的编成如图 2-25所示。  旅参谋部 **旅指挥部** 参谋连 步兵团 骑兵团 炮兵营 保障营 工兵连 猎人营 **图** **2-25** **德法旅卫勤组织机构图** 注:图中旅指挥部、旅参谋部、参谋连和保障营为德法混编部分,猎人营、炮兵营和 工兵连为德国部分,步兵团和骑兵团为法国部分。 德法旅的卫勤保障工作由德法旅卫生连负责, 该连是德法旅的重要组成部 分,平时的人员与装备只具备培训、演习及装备维护的基本能力,战时可迅速 补充人员与装备,从而具备参战能力。 德法旅卫生连(德国部分)主要下设 2个卫生班、1 个技术班、1 个中心包 扎站排和 1 个救护车后送排。该连的编成与编制如土 2-26 所示。 **德法旅卫生连连部** **(德国部分)** 平时:1/5/9//15 战时:1/13/12//26 技术班 平时:0/1/1//2 战时:0/3/3//6 卫生班 1 平时:1/1/5//7 战时:1/3/3//7 卫生班 2 平时:0/1/1//2 战时:0/2/1//3 中心包扎站排 平时:0/0/0//0 战时:0/1/1//2 救护车后送排 平时:0/2/2//4 战时:0/4/4//8 **图** **2-26 德法旅卫生连(德国部分)编成** 注:数字为人员编制数,第 1 、2 、3 位分别为军官、士官和士兵编制人数,第 4 位为编制 总人数。) 68 **(二)海军卫勤** **1.历史与现状** 1955 年 11 月 22 日,德军建立了国防部卫生保健监察部第四分部,该分部 由中型舰队军医伯克博士领导。1958年,德军在威廉港建立了海军基地司令部, 海军卫生局隶属于该司令部,以前该局隶属于科隆的海军局。同时,1958 年海 军成立了“海军中央勤务司令部”,其业务部门-海军指挥参谋部 III 处 8科为 卫勤管理部门,该科负责人行政上隶属于海军指挥参谋部 II 处 5科和海军中央 勤务司令部领导,在业务上隶属于卫生总监。 1961 年 12 月 20 日开始,德军海军开始进行机构改革。1962 年 4 月 1 日, 海军成立海军卫勤司令部,该司令部隶属于海军中央司令部。海军卫勤司令部 下辖 1961 年建立的海军潜艇及潜水生理研究所。随后,海军卫勤司令部从海军 中央司令部独立出来,成为一个独立的勤务机构,并迁往波恩的林纳大街办公。 1965 年 10 月 1 日,海军中央司令部建立了海军局。海军卫勤处隶属于海军 局,该处下设 6 个科,1968年 4 月 1 日,3 个科划归海军航海医学研究所领导。 1969年 4 月 1 日,海军卫勤处迁往威廉港。 1998 年 1 月 1 日起,海军军医主任与其参谋部迁往罗斯托克办公。海军局 改革一直持续到 2001 年 12 月 31 日。随着德军中央卫勤体制改革的进行,自 2002 年 1 月 1 日起,海军卫勤也随之进行了根本性改革。目前,海军卫勤专注于为 海军水面部队和海军飞行部队提供卫勤保障。2002 年 1 月 1 日,海军军医主任 与其参谋部重新迁回原址办公。 **2.海军卫勤任务与组织领导** 海军岸上卫勤单位于 2002 年 1 月 1 日编入中央卫勤单位,原海军卫生中心 已脱离原上级主管部门专属第 I 战区卫勤司令部。海军卫勤部门仍保留水上部 队卫勤组织和海军航海医学研究所。 海军是一个特殊军种,海军的特殊任务决定了海军卫勤工作的组织也具有 一定的特殊性,海军卫勤部门的主要任务为:为海军部队及机关提供卫勤保障, 按上级机关的特别指示,也可为其他军种提供卫勤保障;负责全军潜水医生及 潜水医助的训练以及全军的潜水医学勤务;军事医学、劳动医学、人体工效学、 卫生学、牙科学及药物学等问题研究;充当海军军事指挥员的卫勤顾问;开展 与其他军种、地方卫生部门及北约卫勤部门的合作。 改革后,海军军医主任因其任务变化由海军局转至舰队司令部,兼任舰队 司令部卫勤处处长,负责领导舰队卫勤工作和海军航海医学研究所。海军军医 主任是海军监察长和舰队司令的卫勤顾问及海军航海医学研究所的行政和业务 领导,同时他还是德军最高航海医学与潜水医学军医并充当卫勤监察长的航海 医学、潜水医学及超压医学顾问。作为舰队司令部卫勤处处长,工作机构为舰 队司令部卫勤处。海军军医主任之下设原则、计划与评估科,行动指挥科和军 事药学科 3 个科。 海军舰上军医及舰队军医的任务不变,仍包括全科医学、急救医学、预防 医学和劳动医学,有时还要充当航医及潜水医学军医,他还是舰长或舰队司令 的医学顾问。海军舰艇支队参谋部设有 1 名卫勤指挥军官,负责领导本支队的 卫勤工作,同时还充当空军军医主任的还上飞行及舰队飞行的医学专业顾问。 驱逐舰支队指挥卫勤军官除领导驱逐舰舰上军医外,还负责领导两个“海军执 勤急救中心”。排雷布雷艇支队卫勤指挥军官作为潜水医生,负责海军特种兵的 卫勤保障。潜艇支队卫勤指挥军官是全军潜艇医学和潜艇救援的医学专业顾问。 海军卫勤组织示意图如图 2-27所示。  海军军医主任 舰队司令部卫勤处处长(兼任) 海军航海医学研究所 舰艇支队参谋部 卫勤指挥军官 舰队军医 舰艇军医 **图** **2-27** **海军卫勤组织示意图** **3.海军航海医学研究所** **(1)历史与现状** 海军航海医学研究所组建于 1965年,办公地位于基尔附近的喀琅施哈根市。 办公地设在该市的德军卫勤机构,除海军航海医学研究所外,还包括基尔中央 卫勤研究所、汉堡军医院药房和基尔专科医疗中心。其前身是 1961 年 1 月 2 日 建立的海军潜艇及潜水生理研究所。最初,仅局限于潜水医学研究,后来随着 海军的不断发展,其业务范围也不断扩展。1990年 4 月 4 日,带有 3 个室的新 型压力试验室-“HYDRA 2000”投入使用,当时在欧洲是最先进的试验室。在 过去的几十年中,该所一直从事航海医学培训,每年累计超过 35周,受训人员 既包括部队医务人员,也包括地方卫生人员。 **(2)主要任务** 海军航海医学研究所为德军海军专业卫勤机构,负责解答所有航海医学相 关问题。该所的业务范围为:海军预防医学咨询;参与研发海军专业卫材及制 订劳动医学、人体工效学、心理与生理等方面的专业勤务指南与规则;与国内 外军地研究机构开展合作;为德军其他卫勤机构提供航海医学领域的专业咨询; 开展专业航海医学教学工作。 **(3)领导与组织机构** 海军航海医学研究所从行政与业务上隶属于海军军医主任,是航海医学领 域的海军中央卫勤机构,既负责海军专业勤务工作,也负责整个德军专业领域 的勤务工作。该所所长为海军中校军医,同时其是德军潜水事故调查委员会主 席。该所下设所部、2个研究部-水面医学研究部和潜水医学研究部、1 个独立 专业研究部-应用科学研究部和 1 支保障部队。海军军医负责领导 2 个研究部 的工作,分别为生理学家(第 I 研究部)和潜水军医(第 II 研究部)。所部包 括秘书组、数据处理组和专业图书馆等。 **①第一研究部-水面医学研究部** 该部主要职能如下:开展基础研究和制订海军作战医学及临床科学安全保 障;实施并评估舰上劳动医学与环境医学测试方式;按海军要求在海难事故中, 提供海军作战心理伴随保障;借助于心理测试方法确认参与特殊行动士兵的协 调能力;为德军海军官兵提供传染病医学指导;海军国外归来人员体检;提供 热带医学与传染病流行病学专家建议与指导;为境外执勤前与境外执勤中所有 军事机构提供装备咨询。 **②第二研究部-潜水医学研究部** 该部主要职能如下:为高压氧治疗和潜水事故指导提供全年实时保障;实 施门诊与临床住院高压氧治疗;处理德军重大军事潜水事故,其中包括伤员身 体恢复措施研究;实施潜水员、潜艇人员和蛙人身体合格体检;履行德军潜水 事故调查委员会职能。 **③独立专业研究部-应用科学研究部** 该部主要负责为该所的科研工作提供保障,同时从事跨学科研究并与其他 研究部门保持紧密合作。 该部的应用科学研究如下:制订并进一步完善航海医学与作战医学基本准 则与程序及促进其在科学方法指导下的实际应用;研究制订毒物学、环境医学、 海军“三防”医学及航海心理学等领域的检测方法与培训基本准则;收集统计 数据并对其进行分析处理;不断更新该所专业领域的知识水平。 该部下辖 4个实验室:循环生理学实验室、超声波回波心动描记学实验室、 高压液体层析法实验室和实验压力实验室。 **(4)人员编制** 目前,该所共编制 77 名工作人员,其中包括:60名军人:21名军官(19名 卫生军官、2名军事专业勤务军官);14名军士;25名士兵;17 名文职人员:5 名 官员(其中包括 4名心理学硕士);11名职员; 1 名工人。 此外, 目前还有 50名来自各军兵种的候补卫生军官正在位于基尔的专业学 习部学习医学、牙医学、药剂学及食品化学等领域的相关知识。 **(三)空军卫勤** **1.空军卫勤组织与领导** 21 世纪初德军改革中,德军空军除航医外,原来的空军卫生大队并入中央 卫勤单位,专业勤务仅保留航医勤务和航空、宇航医学研究工作。改革后,空 军仍设有空军军医主任,他作为空军卫勤的最高业务领导负责组织空军平战时 卫勤保障工作,有权直接向空军监察长报告工作,并且是空军监察长的航空医 学顾问。此外,他还兼任空军局航空宇航医学/航医勤务处处长。同时,他受卫 勤监察长委托,主管国防军航空宇航医学及边缘学科工作,负责对所有与此有 关的问题向卫勤监察长提出咨询意见。此外,还负责制订飞行员选拔准则、飞 行员飞行生理学训练基本原则及军事医学与劳动医学问题等。 空军局航空宇航医学/航医勤务处主要承担以下任务:充当军事领导、卫勤 领导、飞行安全领导以及飞行系统、装备研发和采购单位的航医顾问;负责制 订航空宇航医学方面的原则与规定,规定航医与飞行员心理医疗的原则及航医、 飞行员心理学与飞行员精神病方面的治疗原则,同时还负责计划与调控国防军 航空宇航医学研究;负责规定飞行勤务、飞行安全及雷达导航勤务人员的选用 条件,及制订航医鉴定方法的发展规划;负责本领域内的国内外合作。 **2.空军航空医学研究所** **(1)历史与现状** 早在二战之前,第四航校就已在菲斯滕费尔德布鲁克空军基地设立了飞行 员体检站。1959年 2 月 21 日联邦德国国防军成立了空军航空医学研究所,驻地 在菲斯滕费尔德布鲁克,其前身是联邦德国建军时在汉堡、汉诺威、波恩建立 的航医体检站及第二航校的“航空生理训练处 ”等单位,属联邦德国国防军的 中央航空医学研究机构。最初,该所仅设有 3 个研究部,即航医体检部、航空 生理训练部和实验航空生理部。1964 年,随着任务的扩展,该所相继成立了人 体工效学研究部和航空事故医学研究部。 东西德统一后,1992 年,原民主德国人民军空军航空医学研究所并入该所 并于 1995 年成为该所的第二研究部。2003 年 10 月 1 日,该所进行了新体制改 革。 改革后,该所编制 65 名卫生军官、105 名士兵和 120名文职人员。该所除 院务部、参谋部外,目前下设航空航天医学科研与教学研究部、临床航空医学 研究部、法医学与航空事故医学研究部、航空心理研究部、人体工效学研究部 和航空生理研究部 6 个研究部门。参谋部与航空航天医学科研与教学研究部、 临床航空医学研究部、法医学与航空事故医学研究部及航空心理研究部办公地 点在菲斯滕费尔德布鲁克,人体工效学研究部在英戈尔施塔特附近的曼兴,航 空生理研究部位于德累斯顿附近的柯尼希布吕克。此外,航空生理研究部还在 布克堡空军航校设有一个小型办事处。 **(2)主要任务** 空军航空医学研究所是为德军三军而设立的航空航天医学中央研究所,隶 属于空军军医主任,受其领导,对其负责。 该所主要任务如下:进行是否适合充当德军飞行人员的全部医学检查;进 行航空生理学训练;评价国内外航空医学方面的理论性及应用性资料;进行航 空医学方面的科学研究及实际工作。 **(3)研究部的任务范围** **①第一研究部-航空航天医学科研与教学研究部** 该部主要负责协调航空航天医学领域所有研究项目。一个专家研究组负责 从事实验航空医学研究工作,另一个专家研究组负责采用各种设备或与其他研 究部合作开展实验航空生理学研究。 该部的另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为航空医学训练中心。该中心每年最多可在航 空医学领域为德军培养 500 名医生和航空医学专业人员,同时也负责为地方培 养航医,学员在此接受针对不同任务而开设的 11 门不同教程的培训。目前,该 中心还为麻醉、外科和重症监护专业人员新开设了“战略空运医疗后送”课程。 飞行中可能遇到的最大问题之一在于空间定位障碍,这往往是空难事故发 生的重要原因,早在上世纪 80年代,美国空军的研究统计显示,30%的空难事 故是由空间定位障碍所导致的。航空定位教练员主要负责在德军范围内为确保 “航空安全与作战效果”,对学员进行空间定位障碍预防与诊断训练。航空定 位教练员主要负责为德军提供以下保障:挑选定位能力检查候选人;实施针对 航空疾病的训练项目;实施复合运动现象研究科学检查。目前,只能对飞行员 进行理论培训,具体经验必须在实际飞行中不断获取。 **②第二研究部-临床航空医学研究部** 该部负责实施所有航空医学体检。这些检查是对飞行员是否适合军事飞行 评估的根本依据。德军陆海空三军的全部飞行员均按照年龄每隔一年或三年到 此部进行一次航空医学体检,41 岁以下飞行员每 3 年到此部进行一次体检,平 时由部队航医按年进行体检,41 岁以上飞行员或获得特殊航医许可的人员每年 到此部进行一次体检。空中交通控制人员与作战指挥人员也在此部进行初次航 空医学体检。 该部设有 8 个专业医疗组:内科、神经科、眼科、耳鼻喉科、放射科、牙 科、人体测量学科和中心化验室。各专业医疗组均由 1 名受过航空医学特殊训 练的专科医生领导。内科检查重点放在心血管系统,通常包括安静或负荷下心 电图的评价。神经科检查是为了判断受检者是否适合飞行工作的高要求,其中 包括对脑电图的评价。眼科检查项目除常规项目外,还包括曲光不正检查、眼 底镜检查、视野及色觉检查等。耳鼻喉科专业医疗组除作一般检查外,还需检 查听语能力、鼻窦及耳咽管通畅性等。放射科负责飞行人员的肺部检查。人体 测量的数据用于研究新型飞机的驾驶舱以及救援系统。中心化验室负责进行所 有必要的尿及血相检查。 所有各专业医疗组的检查结果数据均输入研究所的中央数据库内,经电子 计算机汇总的结果提交该部负责人,由他做出最终判断,提出飞行人员是否适 应飞行的检查证明。 航空医学体检通常为半天时间。每年总共接收 4000 多名受检者,8 个专业 医疗组中平均每个组每天接收 20名受检者,最多可接收 40名受检者。 自 2003 年 1 月 5 日起,作为航空医学中心,该部同时开始从事民用航空领 域的工作,为地方职业和私人飞行员提供体检服务。 **③第三研究部-法医学与航空事故医学研究部** 该部主要负责对飞行事故进行航空事故医学检查,拥有一个经过特殊训练、 熟悉飞行业务的航空病理学家及法医学家组成的小组。该小组随时待命,可乘 飞机迅速赶到事故现场。 该检查是根据法医学基本原则复原事故经过及确定死亡原因所必须的。该 部的目标在于,制订避免航空事故的程序及提高航空安全性。在航空事故医学 检查时,通常会提出在航空事故中丧生的飞机乘客或其他人员的身份问题,因 此要求检查程序与装备必须具有多样性。 **④第四研究部-航空心理研究部** 该部主要进行航空安全与作战功效研究,进而选择德军飞行人员并对其进 行心理训练。飞行人员遴选航空心理测试主要通过计算机测试或使用模拟器进 行,测试程序符合实际航空条件要求。测试装备包括仪器协调测试设备(ICA 90) 和飞行员遴选心理测试系统(FPS 80),两个系统均由该部自主研发。每年该部 都会通过理论与实际飞行能力测试从约 1100名年轻候选人中遴选约 450名飞行 人员。 **⑤第五研究部-人体工效学研究部** 该部主要致力于航空人体工效学研究,最高目标在于提高航空安全性与作 战功效。这包括降低噪音、加速度及震动的不利影响,以便减轻飞行过程中飞 行员的生理负担。 该部的专业人员包括 1 名人体工效学生理学家、1 名生物物理学家和 1 名心 理学家,这些专业人员共同在声响测定实验室、气候模拟室和人体离心机上开 展工作。同时,该部还与第二研究部开展合作研究,如模拟实际飞行条件下的 驾驶舱布局检测与改进。此外,该部还参与救援系统、飞行人员装具、飞行空 调设备、显示操纵设备等方面的研究工作。 **⑥第六研究部-航空生理研究部** 该部主要是在一个模拟中心对飞行人员进行航空生理训练,以便提高航空 安全性与作战功率。该部为飞行人员装备了现代化设备,如高度/气候模拟室、 人体离心机和运动大厅。 该部的主要任务为:举办基于作战需求的航空生理培训班;在缺氧不断加 剧情况下的人体功能极限及如何运用辅助手段提高这一极限等问题研究;确定 自然加速度耐力培训及高加速度负荷下的飞机人员训练基本原则;指导飞行人 员贯彻实施关于维持所需身心功能与负荷功能的相关运动生理学措施。每年有 将近 2000名德军飞行人员在该部参加 164 门培训课程的学习。 第三部分 德军卫勤保障的组织实施 一、平时医疗保障 **(一)保障单位与任务** 德军平时医疗保障由两部分构成,基层医疗机构负责全科医疗,医院负责 专科医疗。新卫勤改革后,德军平时的全科医疗与专科医疗均由中央卫勤单位 负责。全科医疗由部队驻地的主医疗中心、地区医疗中心、医疗中心和医疗队 负责。基层医疗机构根据保障区域和保障人数设置,面向三军部队,实施联勤 保障。从各级医疗中心的编成来看,改革后,全科医疗单位得到了明显加强, 主要表现是: 1.除全科门诊外,还可按实际需要开设一些专科门诊,为一些常见病提供 专科医疗,如内科病、皮肤科病、眼科病和骨科病。此外,还特别提出可考虑 增设精神病科的问题。 2.增加了急救与后送编制,主医疗中心具有地面与空中后送能力,地区医 疗中心在需要时也可设空运后送组,以确保及时抢救及迅速后送。 3.卫材的供应、检验及维修功能较齐全。 4.增加了培训及保障部队训练和演习的组织, 贯彻了改革时提出的医疗工 作与培训密切结合的精神。同时确保在部队训练和演习中,能够派出足够的卫 勤力量进行伴随保障。 **(二)保障方式与机制** 德军实行划区联勤保障,全国分为 4个战区,每个战区又分为若干保障区, 战区卫勤司令部组织各级卫生机构为所有驻扎于该战区内的部队提供医疗、防 疫等综合卫勤保障,三军一视同仁。基层卫生机构的设置主要依据保障人数, 卫生人员按标准编配。基层医疗机构大都位于部队主营区内,官兵就医非常方 便,环境条件和设备设施一流。平时按医疗体系进行保障,部队组织军事行动 或遇有突发事件时,向战区卫勤司令部临时申请支援,情况紧急时可直接与医 疗机构联系。医疗队加强到部队后,听从部队首长指挥。 一般情况下,军人应先到基层卫生机构就医。 基层医疗机构不能诊治的病 人,由经治医生开具证明,后送至体系医院诊治。各基层门诊部为患者建有完 整的病历档案,药品实行主渠道供应, 一般不自行采购。军人保障水平较高, 医疗费用一律“实报实销”,由国防部根据实际消耗拨付医院。没有用药目录, 药典上有的药品军人均可使用。 德军医疗保障的社会化程度很高,大量的医疗任务依托地方医疗机构完成。 一般情况下,军人必须首先到军队医疗机构就诊,经医生批准后方可到地方医 疗机构看病治疗。非工作时间或遇有急症,也可直接到地方就诊,但应及时到 本人体系医疗机构申请核准。军人到地方医疗机构就诊发生的费用,由地方医 疗机构向国防部设在全国的 4 个财务结算中心申报,经审核确认后拨付。军队 医疗机构也可委托地方有关单位检验样品、制作义齿等,他们认为这样既省事 又省钱,付费方式与医疗经费相同。军人到地方医院看病和地方人员到军队医 院看病,医疗待遇和收费标准是一样的。目前约 60%的军队伤病员到军队医院诊 治,但今后随着军队医院逐步减少,到地方医院看病的军人会超过军队医院。 此外,一些很分散的执勤点因人员少,没有条件开设医疗中心或卫生大队, 可设立部队门诊部,门诊部不一定配备固定的医生, 一般是依靠当地社会医疗 保险组织进行医疗工作,即定期请地方医生巡诊,或由地方急救中心进行急救, 由部队支付费用。由于德国医疗与急救网络很完善,上述方法能够确保及时救 治,而又能节约经费。 德军没有自己的疗养院,官兵经批准到地方疗养院疗养,疗养时间为 3 周, 经费由国防部据实核拨(每年约 315 万欧元)。疗养对象包括所有官兵,通常情 况下每 4 年安排 1 次,但海空军特勤人员每年 1 次,医学治疗后的康复疗养随 时安排,下一步扩展到执行重大任务后的预防性疗养。 二、战时卫勤保障 **(一)德军战时医疗救治阶梯** 德军境外执勤的卫勤保障经验及医疗救护体制对战时国土作战医疗救护体 制的改革产生了重大影响。1997 年 10 月 6 日由德军国防部总监察长发布的“跨 部门卫勤保障方案”中规定:军队在平时境外执勤中采用现代急救医学原则, 以确保达到规定的卫勤保障质量,在战时国土防卫作战与北约联合防卫作战中, 也基本适用上述原则。在此指导思想下,形成了德军新的战时医疗救治阶梯, 它也符合北约的医疗后送体制。新体制分为三区四级, 一、二级在战术区,三 级在战役区,四级在战略区,如图 3-1 所示。  **图** **3-1** **德军战时医疗救治阶梯** 救治阶梯从自救互救之后开始, 一级为临床前医学急救,主要进行分类、 急救等初级医疗救治,由医疗队和机动战地救护站完成,装备装甲救护车和机 动急救单元(展开时间 90 分钟);二级为初步医疗救护,主要进行紧急手术和 重症监护,由机动外科医院完成,装备机动外科医院、空运急救单元、船载医 疗模块等(展开时间 2-4 小时);三级为初步专科治疗,主要进行专科治疗、住 院手术和术后监护,由野战医院完成,装备方舱式野战医院系统(50-200 张床 位,展开时间 12-24 小时);四级为优良专科治疗,主要进行彻底治疗和医学康 复,由战略后方的军队或地方医院完成。 **(二)战时卫勤保障组织实施** 战时卫勤保障主要由战区野战卫生团、野战医院团组织实施,这两个单位 配有较为齐全的野战卫生装备,常年保持战备状态;但平时基本没有医务人员, 执行任务时按照编配标准,从各级卫生机构临时抽组。战时救治机构与平时卫 生单位之间没有完全对等关系,但有较大联系,医疗队和战地救护站主要从医 疗中心以下卫生单位抽组,野战外科医院主要从地区医疗中心和专科医疗中心 抽组,野战医院主要从医院抽组。野战卫生团和野战医院团根据保障预案和抽 组方案,每年组织卫生人员进行 1—2 次集中训练,平转战能力较强。 在战时组织指挥上,野战卫生团和野战医院团隶属不同战区的卫勤司令部, 如第 12 卫生团和第 11 野战医院团由第一战区卫勤司令部指挥,第 22 卫生团和 第 21 野战医院团由第二战区卫勤司令部指挥,第 32 卫生团和第 31 野战医院团 由第三战区卫勤司令部指挥,第 42 卫生团和第 41 野战医院团由第四战区卫勤 司令部指挥。每个野战卫生团下辖卫生连、后送连、卫生物资连及培训连,每 个野战医院团下辖加强卫生连、医疗后送连、卫生物资连、培训连及野战医院 营。 三、牙科医学 地军新体制改革以前,德军牙科医学勤务分散于全军中央卫勤单位所属的 军医院和各军种所属的卫生单位。21 世纪初改革后,由于大部分卫生单位并入 中央卫勤系统,牙医勤务组织也随之集中于中央卫勤部门。按照体制编制,德 军牙科医学勤务的最高领导机关为卫勤指挥参谋部 1 处 3 科-牙医科。但是由 于负责组织指挥的联合卫勤指挥司令部本身没有编制牙医管理部门,而负责业 务管理的卫生局编有牙医处,因此卫勤指挥参谋部是通过卫生局牙医处对牙医 勤务实施领导的。 **(一)任务** 由卫生局六处具体负责实施。该处的主要任务是:1、根据适用的条例和法 律给德国武装部队的牙科专家提供建议;2、确保平时和执勤过程中牙科诊疗工 作的正常运转;3、规划 4个战区牙科管理部门和直属 2个口腔科门诊工作的工 作任务;4、针对需要植牙和正牙以及执行海外任务的病人,制定治疗计划并做 出成本核算;5、确定专业指导原则及相关需求,包括:在国内和执勤过程中进 行牙科治疗的基本原则、在国内和执勤过程中牙科诊所的业务、牙科管理人员 的任职、任务分派和培训、诊疗数据的收集和统计、6、根据联邦法律,负责牙 科放射学治疗的质量管理和控制。 **(二)组织机构及职能** 1.六处处长兼牙医总监:领牙科专业最高军衔(准将),受卫勤监察长和卫 生局委托,领导全军牙科勤务。 2.六处副处长兼首席牙科专家:作为副处长协助处长工作,负责为德军武 装部队牙科治疗及相应成本计划提出指导意见,包括国内外和执勤过程中的牙 科治疗。同时也负责处理医疗事故的申诉;就牙科治疗和成本计划方面的工作 提出意见;为卫生局就牙科治疗和成本计划方面的工作提出建议;就申诉、误 诊和康复医疗事故的指控提出建议;对有关牙科治疗及相应的成本计划做出决 定,包括:特殊治疗(移植、矫正);特许治疗;对国外人员的治疗;对军队情 报机构中的人员进行治疗。改革后,德军牙医勤务系统组织结构如图 3-2 所示。 卫勤指挥参谋部 1 处 3 科—牙医科 卫生局 6 处—牙医处 联合卫勤指挥司令部 无牙医卫勤军官 战区卫勤司令部 牙医科 军医院 牙科/牙医门诊 医疗中心以上基层卫生机构 牙医组 实线为行政与业务领导,虚线为业务领导 **图** **3-2** **德军新牙医勤务系统组织结构** **(三)牙科治疗和成本预算** 针对下列情况确定专门的牙科治疗方案及成本计划,包括:口腔失能、矫 正、官能分析和治疗、牙科移植和牙周病。 此外,还为海外和军事情报机构的 2 个牙科诊所确定治疗方案和制定治疗 成本计划。 **(四)牙科健康分类** -以北约标准协议(STANG)2466 为依据; -目标:为减少执勤时牙科伤病数量,军队人员中应建立口腔健康标准-4 级牙科健康; -通过常规临床检查和诊断争取早期解决问题-设置 4 级牙科标准满足不 同需要: Ⅰ级=完全健康、 Ⅱ级=未来 12 月内不用进行牙科急救、Ⅲ级=未来 12 月内可能需要进行牙科急救、Ⅳ级=需进行紧急牙科救治或记录不完全。 -每月整理诊疗数据(国内的和执勤机构),对未来情况以及可能有的特殊 需求作出预测 ; **(五)训练任务** 为牙科受训人员提供建议;牙科人员训练计划和指导;开发计算机辅助训 练程序;质量管理与控制;远程医学。 **(六)牙科放射任务** 依据相关法律和卫生局条例规范牙科 X 机的使用;进行牙科诊所中图像处 理的质量管理和控制,特别注意医务人员和伤病员的保护,免其受到辐射伤害; 就牙科治疗放射图像的安全使用提出建议和指导意见;方针制定;报告。 **(七)实施情况** 德军口腔保健处于较高水平,医疗中心以上基层卫生机构设口腔门诊,一 般编 4名医生、6 张牙椅,配有大、小两台口腔 X 线机,设备设施先进,技术水 平较高。原则上军人每年至少要看 1 次口腔医师,医生对官兵的口腔健康状况 作出评价(分为 4 级),还印有口腔保健手册,官兵人手一册。 德军每年牙病诊治费用约为 1600万欧元,其中 1000万欧元为人工费用, 200至 250万欧元用于购买口腔设备,如牙椅等,450万欧元为牙病治疗耗材费 用。军人一般口腔治疗免费,但制装义齿,本人必须支付一半材料费 四、心理卫生 从 20 世纪 90 年代早期开始,德国联邦国防军就作为联合国、北约、欧盟 和欧洲安全与合作组织的成员执行过多次海外任务,目前德国联邦国防军面临 的主要任务就是预防冲突、危机处理和国际反恐等。 根据多个北约成员国的经验,超过 25%的军事人员因心理应激疾病所导致的 战时应激反应而丧失战斗力,从而影响整个作战任务的完成,这是德军面临的 一个重要问题。据大量研究报告和新闻报道,美国有很多参与伊拉克战争退伍 兵在战争中发生的精神障碍在战后也持续存在,这也证明了德军为什么要对士 兵进行连续的心理治疗,在平时和战时尤其是执行海外任务时都要进行。 德军非常注重心理卫生工作,主要由卫生局四处负责,其中一个科专门从 事军事行动、压力管理的卫勤保障研究和具体实施,于 2002 年 8 月正式成立。 统计显示,近年来,德军士兵精神障碍患病呈现上升趋势。见图 3-3 和图 3-4。 **100** **90** **80** **70** **60** **50** **40** **30** **20** **10** **0** **I/2001** **I/2002** **I/2003** **I/2004**  **创伤后精神紧张** **性(精神)障碍**  **其它精神障碍** **图** **3-3** **德军军医院以外的士兵精神障碍病例**  **100** **90** **80** **70** **60** **50** **40** **30** **20** **10** **0** **I/2001** **I/2004**  **创伤后精神紧张性** **(精神)障碍**  **其它精神障碍** **图** **3-4** **不同年度第** **1** **季度所有医院住院和门诊心理疾病病例** 可以看出,在德联邦国防军医院治疗的占 1/3,精神科/心理科的伤病员数 保持相对恒定(按年度计算),这是因为他们总是全力运转,没有余力接收更多 的病人。尽管德军在大幅裁军,但需要进行心理治疗的士兵的绝对数目却在明 显上升,见表 3-1。目前,德军在这方面的保障对象见图 3-5。 **表** **3-1** **德军精神障碍病例统计** 年度 1992 1999 2000 2002 2003 2004 军队总人数 423,000 333,500 322,000 300,600 300,000 270,000 停止治疗人数 99(0.02%) 88(0.03%) 109(0.03%) 86(0.03%) 91(0.03%) 103(0.04%) 住院病人数 135(0.03%) 117(0.04%) 151(0.05%) 271(0.092%) 326(0.11%) 382(0.14%) 门诊病人数 242(0.06%) 263(0.08%) 274(0.09%) 365(0.12%) 390(0.13%) 403(0.15%) 注:括号内的数字为发病百分比 士兵家属 退伍人员 预备役人员 军人 社会心理保障 **图** **3-5 德军心理学的保障对象** 士 兵 家属 退伍兵 预备役人员 协会 家庭保障组 社会福利部 营军医 社会工作者/ 社会顾问 营心理医生 军种牧师 天主教牧师 新教牧师 精神病医师 心理医生 养老金办公 预备役人员 有关应激预防/ 压力管理 的培 军事长官 同事 发言人 征兵中心 执行任务后的保障技术 执行保障后的救治组 预防医学措施 退伍兵会议 门诊/住院治疗 危机干预 **图** **3-6 保障体系内各个部门间的功能关系** 1.征兵阶段:心理学服务的目标是保持军队战斗力,防止人力短缺。参加 人员为 1 名营心理医生和 1 名社会工作者。时间一般为 1 周。 2.在执行任务阶段:心理学服务的目标是缓和因情绪而造成的紧张气氛, 为未来的协作做好准备,做好战备工作和发现问题人员(筛选)。参加人员为 2 名调停人(营军士,如有需要,还可设置营心理医生),军人必须参加,家属自 愿。时间为两年半(大约在任务完成 6 周后开始进行)。 86 3.预防医学措施治疗:心理学服务的目标是缓解因执行任务而产生的精神 压力,防止创伤后精神障碍的发生。申请渠道是填写 4 份申请表,通过营军医 向卫生局四处 2 科 3 组申请。参加人员为执行任务超过 2 个月或执行短期任务 但强度很大的人员。时间为 23 天(包括到达和离开时间),任务完成后 6 个月 内完成。 4.在军医院进行的任务后治疗:心理学服务的目标是缓和因情绪而造成的 紧张气氛,为未来的协作做好准备,做好战备工作和发现问题人员(筛选)。参 加人员为精神病医生、医院心理医生、社会工作者和牧师。时间为两天半(大 约在任务完成 6 周后开始进行)。只有执行了强度非常大的任务的人员或群组才 能进行此治疗。 5.危机干预组:心理学服务的目标是缓解因危急事件产生的压力,由内科 医生或心理医组成。在任务结束后 24 小时内进行此项工作,除非难以诊断或难 以治疗,一般在事件发生 6-10天后才向上级汇报结果。 德军建立了社会心理保障体系,该体系包括军事长官、营军医、精神科和 心理科专家、营心理医生、牧师、社会工作者等。 一般而言,各机构按照各自 的专业和结构单独工作,但同时也要进行协作和互相帮助。 一般来说,退伍兵 和预备役人员也能够通过本体系进行相关咨询,但若需要实际的治疗,就必须 应召进行预备役培训。 各时段和各级水平心理学治疗的方式不同,但随着海外任务的增多,以及 与特定作战时段没有关系的应激反应的增多都表明心理学治疗很难再按照各时 段(战前、战中和战后)进行区分。要随时随地给士兵提供心理学治疗保障, 不管是战时还是在平时。 五、医学军官培训 德军医学军官培训由卫生局一处负责。德军内大约有 2900名卫生军官,其 中主要包括四类人员,即 2100名医师、450名牙科医生、200名药剂师和 75名 兽医。其中,兽医从事检验工作,与美军的生物工程师类似。同时为了拥有一 定的后续力量,军医学院在校的 800~900名学生也在此列。 (一)**培训的宗旨** 德国联邦国防军卫勤部门培训的宗旨是为了提高卫生人员的素质,从而为 每名士兵提供平时的医疗保障。为了达到这个目标,需要大量资深的卫生军官, 尤其是外科医生。德国或欧洲地方医务人员培训及其认证的法律和专业机制并 不一定符合军队的需要,但军事医学要遵循地方的相应规定。德国的地方医院 专业很细,而在海外展开的军队医院则最需要内科和外科医生,为了解决这个 问题,德军注重将军队医院作为卫生军官培训的主要基地。 (二)**卫生军官培训的途径和方式** 一般而言,德军主要通过两种途径征募足够数量的卫生军官,一是短期培 训,二是军队院校系统培训。 为了满足短期的工作需要,主要采取从地方征募一些有执照的医学专家, 通常服役 1~4年,有时会延期,有时可能终身服役,这取决于他们对工作的重 要程度以及是否愿意长期服役。 在长期系统培训方面,主要是招收医学生,他们在高中毕业后入伍,然后 再进入医学院校就读,他们在休假时还可以以军人的身份进入地方大学选修医 学,并会有足够的资金支持。德军目前每年大概征募 230名医学生。 医学生经过 6 年的地方大学医学教育入伍后,要经过三个月的军训,成为 准卫生军官,然后进入地方大学进修,医学生们由一个地方机构分配到各个医 学院校,德国所有医学院校 0.59%的学生名额要留给联邦国防军人员进修。进修 完毕并通过州统考后,被分配进入联邦军医院进行临床培训 24个月,在此期间, 他们接受有关急救的各种培训,使他们能进行各种急救操作。 在完成上述学习和培训后,这些人作为分队的卫生军官服役,在此期间, 要熟练各种卫勤保障技能,也要勤学英语(据北约相关标准),也可以选学法语 及其它外语。然后,再根据各自未来的岗位职责(临床专家或指挥官、参谋等), 对这些人进行进一步的培训。 对那些将来要从事指挥和参谋工作的人员,主要参加连和营指挥官培训, 其中涉及(但不限于)卫生部队指挥人员的任务和责任,然后在汉堡联邦军指 挥参谋学院选修相关课程,课程完成后就成为合格的参谋人员,其中表现优秀 的还可以继续进行为期两年的陆/海军参谋课程培训。 上述的各项培训规程能够满足联邦军内及执行人道主义任务时的高标准卫 勤保障需要,也使相关卫生官员具有一定的领导才能,能够领导德军卫生部队 的各独立机构,使其正常运转。医学军官培训流程见图 3-7。 **临床专家** **卫生参谋/指挥官**   **组织指挥培训** **专科医师培训** **基层卫生机构医生** **3 年** **军队医院临床实习** **24 个月** **地方医学教育** **6 年** **军事基础训练** **3个月** **图** **3-7 医学军官培训流程** 德军的专业卫生军官主要分为军医、牙医、兽医和药剂师。他们的基础专 业学习均在地方院校进行,其学习年限与历程因专业而不同。其学习年限与历 程如图 3-8所示。 地方医学院的学生可申请入伍成为候补卫生军官。他们在地方学院学习前 和学习期间将会接受一般性军训。训练安排如图 3-9所示。在完成一般性军训 后、在临床实习和毕业后一段时间内,他们还需要完成一系列训练和培训。医 学、牙医和兽医专业的候补卫生军官的培训安排如图 3-10 所示,药学专业候 补卫生军官的培训安排如图 3-11所示。 卫生军官可以是合同军人,也可以是职业军人。合同军人最长服役年限为 20年,职业军人服役到62 岁退休。 16 学期 12 学期 10 学期 临床实习 18 个月 承认通过国家考试 的食品化学家 批准为开业医生 学习食品化学 医生 (包括 1 年半实习) 批准为执业牙医 批准为执业药剂师 批准为执业兽医 牙医 药师 (包括 1 年实习) 兽医 (包括实习) **图** **3-8** **德国医学、牙医、药学和兽医专业的学习年限与历程** 第一阶段医学/药学 考试之后 部队实践 地点在中央卫勤单位或军兵种的基层卫生单位,为期 4 周 第一临床前学期之后 第一医学/药学考试 之前 军官教程—第 I、II 部分 地点在慕尼黑军医学院,为期 2 周 入伍后的第 1~3 个 月 基础教程 基础训练 水手基础训练 地点在帆船训练基 地,为期 6 周 新兵基础训练 地点在米尔维克海军 学校,为期 6 周 陆军、空军 海军 **图** **3-9** **候补卫生军官在地方学院学习期间的一般性军训安排** 上岗工作 按勤务岗位需要 安排的培训 按勤务岗位 需要安排的培训 舰队实习:为期 1 周 航海学基础训练:为期 2周 舰船安全基础训练:1 周 步兵基础训练 地点在海军士官学校,为期 2周 临床实习后 卫生军官入门教程第 II 部分—指挥员训练 地点在军兵种军官学校,为期 6 周 卫生军官入门教程第 I 部分—专业训练 地点在慕尼黑军医学院,为期 6 周 临床实习 在医院实习期间授少尉军衔(仍为候补卫生军官) 另外包括必需的专业特殊教程,为期 18个月 陆军 空军 海军 **图** **3-10** **医学、牙医和兽医专业候补卫生军官临床实习阶段与毕业后的培训安排** 上岗工作 按勤务岗位需要 安排的培训 按勤务岗位 需要安排的培训 舰队实习:为期 1 周 航海学基础训练:为期 2周 舰船安全基础训练:1 周 步兵基础训练 地点在海军士官学校,为期 2周 毕业后 卫生军官入门教程第 II 部分—指挥员训练 地点在军兵种军官学校,为期 6 周 卫生军官入门教程第 I 部分—专业训练 地点在慕尼黑军医学院,为期 6 周 陆军 空军 海军 **图** **3-11** **药学专业候补卫生军官毕业后的培训安排** 六、卫生士官培训 德军卫生士官的培训由卫生局一处负责,包括卫生准尉的培训和卫生军士 的培训。 **(一)卫生军士的培训** 军士培训要符合地方职业培训的相关标准和联邦军卫勤保障的需要。在卫 生部队内,德军将军士分为低级军士和高级军士两种。有两种培训途径,低级 军士不具备地方医务人员资格,要进行军训和基本医学培训,然后再进行就业 培训;高级军士具有地方医务人员资格,参加联邦军高级培训,他们首先在部 队进行军训,由于他们已经具备相关资格,所以不必进行初级医疗培训,而直 接进行在职培训,其间再确定他们的岗位。 在完成在职培训后,这些人员要进行三个月的就业培训,以获得军士专业人员的资格。 在上述基本培训结束后,他们进入地方学校接受职业培训,职业培训大约 需要 24~42个月。卫生军士的培训流程见图 3-12。 **3 周** **受过地方医学训练** **高级军士课程** **岗位高级培训** **军士课程** **岗位工作** **岗位见习** **军事基础训练** **18– 21月** **7 – 48 月** **9– 17月** **7– 8月** **5—6月** **4– 6月** **3—4月** **3月** **1– 2月** **1– 2月** **军事高级训练** **地方医学培训** **军士课程** **医学基础训练** **军事基础训练** **未受过地方医学训** **图** **3-12** **卫生军士的培训流程** 低级军士经过培训后可能成为:医助、眼镜师、生物实验室技师、化学实 验室技师、化学处理技师、药方助理、保健行政助理、按摩师 /理疗师、药剂 师、药方行政助理、兽医助理、牙科助理。高级军士经过培训后可能成为:生 物实验员、化学实验员、化学技术员、牙科卫生员、保健检察员、儿科护士、 护士、医学文献助理、医学功能诊断助理、检验员、放射诊断人员。 **(二)卫生准尉的培训** 卫生准尉从军士中进行选拔,在申请卫生准尉资格前,他们要完成军士的 所有培训。 在至少服役六年后,高级军士可以申请成为卫生准尉,如果在结束 36 周的 培训后,能够符合相关要求,他们就可成为职业军官,军衔中尉。培训内容包 括军士所需的各种知识、技术和经验。在联邦军的专科学校或地方类似的院校 进行两年的培训以后,还要参加为期六个月的卫生准尉课程,课程结束后还要 进行为期六个月的在职培训。 要想晋升为中尉必须学习技术学校的课程,也要参加低级卫生官员课程的 学习。卫生准尉的培训流程见图 3-13。 **1 – 3 个月** **<= 6 个月** **6 个月** **24 个月** 参谋人员课程 在职培训 卫生准尉课程 专科学校 **高级军士** **图** **3-13 卫生准尉的培训流程** **(三)培训机构** 卫生人员的培训和教育大量利用地方教育资源,而在这些地方教育机构内往 往没有军事专业,所以军训及有关培训要在联邦军内进行。如慕尼黑的卫生教 导团机动医疗培训中心和军医学院负责全部卫勤人员的军训工作,在经过汉堡 指挥参谋学院高级参谋人员的基础培训后,年轻的卫生军官就要参加军训。 机动医疗培训中心是联邦军卫生部队业务培训的中央机构,机动医疗培训 中心还负责卫生连和救护车连的演习工作和特种作战师选拔人员的培训工作, 还为位于巴尔干半岛和 ISAF 的医疗特遣队进行分队水平的培训。 其它的培训机构还有野战卫生团和野战医院团,它们主要进行卫勤保障的 基础培训。和其他勤务保障一样,卫勤保障基础培训的目的是使年轻士兵熟悉 军队。也就是帮助他们明白军人的职责,尤其是军队卫生人员的职责。 基本培训持续 3 个月,其中两个月进行军训,1 个月进行基础医疗培训。培 训在卫生团进行,卫生团下有 14个连,每年能培训 2700名新兵。 军队医院还负责卫生军官从学校毕业后的专业培训,地方承认这种培训。 七、药品监督 **(一)机构** 德军实施食品与药品监督的主要机构是国防部卫勤指挥参谋部的卫生保健 处 5 科和卫生局业务 8 处。除国防部和卫生局执行药监任务外,战区卫勤司令 部的药剂师也负责执行药物监管任务。境外执勤时首席药剂师同药物监察官一 起负责药物监管任务。 战区行政管理处负责列装医疗制品的监督,海军局负责监督海军专用列装 医疗制品。药品和非列装医疗制品的流通监督仍由卫生局负责。基层卫勤单位 的供应机构由“药品监督受委托人”负责监督。改革后,药品检验与鉴定工作 由慕尼黑中央卫勤研究所集中负责,非列装医疗制品的检验则由科布伦茨中央 卫勤研究所负责。 目前,德军的医院制剂只在所属的 8 家医院中生产,如果其他医疗机构需 要使用则可通过药材仓库申请调剂使用。医院生产制剂也必须通过 GMP 标准的 验收,验收工作由全军药学监察长负责,战区组织,军队药学专家完成。地方 原则上不介入军队的药品监督业务,包括军队医院制剂的管理,除非军队请他 们帮助完成自己不能胜任的任务。 (**二)任务和职能** (一)根据以下法规执行药品监管 • 药剂法 (ApoG) • 德国药品法(AMG) • 麻醉药品法 (BtMG) • 注射药品法(TFG) • 医疗制品法(MPG) (二)中心任务 • 检查德军的药房及厂商 • 对药品及医疗制品进行官方取样 • 监督医院血库 • 监管药品临床试验 • 接受和检查通知 • 同以下药学专家开展合作 -其它具有资质的权威机构的药学专家 -驻慕尼黑的中央卫勤研究所 -战区卫勤司令部 -所有其它高级别的卫生管理部门 • 同地方药学专家开展合作 德军的药品质量管理体系透明、可靠,且和 卫勤保持一致。实施中采用两个管理手册,一个是质量管理手册,包括有关的 药品质量管理政策和 17 条质量规定;另一个是质量保证手册,包括基于上述提 到的质量规定的标准操作守则和一张检查表。检查表用于药品检查时便于记忆。 德军药品监督组织和实施示见图 3-14。  **图** **3-14** **德军药品监督组织和实施示意图** 八、兽医学勤务 改革后,新德军体制中,卫勤指挥参谋部仍编有兽医科,负责德军兽医勤务 的领导工作。卫生局仍设有兽医处,其任务包括以前陆军支援司令部兽医处和 前卫生局兽医处的任务。卫生局的国防军兽医总兼任该处处长,全军的兽医单 位,如战区卫勤司令部兽医处、各研究所兽医检验室、科布伦茨国防军军犬学 校、巴德-莱辛哈尔 230 山地驮畜作训中心和各军种的所有兽医军官,均接受 该处的业务领导。 改革后,德军战区卫勤司令部的各种兽医工作和各研究所的兽医检验室的 研究与检验工作统一到一个机关之下。卫生局还接管了动物饲养与训练业务, 同时负责领导动物保护、动物防疫与食品卫生监督工作。 改革后的德军新体制中的兽医勤务体系见图 3-15。 兽医基础工作、食 品与饮水、兽医诊 断科 牲畜饲养、牲畜流行 病、动物传染病科 动物保护与质量 管理科 卫生局国防军兽医监察员兼 卫生局 7 处处长-兽医处处长 兽医业务统筹科 业务隶属单位: 战区卫勤司令部兽医处、国防 军军犬学校、山地驮畜作训中心 行政与业务隶属单位: 研究所兽医检验室 **图** **3-15** **改革后德军新体制中的兽医勤务体系** 九、“三防 ”医学救援 **(一)概况** 德军“三防”医学救援队成立于 2004 年 5 月,由指挥控制组、“三防”洗消分 队、核医学检测诊断分队、生物医学检测诊断分队、化学医学检测诊断分队组 成,隶属于德联邦国防军卫生局九处,队长由九处处长兼任,其中核医学检测 诊断分队、生物医学检测诊断分队、化学医学检测诊断分队分别寓编于放射生 物研究所、微生物研究所和毒物药物研究所之中。 “三防”医学救援队编成见图 3-16。  **图** **3-16** **“三防”医学救援队编成** 德军“三防”医学救援队是一支由专家组成,以任务为导向,随时待命,可全 球机动,适合短期部署的队伍。它的任务是支援处于核生化威胁或有害毒物泄 露环境下的德国军队,并提供伤员洗消。具体包括:诊断不明原因患病或死亡 的病人、进行生物取样及运送、帮助收集犯罪证据、对伤员提供医学洗消、对 执行任务的特遣队员进行“三防”教育培训、向上级军官提供建议、进行危害评估 等。“三防”医学救援队任务构成见图 3-17。  **图** **3-17** **“三防”医学救援队任务构成** 目前,救援队人员及装备已全部到位,并于 2005 年 6 月参加了在维也纳举 行的医学防护训练。自 2004 年 5 月以来,确诊了大约 40 例出血热病人,并甄 别了一种 Hanta 病毒。 在执行“三防”救援任务时,卫生系统要负责核、生、化伤员的医学救治 和生物战剂的检验鉴定,防化兵部队负责侦察、洗消和防护。德军有 1 个防化 团,配备 96 辆先进的狐式装甲“三防”侦察车。 **(二)洗消机构** 伤员洗消主要由“三防”洗消分队完成。洗消分队包括 3 名军士和 4名二等兵, 在指定地域展开洗消机构,主要分伤员集中与武器移交区、洗消区、水供应区和 车辆集中区。洗消机构总共占地 1,500 平方米,一次展开大约需要 2 小时。无 论何时,可能的话,现有的基础设施都会被用来支援机构工作。 1.伤员集中与武器移交区 在这个区域内,到达的救护车队由洗消机构的人员按照事先规定的程序下达 简短的命令。伤员武器将被卸下,跟弹药和其他的装备一起移交,可以行走的伤 员将得到支援。值班的士兵将监督这个过程,并使用合适的通讯手段与机构指挥 官保持联系。 2.洗消区 该区包含 6 个功能站:功能站 I 负责接收与分类,功能站 II 负责除衣与干 洗消,功能站 III 负责去除呼吸器,功能站 IV 负责进行淋浴洗消,功能站 V 负 责检查洗消的效果,功能站 VI 负责进一步医学治疗、登记并运送到医疗救治机 构。从功能站 I 开始,伤员逐渐向前运送,同时污染的级别逐渐降低。根据污染 对机构人员和伤员造成的威胁,6 个站点依次分布污染区、半污染区和清洁区 3 个不同的区域。在完成任务后,洗消机构的人员将对自己和装备进行洗消。 3.水供应区 洗消中所需的水由便携式装置提供。一个集成的加热装置可以将水加热到至 少 28°C。 4.车辆集中区 伤员洗消分队的所有车辆都停放在这里,如果可能的话,要选择未染毒区, 可以减少对装备的洗消。 **(三)洗消程序** 洗消的过程中,一般将伤员分为两类:担架伤员和步行伤员。这两类伤员 的处理方式不同。 **担架伤员的处理程序如下:** 1.功能站 I:接收和分类。在机构的前方接收伤员,并立即对其身体状况做 出评估,并将伤员身体状况的有关信息传递给机构的工作人员,然后进行伤员 的分类与登记。伤员用覆盖了一层塑料被单的担架运送。伤员的个人信息文档 放在一个塑料袋内。这些文档中的相关信息将被加入到野战医疗图表中,并通 过 IT 设备传送到功能站 VI。为了使登记的过程更容易,一个用有色塑料制成的 并印有号码的临时 ID 标签将被系在病人身上。临时标签的号码和颜色也将被记 录在野战医疗卡上。这些工作的目的是为了决定救治的优先顺序,实施即刻的 救命干预,并充分稳定伤员以便进行洗消。 一般来说,伤员不会在该阶段接受 治疗,除非是为了紧急稳定伤员。通用的规则是: **救命措施优于洗消**。另外, 在分类的过程中,将从医疗观点出发决定伤员能否接受淋浴洗消。在洗消之前, 输液、监测和类似设备将被摘掉。但静脉注射管和呼吸管仍然保留。在分类和 登记完成的同时,功能站 II 的人员要被通知到,以便移交伤员。功能站 II 的 工作人员携带覆盖塑料被单的担架到达站 I,替换原来的担架,接收伤员。如果 不更换担架,伤员不能往后传送。接收的人员核实塑料标签。现在,伤员可以 被运送到功能站 II。但在进入之前,工作人员要洗消鞋子。 2.功能站 II:脱衣/干洗消。首先,通过一个“脱衣”程序,脱掉防护服,并 进行洗消。分队长使用沾有洗消溶液的海绵或棉签对呼吸器的外表进行洗消。 要小心操作,以防溶液从面具上滴到没有保护措施的皮肤上。伤员身体状况的 信息被记录在新的同样号码和颜色的塑料 ID 标签上,原来的标签将被洗消。伤 口敷料去除的顺序依据伤口出血的状况进行,出血非常厉害的,要最后去除敷 料。在原先伤口的敷料去除后,伤口附近的皮肤将被清洁,伤口将被小心处理。 清洁伤口使用的是皮肤可耐受的洗消溶液。伤口洗消后用消过毒的绷带包上, 并用抗渗透的胶带固定,这样无论水、污染物或其他物质都不能进入伤口形成 再次污染。如果伤员带着呼吸器,其滤毒罐必须用宽松的塑料袋包起来,以防 在接下来的过程中暴露的皮肤接触到滤毒罐被污染。接下来,按照一定程序将伤 员换到另外的担架上。接下来,除掉伤员的野战制服和内衣裤。塑料被单连同 衣服要放到指定的容器内。使用担架将伤员送到功能站 III,这里呼吸器将被去 除。 3.功能站 III:去除呼吸器。将固定担架伤员防护面具的胶带割断,去掉 呼吸器,并将其放在盛有洗消溶液的容器中。 一旦去掉呼吸器,伤员将被立即 送到功能站 IV 并立即被送到淋浴洗消区。 4.功能站 IV: 淋浴洗消。根据伤员的身体状况,在液体洗消的过程中可 能需要继续通气。如果伤员不能接受淋浴,将立即被送往功能站 V 。淋浴之前, 应当逐个检查水和洗消溶液,确保其温度恒定。如果必须的话,应当不断的检 查循环水和溶液的温度。前面使用的抗渗透型胶带固定的敷料应当清洗。使用 温水洗掉用过的洗消溶液。身体的背面使用相同的方式处理。另外,清洗完身 体的背面以后,应当用水将担架冲洗干净再将伤员放上去。使用一次性毛巾擦 干伤员的皮肤。接下来,再次使用同样的程序对伤员身体前后部分进行处理。 5.功能站 V:检查。使用辐射和污染监测仪来确认洗消是否成功。如果超 出了设定的范围,将进行再次洗消。被头发覆盖的皮肤部分通常很难进行洗消, 就是进行二次淋浴效果也不明显,因此一般必须剃掉头发。 6.功能站 VI:医疗救治。在该站,伤员将接受医学治疗,以稳定病情, 便于送往下一级医疗机构。如果可能的话,根据受伤的类型,伤员将被盖以 不同被单。在该站,不允许给伤员重新穿衣服。站 VI 的工作人员将重新填 写野战医疗卡,加入所有有用的相关信息。随后该卡将被移交到支援医疗机 构的工作人员那里。临时的 ID 标签将帮助确认伤员的身份。站 VI 的卫生军 官将协调往医院医疗机构运送伤员的事宜。 **步行伤员处理的程序如下:** 在功能站 II , 步行的伤员将得到工作人员的支援。 如果可能的话,个 人防护装备将按照标准的程序被去除,然而,长筒套靴往往被割开,以便很快 的脱掉。这样,伤员就可以很快的到达下一个功能站。伤口的处理也同担架伤 员的处理过程相同。每一个伤员都有人陪伴提供必要的支援。伤口要小心处理, 伤员也要谨慎的对待。 在功能站Ⅲ,如果可能的话, 步行的伤员将自己去掉呼吸器。其他的处理 措施与担架伤员相同。 在站 IV,如果需要的话,步行伤员将由工作人员协助和指导。如果可能的 话,同时将洗消多名伤员,将空闲的时间降到最少。     **三防洗消过程** **从受伤地** **到医疗机构** **图** **3-18 洗消程序** 十、预防医学 **(一)机构及职能** 德军预防医学的领导和管理机构是国防部卫勤指挥参谋部的 1 处 2 科、卫 生局的业务五处和战区卫勤司令部的卫生处 2 科,但最核心的还是卫生局预防 医学处。预防医学处下设 2 个科,即卫生学科和环境医学科。卫生学科编制 18 人,主要负责基础卫生学、战场卫生学、地方卫生学与环境卫生学、热带病学、 医院卫生学、医学情报、医学信息网络等方面的工作;环境医学科编制 15人, 主要负责基础环境医学、人体工效学、放射医学防护、毒物药物学等方面的工 作。科布伦茨中央卫勤研究所和柏林环境医学研究所担负预防医学科研和技术 保障任务。见图 3-19。 **(二)预防工作的组织实施** 战区卫勤司令部组织所属卫生机构开展公共卫生、预防接种、疫情处置、 职业病防治等工作。部队发生疫情后,先由体系卫生机构应急处置,随后战区 防疫队出动。士兵必须常规接种9种疫苗,到不同地区执勤再追加接种相应疫 苗,由基层卫生机构负责接种工作。军队于今年加入国家疫情监测网,每周报 告1次疫情。 每个医疗中心有1名卫生人员负责食品卫生监督,每年至少对所属营区食 堂进行2次卫生检查,如果通过发给合格证明;如果不通过,下达整改通知; 如果问题严重,餐厅必须关门停业。 **五处一科** **卫生学** **五处一科一组** **基础卫生学** **战场卫生,学** **地方卫生学与环境卫生学** **五处一科二组** **热带病** **五处一科三组** **医院卫生学** **其它机构卫生** **五处一科四组** **医学情** **医学信息网络** **业务五处** **预防医学** **五处二科** **环境医学** **五处二科一组** **基础环境医学** **五处二科二组** **人体工效学** **五处二科三组** **医疗机构放射医学防护** **五处二科四组** **环境医学** **毒物/毒理学** **图** **3-19** **德军预防医学的实施和管理机构** 十一、远程医学 **(一)德军远程医疗的体系框架** 应用前方的各种信息采集装备(包括伤员生命信息采集装备如移动CT等) 采集各种信息(包括伤病员生命体征信息、物资流、资源信息、核生化信息等), 依托各种信息传输网络(包括广域网等)将信息传输给后方,由后方人员借助 各种信息系统对所接收的信息进行处理,给出解决方案,对前方进行指导,从 而实现远程医学保障。 德军认为,远程医疗可以用来研究、监测和管理伤病员以及对伤病员和工 作人员进行教育,途径就是利用系统,咨询专家意见及调用伤病员信息,无论 伤病员或信息具体在什么位置。 目前,在信息系统及一些远程医疗装备的基础上,德军已能进行远程皮肤 病学、远程放射学、远程口腔医学及远程微生物学等保障。 图 3-20是德军远程医疗系统的框架体系图。  **图** **3-20 德军远程医疗系统框架体系图** 德军下一步的工作将主要集中在以下几方面: 研发新的外围设备,如远程 内窥镜装备、远程超声波装备、高分辨率视频会议装备等;集成 IT 安全技术如 PKIBw等;进一步完善船上远程医疗系统;实现第一代远程放射学检查;扩大专 家库规模,提高质量;提高带宽,扩大合作范围。 **(二)德军远程医疗工作的历史** **1.1993 年** 在乌尔姆德的一个神经外科病房应用了模拟“光纤电话”系统。“光纤电话” 系统是德军的第一代远程医疗系统。 **2.1996 年** 在波恩军士诊所和科布伦次的联邦国防军总医院开展了“高速远程放射学” 试验项目。“高速远程放射学系统”是德军的第二代远程医疗系统。 **3.1997 年** 研发了一个“模块化系统”,包括远程医疗工作站和一些外围设备。“模块化 远程医疗系统”是德军的第三代远程医疗系统。 远程医疗工作站的主要设备结构,如图 3-21所示。  **图** **3-21 远程医疗工作站结构图** **4.1998年** 在机动部队外科医院实现了远程医疗。机动部队外科医院所采用的远程医 疗系统主要包括陆军标准型和机动型两种类型。德军在波斯尼亚首次应用了陆 军标准型远程医疗工作站,这是德军第一次在德国境外应用同德国国内军队医 院一样的系统。为了在多尘环境(如阿富汗的喀布尔)中执行任务,德军设计 了具有防尘功能的机动型远程医疗系统。 **5.2001 年至今** 在海外船只上应用远程医疗。2001 年起,德军开始在其海军所属的部分舰 船上安装远程医疗工作站。德军“梅克伦堡-前波莫瑞”号巡洋舰首先应用了远程 医疗系统。舰船用远程医疗系统主要包括舰用(医务室)、帆船用(医务室)和 海军执勤急救中心远程医疗系统。 **(三)典型远程医学装备** 德军的每个远程医疗工作站均配有一些外围设备,主要包括视频设备,如 一个用于查看皮肤病显微图片的冷光放大镜,X 光片扫描仪(在不久的将来将会 被数字化 X 光设备所取代),远程牙科设备,远程微生物学设备,远程放射学设 备。 **(四)德军远程医疗发展规划** 1.研发新的外围设备,如远程内窥镜装备、远程超声波装备、高分辨率视 频会议装备等; 2.集成IT安全技术,如联邦国防军公开密钥(Public Key Infrastructure,PKIBw); 3.进一步完善舰载远程医疗系统 4.实现第一代远程放射学检查 5.扩大专家库规模,提高质量 6.提高带宽 7.扩大合作范围 第四部分 德军境外执勤卫勤保障 一、德军境外执勤简况 “境外执勤”(原文为 Auslandseinsatz 或 EinsatzimAusland)是 20 世纪 90 年代以来德国军事与军事医学刊物中出现最为频繁的词汇之一。它的含意与美 军的“非战争军事行动”相近,主要是指维和行动与人道主义援助,不同之处是自 1999 年德军参加科索沃战争以后,境外作战亦属于德军“境外执勤”的范围。因 此,德军的“境外执勤”含意要比美军的“非战争军事行动”宽泛一些。德语的 “Einsatz”是一个多义词,可译为汉语的使用、运用、作战、军事行动、执勤等, 为反映其全部内涵,故译为“执勤”,因此,“Auslandseinsatz”便译为“境外执勤”。 此外所谓境外执勤虽以军队为主,亦可以包括非军队团体与个人的参与,因此, 更不能用美军的“非战争军事行动”的概念。 众所周知,冷战结束前,北约与华约是两大对立的军事集团,原西德位于 两大军事集团对立的前哨,当时西德国防军全力准备随时应付与华约的冲突, 准备打局部战争,也准备打大规模核战争。随着 20世纪 90年代初,两德统一, 苏联与华约解体,冷战结束,德国与北约安全环境发生了根本变化,从面临“直 接军事威胁”变成“难以预测的危机”。在防务上转而实行“多方位防卫”。为 此,德军认为大规模战争与德国本土防卫作战已不是近期的事情,为扩大德国 政治与军事大国的影响与地位,推进北约东扩、境外执勤成为德军新形势下的 中心任务,包括对付欧洲的武装冲突、参加北约的军事行动及联合国的国际军 事行动。因而军队任务谱扩大为 3 个主要任务与 3 个次要任务。主要任务:① 边境防卫;②北约防务;③准备投入国际性任务。次要任务: ①灾害救援;② 环保工作;③裁军条约实施的监督。归纳起来,主要是以北约集团防务为依托 的国土防务以及各种境外执勤。既然德国与北约目前并没有面临直接军事威胁, 因此,国土防务虽是主要任务,但不具备现实紧迫性,可以从长计议。另一方 面,由于北约急于东扩,作为欧洲大国的德国也急于扩大其政治影响,提高其 国际地位,因此,“境外执勤”实际上成为近年来德军的中心工作。德军为适应此 种变化,自 2001 年开始对军队进行大规模的改组。 随着德军中心工作的转移,德军卫生勤务部门亦以境外执勤的卫勤保障为 中心,已经并还将进行各方面的改组。 自 2001 年开始,德军开始建立更为紧密的三军一体化的卫生工作体制。近 年来,根据北约的新战略概念、现代科学技术发展水平以及高技术战争的特点, 德军卫勤部门已经对境外执勤的卫勤保障指导思想与保障标准、卫勤保障体制 及野战卫生装备都进行了广泛的研究与改革,逐步形成了新的理论与模式,这 不仅确保了境外执勤任务的完成,而且对国土防卫的卫勤保障理论与模式也有 深远的影响。因此,要了解德军卫勤工作的发展动向与趋势,就一定要研究德 军的“境外执勤”及其卫勤保障。 **(一)德军参与的人道主义援助行动** 从 1955 年德军建军至两德统一的 1990年,由于战后德国的特殊政治地位, 德军从未受联合国委托越过国境执行勤务。但是,1960 年以来,德军根据双边 协定或德国与东道国之间的协议,曾到过 50多个国家执行过 120多次人道主义 援助任务。所以说德军境外执勤是从人道主义援助开始的。到 1992 年,德军参 加联合国驻柬埔寨维和行动以后,许多人道主义援助行动是和维和行动结合进 行的。下面列出了 1960年-2005 年德军参与的人道主义援助行动: 1960年:摩洛哥地震救援;安哥拉人道主义援助 1961 年:尼日尔人道主义援助;塞浦路斯紧急援助 1963 年:南也门人道主义援助;阿尔及利亚洪水泛滥救援 1966 年:土耳其地震救援:意大利洪水泛滥救援;希腊人道主义援助 1968 年:伊朗地震救援;意大利地震救援;尼日利亚比夫拉地区人道主义 援助 1970 年:突尼斯洪水泛滥救援;尼日利亚洪水泛滥救援;土耳其洪水泛滥 救援;秘鲁洪水泛滥救援;也门洪水泛滥救援;巴基斯坦人道主义援助 1971 年:土耳其地震救援;智利洪水泛滥救援;意大利矿井塌方救援;印 度人道主义援助;巴基斯坦人道主义援助 1972 年:尼加拉瓜人道主义援助 1973 年:苏丹旱灾救援;埃塞俄比亚旱灾救援;马里旱灾救援;阿尔及利 亚旱灾救援;突尼斯旱灾救援;尼日尔旱灾救援;乍得旱灾救援;上沃尔特旱 灾救援;塞内加尔人道主义援助;毛里塔尼亚旱灾救援;巴基斯坦人道主义援 助;尼日利亚人道主义援助;索马里人道主义援助 1974 年:埃及旱灾救援;埃塞俄比亚旱灾救援;尼日尔旱灾救援;马里旱 灾救援;巴西人道主义援助;苏丹旱灾救援;毛里塔尼亚旱灾救援;上沃尔特 旱灾救援;塞浦路斯人道主义援助;洪都拉斯旱灾救援;索马里旱灾救援 1975 年:巴基斯坦地震救援;安哥拉人道主义援助;葡萄牙人道主义援助 1976 年:危地马拉地震救援;意大利地震救援;土耳其地震救援; 1977 年:罗马尼亚地震救援;乍得旱灾救援;印度暴风灾害救援 1978 年:马里饥荒救援;叙利亚人道主义援助;以色列人道主义援助;西 班牙爆炸事故救援;苏丹洪水泛滥救援;阿尔及利亚人道主义援助;马来西亚 人道主义援助;伊朗地震救援 1979 年:乌干达人道主义援助;尼加拉瓜地震救援;马来西亚人道主义援 助;中国人道主义援助 1980 年:尼加拉瓜人道主义援助;索马里地震救援及人道主义援助;乌干 达人道主义援助;阿尔及利亚地震救援;莫桑比克旱灾救援;意大利地震救援; 巴基斯坦人道主义援助;苏丹人道主义援助;马里人道主义援助 1981 年:意大利地震救援;巴基斯坦人道主义援助;乌干达人道主义援助; 希腊地震救援 1982 年:也门人道主义援助;乌干达人道主义援助;巴基斯坦人道主义援 助; 1983 年:乌干达人道主义援助;毛里塔尼亚人道主义援助;意大利撤丁岛 森林火灾救援 1984年:埃塞俄比亚旱灾救援 1985 年:苏丹旱灾救援;土耳其翻车事故救援;哥伦比亚火山爆发救援 1986 年:喀麦隆火山爆发救援:希腊地震救援;萨尔瓦多地震救援 1987 年:吉布提炸弹袭击救援 1988年:苏联地震救援 1989 年:苏丹旱灾救援;乌干达旱灾救援;巴拿马战争人道主义援助;罗 马尼亚动乱的人道主义援助 1990 年:葡萄牙石油污染事故援助;罗马尼亚人道主义援助;突尼斯洪水 泛滥救援:利比里亚内战难民救援:伊朗地震救援;希腊地震救援;约旦海湾 战争难民救援;土耳其库尔德难民救援;伊朗库尔德难民救援 1991 年:肯尼亚索马里内战难民救援;沙特阿拉伯海湾战争难民救援;卡 特尔海湾战争难民救援;土耳其库尔德难民救援;伊朗库尔德难民救援 1992 年:俄罗斯严寒灾害救援;土耳其地震救援;前南内战难民救援;索 马里饥荒救援;柬埔寨医疗援助 1993 年:前南空中通道及难民救援;柬埔寨医疗援助;索马里饥荒救援; 希腊火灾救援 1994 年:索马里战后重建人道主义援助;前南空中通道及难民救援;希腊 火灾救援;阿尔巴尼亚难民救援;土耳其地震救援 1997 年:土耳其火灾救援;阿尔巴尼亚难民疏散援助;波兰洪水救援 1998年:厄立特里亚难民疏散援助;苏丹饥荒救援 1999 年:阿尔巴尼亚难民救援;马其顿难民救援;土耳其地震人道主义援 助;希腊地震人道主义援助;奥地利雪崩灾难救援 2000年:东帝汶医疗援助;莫桑比克洪水救援 2004年:南亚海啸人道主义援助 2005 年:巴基斯坦地震人道主义援助 从上述所列出的简况可以看出,1990 年以前,德军的人道主义援助行动主 要是救灾;1990 年以后,带政治色彩的难民救援行动占很大的比例,这是德国 在冷战结束后,试图在国际政治舞台上扮演更重要角色的结果。 **(二)德军参与的维和行动及境外冲突** 从 1991 年参与联合国伊拉克特别委员会工作到目前还在继续的科索沃维和 行动,德军参与了下列维和行动与境外作战行动。 **1.联合国驻伊拉克特别委员会:**从 1991 年 8 月~1996 年 9 月,德军参与了 联合国驻伊拉克特别委员会的工作。其任务是负责联合国人员的运输及联合国 驻伊拉克特别委员会专家的医疗后送及空运,为此,投入了 30名陆军军人(驻 伊拉克巴格达)、1 架 C-160飞机及 2 架 CH-53 直升机。6 年来,陆军的 CH-53 直升机完成 805航次,共 3982 飞行小时;空军的C-160飞机完成 4452航次, 共 4071 飞行小时。 **2.联合国驻柬埔寨过渡权力部队:**从 1992 年 5 月 22 日~1993 年 11 月 12 日, 德军参与了联合国驻柬埔寨过渡权力部队的工作,负责联合国驻柬埔寨过渡权 力部队及居民的医疗保障。为此投入了约 150名军队医务人员及 1 所 60 张床位 的野战医院,共完成 3500例住院治疗及 11000例门诊治疗。 **3.建立** **Falconara 至萨拉热窝(Sarajevo)的空中通道:**从 1992年 7 月 4 日~ 1996 年 1 月 9 日建立上述空中通道,用以供应萨拉热窝,其中,从 1995 年 4 月 8 日~9 月 15 日由于安全原因中断飞行。 德军从开始就参与此空中通道工作,派出了 1 架 C-160 飞机,并向意大利 空运基地派出了 27 名空军人员。完成 1400 航次,共运输 10800 吨救援物资。 1993 年 2 月,C-160在萨拉热窝附近受到袭击,1 名机组乘员受重伤。 **4.机灵警戒行动:**从 1992 年 7 月开始,受北约和欧盟的委托从海上及空中 监视奥特朗托海峡(OTRANTO)及黑山地区(MONTENEGRO),包括阿尔巴尼亚及黑山 共和国领海的贸易与武器禁运情况,共有 12 个国家参加。德国从 1992 年 7 月 18 日开始定期派出 2 只舰艇(驱逐舰或护卫舰)参加此行动,4 个月轮换一次, 另外还有 3 架海上远程侦察机参与行动(从意大利撒丁岛埃尔马斯出发,所以在 埃尔马斯驻扎有 30名军人)。贸易禁运于 1995 年 11 月 22 日解除。武器禁运于 1996 年 6 月 19 日停止。其间德军完成如下工作量:询问船只:74332 次;检查 船只:5975 次;返航船只:1416 艘;德国飞机航次:695 次。 **5.联合国驻索马里维和部队:**从 1992 年 8 月 25 日~1994年 3 月 23 日,德 军参加了联合国驻索马里维和部队。负责联合国部队的后勤支援及设立从肯尼 亚蒙巴萨(Mombasa)至索马里的空中通道。为此投入约 1700 陆军军人(驻索马 里贝莱德文(BeletUen)),约 120 空军军人(驻吉布提和肯尼亚蒙巴萨)及约 600 海军军人。完成了 650次飞行,治疗伤病人 18300名,约 30项人道主义援助任 务。 **6.波斯尼亚-黑山空投行动:**1993 年 3 月 28 日开始向波黑,尤其是东波斯 尼亚特别困难的居民空投救援物资,历时两年半,于 1995 年 8 月 19 日结束。 德国 C-160 飞机和美国 C-130 及法国 C-160 飞机一起在 320 个夜航中共空投了 2100吨救援物资,其中主要是食品和药品。 **7.联合国援助卢旺达行动:**从 1994 年 7 月 18 日~1994 年 12 月 31 日,德 国空军参加了联合国援助卢旺达行动,任务是为援助卢旺达难民建立从 Nairobi 及 Johannesburg 至 Goma 及 Kigali 的空中通道。为此投入了 30名空军军人,1 架 B-707,2 架 C-160 飞机以及大量物资、器材和帐篷。其间 B-707 完成 80航 次,C-160 完成 208航次。 **8.联合国驻克罗地亚维和部队(IFOR):**从 1995年 12月 20 日起,德军约 4000 军人参加北约在前南的 IFOR 行动。参加 IFOR 行动有所有北约国家与 17 个非北 约国家的部队,约 52000 人。IFOR 行动的目的是根据戴顿协定及相应的北约行 动计划,促进前南的和平进程。该行动于 1996 年 12 年 20 日结束,随后根据新 的联合国委托改为联合国驻波黑维和部队。 参与 IFOR 的德国陆军部队约 2600人,重点工作是 IFOR 部队的支援,此外 是对平民的工兵支援工作,包括铲雪、道路及桥梁的修复,其卫勤保障由德法 野战医院负责;空军部队约 500人,分别驻扎于意大利的维琴察(国家指挥官驻 地)及皮亚琴察(第一执勤联队驻地)。其主要任务为监视分界线,保护执勤部队 及运输;海军部队的 1~2艘护卫舰参与贸易与武器禁运工作。海军海上远程侦 察机从德国诺德霍尔兹空军基地起飞到执勤区参与侦察工作,海军参与上述工 作约有 300人;此外,参加 IFOR 司令部工作的德军各军种人员约 260人。 **9.联合国驻波黑维和部队(**SFOR):联合国安理会于 1996 年 12 年 12 日通过 的 1088 号决议决定组织SFOR,其任务是防止重新发生敌对行动;保护国际组织 与非政府组织;监督武装控制协定的执行及支持地方工作。人员总额为 36000 人,1999年底波黑形势趋于稳定,人员总额减至 20000人。德国政府在 1996 日 12 年 11 日决定,为 SFOR 提供约 3000人的部队,目前德国部队约为 2400人, 其中属东南多国师的德国部队约为 1900 人,在 SFOR 司令部的德国军人约 220 人。 **10.科索沃战争:**1999年 3 月 24 日北约 13 个国家军队对南斯拉夫联盟共和 国进行了代号为“盟军行动”的空中打击,空袭持续了 78 天,德军参加空袭行动 的部队是驻阿尔巴尼亚皮亚琴察的第 88 空军联队,包括 10 架电子作战与侦察 飞机及 4 架侦察机。在整个空袭期间,共进行了66 次(共 212 飞行小时)侦察飞 行,504 次(共 2054 飞行小时)电子作战与侦察飞行,在电子作战飞行中共发射 了 236 次反雷达导弹。这是德军战后第一次参与境外作战行动。 **11.联合国科索沃维和部队(KFOR):**1999年 6 月北约及俄罗斯的部队以国际 安全部队的名义进入科索沃执行维和任务,其任务包括:确保立即结束暴力与 压迫;监督南联盟撤出军事、准军事及警察人员;建立并维持安定的环境,使 难民能返回家园;支持国际组织建立民主过渡机构,确保居民和平正常的生活 条件;实现全科索沃非军事化;保证人道主义援助的顺利进行。1999年 6 月 12 日德军开进科索沃,其责任区位于科索沃东南,德军前后在科索沃共投入 16600 人,包括作战及作战支援人员、指挥及指挥支援人员、后勤及卫勤人员。至 1999 年底在科索沃人数为 5960人。 **12.持久自由行动:**从 2002 年 2 月 10 日~2003 年 7 月 4 日,德军共往科威 特派出了 250 名“三防”军人,主要负责保障科威特居民和驻扎在当地的多国 部队免遭恐怖袭击或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的袭击。同时,德军还为驻科威特的“三 防”部队装备了 6 辆“狐式”核生化侦检车。 **13.刚果/乌干达阿尔忒弥斯(月神)行动:**从 2003 年 6 月 12 日~2003 年 9 月 1 日,德军参加了联合国在刚果共和国和乌干达的阿尔忒弥斯(月神)行动, 任务是建立自德国至乌干达的空中通道,通过 C-160Transall运输机为阿尔忒 弥斯(月神)行动部队提供保障、空中客车 A310运输机运输伤病员及为阿尔忒 弥斯(月神)行动指挥提供支援。为此共派出了 35 人参与空运行动、大约 60 人参与伤病员空运后送和 2 人参加驻法国的阿尔忒弥斯(月神)行动司令部的 工作。行动期间,德军利用 C-160Transall运输飞机运送了 170吨物资,空中 客车 A310卫生飞机未投入行动。 **14.马其顿** **CONCORDIA 行动:**从 2003 年 3 月 31 日~2003 年 12 月 15 日,德 军总共派遣了 40人参加在马其顿举行的 CONCORDIA 行动,任务是在 CONCORDIA 行动的欧盟任务范围内,为欧盟和欧洲安全与合作组织派遣的国际观察员提供 安全保障。 截止 2005 年 12 月底,德军还有 9个境外执勤地域,派出执勤人员 6300人, 其中卫生人员 634名,约占 10%。详见图 4-1。 **BALKANS 总人数: 3694** **卫生人员: 309** **KUNDUZ** **Feyzabad 总人数: 525** **卫生人员: 74** **OEF Marine** **总人数: 257** **卫生人员:** [**12**](#bookmark183)  **UNMEE** **总人数:6300** **卫生人员总数: 634** **(不含战略医疗后送人员)** **10%** **KABUL 总人数: 1493** **卫生人员: 235** **TERMEZ 总人数: 310** **卫生人数: 23** **战略医疗后送人员数**: 42 **UNMEE 总人数: 2** **UNAMA 总人数:1** **UNMIS 总人数:7** **总人数: 11** **卫生人员: 8** **EUCE** **UNOMIG** **UNAMA** **UNMIS** **UNOMIG** **ISAF** **图** **4-1** **德军目前境外执勤的主要地域和人员状况** 不同执勤任务中的卫生人员所占比例也不尽相同,一般情况下,派出部队 越多,卫生人员所占的比例就越低;派出部队越少,卫生人员所占比例就越高。 见图 4-2。  **图** **4-2** **德军境外执勤派出总人数与卫生人员的比例关系** 二、德军境外执勤卫勤保障原则 鉴于以维和行动为主的境外执勤特点及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经过德军卫 勤人员广泛的讨论,并研究以往参加维和行动的经验之后,德军卫生保健监察 长于 1995 年 9 月 27 日发布了一个“联邦国防军军人境外执勤卫勤保障专业指导 原则”,其中规定境外执勤卫勤保障的标准是:**在境外执勤的每一个联邦国防军** **伤病员都将得到与国内专业水平相当的医疗救治。** 随后国防部卫生保健监察部 的官员进一步解释,所谓与国内专业水平相当的医疗救治是指与国内固定医院, 起码与县医院的医疗水平相当。由于德国行政体制是州下设县,县管辖市,因 此县医院是一种分科齐全、医疗水平较高的医院。德军卫生保健监察长在“联邦 国防军军人境外执勤卫勤保障专业指导原则”中指出:在境外执勤条件下要求对 伤病员的医疗救护水平达到国内固定医院的医疗水平是一种新的、前所未有的 要求。 指导原则的基本思想是必须将已经证明有效的急救医学原则应用于军事行 动的卫勤保障之中,因此规定了以“卫勤急救链”代替国土防卫作战时以有限 的卫生力量进行覆盖整个作战地域的卫勤保障模式,并提出了“执勤医学”的新概 念。 1997 年 10 月 6 日,德军总监察长颁布了“跨部门卫勤保障专业方案”。除对 平时及国土防卫的卫勤保障作出原则规定外,也规定“平时军队执勤中采用现 代急救医学原则,以确保达到要求的卫勤保障质量”,进一步明确了德军境外执 勤卫勤保障的指导思想。 1999 年初,卫生保健监察部一处一科科长、军医上校 Veit 博士在德国“军 事医学月刊”发表了一篇题为“执勤医学—一个军事医学的新概念”的文章,阐 述了“执勤医学(Einsatzmedizin)”的产生原因、实质及可行性。 Veit 博士在分析“执勤医学”的产生原因时指出:“1989年以前,联邦国防军 的战备工作都是针对华约的进攻,为在德国进行集团防御。因而,不但要准备在 国土内进行常规战争,还要准备核战争,并要预计到由此产生的一切后果,例如大 量的平民与军人伤员及设施的大规模破坏。这意味着作战地域,也许还包括非作战 地域将面临着一场灾难。对于联邦国防军卫勤部门来说,要以其并不充足的人力与 物力来组织对 134万军人的医学保障。由于条件所限,伤员数量与医疗保障能力之 间一直存在着比例失调的问题。由于卫勤人员质量的缺陷,数量更加不足,因此, 战时卫勤部门只能提供有限的卫勤保障。这样的卫勤保障系统的医疗结果肯定与当 前的科技发展水平是不相适应的,它只能争取使尽可能多的伤员活存,而不能与和 平环境下的医疗结果相比。这一切我们都知道,但是必须接受,因为在准备救援最 严重的灾难时,只能在灾害分析、出现的可能性、内政与卫生政策及国民经济可能 负担的费用之间寻找一个妥协的方法 ”。 “执勤医学对于我们不再意味着受限制的群体医学,而是跟上现代科技水 平的个体医学。德国的安全政策赋予联邦国防军新的任务,此任务对卫勤保障 提出了新的要求。在和平时期由本国派遣到外国执勤的军人必须得到与国内科 技水平相当的医疗保障,这点在政治界与军事界都是公认的。因此,所有由于 上述灾害医学背景而引起的局限性都是不可以接受的。” 作者在文章中指出:“所谓执勤医学的实质是在困难的条件下运用先进的医 疗方法及流程取得与当代科技发展水平相应的治疗效果。其最高目的不再仅局 限于使尽可能多的人存活,而且还包括尽可能减少对健康的后遗伤害。” “在实施原则上,德军不采用许多北约国家的经急救后迅速后送回国的方 案,因为,上述方案存在下列缺点:在突然出现大量伤员的情况下缺乏救治所 要求的灵活性;不能适应快速多科临床治疗的医学要求;不能保证随时都能提 供远程后送工具;远程后送在医学上时常会带来的风险。德军致力于在急救与 稳定生命功能之后在驻在国接着进行治疗,起码使伤员稳定到无需医务人员陪 同亦可进行后送时才后送回国。” 对于贯彻这种指导思想的可能性,作者认为:“这种卫勤保障的广泛变化之 所以是可行的,是因为在境外执勤时只需要保障有限的人群,最多可达 50000 军人,最可能是 10000 人之内。对于这个保障数量,虽然仍需要投入很大的人 力和物力,但财政上是可行的。对于从前的卫勤保障来说,这是一个决定性的 变化。而且这种变化已经付诸实现。” 三、德军境外执勤时的医疗后送体制 按照德军卫勤监察长“联邦国防军军人境外执勤卫勤保障专业指导原则” 中以急救医学为指导思想,建立一条“卫勤急救链”的要求,同时吸收国土防卫作 战时医疗后送体制分级的优点构成了如下境外执勤时的医疗后送体制的新模 式。见图 4-3。 临床前区 ●  ● ● ● 部队指战员 自救互救 A 区 连卫生班 急救站、 急救中心 非医生救护 初步医生救护 初步专科医生救护 临床区 B 区 急救野战医院 临床紧急救护 (专科医生救护) C 区 国内军医院及 地方医院 确定性治疗 康复治疗 **图** **4-3** **德军境外执勤时的医疗后送体制** 德军境外执勤时的医疗后送体制按急救医学原则分为两大部分,即临床前 区及临床区。 **1.临床前区**又分为自救互救及保障区A。保障区 A 内包括部队建制内的连卫 生班,负责非医疗救护。由执勤部队司令部军医主任统一布署的非部队建制内 的急救站,负责初步医生救护。如果情况需要在保障区 A 还可以展开机动的急 救中心,用于支援一个或几个急救站,完成扩大的临床前救治,即补充性急救 措施。急救中心还可以进行牙科、骨科及战斗应激反应的治疗,在“三防”条 件下还可以实施伤员洗消措施。 **2.临床区**又分为保障区 B 及保障区C。在保障区 B 展开由执勤部队司令部军 医主任统一领导的急救野战医院,负责多科的专科医生治疗。伤病员在该院治 疗至康复,或者后送到下一保障区的卫生单位。必要时急救野战医院可向临床 前区提供人力及物力的支援。保障区 C 主要是指国内的军医院,必要时可以取 得地方医院的支援,它们负责后送回国的伤病员的最终治疗与康复。 这种医疗后送体制中主要的卫生单位(即急救站、急救中心及急救野战医院) 都不是由部队建制内的卫勤单位展开的,而是由执勤司令部军医主任统一指挥 的卫勤部队开设的,因此具有高度的灵活性,可适应境外执勤千变万化的条件。 这种模式除体现了急救医学的特点外,还较好地适应了多国部队卫勤保障的需 要。 在德军境外执勤医疗后送体制中,还有一个很值得提出的问题,即德军如 何运用国内民间急救网络的经验组织境外执勤时的急救勤务。德国民间急救网 络堪称世界的典范。除卫生救援外还包括消防队及技术救援队的救援。为克服 重大事故的后果,可以在短时间内出动特别勤务队、事故精神服务队及大量的 急救器材。但考虑到境外执勤往往具有如下特点:①高风险性(包括军事的、恐 怖活动的、环境卫生的、地理的及气候的风险);②设施被破坏(包括交通、水 电供应及通信网络);③救援对象复杂(括本国及外国军人、人道主义救援范围 内的平民);④部队的分布(驻地非常分散);⑤建立急救系统的器材有限。先进 的平时急救网络不能直接套用于军事执勤地区。经过多年境外执勤的实践,德 军已经形成一个适应境外执勤特点的急救网络组织方案,并在科索沃维和行动 中付诸实现。此急救网络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指挥急救医生 在每一批境外执勤部队都应编有一名指挥急救医生。他应是麻醉科专科医 生,应有长期急救工作经验,具有“指挥急救医生”资格证明。他是部队指挥官及 军医主任在急救医学方面的顾问,在特殊情况下,例如:严重交通事故、雷场 事故、军事行动及多损伤至大量伤员事故,他还是急救医学行动的指挥官。在 上述情况下,指挥急救医生乘坐第一架直升机到达事故现场、准确报告情况、 组织急救、必要时负责请求派出特遣部队。随着执勤部队多国性加强,指挥急 救医生还应在执勤准备阶段了解形势、任务、部队及当地情况,以便能够向军 医主任提出建立适应地理情况及军事行动的急救网建议。指挥急救医生的任务 谱可归纳如下:①部队指挥官和军医主任的专业顾问;②现场急救及行动决策; ③根据日计划部署地面急救手段; ④部署空中急救手段,寻找适当的降落场; ⑤维持 24 小时驻地值班勤务;⑥在执勤区最大的卫生单位(例如野战医院)维持 一架大型急救直升机值班; ⑦急救人员的工作计划及培训; ⑧用挑战者 C-160 飞机或空中客车 A310飞机组织危重病人后送。 (2)本国或多国急救协调中心 由指挥急救医生领导的 RCC 必须配备有现代化的通信设备(包括卫星通信设 备),以及在急救医学和军事组织上有经验的人员,负责统一协调急救工作。多 国 RCC 还须要了解与本国不同的国外急救网络。 (3)大面积覆盖的通信系统(无线电话、电台、卫星通信设施、全球定位 系统)。 (4)训练有素的急救医生组(亦称机动医生组) 急救医生组的医生应是外科或麻醉科医生,并取得急救医学专业资格,每 年参加 50次急救医生的勤务训练与直升机起吊训练。组内的急救助理员或急救 卫生员亦应取得相应的急救医学专业资格,每年参加 50次急救医生的勤务训练、 直升机初级训练与直升机起吊训练。急救医生组编入急救中心或野战医院,接 受院长与指挥急救医生的双重领导。 (5)急救手段(轻型搜救直升机-LTH/SAR、大型急救直升机-GRH 及急救车) (6)特遣部队(安全、排雷、技术救援部队) 在有风险的特殊情况下,急救医生组需要特遣部队的支援,完成消防任务 (如技术性救援、危险物质分析等)及军事任务(执勤点/降落场安全、在布雷区 开辟通道、完成无道路地区的抢救等)。 (7)值班制度及值班演习。 上述急救网络是与急救中心抗休克室和手术室;野战医院的麻醉科与外科 衔接的。在部队开进、转移及撤离时,德军都相应组织临时急救网络,以完成 伴随保障任务。 四、德军境外执勤时各级卫勤保障机构 (一)**德军境外执勤时各级卫保勤保障机构的特点** 境外执勤时,除部队建制内的卫生班外,各级卫勤保障组织都具有如下特 点: 1.在执勤区内开设的卫生单位(急救站、急救中心及急救野战医院)全部由 战区野战卫生(医院)团和各级卫生机构抽组派出,加强配属到执勤任务部队。 2.在执勤区内开设的卫生单位(急救站、急救中心及急救野战医院)是模块 化的卫生单位。为适应境外执勤任务的多样性,其规模大小是根据保障对象的 多少及执勤区的各种条件决定的。例如急救站,德军在实际执勤中曾开设过简 易的急救站,也开设过加强的急救站,其规模从 10多人到 50多人不等。 3.在执勤区开设何种卫生单位亦视实际需要及当地医疗条件而定。如 1992 年德军参加柬埔寨维和行动时,主要任务是在金边开设一所野战医院为联合国 人员提供专科水平的医疗保障,院前急救任务则由各国部队自行负责,而 1999 年德军在阿尔巴尼亚驻有一个空军联队参加科索沃战争,空军卫勤部门在驻地 只开设一个加强的急救站负责院前急救工作,住院专科医疗则由阿方负责。 4.在执勤区开设的卫生单位不但为本国军人服务,还要为多国部队军人、 联合国文职人员及当地居民服务,因此在科室设置、装备及人员配备上与一般 野战卫勤单位有一定区别。例如急救野战医院需配备有儿科及妇科等专科医生, 因此,其医疗范围也较一般野战卫勤单位大得多。 **(二)德军境外执勤时各级卫勤保障机构的组织模式** **1.执勤部队连卫生班** 平时陆军连一级编有一个卫生组,内有 1 名卫生下士及 1 名卫生兵。境外 执勤时增配两名以上具有急救卫生员资格的卫生士官。 急救卫生员是德国急救医学执业资格名称之一。地方与军队的卫生人员经 急救医学专业训练并考试及格后,可分别取得急救卫生员、急救助理员、急救 医生或急救专科医生 4种急救医学执业资格。 **2.急救站** 每个急救站配 1~2 个急救医生组(每组编有 1 名受过急救医学训练的全科 医生、1 名急救助理员、1 名急救卫生员),1 个麻醉医生组(编有 1 名麻醉医生、 1 名急救助理员、1 名急救卫生员)。展开时设收容站、抗休克/急救室及护理室。 这是最初规定的急救站的基本组织模式。在以后的执勤行动中,有时需要开设 加强的急救站以确保卫勤保障任务的完成,急救站的规模可增至 50多人。如1998 年德军参加“科索沃调查任务部队”时,由于是驻扎在马其顿的一个和平城市内, 根据协议伤病员的专科医疗由东道国地方医院负责,执勤部队投入一个 51 人的 急救站连开设了一个加强的急救站,站内编有收容站、手术室、消毒室、护理 室、检验室、卫材供应室、后勤保障室、机动医生组及后送卫生班等,其中机 动医生组负责执勤部队的伴随保障及现场急救,编有 1 名急救医生、1 名急救卫 生员及 1 名受过卫生训练的驾驶员。后送卫生班负责医疗后送途中的卫勤保障, 编有 2 名卫生士官及 1 名卫生员。由此可见急救站的组成具有高度的灵活性, 此种灵活性的基础是组织的模块化及装备的模块化。 **3.急救中心** 急救中心基本人员编配模式包括 1 个收容/分类组、1 个抗休克/急救组、2 个手术组、1 个内科医生组、1 个神经心理医生组、1 个牙科/颔面外科医生组、 1 个护理组、1 个监护组、1 个临床化学检验组、1 个药局组及 1 个三防卫生组(必 要时)。基本展开模式可包括 4 个部分:1.收容与登记部分—2 个收容站、登记 处、抗休克室及供电室;2.诊断、治疗部分—X 线室、检验室及专科医生治疗室; 3.手术、监护部分—2个手术室(共 4个手术台)、手术准备室、监护室、消毒室 及洗衣房;4.护理、附属部分--术后护理室、内科护理室、隔离室、卫材供应 室、三防卫生室、野战厨房及浴室。如果遇到大批伤员发生时,可以在停车场 展开加强手术组,增加 2 个手术台。如果在稳定的驻防条件下,还可以展开各 种专科医生组、防疫组、住院部及多种检验方舱。 以上为急救中心的基本编配及展开模式。在实际执勤中,则根据卫勤保障 的需求及执勤区的条件,作灵活的安排。近年来德军经过科研工作,提出如下 3 种展开模式:即轻型急救中心、中型急救中心及重型急救中心。 **4.急救野战医院** 急救野战医院基本组织模式包括 1 个分类/抗休克组、4~6 个手术组、1 个 麻醉医生组、3 个护理组、1 个监护医学组、1 个内科组、住院部及后勤供应组, 必要时可以增加 1 个隔离护理组、1 个牙医组、1 个卫材组及各种机动专家组。 急救野战医院与德军一般野战医院相比,医疗范围有所扩大,主要扩展的 科是眼科、耳鼻喉科、颌面外科、泌尿外科、骨科、神经外科、妇科、热带医 学、神经内科、皮肤科及儿科。扩大专科医疗范围的原因是要确保卫勤保障新 标准的实现,另一方面是考虑到服务当地居民的需要。为完成如此广泛的救治 任务,还组织了各专科的机动专家组,必要时加强急救野战医院,专家组中还 包括若干机动精神病学医生组,以便能尽早矫正异常战斗应激反应。在实际执 勤中急救野战医院的具体组织模式更是根据卫勤保障的需求及执勤区的条件, 作灵活的安排。 五、德军境外执勤时的医疗后送方式 境外执勤时,德军医疗后送的方式主要是救护车后送及空运后送。从现场 至急救站的后送是由急救站派出的救护车负责,由急救站至急救野战医院的后 送则由医疗后送连负责。但此种陆上后送方式往往会受执勤区环境条件影响, 如因路况差、地雷多及易受袭击而显得困难和危险。为此,德军将空运后送确 定为境外执勤的标准伤病员后送方式。 冷战结束前,德军主要考虑的是国土防御作战。由于德国战略纵深很小, 当时没有必要使用中长距离的空运后送,只有短距离的直升机空运后送。为适 应境外执勤时空运后送的需要,急需建立一个有效的包括短、中、长途空运后 送系统。经几年的实践与准备,于 1997 年 10 月 6 日国防军总监察长在“跨部门 卫勤保障任务专业计划”中正式规定,短途空运后送(前沿医疗后送)由各军种自 行负责,中途(战术空运后送)及长途(战略空运后送)伤员后送是空军的飞行任 务。 **(一)短途医疗后送** 短途医疗后送机种是配属各军种部队的 UH-1D、CH-53 与 MK-41 直升机。用 直升机完成的初次及后续空运与后送实际上包括如下任务: **1.**将专家与医疗装备迅速空运至缺乏卫生设施的执勤点(山区、林区及隔海 地区…….); **2.**在能进行监护的情况下,将急症病人直接舒适地后送至能够进行优良专 科治疗的卫生单位(越级后送); **3.**将重伤员后续后送至专科医疗单位; **4.**与联合国国际民用航空组织合作进行搜索救援行动; **5.**按军事要求进行战斗搜索与救援。 为搞好直升机后送,德军目前还需解决如下问题: 1.在使用方案中要明确界定急救直升机与地面急救工具的使用原则,并将 它们纳入卫勤保障的总的系统中去; 2.根据财政与临床方面的预测性及回顾性研究处理好费效比问题; 3.要开发标准的管理程序(C4I); 4.要确定参与行动的人员的培训方式及内容; 5.解决多国间的合作问题。 这些问题解决后才能确保境外执勤时直升机后送的有效与安全。 **(二)中长途医疗后送** 中途空运后送(500~5000 公里)的机种是 C-160 与 CL-610 飞机。战略空运 后送(5000公里以上)的机种是 A-310 与 B-707 飞机。其目的是按照境外执勤卫 勤保障的标准,将各类伤员迅速从 B 区空运到 C 区进行确定性治疗,并腾空 B 区的卫勤机构。陆军提出每天中长途空运后送伤病员的最大数量为 240人。 中长途空运后送的伤员可能包括: **1.严重烧伤伤员:**此类伤员经紧急救治后,在烧伤后 24 小时可以后送至专 科医院,作适当治疗; **2.多处伤伤员:**伴有**/**或无烧伤和肾衰与多脏器衰竭的病人必须在紧急外科 救治后迅速后送至能进行透析的卫生单位; **3.神经外科伤员:**经必要的神经外科治后后送至 C 区适当卫生单位进行护 理和康复治疗; **4.中毒伤员:**化学毒剂中毒的伤员,特别是需要长时间人工呼吸的伤员应 后送出作战区域,以减轻卫生单位的负担。 因此,完成中长途空运医疗后送必须具备下列条件: 训练有素结构合理的后送组; 完善的 C4I 系统; 标准化的国际程序; 标准化的完善的医疗装备; 全天候飞行能力及全球通讯能力; 适用的成套重症监护装备; 军民合作。 为此,空军军医主任正在制定在数量与质量上都可以满足部队需求的国防 军空运后送方案。并在空军运输部队的编制实力表内增加一个卫生空运后送预 备队的编制,以加强中长途空运后送的医疗力量。 第五部分 德军卫勤保障特点与启示 自 20 世纪 90 年代两德统一和冷战结束至今,国际环境和德国自身安全环 境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德国面临大规模战争的可能性已经很小,因此,德军将 国土防卫作战作为自身的长远性建设任务,更多关注的是参与境外执勤,维护 世界和平。 高技术局部战争和信息化战争等新军事理论的不断涌现和高新技术的迅猛 发展在给世界各国带来深刻影响的同时,同样也给德军带来了深远影响。为适 应新形势和促进自身的发展,20世纪 90年代以来,德军先后实施了数次改革, 尤其是 21 世纪初的这次改革给德军带来的影响尤为深远。经过改革,德军的卫 勤体制与保障模式和卫生装备均发生根本性变化,实现了质的飞跃,呈现出了 新的特点与趋势。 一、德军卫勤保障特点 在世界各国军队中,德军卫勤系统的组织体系和运行机制独具特色,主要 有以下 9 大鲜明特点。 **(一)卫勤系统自成体系** 德军从 1955 年建军时,卫勤系统就是相对独立的,这次改革重组得到进一 步强化。其标志有 4 个,一是国防部卫生总监与陆海空三军监察长平行,具有 同等的军衔和权力;二是除极少数专业勤务外,全军所有卫生单位和卫生人员 都归属于中央卫生系统;三是卫生总监及其机关对中央卫勤系统拥有行政管理、 业务领导和作战指挥权;四是卫勤系统是一个独立的军种,卫生人员拥有自己 的军种标志,卫生军官拥有专业符号,主要分为医师、牙医、兽医、药师 4 类。 德军实行这种体制的主要原因,一是德军有重视卫勤的传统,早在 19世纪 德国军队就设有卫生总监;二是卫勤保障非常重要、专业性又很强,自成体系 有利于统一组织领导,也有利于业务技术水平的提高;三是便于卫生总监直接 向国防部长报告情况,得到政策和经费上的支持,目前年度维持性卫生事业经 费为 2.5 亿欧元。世界各国中,将卫勤独立于后勤之外,与陆海空三军一样平 行单列的国家有德国、法国、荷兰、波兰、南非等。 卫生军官在德军享有较高的地位和待遇, 一是军衔高,卫生军官最低是上 尉,而其他军官最低是少尉;二是待遇好,卫生军官的工资普遍高套一级,如 少校拿中校的钱;三是退休晚,所有卫生军官无论什么军衔一律 62 岁退休,与 将军相同;四是政策宽,卫生军官诊治自费病人所得 50%归己,而且经上级批准, 可在业余时间到地方医疗机构兼职,境外执勤时还可得到额外补贴。 **(二)三军部队联勤保障** 从 2000年开始,德军进行了建军以来最广泛、最深刻的改革,其中一项重 要内容就是按照联勤保障的原则,对全军卫勤系统进行重组,以实现精干、高 效、现代化的目的。改革之后,卫生总监之下设卫勤参谋部,之下又设联合卫 勤指挥司令部和卫生局,与 4 个战区卫勤司令部一起,构成 3 级卫勤组织指挥 体系。 改革之后的另一大变化,是中央卫勤系统的扩大,原来陆海空三军作战部 队建制内的卫生单位,绝大部分归入中央卫勤系统,由联合卫勤指挥司令部统 一组织领导。三军部队只保留极少量的特种勤务,主要是特种作战师卫勤和舰 艇军医、航医勤务,飞行员和潜水员的健康体检及医学鉴定任务分别由航海医 学研究所和航空医学研究所承担。陆军原有 1.6 万名卫勤人员,是全军最多的, 现在只有不到 100人。 德军实行划区联勤保障,全国分 4个战区,每个战区又分为若干保障分区, 战区卫勤司令部组织各级卫生机构,为所有驻扎于该战区内的部队提供医疗、 防疫等综合卫勤保障,三军一视同仁。基层卫勤机构的设置主要依据保障人数, 卫勤人员按标准编配。基层医疗机构大都位于部队主营区内,官兵就医非常方 便,环境条件和设备设施一流。平时按医疗体系进行保障,部队组织军事行动 或遇有突发事件时,向战区卫勤司令部临时申请支援,情况紧急时可直接与医 疗机构联系。医疗队加强到部队后,听从部队首长指挥。 通过联勤改革,减少了重复设置,优化了资源利用,全军精简卫勤机构和 人员约 15%。而且卫勤人员集中统管后,有利于技术水平和医疗质量的提高。改 革之初,各军种部队意见较大,经过几年的磨合,现已基本运转顺畅。 **(三)战时卫勤快速高效** 德军战时医疗救治阶梯执行北约体制,分为 3 区 4 级。一级、二级位于战 术区,三级位于战役区,四级位于战略区。救治阶梯从自救互救之后开始, 一 级为临床前医学急救,主要进行分类、急救等初级医疗救治,由医疗队和机动 战地救护站完成,装备装甲救护车和机动急救单元(展开时间 90 分钟);二级 为初步医疗救护,主要进行紧急手术和重症监护,由机动外科医院完成,装备 机动外科医院、空运急救单元、船载医疗模块等(展开时间 2-4 小时);三级为 初步专科治疗,主要进行专科治疗、住院手术和术后监护,由野战医院完成, 装备方舱式野战医院系统(50-200 张床位,展开时间 12-24 小时);四级为优良 专科治疗,主要进行彻底治疗和医学康复,由战略后方的军队或地方医院完成。 战时卫勤保障主要由战区野战卫生团、野战医院团组织实施,这两个单位 配有较为齐全的野战卫生装备,常年保持战备状态;但平时基本没有医务人员, 执行任务时按照编配标准,从各级卫生机构临时抽组。战时救治机构与平时卫 生单位之间没有完全对等关系,但有较大联系,医疗队和战地救护站主要从医 疗中心以下卫生单位抽组,野战外科医院主要从地区医疗中心和专科医疗中心 抽组,野战医院主要从医院抽组。野战卫生团和野战医院团根据保障预案和抽 组方案,每年组织卫生人员进行 1—2 次集中训练,平转战能力较强。 为提高德军战时快速卫勤保障能力,德军主要采取了以下改革举措: 一是 新近组建了快速卫勤反应部队,由联合卫勤指挥司令部直接指挥使用。快反部 队主要装备可空降或空运的卫生装备,人员训练有素,能够在最短的时间内进 入作战区域,携带 7 天的药材保障基数,一般停留 4-6 周,最多可执勤 6 个月, 然后由后续医疗分队接替。二是大力发展机动卫生装备,包括空运救护装备、 空运后送装备、空运机动医疗系统、船载医疗模块及新一代装甲救护车等,增 强卫勤部队快速反应和机动部署能力。快反部队将逐步用空运机动医疗系统取 代医疗方舱,他们认为方舱较为笨重复杂,不利于快速运输和展开。三是积极 参与境外执勤活动,利用这些机会锻炼部队。自 20 世纪 90 年代以来,德军参 与联合国或北约组织的境外执勤明显增加,目前有 9项任务 6300名官兵,其中 卫勤人员 634 名,约占 10%。德军还参与了 2005 年东南亚海啸的救援行动,卫 勤快反部队接到命令 48 小时内出发,利用改装的卫生飞机,成功转运伤病员 130 人,其中 11 人实施了医学急救。 **(四)医疗服务军民兼容** 德军平时医疗保障由两部分构成,基层医疗机构负责门诊治疗,医院负责 住院治疗。目前有 8所军医院,根据改革方案,到 2010年将精简到 4.5所(半 个是指军地合办 1 所医院),撤消 200 张床位以下的医院,保留医院的床位全部 达到 400 张以上,这样有利于提高医疗质量和参与市场竞争。军医院以医疗工 作为主,医疗、训练、科研相结合,平时是军队卫勤工作的骨干,战时是后方 医院的核心,同时担负着繁重的境外执勤卫生人员的抽组任务。德军军医院主 要靠上级拨款,军人医疗一律免费,由国防部根据实际消耗拨付经费。医院每 年有一定数量的维持经费,基本建设或购买医疗设备需提前专项申请。医院和 专科医疗中心对地方开放,主医疗中心以下卫生机构原则上只诊治军队伤病员 (地方急诊除外)。目前,地方病人约占军医院病人总数的 30%,为锻炼队伍、 提高技术,经国防部同意计划逐步提高到 70%。医院对外医疗收入的 60%上交, 40%留院自用。医院每年给工作人员发放一定数额的奖金,由国防部拨款,不与 收治病人数量挂钩。 德军医疗保障的社会化程度很高,大量的医疗任务主要依托地方医疗机构 完成。一般情况下,军人必须首先到军队医疗机构就诊,经医生批准后方可到 地方医疗机构看病治疗。非工作时间或遇有急症,也可直接到地方就诊,但应 及时到本人所属体系医疗机构申请核准。军人到地方医疗机构就诊发生的费用, 由地方医疗机构向国防部设在全国的 4 个财务结算中心申报,经审核确认后拨 付。军队医疗机构也可委托地方有关单位检验样品、制作义齿等,这样既省事 又省钱,付费方式与医疗经费相同。军人到地方医院看病和地方人员到军队医 院看病,医疗待遇和收费标准是相同的。目前,约 60%的军队伤病员到军队医院 诊治,但今后随着军队医院逐步减少,到地方医院看病的军人会超过到军医院 看病的人数。 德军没有自己的疗养院,官兵经批准后可到地方疗养院疗养,疗养时间为 3 周,经费由国防部据实核拨(每年约 315 万欧元)。疗养对象包括所有官兵,通 常情况下每 4 年安排 1 次,但海空军特勤人员每年 1 次,医学治疗后的康复疗 养随时安排,下一步疗养范围将扩展到执行重大任务后的预防性疗养。 **(五)卫生防疫严格周密** 德军在卫生局设有预防医学处,在战区卫勤司令部设有卫生防疫队,负责 公共卫生、预防接种、疫情处置、职业病防治等工作。军队于 2005 年加入国家 疫情监测网,每周报告1次疫情。部队发生疫情后,先由体系卫生机构应急处 置,随后战区防疫队出动。士兵必须按常规接种9种疫苗,到不同地区执勤时 再追加接种相应疫苗,由基层卫生机构负责接种工作。 每个医疗中心有1名卫生人员负责食品卫生监督,每年至少对所属营区食 堂进行2次卫生检查,如果通过,则发给合格证明;如果不通过,则下达整改 通知;如果问题严重,餐厅必须关闭。 为加强“三防”医学救援工作,德军新近在卫生局设立了“三防”医学处,并将 微生物学研究所、放射生物学研究所、药理学/毒理学研究所整合为“三防”医学 研究中心,还组建了“三防”医学救援队,遂行常年战备、全球机动、短期执勤任 务,专业人员和专用装备从 3 个研究所抽组。在职能分工上,卫勤系统主要负 责核、化、生伤员的医学救治和生物战剂的检验鉴定,防化兵部队负责侦察、 洗消和防护,德军编制有 1 个防化团,配备 96 辆先进的狐式装甲“三防”侦检车。 重视心理卫生工作,卫生局有专人负责制定各种心理干预方案,如对重大 执勤任务,分执行前准备、执行中监控、执行后随访 3 个阶段,实施专家咨询、 心理干预、专科治疗 3 个级别的心理卫生服务。 口腔保健处于较高水平,卫生局设有牙医处, 牙医总监为准将军衔;医疗 中心以上基层卫生机构设口腔门诊,一般编制 4名医生、6 张牙椅,配有大、小 两台口腔 X 线机,设备设施先进,技术水平较高。原则上军人每年至少要看 1 次口腔医师,医生对官兵的口腔健康状况作出评价(分为 4 级),还印有口腔保 健手册,官兵人手一册。 **(六)科技训练特色突出** 德军只设有 5个军事医学研究机构,而且编制都比较小,如“三防”医学研究 中心所属的 3 个研究所共有 153 人。但这些研究机构的科研工作具有很强的军 事特色和不可代替性,主要承担三类研究任务,即需要了解军事及部队勤务情 况才能解决的项目、由于保密或其他原因地方单位不能承担的项目、研究成果 必须经过勤务试验才能确定其卫勤意义及适用性的项目。“三防”医学研究中心 和军事药物研究所,拥有先进的设备设施条件,如质谱仪、气相色谱仪、BL3 实 验室等。其研究任务和经费全部来自军队,研究课题紧密结合部队需要,研究 成果有三分之一直接应用于部队。对外学术交流与合作十分活跃,防原、防化、 防生医学研究所每年都主办 1 次国际学术研讨会。 德军的医学教育训练也颇具特色, 一是依托国民教育。军队没有培养干部 的医学院校,只有从事继续教育、军事训练、技能培训的卫生学院和训练机构, 卫生军官要在地方医学院校进行 6 年培训,专业军士要在地方专科学院进行 2-3 年培训。目前有 2745名士官在地方培训,作为医助、护士、技师、卫生监督员 等。二是紧贴部队需要。以军医为例,主要来源于战士,培养程序为:初级军 事训练(3 个月)→地方医学院校培训(6 年)→ 军队医院临床实习(26 个月) →基层卫生机构外科军医(3 年),所有军医都要进行 3 周的急救医学训练。如 果作为卫勤参谋、卫勤指挥官、医院专科医生或科主任,还要参加军队组织的 专门培训。这样,军医来自部队,了解部队,服务部队,思想和工作上都比较 稳定。三是突出实战特色。在卫勤演习与训练中心,为即将外派执行任务的医 疗队进行强化训练,模拟执勤地区的地理、社会、人文环境,设置通过雷区、 民族纠纷、车辆相撞、民众闹事、集贸市场爆炸等场景,锻炼学员的应急处置 和组织协调能力,针对性、实战性很强。该中心每年组织 2-3 次近似实战的卫 勤演习。2004年与荷兰、比利时成功组织了为期 12 天的联合卫勤演习,580人 参加,出动车辆 190 台、救护直升机 1 架,模拟伤员 160名,在 5400平方公里 的地域展开。 **(七)药材保障平战结合** 德军平时药材保障采取主渠道供应。国防部卫勤参谋部负责汇总、编制年 度药材需求计划,国防部物资采购中心负责药材采购,联合保障部队中央仓库 负责药材储存、保管,药材供应站负责药材配发。药材供应站由战区野战医院 团卫生物资供应连和军医院药局开设,划区分片保障。所有医疗机构原则上都 必须由药材供应站配送药材,特殊情况下经批准后方可从市场自行购药,购药 费用由企业或销售商向国防部财务结算中心申请拨付。医疗机构通过电话、传 真或网络向药材供应站提出需求,供应站将需求汇总后,定期向医疗机构配送 或通过邮政快递发送药品。德军有 20多种军队批准的特需用药,可通过药材仓 库在军队内部调剂使用。 每个野战卫生团和野战医院团卫生物资供应连,均编有药材供应排(含若 干供应队)、野战药材供应排、装备维修排和方舱维修排各 1 个,负责平战时卫 生物资供应保障及卫生装备维修。野战药材供应排由 30人组成,战时依托方舱、 帐篷、医疗箱组开设野战药材供应站,可保障 6000名士兵 1 个月的药材供应量。 卫生装备维修分为两种方式: 一种方式是根据合同直接将医疗设备送往生 产厂家维修;另一种方式是将其送往军队药材仓库维修,仓库先发给使用单位 可用装备,修好的装备留作其他单位换用。由于德军军事战略认为德军相当长 时期内不可能面对大规模性战争,因此只有少量应急药材储备。 **(八)卫生装备先进实用** 德军卫生装备总体上比较先进、配套,形成了以车辆、帐篷、方舱、箱组、 背囊为主要载体,适应不同卫勤保障功能的野战卫生装备体系。一是强调急救, 各级医疗机构都配有心、肺复苏两个急救箱,各级救治阶梯都配有监护、除颤、 加压输液、抗休克裤等设备,而且所有急救单元均配有脊柱伤伤员专用搬运袋。 二是强调便携,普遍配备小型轻便、适于野战使用的手持式血气分析仪、干式 生化仪、小型 B 超等,X 线机仅重 30公斤。三是强调通用,平时装备与战时装 备一致,各级医疗机构的同类装备一致,更新换代时尽可能选用同一品牌,这 样既便于卫生人员掌握使用,也便于管理和维修。四是强调配套,仅陆上医疗 后送技术车辆就有装甲救护车、吉普救护车、普通救护车、急救车、轻型装甲 急救车、急救巴士等 6 大类 10种型号,可以根据保障任务选用。 为进一步提高卫生装备的机动性能和保障能力,德军近期重点研发了 5 种 装备。一是新型轮式装甲救护车,采用狐式装甲车底盘,可运送 2名卧姿伤员, 并具有机动中急救功能,防雷、“三防”、越野、机动能力大幅提升。二是轻型装 甲救护车,采用 DURO3 装甲底盘,可运送 1 名卧姿、2 名坐姿伤员,室内高度 1.8m,可用空间 15m3,为急救提供了更为舒适的条件。三是空运机动医疗系统, 该系统由新型充气式帐篷和医疗箱组构成,适于快速空运部署,可组合为急救 站和野战外科医院,展开时间分别为 30分钟和 2 小时。四是空运后送卫生飞机, 除搜救直升机、救护直升机、后送直升机外,为适应中远程医疗后送的需要, 分别在挑战者、协同、空中客车等3种民航机上进行加改装,配备较强的监护、 急救装备,可空运卧姿伤员 8-56 名。五是海上船载医疗模块,由多个医疗方舱 构成,放置在支援保障舰甲板上,有 2 个手术间、2 张重症监护病床和 34 张普 通病床,配置 2 架船载救护直升机,可执行Ⅱ级救治阶梯功能。目前,德军还 没有医院船。 **(九)机关工作规范有序** 德军卫勤机关的正规化建设水平较高,这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 层次管理,各级机关各负其责。例如,国防部卫勤参谋部作为顶层领导机关, 主要有以下 3 项职能:计划、指导和控制,定位非常宏观。二是计划管理,工 作有条不紊。除长远目标和蓝图外,日常工作主要靠年度计划。 一般情况下, 计划上没有的活动不能搞,计划上没有的项目不能上,计划上没有的经费不能 花。三是依法管理,依靠标准制度工作。军队卫生法规体系十分健全,每项业 务都有法可依,仅军人体格标准就有 6 种,医疗质量控制的规章制度更是多达 20 多种。四是科学管理,提高办事效率。各级卫勤机关都建立了上下互通的网 络系统,应用管理软件,实行网上办公。此外,还建立了卫勤人员计算机管理 库,对人才结构、超缺情况、进出数量、受训比例等进行量化管理、科学调控。 同时,德军卫勤机关人员也具有较高的专业素质和敬业精神,绝大多数都 有良好的教育背景、丰富的工作经历和较好的外语水平,他们对分管的工作十 分熟悉,且非常严谨,一丝不苟。 当然,德军卫勤工作也存在一些矛盾和问题。一是机关编制较为庞大。三 级卫勤机关共编制有 1400多人,与德军卫勤人员总数相比,比例偏大。另外, 第二级机关有联合卫勤指挥司令部和卫生局两个单位,尽管职能任务明确,但 存在业务上有交叉、协调上有难度的情况。二是基层卫生单位技术水平较低。 尽管设备设施一流,但由于不对外开放,病人、病种较少,医疗实践机会受限, 各级基层医疗机构的技术水平普遍不高,地区医疗中心或医疗中心基本不做手 术。这种状况平时依托军队或地方医院尚可,但战时可能会影响卫勤保障水平。 三是地方护士参加境外执勤困难。德军有 3000多名护士,70%为地方人员,30% 为士官,没有军官护士。由于地方护士原则上不能参加军事行动,随着境外执 勤任务增多,现在选派高水平的护士执行军事任务遇到了困难,目前德军正在 逐步扩大军官护士的比例。 二、对我军卫生工作的启示 作为欧洲和北约的主要军事大国之一,德国在统一以后,一方面注重本国 国土防卫任务,另一方面多次参与联合国在全世界范围内的维和行动。因此, 德国在欧洲、北约乃至世界范围内均扮演着重要角色,为欧洲和世界的安全与 和平做出了重要贡献。德军的卫勤体制和卫生装备发展水平在某种程度上也代 表了欧洲和北约主要军事大国的发展水平。德军在境外执勤中所积累得丰富经 验,同样值得我军在今后的体制改革和卫生装备发展与规划中加以借鉴。通过 深入研究德军卫勤工作的好体制、好机制和好经验,可以为我军今后的改革和 发展提供宝贵的经验和有益的启示。具体如下: **(一)应重视卫勤理论研究** 德军非常重视理论对实践的先导作用,每项卫生工作和卫勤改革都有哲学 理念和指导方针为依托,每个机关部门都有一批人专门研究概念、方向、政策、 方法等理论问题。为适应高技术战争的需求,各国军队都在加强卫生工作的建 设,随着军事科学、医学和现代管理科学的发展,卫勤理论将在进一步广泛实 践和深入研究的基础上,更加系统化和科学化。 一是将产生与现代军事、经济 理论相适应的卫勤理论,进一步指导军队卫生工作的改革与发展。针对未来高 技术局部战争形态、作战样式、战法的变化,以及信息战、数字化部队、可视 性后勤等的出现,在现代军事理论的指导下,将逐步形成适应未来作战需要的 新的战时卫勤保障理论、原则和方法。二是将向纵向分化和横向组合方向发展。 军队卫生工作中各个部门、各类机构组织管理科学化的发展,促使有些系统、 部门、机构卫勤理论的纵向分化和发展,将产生更多的系统管理、部门管理、 机构管理及专业管理理论。同样,随着多军种、兵种合同作战、国际维护和平 行动的发展和多学科的综合、边缘学科的产生, 一些跨部门、跨学科、跨门类 的综合性的卫勤理论将得到发展。三是随着当代软科学新理论、新技术的不断 应用,并同军队卫生工作实践相结合,将产生新的卫勤观点和学说。如军队卫 勤组织管理的系统理论、质量控制理论、信息管理理论。当前我军卫生工作现 正处在改革、建设和发展的重要时期,面临新的形势和任务,也面对新的机遇 和挑战,迫切需要加强卫勤理论研究,拿出一套切实管用的方针政策来,用于 指导工作实践,按照“从保障打赢出发,从更新观念着眼,从转变思路入手” 的要求,紧密结合实际,加大理论和政策研究的力度,不断提高工作指导的层 次和水平。 **(二)应重视基层卫生联勤** 这次德军卫生联勤改革,将医院、医疗中心、 门诊部等所有卫生机构一并 调整重组,真正实现了一体化联勤保障,提高了保障效益。卫生联勤保障因受 国家经济、军队指挥体制、军队卫生资源状况和卫勤管理水平等因素的制约, 各国军队不尽相同。为适应高技术战争的发展和作战样式的变化,适应多军种、 兵种联合作战卫勤保障和平时卫勤建设的需要,各国军队都将研究合理利用卫 生资源,减少浪费,发挥各军种、兵种资源综合效益,提高平战时卫勤保障效 能的措施。各国军队卫生联勤的组织形式、保障方式将向多样化发展。组织完 全型联勤体制是发展方向,以不断提高卫勤综合保障能力。我军于 1952 年提出 了“在战区首长领导下,统一该战区陆、海、空军的供应及人员保健工作”初 步的联勤保障思路。此后,曾于 1965 年在旅大市(今大连市)、1970年在粤东地 区、1983 年在济南战区进行过 3 次联勤试点。试点内容包括:建立三军防治体 系,分片统一收治三军普通伤病员和药材统供等。1988 年,在海南地区、济南 战区、沈阳战区试行以“三代” (代医、代供、代修)为主要内容的网络型划区 联勤保障,并逐步推广到全军。目前我军的卫生联勤保障,是在总后勤部领导 下,由总后卫生部和军区联勤部、军种、兵种后勤部卫生部联合组织实施的。 经过多次体制编制调整改革,医院、疗养院、药材仓库等已基本实现联勤,但 基层卫生机构,如机关院校门诊部、干休所卫生所、师以下部队卫生机构等仍 按建制编设,存在重复分散、规模较小、水平不高等问题。今后应借鉴德军的 做法,积极探索新的卫勤体制和保障模式,如机关院校门诊部、干休所卫生所 等实行统一规划、集中编设、联勤保障,师以下部队建制卫勤力量探讨集中管 理、分散派出、支援加强的管理模式,以便减少重复设置、形成规模效益、提 高保障水平。 **(三)应重视依托社会力量** 德军卫生保障的社会化程度很高,形成了军民兼容的医疗保障格局。近年 来,我军在医学人才培养、职工医疗保险、小散远单位门诊等方面,迈出了社 会化保障的步伐,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从整体上看,程度较低,潜力很大。今 年 2 月,经胡锦涛主席批准,中央军委下发了《“十一五”期间推进军队后勤保 障和其他保障社会化的意见》,要求各级各部门认真贯彻胡主席关于能利用民用 资源的就不自己铺摊子、能纳入国家经济科技发展体系的就不另起炉灶、能依 托社会保障资源办的事都要实行社会化保障的指示精神,切实加强组织领导, 扎扎实实抓好军队后勤保障和其他保障社会化各项工作的落实。《意见》明确了 “十一五”期间的主要任务: 一是生活保障社会化。要求巩固深化已有改革成 果,逐步扩大小、远、散单位医疗保障社会化范围。二是通用物资储备社会化。 要求按照军民联储、平战结合的原则,逐步减少通用物资的实物储备,到 2010 年,军队经费储备比例达到 15%左右。三是人才培养社会化。要求逐步实现军地 通用人才主要依靠普通高校培养,充分利用地方各类职业学校和培训机构,加 强军地通用专业培训,逐步扩大从地方直接征召各类专业技术兵的规模。四是 军事科研社会化。要求充分发挥国家教育科研机构的技术、设施优势,采取合 作、委托、智力引进和民用技术直接转化等多种形式,提高军事科研水平和效 益。五是装备生产和维修保障社会化。要求加强装备的集中采购和竞争性采购, 进一步研究和深化军民一体化装备维修保障,形成比较完善的与社会主义市场 经济相适应的装备采购机制和合同商装备维修保障机制。《意见》还明确了改革 的实施步骤。2007 年,由总部各主管部门制定具体实施方案,各大单位先行试 点。2008年,依据实施方案逐步展开。2009年,全面展开新启动项目。2010年, 力争取得实质性进展。因此,按照《意见》要求,我们应积极创造条件,逐步 扩大小散远单位医疗保障社会化的范围,并探索军人参加地方医疗保险、自主 选择军地医疗机构就诊的保障模式,这样既可以提高军人服役期间的医疗保障 水平,又有利于其退役后医疗保障的转轨衔接。 **(四)应重视应急力量建设** 德军编有快速卫勤反应部队、野战卫生团和野战医院团,构成战略、战役 两级精干高效的应急卫勤保障力量,而且依靠平战结合的运行机制,形成了较 强的应急机动卫勤保障能力。随着高技术与新兵器的发展和应用,新类型的卫 勤机构将不断出现,原有的卫勤机构的编配方式和人员编成也将相应改变,以 适应未来高技术局部战争伤病员医疗救护的需要;高技术局部战争突发性特点 要求军队建立具有快速反应能力的卫勤组织机构,以便为部队提供快速的卫勤 保障;通信、电子技术的发展,要求卫勤部门建立与军事、后勤指挥相适应和 衔接的卫勤指挥自动化系统,为高效的卫勤指挥提供有效的组织保证。国外许 多军队也建立了应急卫勤力量。1964 年,法国军队成立了可空运的快速反应军 医队(EMIR),该军医队能在 24 小时内到达世界任何地区,曾成功地参加过多次 国际救灾活动。80 年代中期,挪威、苏联等国也成立有军队应急卫勤力量,主 要承担灾害医学救援任务。我军卫生机构在国内重大灾害性事件中也发挥了至 关重要的作用。在 1966 年河北邢台地震、1975 年河南特大水灾和辽宁营口海城 地震、1976 年唐山地震,以及 1998年长江、嫩江、松花江流域水灾等多次严重 灾害中,共派出卫生人员 23000余名,抢救危重伤病员 17 万余名,手术约 5 万 次,收入住院伤病员 9 万余人次,门诊 427 万余人次。近年来,我军按照寓编 预任的模式,先后建设了一批应急机动卫勤力量,目前已初具规模和实力,但 实战保障能力仍有待提高。应根据军事斗争、反恐和应对突发事件的需要,在 普遍提高的基础上,下决心建设一批“重中之重”的综合性应急卫勤力量,配 强装备,完善机制,切实提高快速反应和机动保障能力,使之成为总部和战区 平战时应急卫勤保障的“拳头 ”。 **(五)应重视卫生士官培训** 德军共有卫勤人员 2.6 万人,其中各类士官 1.28 万人,占卫勤人员总数的 将近一半,主要从事护理、放射、检验、理疗、技术等辅助系列工作, 一般服 役 12 年(培养 4 年,使用 8 年),少数特别优秀的可晋升为军官。德军对卫生 士官的培养训练有丰富的经验,不同等级、不同类别、不同专业的士官有不同 的规范化培训方案,使他们形成了较高的素质和水平。这次体制编制调整改革, 我军军以下部队部分军官护士岗位由士官取代,全军编制 4 万多名士官,卫生 士官编制增加,但培训工作还没有及时跟上。军队建设的发展和医学科学技术 的进步,对军队卫生工作和卫生人员的要求越来越高。适应现代战争的特点, 提高卫生人员素质,已成当务之急。应主动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借鉴德军的 成功经验,重视卫生士官的培养训练,使他们的知识结构、专业水平、工作能 力将越来越适应高技术局部战争卫勤保障的要求。逐步造就一支高素质的卫生 士官队伍,为提高各种作战条件下的卫勤保障能力服务。 **(六)应重视干部实战锻炼** 德军平时无战事,他们非常重视利用境外执勤、多国行动或重大军事演习 的机会,锻炼和培养各类卫勤人员。以境外执勤为例,德军主要采取从全军抽 调人员轮流参与的方式,使更多的人员受益。此外,德军还经常选派机关人员 到执勤部队任职或考察(时间为 1-3 个月),卫勤领导和管理军官几乎都有境外 执勤的经历。卫勤训练是组织指导卫勤训练的必要手段,通常应与训练目的、 对象、内容和手段相适应。努力适应科学技术发展和未来军事斗争的需要,围 绕提高训练质量,深化卫勤训练改革,是今后一个时期卫勤训练发展的总趋势。 胡锦涛主席最近指出,要注意选拔任用有实战经验的领导干部。近几年我军先 后派出了 4 支维和医疗分队,今后还将有更多的境外执勤任务。建议充分利用 这些机会,适当选派总部和大单位的卫勤领导和机关干部到执勤部队任职、代 职或考察,在实战中锻炼和培养干部。 鉴于中德军队卫生系统已建立起互信互利的良性交流合作机制,今后应继 续扩大与深化对德军事医学交往,适时派出卫生装备和教育训练考察团,详尽 了解德军野战卫生装备的最新发展和卫生人才特别是卫生士官的培训经验,更 好地为我所用。 随着武器装备的发展,作战样式的改变和未来战争卫生减员规律的变化, 以及医学科学技术的进步,军队卫生勤务将根据现代战争的要求,加强卫勤机 构建设,建立快速机动的卫勤保障机构,装备具有“三防”和适应特殊环境的 模块化移动式医疗单元,收治伤病员和开设诊检、药供科室,以增强战时卫勤 机动保障能力;深入开展军事医学和卫勤学术研究,加强卫勤和专业技术训练, 培养卫生人才,卫勤领导、卫生专业技术人员的业务水平和工作能力将不断提 高;组织研制新的卫生装备,应用新技术、新材料、 新工艺制造和组装配套的 现代化医药器材、仪器设备,不断提高诊断疾病和防治伤病的质量;广泛使用 专用运输工具,如医院船、飞机、直升机和卫生运输船舶等,伤病员后送速度 将不断提高;建立减员预测监测、特殊情况观测、卫勤力量调配、卫勤资料储 存检索系统,改进通信联络,建立卫勤 C3I 系统,发展远程医疗系统,将使平 战时卫勤组织指挥能力和卫生工作效率大为提高。 参考文献 1. 王运斗,伍瑞昌,李瑞兴. 德军境外执勤卫勤保障与卫生装备. 北京:军事 医学科学出版社,2002 2. 傅征. 军队卫生装备学. 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4 3. 王衍发. 德军二十一世纪初新卫勤体制. 北京:军事医学科学出版社,2006 4. 王运斗,高万玉. 高技术局部战争与野战卫生装备. 北京:解放军出版社, 2000 5. 陈华.德国国防军新的医疗卫勤保障体系中的海军卫勤. 海军医学杂志, 2004(1):92~95 6. Wehrmedizin und Wehrpharmazie, 2001(1) 7. Wehrmedizin und Wehrpharmazie, 2001(3) 8. Wehrmedizin und Wehrpharmazie, 2001(4) 9. Wehrmedizin und Wehrpharmazie, 2002(1) 10. Wehrmedizin und Wehrpharmazie, 2002(2) 11. Wehrmedizin und Wehrpharmazie, 2002(4) 12. Wehrmedizin und Wehrpharmazie, 2003(1) 13. Wehrmedizin und Wehrpharmazie, 2003(3) 14. Wehrmedizin und Wehrpharmazie, 2003(4) 15. Wehrmedizin und Wehrpharmazie, 2004(2) 16. Wehrmedizin und Wehrpharmazie, 2004(4) 17. Wehrmedizin und Wehrpharmazie, 2005(1) 18. Wehrmedizin und Wehrpharmazie, 2005(3) 19. Wehrmedizin und Wehrpharmazie, 2005(4) 20. Wehrmedizin und Wehrpharmazie, 2006(1) 21. Wehrmedizin und Wehrpharmazie, 2006(2) 致 谢 1999年,由于工作岗位的调整,我从第二军医大学调入总后勤部卫生部工作, 从一名军队院校的科研管理人员、教员转变成为总部机关的助理员。在总部近十年 的工作中,深感自身卫勤理论知识的不足,业务能力与总部机关的要求相差甚远, 迫切希望能有机会进一步深造,通过学习来弥补理论知识不足和工作能力的缺陷。 经过三年的学习,在导师陈国良主任的言传身教和悉心指导下,感到自己在卫勤理 论、宏观谋划等方面得到了提高,陈国良主任不仅是军队卫勤管理的专家、教授, 更是我人生成长过程中不可多得的老师,不仅教知识,而且教做人,使我在三年的 博士研究生学习生涯中受益匪浅,终身难忘。籍此论文落笔之际,衷心向尊敬的导 师说一声,“谢谢!”。 本文得以顺利地完成,要衷心地感谢总后卫生部综合局副局长李瑞兴上校,在 德军考察期间,瑞兴局长在工作和生活上都给予了我很多的关心和帮助,瑞兴局长 渊博的知识、正直的人品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使我在德期间不仅深入地考察了 德军卫勤保障工作,而且还进一步掌握了我军卫生工作的全面情况,并使我得以顺 利地完成了论文的撰写。瑞兴局长在审阅论文初稿时,用了大量的业余时间逐字逐 句地进行了修改,从标题到正文都提出了中肯的意见和建议,一丝不苟、认真仔细, 从他身上我感受到了严谨的工作作风、扎实的文字功底、全面的业务知识,深受教 育,终身获益。 特别感谢军事医学科学院卫生装备研究所王运斗研究员、王兴永助理研究员、 伍瑞昌研究员、张晓峰助理研究员、杜海舰助理研究员、高树田助理研究员、郭立 军助理研究员给予的指导和帮助! 本书在编写过程中得到了总后卫生部首长的亲切关怀和大力支持。总后卫生部 综合局、科训局、药材局领导、同事,军事医学科学院卫生勤务与医学情报研究所、 卫生装备研究所领导和专家们,给予了很多具体指导和帮助,本文从选题、立项、 研究到完成,离不开诸多领导、老师、同事的支持、关心和帮助。在此也深表感谢! 博士研究期间发表与课题相关的论文题录(附录) *1.李瑞兴,陈征宇. 德军卫勤保障的特点与启示,后勤学术,2006.5(361):101-103 2.李瑞兴,陈征宇.德军卫勤组织体系介绍,解放军卫勤杂志,2006.8(1):56-58 3.李瑞兴,陈征宇.德军卫生勤务的主要特点,解放军卫勤杂志,2006.8(2):118-122 4.陈征宇,李瑞兴.德国防军药材工作特点与启示,解放军药学学报2006,22(3): 237 5. 《德军卫勤保障研究》,军事医学科学出版社,2006年12月,主编 6. 李瑞兴,陈征宇.德军近期研制的卫生装备,后勤科技装备2007(1):47 *:该文被总后勤部后勤杂志社评为《后勤学术》杂志2006年度优质稿件二等奖。
nyp366888891
2024年12月5日 17:37
转发文档
收藏文档
上一篇
下一篇
手机扫码
复制链接
手机扫一扫转发分享
复制链接
Markdown文件
HTML文件
PDF文档(打印)
分享
链接
类型
密码
更新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