卫勤保障训练
德军卫勤保障体系
美军战时卫勤保障转型发展情报研究.nh
美军战时卫生勤务信息化保障情报分析
美军战创伤信息采集和记录现状
美军医疗保障体系特点及对我军的启示
美军军地一体化卫勤动员对我军的启示 陈活良
德军伤病员后送协调小组卫勤训练启示
美军卫勤体系建设启示
国内外军队卫勤指挥管理体制发展与比较
环太军演中美军 ATLS 课程培训的做法及启示
伊拉克和阿富汗战争美军战斗减员特点及关键 战伤救治举措效果分析
美军野战无人化卫勤装备进展与启示
美军卫勤保障信息化建设的能力特点及对我军的启示
美军战时卫勤保障转型发展趋势
美军战时卫勤信息系统的特点与功能分析
德军卫生物资供应保障体制
外军医疗保障体制有关情况介绍
美军战伤死亡数据分析对加强战伤救治训练的启示
外军卫勤模拟仿真训练研究现状分析
美军寒区卫勤保障研究现状与启示
外军卫勤体制模式比较及对我军的启示
美军卫勤实战化训练的经验及启示
美军战术战伤救治经验探讨
美军后勤信息系统发展概况
从“ 白金十分钟 ”到“黄金一小时 ”——美军一线战救的 “ 101 ”策略及启示
战术训练 俄文 Takticheskaya_podgotovka_kursantov_uchebnyh_voennyh_centrov
-
+
首页
伊拉克和阿富汗战争美军战斗减员特点及关键 战伤救治举措效果分析
伊拉克和阿富汗战争美军战斗减员特点及关键 战伤救治举措效果分析 郭 栋 1,2,何伟华 2,黎檀实 3,潘 菲 3,鱼 敏 1 不 不 军事医学  不不 [摘要] 伊拉克和阿富汗战争是进入 21世纪以来世界范围内影响力最大的两场局部战争,对传统的战伤救治领域 带来一定的冲击 。该文通过文献梳理,对美军在两场战争中不同阶段的战斗减员特点、战伤发生特点和革新性战 伤救治举措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建议与思考,旨在为提高我军现代战伤救治能力提供借鉴。 [关键词] 伊拉克战争;阿富汗战争;美军;减员;战伤救治 [中图分类号] R826.1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674⁃9960(2020)08⁃0561⁃05 **DOI**:10.7644/j.issn.1674⁃9960.2020.08.001 **Characteristics of casualties and innovative combat casualty care measures of the US Army in Operation Enduring Freedom and Operation Iraqi Freedom** *GUO Dong*1,2,*HE Wei⁃hua*2,*LI Tan⁃shi*3,*PAN Fei*3,*YUMin*1* ( 1.Institute of Health Service and Transfusion Medicine,Academy of Military Medical Sciences,Academy of Military Sciences,Beijing 100850,China;2.Department of Medical Support,Medical Service Bureau,Joint Service Support Force, Wuhan 430010,China;3. Department of Emergency,the First Medical Center,Chinese PLA General Hospital,Beijing 100853,China) *Corresponding author,E⁃mail:yumin002@hotmail.com [**Abstract** ] The Afghanistan and Iraq wars are the two most influential modern wars in the world since the beginning of the 21st Century,which have some impact on the traditional combat casualty care. In this paper,the casualty characteris⁃ tics and innovative combat casualty care measures taken by the U.S. military in different stages of these two wars are reviewed and analyzed,and corresponding recommendations are offered in order to provide reference for improving the war injury treatment capacity. [**Key words** ] Operation Iraqi Freedom;Operation Enduring Freedom;U.S. military;casualty;combat casualty care 进入 21世纪以来,美军在世界范围内发动了一 系列具有现代化特点的局部战争及其他军事行动, 其中以伊拉克战争和阿富汗战争持续时间最长,影 响力最大,其作战形态和武器装备较传统机械化战 争发生了全新变化,具有显著的现代化特点,同时 战伤发生特点也呈现出一些新特征,对战现场伤员 救治提出了新的挑战和要求 。美军在这两场战争 期间不断吸取战场救治的经验与教训,陆续出台了 系列革新性战伤救治举措,使得战伤救治水平得到 [基金项目] 军事医学创新专项课题(18CX2036) [作者简介] 郭 栋,男,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战术一线救治与 机动卫勤力量建设,E⁃mail:guodongsmmu@126.com [作者单位] 1. 军事科学院军事医学研究院卫生勤务与血液研究 所 ,北 京 100850;2. 联 勤 保 障 部 队 卫 勤 局 卫 勤 保 障 室 ,武 汉 430010;3. 解放军总医院第一医学中心急诊科,北京 100853 [通讯作者] 鱼 敏,E⁃mail:yumin002@hotmail.com 了较大提高 。本文结合近年来国内外战伤文献报 道资料,对这两场战争中美军战斗减员数据和关键 性战伤救治举措进行初步分析,以供我军卫勤人员 借鉴参考。 1 军事行动背景介绍 伊拉克战争 ,代号“伊拉克自由行动”(Opera⁃ tion Iraqi Freedom,OIF),自 2003年 3月开始,大致可 分成两个阶段,前期是以常规军事行动为主的大规 模作战阶段(OIF⁃ Ⅰ ),中后期是以清剿残余伊拉克 反美势力为主的反叛乱行动(OIF⁃Ⅱ),2011年 12月 美国大部分武装力量撤出标志战争结束;2014年 10 月 15 日,美国中央司令部在伊拉克和叙利亚针对 “伊拉克和黎凡特伊斯兰国 ”继续发动了代号为“ 固 有决心行动”(Operation Internal Resolve,OIR)的军 事行动 。阿富汗战争,代号“持久自由行动(Opera⁃ tion Enduring Freedom,OEF)”,于 2001年 10月开始, 2014 年 12 月,时任美国总统奥巴马宣布 OEF结束, 其“后续任务 ”即“ 自由哨兵行动”(Operation Free⁃ dom ’s Sentinel,OFS)于 2015 年 1 月开始,旨在继续 训练、协助阿富汗安全部队,并充当军事顾问[1]。 基于美国国防部人力数据中心伤员分析系统 (the Defense Manpower Data Center Defense Casualty Analysis System)、国 防 部 联 合 战 场 创 伤 登 记 系 统 (Department of Defense Trauma Registry,DoDTR)、武 装部队法医追踪系统(the Armed Forces Medical Ex⁃ aminer Tracking System,AFMETS)和美国中央司令 部伤员日报数据等战伤信息数据库,Howard 等[2]对 美军在 2001 年 10 月 1 日至 2017 年 12 月 31 日在阿 富汗和伊拉克战场伤员资料进行了系统性回顾分 析,共收集 23699例伤亡人员数据信息 。为便于比 较分析不同作战阶段伤亡人员特点以及干预措施 救治效果,他们将这两场战争划分为早、中、晚 3个 阶段:①早期阶段,即 2001年 10 月至 2006年 6 月的 阿富汗战场以及 2003年 3 月至 2003年 12 月的伊拉 克战场,这个时期美军尚未构建起适应战场特点的 战创伤救治管理系统,基本沿用当时地方创伤救治 理念技术,止血带和其他战术战伤救治干预措施应 用率低;②中期阶段,2006年7月至 2009年 6月的阿 富汗战场以及 2004年 1 月至 2007年 12 月的伊拉克 战场,标志性事件为 2005-2006 年美军要求所有部 署在这两个战场的特种作战部队人员必须接受战 术战伤救治(tactical combat casualty care,TCCC)培 训 ,配 发 单 兵 战 术 止 血 带( combat application tour⁃ niquet,CAT)[3],随后从特种作战部队推广至各军兵 种部队,并根据战场经验教训和救治需求不断探索 完善战场创伤救治管理系统;③后期阶段,2009年7 月至 2017年 12 月的阿富汗战场以及 2008年 1 月至 2017年 12月的伊拉克战场,全面广泛实施创伤管理 系统救治标准或业务技术,并加快伤员快速空运后 送,其中一个关键事件为 2009 年 6 月,时任美军国 防部长盖茨(Robert M. Gates)授权将院前直升机伤 员后送时间标准由先前的 2 h缩短至 1 h 以内,以提 高“黄金 1小时(golden hour)”时效救治效果[4]。 2 战斗减员整体情况 阵 亡(killed in action,KIA)占 伤 亡 比 率(% KIA)、伤死(died of wounded,DOW)率(%DOW)和战 斗死亡率(case fatality rate,CFR)是美军用来反映战 争严重程度以及卫勤保障效果的主要指标 。关于 “%KIA”概念,国内部分卫勤人员翻译为“阵亡率”, 但从计算公式和内涵来看,更接近于我军的“阵亡 占伤亡百分比 ”概念,是反映战现场急救能力的重 要指标。“%DOW”与我军“伤死率 ”概念相近,但计 算方法略有不同,是反映医疗卫生机构伤员救治能 力的重要指标 。KIA 与 DOW合称为战斗死亡,CFR 是战斗死亡数占战斗伤亡总人数的百分率[5],是衡 量战场整体战伤救治情况的重要指标 。上述减员 指标的计算方法如下: 阵亡占伤亡比率(%KIA)= 阵亡人数/[阵亡人 数 +(战伤减员人数 − 72 h 内归队轻伤员数)] × 100% 伤死率(%DOW)= 伤死人数/(战伤减员人数 − 72 h 内归队轻伤员数)× 100% 战斗死亡率(CFR)=(阵亡人数 + 伤死人数)/ (阵亡人数 + 战伤减员人数)× 100% 在这两场战争军事行动的早期阶段,受诸多因 素影响,美军参战人员的阵亡占伤亡比率、伤死率 以及战斗死亡率相对较高,阿富汗战争早期阶段的 阵亡占伤亡比率高达 12.5%,伊拉克战争早期阵亡 占伤亡比率为 9.5%。随着战争进程持续发展,特别 是美军战场创伤管理系统的改进和战伤救治技术 的革新,伤员死亡率逐渐呈下降趋势 。在阿富汗战 争后期阶段 ,美军战场阵亡占伤亡比率从早期的 12.5% 降至 5.1%,伤死率从 3.3% 降至 2.1%,而伤员 存活率从 84.3% 提高至 92.8%;在伊拉克战争后期, 阵亡率从早期的 9.5% 降至 6.6%,但伤死率不降反 升,从 2.0% 升至 3.1%,伤员存活率从 88.5% 提升至 90.1%[2]。对比两场战争不同阶段的战斗死亡率,截 至 2017 年 12 月 31 日 ,阿富汗战争战斗死亡率为 8.6%,远低于 2001 年 10 月开始阶段的 20.0%;在伊 拉克战场,战斗死亡率从 2003 年 3 月的峰值 20.4% 下降到战争末期的 10.1%[2]。据 Kotwal 等[4]对美军 自 2001 年 9 月 11 日至 2014 年 3 月 31 日在阿富汗 战场发生的 21 089 例伤员资料进行回顾分析 ,以 2009 年为时间节点,发现相对于战争前期阶段,在 后期战场伤员阵亡占伤亡比率由 16.0 %减至 9.9 %, 战斗死亡率由之前的 13.7%减为7.6%,伤死率却由 4.1%(83/2025)稍增至4.3%(380/8791),经统计学分 析,二者的差异并无统计学意义,考虑与战场后送 提升导致的减员类型转变有关,即部分原来有可能 在战现场阵亡的危重伤员及时后送至救治机构,进 而从 KIA转变为 DOW[6]。从整体来看,在这两场长 达 10余年的战争中,美军阵亡率和战斗死亡率均不 断下降,在一定程度上表明美军整体战伤救治水平 有了较大提升。 3 战伤发生分布特点 伤部是人员受伤的部位 。在这两次战争中,随 着高能高爆性武器以及简易爆炸装置(improvised explosive device,IED)的广泛运用,使得伤部分布特 点呈现出新的变化 。从整体来看,两次战争发生率 最 高 的 伤 部 为 四 肢(49.70%),其 次 为 头 部 (43.95%),然 后 是 颌 面 部(25.88%),最 后 是 腹 部 (21.40%)和胸部(18.21%)。 相对于以往不同国家 军队战伤统计数据,常规武器伤员的伤部通常以四 肢比例最高,头颈部外伤次之,胸部外伤第三 。如 俄军在第二次车臣战争中,受伤部位排前 3位的分 别是:四肢伤(占47.8%)、头部伤(28.2%)和胸部伤 (8.6%)[7]。通过对比可发现现代战争胸部外伤发 生率明显下降,考虑与防弹衣等单兵防护装甲的不 断改进和配备有关 。需要注意的是,这两场战争中 头部伤发生率呈现增高趋势 。在阿富汗战争中,头 部伤发生率从早期的 30.3%增至后期的 59.0% ;伊 拉克战争中 ,该数据从早期的 20.9% 增至后期的 53.0% ,提示颅脑外伤作为未来战场救治的重点内 容,须加以关注 。地雷或 IED具有面杀伤范围更广、 近地杀伤效应大的特点,易造成下肢毁损性创伤甚 至截肢 。阿富汗战争中创伤性截肢从早期 9.2%增 至 11.8%,但在伊拉克战场中该数据则略有下降,从 早期的 8.1%减至 7.7%[2]。 进一步对这两场战争的伤类变化特点进行分 析,发现爆炸引起的弹片伤、破片伤明显增加,而枪 伤比例相对下降 。在阿富汗战争中,爆炸伤发生率 从早期的 61.4% 增至 79.8%,枪伤则从 29.1% 降至 21.2%;伊拉克战场上爆炸伤从 70.1% 升至 79.8%, 枪伤从 18.4% 降至 16.6%[2]。随着爆炸伤成为战场 上主要的致伤机制,受此影响多发伤、危重伤比例 逐渐增大 。 阿富汗战争中严重多发伤发生率从 24.8%增至 25.6%,伊拉克战场上多发伤则从 17.7% 增至 24.0%,意味着战场上每 4 个伤员中就有一个 多发伤 。对比战争不同阶段伤员的创伤严重度评 分(injury severity score,ISS),伊拉克战争中 ISS评分 >16 的重伤员从早期的 20.9%增至 26.5%,但阿富汗 战争中该类型重伤员发生率从 18.0% 减至 17.1%, 略有下降 。研究人员统计发现,在阿富汗战争中, 危 重 伤 员(25≤ISS 评 分<75)分 别 占 伤 员 总 数 的 16.2% 和战斗死亡人员的 90.1%;在伊拉克战争中, 危重伤员分别占伤员总数的 16.4% 和战斗死亡人员 的 90.5%。与此同时,在伊拉克战场,危重伤员(25≤ ISS 评分<75)的生存率从早期的 8.9% 上升到 2017 年底的 32.9%;在阿富汗战场,相应伤员的生存率从 2001年的2.2%上升到 2017年底的 39.9%[2],表明美 军在战场上危重伤员的救治能力得到显著提升。 4 战伤救治革新举措运用情况 美军在这两个战场中后期伤员救治能力的提 高得益于一系列关键性战伤救治革新举措的广泛 使用,Howard等认为,战术止血带应用、早期输血性 复苏和 1 h 内快速后送等在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可能是伤员存活率得以提升的关键因素。 4.1 战术止血带应用 缘于救命与致残的“双刃剑 ”利害关系,止血带 曾是院前战创伤急救最具争议问题之一[8]。 由于当 时创伤外科医师过度强调止血带应用的负面效果, 在越战期间甚至伊拉克、阿富汗战争早期,止血带 一度曾被许多美军战地医务人员放弃使用 。直到 2005 年美军才开始对所有参战人员配备旋压式战 术止血带 。2006 年美军驻巴格达战地医院对止血 带的有效性进行了为期 7个月的前瞻性研究,共 232 例伤员(309条肢体)使用了 428个止血带,结果显示 仅有 1.7%有短暂性神经麻痹,无因使用止血带引起 的截肢[9]。研究表明战场应用 CAT止血带控制大出 血的益处远大于弊端,且能大大减少致命性大出血 导致的可预防战斗死亡 。 自此,单兵战术止血带得 到全面推广应用 。据统计发现,美军在阿富汗战场 因肢体受伤使用止血带的比例从早期的 13.8%增加 到 34.1%,在伊拉克战场这一比例则从 2.3%增加到 18.5%[2],要求作战人员使用止血带进行自救互救 是美军 TCCC 强调的核心内容之一 。有数据显示, 截至 2012 年战场止血带的广泛使用已成功挽救了 1000~2000名美军士兵的生命[3]。 4.2 早期输血性复苏 止血性复苏作为战场损伤控制性复苏的重要 内容,强调将血液制品作为失血性休克复苏的首选 液体,取代以往经验性的晶体复苏观念,以纠正内 在的急性创伤性凝血功能障碍并预防可能发生的 稀释性凝血障碍 。根据 TCCC指南中对于失血性休 克伤员的液体复苏策略,在具备条件时优先全血输 注,其次为血浆∶红细胞∶血小板按 1 ∶1 ∶1 比例输注, 然后为血浆∶红细胞按 1 ∶1 比例输注,再次为单纯输 注血浆或红细胞,最后才考虑输注羟乙基淀粉等胶 体液[10]。战场特殊环境条件极大程度上限制了所 需的血液输送能力,目前全血在战现场的来源主要 有两种策略,一种是经提前收集存放以备后续使用 的 4℃储存全血,通常称为“储存全血”。另一种策 略是抽取战现场未受伤人员血液进行应急救治,即 “ 流动血库 ”供血 。研究发现,美军在阿富汗战场的 输血率从早期的 6.5%增加到后期的 19.4%,在伊拉 克战场输血率则从 4.4%增加到 10.8%[2],均提高了 2倍以上,提示战场上早期开展野战输血复苏是战 斗死亡率下降的重要因素之一。 4.3 黄金 1 小时内快速后送 “ 黄金 1小时”(golden hour)概念是 50年前由美 国创伤外科之父 R. Adams Cowley 医生在巴尔的摩 马里兰大学医学中心率先提出 。他强调创伤后 1 h 是抢救生命、减少伤后残疾的关键时间段,对伤员 的生存和死亡至关重要 。这两次战争战场伤员数 据研究显示,有 24.3% 的伤员可避免阵亡,缩短战场 伤员从受伤到接受外科救治的时间,能挽救相当一 部分伤员生命 。基于此,2009年 6月,时任美军国防 部长盖茨提出将这两个战场伤员后送时间要求由 先前的 2 h缩短至<1 h,直升机空运后送效率得到大 幅提升 。在阿富汗战场早期阶段,伤员在 1 h 内能 后送至具有外科手术能力的救治机构者仅占 17.5%,而在实施新的时间要求后这一比例上升至 76.3%。这一指标在伊拉克战场则持续处于较高水 平,从早期的 66.0%增加到新要求后的 75.9%;相对 应,阿富汗战场伤员阵亡占伤亡比率降低幅度高达 59.2%,而伊拉克战场降低幅度则为 30.5%[2],提示 战场伤员的快速后送能力提升与阵亡占伤亡比率 降低有一定正相关(表 1)。 5 启示与思考 美军在长达 16年的伊拉克和阿富汗战争期间, 通过对战场救治经验、教训的不断反思总结,实现 了创伤管理系统的不断完善,战伤救治能力得到显 著提升 。研究人员基于仿真建模方法,发现通过运 用战术止血带、早期输血性复苏和快速空运后送等 一系列创伤管理策略,使美军在这两次战争中至少 避免了 3672例死亡[2],显示出巨大的军事效益 。我 军近 40年没有历经实战检验,战伤救治理论和技术 发展相对滞后 。借鉴参考美军现代战争条件下战 伤发生特点和战场救治经验,对于提高我军未来战 争条件下卫勤保障工作具有重要借鉴意义。 借鉴美军的经验,对提高我军战伤救治能力提 表 1 美军在阿富汗和伊拉克战争中战伤发生特点及救治举措前后运用情况对比 战伤特点及救治措施 阿富汗战争 伊拉克战争 早期阶段 中期阶段 后期阶段 早期阶段 中期阶段 后期阶段 伤员数量(*n*) 伤部(%) 699 2109 6621 1462 11 204 1604 头部 30.3 58.8 59.0 20.9 34.8 53.0 颌面部 25.1 26.0 26.1 25.2 26.3 22.8 胸部 19.2 22.1 19.4 13.0 17.2 19.6 腹部 20.3 23.9 24.6 18.2 20.2 16.7 四肢 51.1 47.4 50.0 47.0 50.9 45.0 创伤性截肢 9.2 8.4 11.8 8.1 7.8 7.7 严重多发伤 伤类(%) 24.8 25.7 25.6 17.7 24.3 24.0 爆炸伤 61.4 80.5 77.4 70.1 78.7 79.8 枪击伤 29.1 17.9 21.2 18.4 18.1 16.6 其他损伤 9.5 1.6 1.4 11.5 3.2 3.5 伤势(ISS评分,%) 轻( 1~9) 56.3 59.0 58.2 66.3 55.8 59.6 中(10~15 ) 15.8 12.6 14.7 12.8 16.9 13.9 重(16~24 ) 10.3 10.4 11.3 7.3 10.5 11.3 危重(25~75) 干预措施(%) 17.7 18.0 15.8 13.6 16.8 15.2 止血带使用率 13.8 18.3 34.1 2.3 16.7 18.5 战场输血率 6.5 15.3 19.4 4.4 13.3 10.8 1 h 内伤员后送率 战斗减员(%) 17.5 42.7 76.3 66.0 64.5 75.9 阵亡占伤亡比率 12.5 9.7 5.1 9.5 7.7 6.6 伤死率 3.3 2.3 2.1 2.0 2.3 3.1 存活率 84.3 88.0 92.8 88.5 90.0 90.1 出以下建议:一是加快针对战场大出血、气道梗阻 和张力性气胸等三大可预防战斗死亡原因的现场 急救技术、器材的研发和配备[11],重点提高单兵“ 白 金十分钟 ”内止血自救互救能力 。二是加强以血液 制品输注为主的战现场损伤控制性复苏,完善旅以 下救治机构血液存储、供应和管理技术,不断提高 我军野战条件下危重伤员生命支持能力 。三是尽 快推动战术一线救援直升机的配备和应用,缩短中 间救治阶梯,实现重伤员在“黄金 1小时 ”内直接后 送至具有外科复苏能力的救治机构,以尽快获得确 定性治疗并提高伤员救治存活率。 【参考文献】 [ 1] 赵建军,江 雷,邓月仙,等 . 伊拉克战争和阿富汗战争美军 战斗减员分析[J]. 解放军卫勤杂志,2017,19(2):112-115. [2] Howard JT,Kotwal RS,Stern CA,*et al*.Use of combat casualty care data to assess the US military trauma system during the Af⁃ ghanistan and Iraq conflicts,2001-2017[J].JAMA Surg,2019, 154(7):600-608. [3] Blackbourne LH,Baer DG,Eastridge BJ,*et a1*.Military medical revolution:prehospital combat casualty care[J]. J Trauma Acute Surg,2012,73(6 Suppl 5):S372-S377. [4] Kotwal RS,Howard TH,Orman JA,*et al*. The effect of agolden hour policy on the morbidity and mortality of combat casualties[J]. JAMA Surg,2016,151( 1):15-24. [5] 赵建军,江 雷,叶小飞,等 . 中美两军阵亡率、伤死率、战斗 死亡率计算方法比较及其卫勤意义[J]. 解放军卫勤杂志, 2017,19( 1):52-54. [6] 郭 栋,贺 祯,何伟华,等 . 阿富汗战争美军“黄金 1小时 ”时 效救治效果分析及对我军的启示[J]. 中国急救复苏与灾害 医学杂志,2019,14(9):843-847. [7] 胡明冬 . 第二次车臣战争俄军病员和伤员内科疾病特点及救 护组织的研究[D].重庆:第三军医大学,2008:10-20. [8] 王胥人,桂 莉,王毅欣 .美军战术战伤救护止血进展及启示 [J]. 中国急救复苏与灾害医学杂志,2017,12(8):793-795. [9] Kragh JF,Walters TJ,Baer DG,*et al*. Survival with emergency tourniquet use to stop bleeding in major limb trauma[J]. Ann Surg,2009,249:1-7. [10] CoTCCC.TCCC Guideline for Medical Personnel[EB/OL].[2019- 08-01].http://www.health.mil/dhb/downloads/buttler%20TCCC. pdf [ 11] 郭 栋,黎檀实,潘 菲,等 .美军战术战伤救治指南透析与 借鉴[J].军事医学,2019,43( 1):1-3. (单文戈 编辑 2020-05-25 收稿) ※ ※ ※ · 读者 · 作者 · 编者 · 医学名词术语使用规范 在科技论文的写作中,有关名词术语应规范统一,不要一义多词或一词多义 。应以全国自然科学名词审定委员会公布的 各学科名词为准 。外文新名词尚无统一译名时,可自译并在第一次引用时用括号注出原文 。药名(包括中药)以《中华人民共 和国药典》或卫生部药典委员会编的《中国药品通用名称》(1997年版)为准 。药物名称不用商品名。 (本刊编辑部)
nyp366888891
2024年12月5日 18:04
转发文档
收藏文档
上一篇
下一篇
手机扫码
复制链接
手机扫一扫转发分享
复制链接
Markdown文件
HTML文件
PDF文档(打印)
分享
链接
类型
密码
更新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