卫勤保障训练
德军卫勤保障体系
美军战时卫勤保障转型发展情报研究.nh
美军战时卫生勤务信息化保障情报分析
美军战创伤信息采集和记录现状
美军医疗保障体系特点及对我军的启示
美军军地一体化卫勤动员对我军的启示 陈活良
德军伤病员后送协调小组卫勤训练启示
美军卫勤体系建设启示
国内外军队卫勤指挥管理体制发展与比较
环太军演中美军 ATLS 课程培训的做法及启示
伊拉克和阿富汗战争美军战斗减员特点及关键 战伤救治举措效果分析
美军野战无人化卫勤装备进展与启示
美军卫勤保障信息化建设的能力特点及对我军的启示
美军战时卫勤保障转型发展趋势
美军战时卫勤信息系统的特点与功能分析
德军卫生物资供应保障体制
外军医疗保障体制有关情况介绍
美军战伤死亡数据分析对加强战伤救治训练的启示
外军卫勤模拟仿真训练研究现状分析
美军寒区卫勤保障研究现状与启示
外军卫勤体制模式比较及对我军的启示
美军卫勤实战化训练的经验及启示
美军战术战伤救治经验探讨
美军后勤信息系统发展概况
从“ 白金十分钟 ”到“黄金一小时 ”——美军一线战救的 “ 101 ”策略及启示
战术训练 俄文 Takticheskaya_podgotovka_kursantov_uchebnyh_voennyh_centrov
-
+
首页
美军战伤死亡数据分析对加强战伤救治训练的启示
美军战伤死亡数据分析对加强战伤救治训练的启示 杨雪峰,赵达明,殷宏刚 [摘要] 本文结合美军对在伊拉克和阿富汗战争中战伤死亡数据的分析结论,分析了当前部队战救技术训练演练特别是官兵自 救互救训练中存在的问题,探讨了加强各级部队卫生机构战伤救治和官兵自救互救训练的对策。 [关键词] 美军;战伤救治;自救互救;训练;启示 [文献标识码] A 1 美军伊拉克和阿富汗战争战伤死亡数据 分析 1. 1 近 1/4 的阵亡可通过战场急救挽救 美军在伊 拉克和阿富汗战争中因战伤死亡共计 4596 例,其中阵 亡 4016 例(87. 4%) , 伤死 580 例(12. 6%) 。美国国防 部死亡调查局和陆军外科研究所分析上述阵亡人员的 死亡原因后认为,阵亡人员中 3040 例(75. 7%) 为不可 避免阵亡,976 例(24. 3%) 为可避免阵亡;在可避免阵 亡中,888 例(91. 0%)死于致命性出血,77 例(7. 9%) 死 于窒息,11 例(1. 1%) 死于损伤性气胸[1] 。据此,美军 在伊拉克和阿富汗战争的战斗减员中,约1/4 的阵亡人 员有可能通过战(现)场急救技术(通气、止血、包扎、固 定、搬运和基础生命支持)得以挽救;也就是说,在阵亡 人员中,有相当比例因未能及时实施战(现)场急救或 急救技术不当导致死亡,如止血带使用无效导致大出 血,气道堵塞导致窒息死亡等。 1. 2 战伤救治训练促进了伤死率的降低 在伊拉克 和阿富汗战争中,美军伤员的伤死率降至“二战”以来 的新低[2] , 原因之一是对战伤救治尤其是战场急救(含 自救互救)训练的重视与加强。美军《士兵共同科目手 册》规定,士兵入伍,在经过“军人行为举止”训练之后, 接受训练的第一个科目就是自救互救,之后才是防护、 格斗、通讯联络、武器使用等;此外,士兵还要通过部队 自训、网上自学与考试等方式,获得相应的自救互救训 练学分,以此作为晋升军衔与提高工资等级的重要 依据[3-4] 。 1. 3 进一步改进战伤救治训练 美国国防卫生理事 会 2015 年 3 月发布的《战伤救治经验总结报告》,围绕 创伤系统、医疗通信、信息学、能力改进、战创伤救治训 作者单位:100009 北京,北京卫戍区后勤部卫生处(杨雪峰, 殷宏刚);辽宁大连,原沈阳军区后勤综合训练基地卫勤教研室 (赵达明) [中国图书分类号] R 821 [文章编号] 1000-9736(2016)10-1004-02 练、科研和临床调查,全面评估了美军战伤救治存在的 各种问题,并提出了 15 条建议。其中,强调有效的战 伤救治训练对于降低伤死率非常重要,应进一步规范 战伤救治训练的内容:一是建立创伤救治训练系统;二 是促进创伤救治训练内容标准化;三是加强“ 战术作战 伤员救护”(相当于我军的“ 战场急救”)训练;四是改进 创伤救治训练形式;五是将创伤救治训练纳入作战 训练。 2 部队战伤自救互救训练存在的不足 2. 1 训练效果有待加强 我军《陆军军事训练与考核 大纲》(以下简称《大纲》)规定新兵入伍训练期间,须安 排 6~8 课时的“卫生与救护”训练。但部队即使按照 《大纲》要求落实训练时间,也难以保证自救互救六大 技术真正训全训实,新兵一般仅能掌握自救互救的部 分内容(1 个急救技能仅掌握 1 或 2 项内容);加之除卫 生兵外,训练部门对官兵“卫生与救护”科目的普训、复 训、补训以及监督考核不足,官兵对该项训练的掌握程 度大多停留在新兵训练阶段,无法跟进加强和熟练掌 握战(现)场急救的全部技能,难以将平时训练转化为 战时技能,难以将自救互救训练与战术训练及部队演 习有机结合,并存在少训漏训现象。在训练组织上,缺 少专业理论辅导,部分班长骨干只会做不会讲解或照 本宣科、简单重复,官兵无法获取伤情背景、伤类判断 及救治目的与技术要求等专业知识。训练考核中甚至 出现包扎错位、固定不牢、止血无效、搬运动作错误等 现象,未达到官兵自救互救训练的预期效果。 2. 2 训练方法滞后 训练方法、手段相对单一,未有 效区分、规范不同层次官兵的战伤救治和自救互救训 练内容,未实施官兵分训、分级组训。训练针对性不 强,教材和知识更新不够及时,个别科目内容已不适应 现代战争伤情特点及救治理念。训练部门重视官兵自 救互救的速度,而相对忽视战伤救治 的质量和效果。 营连自救互救“ 四会”教练员数量不足,班长骨干组训 能力不强,战救训练器材保障不充足,存在“惜用”三角 巾急救包、卡式止血带等训练耗材现象,训练质量有待 提高。 2. 3 训练内容创新不足 师团救治机构卫勤综合训 练演练缺乏创新实践,部分卫勤推演和想定设计脱离 实战背景,《战伤救治规则》要求的分级救治内容训练 演练不够充分,野战外科手术形式化、表演化;多利用 动物模拟伤员,在术前准备充分的条件下进行肠吻合、 脾切除等固定科目,缺乏模拟野战条件下子弹贯穿伤、 爆炸伤、烧伤等复杂伤情的战(现)场急救、分类处置、 前接后送,以及团救护所紧急救治、师救护所早期治疗 的一整套系统连贯的救治演练。 3 加强部队战伤救治训练的几点建议 3. 1 分级组织部队自救互救教练员集训 军、师、团 分级组织部队战伤自救互救教练员培训,保证每个建 制连队至少保持 1 名自救互救“ 四会”教练员或训练骨 干。按照《战伤救治规则》的要求,军、师两级卫勤机关 分级组织战伤救治技术培训,保证各级救治机构能够 完成本级救治任务。 3. 2 规范战救技术和 自救互救训练工作 按照《大 纲》要求,规范士兵、卫生兵、军官及卫勤分 队训练科 目,明确不同训练阶段的训练时间、人员、内容和效果 要求,并制定相应的考核标准和评分细则。 同时,把官 兵自救互救训练纳入年度军事训练考核、军官军事素 质认证考核内容,并作为官兵晋级晋职的重要依据。 3. 3 组织训练考核和比武竞赛活动 采取抽考的方 式,分级组织建制部队官兵 自救互救训练考核评定。 团、营、连年度训练成绩采用“优秀、良好、及格、不及格” 四级制评定,作为军事训练成绩的重要组成。 同时,利 用部队实弹射击、手榴弹实投时机,组织师、团救护所 野战背景下的卫勤综合演练,采取动物模拟伤员发生 子弹贯穿伤、爆炸伤等复杂伤情,实施战(现)场急救、 伤员分类、前接后送以及紧急救治、早期治疗等整套战 救科目对抗演练,系统检验和提高师团救治机构战伤 救治能力。 3. 4 明确战救训练教材和器材供应渠道 为部队配 发战伤自救互救系列教材教具,更新训练教材,创新训 练手段,做到“ 官兵有手册、自学有光盘、示范有挂图、 培训有教材、考核有题库、技术有标准”。建制师、团、 营卫生机构配备多功能急救训练模拟人和高级创伤模 型(全功能创伤护理人),用于战救实际操作的模拟训 练。 明确部队战救训练耗材供应渠道和经费来源,采 取更新轮换过期战材,解决训练使用消耗问题,不足部 分拨付部队卫生事业费集中购买,切实保证战伤自救 互救训练的正常开展。 参 考 文 献 [1] Eastridge BJ , Mabry RL , Seguin P , et al. Death on the battlefield (2001-2011) : Implicationsforthefutureofcombatcasualty care[J] . J Trauma Acute Care Surg, 2012 , 73(6Suppl 5) :S431-S437. [2] 吴曙霞 .伊拉克战争战伤救治研究进展[J] . 人民军医,2012 , 55 (1) :10-11. [3] Headquarters , Department of the Army. Soldiers ’ Manual of Common Tasks( Warrior Skills Level 1)[M]. Washington D. C. : De- partment of the Army, 2009 : 3-100. [4] Academy of Health Sciences , United States Army Medical Department Center and School. Combat Lifesaver Course : Buddy-Aid Tasks(Interschool Subcourse 0824 , Edition D)[ M]. Fort Sam Hous- ton , 2014. (收稿:2016-05-04 修回:2016-07-26 编校:蒋铭敏)
nyp366888891
2024年12月5日 18:11
转发文档
收藏文档
上一篇
下一篇
手机扫码
复制链接
手机扫一扫转发分享
复制链接
Markdown文件
HTML文件
PDF文档(打印)
分享
链接
类型
密码
更新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