卫勤保障训练
德军卫勤保障体系
美军战时卫勤保障转型发展情报研究.nh
美军战时卫生勤务信息化保障情报分析
美军战创伤信息采集和记录现状
美军医疗保障体系特点及对我军的启示
美军军地一体化卫勤动员对我军的启示 陈活良
德军伤病员后送协调小组卫勤训练启示
美军卫勤体系建设启示
国内外军队卫勤指挥管理体制发展与比较
环太军演中美军 ATLS 课程培训的做法及启示
伊拉克和阿富汗战争美军战斗减员特点及关键 战伤救治举措效果分析
美军野战无人化卫勤装备进展与启示
美军卫勤保障信息化建设的能力特点及对我军的启示
美军战时卫勤保障转型发展趋势
美军战时卫勤信息系统的特点与功能分析
德军卫生物资供应保障体制
外军医疗保障体制有关情况介绍
美军战伤死亡数据分析对加强战伤救治训练的启示
外军卫勤模拟仿真训练研究现状分析
美军寒区卫勤保障研究现状与启示
外军卫勤体制模式比较及对我军的启示
美军卫勤实战化训练的经验及启示
美军战术战伤救治经验探讨
美军后勤信息系统发展概况
从“ 白金十分钟 ”到“黄金一小时 ”——美军一线战救的 “ 101 ”策略及启示
战术训练 俄文 Takticheskaya_podgotovka_kursantov_uchebnyh_voennyh_centrov
-
+
首页
美军战术战伤救治经验探讨
· 策划专题:军事医学 · 外军卫勤研究 · 编者按:国外战术战伤救治体系因其系统、高效、贴近实 战、更新及时等特点,近年来逐渐得到我国军事医学领域 的关 注,为我国制定战伤救治策略提供了借鉴 。本专题主要介绍:①美军战术战伤救治的主要特征及组织实施,总结美军战术战 伤救治经验,为我军卫勤部队开展实战化训练提供依据;②美军医生在战术战伤救治中积累了丰富的战场救治经验,简述美 军急诊内科医生的重要战时定位,为我军战时医疗救治团队的构建提供参考;③总结参加中美人道主义救援实兵演练的相关 经验,思考我军在战现场救治经验与实战化训练方面存在 的差异;④分析美军战术战伤救治课程,为我军建立标准化的战伤 救治培训体系提供建议;⑤借鉴国外先进卫勤训练经验,结合我军野战医疗所护理培训现状及存在问题,提出对我军机动卫 勤分队护理培训模式的启示。 · 论著 · 美军战术战伤救治经验探讨 高 家森1 ,王洋2 ,许永乐3 ,傅仰木4 (解放军总医院:1 . 第二医学中心综合外科,北京 100853;2.第二医学中心呼吸内科;3 . 第一 医学 中心血管外科;4 . 海南医院骨科) [摘要] 目的:探讨美军战术战伤救治经验,以提高我军 战伤救治能力 。 方法:分析美军战术战 伤救治的主要特征,理清美军战术战伤救治的组织实施步骤 。结果:美军战术战伤救治具有战术 性、时效性、合理性特征 。 结论:我军应加快战伤救治 的实践化研究,增强战伤救治延时救护能 力,加快研制新型战伤救治装备,重视战伤自救互救训练。 [关键词] 战术战伤救治; 美军; 组织实施 [中图分类号] R 82 [文献标识码] A [ OSID标识码] [文章编号] 1007-8622(2020)08-0463-03 [DOI] 10.16021/j.cnki.1007-8622.2020.08.001 Treatment experience of tactical combat casualty care of US army GAO Jiasen1 , WANG Yang2 , XU Yongle3 , FU Yangmu4 * . (1.Department of Comprehensive Surgery of the Second Medical Centre , General Hospital of PLA , Beijing 100853 , China ; 2.Department of Respiratory Medicine of the Second Medical Centre , General Hospital of PLA ; 3.Department of Vascular Surgery of the First Medical Centre , General Hospital of PLA ; 4.Department of Orthopaedics of Hainan Hospital , General Hospital of PLA) Fund Program:Key Program of National Natural Science Foundation(U1706212) * Corresponding author:FU Yangmu, E-mail:fuy angmu301@163 . com [Abstract] Objective : To evaluate the experience of tactical combat casualt y care(TCCC) of US arm y, in order to improve TCCC abilit y of our arm y.Methods:The main characteristics of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U1706212) [作者简介]高 家 森 ( 1971- ) , 男,主 治 医 师,E - mail : gaojiasen @ sina. com [通讯作者]傅仰木,男,E-mail:fuyangmu301@163 . com TCCC of US arm y was anal yzed , and the organization and implementation steps of US arm y was clarified. Results:The TCCC of US arm y had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actical , timeliness and rationalit y.Conclusion : Our arm y should expedite the research on the practice of TCCC and enhance the abilit y of dela y ed treatment , and accelerate the development of new e q uipments , and pay attention to training for self-rescue and mutual rescue. [Key words] tactical combat casualt y care , US arm y , organization and implementation 战术战伤救治作为 战场战伤救治的重要环节, 逐渐被我军卫勤人 员所熟知,并成为卫勤保障领域 关注的焦点问题之一 。 战术战伤救治是指在战术环 境下伤员到达任何医疗救治机构前的一系列救治措 施,主要涉及火线救护、战术 区救护、战术后送救护 3 个 阶段,成为战时基于实战经验及循证医学的 院 前战创伤急救指南[1] 。美军通过近十余年的作战实 践,使其战术战伤救治水平达到了较高标准,战场伤 亡率不断下降。 1 美军战术战伤救治的主要特征 1 . 1 战术性特征:战术战伤救治采用救治措施必须 紧贴战术作战要求,医护人员操作也必须切合战术 作战实际 。美军提出[2] , 根据精确的时机、适宜的场 地、适合的伤员 3 个要素,采用恰如其分 的救治,从 而实现战伤救治与战术的有机融合 。 研 究表 明[3] , 美军根据战术行动特征,将 战场紧急救治分为 3 个 阶段,即战术交火 区救治、战术非交火 区救治、战术 后送救治,这充分考虑到了战场实际情况,使战术适 宜性在救治技术中得到充分发挥 。 此外,在 防止伤 员进一步受伤的前提下,卫勤保障分队还会根据伤 员分类做出相应安排,指导部分轻伤员继续战斗,充 分体现了卫勤保障服从作战的理念。 1 . 2 时效性特征:近年来,各 国越来越注重战伤救 治的 时 效 性,主 要 表 现 在 两 方 面:第 一,伤 员 在 10min 内实行自救互救[4] 。研究表 明,战场上受伤 的美军,大多于 10min 内死亡,在这期间抢救越早, 其伤亡率越低 。美军在最新版《联合卫勤保障构想》 中指出[5] , 战场上一旦有人 员受伤,最初 10 min 内 医护人员可能无法靠近伤员,此时最直接、最有用的 手段就是自救互救 。 为此,美军加大对参战者的自 救互救技能培训,以求最大可能降低战场伤亡率;第 二,伤员在医疗后送 的黄金 1 h 内有效救治 。 美 国 创伤外科领域专家认为,有效利用创伤后 1 h 进行 救治是极为重要的,可降低伤员伤后残疾发生率。 为此,2009 年美国国防部长批准将直升机空运后送 时间由 2 h 缩短至 1 h 。分析 2009 年美军与阿富汗 作战的战斗减员数据显示,其伤员伤亡率由 13.7% 降为 7.6% [6] , 表明这一举措成效显著。 1 . 3 合理性特征:战伤救治与日常医疗就诊有着本 质区别,平常正确 的诊疗措施在战场上反而疗效不 佳 。 比如,美军规定生命体征消失的爆炸伤伤员没 有必要进行心肺复苏,脊柱穿透伤不适合颈椎固定 等 。这是因为在战场环境下进行这样的操作,不仅 费时费力,还会将救援人员置于受敌攻击的危险境 地 。 因此,应通过合理的救治,达到资源配置效能的 最大化,才能拯救更多伤员的生命 。研究表明[7] , 伊 拉克战争后,美军通过梳理战场减员数据发现,潜在 可存活者 占 战斗死亡人员的比例高达 24% 。 为 了 确保这部分伤员尽可能活着被医疗后送,美军不 断 进行医学技术的革新,提高潜在存活者的战场存活 率。 2 美军战术战伤救治的组织实施 2 . 1 战术交火区救治的组织实施:这是在作战一线 施行的战伤救治,无论救治者和被救治人员均暴露 于敌方火力之下,同时仅携带简单的卫生装备 。 此 时,救治人员要指导伤员在四周掩体遁藏,防止其进 一步受到伤害。 救治过程 中 的重要措施是止血,可用有效药物 如 tranexamic acid 等[8] 。研究表 明,战场伤 员大 出 血 是 致 命 的,美军战场 上大量失血的比例高达 85% 。 当发现伤员肢体大量 出血 时,应在 出血 点近 心端利用止血带包扎;躯干出血可利用止血钳,如无 止血钳,则压迫止血 。 当止血处理完毕,应利用烟雾 弹等施行掩护,借助车辆转移伤员[9] 。 注意事项:因战场环境危机重重,该阶段救治暂 时不处理少量出血,也不宜做一些相对复杂的操作。 除钝挫伤所致显著缺氧,否则一般不采取气道通气; 花费大量时间精力的心肺复苏更是不合时宜。 2 . 2 战术非交火区救治的组织实施:非交火区实施 战伤救治危险性减小,具有进一步诊疗伤员的条件。 首先,应进一步明确伤员的出血部位,采取措施控制 出血;其次,评估伤员气道通气情形,对神志不清但 无气道梗阻的伤员使用鼻咽通气管,采用复苏姿势, 维持气道畅通,必要时可实施气管切开术;最后,评 估呼吸情形,开放性气胸利用敷料缺损闭合,张力性 气胸采取 穿刺减压 。 对有必要通过静脉给药的伤 员,应快速创立静脉通道,盖上保温被,避免 出现低 体温,且防止凝血功 能 障碍,加剧 出血;对 四肢骨折 的伤员,利用夹板 固定;明确脊柱受损伤 员,利用 固 定器限制脊柱挪动。 注意事项:美军 的“ 战术 战伤救 治卡”[10] , 我军 为伤票,要求仔细填写,向后方医院发出医疗后送申 请,同时做好医疗后送筹办。 2 . 3 战术后送救治的组织实施:利用飞机、汽车、船 舶等交通运输工具,将伤员后送至上一级救治机构。 运输工具应拥有完备的医疗器材,也需要专业的医 护人员实行卫勤保 障 。 医疗后送就诊期 间,应密切 注意伤员的生命体征,及 时评估伤情 。 针对部分伤 员,有必要进一步开通气道 的,可选择气管插管,乃 至气管切开 。 张力性气胸一般选择胸 穿,而成效不 佳的 部 分 伤 员,可 选 择 胸 腔 闭 式 引 流 。 研 究 表 明[11] , 如有监控设备,可 向脑损伤伤 员进行连续输 注液体,以期收缩压升至 80~90 mmHg,避免伤 员 出现严重脑缺血;还有研 究表 明[12] , 休 克伤 员给 予 代血浆溶液( <1000ml) 可以改善伤员生存率。 注意事项:后送 申请单元应提供安全 的后送交 接点,做好交接。 3 对我军战伤救治工作的启示 3 . 1 加强战伤救 治 实 战化研 究:经过 多年努力,我 军在战伤救治领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总体而言, 由于长期缺乏实战化演练,许多现实问题和疑难点 没有充分暴露出来[13] 。 下一步,我军卫勤相关人员 应积极参与各军兵种实战化演练,真正从现代战争 的角度出发,了解 战场上 战伤救治的真正需求[14] , 并在临床创伤中心等研究院所开展与战创伤相关的 临床及基础研究,促进新的医疗技术不断涌现,从而 降低因战伤导致的潜在病死率。 3 . 2 增强战伤救治延时救护能力:我军卫勤人员对 战术战伤救治时效性的认知越来越深刻,《战伤救治 规则》(2019 版)[15] 更是要求卫勤人员必须在10min 内完成现场急救,1 h 内完成紧急救治,3h 内完成 外科复苏,6 h 内完成专科救 治 。 但 由于 目前我军 战伤后送能力比较薄弱,在前线等待后送期间,一些 危重战伤人员 的伤情可 能随时出现恶化 。 因此,一 线卫勤人员除了要格外重视战伤救治的时效性,还 要提高对战伤人员 的延时救护能力,确保其在维持 基本生命体征的前提下,安全到达医疗后送机构。 3 . 3 加快研制新型战伤救治装备:美军战术战伤救 治水平的提高,不仅受益于救治理念和救治技术的 进步,还在于救治装备的不断发展[16] 。 当前,我军 配发的某些战伤救治装备,急救功 能单一,标准化、 模块化、信息化水平较低,功能上难以达到现代战争 战术战伤救治的要求 。我军可以参考借鉴美军现有 的战伤救治系列装备,尽快研发出符合战场实际的 新型战伤救治装备,如单兵智能数据终端、便携式超 声或检验诊断设备、简易生理指标监控仪、车载制氧 设备、便携式呼吸机、一线远程会诊装备等[17] , 最大 限度地改善一线军医的战伤救治水平和伤员的医疗 后送水平。 3 . 4 重视战伤自救互救训练:我军的战伤救治训练 都是把重点放在卫勤人员的培训上,忽 略 了 战士 的 自救互救培训 。 然而在战伤救治过程中,自救互救 对降低伤 员 的 战场伤亡率起着重要作用[18] 。 因此 需要将战伤自救互救训练纳入《军事训练大纲》[19] , 编制《战伤自救互救指南》,便于广大官兵学习 。 此 外,应构建院校教 育、部 队训练实践、军事职业教 育 “ 三位一体”的自救互救训练模式,完善自救互救培 训体系 。特别是在部队日常训练中,将 自救互救训 练作为年度训练的重要补充[20] , 注重开展 战术背景 下战场环境的自救互救训练,使官兵自救互救能力 得到持续化提高。 【参考文献】 [1] Mcswain N E. 院前创伤生命支持(第 7 版)[ M] . 西安:第 四军医大学出版社,2015. [2] 刘伟,李丽娟.美军新版战术战伤救治指南及相关技术进 展[J] . 人 民军医,2019 , 62(8) : 719-722 . [3] 郭栋,黎檀实,潘菲,等.美军战术战伤救治指南透析与借 鉴[J] . 军事医学,2019 , 43(1) : 7 -8. [4] 刘琨.武警辽宁总队邀请陆军军医大学郑大伟教授开展 战伤自救互救授课辅导[J] . 武警医学,2018 , 29(7) :740. [5] 楼铁柱,王敏,刘术.美军新版《联合卫勤构想》要略[J] . 人 民军医,2017 , 60(1) :31-33 . [6] Kotwal R S , Howard T H.The effect of a golden hour policy on the morbidity and mortality of combat casual- ties[J] .JAMA Surg, 2016 , 151(1) : 15-24 . [7]Eastridge B J , Mabry R L.Death on the battle field : im- plications for the future of combat casualty care[J] . J Trauma Acute Care Surg, 2012 , 73(6) :431. [8] Andrew D F , Brandon M C , Michael D A.An anal ysis of adherence to tactical combat casualty care guidelines for the administration of tranexamic acid[J] .J Emerg Med , 2019 , 27(8) : 646-652 . [9] Kelly J F , Ritenour A E. Injure severity and causes of death from operation Iraqi freedom and operation endur- ing freedom : 2003-2004 versus 2006 [J] . J Trauma , 2008 , 64(2) :21-26 . [10] 余漩,陈光伟,李健杰,等.中美俄军队伤票比较研 究[J] . 解放军医院管理杂志,2016 , 23(10) : 997-998 . [11] 李丽娟,刁 天 喜.美军战术战伤救治理念的发展与启示 [J] . 人 民军医,2013 , 56(3) :280-282 . [12] 江尧,张戎,肖南,等.美军战术战伤救治组织实施[J] . 解 放军医院管理杂志,2019 , 26(7) : 698-700 . [13] 宗兆文,张琳.现代战伤救治系统概述及其对我军战伤 救治 的启示[J] .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2018 , 40(1) : 1 -6. [14] 黎檀实.战术战伤救治理论与实践研究[J] . 中 国 急救 复 苏与灾害医学杂志,2015 , 10(1) : 1 -4. [15] 郭栋,何伟华,黎檀 实,等.美 军“ 延续现场救护”策 略及 对我军 的启示[J] . 人 民军医,2020 , 63(2) : 157-158 . [16] 李鹏,楼铁柱,刁 天 喜.美军战现场急救新理念、技 术 和 装备研究[J] . 医疗卫生装备,2015 , 36(3) : 113-115 . [17] 曾建军,夏 继斌,黄枢,等.实战条件下野战医疗 队 卫 生 装备 的应 用研 究[J] . 医疗 卫 生装 备,2019 , 40(6) : 70- 73. [18] 何忠杰,盛 志 勇.再论战伤自救互救 [J] . 解放 军 医 学 杂 志,2015 , 40(11) :857-861 . [19] 王胥人,谢长 勇,王毅欣,等.军医学员参与战 术 战伤 救 治培训的质性研究[J] . 海军 医学杂 志,2020 , 41(1) : 3 - 4. [20] 郑大伟,刘辉,刘世政.我军战伤自救互救能力建设 的探 讨[J] . 华南国防医学杂志,2018 , 32(3) : 184-185 . ( 收稿日期:2020-05-09) · 论著 · 美军急诊内科医生的战时定位 祁兴顺1 , 陈炽淦2 ,孙蕊1 ,陆辉1 (1 . 北部战区总医院军事课题研究组,辽宁 沈 阳 110840 ; 2. 中 国人 民武装警察部 队 第 四军事监 狱卫生所) [摘要] 目的:探讨美军急诊内科医生的战时作用,为我军战时医疗救治团队的构建提供参考。 方法:结合美军医生在“ 持久自由行动”和“伊拉克 自 由行动”中积累 的丰 富 战场救治经验进行研 究 。结果:美军急诊内科医生在各级救治机构、重症空运后送、治疗各种疾病和非战场创伤及处 理大规模伤亡事件中发挥重要作用 。结论:我军战时医疗救治团队应充分发挥内科医生的作用, 提高战场救治能力。 [关键词] 急诊内科医生; 战伤; 创伤; 美军 [中图分类号] R 8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8622(2020)08-0466-04 [DOI] 10.16021/j.cnki.1007-8622.2020.08.002 [ OSID标识码]  [基金项目]辽宁省自然科学基金计划重点项目(20170540977) ;军队 后勤科研计划项目 (CLB18L049 , CLB18J054) ; 全军军事 理论科研计划项目 (19LBJ1003B , 19LBJ1009B) [作者简介]祁兴顺(1984-) , 男,副主任医师,E-mail:xingshunqi@ 126 . com [通讯作者]陆辉(1971-) , 男,院长,主任 医师,E-mail: soldier chn
nyp366888891
2024年12月5日 18:20
转发文档
收藏文档
上一篇
下一篇
手机扫码
复制链接
手机扫一扫转发分享
复制链接
Markdown文件
HTML文件
PDF文档(打印)
分享
链接
类型
密码
更新密码